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史

文史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文史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文史问题。

分享

浏览

5457

作文

6

2024连云港市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征稿启事

全文共 865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成立65年来,我市各族各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全面反映我市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现向广大市民广泛征集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并附上《连云港市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征集选题纲目》,以供选题时参考。稿件请用电子版发送,文章后面注明作者姓名、单位或住址、电话。截稿日期:2015年12月31日。

邮箱地址: lygzxwsw@163.com 联系电话:85801432 85825225

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附件:连云港市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征集选题纲目

政治方面

一、地方政权建设史料

1948年11月7日是连云港市解放纪念日。

(一)我市党委组建及其沿革情况;历届党的代表会议和全委会召开情况;党委重要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历任市县区委书记、副书记的任职情况。

(二)我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和履职情况;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召开情况;历任市县区人大主任、副主任、常委、代表履职情况。

(三)我市政府组建及其沿革情况;历年重要的施政情况;举行的重大庆祝活动情况;历任市县区政府市长、县长、区长和副市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任职情况。

(四)我市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情况。

二、清剿和惩治土匪、特务、恶霸史料

(一)我市清剿云台山等地区土匪和特务情况。

(二)我市破获“淮海联络站”、“游击三十八支队”、“国防部匪区枪编委员会”等土匪和特务组织情况。

(三)我市召开公审大会惩治土匪、特务和恶霸地主情况。

三、镇压、肃清和改造“四类分子”史料

(一)我市追查、逮捕和镇压反革命分子情况。

(二)我市审查和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情况。

(三)我市改造“四类分子”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情况。

四、抗美援朝史料

(一)我市抗美援朝参军参战情况。

(二)我市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军属”三大号召,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持抗美援朝情况。

五、“三反、五反”运动史料

(一)我市在机关和企业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情况。

(二)我市在工商业户中进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情况。

六、“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拨乱反正”史料

(一)我市在“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斗争中被划定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人员及其下放农村被监督劳动改造情况。

(二)我市对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人员拨乱反正、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

七、“五反”“四清”运动史料

(一)我市开展的“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情况。

(二)我市开展的“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运动情况。

八、“文化大革命”史料

(一)我市组织全市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著作情况。

(二)我市开展“横扫四旧、大立四新”情况。

(三)我市向学校、剧团、医院等单位派驻“文化大革命”工作组情况。

(四)我市成立“保卫东风委员会”等造反组织情况。

(五)我市邮电局对毛泽东著作、语录牌及红卫兵串联交寄的信件实行优惠办理情况。

(六)我市造反派发起夺权斗争和围绕夺权展开的大辩论情况。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连云港部队的“支工、支农、支左”和“军管、军训”情况。

(八)我市成立“连云港市毛泽东主义人民公社”(简称“公社”)及其创办《一月风暴》情况。

(九)“连云港市无产阶级革命派反到底总指挥部”(简称“反到底”)及其创办《反到底战报》情况。

(十)我市“公社”和“反到底”两派群众多次发生武斗及收缴枪支弹药情况。

(十一)中央为解决连云港市“公社”和“反到底”两派群众武斗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情况。

(十二)我市成立解放军、革命群众、革命干部三结合革命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工作情况。

(十三)我市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情况。

(十四)我市开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以及学习期间召开的全市性批判会情况。

(十五)我市开展“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情况。

(十六)我市成立“五·七”干部学校情况。

(十七)我市清查、纠正和平反被错误审查的干部情况。

(十八)我市人民举办悼念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逝世活动情况。

(十九)我市人民庆祝党中央粉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反革命集团胜利和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活动情况。

(二十)“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工农业生产状况和经济损失情况。

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

(一)我市城镇知识青年到新坝公社武圩大队、新浦农场等农村插队劳动以及赴新疆支边情况。

(二)南京等外地知识青年来连云港插队落户情况。

(三)我市安置知识青年回城、就业情况。

十、劳动模范史料

我市各条战线所涌现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其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叶汝春、赵金香、黎正宇、宋玉斋、李正基等。

