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安

李安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李安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安问题。

分享

浏览

2123

作文

13

§4李安·奥斯卡

全文共 296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 2013年2月25日中午,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在洛杉矶杜比剧院闭幕。华人导演李安成为最大赢家,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4项大奖。

★李安的话: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李安的奥斯卡之路:1993年,“父亲三部曲”之一《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2000年,《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让李安捧回了他的第一个小金人。2006年,经过长达10多年的不懈追求,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李安终于凭借影片《断背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4项金像奖。

★温情李安: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两届金球最佳导演,两届柏林金熊,两届威尼斯金狮……李安拥有了太多的荣誉。熟悉他的人讲,他永远温文尔雅,拍摄现场很少发脾气。做他妻子很幸福,他30年没绯闻,出席重要场合永远微笑着牵住妻子的手。当李安手捧小金人对着台下的妻子说“我爱你!”时,林惠嘉对这一杜比剧院内的真情告白的反应显得错愕且羞涩。

★坎坷成功路:1978年,怀揣自己的电影梦,李安不顾父亲的反对,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在美国电影界苦苦寻找出路,从1983年起,经过了六年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近而立之年的李安连生活都无法自立。

★成功男人的背后:在李安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妻子默默地、坚定地支持着他坚守自己的梦。她拒绝父母出资让李安开中餐馆养家糊口的好意,在李安准备学计算机另觅生计重找职业时,她告诉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成功后,重提当年旧事,她才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思考·借鉴·运用】

◆《少年派》与《白鹿原》:《少年派》由扬·马特尔原著,2002年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及亚马逊等网站评为年度最佳图书,2004年获德国图书奖,先后被翻译成了42种语言。

在李安被选定成为该片导演之前,扬·马特尔并不相信他的书能被拍成一部好影片,但他最终因对方承诺其作品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被删节终于被说服。于是电影就成了《少年派》的第43种语言。可以说,忠实于出色的原著为李安的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多读完《少年派》原著的人会被具有如此想象力的故事再次征服。

反观国内,有最优秀的当代长篇小说之一做“底子”,电影《白鹿原》却因没把故事讲好而饱受批评。有业内人士直言:内地99.9%的导演都是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没有解决电影最实质的问题——讲好一个故事,完全就是邯郸学步,太浮躁。

我们国产的影视作品,常常遭到“雷人”、“做作”、“太假”的批评,这往往缘于缺乏优秀的剧本。有专家一语中的:“中国电影故事像春晚,段子一个接一个,根本不尊重叙事”。

电影说到底是讲故事,讲导演心中的故事。奥斯卡最终把奖项颁给了导演,至少说明一点:李安讲故事的功底,已经获得西方主流电影界的认可。

李安和《少年派》获奖只能让中国电影更为窘迫。

◆李安与张艺谋们:奥斯卡倡导“独立文化精神”,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西化的李安备受奥斯卡宠爱。而再看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倾轧迷失在奥斯卡之路上,似乎渐行渐远渐无声。

巩俐和章子怡都轻慢过奥斯卡,前者说,“奥斯卡不过就是中国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后者说,“我没有好莱坞梦,中国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吗?”看样子,“谋女郎”显然比谋先生有“傲骨”,张艺谋还是坚如磐石地爱慕着奥斯卡,投资6亿元人民币、筹备4年、历时164天拍摄《金陵十三钗》,呕心沥血地再次冲击奥斯卡铩羽而归;陈凯歌用《搜索》冲奥,死得也很难看。

中国电影近几年一部部刷新票房,一个个娇艳霓虹,但实质上却不是繁华盛世。

关于张艺谋们无缘奥斯卡,有人埋怨说是“大陆电影限制太多,导致中国大陆电影无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有专家说李安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讲述“全球故事”,而张艺谋们则囿于讲述“中国故事”,甚至提出“不应再让自己的电影在本民族文化中浸润太深”,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就拿《金陵十三钗》来说,这样一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信仰、并且刻意适应好莱坞电影工业特性的电影在国内能够顺利生产上映,并且受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主流舆论的青睐,根本不存在“限制”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张艺谋没有把故事讲好。而从李安这次获奖的《少年派》来看,确实是一部由加拿大小说家撰写、以印度人为主角、在中国台湾取景的电影作品,作品的内容也似乎属于“跨文化”题材,但事实上,无论是李安获奖的作品还是奥斯卡奖的其它作品,也并非都是什么脱离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全球故事”。即便是所谓“跨文化”的《少年派》,也并非什么“跳出中华文化影响”、“文化混杂性、兼容并包”的混搭,而是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性思考。

从根本上说来,文化的开放和交融,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转基因”,而是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如果因此就浮躁地认为只有“跳出中华文化”、不讲“中国故事”而去讲什么抽象的“全球故事”,这显然既是对李安的曲解,也是对张艺谋们的误导。

◆向李安学习什么:李安作为从中华文化出生而走向世界的华人导演,他长期潜心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衔接,他崇尚的“电影神”既不是文化符号的叠加和“假大空”的展示,而是电影故事本身的感人;而他的电影故事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奇幻旅程都全心全意诠释人物内心和人性启发,他对电影艺术的开拓和创新不仅在于驾驭各种题材,甚至敢于触碰那些难于极致的事物,如此等等,这样的电影梦想和踏实践行,或许正是张艺谋们目前所欠缺的。

◆李安与莫言: 李安的获奖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两位华人,两个几乎同龄的人,一个出生在台湾的东部小镇,一个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一个祖辈为农民;一个留洋美国,一个土生土长。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他们由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两岸分别出发,殊途同归?

