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物

文物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文物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文物问题。

分享

浏览

6593

作文

56

要文物还是要GDP?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保护这些美,她不得不以横站的姿势,与冲到她面前的一台台推土机为敌。在这些推土机背后,站立着的,往往是对美的公然漠视者和对发展速度过分强求的性急者。他们曾经作为一种主流,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将一座座城市变得面目全非。

有人评价曾一智的去世,说是“又少了一个保护文物的人”,这句话悲凉地显示出文物保护工作的尴尬和脆弱的现状。从字面和口头上,没有不重视这项工作的。但落到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口头承诺往往又会变得弱不禁风。特别是在“要它原样不动,还是要GDP”之类的争议下,文物保护工作时常成为“常败将军”,留下了诸多遗憾——在许多地方,它败给了经济,败给了交通,败给住宅建设,甚至败给各类假冒伪劣的新仿古建筑。以至于许多号称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却拿不出像样的文物,从头到脚都像暴发户家的厕所一样,成为散发着颟顸之气的粗陋建筑聚集。这种不能自证其说的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完全割裂了城市文明进程的脉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例文2:一起谈保护文物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李老师先让我们看了一篇关于万里长城的报道。当我们看完以后,大家的心里都不舒服。长城是世界文物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伤痕累累,你说我们怎么不心疼呢?

然后大家围绕着“怎样保护长城”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应该制定一些处罚条例,比如:发现谁在长城乱扔垃圾,就不但要他把垃圾清理干净,还要进行一定的罚款。”这位同学的话还没说完,另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对对对,还有那些在城墙上乱涂乱画的人,更要严加处罚。”又有的同学说:“政府应该出来取缔那些在长城上私自搭设梯子、设点收费的行为,绝对不能让开发商建起与长城不协调的建筑物,因为这样会加速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李老师对我们积极大胆地发表意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谈了自己的看法,还告诉我们:在2006年10月23日国务院颁发了《保护长城的条例》。我们听了都非常高兴,仿佛看到长城已经修葺好,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1627 字

+ 加入清单

感受古老文明 领略灿烂文化,今天将继续带您游览新落成的亳州市博物馆,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昨天我们了解了亳州久远的历史,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亳州的文化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中国道教源自亳州,这说的就是我们的家乡道源圣地--亳州。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在思考着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人把这种思考变成了思想,这就是一代圣哲--老子。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 李晓燕: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亳州涡阳人,他曾任周守藏史之史,就是负责管理周朝的图书典籍,使他得以接触了大量的图书,学问非常的渊博,周王室衰微以后,老子辞官归里,返回家乡,研修学问,晚年西出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出书,于是老子就留下了《五千言真经》、《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说“上善若水”,说的就是做人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是却不能与万物争高下,这种品格最接近道。我们现在看这个展厅,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下一秒钟就会有一个奇迹给您看,看到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好像是一个水的世界一样,而我又被水紧紧环绕着,耳边还有流水的声音在萦绕,还有更好玩的呢,你看用脚这么轻轻一点,地面上的水纹会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一个水的世界,这个是我们利用高科技做的一个整个展厅内全部就像水的世界,游客来到这好像置身于水的世界中,那么我们这么做的寓意就是要吻合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你可以感受一下,随着你脚步的走动,水会有波动。游客可以体验一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随着水波的散去,中间一个强烈的光束突显出老子的画像。

从商汤、老子、楚灵王一路走来,亳州这块宝地终于在三国时期孕育了一代名垂千古的帝王--魏武帝曹操。我身后的这个展厅就是曹操留给我们亳州的众多珍贵的文化遗存。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这里是我们模拟的曹腾墓的模型,曹腾墓就是曹操爷爷的墓,他的墓是所以的曹操家族中可以说结构最好的,全部是石条砌筑的,石门、甬道以及门额全部有精美的石刻人物,这个里面展藏的是我馆收藏的重要文物,银缕玉衣,由2400多块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银丝编制而成,这个银缕玉衣是用来保存墓主人尸身的,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身不化,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种不同的规制,这个是银缕玉衣,可见墓主人身份是相当高的了。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玉猪又叫玉握,它是握在死者手中的,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象征着死者要掌握着财富而去,不能空手而去。

现场报道:这里还有古地道呢,我们到里面看一看,怎么人不动,地道在动。这个地道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仿造地下运兵道建造的,在地道下方有一个红框和一个黄框,红框是固定不动的,黄框照着我的脸,当黄框大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前进,黄框小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后退,我的脸往左边,地道就往左边看,往右就是往右边看。这个古地道真的挺好玩的,如果游客到亳州博物馆游览的话,一定要到这个模拟的古地道来体验一下,真的挺有意思的。

