0

情结

情结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情结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情结问题。

分享

浏览

3395

作文

151

作文:我的文学情结

全文共 342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文学情结

人活到45岁也该算过了大半辈子了,细想自已的生活爱好,除了与朋友偶尔小聚,以酒为乐放松一下自已外,最大的爱好便是至今不忍丢下的业余写作了。

在写作中体味生活,探讨人生也着实让自已收益菲浅。我的第一篇能登“大雅之堂”的习作是一首叫《思念》的小诗,记录了刚上贵师大读书时在病中思念母亲的游子心情,以真挚的感情意外地获得校友的共鸣,在全校的写作比赛中被评为二等奖。接着自己还被冠以《校园》墙报的编辑,在业余时间负责编刊出刊工作。这对于学物理专业的我已是一种荣幸,也让在文学知识上才疏学浅的我惶恐不安。形势迫使我陆续看了一些名着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免自已的无知招惹笑话。

一个在中学读书时代连作文都不知怎样写的人,上大学后居然成了校报的编辑,别人的不解也一度困惑了我。但冷静思考下来,还是思念母亲的拳拳真情激发了我的写作愿望。提到真情的不由流露,我就会想起在安龙二中读高二时教我们语文的卢云中老师。他在课堂上讲解白话文《窦娥冤》时完全进入了角色,在他忘我之时,我竟瞥见了他的裤门链都没有拉上。但他声情并茂,甚至是手舞足蹈、口沫四浅的讲解容不得我的思想开小差,我随着他的思绪领会了课文的主题,后按他的要求用现代汉语改写的《窦娥冤》居然获得了赏识,在班上由他当“范文”朗读。这可是从小读书以来害怕写作文的我首次在作文上得到的鼓励。或许是卢老师上课时不拘一切的真情演绎激发了我潜伏于心的文学爱好,我的写作情结也由此而生。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母校安龙二中,当上了一名物理老师。此时卢老师已经退休,但我的业余写作仍是热情高涨,利用兼任校团总支书记和班主任的时机办《校园》黑板报和《招堤小荷》油印报,带动了一帮爱好文学的师生。自已不仅在州报上发表了诗文,还把班上学生詹丹志的诗作推上了外省的刊物。一时间名声大噪,在当地只算二流学校的安龙二中也有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现象。我亦有幸应邀参加县里的一些文化活动,结识了龙尚学、陈翰辉、张文林等当地文化名人前辈,相交了杨远康、罗华坤、贺登祥等文朋诗友,受他们的熏陶和影响,我的文学情结不再是单一的写作了,更多的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习社会历史知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由此对人生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和正确的探讨。

至今回想起来,在安龙生活的最美好记忆,就是与他们的相知相识。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缘于对文化、文学和人生的热爱,大家在交往中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暇就扎堆的“圈子”,即当时颇谓时髦的“文化沙龙”。逢周末或节假日就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没有现在手机的即时邀约,但一个来了另一个也就到了。大家在一起交流写作体会,摆谈安龙人文历史,畅叙人生理想和抱负,其乐融融,互为启迪,我的人生观念也由此逐步形成。当然大家相聚时也非正襟危座,薄酒一盅,淡茶一杯,甚至连半路捡来的笑话也是少不了的互享内容。记得龙尚学老师发起的成语接龙酒令就很有意思,让人在饮酒的同时就温习了成语。你一句“一心一意”,他一句“意气风发”,我一句“发扬光大”……煞是精彩,接不下的就该罚酒了。这比时下的“斗地主”更有一番文化的品味。

当年也正是我们这些人是《绿海》杂志的编辑,所办的《绿海》还是全省县级刊杂中最有影响的,连省外的作者都有投稿。我们常为此感到自豪,也觉得人生充实了许多。在我们的文学圈中,当时远康还在洒雨区中学任教,登祥在兴隆镇任职,华坤与我都同在安龙二中教书,几乎一到周末就聚在一起,或陋室小坐或招堤上漫步,一同交流各自的人生体验和心得,互评对方的文学作品和构思。只要圈中的人又有作品发表,自己就会暗暗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远康兄更是一个有心人,他把我们当年发表的作品都汇总在一起剪贴成册,至今还保存完好。人生路上,朋友间的这种激励和鞭策是最为宝贵的。如果时光可以回放的话,想必招堤荷畔的缕缕清香也记录着我们当年的激情和向往……

在我们的文学圈中,尚学、翰辉二老都是省内知名的史学专家,他俩潜心为安龙修志十年,对安龙的人文历史了如指掌,娓娓道来就串如珠玑,仿佛一幅安龙的历史画面就生动地展示在眼前。尚学老师搞过行政,对世态有入木三分的见解,不趋名利的选择铸就了他的史学成就。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形象——忧天不怨人,善言不投机,宽容不咎责。这些都是值得我推祟和学习的好品格。

文林老师是全县自学成才的楷模,成名之前走过了一段艰辛的人生。由于家庭出身的关系,安龙解放后他没能继续求学,为了生存,初中一毕业就当上了泥水工。但天性好学的他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掉现实的困顿和世俗的冷暖,一直坚持自学,最终取得函授的大专文凭。从乡村民办老师做起,直至落实政策后当上了省重点中学——安龙一中的骨干语文老师。他特殊的经历,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佩服。我有幸在文化馆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他认识,并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那时他己是我父辈的年龄,他乐观豁达的心态缩小了我们间的距离。他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好学上进,也能包容年轻人的个性和不足,并予以循循的诱导。与他在一起时,他就鼓励我多看多想多写,并列举许多生活的事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文林老师除了和蔼可亲、乐观向上外,还有一颗难得的童心。他教会了我划拳,大家相聚时他要“走”上一转。然后趁着酒意说心里话,其中少不了勉励的言词,他的用苦良心可想而知。记得一天晚上与华坤散步北门坡到了他一中的住处,刚一进门电就停了。他老一句“贵客一到就开烛光酒会”的话把大家都逗来了兴趣,他点亮一棵蜡烛,搬来一张条凳,上面酒碗一摆,我们就一边品酒,一边畅谈人生了。

翰辉老师是尚学老师修志的老搭档,一生笃学厚道,为人真诚,讲求原则,做事低调,不屑与投机异已者为伍。从安龙到贵阳复又回到安龙工作,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故乡的热土上。他严谨的治学作风一如他的做人,不阿谀奉承于人,却又真诚地善待身边的人和事。他看不惯生活中怪异的灯红酒绿,竟然请辞了县文化局局长的头衔。他常自诩要做安龙最后一个“士大夫”,不可因世俗的斑剥毁了一个文人应有的名节!他注重安龙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退休后还奔波于贵阳安龙两地,为县政府当顾问,为安龙的文化旅游开发献言出策。想必“荷都安龙”永远牵系着他的故乡情结!他一篇篇情感真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言词精美的散文只要见诸报端,便成我等文学爱好者争相捧读的精神食粮。读翰辉老师的文章要一字一品,句句饱含着真情和人生的哲理,像品尝了一杯陈年老窖的醇香……让人在回味中久久不忘,在不忘中铭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欣然认同。

