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慈禧

慈禧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慈禧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慈禧问题。

分享

浏览

2104

作文

10

慈禧太后反腐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作者李宝嘉在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就开始在他自己创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这部小说的连载很快引起了轰动,《官场现形记》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下至衙役、狱头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李宝嘉将这些形形色色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官场现形记》犹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

在《世界繁华报》连载时,人们都在找小说里影射的是当朝的哪些官员。因为在《官场现形记》里,写的大多是清朝的真人真事,只是名字换了而已,而且涉及的好多情节都是清朝的秘密。《世界繁华报》的发行量很快由几千份上升到几万份,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报贩加价出售的现象。

很快,《世界繁华报》传到了慈禧太后的手里,慈禧太后看过后很是生气。当时,清朝已经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把清朝的衰落、受列强欺负的罪都算到了这些政府官员的头上,于是开始了一场大的“反腐败”行动,而这场“反腐败”行动的主要对象就是《官场现形记》中所影射的官员。

慈禧“反腐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图索骥,照着《官场现形记》里影射的名单抓人,很快,就有一大批官员被抓起来,以谋反罪斩立决。

摄政王载沣下令通缉此小说的作者。并令两广总督端方派人刺杀这个胆大妄为、扰乱社会的李宝嘉,查封连载此作品的《世界繁华报》报社。

可是,李宝嘉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把《世界繁华报》化整为零,搬到了当时的英租界,继续连载《官场现形记》。很快《官场现形记》连载完了。但让慈禧太后没有想到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很快就在一些列强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的外国人甚至把这本书带到了国外。

而慈禧太后则让人把《官场现形记》中的一些行贿、受贿以及官员的腐败行为整理出来,下令全国官员凡有此行为者,皆为重罪。而当时《官场现形记》里所涉及的大部分官员都被慈禧太后以谋反罪处决了。

虽然这本书没有改变清朝的命运,可是当时的官员也因为《官场现形记》而收敛了很多。一本小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反腐指南”,这恐怕也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吧!

展开阅读全文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妆

全文共 2509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她是成丰皇帝的妃子。公元1862年(成丰十一年)成丰皇帝驾崩,6岁的太子载淳即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忻定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实行太后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向来爱打扮,尤其对洗澡特别讲究,夏天是每天洗一次,冬天则是2-3天洗一次。慈禧每次洗澡的时间并不固定,但大都选在晚饭过后一个小时左右。

每当慈禧太后要洗澡时,先由太监把澡盆、水、毛巾、香皂、香水等物品准备好,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口,再由宫女把这些东西送进寝宫。倒好水后,才请太后宽衣入浴。侍候太后洗澡的是四个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训练的宫女。

洗澡的时候,由这四名宫女分别站在太后的四周,然后由其中一名领头的宫女拿起一叠毛巾(共有25条)放入水中,浸透以后,先捞出四条,双手拧干同时分给其他三人,当即一齐打开,平铺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给太后擦拭着胸背、两腋及双臂。如此接连上六七次之后,再打上香皂,这种香皂是宫里自制的玫瑰皂。四名宫女必须一齐动手,把香皂涂在毛巾上面,帮太后擦身子(毛巾在一次擦完后随即扔掉)。然后,重新把一叠新毛巾浸泡在水里。毛巾浸透捞出后拧得不很干,用这种湿软的毛巾,轻轻替太后擦去身上的肥皂,必须一遍又一遍地。直到擦得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儿肥皂沫为止。最后就是给太后涂香水,夏天多用耐冬花露水,秋冬则用玫瑰花露水,用量很大,用法也特别,使用时是将洁白的纯丝棉做成约巴掌大的锦块,洒上香水,轻轻用锦块拍打身上,把香水拍均匀。擦完香水后,四名宫女再用干毛巾把太后上身的各个部位轻拂一遍,然后给太后穿上偏衫和睡衣。上身洗好了再洗下身。太后认为上身是天,下身是地,地永远不能盖过天,所以洗下身时要重新换一套用具,洗法和洗上身差不多。