从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里,从灿烂辉煌的三国帝王文化里,我们都能看出一代英雄曹操的伟岸形象。且不说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略,就他对于文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他使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曹操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诗人,这就是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父子三人不仅提倡文学创作,还身体力行的创作了很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开创了建安文学时代。在他们的对面就是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徐干、刘桢、王粲、阮瑀、应玚,他们七个人大体代表了除三曹父子之外的建安时期的主要文学力量,他们也是诗、文、赋各有所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个展厅有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叫汉魏风骨,这个展厅也是整个博物馆最大,内容最丰富,看点最多的一个展厅。穿越千年,跟随历史的脚步,明天我将继续带你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么一个数据,我国流失在国外的文物至少有165万件。起先,我也是一惊,但后来一想,也是情理之中的。

说起我果的文化,那可是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的孕育而保留下来的,在当时可谓是无比的灿烂和辉煌的。而那些也是值得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所骄傲的。

但好景不长,其他一些国家看出了其中的价值,产生占有的欲望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我国的文化是别的国家无与伦比的。

清朝末年,政府的腐败,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这个大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我们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金钱的赔偿上,更表现在文化遗产的流失上。圆明园的被烧,敦煌石窟的开采,等等的等等,这都是我国的耻辱。五千年完美的文化就这样在血雨腥风中度过了几百年。岂不痛哉?先不说历史,光说现在,还不是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去国外旅游吗?有多少呢?这就要去追问那些利欲熏心的腐败国民了,不说其他,光越来越多的盗墓者的出现就是个例子。

一个民族重要的是能创造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去保护文化。从现实来说,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确实有待提高。如果我们连本国的文化都保护不了,还谈何保护国家呢。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我们作为华夏中国的儿女,就应该提高警惕,增强意识,为保卫我国珍贵的遗产而尽自己的一份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恐龙馆是中华恐龙园的结晶,是一个拥有深远历史的博物馆。那里有着超20000平方米的土地,高达三十六米。馆中有霸王龙、剑龙等36种的代表性恐龙化石,以及多个展示厅和一个影视厅,是国内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博物馆。它以古生物的发生、演化和灭绝为线索,旨在弘扬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馆,是一个恐龙帝国!

中华恐龙馆的大厅,十分壮丽!正前方一块花岗岩刻着博物馆的简介,两旁的花争奇斗艳,挺拔有力,吊灯辉映出的光芒让整个馆厅显得更加神秘!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又来到了”恐龙世界“陈列厅。这里告诉我们恐龙分别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其中侏罗纪是恐龙最繁荣的时候,白垩纪末期,恐龙才完全灭绝。它们有一支变成了别的生物,登上了大陆。另外这里还有许多动物模型,鱼龙有着巨大的鱼鳞,眼睛死死的望着四周,仿佛在寻找猎物;迅猛龙在草地上一马当先,根本不把鱼龙放在眼里;剑龙正低下头,伸进灌木丛中吃树叶;翼龙在空中飞翔,望着那生机的大陆。这儿展示了古生物的庞大家族,经过如此漫长的演化过程,终于变成了现在的自然界。

就在这时,恐龙化石迎面冲来了。首先是庞大无比的马门溪龙,它的头直插云霄,居高临下,仰着头矗立在我们眼前。在它旁边的是相互撞击的三角龙,它们弯下腰,似乎在显示自己的威严。在那么多化石中,龙鸟化石成为了镇馆之宝,它展翅高飞,欢快鸣叫。

遥远的史前,虽然我们不能穿越回过去的世界,但人类对恐龙的探索永远也不会停歇,总有一天,一个崭新的恐龙时代将展露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5月18日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文物惠民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仪式上,一份饱含热情的活动倡议书,号召着全省广大青少年一起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魅力!省文物局为广大青少年赠送的《陕西历史文化遗产读本》,以细腻的文字激发青少年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现场举行的以“传承优秀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大型签名仪式,记录着广大青少年的庄严承诺。

至此,“文物惠民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活动以隆重而热烈的形式在全省青少年中广泛开展。

你知道“缪斯神庙”吗?你去过“东方麦加”吗?你讲得全“关中八景”吗?你领略过“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震撼姿态吗?如果你的知识够丰富,如果你的视野够开阔,那么请来参加“秦陵”杯博物馆知识竞赛吧!拿出你的智慧,展现你的才华,于百万人中彰显你的骄傲与荣光吧!

这是一段写在“秦陵”杯博物馆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前的话。2012年4月20日,“秦陵”杯博物馆知识竞赛开展的消息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闻、文汇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一经发布,各地市院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学校倡议、老师指导、家长辅导,与学生共参与的形式积极参加竞赛答题。同时,活动组委会为了使竞赛活动得到最大范围的参与,通过新浪微博广播、校园海报张贴等形式发布活动资讯,并专为本次竞赛印制了30万份书面试题,由专人负责免费发送至各地市的340多所学校。

竞赛组委会共收到有效试卷18万份。参赛面涵盖西安、渭南、宝鸡、咸阳、商洛、安康、汉中、榆林以及铜川等市。活动组委会依据各学校组织及参赛答题情况,评出学生组一等奖50名、二等奖200名、三等奖500名,同时评出先进组织单位和先进组织个人各50名。竞赛的表彰仪式,在2012年5月18日的启动仪式上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君不见,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上一回黄土;君不见,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台湾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细心呵护。惟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走进大门,前面就是皇帝的住所,先是文化殿,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然后是武英殿,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3971 字