远康兄告诉我,在我人生逆难之际,翰辉老师曾为我痛惜不堪,竟当着众人号啕大哭,为我点亮了祈祷的“七星灯”……此事已过去十九年了,但这盏“七星灯”闪烁的善良、真诚和人性的光辉仍照亮着我的心空!我永远也忘不了翰辉老师的教悔和关爱,在生活中做好人学好文,我相信这是翰辉老师的心愿,也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翰辉老师常说,安龙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从古至今该有文化的命脉,万万不可断在我们的手上。当年我们那个“文化沙龙”圈子的人除华坤改行从政于安龙外,其他的已陆续离开了安龙。在兴义的登祥己当上了州委常委、副州长,远康兄作为一公司的老总仍笔耕不断,己出版七本个人文学作品专集,当选为中国水利作协的副主席。我呢,则在回归社会历经了造林、挖煤、制药的打工经历后凑齐费用,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获全省第七届“新长征” 职工文艺创作二等奖后加入了省作协,去年又出版了第二本文学作品集,两首诗歌还上了国家级刊物《十月》杂志。虽然我在业余写作上也算小有了成果,但较之远康兄尚差一大截,更不敢与翰辉、尚学等老师比学问了。从他们的身上不仅是学其知识和学问,更值得学的是他们做人的真诚、人生的感悟和治学的严谨。

可以说,我的文学写作情结源自于真情的感染、真诚做人的教悔和人生的真实体验。在安龙生活和工作的那几年,我感谢命运的青睐,让我结识到了良师和益友。他们的教诲、鼓励和关爱,助我走过了岁月的风雨,也让我有了人生的取舍和写作的源泉。其实为人之道就是为文之道,人生就是一部书,用真情讴歌真善美和人性的光辉,人生就有了价值,文学就有了价值!况且写作的过程也是提炼生活、探索人生、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我愿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身在当今讲求经济和物质享受的社会,我常在恐慌中怀念过去。想必一个人乃至社会总得需要文化和思想的支撑。但愿我们当年的“文学圈”是故乡热土的一种造化,也希望这种造化能够在故乡的热土上继往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我心中的爱国情结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国家,每个人也同样爱着自己的祖国。

有一条巨龙,矗立在东方,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显得熠熠生辉,这便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历史的长河滚滚流淌,多少年来,中国人那百折不饶,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依旧浮现在我们脑海,从古代的抗金英雄岳飞到现代的抗战英雄江姐,虽然他们的生命之花很早就凋谢了,但换来的,是中国今天的辉煌,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曾几何时,我都感慨那些抗战英雄们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他们绝不允许侵略者占据自己的国家,所以,我时时刻刻都告诉自己:你是一个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祖国的血液,你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用不背叛自己的祖国。所以,我要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我对外国的语言,外国的艺术品,外国的商品,都不感兴趣,我只爱我们的长城,我们的汉语,齐白石和李白的诗画,还有我们家喻户晓的那部红色经典剧《闪闪的红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将来我要书写祖国的壮丽山河,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美丽的天安门,还有古色古香的故宫,这些美丽壮观的风景我都要用我的文笔去把它们描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去感受中国的风采和魅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怀揣一颗中国心,我们要永远记住一句话:拳拳爱国情,一颗赤子心,因为,国是民族的根,爱国是民族的魂,没有了灵魂的国家还是一个像样的国家吗?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热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心中的爱国情结

展开阅读全文

我有自行车情结初三作文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初三,学业紧了,每天上学早了,自然也要起得早了,于是父母一合计,给我买了辆山地车。

本来我是有一辆自行车的,只是那辆车车速太慢,我苦骑那辆车上学,还必须提早十分钟出门。父母虽心疼的,但他们认为骑自行车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还是让我骑车。

父母曾略带心疼地告诉我,这辆山地车可花了一千多元。我由衷地喜欢这辆车。记得刚见到这辆车时,就有象老舍笔下的祥子第一次看见新车一样的感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摸摸,那敲敲,骑在车上,连踏两步都有点不舍得。许久,才像个孩子般的,把脸贴在车把上,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许久,才把车推到僻静处,轻轻地爱抚着车。

我爱车,母亲曾用形影不离来形容我与车,这真是恰当极了!每天上学,我都着骑着车,将车速调到最快,然后蹬着脚踏板使车轮飞转,带着一股风飞过。诚然,车比原来的一辆被同学戏称“老爷车“的快了不少。但我爱车,却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原因。可细想来,我爱车的真实原因连我自己也说不上来。这或许是一种缘分,又或许是一种默契。总之,我爱车,因为一个连我自己也说不上来的原因。我时常幼稚地用手拍拍车把,以示亲近。而且,我有些天真却又坚定不移地认为:我与车建立了一种类似于玄幻小说中主人公与兵器的那种血肉相联的关系,要好的就像亲兄弟。

我骑车,不仅仅是上学和回家。如果在双休日有空,我就会骑车,满大街地到处乱逛,一点目的也没有,只是一种类似于散步之类的散心,这通常被我理解为一种放松,一种休闲,一种在紧张学习之余的调节。母亲知道后并没有反对,她只是提醒我注意时间,早点回家,或者是提醒我注意不要迷路,注意安全之类:这是一种默认式的同意。于是,我会摁着车铃,绕着一片不确定的区域悠哉悠哉地骑上一二个小时,吹着清凉的风,看着身边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马路,仰望着路边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真是一种享受。我与车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一直认为,这种快感是车带给我的,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

过了暑假,过了国庆,天气一天天地凉了下来,北风又成为大地的主旋律,即使穿上棉袄戴上手套,骑车上学时还是冻得全身发麻。母亲很心疼,于是不顾我的反对,坚持要送我上学,我坚决不同意,在当天晚上与母亲争论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说服了母亲,同意我骑车,但一定要戴手套。以后在骑车时一想到这儿,都不禁美滋滋地。每天早上上学时,我都会轻拍一下车把,默念道:“伙伴,咱们上路!“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新华情结作文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从南京中山路55号到管家桥65号,我走了25年!”这是2000年江苏经济报加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时,我发出的一番感叹。

记得第一次跨入新华日报大门是1975年4月初。当时,我作为第五期工农通讯员学习班成员,从苏北石油勘探工地风尘仆仆地闯进中山路55号那油墨飘香的大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三个月的专业培训,是新闻启蒙,也是道德熏陶,22岁的毛头小伙,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当年参加培训的24名通讯员天各一方,每个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正是由于这一过程,使我们的人生从这里拐了个弯。30多年来,我们组织过多次同学聚会,尽管一些同学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工作岗位,但对这个聚会绝不敷衍。“没有新华日报,我们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多少年来,我以新华日报通讯员为荣,笔耕不辍,一旦有重要新闻总忘不了给新华日报投稿。采用不采用都无所谓,权当给家人捎封信。1985年,我赴京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得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在北京没有派驻记者,出于对新华日报的一片深情,同时也为了自己练练笔,我向报社领导主动请缨,“自投罗网”当了两年“编外记者”。在这期间,我积极和江苏省驻京办事处“攀亲”,与江苏驻京代表保持热线联系,获取了不少新闻线索,利用课余时间采写了180多篇消息、通讯、人物专访,拍摄了大量新闻图片,其中80%为江苏发生在北京的新闻。创刊不久的扬子晚报,头版不时以“本报北京专电”、“新华社供本报专稿”名义发表我的报道,以至一些朋友误以为我已另攀高枝。

