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斯琴高娃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斯琴高娃问题。

分享

浏览

7773

作文

6

《朗读者》斯琴高娃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文艺作品里有太多关于“眼泪”的描写,当我们回望这些与眼泪有关的经典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内心的共鸣,原来生命的体验是如此接近,感觉直接表达着我们的内心与心路历程。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以“眼泪”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导演陆川、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创始人张家敏、丁一舟夫妇等嘉宾,感受可贵的真心和美好的情感。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人物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完美的荧屏形象与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无不让人看后拍手称赞。其实在她的心中,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所以我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妈妈的影子。”斯琴高娃说道。

在《朗读者》现场,斯琴高娃将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献给挚爱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至深爱意打动主持人董卿,使她潸然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斯琴高娃观后感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一盏青灯、一杯热茶,光亮中斯琴高娃把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怀娓娓道来……前晚出现在央视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中的这一幕打动的不只有节目主持人董卿,荧屏外的观众也在一边感叹老戏骨字正腔圆的台词范,一边也感动于斯琴高娃对自己母亲的深情。

当年为了给斯琴高娃凑路费,母亲吴云卖掉了家里的羊。 母亲吴云年轻时也能歌善舞

从《康熙王朝》到《母亲母亲》,斯琴高娃在银幕上扮演的母亲身份、性格千差万别,“无论演哪一位母亲,都能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

斯琴高娃的母亲吴云1932年出生在内蒙古赤峰一个偏远山村。虽然家贫,但开明的父亲仍然让吴云姐妹4人都读了小学。吴云表现出了能歌善舞的天赋。除了学唱歌总比别人快,老师教歌弹的风琴她总喜欢在下课后去摸摸,久而久之,吴云竟也学会了。1947年吴云进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她是徒步到位于赤峰市的学院去的。次年,吴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四野十四兵团文化干事,并于同年和斯琴高娃的父亲结婚。两人婚后随部队转到北京,参加过平津、淮海等重大战役后南下广州。1950年1月,吴云在广州生下了斯琴高娃。

母亲卖羊为斯琴高娃凑路费

1951年,斯琴高娃的父母转回延安工作。在延安,稍大一点的高娃就已经表现出了和母亲一样的爱唱爱跳的天赋。“腰鼓表演台上的腰鼓‘咚锵咚锵’地响,台下的斯琴高娃缠着她也要‘咚锵’。”后来,吴云给斯琴高娃做了一个小腰鼓,她就成天在院子里敲。

1964年,内蒙古歌舞团招收演员。在启蒙老师的极力推荐下,15岁的斯琴高娃用一段《顶碗舞》征服了考官,斯琴高娃还被推选为参加全国汇演的演员。同年12月,斯琴高娃参加了北京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汇演结束后,高娃等众多演员被毛主席接见了,内蒙古歌舞团又宣布参演人员中有11人可留团工作,她正是那11人之一。那时的她兴奋极了,但是也有些顾虑,因为她是家中老大,她怕这一走,就苦了姥姥和母亲。可母亲想得开,对她说:“孩子,你什么都不要想,去干你愿意干的事情。”

这次汇演结束后,内蒙古歌舞团让斯琴高娃回家办入团手续。这时斯琴高娃却连去呼和浩特的路费都没有。母亲吴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送女儿去歌舞团。为此,她以40元的价格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羊,这才凑齐了斯琴高娃的路费。这一年是1965年,斯琴高娃16岁。

最看不过女儿扮得比自己还老

尽管后来女儿获奖无数,但吴云一直都住在老家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斯琴高娃多次希望能把妈妈接去和自己同住,但都被吴云拒绝了。她一直觉得“在老家生活最舒服,几个儿子也都在这里。想女儿时看看电视、打打电话就行。”吴云的家里随处可见斯琴高娃的各种照片。

母亲吴云收藏了斯琴高娃参演过的所有作品,并且每一部都完整地看过。不过,据斯琴高娃此前的回忆,自己获奖后母亲从不夸奖自己。“像我演‘虎妞’得奖了,她(吴云)只问了一句你得奖了?完成得不错。”

唯一一次吴云有点“着急”的是,2001年斯琴高娃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扮演孝庄太后。高娃把母亲接去探班,在看到女儿化了一个晚年孝庄的妆后,吴云竟当场痛哭了起来。在高娃追问下,母亲才止住哭泣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高娃连忙解释:“妈,这是演戏呢,我没这么老,是化妆的效果!你女儿年轻着呢!”母亲才放松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斯琴高娃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209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斯琴高娃,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多次荣获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等影后头衔,因此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上至今唯一一位两次荣获最佳女主角奖的瑞士国籍演员。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本人已经是年过半百了,但是还不显老,还有点儿活力。今天我,几十年没穿裙子,腿不好嘛,想穿个裙子,想穿个高跟鞋,但是就是穿不得。所以今天呢,我就这样。