从成长经历来看,李安走的是精英路线,莫言则是草根路线。路线不同,但是在前行的路上,他们两人都遭遇过巨大的坎坷,莫言遭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身份上的歧视,李安虽未被逼至生存的困境,却也曾经丢失“丈夫的气节”,赋闲在家被太太养了6年。

成功的路上哪能不经历风雨。可是,李安和莫言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这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的。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茜说,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

莫言也是个温和的人。话语不多,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在获奖前夕对媒体封口,因为不想受到攻击。面对围堵的媒体记者,他一边着急地说,请记者做好准备工作再来,一边给记者们煮饺子吃。

看李安的电影越多,越失去描述他的能力。东方的、西方的、商业的、文艺的、精明的、单纯的……好像什么都有一点。莫言就不一样,他的复杂性体现在个体作品,整体风格是稳定的东方式,甚至是东方中最泥土的那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李安

全文共 2966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2013年2月25日中午,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在洛杉矶杜比剧院闭幕。华人导演李安成为最大赢家,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4项大奖。

★李安的话: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李安的奥斯卡之路:1993年,“父亲三部曲”之一《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2000年,《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让李安捧回了他的第一个小金人。2006年,经过长达10多年的不懈追求,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李安终于凭借影片《断背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4项金像奖。

★温情李安: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两届金球最佳导演,两届柏林金熊,两届威尼斯金狮……李安拥有了太多的荣誉。熟悉他的人讲,他永远温文尔雅,拍摄现场很少发脾气。做他妻子很幸福,他30年没绯闻,出席重要场合永远微笑着牵住妻子的手。当李安手捧小金人对着台下的妻子说“我爱你!”时,林惠嘉对这一杜比剧院内的真情告白的反应显得错愕且羞涩。

★坎坷成功路:1978年,怀揣自己的电影梦,李安不顾父亲的反对,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在美国电影界苦苦寻找出路,从1983年起,经过了六年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近而立之年的李安连生活都无法自立。

★成功男人的背后:在李安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妻子默默地、坚定地支持着他坚守自己的梦。她拒绝父母出资让李安开中餐馆养家糊口的好意,在李安准备学计算机另觅生计重找职业时,她告诉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成功后,重提当年旧事,她才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思考·借鉴·运用】

◆《少年派》与《白鹿原》:《少年派》由扬·马特尔原著,2002年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及亚马逊等网站评为年度最佳图书,2004年获德国图书奖,先后被翻译成了42种语言。

在李安被选定成为该片导演之前,扬·马特尔并不相信他的书能被拍成一部好影片,但他最终因对方承诺其作品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被删节终于被说服。于是电影就成了《少年派》的第43种语言。可以说,忠实于出色的原著为李安的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多读完《少年派》原著的人会被具有如此想象力的故事再次征服。

反观国内,有最优秀的当代长篇小说之一做“底子”,电影《白鹿原》却因没把故事讲好而饱受批评。有业内人士直言:内地99.9%的导演都是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没有解决电影最实质的问题——讲好一个故事,完全就是邯郸学步,太浮躁。

我们国产的影视作品,常常遭到“雷人”、“做作”、“太假”的批评,这往往缘于缺乏优秀的剧本。有专家一语中的:“中国电影故事像春晚,段子一个接一个,根本不尊重叙事”。

电影说到底是讲故事,讲导演心中的故事。奥斯卡最终把奖项颁给了导演,至少说明一点:李安讲故事的功底,已经获得西方主流电影界的认可。

李安和《少年派》获奖只能让中国电影更为窘迫。

◆李安与张艺谋们:奥斯卡倡导“独立文化精神”,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西化的李安备受奥斯卡宠爱。而再看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倾轧迷失在奥斯卡之路上,似乎渐行渐远渐无声。

巩俐和章子怡都轻慢过奥斯卡,前者说,“奥斯卡不过就是中国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后者说,“我没有好莱坞梦,中国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吗?”看样子,“谋女郎”显然比谋先生有“傲骨”,张艺谋还是坚如磐石地爱慕着奥斯卡,投资6亿元人民币、筹备4年、历时164天拍摄《金陵十三钗》,呕心沥血地再次冲击奥斯卡铩羽而归;陈凯歌用《搜索》冲奥,死得也很难看。

中国电影近几年一部部刷新票房,一个个娇艳霓虹,但实质上却不是繁华盛世。

关于张艺谋们无缘奥斯卡,有人埋怨说是“大陆电影限制太多,导致中国大陆电影无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有专家说李安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讲述“全球故事”,而张艺谋们则囿于讲述“中国故事”,甚至提出“不应再让自己的电影在本民族文化中浸润太深”,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就拿《金陵十三钗》来说,这样一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信仰、并且刻意适应好莱坞电影工业特性的电影在国内能够顺利生产上映,并且受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主流舆论的青睐,根本不存在“限制”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张艺谋没有把故事讲好。而从李安这次获奖的《少年派》来看,确实是一部由加拿大小说家撰写、以印度人为主角、在中国台湾取景的电影作品,作品的内容也似乎属于“跨文化”题材,但事实上,无论是李安获奖的作品还是奥斯卡奖的其它作品,也并非都是什么脱离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全球故事”。即便是所谓“跨文化”的《少年派》,也并非什么“跳出中华文化影响”、“文化混杂性、兼容并包”的混搭,而是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性思考。