著名记者李普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被网住了,他就摆脱不掉,不是别人拉住了他,而是他自己一往情深,舍不得离开。”对此我有同感,既然“自投罗网”,为了那份承诺,我就得像职业记者那样磨练自己,拼命地跑、用心抓新闻。好在从第二学期学校下午很少安排课程,我便买了月票,揣上北京交通图、采访本、照相机,利用下午和晚上到处抓新闻。为了给新华日报采写《江苏轻纺产品在北京》,我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大商场;为了抢一条“东海‘小萝卜头’塑像在京揭幕”的快讯,我在中国青少年宫转了三天;为了采访江苏藉在京文化名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冤枉腿;由于没有记者证,享受不到新闻稿三分钱一个字的优惠,在邮局我不得不花七分钱一个字发电报,抢发当日新闻,稿费还没发报费多,但我乐此不疲。同学问我,你哪来的这么大干劲?我坦言:有“家里人”在背后撑腰。当时,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先后有两位领导在中央党校学习,写什么、怎么写,我可以“现买现卖”。有时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他们都将我作为“家里人”介绍给对方,从而更好地拓宽了我的报道面。

有道是“山不转水转”,十几年后我转到了江苏经济报,紧接着江苏经济报加盟了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这回成了真正的“家里人”,我归属感油然而生。情系“新华”25载,我也成了“新华人”!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语文情结作文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上小学五年级时, 一次,老师为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那个年代还喷儿兴这个题目。不知什么原因,我的作文被老师称赞.还在课堂上读了我的作文.最后老师还说了一句话,不知是老师有意还是无心,但是这句话着实让我热血沸腾了.大家猜猜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说:看人家作文写得多好,长大准能当个文学家.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却激发了我对语文的兴趣.一时间我心中有一个小人儿------“文学天才”的我,我真的把自己当做“文学天才”了.于是我开始爱读书了,记得那时有本书是《王老师讲作文》,书中谈作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如今二十几年了我依然记得王老师谈作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描写、如何叙事等等.年龄稍大才知道老师是信口一说,但是我的读书习惯已经养成了.

到中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诸多书籍都已读到了.有一天我借来了全文言本的《西游记》,没皮,我记得第一回是:群猴齐耍水帘洞。除了题目水帘洞几个字认识外往下看认识的字没有几个,可笑的是我竟然找来了象模象样的读了起来.那读得才叫似懂非懂一塌糊涂呢.后来读书再也离不开离字典、词典了.瑞华老师和我一个办公室他很清楚我的读书习惯,他常说郭老师你读书真费劲,我说没办法习惯了,弄不明白睡不好觉.所以在我读过的书上,凡我不懂或有想法的地方,都留下密密麻麻痕迹.不好意思我的书一般不愿借别人,原因一是怕别人笑我,二是怕别人借了不还.这种语文情结一直延到读师范到现在.上师范时,家里实在太穷了,我和弟弟两个人一周10元钱的生活费是父亲借来的(一点不夸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硬是挤出了钱,订了一份报纸、一份杂志。 当时算是中国最具权威的杂志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大多是从那里读到的.到师范课程不是问题了,更有的是时间来读书。一些名家的作品陆续读了一些.

教了十几年的物理,忽然发现语文依然是我的最爱.每当我读起孩子的语文课本时,思绪万千啊,那些来自不同书籍精采的文句片段,象放电影,象雪花般层层叠叠蜂涌而至. 我多么想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美妙的文词佳句;我多么愿意和学生们一道感悟外国寓言、神话带给我们的神奇的闪着金子般光彩的人生哲理啊! 这时心中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想法:语文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饺子情结_情感作文

全文共 2235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去了一个很远的亲戚家做客。这个家中的长者,是一对老夫妇。很不幸,这个我应称之为“姑婆”的人患了老年痴呆症,几近是六亲不认,不认识丈夫不认识女儿,更何况是我。

那天,我们正围成一桌吃饺子,她的糊涂劲上来了,管我姑公叫“叔叔”,管我叫“阿姨”,一会儿要吃米饭,一会儿要下面条,稍不如意,抓住一个东西就往地上摔。姑公见她闹得不象样,便板脸起来,说到:“再胡闹,再胡闹我就不理你了。”说也奇怪,姑婆立刻乖顺得像一个孩子,千依百顺。这时,电话铃响了,有人急着要姑公出去一下。姑公丢下碗筷匆匆要走,临行前哄姑婆说:“听话,好好地吃,我一会儿就回来,否则我就再也不回来的。”这时,姑婆悄悄地把姑公拉到一边,从衣袖里掏出了几个快要揉烂了的饺子,一面偷偷地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似的朝我们这边张望,一面紧张地递给姑公,说:“我知道,你最喜欢吃咱们家门前槐花包的槐花饺子,这几个是槐花馅的,我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地藏在这里,怕他们都给拿了,你在路上吃吧。”姑公望着神志不清的姑婆,望着碎得无法下咽的槐花饺子,一时间老泪纵横。

这一幕,在场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它是那样的动人。我见到了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噙着泪花。一个人,可以不认识家人,不认识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叔叔,也可以称比自己小几辈的人为“阿姨”,但却永远无法磨灭掉心中那份隐约的爱,那份似有若无的牵挂。什么样的感情能这样超越时空,在空白的记忆里留下这样的一笔?

从此以后,每每再有人向我谈起爱情或亲情的伟大时,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这个让我不知道该称作为爱情还是已升华为亲情的爱情。

7我的牛仔裤情结

蓝牛仔裤真的给了我很怀念的感觉,但我向来不是个怀旧的人。因为太久了,我早已遗忘了这种色彩给我的感觉。蓝色,冷冷的,它不像黑牛仔裤一样沉闷,它不像黑牛仔一样又厚又硬,在初冬的夜里给了我些许寒意。

也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爱上牛仔裤了,只记得是很早以前。家里有太多的牛仔裤,并没送人,而是静静在衣柜的角落堆成一叠。刚开始只穿蓝,后来开始喜欢黑。妈妈不喜欢我穿牛仔裤,但我还是固执地穿着。牛仔裤在我的心中早已成了最爱。

还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除了牛仔裤以外没穿过别的裤子。自从那个夏天过后,同学们就把牛仔裤当成了我的标志。

的确,牛仔裤已成了我的标志,没办法不爱它。

8我的读书情结

它总是睁着一双慧眼,默默地静察人生。它是生命的美,是生命的真,是……它更是一只黄金杯,在阳光和月辉下,把灿烂撒下大地,把欢乐带到天地人间!

每当夜深人静,屋顶上撒满皎洁的月光的时候,我总是在轻轻地抚摸自己心爱的它,不时有零碎的星光顽皮地跳到它的身上,月光也柔和地映着星光,仿佛在和我争夺它的宠爱。我静静地凝视着它,凝视着曾给我带来无数欢乐的它,凝视着与我有着说不清道不明情结的它--书!