+ 加入清单

在宜兴,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宜兴人对文化的重视。周王庙、太平天国王府、任公钓台、吴仕楠木厅、古龙窑、国山碑等历史古迹得到了修护;徐悲鸿故居及纪念馆、尹瘦石故居及艺术馆、潘汉年、周培源、蒋南翔、钱松岩等一批现代名人故居也得到了保护。它们都是中外游客品味宜兴丰厚文化底蕴的好去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宜兴秀美的山水养育着一代代聪颖智慧的宜兴人。如今,宜兴“教授之乡”的美名已和山水焕彩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国山碑

在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洞西南国山顶上。立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国山,原名离墨山。276年,阳羡(今宜兴)发生地震,离墨山突然出现有十丈长的石室。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封此山为“国山”,遣司徒董朝来阳羡举行封禅大典,并刻石以志,是为“国山碑”。

国山碑呈椭圆形,上端略锐,形如囤,故又称“囤碑”,也称“董碑”。碑高2.35米,碑四周环刻文字,共43行,每行25字,碑文篆书,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碑文记载了当时吴国境内发生的三件奇异现象:其一是“湖泽门通”,指临平湖(今浙江省余杭县)自汉末草秽壅塞后突然开通;其二是“石室印封启九州吉”,指鄱阳郡历阳山(今安徽省和县)石上的纹理显现成为“楚九州者,吴九州郡,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其三是“石室山石阙”,指阳羡离墨山开裂十余丈的石室。宣扬了祥瑞感应等迷信思想,其中有关江南地区地震现象的记录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历史资料。

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王庙

原名“周孝侯庙”,又称“英烈庙”,座落在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为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而建。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处(242-297),字子隐,少时不修细行,为乡里所患,与南山猛虎、长桥恶蛟并称“三害”。后感乡议,幡然自新,射杀南山虎,斩除长桥蛟,自己改恶从善,励志好学,先后任新平太守,御史中丞等职。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七年正月在与羌人齐万年交战中死于六陌(今陕西乾县),追赠为平西将军,清流亭侯,谥曰孝。

庙始建于晋元康九年(299),大殿系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重建。殿内存唐至清石碑二十余方,其中尤以唐元和六年平西将军周府君碑和明重刻陆机撰、王羲之书孝侯碑最为珍贵。

2000年,宜兴市政府拨款重修后殿,并增建东西辅楼各三间,以及碑廊等,移唐贞义女碑、宋东坡楚颂碑、明净云枝法贴等石碑百余方于其中加以保护。

太平天国王府及壁画

位于宜兴市宜城镇通真观东路。原为史姓进士第,始建于清代中期,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宜兴时改建为王府。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面北座南,现存三进,均为硬山顶,每进各有一道砖雕墙,正厅内柱上绘五彩蟠龙,正中屏门上彩绘鲤鱼跳龙门。东西墙上各绘壁画四幅,一组内容为湖塘春柳、红梅绿柳、亭台山水、老树疏枝,意指春夏秋冬四景;另一组为山水树木、池塘荷花、山间农舍、腊梅天竹,似为四季花草。第三进正中一间东西墙上各绘壁画两幅,分别为山水、乡村、农桑、雪景等。

1985年,王府得到全面修复保护并向市民开放。

新四军标语

在宜兴市张渚镇善卷祝陵村。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6年下半年,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已奉命从苏浙根据地渡江北撤将近一年,国民党地方政权和军警特务组织不断地“清剿”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新四军留守武装,迫害我干部家属和烈军属。留守在宜南山区的新四军武工队,在陈立平、张之宜等领导下,开展了艰苦顽强的斗争。

农历八月十三日,新四军武工队趁着夜色,潜入祝陵村,在村民闵宜大家西墙上,用红色颜料书写了“要求民国政府取消特务机关,释放爱国政治犯!”的大幅标语,落款:“苏浙新四军”。

2000年,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专家对标语作了防水除霉的处理,安装了新的保护设施。

唐龙窑遗址

位于宜兴市伏东镇涧众村。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窑属龙窑结构,头南尾北,创烧于唐代中晚期。残长28.4米,坡度为2--8度。窑址分窑门、炉膛、挡火墙、窑床四部分。炉膛平面作不规则圆形。挡火墙置于炉膛和窑床之间。窑床坡度比较平缓,窑壁依坡度用长方砖坯单砖砌成,窑头底部用青砖铺地,其余窑段先填烧土后,再铺细砂层。

涧众窑烧造的产品比较单纯简朴,以生产民间日用的青瓷碗、钵类为主,兼烧少量的罐、盘、灯盏、盆、瓶等,釉色大部分为青釉,大多属青绿泛黄,少数为褐色或酱色釉,还有少量青釉或酱色釉上挂有黑褐色彩斑。碗、钵类器底内外留有叠烧的支烧痕迹。

涧众龙窑遗址是江苏省最早经科学发掘的唐代龙窑。

徐大宗祠

位于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为明代徐溥的家祠。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溥(1454-1499),字时用,号谦斋,景泰五年进士,历任户部、吏部尚书,礼部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文靖。