十一、整党整风运动史料

(一)1950年,我市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和以克服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情况。

(二)1953年,我市开展的以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情况。

(三)1957年,我市开展的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情况。

(四)1958年,我市开展的以反浪费、反保守和反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情况。

(五)1961年,我市开展的“整风整社”运动,以纠正干部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情况。

(六)1963年—1965年,我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

(七)1970年—1971年,我市开展的整党建党工作情况。

(八)1972年—1973年,我市开展的“批林整风”运动情况。

(九)1975年,我市开展的“一学三批五大讲一消除”群众性自我教育运动情况。

(十)1981年,我市开展的学习贯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情况。

(十一)1985年—1987年,我市开展的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内容的整党工作情况。

(十二)1988年—1990年,我市开展的民主评议中共党员工作情况。

(十三)1999年—2001年,我市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情况。

(十四)2000年—2002年,我市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情况。

(十五)2005年,我市开展的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情况。

(十六)2009—2010年,我市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十七)2014年,我市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

十二、反腐倡廉史料

(一)我市有重大影响的贪污受贿案件审理情况。其中:1994年1月15日审理的连云港市解放以来最大的市建设银行贪污案。

(二)我市有典型意义的拒腐反腐、清正廉洁干部的先进事迹。

十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连云港发展史料

(一)中共中央主席或总书记、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和委员、书记处书记来连云港视察情况。

(二)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和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国务委员来连云港视察情况。

(三)全国政协主席和副主席来连云港视察情况。

十四、省委、省政府重视连云港发展史料

省委、省政府为推进连云港港口、核电站、交通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亚欧大陆桥、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来连云港视察落实情况。

十五、我市政治方面的其他重要或有影响的史料

经济方面

一、国民经济恢复史料

(一)解放初期,我市部分地方发生市民哄抢物资事件以及政府制定物价标准、稳定市场、维护社会秩序情况。

(二)我市接管锦屏磷矿、新海邮政局等单位资产情况。

(三)我市海州电力公司恢复送电,新海油厂、新海面粉厂、新海铁厂修复开工,连云港至徐州东陇海线修复通车等情况。

二、城乡社会主义改造史料

(一)我市对工商业进行全面登记情况。

(二)我市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成为公私合营企业情况。主要有公私合营陇东火柴厂、公私合营利通汽车运输公司、淮北盐场等。

(三)我市农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渔业合作社情况。其中云台区朝阳乡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具代表性。

三、土地制度改革史料

(一)我市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工作情况。

(二)1950年—1951年,我市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情况。

(三)我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情况。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

(一)我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热潮情况。

(二)我市划分为磷矿和锦屏、海州、新浦、猴嘴、连云港5个钢铁冶炼战区进行大炼钢铁运动情况。

(三)我市城乡实行人民公社化情况。

(四)我市弄虚作假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造成的严重后果情况。

五、“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运动史料

(一)我市组织学大寨工作队分赴郊区各公社,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情况。

(二)我市组织学大庆工作组分赴各企业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情况。

(三)我市被省委、省革委会命名为“大庆、大寨式企业(单位)”情况。

六、个体户和乡镇、私营企业史料

(一)我市个体专业户勤劳致富情况。

(二)我市乡镇企业创业情况。

(三)我市私营企业创业情况。

七、工业发展史料

(一)连云港核电站建设和并网发电运行情况。

(二)我市白集煤矿、唐庄煤矿、瓦庄煤矿、马庄煤矿、大牛煤矿、湖里煤矿和锦屏磷矿生产运行情况。

(三)我市江苏省盐业集团连云港有限公司、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所属盐场晒盐和制盐情况。

(四)我市造船、钢铁、电力、机械、建材、化学、建筑、纺织、皮塑、电子、医药、食品、工艺美术等工业发展情况。特别是新医药、新材料已经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五)1984年—1987年,我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情况。

(六)1994年—2001年,我市国有、集体企业实行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及改制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情况。