从根本上说来,文化的开放和交融,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转基因”,而是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如果因此就浮躁地认为只有“跳出中华文化”、不讲“中国故事”而去讲什么抽象的“全球故事”,这显然既是对李安的曲解,也是对张艺谋们的误导。

◆向李安学习什么:李安作为从中华文化出生而走向世界的华人导演,他长期潜心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衔接,他崇尚的“电影神”既不是文化符号的叠加和“假大空”的展示,而是电影故事本身的感人;而他的电影故事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奇幻旅程都全心全意诠释人物内心和人性启发,他对电影艺术的开拓和创新不仅在于驾驭各种题材,甚至敢于触碰那些难于极致的事物,如此等等,这样的电影梦想和踏实践行,或许正是张艺谋们目前所欠缺的。

◆李安与莫言:李安的获奖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两位华人,两个几乎同龄的人,一个出生在台湾的东部小镇,一个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一个祖辈为农民;一个留洋美国,一个土生土长。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他们由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两岸分别出发,殊途同归?

从成长经历来看,李安走的是精英路线,莫言则是草根路线。路线不同,但是在前行的路上,他们两人都遭遇过巨大的坎坷,莫言遭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身份上的歧视,李安虽未被逼至生存的困境,却也曾经丢失“丈夫的气节”,赋闲在家被太太养了6年。

成功的路上哪能不经历风雨。可是,李安和莫言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这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的。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茜说,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

莫言也是个温和的人。话语不多,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在获奖前夕对媒体封口,因为不想受到攻击。面对围堵的媒体记者,他一边着急地说,请记者做好准备工作再来,一边给记者们煮饺子吃。

看李安的电影越多,越失去描述他的能力。东方的、西方的、商业的、文艺的、精明的、单纯的……好像什么都有一点。莫言就不一样,他的复杂性体现在个体作品,整体风格是稳定的东方式,甚至是东方中最泥土的那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五.李安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李 安导演当年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后就跌 入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没有人愿意请他拍电影,也没有人愿意看他的剧本,甚至于连一份与电影相关的工作都找不到,无奈之下他只得赋闲在家成为家庭煮男,一 家人仅靠妻子林惠嘉微博当大学老师的微博薪水度日,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0年,李安凭借《推手》成名,随后的《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 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名扬世界影界,成为华语导演无法超越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李安导演今晚在全美唯二的4K3D120fps戏院、位于好莱坞的Cinerama Dome出席新片映后谈,本人作为走到安叔身边却没带笔而没得到签名的死忠,朋友们纷纷要求我写影评。但是针对故事,本片真的没有什么可谈的,于是抛开故事略谈几点。

第一,4K3D120fps是一种新鲜的观影体验。作为一个本来就戴眼镜的人,我是不喜欢看3D电影的,3D电影最大的缺点莫过于亮度降低。加之作为活在3D世界里的正常人类,我们本来就已经习惯了从2D中脑补立体感,大部分3D电影事实上毫无存在之必要。那么,在看过本片后,我无比乐见未来3D电影的主流朝这个方向行进。首先亮度完全不打折扣,清晰到纤毫毕现,然后它的立体感确实是浸入式的(immersive),再加上环绕声音效的配合,反正有几场戏我不自觉地起了鸡皮疙瘩。甚至当坐我前面的观众突然回到座位上时,我才意识到我完全没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离开座位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我在观影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觉得画面前景中的人物运动的速度要比真实世界中的人稍稍慢一点点,反过来,背景中的人物动作略快(特别是球场远处观众席上的小人儿)。更形象一点讲,是虽然我已经和戏中人处于了同一个空间,但我感觉这些人在这个空间里有一点点失重。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问题,只是我不知道这种差异是可以慢慢适应而习惯化的,还是会基于不同人在神经水平上若干指征的差异而持续存在。

第二,这是一部技术至上、剧情合格的作品。以我目前看过的若干美国影评人评论来看,大家的看法差不多都是指向这一点的。但我注意到豆瓣上有些影评提到,本片在技术之外、剧情仍然很赞很李安。作为一个资深的李安电影爱好者,我想这种看法多属作者本人的“脑补”。

举一个特别直接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今晚有位观众提问(大意):导演你曾讲过你的每一部电影和接下来的电影都是在关注人性(human nature),请问这部电影里你想反映哪些与人性有关的思考?这个问题居然直接把安叔问卡壳了,他完全顿住,十几秒之后,才结合本片的一些情节生硬地、外交辞令式地应对了这个问题。这是他今晚回答主持人和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中唯一一道答不上来的。