徐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历史上一直为徐氏家族的宗祠。徐大宗祠原为一座面南座北的五进四合院,现仅存二、三两进,白墙黛瓦,为典型的江南厅堂式建筑。厅内梁、枋上绘有云鹤、缠枝花、色袱锦等图案,色彩鲜艳,保存完好。

文昌阁

位于宜兴市宜城镇通贞观巷。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试场,为文人聚集之所。建筑原为通真观的一部分,由大殿、廊庑、花园等地组成。

1998年,宜兴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文化广场,经报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文物局同意,文昌阁大殿被整体搬迁至西九任方公园内异地保护。

2003年元旦,文昌阁正式向市民开放。现文昌阁内陈列有“荆邑千秋、人杰文昌--宜兴历代状元宰相史料展”。

前墅龙窑

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现产品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龙窑。

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书院

在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麓,又称“东坡祠堂”、“蜀山书院”。

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北宁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多次来宜兴,在蜀山讲过学,买过田,留下许多诗篇和佳话。

书院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清咸丰十年(1860)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2002年,丁蜀镇政府出资对书院进行全面修复,修葺了一、二、三进建筑及伏牛池,重建第四进两层楼,并增建书院西侧碑廊等。门楼与第一进之间的院内有小石拱桥一座,跨于砚池之上。书院内保存有李东阳等名人所题明清石刻十余方,及复制的“东坡买田处”、“讲堂”、“似蜀堂”等匾额三块。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窑墩遗址

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边。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宋两代。窑址为龙窑结构,东西长约50米,最宽处近20米,高约10米。

小窑墩窑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为西晋时期遗存,主要产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盏、碟、钵、洗、盘、碗、罐等日用器。中层为唐代堆积,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多为缸、瓮等日用粗陶。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筱王村古窑群

位于宜兴市西渚筱王村。在筱王村附近丘陵山区,分布有宋代龙窑遗址数十处,窑址堆积十分丰富,大多保存完好,规模20米至50米不等,产品主要以瓶、盆等日用陶为主,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的主产地之一。

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殿窑群

位于宜兴市新街镇水北村真武殿。创烧于唐代,延烧至宋。窑群堆积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80米,其中分布有窑址十余处。窑址形制皆为龙窑,其产品主要为罐、碗、碟、执壶、枕等青瓷日用器,也有少量褐釉瓷器,以及碾轮、碾槽等粗砂陶器。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遗址

位于宜兴芳庄镇西溪村,为一高出四周地平面约1-2米的大型土墩,平面略近方型,面积约1.8万平方米,曾出土陶鼎、陶壶、陶罐等残器以及斧、锛、镞等石器,还出土有穿孔鹿角器,并发现有红烧土遗迹。根据出土遗物,表明此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马家浜、崧泽文化类型,是宜兴目前所知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新石器遗址。

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墩遗址

位于宜兴新街镇归径塘南村。2001年11月至2002年7月,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与宜兴市文管会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面积总计1309平方米。发现马家浜文化墓葬52座,瓮棺39座,房址3座,大型贝壳类堆积遗址1处,祭祀遗址4处。另外还发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多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余件,各类动物骨骸标本2000余件,并从地层中漂洗出2000余粒炭化米。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了《城市的远见-京都心灵的故乡》的一网络视频,挺惊讶的。京都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文物古迹和传统传承的完美、创新不简单复制与历史共融价值观、高超保护技术手法都让人折服。

反观我朝,长沙千年古城墙,挡不住小小万达的挖掘机;苏州几任书记都不敢动一根手指头的桃花坞,顶不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利益诉求;梁林故居在天子脚下、人大代表的王军等学者几年的强烈抗议中,全国人民的眼皮底英勇就义;假古董遍地开花…这是什么样的国度,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文化引倒?居然可以不认祖宗、不要记忆、割裂文化、随意复制、任凭商业利益践踏。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问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师到哪去了?显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规划师所能左右。面对开发项目、开发商潮水般的涌入,大多数城市规划师都只是个绘图匠,撑死做个高级跟班,又谈何参与决策。我朝LD还试图抹杀文化,愚弄百姓,又谈何保护、传承? 部分政府同志也曾想阻止这场悲剧到来,挽救了残片的城市记忆,极少数城市中沧桑的“老者”有幸暂时活了下来,像打碎的玻璃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结果并不乐观。

显然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不仅依靠那部分政府官员和几个有良知城市规划师,更需要公民对历史、文化、自然的的认同、深爱与尊重,只有公民的自我觉醒,共同追求个人的权力、公共城市记忆,才可能改变当下的社会氛围,破眼下之困局。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百姓,其他的就更不好说了,官没官样,商没商德,哪有那么容易觉醒。

想起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个人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喊多了有害无益,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规则,完善制度,才可能变百姓为公民,找到破局的真正抓手,找回核心价值观。这也让我想起最近掀起的来至《太平洋的风》,风是爽意我们感受到了,但是为何会舒服,貌似并不像某人笔下描绘的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守护,更多的是合理规则下公民的觉醒,不知您是否认同。