与书的不解之缘在我很小的时侯就开始了。我刚刚蹒跚走路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在楼下摇摇摆摆学走路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地上有一块玻璃,我的腿正巧碰在玻璃上,看到殷红的血从白白的小腿上流了出来,我吓得一下子大哭起来。妈妈帮我搽了药之后,我仍在那儿哭哭啼啼。无论妈妈怎么哄,我都不肯停止哭泣。就在这时,我看到身旁有一本书,那五彩的画面立刻吸引了我,奇迹般地我竟然停止了哭泣,屋子里猛地静了下来,时间像是一下子静止了。我哼哼唧唧地抓起了书,妈妈看到我带着泪珠的笑脸忍不住亲了我一口。

对书的迷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白天,妈妈忙家务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拿着书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看得津津有味。晚上,我早早地爬上床静静地等待妈妈给我讲故事。从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妈妈清泉般的声音中,我知道了天上为什么会有云,鱼儿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认识了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英俊的青蛙王子,美丽的公主……当我睁大疑惑的眼睛,羡慕地问妈妈“你肚子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妈妈总是一笑,神秘地说:“我有宝贝呀!”“什么宝贝?”我迫不及待地问。“喏,就是它!”妈妈指着书说。“哦!”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每当妈妈看书的时候,我就挤着坐在妈妈的身上抢着看。在妈妈的循循善诱下,我认识了“天”、“白”……

渐渐地,我长大了,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课堂上,我认识了“a、o、e……”,它们让我惊奇不已,很自然地我和它们做起了好朋友。学会了拼音,我对书越发迷恋。在书的指引下,我的说话能力、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爸妈的功劳。每次过生日,爸妈送给我的礼物少不了那一本本被精心包装过的精美的书籍。当我收到这可心的礼物时,总是高兴地在他们脸上亲了又亲。每次爸爸出差回来,漂亮的衣服、甜美的糖果可以不带,惟独书例外。如果看不见书,我少不了会有一阵哭闹!

书给了无限的快乐,可也有令我担忧难过的时候。有一次,妹妹来玩,看着她满屋子跑,我就暗暗担心她会伤害到我心爱的书籍!毕竟,她还小,不懂得我对书的感情啊!正在我担心的时候,妹妹拿起一本书当起了玩具。她拿着书当拍子抛毽球,随着毽球的一上一下,我的心好象也被人击拍着。终于等到她走了,我难过地捡起那已被抛坏的书,无声地捧回自己的小房间,一页又一页细心地粘起来,边粘边伤心地流着泪,粘完书,泪水已浸湿了衣襟……

书对我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让我对它痴迷不已,今生,它将是我永远的朋友!

没有一辆汽车能直接开向知识的殿堂,没有一艘巨轮能直接驶向知识的海洋。惟有书,是开向知识殿堂的汽车,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巨轮,我愿乘着它,在知识的殿堂攀登,在知识的海洋翱翔……

[饺子情结_情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思乡情结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塞外,浓郁的月色笼罩着大地,征战沙场的战士伴着寂静的月夜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听,乐声响起,连绵起伏,柔刚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无不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这婀娜多姿的舞蹈又怎样呢?应该如琵琶曲那般富有诗情画意!此刻诗人的心情也许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多听也会乏味的,曲调此时听得人们心烦意乱.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让诗人王昌龄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末消除,尚不能尽息甲兵,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似乎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免不了秋月妩媚冷落之情景象壮观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是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对于现实的忧愁;还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早日能够平息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

诗人王昌龄遥望家乡,想家的心情一刻也末停止。他心潮澎湃挥笔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泪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清明情结

全文共 1988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韩国大学生问他在韩国留学的同学:“你们中国有没有春节?”这样的问题,在所有的国人看了后都不禁哑然失笑,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将端午节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国家却是韩国,就在国外一些国家热衷于过中国节日、热衷于祭拜孔庙的时刻,中国人却将愚人节、圣诞节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我们国人又应该思考些什么呢?是不是再过多少年,又有日本人来问——你们中国有没有清明呢?我想国家至少是带着这样的困惑才将清明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吧。

我的清明情结来自一些不起眼的糖果。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喜欢清明,因为只有清明的时候,堂叔堂哥才能从很远的地方来我们家,而且每次都会带许多糖果给我,听说他们都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城里人,那时我对大城市这个概念很模糊,乐此不疲的只是那些心仪已久的糖果,后来,我有了个顽皮的弟弟,相继又有了好几个堂弟,堂哥长我三岁,在我们这辈排行老大,但他经常不和我们在一起,于是我便成了兄弟们心里理所当然的大哥,而清明节得到的糖果自然由我来分发。

我家的祖坟离村子很远,步行单趟就得一个多小时,听说那是块风水宝地,爷爷偷偷告诉我,我们这辈会出三个大学生。那时的我也不知道大学生到底有多大,只觉得他们一定非常了不起,而且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当得上,我把爷爷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堂弟兄那么多,可一定要努力,千万别把名额全让他们抢了去,于是我便带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暗示不断努力着,从而使学生时代的我在兄弟们中间出类拔萃,独占鳌头。

每年的清明,我们的家族会照例聚在一起,风雨无阻,大人们谈各自的发展,娃娃们则在我的率领下前呼后拥,嬉戏打闹,有时也会被召回去站直了轮流着听训,大家也总是非常乐意接受这种训导,因为渐渐长大的我们心理都牵挂着那三个大学生。

堂叔伯们轮流给爷爷敬完酒后便领着我们进发扫墓,队伍浩荡前行,叔伯们的脸上总是显出凝重而又快乐的神情,我最喜欢这种感觉了。来到坟地,大家都听从父亲安排,各人都有事干,挂飘钱、献祭品,要是赶上闰年,还要在坟头填土,当然这是大人们做的事,我们这些娃娃们主要负责挂飘钱,大家都乐不可支,同时又虔诚地将飘钱一一挂好,整个坟地顷刻便被装扮得五彩缤纷,接着便是焚纸钱,这个时候,父亲总会派出家族里最能说会道的二叔祷告一番,大到子孙读书立业、农事风调雨顺,小到一家平安健康、婆媳和睦相处;实际到打工挣钱水涨船高,虚无到升官发财、出门捡钱中彩,二叔无不面面俱到,而且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们一帮调皮鬼跪在身后,个个都想笑出声来,最终还是吃了父亲的白眼又认真俯下头来。

儿时的记忆如同暗夜里远去的灯,逐渐隐约但却无不绽放异彩,如今当年的小娃娃都已个个成人,我最小的一个弟弟也开始读高三了。今年,我仍然在二叔的号召下提前回乡上坟,而这次清明之行却让我倍感失望,因为参加上坟的人只有父亲、二叔和我,堂叔们这几年已逐渐疏远,各自为阵,二弟三弟一个在部队,一个在学校准备高考,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们家上坟人数最少的一次。

许久不回家,家人都非常高兴,早早便准备了好吃的东西,一边吃着饭,一边话话家长里短,爷爷依然会挨个问一下儿孙们最近的情况,奶奶坐在一旁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种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感觉只有清明节才会有。可能是这次清明上坟来的人太少了的缘故,临行敬酒时,爷爷眼中突然闪略过一丝悲凉,很快,但却足以剜动每个人的心。

母亲和婶婶依然协助奶奶将祭祀用品准备齐全,出发时队伍却略显单调了些,但父亲和二叔仍然很高兴,或许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路上二叔和我谈今天,谈未来,父亲的言语明显少了,只是用他略显沧桑的脸庞和坚毅的目光告诉我们——大家都要努力。

仍然是挂飘钱、祭奠、焚纸、祷告、叩头,一切进行得都是那样有序和无声,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花花绿绿的飘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般在风中翩飞。寂静的坟地,寂寞的亡人,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无声地狂欢。

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宋人王禹俏的一首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原来清明的意义却远不是祭奠和祷告,需要我们挖掘的东西很多,或是对待生命的洒脱,或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亦或是我们回归本真,找回自我的一次洗礼,当我们虔诚地渴望神灵和鬼魂佑护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愿是多么美好,那一刻我们将变得何等谦卑、纯洁和高尚,所有的龌龊、下流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的身体如同婴儿一样纯净。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祖先曾经用勤劳的双手抚育了我们,这一刻,不知道他们是否真能用得上那些以假乱真的纸钱,但这些虔诚的祭拜者却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寄托他们对亡人的思念。

感朝露,悲人生,逝者如斯安得停。祖先和我们一样一路坎坷颠簸,一路沐雨栉风,但却一路执著坚定,一路辛勤劳作。人生或许如此,循环往复代代相传;祭奠不过如此,每个人需要祭奠的是自己的心灵。

[清明情结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重阳节的作文:重阳情结作文200字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又到重阳,我还没有彻底的老去,但衰老是终究会到来的盛宴。曾经在这个多彩的世界走过,那是怎样的奇妙!