慈禧太后洗澡用的是两只木胎镶银的澡盆,直径不到三尺(斗形)。外表上看去像个大腰子,盆中间凹进去一块,为的是太后洗澡时能靠近澡盆。太后坐的是一把一尺多高的矮椅,后背可转动,也可卸下来。太后每洗一次澡要用去一百条毛巾,因为毛巾从水里捞出来后,她就不允许再放回到水里,故用一次就要扔掉,以致她每洗完一次澡后,澡盆里的水都干干净净的,看不见半点污垢。

由于要上早朝,慈禧太后每天凌晨4-5时就要起床,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手。这时,宫女用银盆盛满热水,先把毛巾用热水浸透,捞出后由宫女将太后的双手包起来,再将太后披包的双手放到热水里浸泡,水冷了再换热的,大约要换两三盆水方可。接着是洗脸,或者说是热敷,用热毛巾长时间地在两颊和额头上热敷。据说这样可以把抬头皱熨开来,并能减少两颊的皱纹。此后她便坐到梳妆台前,由侍寝的宫女帮她在两鬓之间敷上点粉,在两颊、手心抹胭脂,接着便传专人给太后梳头。早就等候在外面的梳头太监听到里面传唤后,立即头顶着用黄云龙套包裹着的梳头工具进入。向太后叩头请安之后,便细心打开黄云龙包袱,拿出梳头用的簪子、梳子、篦子等一应齐全的工具,开始给太后梳头。这位专门给太后梳头的人,人们只知他姓刘,是个老太监,一直都是他伺候太后梳头,宫里的人都称他为“梳头刘”。后来梳头刘人老了,于是便由李莲英接替给太后梳头。李莲英第一次给太后梳头是在太后庚子出逃的那天早上。看起来很笨的李莲英,给太后梳起头来却异常灵活,而且手法也很熟练,这大概是因为他和梳头刘是好朋友,从梳头刘那里学会了给太后梳头方法的缘故。给太后梳头的方法是:先把太后的头发散开,用热毛巾在头发上熨一熨之后,拢在一起向后梳。用左手把头发握住,用牙齿把头发绳咬紧,再用右手缠在发根扎紧辫绳。黑色的辫绳缠到约一寸长,以辫根为中心,把头发分两股拧成麻花形,长辫子由左向右转,盘在辫根上。让辫根的黑绳露在外面,然后用一根横簪子顺着辫根从底下插过,压住盘好的发辫,让辫根绳起到粱柱的作用。最后在辫根黑头绳上插上“老瓜瓢”,让所有盘在辫根上的头发不致松散下来,再用网子兜住即可。经过这样精心梳理的头发,既庄重大方,又牢固可靠,最让太后称心如意。

不过,据清末太监信修明的回忆,慈禧太后40岁之后,头发就已脱落很多,仅存鬓边和后脑的短发,俨然一位秃老太太。修饰时全靠用技巧去遮掩,即头顶心用一束假青发,以红胶粘住,两边再贴上发片,大两板头,这是一种满式的宫妆。因为头上粘了假发,所以太后平时行动都小心翼翼,生怕假发会突然脱落下来。太后平时最忌讳掉头发,大有视头发如命的程度,所以李莲英每次给她梳头时,显得格外小心,生怕梳掉一根头发。万一真有头发掉了下来,也得悄悄把掉下来的头发用手拈住,迅速收起来,绝对不能让太后本人知道,否则就会惹来麻烦,甚至会被赶出宫去。梳完了头之后,太后重新开始描眉画鬓,敷粉搽红。她坐在镜子面前对着自己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反复照着,横挑鼻子竖挑眼,仔仔细细地挑毛病,直到完全满意为止。最后还要看看脚下穿的鞋袜正不正,两只脚站平来左比右比。因为她的袜子是绫儆的,中间有一条线,穿上后线缝要正对着鞋口才行。所有这一切,都要让她认为满意了,才可以由李莲英搀扶着走出寝宫,准备上早朝。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满手均留有约二寸长的指甲,每天晚上必须进行泡洗修剪。修剪之前要用圆圆的比茶盏大一点的玉碗盛上热水,挨次把指甲泡软,把弯指甲校正理直,对不端正的地方除了要用小锉锉平整,用小刷子把指甲里里外外刷一遍外,还要用翎子管吸上指甲油,对其均匀地涂抹,最后再给指甲戴上用黄绫子做的指甲套。对此,太后备有一个专门放置修指甲工具的盒子,而所有修指甲工具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太后对每次修指甲时剪下来的指甲,都很细心地保存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会端出来打开欣赏,显得分外珍惜。可是好景不长,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出逃西安的前夕,将满手的指甲全部剪掉了。

