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杜甫

杜甫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杜甫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杜甫问题。

分享

浏览

4929

作文

155

杜甫天下寒士俱欢颜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素材】

1.《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考场热用】

看着你在成都郊外过着悠闲的日子,人们惊诧于你的轻松。你忘记了自己的不得志,却依然记得黎民百姓的日子。因此,你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胸何等博大,爱民何等情深!你忧国忧民的情感,你宽广无边的胸襟,让后来人铭记于心。你的佳作,流传百世。“诗圣”之称,你当之无愧。

——四川考生《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是太“入”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少陵的叹息绵长幽邈、一刻不散。“花近高楼”,他的心被伤了;登楼望远,他的忧思又在心头回旋。一个诗人小小的心胸怎容得下这么沉重的叹息!杜甫若懂得适时而“出”,诗中当更添洒脱吧。

——湖北考生《钓罢归来不系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杜甫写“诗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代表名句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杜甫的名诗古句集锦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1.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潼关吏》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6.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7.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垂老别》

8.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1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12.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别》

13.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八卫士处》

14.寄书长不避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

15.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洗兵马》

16.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曲江对酒》

17.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曲江二首》

1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二首》

1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20.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

2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2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二首》

2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

2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2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2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27.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28.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29.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1.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32.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34.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35.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3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3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38.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3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4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4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4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4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4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4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48.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饮中八仙歌》

4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5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诗圣再难及,“三吏三别”表诗情。

——题记

你伫立西阁,俯仰吟哦,你的声调,如此凄恻悲凉。你生时名不显赫,但逝后名声远播。你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你桀骜不驯,豪气千云……

你一生都是素白的衣衫,厕身天地之间,白鸥般孤独彷徨,这是天涯海角的颠沛流离,正如你至交好友李白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你憾之仕途不顺,任官又被贬数次,再加上安史之乱的风波未平,导致你满身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委身天下凄凉之地。你看不惯唐玄宗管理下唐朝的腐败,弃官隐居于乱世之中。自修草堂,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史之乱平定后,你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奈何命运扰人,两年后,你在归乡的小船上与世长辞。

杜甫啊,走吧,离开喧嚣的长安。少年的梦境——想致君整顿朝纲,可曾想,残杯冷炙,磨尽豪情壮怀,化作丝丝悲怆,最后的遗憾——巫峡变成了华岳,蜀江化作了黄河浊浪。寂寞的湖水似永夜的孤月,吞噬着乘一叶小舟的你。

你的诗篇,步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在这里,你是诗国的图腾,诗坛的君王。“不朽”是你诗篇的代名词,永存于历史长河,并真实地反映了家愁国难,时政实景。

其实,我们知道,你的愿望是将神州大地变成真正的天堂。

时代已使山河大地愈加雄壮。你应一展愁眉,放歌引亢,曾经夜夜惨黄的月色,如今已成永夜的光亮,不见你逐狡兔,不见你举杯品美酒流芳,但愿你裘马轻狂。

你看透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荒谬。五更的鼓角,是寒风中的警钟在呜咽;三峡的星河,是永夜中乌云在潜藏。

啊,宫阙长满了野草,远处驰骋着一匹骏马!

展开阅读全文

7.杜甫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中,化为一颗明珠,照耀诗坛。他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

[佳作运用示例]

伟大的追求需要心中说一句“我愿意”。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诸葛亮,“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杜子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王安石,“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放翁,“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曹雪芹,“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泰戈尔,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追求,都是飞上高山之巅的人,而在他们的心中,都有“我愿意”三个字。

(2013年湖南满分作文《因为值得,所以愿意》)

展开阅读全文

参观杜甫草堂的作文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过年期间 ,我们在成都去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杜甫草堂。杜甫 ,我们背诵过他的一些古诗 ,对他生平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但对他曾经生活过的草堂没有什么印象 ,所以我也感到很好奇 。

我提前看了一些资料 ,了解到“ 杜甫草堂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在此居住了约五年多 ,写下240多首诗歌 ,真是让人惊叹 !后来 ,草堂也是历经磨难 、屡废屡兴 ,留存至今 。