当然规划建设技术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京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各位规划、建筑同仁们,继续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为保护文物鞠躬尽瘁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不独是霁虹桥,还有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以及北京等地的大量老建筑、文物,都曾受到曾一智的关注。许多文物,如同被生母遗弃而不被后妈待见的孩子,因为她和志愿者同伴的关注,而最终改变了原来的命运走向。这里面广为人知的案例包括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破坏文物,上书有关部门罗列中东铁路历史建筑并呼吁保护,为保留“梁林故居”、“章士钊故居”多方奔走,以及为大量历史建筑拍摄最后的遗照、保留其数据……

这些事迹,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提起。为了做到这些,她长年奔走在艰难甚至绝望的路途中,被拒绝,被盯梢,甚至被打伤在强制毁坏文物的现场……

这种对保护老建筑、文物近乎于疯狂的爱,来自于她对城市与文化,历史与文化深刻的了解。作为一个媒体记者,她从记录城市的点点滴滴开始,逐渐发现了隐藏在城市中每一分每一寸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19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途中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故宫博物院的青年剧团这阵子正在上演一出话剧,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故宫文物南下、西迁又最终回到北京的一段历史。单霁翔觉得,那时的故宫人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类文化遗产规模最大的一次安全转移,为现在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完成了他们的责任,而对现在的故宫人来说,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我们的责任。(本文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12月6日在交通大学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原标题:单霁翔:我是故宫看门人,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

展开阅读全文

保护文物的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一篇关于长城的报道,报道上讲了,大量游人涌入长城,给长城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塑料袋、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当地村民在通往长城的路上搭设梯子,设点收费。人们绝对想不到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不文明行为,就给长城保护带来这么大的困难。他们一个简单的破坏行为,给长城造成的却是永恒的伤害。

再看看我们这里的广场一也有这样不文明的现象。广场垃圾桶被一些。在看我们新建的西海子公园,在花坛的附近修了很多石椅,可修好没几天就被人们搬走了。

挨!现在的人啊,根本没有环保意识,不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不经意间也降低人类的素质,请大家反思反思吧!改正你的恶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加油更美丽。

正如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强调:首先要大力宣传现有的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在做好现有法律的完善和细化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向公众的广泛宣传。

其次要加强道德上的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刻划行为不仅是违法的,也会对文物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对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通过宣传使公众认识到保持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的美好,保护文物的庄严、美观和完整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公共道德,也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保护文物的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雄厚的发展资产。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旅游发展得好,城市资产价值提升得多;杭州市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得好,房地产价提升得多。 那么,究竟哪些城市文化遗产应列被保护和发展利用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中呢?

李秉毅介绍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是对物古迹的保护。文物古迹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

其次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指由文物古迹(包括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的整体反映某一历史时代的风貌特色,具有较高的价值。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包括古城空间格局、古城自然环境、城市建筑风格三部分。

古城空间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它们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观、规划布局思想、历史发展、社会文化模式;古城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区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山、水、花、木、原野特征。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景观、文化、生态紧密相联;古城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建筑风格影响城市风貌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

全文共 5521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故宫文物观后感(一)

刘泽华

一部2016年1月份出的纪录片,却到了2016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电影版,三集纪录片+电影一气呵成,不亦乐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纪录片式电影,应该属《可可西里》了,保护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员根据真实事件外加一些记录镜头拍摄而成,多少还有一点"演"的成分,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确是实实在在的纪录片。

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因为过于真实,虽然主题明确,但一般没有剧情,或者剧情比较琐碎,在电影院这种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搬到大荧幕上。由于这个片子在B站反映强烈,也在国内得到了不少的美誉,导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辑了一下(包括新的镜头和叙事,不是3级纪录片简单的拼接),搬上了大荧幕。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纪录片适合在电影院上映。

1、历史感。

大部分纪录片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来介绍主题的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再用被摄者的角度对主题加以强调、表达,增加纪录片的感性维度或理性维度,让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了解。但这些主题大部分或是现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来感)、温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们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点独特的地方,他的主题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宫"两个字,看完给人还有"我在故宫被人修"的感觉。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师傅,还有故宫的"文物".

木器组的屈峰在片中说的很好:"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的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 ,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最早就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中国古代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个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当中。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乾隆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修复前后对比。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修好的钟表在橱窗中展览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他说:"钟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是会动的,我辛辛苦苦修复了这么久,到最后还是只能安静的摆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时刻,但是面对镜头前王津师傅的自豪和无奈,强烈的共鸣还是有些让人眼眶湿润。

电影版删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让你去感受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为故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平常去游玩的时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着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过着另一种生活,只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来老师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没有爆炸。那些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东西,你不但不会错过,甚至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错过,因为他们太重要了,以至于总会被你发现。

感谢导演萧寒,为我带来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和电影。

特别感谢纪录片中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和书画修复组的杨泽华老师,短短的纪录片,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

杨雪

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发光

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观后感《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进,想走近。

