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杜甫

杜甫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杜甫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杜甫问题。

分享

浏览

4930

作文

155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1)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有反映。如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杜甫之诗,就象是一部安史之乱的历史。而且杜甫有些诗所反映的史实,未见于史料记载,还可以补史之缺遗。如杜甫《三绝句》里提及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一事,未见史料记载。而且,杜甫之诗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历史。我们通过杜甫之诗,可以了解到杜甫一生的行踪历程。

(2)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只提供史的事实,这是史书所做的事情。杜甫的诗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为我们描述了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历史生活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杜甫之死

全文共 2412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点被杀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一一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鲁迅不相上下一样。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严武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杜甫这样没事就摸老虎须子玩,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那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面正是这样吧。

从政:最后只好消极引退

杜甫的诗歌时常出现放歌纵酒的描述,中间多少能够体现出一点他的疏狂。而他的固执倔强,好像却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琯率兵与叛军大战失利,被朝廷罢官。杜甫此时刚刚当上了负责进谏的左拾遗,就向同样登基不久的唐肃宗上疏,认为房琯没有大罪过,应该仍旧给予重任。这还不算,在朝廷上面见唐肃宗时,杜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纠缠不休。

除了态度异常坚决外,大约他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点没上没下,终于把唐肃宗弄火了。下令审讯杜甫。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说话虽然没分寸,但也算尽职尽责,杜甫这才免了刑罚之灾。

而侥幸逃过一劫后的杜甫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再次上疏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点不知死活的劲头。这种不屈不挠的脾气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但魏征风云际会、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千古少见的头脑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谏臣的名声。纵然如此。唐太宗还经常被气得嚷嚷,要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肃宗可就没那么明白了,从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便找了个借口远远地把他打发了事。在严武手下当差时,杜甫还是旧习不改。杜甫和严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烦了,请求严武批准辞职。严武没有答应,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报告申请。碰上这样的倔脾气,严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让杜甫回草堂当平民了。

这个事件看来是杜甫一生的一个转折,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撑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草堂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博物馆。是当年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由后人重建得以保存并成为纪念杜甫场所。进入大门后的第一个建筑是“大廨”。“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着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

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而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居栖之地。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五)成都夜景

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我和妈妈来到了一个旅馆。

到了傍晚,天空已是灰蒙蒙的,这时,高楼上的灯已经陆陆续续亮了起来。就像是好几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对我眨眼睛呢!接着,路上的路灯、车灯也争相亮了起来,整条路顿时灯火通明,一盏盏灯就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等到天空完全暗了下来,霓虹灯也亮了起来。这下,上海仿佛穿上了件闪亮的新衣服:一盏盏霓虹灯千变万化,一会儿红,一会儿绿,一会儿半紫半黄,真是五光十色;还有那变幻无穷的形状,又像彩虹,又像鲜花,这是那衣服上美丽的花纹。一条条公路,一片金光,像是一条条彩带。高楼顶上的灯光好像是闪闪烁烁的宝石,装饰着衣服……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简介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3]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杜甫的名诗古句集锦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1.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

2.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唐〕杜甫

3.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杜甫《春运》

4.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5.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6.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7.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杜甫《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

8.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9.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10.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的《阁夜》

13.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的《对雪》

14.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

15.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石壕吏》鉴赏

全文共 2686 字

+ 加入清单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杜甫《石壕吏鉴赏“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曾经以卖药维持生计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在35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759年,他48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公元770年,杜甫59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悲惨!