一进草堂的大门 ,几棵干枝梅呈现在眼前 ,清香味扑鼻而来 ,令人陶醉 。郁郁葱葱树木布满庭院 ,可以想象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一定会激发他的灵感和想象 ,挂不得能创作出那么多好诗句呢 !整个的院落面积很大 ,被分成了4 、5个小部分 。再往里走 ,有个古建筑的展厅 ,介绍了杜甫的一生 。我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杜甫的事迹以及一些他的著名的诗歌 ,可爸爸说 :“ 这还没到真正的草堂遗址呢 ”。他说 :“ 这些房子 ,都是后来不同年代的人建造的 。当时杜甫住的草屋可没这么雅致 、漂亮 ,他当时居住的地方其实是很简陋的 ”。我们继续向前走去 ,不一会儿 ,我们看见了连在一起的 、几间稻草屋顶的寒酸草房 。那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杜甫草堂 ?是的 ,真真切切 ,就是这么简陋的草堂 。草堂中只有简陋的一间客厅 、一间书房 、一间卧室 、一个厨房及柴房 、一个厕所 。但是与其说是客厅 、不如说是只能摆了几把椅子的空间 ;与其说是厕所 ,其实就是一个坑 ;与其说是卧室 ,其实就只能放一张小床 。著名的诗人杜甫就曾经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草屋中创做出无数的旷世佳作 ,他曾经就是居住在这样的简陋茅屋 ,忍受着严寒 ,忍受茅屋在被咆哮的秋风损毁下遭受雨淋的痛苦 。他用他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诉说着“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的凄惨情景 ,但是他更是忧国忧民 ,向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 ,表达出“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情怀 。

杜甫的理想也许我们今天实现了 ,我们有温暖的房屋 ,宽敞的教室 ,我们不在遭受寒冷和雨淋 ,但是我们却缺少了他的拼搏 ,他的情怀 。诗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 ,却能写出那么多的好诗 ,虽然自己身临困境 ,但是仍然心系祖国 ,这不是我们更应该敬仰和学习的吗 ?

展开阅读全文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适逢杜甫1300周年诞辰,以恶搞组图的方式,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最初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有人对此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也有人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属于网友的自娱自乐。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还有人认为,“杜甫很忙”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遇李白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名人——杜甫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郑州历史悠悠上至千年,当你进入郑州,岁月的风声夹杂着诗的雅美传入你耳中,映入眼帘的是当年明月诗所漫过的步步足迹,杜甫,这一爱国诗人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心系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时光追溯到两千年前,正直黄梅时节,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聪明过人,深的人喜爱,但不幸,早年家道中落,屡受打击,一生仕途不顺却并未使杜甫一蹴而就,早年的他曾在玄宗科考中应试,却因李林甫怕因“状元”而使得他地位不保而向玄宗撒了一个谎,至此,杜甫落榜。早年的颠覆琉璃一直持续到中年,流放到长安后,他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几曾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对农贫民与富贵人家的不等生活的愤概……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得知刚出关便遇到叛军挟持,叛军在农民百姓家人户烧杀夺抢,后见杜甫不像是一位高官就将他放了。

逃离出来的杜甫可谓是一贫如洗,身无半分,衣冠简陋,得知玄宗已到凤翔,便欲想见玄宗,玄宗对杜甫不远万里前来投奔,忠贞不渝感到感慨,便封他为一个小官

过了不久,宰相房琯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玄宗派他到华安去做个小官,此时正直战火绵延,虽华安已被官军收复但叛军却没有被消灭。

他辞去了官职,正当干旱,杜甫是穷的一身贫,随着当地农民逃亡,在院寺旁建了一个庙,从此隐居。此后朋友去世,杜甫也无所依赖,最终也逃不过病魔的掌心,病死船头……

一生的颠沛流离也使得杜甫唯有对祖国的无限真情这一依恋,杜甫的爱国之心与他对追随淡泊的人生,永远的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我与杜甫在诗海中相遇作文800字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的诗海波澜壮阔,撑一叶轻舟,随著起伏的浪花荡漾,我与杜甫在诗海中相遇作文。

我与你初次相遇是在包罗万象,气韵超然,宏伟壮观的五岳之首——泰山,我眺望著《望岳》中所描绘的天地万物间变化的情景,脚踏著挺拔在齐鲁两地间,连绵不断的东岳泰山之上,和你一起享受这“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虽然你科举不第而游历齐赵,但你仍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想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你正是抱著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荡胸生层云”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表现出泰山的深邃;从而随山云层出而使你心胸高远,思绪万千。“决眥入归鸟”,把你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