(七)进驻我市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16研究所、化工部连云港碱厂、地质矿产部连云港黄海机械厂等中央企业发展情况。

八、农业发展史料

(一)我市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情况;举办农产品展销会、花卉博览会、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情况;连云港如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金田集团、江苏金裕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二)我市农村实施改水、草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和改造、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况;开展“四级联动帮扶到户、项目推进致富农民”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情况;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连云港市经济薄弱村任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情况;减轻农民负担落实情况。

(三)我市新沭河、小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海州“引蔷入坝”、赣榆县南水北调、新沂河海口枢纽扩建、新沭河大浦抽水站、东盐河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四)我市设立海带、对虾、淡水鱼、紫菜等水产养殖基地情况。

九、商业发展史料

(一)我市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和副食品凭证凭票定量供应情况。

(二)我市兴建百货大楼、华联商厦、东方大厦、上海饭店、北京饭庄、天然居、云台宾馆等商业服务实施情况。

(三)我市举办地方产品交易会、中国东海水晶节、中国赣榆徐福节、白虎山庙会情况。

十、港口建设和口岸管理史料

(一)我市老港区扩建、庙岭新港区、赣榆港区、徐圩港区、连云港西大堤工程建设情况。

(二)我市设立连云港口岸管理委员会、连云港市港口管理局、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连云港海事局、连云港口岸国际集装箱查验联合办公室等口岸管理机构及其管理情况。

(三)我市设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华泰综合保税库有限公司、连云港陆桥公共保税仓库、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新陆桥(连云港)码头有限公司、东方国际集装箱(连云港)有限公司来保障港口货物加工和集装箱运输情况。

(四)连云港港区获得“无鼠害港”、“国家卫生港”等称号情况。

十一、对外开放史料

(一)我市举办经济合作商谈会、经贸恳谈会并参与徐连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开展经济合作情况。

(二)我市在国内外举办连云港投资合作说明会、招商引资洽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情况;我市经贸代表团赴国外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情况。

(三)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和发展情况;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入驻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建情况;徐圩新区规划和基础工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科教创业园区、板桥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情况。

(四)我市与外国缔结友好城市情况;外国团组来连云港考察情况。

(五)地方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服务和管理情况;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情况;劳务输出人员在国外从事劳务情况。

十二、城乡建设史料

(一)我市城乡规划的编制、评审情况。

(二)我市城市道路、广场、桥梁、公园、公共交通、供水、供气、供热、邮政、通讯等市政工程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情况。

(三)我市旧城区拆迁改造情况。

(四)我市住房制度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安居保障工程情况;房地产开发建设情况。

(五)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十三、交通运输发展史料

(一)我市境内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立交桥、桥梁、隧道、长途汽车站建设情况。

(二)我市境内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线开通运行情况。

(三)我市境内河道疏浚工程建设情况。

(四)连云港民航站建设和通航情况。

(五)我市远洋运输发展情况。

十四、金融保险发展史料

(一)解放初期,我市以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和华中银行发行的华中币为合法通用货币情况。

(二)我市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和发展情况。

(三)我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紫金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成立和发展情况;2000年“8·30”水灾和2010年“8·22”易达酒业雷击燃爆事故保险理赔情况。

十五、旅游事业发展史料

(一)1979年7月31日,瑞典“探险”号环球旅游船来连云港情况。

(二)我市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和管理情况。

(三)我市旅游服务实施建设和旅行社运行情况。

(四)我市举办“连云港之夏”、东磊玉兰花会、渔湾民俗风情节、石棚山赏花会、“连云港之春”桃花节、新亚欧大陆桥国际旅游用品博览会等旅游文化盛会情况。

十六、环境保护史料

(一)我市城乡植树造林绿化情况。

(二)我市对石梁河水库、龙王河、淮河流域、蔷薇河等污染防治和督查情况

(三)我市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情况。

(四)我市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行情况。

十七、我市经济方面的其他重要或有影响的史料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方面史料

一、文化史料

(一)我市农村文化站成立和发展情况。

(二)我市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文化馆等文化实施的创建、变迁、发展情况。

(三)我市对《西游记》文化、东海水晶文化、徐福文化、《镜花缘》文化、淮盐文化等地方文化的研究情况。

(四)我市境内不同时期考古发掘研究和文物保护情况。

(五)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社会影响、传承保护和利用情况。

(六)我市报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七)我市地方戏曲的发展历程;著名演员、作家、诗人、剧作家、作曲家、音乐家、歌唱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雕塑家的艺术成就。