展开阅读全文

参观杜甫草堂的作文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过年期间 ,我们在成都去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杜甫草堂。杜甫 ,我们背诵过他的一些古诗 ,对他生平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但对他曾经生活过的草堂没有什么印象 ,所以我也感到很好奇 。

我提前看了一些资料 ,了解到“ 杜甫草堂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在此居住了约五年多 ,写下240多首诗歌 ,真是让人惊叹 !后来 ,草堂也是历经磨难 、屡废屡兴 ,留存至今 。

一进草堂的大门 ,几棵干枝梅呈现在眼前 ,清香味扑鼻而来 ,令人陶醉 。郁郁葱葱树木布满庭院 ,可以想象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一定会激发他的灵感和想象 ,挂不得能创作出那么多好诗句呢 !整个的院落面积很大 ,被分成了4 、5个小部分 。再往里走 ,有个古建筑的展厅 ,介绍了杜甫的一生 。我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杜甫的事迹以及一些他的著名的诗歌 ,可爸爸说 :“ 这还没到真正的草堂遗址呢 ”。他说 :“ 这些房子 ,都是后来不同年代的人建造的 。当时杜甫住的草屋可没这么雅致 、漂亮 ,他当时居住的地方其实是很简陋的 ”。我们继续向前走去 ,不一会儿 ,我们看见了连在一起的 、几间稻草屋顶的寒酸草房 。那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杜甫草堂 ?是的 ,真真切切 ,就是这么简陋的草堂 。草堂中只有简陋的一间客厅 、一间书房 、一间卧室 、一个厨房及柴房 、一个厕所 。但是与其说是客厅 、不如说是只能摆了几把椅子的空间 ;与其说是厕所 ,其实就是一个坑 ;与其说是卧室 ,其实就只能放一张小床 。著名的诗人杜甫就曾经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草屋中创做出无数的旷世佳作 ,他曾经就是居住在这样的简陋茅屋 ,忍受着严寒 ,忍受茅屋在被咆哮的秋风损毁下遭受雨淋的痛苦 。他用他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诉说着“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的凄惨情景 ,但是他更是忧国忧民 ,向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 ,表达出“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情怀 。

杜甫的理想也许我们今天实现了 ,我们有温暖的房屋 ,宽敞的教室 ,我们不在遭受寒冷和雨淋 ,但是我们却缺少了他的拼搏 ,他的情怀 。诗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 ,却能写出那么多的好诗 ,虽然自己身临困境 ,但是仍然心系祖国 ,这不是我们更应该敬仰和学习的吗 ?

展开阅读全文

绝句杜甫扩写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杜甫推开窗,望着外面——他惊呆了!门前柳树在河边梳理着头发,仿佛在和杜甫道着你好。翠绿柳树上,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莺在树上吟唱着。它们时而高歌,时而浅唱,在这片清新春意中传递着鸟的语言。

杜甫抬头一看,只见一行白鹭排着队飞上天空。它们飞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高,直到空中只留下几声鸟鸣。它们向着太阳飞去,朝去朵飞去,朝蓝天飞去。杜甫看到了远方山上的积雪,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杜甫再看门前的小河,呀!这不是东吴来的船吗?杜甫心中忐忑我的家乡肯定解放了!我年迈的父母亲还好吗?我的儿女幸福吗?我的妻子好吗?杜甫激动之后,立刻有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杜甫回到房间,立刻提笔写下了《绝句》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杜甫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杜甫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狂放不羁。

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忧心忡忡。

盛唐的两位骄子,我独爱杜甫。

独爱你的文字,你是我眼中的大文豪。

你的诗句字字深入,字字锥心。那每一个字都是你眼里的泪,心中的血。虽不及李白的清新飘逸,却在人的心口深处深深的刺了一刀,让人感同身受。如同看到盛唐辉煌表面下镂空的内核,人民生活的疾苦。“车辚辚,马萧萧”的战场。

你用红宝石拼成的宝石眼中的大政治家。

你如葵花向阳般,忠于唐王朝,爱于人民。在那个风雨如晦,既渐衰败的唐王朝,你成了那个时代的坐标!你用笔生墨讽刺残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用笔墨哀叹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用笔墨心季百姓,心系唐王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若太阳找不到方向,还有向日葵陪着。唐王朝落下了,杜甫也凄凉的消失了,可是你的忠心,让百姓牢记你,让我独爱你!

你低着头向前走,我在低处抬头静静仰望你!仰视你给的高度。

独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给杜甫的一封信作文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贤弟:

近来可好?