与你再次相遇是在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诉说著边塞的苦寒,苍凉与悲壮。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裹,士卒不敢放松,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让我和你一起体味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警世之句的深远,想象作文大全《我与杜甫在诗海中相遇作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你始终关心著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你深深体会到人民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你亲眼目睹了百姓妻离子散,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万民无辜牺牲的惨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你深夜经过嘶杀拼搏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著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著安史之乱带给人民不尽的灾难。这裏充满著你忧民的情思,怀抱著你对国家复兴的愿望!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连年战乱,风尘连绵,家书已绝,关塞萧条,前途渺茫,这样的伶俜生活你已忍受十年之久,现在又别无他途。蜡烛已残,秋月凄冷。你拙於生计,命途多舛,依靠朋友接济,且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正是这身世之叹和思念之情萦绕在你心头脑际,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忧心重重呢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你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孤独的,凄凉的。惟有那苍穹的月亮陪伴著你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你的精神伴侣,你的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你敞开心扉,倾诉你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你的思念和希望。月是你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1)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有反映。如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杜甫之诗,就象是一部安史之乱的历史。而且杜甫有些诗所反映的史实,未见于史料记载,还可以补史之缺遗。如杜甫《三绝句》里提及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一事,未见史料记载。而且,杜甫之诗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历史。我们通过杜甫之诗,可以了解到杜甫一生的行踪历程。

(2)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只提供史的事实,这是史书所做的事情。杜甫的诗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为我们描述了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历史生活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将记住杜甫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他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少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百姓,甚至能自我牺牲。他一生都不忘济世报国,然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于诗歌。

他的一生很苦,很累,很辛酸,也是,哪一个诗人背后没有发生刻苦铭心的事情。我每读完一首他的诗都多多少少了解到他所发生的故事,又心疼,又心酸。另他感慨发出的号角,我更是久久不能忘怀,一句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使得多少中华儿女明责任,报国家。

当他坐在破烂不堪的茅屋里,无人问津时,他还在为别人着想,这又是何等气势才能呼吁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越想越觉得难过,为什么名声大躁的他,如此落魄,静言思,不禁让我想到“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时不只唯他如此这般艰辛吧,他所受的哭定比别人多的多,所以才能颂出这千古名句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结,但他的“悲秋”也独独仅此一份。安史之乱后,他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从48到59岁去世为止,一直在外漂泊。“万里”我看到他归家无期,欲归难。秋天的天色肃冷,天高风急,猿啼哀啸,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处处透着孤独,寂寞。叹一声悲词于他。又更是亲朋离散,相会侥然无期,且身患疾病,连最爱的酒都不能喝,人生唯一一乐趣也被抽走,他应该是可悲的。

没有此生的遭遇,何来那流芳百世的作品,一代传一代,不洺不灭,也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精骨,饿其体肤……”。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老爸老妈带我和弟弟去了四川成都玩儿,我们去了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熊猫基地……可是,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杜甫草堂

站在草堂门口,硕大的“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妈妈告诉我,这是“诗圣”杜甫曾经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创作了好多家喻户晓的诗歌。哇!好厉害!我迫不及待的想冲进去,要一睹为快。

进入大门,我们走过一条林荫小道来到大雅堂,大雅堂里雕刻着各朝著名诗人,正中央是杜甫,杜甫眉毛长得很浓,就在眉毛上面有着几条皱纹,眼睛睁得不大。在高高的鼻子下面长着两撇小胡子,下巴下的胡子长长的,闭着嘴,表情十分严肃。头顶上带着官帽,长长的脖子。他那长长的手臂一只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另一只放在自己坐的石头上面。一条腿向外面伸着,而另一条却在里面。看上去,可真是被刻得栩栩如生。走出大雅堂,我们来到花径,花径两旁是一道红墙,红墙边上是各种各样的竹子,竹子又粗又高,粗得比过手腕,高得直入云霄,茂密的竹叶把竹尖都压弯了。走出花径,就能看到杜甫以前居住的茅屋,茅屋里设有中客厅、厨房、书房、卧房等。听导游姐姐说:杜甫是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居住在成都,在这里写下了具有田园风情的著名诗歌,如《春夜喜雨》等,所以后人把杜甫草堂誉为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短短的时间过去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景色让我流连忘返。杜甫草堂,等我长大,还会故地重游,再来感受你的知识和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草堂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陶彦宇