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我的童年就是在内蒙古长大的,在赤峰。是吃那里的水和五谷杂粮长大的。父亲母亲在外面工作,然后就把我们三个孩子放在姥姥家,我觉得童年是太美丽了。

我去捡野菜啊,捡牛粪啊,然后捡这个渣子,这渣子是什么?高粱渣子或者玉米渣子就这样,就烧火嘛。然后推碾子,簸簸箕。为什么扮演玉贞这个角色时我会挑水呢?在我十二岁时,因为姥姥、姥爷不能够劳动,所以我们都是把扁担绕一下去挑水,那井又很远,冬天结冰后也很危险,还要拧辘轳。所以这么样一来,你就皮(实)很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一种困难的时候,总觉得说没事儿、没事儿,就过去了。

我的童年给予了我多么厚重的那种营养,非常丰盛的营养,才使得我不仅仅长这么胖,更重要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勇敢。在扮演成吉思汗母亲时,我就觉得敌人把我的牛羊全抢走了,然后我就带着小成吉思汗在后面追上去。就这么一场骑马的戏,我想把它拿得好、漂亮,我要骑马骑得帅气、洒脱,就是这么去想的,我要完成得好、漂亮。当时他们是看着:“高娃老师,哎呀,她都飞起来了,那个马都飞起来。”奔跑到那个程度。当时我又穿一个带钩的靴子,然后袍子很长,又让我拎一个长矛,重重的。我就跟道具的老师说:“你干吗要给我这么一个真家伙啊?平常我的马术又不是很好,现在你给我这么一个重家伙,你说我这边拿着缰绳,这边举着它,负担好重好重。”他说:“没办法。”我说:“你给我换一个轻的、假的行不行?”“不行啊,我这来不及了。”那我只好就上去就这样,再加上导演的口令不对,本来是让我擦镜头而过,结果他把那个机位变了,不该开始时,他说:“预备开始!”就这么一喊,一吼,就往前奔。结果他机位一变,我就开始慌神,这个时候就失去我的重心了。

所以把那个银马鞍子就骑掰了,就撅了。还真是亏得这个长矛把我救了。因为草原的石头不是大石头,是小石头子儿,这个家伙往地下一戳,头下去了,所以到现在这(脚上)也是伤,就是软组织破坏了,当时就肿得这么高。所以马就从我的身上蹦过去,你无法想象当时是多少匹马都从我的头上蹦过去。

我就是因为太急了,你一上去,就想驾驭它,这是不可能的。人跟人也一样的,那人跟马也是这样。有三次吧,从马上(受)伤,但是乐意,就是职业的乐意,并不是说别人伤害我,或者是马故意,我到现在我都不恨马。因为那是我的职业,我再摔坏,再怎么样受伤,都是我乐意的。所以至今我觉得我还在坚持着。

我的朋友包括我老公都说:“你疼成那样了,都不会走路了,你还说没事儿、没事儿。”我相信就是没事儿,因为心理的暗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理上你已经倒下了、软塌了,你就肯定会倒下;你如果心理上说没事儿、没事儿,你就会挺,你就会走出去,你就会跑那几步,这是我的信念。

说实在的,每一部戏对我来讲,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因为我不想千人一面,我想就说把它分出瓣儿来,然后各是各的,所以我总是想有一种突破。好的演员,他可能用一分的努力,我可能需要十分地努力。那怎么办?没办法,因为笨,我就一定会努力。有时候我不敢睡觉,觉得好像睡觉就浪费时间。有时候半夜三四点钟都不敢入睡,那就很笨。因为我没有背词的习惯,我是要把它消化,我把它吃进去,再吐出来。

就像军事化一样连吃早餐都是在化妆桌上去吃,吃的同时台词还在变,导演还在改词儿,或者是新的剧本又变了,这个时候你一只眼睛化着,那个眼睛这样(还要看台本)。所以我最讨厌(在)化妆室的时候,化妆的时候,有人在那儿嗑瓜子、聊天,这都是特别地讨厌。因为那个时候你完全沉浸在你的那个创作当中了,一旦要打个岔或者怎么样,你这个句子就下不去了,又重新来起。化了妆以后,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或者十分钟的路程,这个路上绝对不能够有任何响动,到了现场只要把行头一穿,只有换行头的可能,换完行头马上台词就进入。我曾经就到了那个程度,卸妆的时候就变成木乃伊,这是怎么回事啊?缺水了,因为你休息太不够了,不敢睡觉了。所以我总觉得只要你吃透它,只要把那先前的功课做好了呢,有备而来你就没有一种害怕了。