我在外游乐也有一段时间了,兴致仍不减初游之时,贤弟你是否仍长居家中?你应该也抛开烦心之事,如愚兄这般,畅游天地之间,心旷神怡,又何乐不为?

愚兄曾独坐于敬亭山上,看众鸟高飞尽后,余留闲云,而无兴致索然。我登过许多山,憩过许多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多希望你与我一道敬亭山上坐,饮酒赋诗,而眼下,空留我一人,独坐看闲云。

我也去了庐山,看了那瀑布,不曾细看时,竟有紫烟飘飘袅袅地升起。而庐山瀑布真如众口相传那般美妙,银河般璀璨的瀑布挂于川上,使我不忍提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般美景,可惜愚兄不才,无法绘于纸上,予你一睹为快。我只好以笔代画,与你一赏,时里,深深沉醉难自拔。

有友人汪伦曾致于我,曰“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至此地后,才知汪伦之意:桃花潭闻名并非因其潭边有十里桃花,而只是纯为潭水名尔尔;万家酒店也非是上万家酒店,是一户万姓人家的酒店。汪伦是为投我所好,邀我畅饮谈乐于潭边,我也逗留些时日,其间想起你于案前伏笔,全无我这般悠然自在,不禁在心里暗暗叹惜。临别时,我立于船头,友人挥手与我相别,汪伦沿着潭岸追逐而下,直至尽头。潭水纵有千尺之深,也不及汪伦别我一片情。

贤弟,你可曾游过天门山?我行舟江面上,远望得见天门中断楚山开。我俯首视江,却见东流碧水激转回旋,我伫立船头,船家的长篙击阻后浪,那声音却悦耳动听,两岸青山在船入弯时,相对着迎我一般而出,红日打照我身上,微闭着眼,感受此景雄伟之美,和乏缺行伴的失落之感。

愚兄又忆起你眉头紧锁,伏于文案无乐的样子,想我曾于一次饮酒兴头上,天子召我,我借酒之兴,与太监曰我乃酒中之仙,以此不面圣。那也只是我一世一次的难得痛快之事。如今我已鲜问政事,天地之间,皆能栖身,宫廷之事只使我郁闷不畅,这山这水这造化,我的心已然洗尽澄清,也只有这番天地,使我心灵轻盈不已。

贤弟,愚兄也不强你之难,若你觉疲,而我也仍能行往自如,愿意随时同你再上敬亭山享闲云众鸟闲趣之乐,观庐山落瀑之美,望天门山开阔壮丽之势。眼下,愚兄思忖着年老后,也学陶潜寻一无车马喧之地,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

望你一切安好!

愚兄李白

[李白给杜甫的一封信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遇见杜甫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走进杜甫草堂,看见那一条条对联,一句句诗句,“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

这时,一个中年人,满脸沧桑,甩着长袖走着,沉重而悲切。“杜甫?这是杜甫?是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诗圣?”我想到这,问到“你是杜甫?”他回答“正是”,现在他正经历安史之乱,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旁草屋中安居,在他的眼神中透出忧国忧民,悲愤,即使有草屋,美景的他,也只有时不时的欣喜。我不懂,从一个安史之乱逃出,游离几年,有居所有美景相伴,为何还忧国忧民?

没有解释,他走进屋内,铺开纸。提起笔,写起诗,时而提笔构思,时而含情挥洒,是我读不懂他的心,他眉宇间的凝重,眼闪过泪花,我思索许久,突然看到一张宣纸满是含情深意的毛笔字,坚定的笔锋,柔和的字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秋风瑟瑟吹破茅屋,忘记身处寒室,还为天下人所处之势所担忧,秋风残落花瓣,飞扬在空旷溪边,眼前一切忽远忽近,回望他一眼,眼神里还是忧国忧民、坚定。

我在他的雕像前,思绪万千,顿然所悟。年轻时考科举被小人所害,后在因爷爷官位做一个工部,一心图功名的他,就职与官位,才看到官场的黑暗,人民的悲苦,又因安史之乱,官职卑微被逐出,更使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及忧国忧民的忧患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后开始了流离生活,更让他感同身受,他用诗来抒发他的情感。

还是懂他了,他拥有才华情谊错生在乱世,这是杜甫的不幸还是唐朝的悲,历史的车轮碾压下轨迹,他一个才子能够这般为天下人着想,想去改变,谁懂?别是一番滋味!