春天的早上,我从睡梦中醒来,唐代大诗人杜甫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笑着对我说:“咱们走吧。”我的脑子里全是问号,好奇地问:“我们去哪里呀?”杜甫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去我的杜甫草堂了。”我急急忙忙穿上衣服,跟着杜甫出门了。

到了杜甫草堂,我一眼就看见了一棵高高的柳树,我的脑海里立刻想到了一句贺知章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阵风轻轻吹着,柳树把垂在水里的柳条拽了出来,像钓到大鱼了一样。柳树下面有两只黄鹂,在草地上踱来踱去捉着虫子,吃饱了,嗖的一声,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到了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春之歌。草塘边的小河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白鹭正在捕鱼,当然也有在戏水的,因为受到了惊吓,扇了扇翅膀,排成一字形飞上了青天,渐渐的,飞远了,就像一朵流动的白云。

走进屋里,我顺着杜甫指的方向,往窗外望去,窗户好像画框,连绵起伏的西岭山存着千年不化的雪,山下的小河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互相映衬,就像一幅画,我自己宛如画这幅画的画家,正在欣赏我的作品,连我自己都忍不住赞叹。

突然,谁轻轻拍了一下我说:“都快迟到了,你怎么还在睡?”我从睡梦中醒来,原来刚刚是一场梦呀!

展开阅读全文

游杜甫草堂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位于成都市区的杜甫草堂时,我的心情是激动而兴奋的,以前学过的诗圣名句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写出如此优美诗句的诗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杜甫一定是个乐观而细心的人,能够在春天的雨夜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杜甫草堂的大门很气派,我让爸爸给我美美地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进入景区参观。

幽静的园林里有许多房子,房子的屋顶都覆盖着一层茅草,碧水环绕在房子四周,荷花映红了游人的脸。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路两边是红色的墙,墙外是一片竹林,有几棵竹子探墙而出,在微风中摇曳着和我打招呼。

小路的尽头,我远远地看到了杜甫居住过的茅屋,我知道脚下这条路当年曾栽满了花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的草堂看起来很简陋,但至少要比当年坚固很多,成都刚下了雨,我不小心踩进了一个泥坑,心里一阵懊恼,看来杜甫当年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可就算身在如此的环境中,杜甫仍不忘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草堂在我眼中变得高大起来。

峰回路转,走过一段小路,我抬头看到颜真卿写的“大雅堂”三个字。大雅堂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大型彩釉镶嵌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那些雕塑栩栩如生,充满韵味,仿佛重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风采,和那个诗歌灿烂的年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行走在杜甫草堂内,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一句句诗文叩击着我的心扉,我的心情时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洒脱欢快,时而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干云,时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愁沉重,时而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志与落寞……

杜甫草堂再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我在这里看到了杜甫一生的缩影。杜甫的诗就像他本人一样,乐观豁达,坚韧不拔,胸怀宽广,忧国忧民。今后,我要努力学习,认真读书,去探求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游杜甫草堂作文500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清明,我们去了诗圣杜甫在成都的住处——杜甫草堂

一大早,我们便来到如怀抱的草堂大门前。它好似一只大手,想把我们揽入它的怀抱,于是我们也从容地迎了进去,享受历史与知识的温暖。

经过不知多久,我们来到杜甫的草堂寺。它分工部祠、柴门、长廊、诗史堂、大庙、前庭。

我们先从柴门进去,它不高,木头柱,瓦檐,但别有诗意。接着,我们穿过石桥。看着两旁的诗画长廊,徐可不禁感叹道:“这虽只是一条通道,但它却保留了杜甫的辉煌与伟大!”

我说:“是啊,它还弥漫着古代的书香呢!”

说完,我们继续前行。刚到了茅屋,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六十多平方米,破烂的墙壁,屋顶是粗糙的茅草。“如此伟大的诗圣,怎么会只住在这破破烂烂的屋子里呢?”我不由地说道。

“那是当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的茅屋还没这么好呢,这是重新建的。”徐可说。

“啊?”我心中一惊,“怎么会这样?”