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中国皇室的审美真是奢华。即便对中国文化没有一点常识,也依然能从精细的技艺中,读出其耗时之长与价值不菲。

这面屏风是康熙六十大寿时,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孙子送的祝寿礼物。正面用明黄色绸作底,绸上绣满了不同形式、总数过万的"寿"字。

生机

第一集中的王津老师,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自己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此时此刻从他身边川流而过的游客们,又如何才能想到:正是这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精瘦的长者让他们眼中无比瑰丽、趣味盎然的国宝钟表得以复原,犹如再生。让树木掩映下的大门打开,让河水湍流、船只航行,让每只小鸡都挥动翅膀,让天鹅扭动身姿:那才是它本应有的鲜活的生命,那才是王师傅修复它的精髓和意义。

最感染、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他们的高超技艺,而是修复师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严肃而沉闷,却意外地幽默平和。向上的热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份职业饱含着旺盛生命力。他们在延续,在传承,让人安心,让人放心。

相知

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相知。他们不仅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品格意志。用自己的修养与眼光去看待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理解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不知不觉注入自己的痕迹。品格不同、审美不同、心境不同,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修复结果。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正是这场奇遇,才注定了这些文物拥有生命。修复师握着灵性的文物,他们与文物的缔造者们对话、与文物本身对话。时不时体悟着文物的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

因为有了人,每一片砖瓦、千年瑰宝、紫禁城也才有了生命。只有人的制作、人的欣赏、人的赞叹、人的传承,才让他们拥有了灵魂和生命。纯粹的物件永远是死的,人的情感永远是活的。

附上屈峰的原话: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感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还有大量修复人员工作的细节捕捉。比如,令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漆器组的人员修复乾隆御稿箱。

你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清理完之后的样子。普通的雕漆,有十二层黄,二十五层的红。而御稿箱漆层厚度有一百二十层左右,表面一层红色,中间一层黄,下面一层绿,底漆为黄漆。雕漆的工艺也相当复杂,整体是皇家用的云龙纹,工艺水平和制式都是顶尖的。虽然文物修复过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是其背后的艰辛无人能懂。几乎所有的漆器和制作修复人员,都要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生漆: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变成褐色;数小时,形成漆皮。生漆需要经过炼制后,加颜料才会更适用于文物的着色。

这真叫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在藏馆里叹为观止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联想到:若没有这群朴实无华的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补和维护,藏品又怎能闪耀出瑰丽的光芒呢?

在此感谢他们灵巧的双手,还有和手一样澄清透明的心灵。

温度

纪录片记录着这群有意思的人,还有他们手中的代代传承。如今早已见不到的师徒制,依然存在于故宫这门久远的手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来到这里,有了自己的师傅。这是传承的温度。正因为有他们,才能有修复的新生。文物从过去走来,又拥有无尽的未来。超越了时间的禁锢,文物修复恰好活在此时此刻。

纪录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经延续了千年的技法,朴素而有效。在高科技盛行的当下看着这些传统的方式,感觉特别有意思。制浆糊,晾树漆,用猪血等等,这也是传承的温度。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需要这样的传承,更需要从中获得新生。

作者:杨雪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

作者: 罗崇杰Loh

今天一大早起来,我就被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种草了。

下午叫了顺风车,去看这部电影。看完,坐上回程的顺风车,司机是个小姑娘问我,hey,你刚才在看什么电影?

我说,一部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那有什么好看的?

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对我来说很好看。有些话像匠心、用力活着这样的词,在我口中语言又止。我和她说,就是整个电影就在放故宫里负责修缮的各个部门工作、感悟还有生活。

她说,那看点是什么?

真实。

我想给你展现其中一个镜头:

这是在故宫负责钟表修缮的王津师傅,日常工作就是修钟。

最近新进来一钟,人要求是还原其原来的机理。他说,钟这种文物和其他字画雕塑不一样,你要还原成本来的样子,还得让它动。

修了几十年的钟,每一口钟都像是他的宝贝,他认真专注。

有一次,故宫文物外出展览时,一位老先生硬是拉着他,要问他故宫有没有像他手上宝贝一样大的?他开心的摇摇头,说没有,高手在民间。

事后,回顾,王津说,找我验证的人多了,这些藏宝的人儿,就想表达出他们自己有故宫没有的东西。想想故宫的确是藏宝的顶尖水平,可是外面的东西肯定比故宫多呀。

终于,贯穿影片的那口钟修好了,是一口西洋钟,上面还有热带雨林一样的画面。

这口钟放在博物馆展览时,王师傅隔着玻璃对着自己的作品说,一个人工作也就几十年,没有多少人有幸碰到那么几件大事,能参与进去,这样想想多好。

毕竟我不是写影评的,其中的一个故事讲完了。我想聊聊我的感受(全是鸡汤)。

插句题外话:

昨天晚上和一朋友聊天,聊完我发现,在来地心引力工场的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编辑和原创的文章近 25 篇,相当于两三天一篇的节奏啊,想看文章请关注地心引力工场"ID:dxylgc")狂写文章的工作,给我带来聊天唠嗑居然能够源源不断讲话的资本,关键还挺有逻辑,顿时有点小嘚瑟。