月如钩,锁清秋,留人醉,几时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我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懂。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将记住杜甫作文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碟中一芥灯草不住地烁烁,光影缱绻。

外面铺卷着暴雨,寒气从檐顶的破洞袭入,吹得这瘦弱的光火险些熄灭。园里黒黢黢的,隐约能看见蒿藜的轮廓——肆意倡狂地卧伏在角落,像是在潜滋暗长。

刚经了洪灾,十日煎熬,他早已顾不上这些,桌上是耒阳聂县令送来的烤牛肉,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面对美酒佳肴,他不停、不停地咀嚼,重获新生般的。他觉不出饿意了,但也不饱,不知过了多久,他还剩最后一壶酒。酒浊而烈,一口饮下,辣入心肺,灼穿胸腔,他望了眼天——被破残的房檐割作了一条参差不齐的灰线。他有些迷茫,自己在干什么?是在为大难不死而开心,还是在为这顿佳肴而感动?人已年近六旬,头发白尽了,身体也愈渐虚弱,可自己似乎还是一事无成。“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多么嘲讽。乱世之中,自己竟对官业如此执著,一次次落魄,长年的奔波流亡,与妻儿分离。而这些年又为百姓写了许多诗,每一个字都倾注了血泪,像是用针刺刻在心尖上般的把它们作到了纸上。但统治者连横死街头的生命都漠不关心,又怎会为他这一介庸民的陋作所动呢?

屋里有些闷人,他不住地咳嗽了起来,声音嘶哑,像是要将心肺撕开。他眼前忽的模糊了,呼吸也变得艰难。刹的,他竟看见了妻儿的脸庞。“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上一次见面,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妻子的嘴微微张合,是唤了声他的名字么?泪水不住地往下流淌。他伸出手,想够住她们,却扑了个空,碎了这幻境。眼前,仍是空无一人,光火烁烁,光影缱绻。他默默拭了拭泪,“一个梦……罢了。”

恍然间,他有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慌忙起身,四下寻望,竟见故友郑虔捧着一坛酒,在桌上坐着。他赶紧迎上去。“老朋友!你怎么来了!”上一次见面,不知又是多少年前,而眼前郑虔竟仍是壮年模样。他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又回到了当年与友人买酒痛饮的日子。他笑了,向郑虔倾诉起思念与愁楚,笑着笑着,却又藏不住哀愁,流下了泪来。泪落入酒,其味甚苦,像是用这么多年的漂泊之苦酿成的。他醉了,却越醉越清醒,忆起多年前所作“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原来郑虔与自己早已阴阳两隔。

郑虔的声音消失了,紧随之是千千万万的哭喊声。那是无情的天地所辜负的百姓的哭声,从地面漫上,塞住他的耳喉,穿透他孱弱的躯壳,让他艰于呼吸视听。他又流泪了,自己还是没能改变百姓的命运。他真的醉倒了,一醉不醒。

他是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倾其所有为百姓的命运挣扎,他阅尽世态炎凉,一生作诗无数,却无人赏识,最终饫死耒阳,含恨离世。

已死去的杜甫也许怎么也想不到,他的诗会在千年后被称作诗史,广为传颂,而他自己竟被称作诗圣,名垂千古。他的一生坎坷艰辛,血泪熟悉着他白尽的枯发,饥贫蚀腐着他含泪的双眼。他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个以苦下酒,以血碾墨,妄想着燃尽自己的枯槁之躯,来照亮这黑暗社会的人。

苦难是杜甫的不幸,却是诗歌的大幸。杜甫短暂生命中的种种困苦,造就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造就了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伟大人格,将中国文化引入了一个新纪元,彻底提升了诗的精神档次。我们应该欣赏杜甫,因为他以自己的血泪,书写下了无数掷地有声的精彩诗篇;我们应该感激杜甫,因为这个一生波澜坎坷的人,用双手在我们心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我们的民族有了直挺的脊梁;我们应该铭记杜甫,因为他支撑起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不灭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遇见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读杜甫的诗。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杜诗,亦或喜欢上杜甫这个人。当杜诗受到了历代诗家“奇才奇气”、“立言忠厚”的赞叹之后,多数现代人倒觉得他为人太消极,所作之诗风格太沉郁,太消沉。

那么,杜甫果真如此吗?