二、教育史料

(一)解放初期,我市扫除文盲工作情况。

(二)我市高等院校和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三)我市知名教育家的教学成就。

三、卫生史料

(一)我市医疗机构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二)我市黑热病、麻疹病、麻疯病、脑炎、疟疾、“非典型性肺炎”等流行的地方病防治情况。

(三)我市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发展以及农村医务人员(包括“赤脚医生”)的培训和使用情况。

(四)我市医疗体制改革情况。

(五)我市“红十字会”成立和发展情况。

(六)我市著名老中医的从医经历。

四、体育史料

(一)我市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

(二)我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情况。

(三)在我市举办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情况。

(四)我市体育健儿刻苦训练、勇夺世界冠军情况。

五、科技史料

(一)我市著名科研机构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二)我市职称改革评定工作情况。

(三)我市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及领军人物情况。

六、我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方面的其他重要或有影响的史料

社会生活方面

一、地方武装备战史料

(一)我市民兵随野战军南下参战情况。

(二)我市民兵队伍建设情况。

(三)我市修筑防空设施情况。

二、公检司法史料

(一)解放初期,我市开展对蒋、伪党团特宪警人员自新登记及收缴枪支情况。

(二)我市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情况。

(三)我市公安、检察院、司法局、法院成立和发展情况。

(四)我市在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劳改和劳教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严打” 期间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侦破和审理情况。

三、“扫黄除害”史料

(一)解放初期,我市禁绝种植、贩运、吸食毒品情况;禁止聚众赌博情况;封闭妓院、改造妓女情况;收容乞丐情况;取缔反动会道门“一贯道”情况;破除封建迷信组织情况。

(二)改革开放后,我市对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聚众赌博、拐卖妇女儿童的打击情况。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史料

我市人口普查和规划情况;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采取避孕节育措施、优生优育情况;城镇人口管理情况。

五、民政事业发展史料

(一)我市宣传和贯彻实施《婚姻法》,废止包办买卖婚姻制度情况。

(二)我市推行殡葬改革情况。

(三)我市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东海县安峰山烈士陵园建设和重要的纪念活动情况。

(四)我市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烈士英勇事迹。

六、“双拥”史料

(一)我市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的情况。

(二)我市连续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的历程。

(三)“全国拥军模范”王统美、祁德林的典型事迹。

七、精神文明建设史料

(一)我市开展向雷锋、焦裕禄、“叶欣仁”、姜霜菊、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学习活动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全国典型—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感人事迹。

(二)我市设立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和表彰见义勇为人员情况。

八、社会慈善福利和社会保障史料

(一)我市成立收养所、敬老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福利中心情况。

(二)我市发行赈灾和社会福利彩票情况。

(三)市慈善总会成立和举办慈善晚会等捐款活动情况。

(四)我市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情况。

(五)我市城镇职工、居民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情况。

九、重大自然灾害及抗灾史料

(一)我市因台风和连续暴风雨发生的多次水灾情况。

(二)1953年3月—4月中旬,我市发现大批随海潮飘来的昆虫灾害情况。

(三)1959年—1961年,我市发生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情况。

(四)在历次重大灾害面前,我市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抢险救灾情况。

十、生产、交通、食品安全事故史料

(一)我市发生的海州鞭炮厂鞭炮爆炸、市食品公司肉联厂食化锅爆炸、市云华宾馆火灾等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二)我市发生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情况。