这只是当年这位中国最高统治者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在她统治下的中国能够怎么样,那是可想而知的。可悲的是,在当时的制度下,偌大的中国对这个心理有些变态狡黠阴险的女人竟毫无办法,绝大多数中国人面对着日益衰败的国家只有唉声叹气的份,而中国追赶世界前进步伐的宝贵时机,也在那缓缓擦澡、梳妆和泡指甲中给贻误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为慈禧买皮箱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太后为了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决定出奔西安,为了要把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名画一齐带走,就吩咐内务府太监购买100只皮箱,以便装运。内务府太监向慈禧禀报,每只皮箱要价60两银子。这事被一位姓鲍的军机大臣知道了,他很熟悉皮箱的行情,按照慈禧要求的规格大小,只要6两银子就可以买了。他向慈禧禀报,揭穿了内务府太监的虚报冒领。慈禧听了很气愤,就立刻决定把这采购皮箱的差使交鲍军机去办,并限令15天交齐。鲍军机想买这100只皮箱要不了15天,只要派人到大街上各皮箱店一转悠,要不了三四天就可以把皮箱送进宫去,故欣然领命。

他回府以后,就派手下人按这规格到皮箱店去采购,手下人去了半天,回来说所有皮箱店和作坊今天都关门不营业。鲍军机以为是皮箱行业的一次例假,也不以为然,就叫手下人明天再去。不料,一连去了三四天仍未开门营业。到第五天,他派了一个心腹去大街买皮箱,到了晚上,心腹回来报告一个不好的消息,原来他在一家熟悉的皮箱店里,听掌柜的说内务府太监已通知各皮箱店和作坊15天内不准开门营业,谁开门营业就砸了他的店,所以各皮箱店只能关门停业。鲍军机没想到内务府太监竟采取如此釜底抽薪的手段,鲍军机想你内务府太监只能在北京城内逞威风,手伸得再长,也不可能伸到天津租界里去吧。就差了心腹带了银子去天津采购,不料一去数天,不见皮箱到货。眼看这1 5天期限即将到了,就再派一个特别亲信的人去天津,不论皮箱价格多么贵,一定要在第15天送到宫中。那亲信连夜出京,此次一去杳无音讯。到第15天上朝时,慈禧就问皮箱采购到了吗?鲍军机此时吓得冷汗直冒,无言回答,叩头称罪,慈禧冷笑着说:“这点小事也办不成,枉在军机处了,内务府早就把皮箱办妥了。”那鲍军机只是叩头说罪该万死,罪该万死。慈禧就挥手让他下去。

鲍军机回到家中,见两个亲信都回来了,他大骂该死奴才误了我的大事。两个亲信回答:“我们还没有出京城,就被‘请’到内务府软禁起来,到今天才释放回来。”鲍军机听了,这才领教到慈禧老年昏庸和内务府太监的权势了,他想不到一番忠心却落得慈禧一句“这点小事也办不成”,感到汗颜和后怕。