是,却也不全是。离了沉郁便不是杜甫,可他的一生又怎是区区“沉郁”就能说尽的呢?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或许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如果你读过青年的杜甫,或许便能理解那份沉郁,那种一个人对一代江山的守望。它注定是满腔悲凉。

想便知:他打小就老是哀叹,感伤吗?并不是,年青的他有他的拏云壮志,直指那个时代一个青年至高至伟的追求。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偏偏不如他的愿---昏君当道,奸臣掌权,战火频仍,国破家亡。现实可曾给他退路吗?没有!他眼中,所见之处,满目皆疮痍。哪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又哪里会知道,贫穷的人在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发生变故,致使“贫窭有仓卒”。杜甫何尝不愿做一个畅快的诗人?但残破的江山,总争着入他的眼里,然后又流泻在他的笔端。

由少壮入残年,他的足迹踏遍河山,却也没能为那个时代做些什么。面对牵肠挂肚的苍生,只有无能为力。何不放下呢……这便是当代人们要问的吧。当现实令人绝望时,陶潜、太白、东坡都选择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然而,或许是在受儒家氛围熏陶的家庭中长大,杜甫被深深地印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印记。他所选择的,是在尘世间继续浮沉。无论是“常恐死于道路中”,或是处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尴尬处境。他始终无法释怀,无法撇开他心心念念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明苍生。

有人说杜甫愚忠,即使心中念着苍生,试问又有何人能知?何人能晓?可悲的正是,无人知,少人晓。甚至连他本人也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作为区区一个诗人,他的声音何其微弱。诗中的呼喊只能随着世事的秋风飘荡、湮灭。可他,仍用仅存的,微薄的一丝盼望,支撑着从青须乌发到苍苍白发。

我们既渴望有人代表义理和公心,却又对“知其不可而为”的坚守不屑一顾。是现代人太过苛刻了吧。

于天地苍茫间,于高台楼阁上,我遇见了一个,背影寂寥却顶天立地的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草堂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蓉城,天府之国,在这里那些文人留下了自己的气息,那些贤士留下了自己的一切,美的数不胜数于是我决定寻找着美,寻找那蓉城最美风景。

在那个浣花溪边竹林围着筑起的茅草屋,构成一个淡雅典致的风景,这里,杜甫的家,那是一个冬天,他为了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蓉城营建茅屋而居。

记得幼年时背过“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是他写成都的花,或许是草堂的花,他亲手栽培的美丽的花。不知这花的气息是否还含着他的衣袖上的墨香,这巧沁兰心的花的香气弥漫了整个草堂。他的诗意愈浓,沉浸于花香,唱出这诗,为蓉城添上美丽外衣,给草堂笼上诗墨的气息。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这溪是你茅屋边的那湾溪流吗?溪边的花草是否还繁盛?不知那里或是溪边一颗大树上,是否还挂出绿枝?白色的花瓣渐渐舒展,溢出浓愈的芳香,树杆是粗糙依旧,如生出的老茧,而那花瓣上的枝条依旧丝滑,如水做的枝条,晶莹。这或许是当年的景色,而你吟出的诗句,如画中提字,使景,画龙点晴。

而现在,空气中仿佛还酝酿着你的气息,在林间的荫下,一抹碧绿,一丝清新的的风轻抚而过,那古朴致雅的气息难已消散,参观的人儿带着世俗来,又带着这典雅离去,气息中还蕴含着一种莫名的高雅的美,好象是整个蓉城,美的心,美意生于此,那不仅是单纯成都的美还是美中意诗蕴。这或是最美的地方。

