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风

文风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文风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文风问题。

分享

浏览

740

作文

6

小议文风与民风作文高中生版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文风是指文学界上的一种写作风气.我今天说的是现代的一种不良文风,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不良文风就像当年六朝至唐代骈文的浮华之风.

据了解,我们这一辈中学生大多数作文水平不高,迫于学习压力,一上作文课就搬来时尚的范文借鉴.由于部分作家、编辑、高考作文评卷人偏爱那种重形式轻内容的作文,导致部分学生趋之若骛.可这种词语艳华、无病呻吟的作文,简直就脱离了作文的基础,没有真情实感,即使写再好的句子,写再华丽的语言,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种文风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但在唐代时,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后散文便逐渐摆脱了大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了现代,我们的文人还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重蹈覆辙.你不要以为这是件小事,这件事也间接地从某方面反应了我国社会个阶层的不良民风.

某学校,平时学生在校表现不好,老师也是有课就来来,没课就几乎不来,学校也常常疏于管理.突然,听说某日上级领导将要来作检查,于是,全校大扫除,搞的不干净的班级就扣除该班班级积分,而班级记分直接影响到班主任的奖金,班主任便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大扫除,每个班级便被搞的一尘不染了;全体老师也把几个月都不曾改的作业本,一次性全部改完,而且每个练习本几乎都是A;学校还指定一个班级作好充分准备,待上级来听课、作检查,这个班就可惨了,老师事先把课在班上讲一遍,再把每个问题分配给每个同学并让那个同学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到那天,无论老师问什么问题,全班同学都举手,老师就点那些早已安排好的那些同学.

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上级走过一片又一片干净的领地,“检查”完了一本又一本打着全是A的练习,最后观赏完那个班级的“终极表演”.最后终于满意地走了,这个学校也被评上了示范学校.此时,校长也松了口气.接下来,老师又恢复到原样,该干嘛干嘛,学生也被放松了管理,依旧骂人、打架…你可能认为这学校太虚伪了,导致成这样的后果应是学校的问题,但如果上级不是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也不可能导致这类事件的发生.因此,都有问题.

这种事,不仅是在学校,政府、单位…从上到下,从高到低,哪个阶层都有发生.这难道和那类浮华之风的作文不是一样吗?都是重形式、轻实质.

我希望各阶层的领导能认识到次类事件的严重性,不要让这种腐朽的风气再猖狂地流行,也希望各作家、编辑、高考作文评卷人等能摆脱这种不良形式的束缚,为人为文都要从追求朴实、真实开始!

----后记:

我说的句句属实,但因为我只是个学生,能看到的方面有限,我希望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要勇于揭露,也希望所有人都要把眼光放远,不要为了私利而害了他人和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哪种文风能得高分

全文共 3086 字

+ 加入清单

回高中闲逛,我经常遇到小学弟小学妹问我,学长,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种文风,不知道选哪一个能拿高分。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但按照概率来说,真的能灵活变化文体风格的作家每个世纪并不多见,如果你觉得你能像普鲁斯特一样有过硬的山寨本领又能自成一派,那么可能只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其实曾经,我也觉得自己文风多变。比如,我会一点小忧郁,凄凄惨惨戚戚开个头,任古殿鎏檐把金灿灿的阳光斜切出一道道的阴凉;有时,我会加一点戏剧感,笔下的主人公分分钟乱发散在琴声中,舞在盲睛肖邦的狂想曲里;有时,我会寻章摘句作点诗赋,一时兴起整篇模仿个元曲也不是不可以;议论时,我会引用点斯坦尼拉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等名字比较长的邻国先贤占字数。

现在回头看这些黑历史,就好比五岁早起床上的尿渍,尴尬得颇有趣味。

高考作文场上,排除语句不通字迹奇丑的,大凡是这几种人能给阅卷老师增添几分钟燥热。他们有一个共性——均负着厚重的妆感,区别只在修容之术门派各异。钱锺书讽刺好教训人的假道学,引用Hamlet对女子化妆的看法:God has given thou one face,but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当然,钱锺书和莎士比亚都不知道美图秀秀的存在,化妆尚且在脸上,而有些作文的化妆技,并不化在脸上。