展开阅读全文

慈禧夜往老湾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时,路经广武并住宿一.农历八月十一日,慈禧等一行经怀仁进入山阴,沿途数里的群众到其路径的大道跪迎,口喊:老佛爷,千岁,千千岁!当晚入住岱岳南头马邑道口处的"兵营中"次日,又起骄路经安荣村,该村公益桥主,早有令提前把土木大桥建起,慈禧一行来到河岸,顾不上理睬村里道旁跪迎的人们,一看桑干河水翻浪涛涛,大桥已壮壮实实地建好,稍在"桥房"边的"茶亭"歇了歇,欣笔写下"普济安宁"四个大字,印了"慈禧"两字之印,起轿离去.桥主把慈禧写的字用柏木刻蛟龙大匾,挂大了大桥碑亭檐下,可惜后来被日军烧毁.当天住广武"来盛店"正厅中,店主杨应魁特制精美食物献上,招待非常热情周到,颇得慈禧好感,于是召见了杨应魁,封杨为广东廉州知府,给了题为"大夫弟"之匾.第三日,爬上雁门关南云.慈禧太后离北京逃往西安,路经山阴的岱岳安荣和广武的老龙湾,广武财主杨应魁热情招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非常高兴封杨应魁为杨举人,杨应魁三拜九叩感谢太后恩德,第二天慈禧太后离广武赶往西安.

展开阅读全文

余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执掌政权,垂帘听政。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却不关心民间疾苦。

在她七十大寿之际,竟不惜工本,命全国各地高级裁缝进京为她精制一件万寿锦衣。

很快,几百个有名的裁缝会师京都。根据祖传规矩,一齐奏请慈禧:要量体后再裁料制衣。不料慈禧听后大发雌威,拍桌吼道:“反了!反了!小小百姓,竟敢要量我龙体,这……这……这还了得!统统与我绑出去斩首示众!”话一出口,立时就把这批高级裁缝全部斩尽杀绝,又征调一批裁缝进宫制衣。

后来的裁缝匠再也不敢提量体之事,大家瞎猜瞎想瞎剪瞎裁。制出来的锦衣一件也不合慈禧的心意。这样,人杀了一批又一批,可谁也没法把万寿衣缝制出来。

转眼,寿期临近,慈禧斥责手下宫娥太监:“如再不赶快找到裁缝,制出我如意的锦衣来,定将你们一同问斩!”这消息传到镇海,大小裁缝匠吓得目瞪口呆,有的竟偷偷改了行。

有位姓余的裁缝听后十分气愤,一定要为同行解除这杀身之祸,就毛遂自荐,只身冒死进京制衣。宫娥太监们大喜过望,以为来了救星,照例捧出大匹大匹的锦缎绸料给他动手赶制。

谁知一连三日,余裁缝只是吃饭睡觉,不裁不剪。急得宫娥太监们连连催促:“裁缝师傅啊,你再不动手,耽误了太后寿期,可要杀头的呀!”

余裁缝听后呵呵大笑说:“我死不足惜,只恐太后锦衣制不出来,连你们也逃脱不了这杀身之祸啊!”

“是呀!这可如何是好呀?”宫娥太监们吓得脸色青白,连连叩头向他讨取计策。

余裁缝不慌不忙在他们的耳边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遍,官娥太监实在无可奈何,只得点头应允。

第二天,慈禧在万寿宫垂帘听政,在众多的随从中,余裁缝早已乔装改扮成一个太监,站在珠帘外远远地观察着她的身影。

一片参见声中,宫娥太监们有意扶着太后起立并徐徐转体三次,余裁缝看清慈禧身影微呈弧形,恍然大悟:“喔,原来如此!”当天就迅速开剪,制出一件后襟长,前襟短的锦衣来。慈禧拿来一试,非常合体。赏了余裁缝许多银两。

原来,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一见洋人就点头哈腰,时间长了,变成一个驼背老太婆。怪不得其他裁缝做出来的衣服不合体呢。

展开阅读全文

慈禧和天下第一菜的故事

全文共 2786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

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御厨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一边研究菜谱,一边挑灯掌勺,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做出了30多道色香味俱全的新菜肴。但李莲英一一品尝之后,只留下了3道菜。

第一道是御膳房首席大厨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但这百鸟和凤凰并不是平常采用的鹌鹑和乌鸡白风,却足用百里挑一的沙地萝卜精雕而成,入口即化,回味无穷,而且还能消胀气。

第二道是川菜大王刘祥福最新研制的“绝味叫花鸡”。

最后一道是金刀御厨郭金生最拿手的“佛跳墙”,不过精通药理的他悄悄把平时的配方做了些修改,添加了几味消食去胀气的名贵中药。

谁知慈禧太后只瞧了一眼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就让宫女拿开了;又闻了闻刘祥福的“绝味叫花鸡”,皱起眉头说:“辣味这么重,想辣死哀家呀!”