“因为他在安史之乱时被赶到这儿来的。”

于是我恍然大悟:成功不能只看其外在,而在于精神,但精神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就如欧洲一位艺术评论家所说:“艺术是狂暴的,它无情地攫取了艺术创作者的灵魂和肉体,让它们在无尽的煎熬和磨难中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而欣赏者却无视艺术家苦难的灵魂……”

光阴如梭,在欢乐而感叹中,我也不断地在成长,而在成长中也忘不了杜甫那深情的双眼和皱纹,因为他饱含了爱国的精神和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给杜甫的一封信学生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杜甫

您好

我已久仰您很久了。被称为“诗圣”的您,被称为是“诗史”的您,虽然在外人看来,您拥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应该是快乐的、骄傲的,但现实的您总是多愁善感、悲惨而痛苦的。

当我学到您所作的《茅屋秋风所破歌》。我从我的内心深深感受到了您的那种忧国忧民的大情怀。现在想想,您虽然自身身处 窘境,还依然能为他人着想,为天下的读书人着想,为国家而忧愁!像您这样的人还多吗?不多了,像您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

您虽怀有满肚的知识,但只可惜您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而在当时的唐朝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您经受了这么多的苦痛,但您遗留下的精神财富、文化财产却是永恒的;尽管您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现在您是我们心中的伟人!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所追寻的理想人物,又有多少人想成为您像一样的人呢?

您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我要向您报以感谢,感谢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致

敬礼

裴心怡

展开阅读全文

给杜甫的一封信敬爱的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杜甫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也是您忠实的读者

今天我拿起笔给您写,心里真是既高兴又激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饮酣视入极,俗物都茫茫。”这可以说是年轻时候的您,那时您是一位才高却又点自负的青年。您在这段时间与李白相识,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却又难忘的时光,后人也称您二人为“大李杜”。“李杜诗篇万口传”,能传至今日,也是因为您诗中的精神让人所折服。在您四十五到四十八岁期间,正赶上安史之乱。当时潼关失守,您把家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去投肃宗,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被押到长安,后来您又侥幸逃出。在这期间,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月夜》、《春望》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热爱祖国山河,也就分外敏感于国破家亡的惨痛。您热爱这大好河山,当它伤痕累累时,您的心也就随之痛了。

在《春望》一诗中最能体现您的爱国之情。“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是可娱之物,时变之后,不免对之而悲泣;山河草木以前是热爱着的,这时节扰乱伤春,就特别要触目惊心了。您的诗中饱含了对国家的热爱,当国家遇难时,您的心情也就沉重起来,这一点在您的诗中不难看出。在您四十八到五十八岁期间,您过上了逃荒的生活,连饭都吃不好。饥一顿,饱一餐的,致使您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但您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像《登高》、《春夜喜雨》等等。您在五十六岁时由于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无奈下作出了《江汉》一诗来表达您当时的情感。不久后,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文坛上一颗明亮的巨星就此陨落了。但您的美名却流传千古。我们尊称您为“诗圣”,您的诗则被称为“史诗”。虽然您已不在了,但您的灵魂却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曾离开。您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吸引着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感染着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声呐喊影响着我。使您在无形中激励着我。我将沿着您的足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一份力量!

此致

敬礼!

您忠实的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致杜甫的一封信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大唐的诗国太过璀璨,有人成仙,有人成佛,也有人成圣。“圣”之一字实在是太高太重的赞誉,什么样的人才配拥有这样的称号?读杜甫诗时,心中对“圣”一字若有所感,及至读完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我想我终于懂得“诗圣”二字的分量了。

以下是对孩子们文字的搬运,以及我的一点小想法。

我眼中的杜甫永远紧皱着眉头,永远漂泊在外,永远事与愿违,永远拖着疾病的身子却不留余力地心怀苍生。

沿途的奔波太过劳累,在那个月隐星匿的孤夜,他是否望向家乡的方向,老泪横流。他的人生注定坎坷,他的诗却也注定辉煌。于是“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于是三吏三别。

朝廷腐败,国家动乱。在官场混迹十余年却依旧苦无归处。满腹的豪情壮志被命运捉弄,倾吐不出的苦闷蹉跎着他的岁月。可他依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么难能可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下这诗歌时他眼里是否也常噙泪水,是否也常有叹息。他不悲叹自己的命运,却为了国家一次次心急如焚。

最终,他走了。却留下不朽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