第一种是青涩清新派。高频词是“香樟、梧桐、少年、青春、梦想、远方”等等晚会过场词,常见句式比如,“香樟树下,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初少年的模样,阳光是否还温暖着远方的梦想”,算是文字版的LOMO滤镜,让一切都柔和了许多。对此,且不消拿kitsch这种词做点评,只是单纯换位思考一下:盛夏,在遥远的阅卷教室里,一位忍受着身边男同事身上的烟味,汗水悠悠地稀释掉法令纹上精心敷抹的去皱霜的中年女语文教师,看到一群18岁的男男女女不断地重复“青春”、“少年”等字眼的感受,尤其是“致我终将老去的十八岁”这种。写故事,关键在故事本身,而一句不痛不痒的“青春”,就好比男女恋爱词穷之时,女人的一句“你爱我吗”,男人的一句“我好爱你”;又好比中国煽情类电影海报上的一句“绝对感人”、“带好纸巾”,这些套路名词如同鸡精一般,一是让人觉得没营养,二是让人没兴趣。

第二种是刀光剑影派。这些文章里透露着对人、对社会的各种针砭时弊,按投标枪的法子投掷匕首,明枪暗箭各行其是。但往往枪法不准误伤太多,有时甚至伤到自己,给人以愤青的印象。常举铁的人摸镜子都是粗糙的,针对人群下评判前,先反思一下自己,好比盖茨比里那句著名的“当你想批评人时,要记得,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而对于社会问题,百家理论层出不穷,不谙世事的你我,眼里的不平等与荒谬,大多数是两种情况:想得太多或者想得太少。我初二的语文老师说,你们这些小东西老在文章里讲人生、谈道理,浓墨重彩、老气横秋。我想他是对我说的罢。他的话我记到现在,每次想批驳批驳、上价值贴标签的时候,总要考虑考虑,我这些话是为了别人变得更好,还是一种炫耀;我是否能体会对方的用心。

第三种是古典派。这里分成了中国古典、西洋古典还有日渐兴起的东洋古典以及甄嬛体。虽然我知道背点古诗词和文学常识不容易,但你也没有必要在文章里把绫罗绸缎都往身上披,尤其是气质不符、内蕴失调的时候。反面典型就是浙大校庆的那个文言文公告,且不管韵律是否谐美,短短一篇骈赋骚体杂糅,古今并用,让人看来心累;不懂的人累,懂的人也累。我很羡慕古文素养好的人,尤其在英语文化这么强势的一个时代,少有人真的沉心学中文,古今通博的则更是稀罕。江苏高考,有过两篇奇文,一篇号称甲骨文作的骈文体的绿色生活,一篇更早的古白话的赤兔之死。前者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毕竟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自己的古文能力,其余的并不评论;后者文章形式固然猎奇,但其内容更是有味道,作者看得出来是厚积薄发,文辞读来自然流畅。总之,古典派很难驾驭,作文里古典风的仿品居多,容易出现四不像。包括我自己,一开始花间词读多了染上了过度婉约的毛病。在这么一个流行“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的解放时代,尤其是女生,稍稍矜持就成了绿茶,不矜持又被人说淫奔,好好说人话不容易,做文人难啊。

第四种是毯星派。该门派特点在于,内容一般,但出招架势特别足,一个华丽的大排比开场,好比大姑大姨朋友圈里的九宫格,开足了马力,BangBang地走上秀台,姹紫嫣红。但往往这些人既没有李白的格调,又没有骈文作家的修辞功力,其排场像是村里的寿宴,扣肉、大煮干丝、条头糕、喧闹的敬酒,应有尽有。有趣的是,这些人都特别爱用大词,好比宴会里的大荤菜,或是进口货,席上陈列显得颇有面子。比较显眼的词比如:罅隙、葳蕤、彳亍、踯躅、填餍、空阒、dolce、前文的kitsch……使用这些书面词、洋词得先有那个气质,需要自己与语汇不断磨合,需要多读书;我现在英语作文就是这个毛病,只能拿更多的英语文学的阅读来弥补。