走了这么多年我想,是啊,经历了很多,既然来了,就要过这一堂了,但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吧。我们对话吧,好吗?我会面对大家,张开我的心扉,我的胸怀,任你们宰割吧。

1.朗读者嘉宾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2.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

3.九旬“朗读者”叶嘉莹:我想把吟诵传下去

4.朗读者第一期嘉宾柳传志的故事

5.朗读者嘉宾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6.《朗读者》斯琴高娃背后的故事

7.朗读者嘉宾郑渊洁的父爱故事

8.朗读者柳传志父爱的故事

9.朗读者嘉宾麦家的父爱故事

10.《朗读者》许渊冲先生的故事

8.《朗读者》第8期勇气人物故事

9.朗读者嘉宾张梓琳背后的故事

10.朗读者第四期嘉宾倪萍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艺术家斯琴高娃的故事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斯琴高娃,从柔美大气的玉贞到粗俗泼辣的虎妞;从苦命悲情的香二嫂到幽默诙谐的姨妈;从底层小人物的党员二楞妈到威居朝堂的女皇武则天;她亦洋亦土、亦美亦丑、亦俗亦雅。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斯琴高娃,1950年1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瑞士籍女演员。

1979年,斯琴高娃抗联作品《归心似箭》中饰演女主角玉贞 。1982年,参演革命史诗电影《风雨下钟山》。[3] 1983年,斯琴高娃出演凌子风导演的《骆驼祥子》中的虎妞,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6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85年,斯琴高娃获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第一位获得金像奖的大陆女演员。2001年,斯琴高娃在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和《康熙王朝》中扮演主要角色 。2006年,斯琴高娃出演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14年2月,斯琴高娃出演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 。2017年出演的《龙珠传奇》正在热播。

时代的宠儿

“八十年代!”当被问及自己表演生涯中最享受的时代,斯琴高娃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位65岁的女演员眉宇间依稀保留着青春的痕迹,闪着光的眸子似乎天生有戏,时而温柔,时而威严,让人想起她曾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

导演郭宝昌曾这样说斯琴高娃:“她生来就是演戏的。”其实,30岁以前的斯琴高娃只是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的一个舞蹈演员兼报幕员,得过的奖也只是优秀报幕奖。直到1979年,她才第一次接触了电影表演,那年,斯琴高娃被推荐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去为电影《归心似箭》试镜,被编导一眼挑中担当主演。15年歌舞团的历练让初出茅庐的斯琴高娃没有怯场,她演活了正直善良的东北妇女玉贞,影片轰动全国,斯琴高娃也一举成名,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当时是纯本色表演,并没有多少经验和技巧”,斯琴高娃回忆,“所以说当我凭着第一部影片《归心似箭》的剧照就能登上《大众电影》杂志封面的时候,肯定是有点虚荣心。高兴、毕竟做了一名真正的电影演员,挺幸福的。”

斯琴高娃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拍《大众电影》封面时的状态,“质朴、清新、不造作,它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一种烙印,人的那种精神、气质都体现在那儿,内心想什么、有什么、都出来了”。斯琴高娃说道。

不保护自己的演员

和斯琴高娃有过合作的女导演马俪文曾说,斯琴高娃是个不保护自己的演员,当角色需要时,她完全不保留地痛哭,她的难看、尴尬和痛苦不是表现出来的,让观众感觉这个人从根上就是这样的情绪。

为了演戏拼尽一切,斯琴高娃甚至忽视了对家庭的保护,她的前两段婚姻都无法善终,长年在外拍戏也使得她和小女儿聚少离多。斯琴高娃回忆,刚来北京时,她和女儿住的是筒子楼,有次拍戏离家之前,她把女儿穿的衣服分成四堆,告诉女儿这是春天的,这是夏天的,这是秋天和冬天的,自己折好,按季节穿。等她回来的时候,家里乱得一团糟,女儿哭了……

谈到那些为了表演做出的牺牲和收获的奖项,斯琴高娃说:“考验一个演员,绝不是你年轻时候为了演戏挨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折磨。恰恰就是年纪大了之后,还能在心里觉得做这行当是值得的,就说明当初没有入错行了。年少时候是懵懂的选择,在岁月沉淀之后,方能考验一个演员是否真正拥有把生命当作艺术来热爱的人生价值取向。”

像农民一样演戏

拍《香魂女》香二嫂威胁环环那场戏,当斯琴高娃说出“1万5千块钱连本带利都还给我”的台词时,谢飞都惊讶了,拍完戏,谢飞对斯琴高娃说:“高娃,你知道你刚才像谁吗?像黄世仁他妈!”