还记得我在寻找,寻找蓉城最美的地方,我想最美丽,不正是诗意正浓的杜甫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偶遇杜甫作文40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没什么事,就上街走走吧!我思索着。

来到大街上,人来人往,突然,我撞见了一个身穿古装的人。“小孩,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他低下头,询问道。我一一地作了回答,不过我问道:“你是谁?”他答道:“杜甫,字子美。”我差点跳了起来,怎么可能!怎么是大诗人杜甫!见我不说话,他又说:“我见地上有条裂缝,就过去看了看,哪知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就到了这里。有诗为证‘不知地缝何处来,杜甫不慎掉下来。无人知晓通何处,原是天宫让人来。’”

这时传来“咕噜、咕噜”声,“今日还不曾用餐,故肚中饥饿难耐”杜甫摸了摸肚子尴尬的说道。我把他拉进一家饭店,点了几个菜,要了一瓶酒,一边吃一边谈论诗文。杜甫提到,他最崇拜的诗人是他的朋友李白,我点头会意,的确,李白诗文造诣极高,每个文字都出神入化,让人读着读着便身临其境。杜甫又问道:“现今是何朝代?”我便向他讲述现代史,他听着听着,时而情绪低落,为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而哀叹;时而情绪高昂,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骄傲。

我们就这样聊着,突然,一阵头晕目眩,杜甫消失了,我也清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虽然是梦,但杜甫的气度跟才华,让我深深的折服。

展开阅读全文

给杜甫的一封信学生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先生:

您好!您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封给您吧?告诉您,我可是您忠实的“粉丝”呢!哈哈,您一定不会理解“粉丝”的意思,这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就是崇拜者的意思,我,就是您忠实的崇拜者。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很多的诗句,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妈妈的引导下,我好像看到了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穿梭嬉戏,不时发出婉转清脆的鸣叫,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明净广阔的天空……多么美的一幅画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原来古诗也可以象画那么生动美丽,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您的名字——杜甫。

上学了,我开始接触更多的古诗,课堂上是老师生动的讲解,课余时间是我们反复的吟诵,作为一所诗育特色学校,我们学校特别注意古诗教育。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对古诗的了解日益加深,并渐渐沉迷。我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象您写的诗我大部分都会背呢!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很困惑:为什么有些诗很浪漫,有些却很残酷;为什么有些诗很快乐,有些却很悲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老师在讲解古诗时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每首诗的诞生都有它的背景,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情感的反映。象杜甫、李白、陆游、李商隐等等,这些诗人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理想和追求,因此,他们写出的诗句就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但他们都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于是,我开始对这些诗的背景产生了兴趣,试着开始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

我首先开始了解的,当然是您了。

这时,我才理解了您的诗句中的各种情感。《春夜喜雨》中的闲情逸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欣喜若狂,《三吏三别》中的愤怒无奈……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您在当时真实的心情啊,您在用您的笔抨击社会,弘扬正气,用您的方式和黑暗斗争,您无愧于“诗圣”这个称号!

杜甫先生,您是不幸的,因为您生活在那样动乱的时代,但您也是幸运的,您因为您的诗被后人世世代代敬仰。我多希望您生活在我这个时代,那样您的诗里一定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悲哀和愤怒,您会用您的笔歌颂我们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为后人留下更绚丽的诗篇。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给杜甫的一封信敬爱的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杜甫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也是您忠实的读者,您的诗词深深的吸引了我。

今天我拿起笔给您写,心里真是既高兴又激动。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饮酣视入极,俗物都茫茫。”这可以说是年轻时候的您,那时您是一位才高却又点自负的青年。您在这段时间与李白相识,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却又难忘的时光,后人也称您二人为“大李杜”。“李杜诗篇万口传”,能传至今日,也是因为您诗中的精神让人所折服。 在您四十五到四十八岁期间,正赶上安史之乱。当时潼关失守,您把家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去投肃宗,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被押到长安,后来您又侥幸逃出。在这期间,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月夜》、《春望》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热爱祖国山河,也就分外敏感于国破家亡的惨痛。您热爱这大好河山,当它伤痕累累时,您的心也就随之痛了。在《春望》一诗中最能体现您的爱国之情。“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是可娱之物,时变之后,不免对之而悲泣;山河草木以前是热爱着的,这时节扰乱伤春,就特别要触目惊心了。您的诗中饱含了对国家的热爱,当国家遇难时,您的心情也就沉重起来,这一点在您的诗中不难看出。