这显示出安叔本人确实没有在本片中设置更深入地针对人性的考量。这部电影想讲的和所要表达的,已经明白无误地体现在了信息丰富的每一帧画面里,没有言外之意,没有留白。仅从这一点来讲,它就是最不李安的作品(尽管它包含了很多李安元素,比如配乐)。它只是一部剧情合格的作品,我并不怀疑一向好学的安叔可以在剧情上把本片做得更好(我甚至能想象一种更好更李安的讲故事方式),即便这样一个带有讽刺、戏谑与批判的故事并不是他擅长的风格(他已经多次成功挑战过自己不擅长的风格)。好学的安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技术的追求和试验上,更何况这是一种高度创新且很有可能划时代的技术,这种探索精神本身,如同李安以前对于不同类型故事的探索一样,都是足够值得赞美的。用“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俗套评价,并不过分。只希望下一部拳击片《马尼拉之战》能把技术和剧情都做到更好,对了,下一部片的剧本是老搭档James Schamus操刀。问答环节李安不止一次说到这是他的halftime walk,我想这个一语双关的说法还是颇为贴切的,未来会怎样,还要继续往下走。

(观影次日在twitter上看大家分享的照片,发现安叔这两天差不多一直待在这家电影院,原本只有一场面向公众的映后谈,又加了一场,还有几场在开场前,他会出来做个简单介绍。可见他的关注点主要是观众对这种新技术的反应和买账程度。)

第三,李安挖掘和调教新人的功力了不得。在这样一部浸入式观感体验的作品中,银幕首秀的男主角Joe Alwyn的表演,自然、准确、不做作,即便没有什么出彩或可以飙演技的段落。毫不夸张地讲,他的每一个表情所容纳的情绪都是对的。如果稍微回想一下,李安真的是每一部作品,只要启用了新人做主角的,没有一个的表演是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赵文瑄(《喜宴》)、Kate Winslet(《理性与感性》)、Elijah Wood(《冰风暴》)、章子怡(《卧虎藏龙》)、Anne Hathaway(《断背山》)、汤唯(《色戒》)、Suraj Sharma(《少年派》)……莫不如是。反倒是其中有些演员,后来又在其他导演的作品里出演了很多并不成功的角色,更让人感慨李安的魔力。顺便,预测一下本片的奥斯卡之路:技术类奖项可以拿下视效、音效;非技术类应该会友情地拿到几个提名,但不会中奖。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在上海影城看的零点首映,宇宙中心座位,120帧在我身上作用的很好,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投入于一部电影之中了,可能是因为我近视,这么清晰的画面就像是近视的人戴上眼镜以后的观感,还蛮好的。因为太投入,他们鼓掌的时候我也想鼓掌,他们哭的时候我也想哭。

我认为这不是一部讲反战的电影,如果是带着这个角度去看的,那这部作品确实非常一般,也不是讲选择,its not sophies fucking choice,也不是主旋律,怀疑说主旋律的人看没看的懂,也不是反映美国社会浮躁现象的以小见大的一部片子。

我看完了以后,强烈的感受,这是一部advanced(此处并不翻译成高级)的理解情绪的片子。整部片子讲的就是男主在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后突然变成了国民英雄,他寻求理解寻求归属感却发现自己融入不进任何scenario的感受在短暂回国接受洗礼的期间挣扎着变得愈发矛盾。家人是不理解他的,甚至姐姐也是不理解他的,姐姐想要保护他,但是并不完全明白他的catch22。队友也不理解他,如果他真的选择退伍,没有人会理解,社会也不理解,仅仅是看到一个英雄的故事而已,他的人生迅速被压缩到生命中最惨的一天而成为标签,一种trophy。那个拉拉队长也不理解他。

说到这里,男主在谈判电影版权费lashing out的那段儿,李安主动帮大家标注好了,这段就是电影高潮了嘿!的中心思想,全场爆笑。但是过了几分钟,剧情发展到跟拉拉队长离别的时候,拉拉队长说run away? 你是授勋的英雄啊,你要回到战场上去的时候,我觉得这才是全片最戳我的点,寻求理解寻求归属感但是得不到,即使我觉得我跟你真的有connection,你也只是把我当成一个trophy,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life moves on,接下来我还是我自己,我要回归真实生活,我要选择是退伍还是回到战场上,你就这么的把我推出去了。即使我最后不会选择这么做(退伍),我也希望得到你的理解,所以我眼神里是失望,因为我反而理解你,我知道强求理解非常危险。

电影还简单展开了一下PTSD,但是就点到为止,我觉得蛮好的,我特别理解在经历了重大trauma之后变得很vulnerable,看什么都是trigger的心情,但是李安并没有让这部电影变成讲PTSD的电影,他给了大家一个dash of这种vulnerable的敏感的情绪。

我还在看you are the worst,有些人可能觉得第一季以后没那么好看了,但是我觉得编剧越来越好了,也是一部advanced的理解情绪的作品。最新一集有一个桥段特别喜欢,Jimmy在自家院子里面搭建树屋的时候从高处往自己家里看,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现这看上去多么的surreal,都不是自己需要的。看完以后某人问我为什么他会这样,我说一旦你跳出本体看自己的daily routine以后你就很容易发现这些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一直在自己的视角上的话,你会觉得这些都是我拼命争取来的,是我需要的,是我想要的,是我deserve的,然而你突然变成了自己生活的observer,你才能发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部电影也一样,我认为男主到最后也没想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归属感在哪里,能理解他的人在哪里,最后队友一一说i love you的时候,他感到欣慰,但是心里知道这种手足情是深层的bonding,然而也是没人会理解你。

这部电影风吹的太大了,被误导了很久,最开始以为是反战片,后来以为是社科片,最后看了才发现只是在战争背景下讲情绪的电影。很李安,很内敛,我觉得把事情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可能我比较适合情节简单的片子吧。我同事说比较难得的是这是一部非常李安的电影,然而并没有一丝丝体现出导演的自恋。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的大情绪,我觉得就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派时,李安把对信仰的参悟赤裸裸摆在全人类的面前,那时我就想啊,这位表面温和的老先生,之后还能做出什么更娓娓道来的教化点拨呢?