史铁生在地坛的余辉中感悟生命,不论生有怎样的艰难,它都是美丽的,为什么不能善待自己、他人,怀着美好的心来感念上帝的恩赐?

经历心灵上极度的绝望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狭隘、幼稚、可笑,但这也是我的财富,它至少教会我如何坚持下去。

人生的易老让我懂得珍惜,珍惜不是挥霍,不是现在俗务中疲累,而是对心灵的释放,心若不自由了,哪里还有自己的天地。在这个日益繁复的剧场里,总要找准位置。而天既然难老,就更要把自己放归,像鸟一样冲破风雨飞翔,像草一样在茫茫草海中自在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母亲的老屋情结作文1500字

全文共 2783 字

+ 加入清单

老屋,是绽放在母亲心里的一朵金盏菊,她要对它一生守候;是她一生的眷恋与情结,是她生命的依托。只有老屋,才是她住得舒心、安稳和踏实的地方。

——题记

这次要不是父亲生病住院,我是没有这个回家计划的,国庆节回家才一个月,对于相隔几百公里的路程,一个月一次,除非是特殊情况。

父母的健康有痒,犹如摆在每个儿女面前的一纸军令状,再忙也得抽时间,经济再紧也得想办法。11月5日,五哥突然打电话来,说父亲病重,从镇医院马上转院宜宾,并且说有可能要手术。今年也不知怎的?似乎我与父亲的运气都不济,上半年我摔伤一个月后,父亲摔伤,我没法回去,我在康复治疗期间,母亲又生病,大姐本是要叫我回去的陪母亲的,可我的治疗也不能间断,我很为难,幸好后来没几天母亲渐趋康复,五哥说没必要,才罢了。国庆凑巧,姑妈去世,不得不回去。不想刚回来一个月,父亲又重病。

五哥打来电话时,我正在前一天预约了省骨科医院的号,准备再去复查我的伤情。没有办法,我又只好跟妹妹商量,让他们先回去,等我把病看了后视情况而定后延再回去。

父亲住院的几天,多亏了妹夫在医院照顾和护理。在对待父母这点上,我和妹妹从来都是毫不推诿,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谁身先士卒,义不容辞。

想到妹夫也是请假,不能耽误太久,为了替换妹夫,我定于11月12日回家。11日中午,五哥打电话说,父亲出院了,叫我第二天回去就直接回家。

还有两三天,父母在大姐家的“两个月”就住满了,大姐本想留父母,继续尽赡养义务,我们也主张父母就在大姐家。第一,大姐是女,伺候上无论如何都会更细心周到一些;第二,大姐全家都热情,且非常乐意,包括外甥、外甥媳。特别是两个小孙子(女),更是满心欢喜,看到父母都是“祖祖”前“祖祖”后的,一家三代,加上父母,就是“四代同堂”,何等的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对于易寂寞的老年人来说,该是再好不过的颐养佳境。

国庆回家,看到父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确实比之前大有改善,所以我们其他几个兄弟姊妹,包括赡养的主承担者——五哥都万分赞成“父母就在大姐家”。

给父母添饭加衣、换洗衣服,大姐夫每天早晚准时把洗脸水、洗脚水端到父母面前,每天早上火笼递到母亲手里。大姐既要种地、又要经管牲畜,还要做饭,要伺候父母,成天闪着忙碌的身影。看到年逾花甲,满头银丝的大姐和年逾古稀的大姐夫,这样把父母伺候得妥妥帖帖,我们无不感怀与欣慰。

然而,九十岁的母亲却总是无法“随遇而安”,死活不在大姐家待了,成天念叨着住满要回去。之前跟五哥打电话的时候,还听五哥说,母亲隔三差五都拄着拐杖回去,第一次回去在房子后面碰上五哥,没进屋就跟五哥说她想回家住,五哥说您要回来就回来嘛”,可母亲却像小孩子般流着泪说大姐不让她回去。特别是父亲住院期间,每天回去两趟。

就如去年在成都一样,这样留不行,那样说还是不行,总之,母亲都有充足的理由要“回家”。什么“回去领低保费”呀,“你们的时间满了,不能总磨躁你们一个人”啊,甚至还骗我们说回去把其他几个兄弟姊妹的“值日”住满了,过年又回来,等等。不得已,遂于去年清明节外甥开车,大姐夫、六哥、五哥一起把他们接送回到老家。

这次在大姐家,为了证明要回去的决心,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往家搬东西。大姐当年出嫁在本生产队,现在的家离老屋不到一里路的距离,对于目前身体状况的母亲来说,走回去是完全没问题的。

妈妈往家里搬东西,大姐都是之后才知道的。据大姐说,农历十月初一那天,他们一家都在外面干活,准备拌土栽油菜,母亲却把她和父亲的鞋子,外甥媳的被套,大姐的毛毯,大姐夫的皮鞋,外加还拿了几个晾衣架(因为年老,大脑不是很清醒了,误以为是她的。)悉数收在一个背篓里,背到半路,被大姐发现了,又把她拦回去了。除此,母亲常找借口:说大姐的两个小孙子(女)要翻他们的东西啦,大姐家床又窄,睡着不舒服啦,床没蚊帐,晚上睡着冷,把头吹疼啦,大姐家街沿上坐着冷……哎呀,反正有五箩筐理由。任由我们怎么劝也不行,很坚决两个字:“回去!”她是老人,说不服,只好灰溜溜地低头、闭嘴,依了她老人家的愿。

按时间算,13满期,14日就该搬回去。妹夫已经回来十天有余了,妹妹却特意让妹夫再等两天,等给父母“搬家”后才回成都,也是顺便观察父亲的情况,因为父亲住院期间,大姐去问了“神”,说父亲难过“十八九”(农历十月十八、十九)。

可依我看,父亲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没有要“走”的征兆,倒是令我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些。对于搬家,父亲从不表态,历来是顺从母亲。7月份我回家,依父亲的身体状况,很想接去成都好好调养,可父亲一句“你妈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和你妈不能分开”,让我哑口无言,因为父亲也说过“你妈晕车,去成都太远了,不行。”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永远是母亲占主导地位。

除了说要“回去”,母亲说得最多的就是“大哥的红苕还没挖完”,“五哥的菜籽秧还没栽”。看到母亲这种心理,我想起了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老婆婆,八十多岁,行为观念 跟母亲如出一辙。老婆婆生病,儿子不管,两个女儿弄去医院住院,出院时她不去女儿家,跟女儿说“要回家”。两个女儿给弟弟打电话让去医院接母亲回家,可那儿子置之不理,左等右等,婆婆的儿子不来,二女儿把母亲接回家中,可那固执的婆婆却不吃不喝,不进屋,每天端根凳子在门口坐着,等她儿子去接她,儿子却不露身影。几天后,实在没辙,婆婆的女儿才求助电视台协调,让儿子接老母亲回家。