在您四十八到五十八岁期间,您过上了逃荒的生活,连饭都吃不好。饥一顿,饱一餐的,致使您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但您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像《登高》、《春夜喜雨》等等。您在五十六岁时由于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无奈下作出了《江汉》一诗来表达您当时的情感。不久后,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文坛上一颗明亮的巨星就此陨落了。但您的美名却流传千古。我们尊称您为“诗圣”,您的诗则被称为“史诗”。

虽然您已不在了,但您的灵魂却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曾离开。 您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吸引着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感染着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声呐喊影响着我。使您在无形中激励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给杜甫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最最尊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

您好!

给您写这封,说实在的,真实有些诚惶诚恐。因为,我不知道,您在另外一个遥想的 世界里,究竟能不能收到我这封冒昧的来信。

从小到大,您那被称为诗史的脍炙人口的诗歌,就一直在我耳旁回响。读着您一首首忧国忧民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您那“想为百姓而想,急为百姓而急”的焦灼的脸庞。尤其是,您那句流传已久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不知道让多少人在多少文章中“引经据典”,徒添了不少色彩。您彼时的心情,彼时的表情,虽说此时的我们不能看到,但是,看看如今一路飙升的房价,看看一些地方为了种.种目的而强制百姓拆迁的场景,说实在的,您彼时的心情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情,您彼时的愿望其实也就是我们时下的愿望。

本来,我不想打扰您千百年来清静的“休息”,可是,如今发生的这一件与您有关的事情,我却不得不斗胆给您说道说道。

或许,您还不知道,百年之后的您,早已成了不少后人心目中的“偶像”,成了万人景仰的伟大的“诗圣”。因此,就连您当初不堪回忆的故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已经成了一种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应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当地政府竭力保护的对象。我想,假如您泉下有知,能够看到这种现象,您肯定会为自己能够“死而不已”,能够继续为后人带来福祉,而感到万分欣慰与自豪吧!

不过,接下来要给您说的,您或许就该转喜为怒了!1月1日,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的杜甫故里景区开始升级改造,有关部门勒令您的“邻居们”搬家,却不为村民们提供住处。并且,如有人抗拒拆迁,将被实行“株连”:亲戚中有人当教师的,停课;有做工人的,停工;有做公务员的,停岗;有做商户的,吊销执照……(大河网1月3日报道)您说,您的故里景区升级改造就改造吧!怎么能够强制人家搬迁呢!退一步讲,搬迁也就搬迁吧!怎么能够实行“断水断电”、“株连”的不人道政策呢?如此强盗行径,想必与您那时候的类似行为相比,也足以令您瞠目结舌吧!

更让人气愤的是,如此强制百姓拆迁的行为却是戴着一个高尚的“帽子”,那就是——以保护杜甫先生您的故里改造为名进行的。要说,对于您这么伟大的人物,后代子孙出于敬仰的目的,保护您的故里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即便是出于保护您的故居,也不能强制拆迁您故里的邻居们的房屋吧!如此,弄得不少人无可奈何的去租房、购商品房,怎么看也与您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愿不相符啊!您说是不是?就是如此堪比野蛮拆迁的行为,有人还在大言不惭地称之为“和谐拆迁”,您说,这和谐得了吗?我想,您要是泉下有知,您肯定不愿意看到人们这么保护您的故里的吧!

瞧,说着说着,怎么成了给您诉苦了呢?实在不好意思,还是就此打住的好。想想看,本来您当时生活的就不太如意,我等晚辈这样不知好歹,还把千年以后的烦心事给您诉说,真是不孝啊!切望您老千万别和晚辈我等计较呵!

景仰您的一名晚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