一直等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才长舒一口气。抛开技术层面的突破不谈,这也是李安在意识形态的一次自我升华。

依然是诺诺地诉说。只是,他不再是那个老好人了,把善恶美丑尽收眼底,但,在那么几个必须出手的瞬间,会用镜头把喜怒抖落出来,再收手于无形。

像极了太极拳。

你信不信这是一枚信号弹。是真正得道的高手,讨伐卑劣的第一步。

我信的。

总之,李安心里的那个大师,或许,才真正上路。

凡夫俗子们,就别去纠结什么24帧60帧和120帧的微妙变化了,能谦卑把故事看个似懂非懂,就已经善莫大焉。

首映看的60帧。我大概懂得了李先生此番死磕技术的原因。那是之前看李先生专访里提到的,他最近在琢磨的话题——人脸上的光彩。

观后感唯有膜拜之情。愿李大师长命百岁。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最新大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全文共 1185 字

+ 加入清单

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月11日在国内正式上映,引起口碑大热。上映首日,票房在最初稍冷后即刻上扬,超过同日上映影片排名新片票房第一。影迷观后争相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观影感受,解读影片主旨,发起“全民大讨论”。李安新片成功地让“史上最热11月”的温度再次升高。

专业评分一路高开高走 票房走势延续“李安模式”

在影评类网站豆瓣上,该片评分在映前基础上一路上扬,开画一日便已冲至8.5分,这个分数在李安所有作品中仅次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第二高,足可见新片共鸣之广。李安的电影向来是长线发力、“逆势上扬”的好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年从被强片压制到扭转形势最终拿下口碑票房双丰收,背后是“李安”这个金字招牌的强大品质保证。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延续了经典的“李安模式”,开画伊始因其题材深度而票房偏冷。但面对如林强手,新片还是靠着观众口碑的强大支撑,票房迅速升温,一路走高,最终在首映日下午成为当日上映新片第一。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凭借强劲口碑与坚实品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有望长线发力,于凶险的11月档期中稳占一席之地。

只有国人更懂的李安新作 全民化身“影评人”自发式解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月11日国内全面上映后,好评呈铺天盖地之势涌来。中国观众对李安新作的包容度与接受度明显更高,更能理解新作美国故事背后细腻深远的东方情感。支持李安导演的观众用对新片的热爱表达出自己对电影本身的态度:“这部电影要用心看,因为这是电影,不是娱乐产品。”“李安的境界不屑于争抢什么,像少年派一样的悲天悯人,就那几招,招招致命。”“东方人的内敛,美国人大概看不懂。”新片中蕴含的多层次内涵也引发了网友现象级的解读热潮:“我从这部前所未有真实感的电影里却看出了李安特有的柔软。李安既不是在描绘战争,也不是反战,他似乎想告诉人们无论战争是否争议,这些士兵的人生已经被彻底改变。”“用讲故事的形式,探讨了人的宿命。”“一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片中的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理解战争,但李安只展现,不解释,这中间藏着导演的深思熟虑。”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由李安导演,特别介绍乔·阿尔文,克丽丝汀·斯图尔特、克里斯·塔克、加勒特·赫伦德、李淳主演,范·迪塞尔、史蒂夫·马丁特别演出。影片通过19岁美国士兵比利·林恩的视角展现一段奇妙的“英雄之旅”。比利因在战场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新作将于11月11日以3D/2K/24帧、3D/2K/60帧、3D/2K/120帧、3D/4K/120帧等多种规格在内地上映,对于不同规格,导演李安特别强调,“不论规格如何,都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每个规格都是我亲手调整的,都有不同的体验,希望大家都去看。”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最新大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暌违大银幕四年的李安又回来了。这次,他带来的是目前电影技术史上最高规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11月11日,影片以3D/4K/120帧、3D/2K/60帧、3D/2K/24帧等多个版本在国内上映。不过,像3D/4K/120帧这种“顶配版”,全球仅有5个城市的5家影院经升级改造后才有放映资质,中国占有3席——北京、上海、台北。

无缘“顶配版”,看看60帧或24帧的版本也还是不错的。正式公映前,《比利·林恩》在美国的口碑并不太好,但从中国观众的反映来看,“安式叙事”依旧感动不少观众,豆瓣上更是给出了8.5分的高分。

观看120帧版本,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比利·林恩》由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克里斯·塔克、加内特·赫德兰主演,范·迪塞尔、史蒂夫·马丁特别演出。影片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年轻士兵在伊拉克战争中与战友凯旋归来并被誉为美国英雄,借由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揭露这群士兵在战场上真实经历的故事。