李莲英赶紧让人撤下,最后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郭金生做的“佛跳墙”。没想到慈禧竞拉下脸道:“这哪是菜呀!药味这么浓,哀家不如传太医好了!”

吓得李莲英跪在地上连声谢罪:“奴才该死!奴才这就去御膳房让他们赶做几道对老佛爷口味的菜肴……”

李莲英火急火燎地赶回御膳房,正准备对厨师们大发淫威时,却见一位年轻厨师手捧一只紫砂锅,迎上来道:“李大总管您来得正好,小的刚把菜做完,还请趁热送与太后老佛爷品尝!”

李莲英一看对方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厨子,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道:“快给咱家滚一边去!三大名厨做出的菜肴太后老佛爷也不曾尝上一口,你小子又算哪根葱?”

不想这位厨师非但没有滚到一边,反而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道:“大总管,小的敢以脑袋担保,治好太后老佛爷的厌食症,还非靠小的这道菜不可!”

在场的御厨们都露出了不屑。李莲英半信半疑道:“你小子把盖子掀了,咱家倒要瞧瞧,你这砂锅里是什么好东西?”

小厨师却急忙摇头,道:“李大总管,这盖子万万掀不得!这要一掀,里面的菜香便跑了,哪还能够勾起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呀!还是请大总管带小的把菜送去,当着太后老佛爷的面掀开盖子吧!”

李莲英想了想,道:“好小子,你要真有把握,那就端着你的莱随咱家去见太后老佛爷,她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不吃你的菜,那你的脑袋可要搬家了!”

厨师胸脯一挺,道:“小的不怕,小的有把握!”说完手捧紫砂锅,跟着李莲英去见慈禧太后。

身后一干御厨们纷纷叹息,道:这小子为了出人头地,连小命都不要了!

两人来到慈禧太后跟前。

慈禧懒洋洋地抬起头,说:“小李子,你就掀开盖子让哀家瞅瞅吧!”

李莲英赶紧掀开了紫砂锅的盖子,只见腾腾热气冒了上来,夹着浓浓的菜香,却看不清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

慈禧太后闻到了菜香味,顿时精神一振,道:“小李子,这菜好香呀!快盛一碗让哀家尝尝鲜!”一旁的宫女翠儿递来了碗碟,李莲英赶紧拿起玉勺盛菜,可当他看到盛入碗里的大白菜和葱花时,脸色刷地变白了。你说太后老佛爷天天吃着山珍海味,哪能咽下这老百姓也不稀罕的白菜汤呀!

这时,太后老佛爷又在催促:“小李子,你能不能快一点?”

李莲英狠狠扫了跪在一旁的年轻厨师一眼,硬着头皮把半碗白菜汤递给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翠儿。翠儿接过后也愣了一下,直到李莲英使了个眼色,她才拿起银汤勺盛了半勺白菜葱花汤,送到了眯着双眼的慈禧太后嘴边。

只见太后老佛爷轻启朱唇,连汤带菜吃进嘴中,嚼了几下便吞下去了。猛然,她睁开双眼,大声道:“味道好极了!小李子,这菜叫什么来着?”

李莲英自然答不上来,他擦着额头的冷汗道:“既然味道好,老佛爷您就多吃几口,然后再听奴才慢慢道来。”

慈禧好几天没吃东西,乍吃到可口的菜肴,也不想多说了,不到一盏茶工夫,便把小半紫砂锅的白菜汤吃下肚子。这才咂咂嘴巴道:“哀家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菜肴,我说小李子,你现在可以报上菜名了吧?”