(三)我市发生的市海洋渔业公司519号渔船在温州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港门罗总统商船撞翻沉没、连云区连岛乡西山村“苏连渔2012”号渔船与一艘货轮碰撞后沉没、连云港西墅村附近海域渔船遇风翻沉造成重大海难事故情况。

(四)我市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情况。

十一、民风民俗史料

(一)我市境内形成的民风民俗的渊源、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我市民间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奇闻异事。

十二、我市社会生活方面的其他重要或有影响的史料

统战工作方面

一、国民党部队投诚史料

(一)国民党海军“黄安”号舰由青岛驶入连云港起义情况。

(二)国民党“中字102”号坦克登陆舰由黄埔驶入连云港起义情况。

二、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履职史料

我市政协组织的历史沿革情况;历届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召开情况;政协组织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情况;历届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委、委员履职情况。

三、统战工作史料

(一)我市统战部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二)我市社会主义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四、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史料

(一)我市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七个党派成立和发展历程。

(二)我市工商联成立和发展历程。

(三)我市知名民主人士的重要活动情况。

五、群团组织建设史料

(一)我市共青团成立及其活动情况;历届共青团会议召开情况。

(二)我市妇女联合会成立及其活动情况;历届妇女代表会议召开情况。

(三)我市工会组织成立及其活动情况;历届工会代表会议召开情况。

六、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史料

(一)我市台联、侨联、海外联谊会等组织的建立及其重要活动情况。

(二)台湾同胞回连云港市探亲情况。

(三)我市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情况。

(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在连云港投资兴办企业、捐资办学、兴办公益事业情况。

(五)海外连云港籍人士在事业上的成就和爱国爱乡的事迹。

七、宗教史料

(一)我市宗教团体的建立及其重要活动情况。

(二)我市宗教场所的恢复和重建情况。

(三)我市知名宗教人物的经历及其爱国爱教的事迹。

八、少数民族史料

我市少数民族的分类、分布及其活动情况。

九、我市统战工作方面的其他重要或有影响的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文史典籍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展开阅读全文

文史场

全文共 2527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博士们、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首先,我由衷地感谢各位博士对学校作出的贡献,各位在过去几年中辛勤的创新性的工作,已经沉淀在相应地学科发展成果之中,各位还积极参与了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并以各种方式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大家在毕业季对学校的期望和爱恋,使我和我的同事们颇受教益、鼓舞和感动。我想,毕业典礼不是又一次训话,而是同志之间真诚的依依不舍的推心置腹的相互勉励。学校殷切地希望大家秉公尽能、永远向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们要向大家承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要从我们做起。我们希望大家不辜负母校的培养,我们在母校工作的师生员工也一定不辜负同学们的希望,秉公尽能、改革创新,推动南开不断向上。

第二,作为大家的朋友,在同学们人生的关键时刻,正如刚才袁松所讲,是获得了最后的最高学位的时刻。我想提醒各位在祝贺与赞扬声中冷静下来想想:今后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我看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环境中可能的种种不利因素,而在于内心的松懈和失诚。据我观察,有些人的人生轨迹的最高点是他(她)获得的最高学位。因为他们是以追求学位为动力的,学位到手后就没有动力了。这样的人既使拥有了最高的学位,也很难有真正的人生价值。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个体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她)有什么衔、做多大官、赚多少钱、住多大房等等,而在于他(她)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南开讲允公允能,是为公尽能。刚才袁松引用了张伯苓先生的话,公,是大公。什么是大公呢?是中华民族的振兴,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这样的事业中,追求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想另外一个比懈怠更大的危险是失诚。这件事本来是不值得在这样一个场合来讲的,但是非常遗憾,上周我们召开了八届八次学校的评定委员会会议,也就是审批各位学位授予的这次会议,同时做了一个撤销学位的决定,撤销了3位往届同学曾经获得的学位,其中两位是硕士,一位是前年我们授予的博士学位。那么为什么撤销他的博士学位呢?因为他急功失诚,不惜牺牲诚信,采用剽窃的手段去多发论文,结果酿成大祸。我们知道,这个撤销学位的决定对他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投这一票的时候也是感到扼腕叹息。我想这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也是一次果断的“止损”,也希望他能幡然自新并重新站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要认真吸取这个教训,坚守诚信这条生命线。待会儿我们要唱校歌,南开校歌非常短,可以说是字字玑珠,其中讲到,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仁智勇”是古典的君子的“三达德”,南开人又加上“真纯”,意味深长!张伯苓先生在99年前的毕业典礼上要求南开毕业生要“细味不诚无物之言”,我们确实应该共同“细味”之。