第五种是葬花派。就好比这世上有一种女朋友叫林妹妹,如果有曹雪芹笔下那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画面感也罢了,关键TA画面感不够,又特别作。每次回高中我都喜欢问老师要学生的习作看,每次看到那种小半篇都在为一朵花园里凋谢的白花难过的文章,我就很难过。每每此时,我就会想起高三时向窗外望去,那树上高吊着的一个拖把——五彩的拖把头已经干了、褪色了,这个拖把是谁丢上去的?还是谁从高处扔下来的?TA为什么和拖把过意不去呢?是老师对一个正在值日的同学发火,夺其手中之物掷向远方恰巧挂在了树梢上吗?我每周二早上还要给包干区拖地呢。看着讲台上怒人不争的班主任,我的心虚了。也许,稍有不慎,那春夏秋冬不管是青绿还是枯萎的树梢上就要多一个拖把了。随风摇曳却不坠落的拖把啊,不正如坐立不安的我吗?我好难过。你难过吗?

第六种是孔乙己派。这样的文章特别爱考据、爱引用。其实拿孔乙己打比方感觉挺对不起孔乙己的,人家最起码是真的读书的人;有时候遇上那种调皮的,还会给你生造名人名言,邻国那么多夫斯基,他随意就能胡诌一个肖斯塔克玛尼诺夫斯基。一般来说,常吃肉的人不会把牙缝里的肉丝抠给你看,以此证明他吃了肉;常读书的人也不会句句不离某某某说,以此展露自己的博学。文以载道,在于表达的效率,思想的传递。尤其是现在微信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各种鸡汤文、反鸡汤文、娱乐八卦、玩乐信息之间,好好静下心来思考的确需要定力;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热衷于站队,难得有一次思想交换的机会,也往往以撕扯的方式不了了之。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生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引用格调不高,满眼都是《读者》杂志里摘抄的句子;第二盲目跟风名人,其实即使是大家也未必都好。有知识是好事情,但学而不问难成学问;在大师面前最好的尊重就是敢于质疑,认真思考。

之前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要赶在高考前写一篇文章谈谈作文技巧,噜嗦至此,也算完成任务。说来惭愧,我自己高考时,作文只有三十分钟不到的时间写,但写得顺快,想来也是真的有话可说。我们写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何必和自己过意不去呢。即使是应试作文也没有逼着你说假话,逼着你拔高一个价值;是你自己选择了八股文、假道学。考场内外,真诚、家常的故事倒是尤为可爱的,自然状态下的小缺点就像少女面颊上的小雀斑、婴儿肥,没准就流行开了。诚然,我说的上述六种作文法,也不是一棒子打死,只是都有调整的空间,毕竟这几种我能犯的都犯了,我自己也在改。文字上的变化,实际是内心态度的转变,如果你抱着一发做作炫耀的心,能驰骋八百字尚无弩末之势,也算是浪出了风采罢。

展开阅读全文

开一代文风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婉儿“美丽的复杂”表现在她终身钟情于那往来唱和的千古诗篇及与文人雅士的风月清谈,这是她的救赎之路。她运用自己的影响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每次都作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多人的“枪手”,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赏赐金爵,尊贵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斐然成风。

昆明池最初是汉武帝为训练水战而开凿的,唐朝时将这池修造得宽大宏壮,池内遍布亭台楼阁。中宗有一次在此大宴群臣时,要求每人献五言排律一首,选最优者谱曲,令上官婉儿监评百官诗作。

中宗命在池边另搭帐殿一座,帐殿间高结彩楼。婉儿登上彩楼,宣布规则:奉诏评诗,只选其中最佳者一篇进呈御览并谱曲,不中选者即发下楼,付还本人。内侍拿过诗来刚念过诗题和开头两句,诗稿便纷纷飘落,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人的诗稿未有飘落。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我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后不必再争了,宋点头同意。