影片尚未公映前,就曾引发热议,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李安此次采用的史无前例的全新技术格式——3D/4K/120帧。对此,李安的解释是“清晰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可以把一个人看透,其中不光有批判,也会有同情感”。同时,李安也承认新的语言和观影人群的默契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目前他自己也还在学习阶段。

从看过“顶配版”影迷的反映来看,多数影迷给予了肯定,如“桃桃淘电影”认为,“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亵渎电影”亦表示,“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最新大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1日,李安导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中国上映。上映前,导演李安携主创乔。阿尔文、李淳在北京及上海分别举行了首映礼。两地首映的都全娱乐圈明星阵容撑场,引爆电影高口碑,电影预售成绩火爆,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成为当下“现象级电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恩,他加入美军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大难不死后被召回国接受表彰。在感恩节那天的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他与碧昂斯等娱乐巨星同台并被授予荣誉勋章。但在这之后,比利·林恩和其他老兵又被重新送回伊拉克战场。

导演李安曾三获奥斯卡奖而成为电影品质保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同时电影采用的拍摄格式已大大超越时代,电影未上映就成为话题。

面对国内业内和观众好评如潮,李安却是一路谦卑,一直自称是“电影的小学生”,并“对电影有天职”,李安说:“我62岁了还在慢慢成长,新技术让我感觉到活着。但我的时间也不太多,所以我对新的媒体和新的表达方式,有点心急,一步走了好几步。我希望自己还在‘服役’的时候,能够给观众看到更多的。”

对于“口碑风暴”,李安坦言:”这几天让我很安慰,我这样快手快脚得拿了出来,很感激能够得到认同。”

对于电影业来说,此次最引人关注的是李安启用的全新3D/4K/120帧的高规格。李安却强调了这项新技术是为电影本身服务:“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我不会想拍这个小说,小说本身就以感官为主,是一个思绪性、意识流的电影,所以和新媒体必须集合。我不是一个做科技的人,我只是想用新的眼光来看问题。内容和科技不应该分开,最终电影还是一场检验人性的过程,内心活动依然是最重要了。”李安希望观众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不要只注意技术,而是能沉浸在这个故事里。

3D/4K/120帧目前在全球仅有五个影厅能够放映(纽约、洛杉矶、上海、北京、台北),包括在其中北京和上海各为此升级了一个放映厅,其中上海影城一号大厅以最高规格最大屏幕的放映。上海影城和北京博纳影城目前已经开始预售,预售当日再现“阿凡达”式热情。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同时多制式上映,除了3D/4K/120帧制式之外,同样还有3D/2K/120帧、3D/4K/60帧、3D/2K/60帧、3D/2K/24帧等放映制式。其中,在中国银幕上能放映的60帧银幕就超过10000块,将成功升级电影院观影感受。

为了多种制式都能呈现最好的放映效果,李安在做后期的两三个月里,亲力完成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7种放映制式:“24帧是伟大的艺术,但在做不同版本时,我对电影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希望大家不同形式的都去看一下,会有不同的感受。”

2014年,复星集团与索尼影业共同投资了Studio 8,目标是打造与众不同的世界级电影。同年,Studio 8联合投资了李安导演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李安电影的合作者,杰夫·罗宾诺夫表示:“李安导演不仅是三次奥斯卡奖得主,更是一位不断探索电影行业极限的电影工作者之一,我相信他在技术方面所做的尝试非常具有先驱性。这也是我们合作在一起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他在《喜宴》里,狡诈地让巍巍莫名其妙当了一对小gay情侣的代孕母,还硬塞给她一份“皆大欢喜”的心甘情愿,又在《饮食男女》之末,让娶了年轻小姑娘的老头枯树又抽嫩枝之后——我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李安是坏人。

如同有一次师姐说到:《断背山》当然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我无法容忍的电影——不因为我歧视gay,而因为我不可动摇地歧视不知廉耻、半分愧疚也无的婚外恋。

看上去温柔敦厚、满怀的儒家风范,骨子里却蔫坏蔫坏,李安的电影一以贯之,讲的不过是伦理,不过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撞,而其倾向性更是不言而喻。

看上去满脸和善的他恰正如同最最杀人不见血的传统,从来不肯露骨地表白好恶,却隐隐地藏着一份冷冷的心。从来也不曾肯给予毫厘些微的祝福,越是丰盈鲜活的生命越是在最终夭折得不堪:玉矫龙终究要爱上李慕白,并以生命的夭亡来祭奠这一份皈依;玛丽安娜的故事不过是又一出老掉牙的劝诫,娇艳的女子黯淡在道德的戒律面前,苍白地接受成熟;饮食男女是happy ending吗,为什么我只看出了女子的被侮辱与损害?而在我眼里至为惨烈的一幕,是英俊的赵文宣向家倩伸出手来,英俊斯文的笑容无懈可击:“好朋友”——我的眼泪在那一刻夺眶而出。