我发现刻意联系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方法。

我每次工作到深夜,都会去翻翻我的朋友圈,发现很多朋友:红衣、V先生、菜菜、慧敏、千聊薛院长、蔬菜、卓娅(不胜枚举)等等也是大半夜发着朋友圈,聊着自己专注行业的思考,尤其是最近让我感动的西西,每次看他的朋友圈,你除了喊一声牛逼之外,更是感慨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精力。

我也有很多在传统行业工作的朋友,在我选择工作的时候,告诉我,崇杰,你要学会隐忍,不要像个小孩子一样,不要想着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站在你的角度出发。

我和他说,我不是这样的,我喜欢新媒体行业,沉浸的是自己的爱好,而不是工作。换一个维度就是,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顺带幸运的是还有个老板愿意为我的爱好买单。

写不下去了,希望有机会我能和你好好介绍我自己。

(完)

展开阅读全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这群人似乎一进宫,就与一墙之隔的浮躁尘世格格不入,但每个人各有性格,却又各有包容。

很喜欢古画修复的组长杨泽华,工作休息时,弹着吉他,貌似和故宫、古画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并不协调,但却感到了他的特立独行和个性。当古画修复完成之后,他操着地道北京腔,给人介绍画中人物,那个像赵本山,那处曾经被一个技术拙劣的前人修补过,发现了画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骄傲,溢于言表,个性分明而可爱;喜欢第三集的一段真实记录,裱画的老专家,在装裱完工后,对不完美处的遗憾;喜欢木器组屈峰组长有关格物的那段话,喜欢他在辽金代观音木雕像修复完成后,让旁人寻找修复痕迹时,那份可爱的炫耀;当观音像被搬走时,全体木器组的人们站在门口,依依不舍送别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动漆器组的年轻的小闵组长和伙伴们,忍受大漆的味道和过敏,坚守着最传统的技法。赞叹之前残破不堪的古瑟,旧貌换了新颜之后的惊艳;丝织品组的陈杨组长,为了职业使命,忍受枯燥,自己亲手缂丝,令人称道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因为故宫禁烟,有烟瘾的王有亮老师傅,坐在乾隆生母寝宫寿康宫的炕上,审视、检查刚就位的紫檀大柜,然后画风一变,忙骑着车,跑到故宫院外抽烟过瘾。

还有钟表修复组、镶嵌组、青铜组、瓷器组等等,普通、默默无闻而又身怀绝技的专家们,他们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每天触摸历史,是一群令人羡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们。

当然,在纪录片中也暴露出故宫管理的严重不足。看到修复办公室里工作场地的杂乱,就体现了中国人的粗糙和不讲究,和管理的落后工作室里没有专业的修复台,真担心谁走路不小心,挂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办公室里没有恒温恒湿装备,没有专业冷光照明,这些温度湿度自然光对纸张、丝织物都是严重损害;尤其看到历经千年的辽金木雕观音像,在精心修复完工后,放在一个铁架子推车上,没遮没挡,由一帮非专业的搬运工,送去慈宁宫的雕塑馆。当时真想穿过屏幕,来到现场,最起码,在捆扎绳带底下垫块海绵,哪怕一叠厚纸呢,也不能绳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担心在故宫坑洼的路上,一个颠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坏,或者,绑扎的绳子、带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宫里面,文物的运送,不应该有修复组专业人员随行吗?

还有,织物组的美女们在清理珍贵屏风时,边干边笑,其乐融融。但你们是不是应该戴上口罩呀,飞沫里的蛋白质和有机物,落到丝绣品上,容易滋生霉斑,也容易产生虫蚀吧。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保护文物的建议书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口语交际《保护文物》后,作为小学生对文物保护尤其是长城的保护有以下建议:

1、想买几个垃圾箱,放暑假时,我和我爸爸去北京,放到长城上,我自己做环保卫士,维护长城的卫生。

2、对在长城上乱涂乱画的游客加强监管,景区工作人员先对他们警告,如果还不起作用,就罚款。

3、在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应该多带一些垃圾袋,文明旅行,做一名讲卫生的游客,回来时下山时再把垃圾带走。

4、建议他们在长城上多放些垃圾箱,每30米安置一个,让游客的垃圾有处可仍。

5、在长城上多安几个摄像头,对乱涂乱画的游客监控,等他们出景区时在门口留下来他们再做处理。

6、在长城上放些机器人,让机器人制止这些不文明现象。

7、游客来此就是为了纪念,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如发明一种塑料袋,蒙在城墙上,让他们乱涂乱画,满足他们的心理……当然这种塑料袋是高科技的,人们画上去后字迹会留上一定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后,就会自行消失呢!

8、发明一种墙壁自动报警器,谁在城墙上乱画,报警器就会自动报警。

总之,想要保护好长城或者其他景区、文物,除了政府、景区加强管理外,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我们游客的自身素质了,文明素质提高了,环保问题便再不是问题 !”