隔了好一会儿,楼上又飘下一张,原来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的诗则被呈给皇帝。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婉儿的评判让大家心悦诚服。

婉儿的祖父上官仪的诗多应制、奉和即歌功颂德之作,词绮丽婉媚,士大夫纷纷仿效,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诗作三十多卷,均佚。而婉儿的诗对仗工整,遣词华丽,成为当时文人学习的典范,对唐初诗律有相当影响。

可惜婉儿的诗大多失传,《全唐诗》仅收其诗32首。请看“彩怨诗”:月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调,贪封苏北书。书中无别意,但怅久离居。相传这是婉儿14岁的少作,旷世才女的风华由此可见一斑。出宫居住经营政治

婉儿想出宫,她说服韦后,向中宗提出了一个十分出格的要求,请求皇帝允许那些被宠幸的妃子与公主一样到宫外营建宅第。中宗觉得实在离谱,但他被婉儿和韦后操纵惯了,还是答应了。韦后想的是婉儿出宫会减弱对中宗的控制,婉儿则对中宗说,这样才能够摆脱韦后的监视,更多地和圣上在一起。

婉儿在长安市区群贤坊的东南侧修建了一座异常典雅漂亮的住宅,厅堂中卷帙浩繁,充满了书卷气,那是婉儿梦寐以求的“芬芳”。

婉儿的母亲郑氏被封沛国夫人,与婉儿一道搬出后宫。郑氏至此才相信了当年她怀婉儿时所做的梦: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

婉儿乔迁新居,皇上皇后双双前来恭贺,自此后这座极尽风雅的宅邸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争相拜访的地方。中宗李显每每带着朝中的公卿大臣们来婉儿的宅邸游宴。他时常带人在婉儿这里吃喝玩乐,吟诗作赋,当然也免不了放纵淫乱。由于中宗常常赐幸,所以又派人扩建婉儿居所,穿池筑岩,修建庭院,穷极雕饰,使婉儿的豪宅俨然成为皇帝在长安市区的“行宫”。

婉儿在这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她像太平公主以及别的权势女人一样,开始卖官鬻爵,大肆敛财。许多人奔走于她的门前,并因此求得高官要职。崔湜是其中一位,并赢得了婉儿最后的“爱情”。“天鹅之死”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改革文风故事

全文共 133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至尊归来一腹黑言灵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需要求真务实的文风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人要有自知之明,国亦如此。中国,此时正需要求真务实文风

当今世界人浮于事的现象,名目繁多。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人都想要蹭一波热点,也达到求关注的目的。因此,网上那些求真务实的文章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博人眼球的文章。它们仿佛更符合现在受终的胃口。到底是人心改变,还是世风日下?这样的文风难道就是现代中国所需要的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不是自欺欺人,自我崇高化。谦虚、低调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事求是,务实求创新,变革求发展,才是一个大国所应去追求的。作者、编者更不应该利用网络的便捷去营造子虚乌有的事情,或者放大事件情节。这方面,我们应向老一辈的思想家、文化人去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做人、做事、治学的态度,形成求真务实的大国文风。

宁要有趣灵魂,也不要好看的外壳。虚伪和浮躁,是人们现在的一大通病。“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古人告诉我们,外强中干、内心浮躁往往一无是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人们把退后的理由扣在传统文化的头上,急于否定传统文化,最终酿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人们砸锅卖铁去炼铁,中国的铁产量一度超过了英国,可质量却让人羞于启齿。甚至还出现了“卫星田”、“肥猪赛大象”等一些离奇的现象和口号。现如今那些网上的文章风气与它又有什么区别呢?

央视曾拍摄过“寻找大国工匠”的一栏节目,寻找民间平凡却精神可贵、技艺专精的匠人。我认为,文风也应该像那些大国工匠一样,是精益求精,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文风。

崇洋媚外要不得,妄自尊大也不可取。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我们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必不可缺的几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懂得求真务实,才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需要的正是求真务实的可贵文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