李安还是和〈sex and city〉的编剧如出一辙:无边的春光可以尽泄,世界的繁华可以追逐,然而最终,祝福只给予婚姻中的女子。艰难的,编剧终于一个一个把五个活色生香的大龄女郎嫁了出去,才可以如释重负。同样〈饮食男女〉,小女儿看似心无城府却坐拥幸福,最令男子赞赏的不过是如此十足小女子的心机与聪明,大女儿的形象一直如漫画一般夸张,女性魅力尽露的时刻却傻人有傻福,惟独家倩,越是聪慧越是美貌越是魅力四射,却越是只能被男子定位为“好朋友”,只能无处可逃地一头扎进陷阱:那是李安的故事里,现代(叛逆)(新)女性无可逃遁的宿命。

玉矫龙、家倩、巍巍、玛丽安娜,李安的荧幕上这些女子贯穿着古今与中外,却不过同样是一类——同一类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挣扎着、冲撞着、叛逆着,并且最终一定会遭遇背叛的性情女子。果然,说李安懂女子,甚至进而疑心起他的性取向来,然而他即便是懂得,却从不慈悲,即便是理解,却从未有过真正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的意义在于吃饭,而吃饭又绝不是全部的人生。这个构成了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将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渲染倒极致,这又绝对是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到的事。这样的聪明人,李安算一个,《饮食男女》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它可以淡到与无,没有激烈冲突的情节,甚至淡到只剩下吃吃喝喝的生活,但这样的淡,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色。生活本来的样子,通过饮食来展现,并做到淋漓尽致,果然是李安了。他后来在好莱坞的成功,不可以说是浪得虚名。

《饮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一个丧失了味觉的大厨,而且是台北最好的饭店圆山饭店最好的大厨,就像丧失了听觉的贝多芬一样,仍然在做着最精美的食物,在饭店里,也在自家的餐桌上。大厨朱先生(郎雄)有三个女儿,她们对于生活各自怀有抱负,而对于父亲的理解已成隔代。大女儿(杨贵媚【《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那个感动人无数的妈妈】)年龄见长,感情一直没有着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爱情故事里,而且渴望着爱人能够出现。二女儿(吴倩莲)在航空公司里就职,前程似锦,只是在理财上投资失败,买了一栋烂尾的楼房。三女儿(王渝文)尚未毕业,但爱上了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并怀了孕。而朱先生自己,一边照顾着三个女儿,每周为他们烧上一桌好菜,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和谐家庭的气氛,一边也没有将心死掉,而在寻觅着自己的生活。

终于,最小的女儿,先离开父亲而去,跟男朋友一起同居。接着,大女儿也终于将自己成功嫁出,也搬家而去。只剩下最先想离开大家庭的二女儿,留下来陪着父亲。二女儿本来与父亲之前的关系最僵,一直拗着。但父亲一直以来,其实最爱的恰恰是这个女儿,而她也在深爱着自己的父亲,是代沟将其彼此隔阂了起来。终于,二女儿投资失败,并看到父亲最好的朋友温叔叔去世,还有父亲去医院偷偷检查身体的身影,打破沉默,推掉了航空公司一条黄金路线的掌舵权,来安心照顾自己的父亲。不过,一直沉默的父亲,却突然宣布爱上了邻居锦荣(张艾嘉 )。锦荣是大女儿的同学,这个隔代之恋,给大家带了一丝慌乱,而且另锦荣的母亲措手不及。但大家都平静接受了这个结果。二女儿终于又踏上了西去的旅程。朱先生也恢复了他失去的味觉。

生活,在平平淡淡中慢慢展开,慢慢熏染,如同国画一样,不知不觉间将你带入其中,在你感同身受的同时,有缓缓将你从画中推出。想看一个精美故事的人,看这部片子会有些失望,但对于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又会在其中品味到很多的东西,因为它就是生活的本身。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个过程,就是慢慢品味《饮食男女》的过程。装备好了,慢慢品味,可以品出许多生活的壮味来。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

全文共 1627 字

+ 加入清单

李安拍了“父亲三部曲”,分别是《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三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家庭,却有一个相同的父亲。这不仅仅指三位父亲的扮演者都是台湾电影届久负盛名的金马奖影帝郎雄,更因为三位不同的父亲共同组成一个丰满的父亲形象。当然,我最喜欢的是《饮食男女》,因为这是三部曲中父亲最开心、最舒畅,同时情节也最富戏剧性的一部。再来看前两部,情节设置与人物刻画虽然刻意突出冲突,却显得有点生硬,结局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

《饮食男女》以活行活现的美食作主题或者说线索,视觉和味觉都被调动起来了。想来中华大餐的魅力真是无穷的。对比一下电影《纯真年代》里五颜六色的欧式大餐,高下立现。不仅仅因为美食的缘故,而是父亲亲手烧的菜里面有多少亲情在其中呢。

一切都源于父亲与女儿的情。情就意味着爱与冲突。电影在冲突中开始,在爱中结束。

三个女儿各自的生活亦已包含着个人的生命体验:情人、基督徒、初恋。这是电影的第二条线索。三个女儿各自从各自的困境中走出:大女儿终于结婚,她九年的痴情原只是一场暗恋;二女儿认识到旧情人的生活是如此糜烂,了解了父亲对她格外的爱与怨——她模样最像母亲;三女儿则抢走了朋友的男友,并且结婚、生子。结尾的感人之处是:二女儿终于得以下厨房,亲手为父亲烧菜,而父亲的味觉也神奇般的恢复了。