导演郭宝昌也为斯琴高娃的表演所折服:“她在演戏中完全投入,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现在的演员们普遍浮躁,而她,每天拍戏之前,都是有备而来。高娃的口头禅是:‘有几个胆啊,(敢)不备课就来。’她那么老资格,严肃认真的态度,无人能及。”

“演员去塑造一个人物绝对不是随便就能塑造出来的,你必须具备接近那个人物的条件,然后用功学习,想方设法接近这个人物,否则这个话题无法成立。”斯琴高娃这样说,拍摄《老人与狗》时,为了验证自己的造型能不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她穿上从农民身上扒下来的破烂衣服到集市上要饭,还真讨到了一碗面和几块钱。“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就像一个修行的过程。”斯琴高娃说道。

很少缅怀过去的斯琴高娃总是精力十足地奔向下一个角色,她说自己是像农民一样演戏:“演过了,就过去了,我马上想到的是下一个。我就像个农民,耕耘之后是收获,一个一个人物演下去,幸运的是在艺术道路上我的运气一直很好。”采访的尾声,斯琴高娃突然兴奋地谈到今天她在餐馆里的见闻,她看到一个毫无教养的女人用各路方言大喊大叫,斯琴高娃说:“哎哟,完全没有教养的那种。我想,这种类型是不是我还没演过?”

1.朗读者嘉宾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2.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

3.九旬“朗读者”叶嘉莹:我想把吟诵传下去

4.朗读者第一期嘉宾柳传志的故事

5.朗读者嘉宾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6.《朗读者》斯琴高娃背后的故事

7.朗读者嘉宾郑渊洁的父爱故事

8.朗读者柳传志父爱的故事

9.朗读者嘉宾麦家的父爱故事

10.《朗读者》许渊冲先生的故事

8.《朗读者》第8期勇气人物故事

9.朗读者嘉宾张梓琳背后的故事

10.朗读者第四期嘉宾倪萍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斯琴高娃讲述关于母亲的故事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斯琴高娃字正腔圆的声音,带着每一个人进入了那样的场景,观众热泪盈眶,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盏青灯、一杯热茶,光亮中斯琴高娃把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怀娓娓道来……最新一期的《朗读者》以“眼泪”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导演陆川、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创始人张家敏、丁一舟夫妇等嘉宾。

斯琴高娃朗读的是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朗读前,董卿问斯琴高娃,最近一次哭是什么时候,她说没有哭过,大家都笑了,读完后,观众哭了,董卿哭了,她在台上也泣不成声。

“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斯琴高娃字正腔圆的声音,带着每一个人进入了那样的场景,观众热泪盈眶,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

关于自己的母亲,斯琴高娃在节目中说,母亲一直是个重要的角色。五岁失去了父亲,从小便由母亲一手带大。1964年,内蒙古歌舞团招收演员,斯琴高娃被推选为参加全国汇演的演员,还和众多演员一起被毛主席接见了。这次汇演结束后,内蒙古歌舞团让斯琴高娃回家办入团手续。这时斯琴高娃却连去呼和浩特的路费都没有。母亲吴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送女儿去歌舞团。为此,她以40元的价格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羊,这才凑齐了斯琴高娃的路费。这一年是1965年,斯琴高娃16岁。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粗俗泼辣的虎妞、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人物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连董卿都调侃她说,好像她一登上舞台,就在饰演母亲。“无论演哪一位母亲,都能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她说。

1.朗读者嘉宾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2.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

3.九旬“朗读者”叶嘉莹:我想把吟诵传下去

4.朗读者第一期嘉宾柳传志的故事

5.朗读者嘉宾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6.《朗读者》斯琴高娃背后的故事

7.朗读者嘉宾郑渊洁的父爱故事

8.朗读者柳传志父爱的故事

9.朗读者嘉宾麦家的父爱故事

10.《朗读者》许渊冲先生的故事

8.《朗读者》第8期勇气人物故事

9.朗读者嘉宾张梓琳背后的故事

10.朗读者第四期嘉宾倪萍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斯琴高娃的眼泪为母亲而流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演员斯琴高娃,14岁登台,已纵横影坛50余年,塑造了无数母亲形象。斯琴高娃说,戏中很多的母亲角色,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母亲的影子。母亲是个刚强的女人,不轻易落泪,却在面对孩子的事时总是泪眼朦胧。在斯琴高娃的心中,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斯琴高娃朗读的是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献给挚爱的母亲吴云。无论走得再远,永远有个人惦记着你,那就是母亲。“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每每想起阴阳两隔的母亲,斯琴高娃就忍不住热泪盈眶,长声哭泣,现场更是一片哭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