李莲英笑着一指跪在身旁的年轻厨师道:“老佛爷,您还是问这小子吧,刚才他口出狂言,说敢以脑袋担保老佛爷您一定爱吃他做的这道菜……”

慈禧打量了跪在面前的小厨师一眼,微微一笑说:“好胆气呀!叫什么来着?这菜你又是怎么烹饪出来的呀?”

“回太后老佛爷,小的名叫鲍平安,徽州人氏,这道菜小的叫它‘水煮白菜’,又叫它‘孝心菜’,是把上好的白菜切成小块,投入沸水中迅速捞起,再放入微温的鸡汤中浸泡8个时辰,让它们充分吸收鸡汤的营养和香味,然后捞起在沸水中冲洗掉油腻,倒进紫砂锅,加入清水文火慢细炖,直到将要熟透时,迅速掀开盖子撒上葱花,然后盖严盖子,过一会儿便可食用了……”

慈禧太后来了兴趣,笑道:“鲍平安,这名字好呀!那你为何又把这道菜叫做‘孝心菜’呢?”

鲍平安微微一笑,道:“3年前的冬天,我奶奶也得了厌食症,家父先后请了几十位名厨来给她做菜,可我奶奶还是没有胃口。后来我翻阅了好几百本菜谱,终于在一本古菜谱里看到冬天吃大白菜不但可解热除烦、通利肠胃、养胃生津,而且还能护肤养颜。正好调理我奶奶的厌食症呀!我苦思冥想,最终悟出了刚才说的烹饪方法……”

听到这里,慈禧忍不住开怀大笑道:“还真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孝心菜’呀!小李子,以后你就让这位鲍平安为哀家专做这道菜好啦!”

不到半个月,慈禧太后的厌食症竟然不治而愈了。

慈禧决定重赏鲍平安,问他想要什么?鲍平安让太后老佛爷赏他一个女人。

慈禧“嘻嘻”一笑道:“只要你看中的不是后宫的妃子,哀家都如了你的愿!”

鲍平安赶紧磕头谢恩,然后指着太后身边的宫女翠儿道:“小的就要这位翠儿姑娘!”

慈禧太后大感意外,

“你不当首席大厨,不要金银财宝,也不要公主,为何偏偏喜欢哀家身边的翠儿丫头?”

鲍平安深情地望着宫女翠儿,哽咽道:“太后老佛爷,我鲍平安想尽办法进入御膳房,就是为了见到心上人翠儿,要不是为了她,那天我也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说服李大总管为您献上那道‘水煮白菜’呀……”

慈禧忍不住打断道:“这么说,你们两个早就好上了?”

鲍平安点了点头道:“小的不敢隐瞒太后老佛爷,翠儿和我本是同乡,但我是大盐商鲍志道的后人,翠儿却出生在贫苦农家,我俩从小青梅竹马,偷偷相爱多年了。可家父却硬要棒打鸳鸯散,对我百般威逼不成,最后他竟然买通官府,让选秀的公公将翠儿带进皇宫当了宫女。我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京城想方设法进了御膳房……”

听到这里,宫女翠儿忍不住啜泣起来。慈禧太后看了看翠儿,又看了看鲍平安,幽幽叹了口气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鲍平安,哀家说话算数,现在就把翠儿丫头赏赐给你!不过,你把翠儿带回老家,那哀家让谁做那‘孝心菜’呀?”

鲍平安、翠儿一见慈禧要反悔,都急红了眼,不料慈禧又抚掌大笑道:“这样吧,哀家为你们在京城开一家酒楼,你们小两口仍然留在京城,这样哀家便可随时吃到‘水煮白菜’了……”

鲍平安、翠儿成了亲,并在京城开了酒楼。酒楼开业那天,慈禧太后还让李莲英给他们送去一块由她亲笔题写的“天下第一菜”金匾。

展开阅读全文

咸丰慈禧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咸丰十一年,清王朝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病逝,而为咸丰诞下唯一一个皇子的懿贵妃凭着母凭子贵荣升为两宫太后之位,咸丰帝闭目不久,他临终苦心设立的朝堂政局便毁在了他妻子的手里,慈禧太后联合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臣势力一同剿灭,同时篡夺了爱新觉罗的政权,开启了太后临朝听政,掌控政权的时代。