回到家那天晚上,刚倒下床,母亲就连连说:“幸福了,幸福了!我这床睡着热热和和的……” 我们作为女儿也很理解母亲心里的情结。“愿跟讨口的儿,不愿跟做官的女”这句话,是曾经母亲念叨过无数遍的。母亲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旧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有句俗话说,“养儿防老,喂女伸脚”,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只有儿子那里才是自己的家,在女儿家里,哪怕伺候得再周到,她仍然没有家的感觉,她只是作为父母去女儿家散散心,舒展一下心情而已,永远是“宾”,而非“主”。

“我生在这里,就死在这里”,这是母亲植入骨髓的观念,谁也改变不了,谁也说不服的。当然了,我们只是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那种故乡情结都无法抹掉,何况这块土地是他们踩踏了几十年,闭上眼睛也能摸到哪里是哪里,每一粒漂浮的尘埃里都有他们最熟悉的味道。

在这块土地上,踩下了他们多少个脚印,踩走了几多韶华,踩落了多少日落晚霞,踩升了多少月明星稀,踩过了多少风雨岁月,又踩出了几多沧桑与慨叹!踩出了多少希望,又踩去了多少惆怅,踩出过多少生活的心酸,又踩出了多少温情与微笑……

这块土地,是他们用双脚踏紧的稳固根基,有他们用汗水浇筑的斑驳屋墙,风蚀得长出青苔的一片片旧瓦,更是他们用毅力和信念为儿女托起的天空。老屋,是驻扎在母亲心里的一株常青树,是她一生的眷恋与情结,是她生命的依托,她要对它一生守候。只有老屋,才是她住得舒心、安稳和踏实的地方。

[母亲的老屋情结作文1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读书,让梦想成真――记我的读书情结

全文共 1506 字

+ 加入清单

我并不是从小就懂得读书的。小时候家里贫穷,没钱买书,父母也 没有多少文化,也就没有培养我读书的意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籍,所以小时候我的见识是很浅薄的。到了初中,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书籍是《故事会》。那时候,作为通俗读物,《故事会》很流行,我便借了一本拿回家去看,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母亲发现了不是正经的教科书,便冲着我发火:“乱看什么书,不好好学习!”我也觉得像做了错事似地赶紧把书藏了起来,从此不敢再看。

因为学习成绩一般,也不愁找工作,打算初中毕业后,就去工厂当一名工人。父母对我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准备找人让我进工厂。那时候哥哥参加了高考,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知道了县教委在招委培中专生, 他顺便给我报了名。这时我已初中毕业,也在一家工厂上了一个月的班。 心想既然报了名就得去考,反正没什么压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了考场。

考试后我照常去上班,直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做梦似地又回到了 校园,进了了让人羡慕的幼师班。从此,我也终于能够主动认真地学习了, 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门功课。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了写日记(其实是周记),三年下来积累了厚厚的一本。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了,包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还背过《唐诗三百首》。读书让我知道了一些名人的故事,了解了作家和书中主人公丰富的精神世界,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文学感染和熏陶,懵懂之中对书中的人物产生了羡慕与崇拜之情。

上完中专,我顺利地当上了一名小学老师。工作之余,买书、读书成了我的一大爱好,书渐渐地摆满了我的书橱,头脑里也积攒了很多名人轶 事,但也只是读着、赞叹着,除了不间断地写些日记和读后感,从没有想 过自己动手写文章。

20年教龄,有17年时间一直教数学、音乐、美术学科。直到三年前,学校领导才安排我改教语文学科,随即产生了写文章的愿望,可能是跟教语文有关吧。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了教好学生,我要尝试把自己的这桶水装得有质量,有价值。在继续坚持阅读的同时,并且建立了博客,在博客里陆续发表自己不成熟的作品。有时三五天写一 篇,有时十几天写一篇,内容五花八门,大都有感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生活中的感想,遇到的有意义的事都写了进去。体裁局限于诗歌和 散文。因为不专业,所写的文字多为孤芳自赏,满足与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坚持写作,虽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写作水平也在慢慢地进步和提 高,并不时受到同事们的赞扬和鼓励。因为我喜欢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思想, 所以常常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比较随意,也不讲究韵律。

为了克服写作诗歌的盲目性,便开始购买名人的诗集,向诗人学习诗 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的同时,一段时间侧重阅读诗 歌,先后阅读了《普希金诗选》,金波的《让太阳长上翅膀》,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等。读书开阔了眼界,不仅学习了散文 和诗歌的一般写作技巧,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语汇,受到了文学美学熏陶, 培养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且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业余生活,提高了思维和想象能力,提升了思想和职业境界。

语文和作文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悟出了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寓教于乐,重视培养兴趣和形象思维,重视文学感染熏陶的作用。作文教学如同指导游泳,老师亲自写作,等同于游泳教练下水以身示范,定会比教师站在岸上指导效果好,作文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能够写出这些文字,源于我读书的经历,今后我会继续阅读更多的书籍,加强读书的计划性,做到阅读与写作两条腿走路,读书与写作相辅相成,力争写出更好的文章。读书,让梦想成真吧!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方寸情结作文800字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票小纳世界,纸薄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邮票的价值,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邮票,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只是一纸票证,用于贴信邮寄的那一枚枚“小纸片儿。”但于爱好集邮的朋友而言,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蕴含着世间奥秘,散发着无穷魅力。我虽然还算不上“铁杆邮迷”,但对邮票却情之所钟,独爱有加。

从开始收集邮票,到现在也有近20年的历史了。小的时候,由于家住在偏远的农村,根本不知道邮票是什么玩意儿。每当村子里谁家来信的时候,邮递员都把这些信件送到村委会,村委会的同志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伙儿到村里去取。由于我家离村委会较近,没事儿经常到那里去玩。当邮递员将一封封信件放到办公桌上,我对信封右上角贴着的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儿”就特别好奇。后来通过向邮递员叔叔“咨询”,这才知道她们叫邮票。慢慢的,我对这些“小纸片儿”上的山川大河、花鸟鱼虫、风光建筑、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子里谁家来了信,我就代替广播的呼喊,代替了主人的脚步,主动把信件送到来信者手中,并陪着笑向他们索要送信的报酬——邮票。每每得到“赏赐”,手里拿着这些“小花纸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飞也似地跑回家,小心翼翼的将这些邮票用剪刀从信封上剪下来,再用温水进行浸泡、脱胶、晾干,平整后收藏起来。日子一长,一张又一张的旧散票积少成多。后来,我就索性等着邮递员的到来。甚至有一段时间,总是幻想长大后能当上一名信件投递员,这样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欣赏到更多精美的邮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对邮票的喜爱,渐渐对邮票接触多了起来,对集邮知识也有所了解。懂得了邮票不仅可以作为邮递信件的有价票证,同时也是一种收藏品。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来到了城市,对邮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加入了集邮大军,开始了真正的集邮生涯。说是加入集邮大军,其实有就是用平时积攒的一些零用钱到集邮公司买了一些新的、没有被使用过的零星散票。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一笔整钱来预订年册。但久而久之,散票也越积越多,我就将它们分成了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科学技术、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历史事件、人物花卉等10多个种类,然后将他们用护邮袋装好,整整齐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集邮册当中。

