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文如其人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文如其人问题。

分享

浏览

6089

作文

3

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文如其人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说,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无论如何,请记住,应该做一个“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文如其人,足矣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还是“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给出绝对的答案:一致、不一致或居中。这正如人们对罗兰•巴尔特关于读者的诞生是否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即“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死了”的争辩。但是,人的心里都是有一杆秤的,总有关于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而我也来说说对于“文章”与“人品”是否一致的浅陋见识。

无论是古时,还是在现代,纵然有这样一些,在寒窗苦读了十几年之后学会了用文章这个载体进行标榜包装的人,他们虚矜矫饰、时髦跟风。不说那诗风广阔、满篇仁义道德的杨广——隋唐两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实则横征暴敛、残民以逞;也不说如今物欲横流中昧着良心写下一篇篇伪装的文章,有其暗藏着的用途的人。

我只说,这让我想起了孔夫子关于“文质”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更让我想到了孔老夫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仁”与“礼”的关系。因此,我不排除世上有小人——表里不一,也不排除文章与人品,实则相悖。

然而,我始终相信,瑕不掩瑜,文如其人。

从一个做了近20年学生的角色转换到了如今从教数年的青年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文章是如此充满着强大正能量,你能想到的所有景仰的字眼都可以用在对它们的评价上。我可以熟练背诵出如诗一样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在特定时期朱自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逼真写照;我还能闭着眼睛在秋雨天感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清意境,看见一个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丈夫离世而孤独、寂寞、抑郁的易安居士。我更能深刻感受“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文字背后,深藏着那忍受宫刑只为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记》的太史公……

如此的文字与情感表达,我读不出他们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我只看到他们的真情流露。

因此我不想再回顾那让人看着充满希望与快乐、如此珍惜与感恩生命却出自一个盲聋人之手的海伦凯勒的《假如三天光明》,那样的文字阅读,让我感到希冀的同时,有些心痛;我也不想再回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甚至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史铁生,如何能够写下这给予他和我们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只想说,听一听屈平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一读杜拾遗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品一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为国为民为读书人而忧心忡忡的硬汉子。再查一查他们的立身行事,不难发现,他们写下如此掷地有声的文字,以诗明志,能不是他们的真情实感么?

这些都是真性情的诗人、词人、作家,或者统称文人,都是坐言立行者,人品高,文品亦高,理应受到我们的千载敬重。对他们来说,“文如其人”是名副其实的。

当然,一位文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心境下的立身行事和立言行文,总是会有出入的,他们的人品与文品,不免会随之有变化。这就如鲁迅先生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我想我们不必要纠结是“文如其人”还是“人文相悖”,只需吟诵一下“脑瘫诗人”余秀华的那句“稗草,也有提心吊胆的春天”吧,它会让我们成为一位文如其人者,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文如其人,相由心生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林语堂先生曾说:“赏玩一样东西中,最重要的是心境。”

想起途中老师所推荐的苏轼的《定风波》,许是有先见之明,希望我们为苏轼的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所染,且抛去所有不快,所有烦闷,好好领略这闽南风光。

在江南久居的越人,不曾知这方闽南之地冬日的与众不同。不同于江南人们在这暮冬蛰居一室,与暖气为伴,这儿却宛如初夏,阳光正好,穿过树隙,带着夺目的绚丽,似是最繁华的烟火。空气中弥漫的是柠檬叶的香气。确实是一个宜人之地。但由于纠结选课,郁郁之气结于胸腹,对这份初夏的温柔便兴致缺缺。

林语堂纪念馆是一个很让人静心的地方,不必按捺心中的不愉悦,烦闷自会被洗涤。坐落于一片香蕉林海,与江浙沪相异的是:这儿少了几分游客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从容,大抵任何喧响都是对比般温情最残忍的打扰。纪念馆很小,不过一间二层小楼。但就是这方寸之地,却让人轻松,让人愉悦。纪念馆讲述了林语堂的家庭、他的学历、他的作品,流露着他的柔情、他的渊博、他的幽默风趣。我其实并不了解林语堂,但在这方寸的格局中,我萌生了应该多多认识他的冲动,以及不曾对他有过深入了解的后悔,即使我曾读过《苏东坡传》,即使我知道来漳州定会参观他的纪念馆。我总觉得他的文宇过于平实甚至有些平淡,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哲思之句,不如秋阳般的《黄州突围》,语言亦不似同代的鲁迅那样尖锐辛辣,带着浓浓嘲讽。作为越人,偏爱鲁迅无可厚非,因为语言的亲切感,因为俚语。但平淡之言加诸于林语堂,实属无稽之谈。

林语堂的文字深刻之处,不在于难懂的字句,而在于背后的深意。他定义苏东坡是标志,代表了文人的愉悦,看似好懂,却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一块刻石上,我找到了《京华烟云》中的一句话:“别轻易认输,别总对自己说没有办法,人生中许多事,只有经历过,疼过,才能真懂。”很简单,很直白,却猝然击中了我的心,我一直忧心选纯文会学不好历史,但既然喜欢,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在眺望台上远眺,阳光渐渐柔和下来。风拂过香蕉树叶,温柔地轻轻摇晃宽大的叶子。

回想起纪念馆最后写的,林语堂在闽南长大,他有好奇,便用目光在树干上摸索;他反感人争抢,觉得是在高山上看蚂蚁。直白而幽默,带着孩童般的打趣。

或许只有闽南此地才能养出这样直白而幽默的人才。在闽南久居,亦会沾染此般年少的气息,养出年轻的心境。

林先生的那句:“赏玩一样东西中,最重要的是心境。”其实,欣赏的美景,亦是心的风景,而风景的净化,亦是心的蜕变。越人游闽,心境改变于云深不知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