二女儿最像母亲,父亲多多少少疼她多一点,于是他希望女儿能够不做厨艺,二女儿也的确成为事业女性,然而她偏偏最喜欢厨艺,父女的矛盾,就是这样的简单可笑却又实实在在。

父亲味觉的失与得,几经波折。温伯伯去世,父亲说“我的味觉死了”,此诚高山流水知音稀,伯牙断琴伤子期的经典台词。终于在二女儿烧出与他亡妻一样味道的菜时,记忆的苏醒与爱的宽容一同使他的味觉神奇的恢复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隐喻啊!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中的男主角性功能的失而复得更加有人间味。

这个电影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我们能一下子猜出三女儿有一天会抢走别人的男友,能猜出写给大女儿的情书是学生们的恶作剧,因这些亦是常见的俗套。但我的确没有料到大女儿的痴狂是她自己的想象,也没有料到父亲的婚姻是与锦荣——这些情节使父亲与女儿的两条线索都达到高潮,令人拍案叫绝。

所以在这个电影中我们感慨良多。“父亲”,多么伟大,多么仁慈,有时候多么需要倾听与倾诉。父亲又是多么的新潮,老父少妻的浪漫多少令人诧异。父爱如山!一个女儿在成长中可能愈发体会到母亲的幸福与苦痛,而一个儿子的成长,却能愈发深味父亲的高大、责任与伤感。我们常常在银幕上或小说里听见一位母亲告诉女儿“这是女人的命运啊”诸如此类的叹息与感慨,却从未听见父亲会告诉儿子“这是我们男人的命运啊”这样的话。因父与子自有天生的默契,有着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有一个镜头一直印象深刻,镜头组织的也流畅:

镜头:二女儿在医院看见父亲从医生办公室里出来,拿着诊断书模样的纸,与医生交谈;

镜头:女儿注视着一群护士推着一位急诊的老人从身旁经过,老人躺在担架上,奄奄一息,眼睛露出泪花样的光芒。女儿一幅被触动的样子;

镜头:二女儿抬起头,刚才父亲站着的地方已经空无一人,

镜头:女儿去问医生这是什么科室,医生回答“心脏科”。

四个镜头加起来才十几秒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已经忍不住泪水了。这个蒙太奇将女儿心中所有的担心与爱全部表达出来,无一句台词,无煽情的表演。出人意料的是,结尾父亲的告知是我们知道,父亲没有病,那是他的婚前检查。无疑,喜剧性在这里得到加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时情感的张力。但细细想来,那真是个感人的镜头。

本片的另一个线索是爱情。事实上,爱情与两代人之间的亲情有矛盾。爱情往往会夺走部分亲情的喜与乐。本片三个女儿的最后归宿,除二女儿外都与爱情厮守了。二女儿宁愿舍弃事业与情人,与父亲重温亲情的温暖。还好最后的大团圆就是爱情与亲情的水乳交融。妙就妙在,用中国的国粹厨艺来演绎故事,使观者如我,庆幸周围的亲人都有不错的厨艺,而我,亦要打算学习烧菜了。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假如我是李安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假如”,即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状况。但是现实中不存在,不代表我们不能够假设存在这种状况。用一个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流行词,就是“意淫”。

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我要开始“意淫”李安大导演的那部引发了无数口水战的《色戒》了。因为这篇评论来的有点迟,我就不跟风写什么观后感了,只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假如我是李安,我在选女主角时就不会选择汤唯。虽说汤唯挺有气质,长的也不错,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不能接受她演一个女大学生。如果让我选择,我一定会选择一个类似于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面的那个薇龙一样世故却仍然单纯,天真却不乏魅惑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在乱世中若是堕入风月场所,虽能收获自己的爱情,却总是避免不了悲惨的命运,是能够契合《色戒》的精神的。

假如我是李安,我一定放心大胆地去拍激情戏,管外界说什么,我照旧拍我自己的。当然不会乱拍,主要考虑的是为了服务剧情。若是在内地上映被强制删减,一定要弄成两个版本:少儿版和成年版,以18岁为界,到电影院观看时须持身份证方可入内。

假如我是李安,我得向王家卫同志学学,把电影拍得意识流一点,最好直接找王同志写剧本,搞出一些经典台词出来,类似于“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之类。

最后,我还想提出这个电影的N种结局,来供李安大导演参考。

一、梁朝伟死于汤唯枪下,汤唯为了保守秘密而自杀,王力宏欲追随汤唯而去,却被人救活,但从此精神消沉。

二、汤唯精神崩溃,向梁朝伟供出自己的目的。梁大惊,派人追杀王力宏一帮人。其中一人侥幸逃脱,然后隐姓埋名几十年,后来偶遇汤唯,将其击毙,然后开枪自杀。

三,梁朝伟的老婆发现自己丈夫红杏出墙,并且情敌就是汤唯时,为解心头之恨,将汤唯狠狠地羞辱一番,并暴打了她一顿。汤唯崩溃,跳楼自杀。梁朝伟悲痛欲绝,王力宏趁其不被击毙了他,但也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送至监狱,但被革命党人救出。

有关《色戒》的意淫就到此为止吧!以上纯属胡扯,如被哪位看官看到,听从发落,嘲笑即可。

[作文假如我是李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