如今的我,虽然已步入中年,有了家庭,有了妻儿,工作也比较忙,但对邮票的喜爱,只增不减。虽然每年都会到集邮公司预定年册,固定的时间去取就可以了。但每次路过集邮公司的时候,心里还是痒痒的,还会不时的向里面瞟上几眼,甚至走进去逛一逛。如果看到自己比较喜欢的邮票、首日封、小型张等邮品,仍会毫不吝惜地掏出口袋中不多的钞票,买上几套。即使不买,也要仔细瞧一瞧,满足一下自己眼睛的****,同时也满足一下自己心理的渴求。

邮票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大千世界,蕴含着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丰富的科学知识。每一张邮票又是一件袖珍艺术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从她身上,可以看到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辉煌灿烂的成就。闲暇之余的我,仍会取出一本本邮册,慢慢翻阅,细细品味。因为每一枚五颜六色的方寸图画的背后,都珍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份份深深的眷恋。

[我的方寸情结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唱歌情结作文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的唱歌生涯,从我呱呱落地时仿佛就有了,就这样,我与唱歌便有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就站在电视机前看那些歌星唱歌,舞台上灯光闪烁,观众的掌声尖叫响彻云霄,我仿佛被感染了一样也群魔乱舞。唱到抒情歌,我会想象自己是舞台上的歌手朝观众挥手,我拿着纸卷的话筒唱摇滚的歌,我可就按耐不住了,摇摆,尖叫,手舞足蹈,好像有着天地般尽掌握手中的霸气。

奶奶以前是个音乐爱好者,她常见我这样痴迷音乐,常常对外人说:我孙女可是遗传了我。从那时起,我除了会模仿电视上的歌星,其余的时间就跟奶奶学唱歌,一条毛巾、一个观众、一个纸卷话筒便成了我唱歌必不可少的道具。听妈妈说,打那以后,奶奶老把我搂在怀里,而我呢,则总是咿咿呀呀的乱唱一通。

长大一点,妈妈见我这般痴迷唱歌就把我带到声乐老师那学唱歌。渐渐的,我从那个只会乱唱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识谱,唱歌精通的女孩。

最令我自豪的是,我在四年级时候,老师推荐我站在学校六一舞台汇演中独唱。那天,我紧张到不行,可一想到等下还有音乐与我作伴,我心里一下子便有了底,仿佛不再畏惧,灯光闪烁,我独自一人站在诺大的舞台上,拿起沉重的话筒唱起欢乐的歌......音乐结束,我鞠了一躬心满意足的下去了,此时掌声响彻操场,我更加肯定了自己,连续几天我都站在镜子前大声歌唱。

唱歌,它带给我快乐,带给我惊喜。它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心灵的倾诉。

[我的唱歌情结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世纪情结初三作文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应不由得想起这是出自中国作家莫言之口。莫言,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亚洲人的骄傲。

莫言,他是山东人,这个震惊了全世界的山东人在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没有骄傲而且坦然地说了“惊喜而惶恐”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

我认为惊喜是每个人获得成为之后所应有的反应,然而有些人获得小成功之后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并不再努力,那么他必须会落伍,正如别人所说“不进则退”可是莫言他并没有骄傲,目中无人而仅说了“有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没有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他感到很吃惊。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莫言具有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惶恐”是莫言担心有了这层光环之后,会有更多的人盯着他找毛病,为难自己,所以他更应该继续努力,坚持创作,写出更完美的文章,最可贵的是他那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积极创造的精神是我们中学生所值得学习的,正如他所说“不为获奖而写作。”然而上面我们说到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到呢?这说明了莫言比他们更努力,更创新充分体现了莫言的创作精神。

莫言,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更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又添新辉煌,开辟了新天地。莫言,他用他的聪明智慧和文学才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的骄傲,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福娃情结作文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福娃是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一共有五个,它们分别叫做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贝贝,它是来自大海了的一条蓝色小鱼。他,红彤彤的脸儿,大大的眼睛,笑眯眯的看着你,显得非常活泼。它还是水上运动高手呢!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充满力量的大熊猫,它还是我们的国宝!你看他那样子,真令人捧腹:头上戴着几片鲜竹叶,若无其事地站在哪儿,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天真地望着你,好像在诉说什么。因为晶晶是赖在森林的,所以他还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欢欢是个性格外向、热烈奔放的火娃,是激情的化身。由于是大哥,所以他干什么都非常老练。欢欢之所以叫火娃,是因为他浑身火红色,而且头上顶着火炬,火炬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所以欢欢五个福娃中重要的一员。

迎迎是一只来自广阔西部地区的藏羚羊,她全身金黄,,擅长奔跑,行动敏捷,不仅象征着绿色奥运,还象征着五环中黄色一环。

妮妮是一只天真无邪,欢快矫健的京燕。她是只绿色燕子,是蓝天的使者,她给人们带来了春天,捎来了喜悦,送来了祝福,是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五个福娃,五种颜色,五种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欢迎全世界的人们;它们还意味着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他们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宽广的胸怀——北京欢迎你。

展开阅读全文

荷之情结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对世间所有的花花草草都喜欢,喜欢他们不同的美,或清新,或淡雅,或妖娆,或高贵。于荷花,更是有特别的感觉。

幼时,外婆家有一片大大的荷花塘,那时缺少零食的我们,便把香香,脆脆的莲蓬作为舌尖最美的享受。

一条小的只能容下3个人的小木船,我们都争着想上。母亲没有办法,每次总是让我们姐妹几个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到底谁跟着妈妈一起上船。

许是年龄小、反映慢的缘故,我极少有机会能够坐到那条小小的充满诱惑的船上。每每看到哥哥姐姐在那条小船上尽情吃着绿绿的带着小马蜂窝的莲蓬,那种感觉真真的是羡慕、嫉妒、恨了。

母亲会在离岸近点的地方,让哥哥将莲蓬扔到我的面前,那个脸上写满委屈,写满嫉妒的小丫头便会在岸边跑来跑去的找着莲蓬。

“哥哥,你朝我这边扔啊,我看不到。”

“这边,这边,小丫头,我扔到最高的那棵芦苇旁边了。”

如果莲蓬正好打在我的身上,那可能就真真的体味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等小船上载不动了那些小可爱时,妈妈便会在哥哥姐姐的大声吆喝中满载而归。

六月的荷花,竞相开了,白的,红的,纷纷从绿绿的大圆盘叶子中悄悄探出脑袋。那时,不懂爱莲说,不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坦白说,也没觉得那些淤泥有多么的肮脏不堪,尤其喜欢白色荷花的美,大大的花瓣,悠悠的香。常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时,悄悄的折下一支,把花茎留的长长的,用手拿在胸前,将自己想象成美丽,善良的何仙姑,那种感觉至今尚存!

如果恰逢小孩脸的六月天,不怕,下吧!我有天然的小雨伞,将一片荷叶从池塘摘下,用手擎起,躲在天然伞下看小雨滴答,听母亲在下雨的天空下喊着我的乳名,体味着被人牵挂的感觉。那时,就能感觉到满满得幸福!