第三,希望各位博士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境界。大家今天获得的这个学位是一个最高的学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学位。但是今天我不想再重复庆贺的话,我想以自已获得博士学位28年来的切身感受告诉大家,这个最高的学位,它并不代表着最高的荣誉,更不代表最高的待遇,但却代表社会对大家极高的期待,代表着社会、我们的同事、我们的组织将来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因此,我们要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对南开博士而言,就是要用更高的公能标准要求自已。这里,我想讲一个人物,把他作为我们的榜样,来理解什么是更高的公能标准。

因为在座的是文史哲法的博士,我就讲一位我们南开的知名的人文学者,他就是雷海宗。雷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到美国的芝加哥主修历史、辅修哲学,他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回国在清华等多所大学先后任教。在西南联大时期,他是西南联大的历史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他转到南开来工作。雷海宗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在史学界独树一帜的学者,对中国史、世界史、思想史、史学史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他创造性的打破了欧洲中心和王朝沿袭体系的这样一个世界通史新的体系。对于他的学术贡献,大家可以看何炳棣先生回忆的文章。何炳棣是他特别喜欢的一个学生,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后来是美国很著名的历史学家。雷先生在抗战之初,南京陷落之后,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信心的时候,发表了《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以历史的宏大眼光论证抗战必胜、民族必兴,引起很大的反响。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争取民主,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暗杀后,他不顾危险主动参加5人治丧委员会,并亲自保留了枪杀好友闻一多的子弹头,作为对亡友的纪念和对反动派的抗议。非常遗憾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在竟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处境非常的艰难。但是他依然坚持学术研究。那时他已经不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写文章发表文章,他就翻译西洋一些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并且在上面做了很多注,反映了很多他的重要的学术思想。1961年的时候他被摘了“右派”的帽子,但是仍然继续接受批判和改造。由于他当时身体非常不好,所以他在1962年恢复上课的时候,从医院雇三轮车到教室为同学们上课。我曾经看到史学家肖黎先生写的一段回忆叫《最后一课》,这里面形容这么一个场景:“上课铃响后,只见一位小老头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挪动着双腿,吃力的坐在讲台后的一把椅子上。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我不觉生出几分恻隐之心,此刻,教室里异常安静。突然,洪钟般的声音响起,只见他腰板直了,精神也振作起来了,与他刚进教室时简直判若两人。最难忘的是雷先生的最后一课,他大概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程,犹如回光返照,他一直处于亢奋之中。情绪十分激昂,声音更加洪亮。课间休息时,同学们还是窃窃私语,不敢和他接近,因为当时他是“右派”。他仍然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里。我神差鬼使地走过去,就是想和他说几句话。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我压低声音说:‘雷先生,您多保重。’先生用异样的眼光注视着我,他点点头,什么都没说。最后一堂课结束了,依然没有例行的致意和掌声,雷先生孤独地拄着拐杖走了。在这难以言表的时刻,同学们都走到了窗前,目送着他登上回医院的车,渐渐远去……”这里讲的是1962年的11月雷海宗先生在南开校园里上的最后一课。雷先生1962年12月25日去世。请同学们想一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人,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文史典籍

全文共 2451 字

+ 加入清单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文史闲话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料笔记中。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使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宋·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出世取名叫白老,这个儿子却十分蠢笨。直到小儿子出世,小儿子倒十分聪慧,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

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活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展开阅读全文

小学文学常识文史典籍大全

全文共 2514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文学常识文史典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