展开阅读全文

感动那一件件文物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昏黄的展灯映照出一片沧桑,古朴的气息交织出灿烂的文明,漫步在山西博物院,感动,只为那一件件文物

伫立在质朴的陶器前,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文明的勃兴。敞口的陶器上宽下窄,仿佛是远古人类指间的摩挲。闪动的火花间,可以看到那黑色的、有规律的彩绘花纹。黑色的油彩铺排成有规律的形状,空白的部分便成了一朵朵绽放的花——每一瓣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明艳娇嫩却又质朴得如同这土色的陶。我静静地望着它,仿佛是跟远古人类四目相对,那黑色的花纹幻化着,交舞着,在模糊而又无比真实中衍生出了中华文明,令人惊讶慨叹之余,又陶醉其中了。

悠游在雕栏玉砌的汉宫,轻轻点亮那盏雁鱼铜灯。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美丽的沧桑。铜制的大雁回首凝望,仿佛在回顾汉宫的辉煌。大雁口中衔着鱼形的灯罩,鱼身上绘着缤纷的图案,似是在诉说着青砖黛瓦之间的忧愁。日暮之时,昏暗的屋内,只有那一盏铜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悠悠数载,有多少人曾在日暮时分点亮这铜灯,向着那昏黄飘忽的火光,轻叹着,倾吐着那点无尽的忧愁,又或是在长夜漫漫,与那不灭的火光,消磨这无言的孤独。那盏雁鱼铜灯,似乎就是它自己的主人,而那些忧思,仿佛只是这亘古不变之中的几位过客罢了。

漫步在蝉噪鸟鸣的乡野之中,享受那独有的隐逸。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超脱的淡然。凝视着扇面《花鸟图》,仿佛置身在明代画家张穆那枕石漱流的山林。新雨初霁,初生的草儿飞快地生长,阳光穿透竹林,映照出一片斑驳。我携手画家在那一片盛开的桃花林里,寻找春天的影。烂漫的枝头,红衣鸟儿时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声。坐在小桌前,品一杯清茗,吟诵几句陶渊明的诗,享受“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的一份惬意。

流连在博物馆中,凝视着一件件文物,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她们的影子,每一束展灯交织出的光都是她们的呼唤,每一缕古朴的气息都是她们的沉淀。多想一直聆听她们的呼吸,在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感动那一件件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让文物回家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世纪,或许对于我们文物来说不算漫长,但是,一个世纪的等待,何其煎熬!终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回家了。

自1919年出土,我便与弟弟分离,而我,作为罍王之身,却流失海外。那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一切都是华丽的,甚至连周身冰冷的玻璃都坚不可摧。看见那些眼睛、头发、皮肤颜色各异的人们带着欣赏的目光,如同欣赏货物一样时,我无法忍受。何时,才能回家啊!

经历辗转流离,我若苦等待了数十年,等到的,却是另一个与我完全不符的方形盖。是主人,不,他不是我的主人,应该说是购买我的人让我权且当作器盖。看着身边的朋友,不禁想起我的弟弟。你是否安好?你如今在何方?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流离失所。我抬起头,希望月亮能把我的思绪带给弟弟,可头顶是一片乌云,只能依稀透过几丝月光。悲伤之余,又不禁想起了我的故乡。

故乡,没有巴黎那样高楼林之,也没有日本傍海而居的美景,有的,只是我和弟弟的回忆。我流离辗转他乡时,某个月夜下听到了泉水叮咚般的钢琴声,我忽的泪流满面。千年前我们被皿氏家族锻造出来,我和弟弟出世的那一天,皿氏家族围绕篝火且歌且舞,耳边萦绕的是古朴无俗韵的古琴之音。若是流浪在外时,能让我再听一次这雅音,死亦无憾啊。这雅音代表了我们的出身,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之相同的,是我身上铭刻的花纹,亦是为了让后人明白他们祖先,是如何活着的,而这些,在中国人的眼中,都是根啊!人没有了根,就如同身体失去了骨骼,头脑失去了思想。人不能没有根!

当我知道了弟弟的下落,我迫不及特地想与他重逢,可是在拍卖会上却又失之交臂。我终干能理解那些“过来铜”的心情,希望一次又次地破灭,是什么滋味。

但我不能放弃,因为我坚信,中国人也没有放弃,弟弟也在等着我,等我回家。我是回来了,回家了,与家人团聚了。但还有许多中华文物还漂流在外。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能团聚在中国,为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根,留下历史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特别的文物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还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古色古香、拥有盛唐风采的建筑,气势雄浑而庄重。博物馆里集中了许多陕西出土的珍贵文物,有精美绝伦的汉唐金银玉器,有工艺精湛的商周青铜器,还有各式各样的历代陶俑……真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看得我眼花缭乱啊!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舞马衔杯纹银壶,这把壶最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壶把儿和壶口都在壶的上方,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精美无比。

博物馆里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物,看得我心潮澎湃,不禁感叹:陕西历史博物馆真是一座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艺术殿堂啊!

西安,特别的美食,特别的美景,特别的旅行,让我一生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