慈禧太后专政四十七年,先后经历同治、光绪两代君王,临终前还任命溥仪继位,执政时期之长打破了历史上女皇执政的记录,汉代吕后、唐代武则天无一有超过其对中华历史的影响,仅凭其在丧权辱国这一点上便惊世骇俗。

慈禧三度垂帘听政,三次对外战争皆惨败而终,第一次垂帘听政,打压以南人为主的洋务运动,调用湘淮军对抗太平军,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第二次垂帘听政,在清法战争中启用不懂军事的清流君子,导致南洋军舰全军覆灭。之后又为其一己私欲,六十大寿建筑颐和园,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以至于在清日海战中,北洋舰队付之东流,从此清廷海军实力一蹶不振;第三次垂帘听政,招来了八国联军侵华,仓惶逃窜,导致京师沦陷。

自辛酉政变开始到清王朝覆灭,这期间的五十年,慈禧专政,清朝政局重新洗牌,两任傀儡皇帝皆在意欲挣脱慈禧束缚的过程中丧命,光绪在实施变法后被慈禧幽禁,最终以莫须有的病因去世,没想到光绪去世后不到三天,慈禧也过世了,她手中紧握的清王朝政权在其死后三年全盘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女汉子3:敢向十一国宣战的慈禧太后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慈禧太后的形象都是很不好的,仿佛就是因为这个老太婆,近代的中国才会遭受那么多屈辱。我们先把这些口水官司放在一边,做为一个女人,慈禧能够在男人的权力层中独掌大权,实在是当之无愧的女汉子

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死的时候,慈禧只有二十七岁,论到现在也就大学毕业一两年的样子。

咸丰临死前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然后又任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但同时,咸丰为了实行权力制衡,又给了慈禧和此案两枚印章,诏令必须加盖印章之后才能颁行。这样,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就发生矛盾。

咸丰死后,弟弟恭亲王奕䜣就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然后秘密的在行宫拜见了两宫皇太后,定下除掉肃顺等人的计策。而当时醇郡王奕缮又成为了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在护送咸丰皇帝的遗体回北京的过程中,慈禧和慈安只陪了灵驾一天,然后就以皇帝(同治)年龄小为借口,从小道提前赶回北京部署。

慈禧回京之后,立即召见了恭亲王,瑞后发动政变,公开宣布在载垣、肃顺等人的罪状,并将他们全部缉捕,随后处斩。

公元1861年农历11月1日,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就是在同治皇帝的御座后面设一道黄幔,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其后。恭亲王奕䜣立于左,惇亲王奕缮立于右,这在中国历史上,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余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大家是否有听过呢?下面小编简单为大家介绍下!

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执掌政权,垂帘听政。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却不关心民间疾苦。

在她七十大寿之际,竟不惜工本,命全国各地高级裁缝进京为她精制一件万寿锦衣。

很快,几百个有名的裁缝会师京都。根据祖传规矩,一齐奏请慈禧:要量体后再裁料制衣。不料慈禧听后大发雌威,拍桌吼道:“反了!反了!小小百姓,竟敢要量我龙体,这……这……这还了得!统统与我绑出去斩首示众!”话一出口,立时就把这批高级裁缝全部斩尽杀绝,又征调一批裁缝进宫制衣。

后来的裁缝匠再也不敢提量体之事,大家瞎猜瞎想瞎剪瞎裁。制出来的锦衣一件也不合慈禧的心意。这样,人杀了一批又一批,可谁也没法把万寿衣缝制出来。

转眼,寿期临近,慈禧斥责手下宫娥太监:“如再不赶快找到裁缝,制出我如意的锦衣来,定将你们一同问斩!”这消息传到镇海,大小裁缝匠吓得目瞪口呆,有的竟偷偷改了行。

有位姓余的裁缝听后十分气愤,一定要为同行解除这杀身之祸,就毛遂自荐,只身冒死进京制衣。宫娥太监们大喜过望,以为来了救星,照例捧出大匹大匹的锦缎绸料给他动手赶制。

谁知一连三日,余裁缝只是吃饭睡觉,不裁不剪。急得宫娥太监们连连催促:“裁缝师傅啊,你再不动手,耽误了太后寿期,可要杀头的呀!”