那晚,领着儿子在红石,他和儿子打着手电满树找着知了猴,而我恰巧看到了那久违的荷花,竞相开放在满满的池塘内。恬静的月,宁静的夜,荷花朵朵……

展开阅读全文

竹之情结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老家后面有一片竹林。那浓郁的一片绿让人好生喜欢。我常和小伙伴窜进竹林捉迷藏,也曾试图折断其中一根把玩,可始终没有成功。在与竹的亲密接触中,我产生了许多疑问。

为什么它不易被折断?为什么再大的风和雨都不能毁了它?爷爷告诉我:“因为竹有节啊,一节节竹节使它始终挺着腰。”虽然听得似懂非懂,可从对竹有疑问开始,我便迷上了它。我开始单纯地收集竹的图片,开始学画它。

到后来,我上了初中,离开了老家,离开了那片苍翠的竹林。可我却感觉我越发地亲近竹了。语文课本中总用“竹”来形容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刚正不阿、坚强、不畏风霜雨雪……一个个词,许多许多人,都在不断地诠释竹的含义,而这些,也在逐渐地加深我对竹的理解。老师说:“做人就要像竹,一身清白,看似不堪一击,实则刚强不屈。”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仿佛有一颗竹苗破土而出,净化了我的灵魂……

现在,我高中,老家那片苍翠的竹林似乎被移作他用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关于竹的理解的词,也被时间狠狠地甩在了岁月里。似乎一切都变了,可心里那棵竹依然还在。它守在我心里,像一个正义的使者,指着我前方的路。

在如今这个社会问题频出的时代,在如今这个全世界都在唤醒道德良知的社会,好像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到了保质期,开始变质。这时我开始明白,竹的意义不再只是刚正不阿,坚贞不渝,它更代表正义,代表一颗热忱的心!

竹它轻声告诉我:老人倒了要扶,别怕,“良知”倒下不得不扶;小孩被撞要救,别怕,当“善良”奄奄一息时不得不救;自然灾害发生,别犹豫,要帮,要帮助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

如今,一个东西流行起来,很快,但过时,也很快!可是,竹应该是永远的流行元素,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心里种一棵竹,挽救自己挽救他人。

竹,是我心里的信仰,伴我久久,伴我们久久!

而我永难忘怀的,仍是老家后院那一片风中摇曳的竹林……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走读情结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放学的铃声刚响,走读生蜂拥而至地向着学校门口走去。看看,有的拉上自己的同伴边走边笑;有的是一个人悠闲地步出校门;有的则拿着一书,边走边看的;也有的兴奋的往外打着招呼,肯定是一眼看到了接他的父母了……,那情境真像蚂蚁搬家。

我和几个要好地走读生缓缓地走向那座水运桥,桥上的情景也是非常热闹的,叽叽喳喳的学生不算,还有翘首以盼的走读生家长,当然还有河对面刚放学的小学生们,鲜艳的红领巾映衬着他们活泼可爱的脸,朝气十足。

我们快速地走下水运桥,因为对面就是一个公交站点,在那我们可以方便地选择回家方式,要么直接坐的士回家,要么就耐心地等公交车。走读生是辛苦的,因为家住得远,一般要转公交一至两个站点,通常要起得很早,才能不误上学时间。但走读生也是幸福的,至少衣服不用自己洗,晚修回家可以吃到父母煲的靓汤,还可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特别是炎热的夏天,还可以享受空调的清凉。

我是非常幸运的,家在市中心,学校附近的公交站有许多公车我都能搭,11、24、25、29……,而且在上学、放学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同车友。但我比较喜欢坐24、25路,因为到站后不用走太远路就可以到家,方便简单。

你看,11路车来了,我可要上车了。要讲文明、要谭礼貌,排好队,慢慢来。哟,有个老爷爷要上车了,我赶紧上前,扶上那位爷爷,那些同学自然是主动让位。但我通常不会着急,喜欢等到最后才上车。公交车非常及时,来往的频率也高,不到十分钟就会有下一辆车来,所以我总是选择。挤就不上车,不挤就上车。看!又来了一辆11路车,人不多,于是我就上车了。

同车的十几个走读生,你帮我扶,七嘴八舌,各各谈论着学校、班上的新鲜事,就像一个新闻发布中心。“叮咚”到站了,下了两个……。;“叮咚”到站了,又下了两个……;最后该我下车了,“BEY——BEY!”

与走读生同行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的青春时光将与走读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书信情结作文800字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靠键盘就能轻松完成一切通讯功能的时代,我仍愿写一封信,将我的思绪,寄往远方。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不愿失落的书信情结

曾记否,数行家信抵千金!在通信不畅的古代,一封书信因得之不易而弥足珍贵。诗人杜甫就曾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那时,“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劝慰,亦体现了时人对书信的珍视。彼时,一封书信往往要花上数十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抵达,而当人们收到远方亲友传来的书信之时,可以想象他们的欣喜与愉悦。

忆往昔,将来书信手拈着!在思想发生着激烈碰撞的民国时期,冰心、林徽因、张爱玲、苏青、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钱玄同等人便在书与信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民国文人才情的体现,看似刻薄无情,却让中国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

看今朝,松岛鹤归书信绝!在这个短信、微信风靡一时的时代,朋友之间的沟通简化成了诸如“晚上见”“明白”这样的短短几个组词;与父母的沟通,简化成了诸如“知道了”“别烦了”这样的冷冰冰的汉字。电子书信正“居高临下”地傲立在纸质书信面前,宣誓着它的霸权。更令人痛惜的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书信格式都不会了,有的人甚至连书信都没有写过……

此书未到心先到。书信越是遭受“冷落”,我的书信情结就越发强烈。精美的邮票、古朴的信封、丰富的文字,都一一成为我钟爱书信的缘由。即使在家里,我有时也会在父母的桌上留下一封我手写的信,表达我内心的情感:或提个小小的愿望,或给个重重的祝福,甚或偶尔只是纯粹地傲娇一下。

蒙田说过,人生需要走走,停停,看看,想想。手写一封书信虽说费时费力,然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盅沙漏,让我不必去感受这个时代的如秒针般快速前行的节奏。愿烛火墨香相映处,每一份书信情结都能得到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树洞”情结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将手头里的事忙完,我有些迷茫——挣扎之下,我毅然打开了电脑,上了新浪微博。

只有很无聊的情况下我才会上微博瞎捣腾,尽一个“鹅(企鹅)民”的责任——转发一些“鹅王”(都暻秀)最新的消息与视频。

而今天是特殊的,微博为我自动关注的人发了一条动态,大概内容差不多是这样的: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很狼狈,明明那么需要关心与爱,却不知回应粗鲁地将它拒之门外。

我有些激动,好像,真的好像……它写出了我内心。我私信予他:你发的微博我看了,有种感觉——你是我的知音。

很快,他回复我:我是一名心理医生。

怪不得……我吊起了兴趣,他说的真的是自己,还是仅仅是简单的由感而发?

于是我们开始热络起来,他言语很厉害,不知不觉就会掉入他设的套,明明该他回答的问题,到头来却轮到我滔滔不绝。

小的时候,爸妈就教导我不要接触陌生人——尤其是网上的。可我觉得他更像一个温柔的大哥哥,帮我解决生活上的压力,像是一个“洞”,也会把自己敞开一部分的“树洞”。

他常创作,而我是他最忠实的读者,即使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深奥的句子和专业的名词弄不懂,他总耐心给我解释,直至我弄懂为止,虽然他素日忙得不可开交。

也许这是一种情窦初开吧,我很依赖他,保持了一个月的矜持后,我学会跟他撒娇。

这就我与“树洞王子”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