余裁缝听后呵呵大笑说:“我死不足惜,只恐太后锦衣制不出来,连你们也逃脱不了这杀身之祸啊!”

“是呀!这可如何是好呀?”宫娥太监们吓得脸色青白,连连叩头向他讨取计策。

余裁缝不慌不忙在他们的耳边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遍,官娥太监实在无可奈何,只得点头应允。

第二天,慈禧在万寿宫垂帘听政,在众多的随从中,余裁缝早已乔装改扮成一个太监,站在珠帘外远远地观察着她的身影。

一片参见声中,宫娥太监们有意扶着太后起立并徐徐转体三次,余裁缝看清慈禧身影微呈弧形,恍然大悟:“喔,原来如此!”当天就迅速开剪,制出一件后襟长,前襟短的锦衣来。慈禧拿来一试,非常合体。赏了余裁缝许多银两。

原来,慈禧一见洋人就点头哈腰,时间长了,变成一个驼背老太婆。怪不得其他裁缝做出来的衣服不合体呢。

[关于余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读慈禧传有感1000字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一提到慈禧,便会想起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动荡,风雨飘摇,列强蛮横地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肆意横行,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虽说这对于常年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是必然的劫难,但人们依旧将责任推在了慈禧身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若非时局动荡,我认为慈禧应当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慈禧身为一名女性,并且出生于晚晴时期这样依旧保持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牢牢控制了她做事的准则。

慈禧贪恋权力,这是明眼可见的,甚至对自己亲身儿子的还政一拖再拖,而对于光绪更是将其变成操控皇权的一个傀儡,对于恭亲王恩威并施,猜忌他篡权夺位……独裁专制在那时也算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同样,慈禧也有着一份虚荣之感和谋私利的心,她能毫不犹豫地不顾国家安危,硬是将北洋海军的军费抽过来用在修建颐和园上,只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寿辰,她费尽心思地让李鸿章同外国人在条约上斡旋,只希望能够重返紫禁城坐拥权力,她也抱有着“天朝上国”的虚荣心,让眼前的奢华蒙蔽了双眼,对国际局势一无所知……

种种事例,让人们看到了她的无知和残忍,也痛恨她就此拱手让出中华江山。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想,光凭她一手独揽晚清政权便可看出这并非一位寻常女子,这点也是无可争议的。

咸丰在位时,她就开始帮忙批阅奏折,对政治与权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事实证明她并非不靠谱——至少在她的统治初期,洋务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镇压,同治中兴的出现,以及后来禁止缠足的陋习,开始实施新政等等事迹,都足以见出她也算是一个有错能改、懂得纳谏、善于笼络人心的统治者,虽说结局不尽人意,但至少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同样的,时代的变化也能左右一个人的功过。如果将慈禧和武则天互换位置,那么谁能流芳百世,谁将遗臭万年,这些都不好说,一切都是时代的必然所带来的,慈禧虽说有着一副铁腕和机敏的政治头脑,但是恰恰生不逢时,遇上了外来侵略最为强势、中国自然经济即将土崩瓦解的时期,封建制度腐朽不堪,清朝已是强弩之末,这正是中国即将改头换面之际,而慈禧就恰恰站在了这个风尖浪口,成了封建保守势力不二的代表人。

在外,无数西方列强对中国这片土地虎视眈眈,在内,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革命浪潮都在铺天盖地般冲击着清政府的统治,这推翻的不仅是清朝,更是整整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慈禧即便是个男子,哪怕是个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一代明君,面对如此江山日下之景,也难有力挽狂澜之力,更别提慈禧这样从后宫走到前朝的一个女子了。

因而,面对时代的必然,慈禧的过错尽管令人无可奈何,却也是无可厚非的,痼疾所致,终有此日,只是被推上历史的这个人,正好是慈禧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