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根据地

根据地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根据地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根据地问题。

分享

浏览

2388

作文

5

创苏维埃特区革命根据地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习仲勋根据上级指示,“潜伏”在离家乡数百里外的一支国民党杂牌军中,从事兵运工作。两年后,他便率领这支队伍在甘肃省两当县起义。起义失利后,习仲勋又回到陕西,寻找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2年8月,习仲勋在照金镇杨柳坪一带见到了刘志丹、谢子长,两位革命前辈对年轻的习仲勋产生了深刻影响。9月,陕甘游击队打了一场胜仗,决定乘胜向南打游击,建立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情况确如刘志丹的估计,队伍走后,不久就有人叛变,情况一度危急。习仲勋辗转于渭北的富平、三原一带,坚持战斗。他和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建立的照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也被称为陕甘边特区

有了这个大后方,照金的红军更加壮大,陕西苏维埃运动发展迅猛,令国民党政府极为恐慌。他们屡次前来“围剿”,都被红军和游击队击退。1933年10月,趁着主力红军前往甘肃战斗的空虚期,国民党又一次对照金发动大规模“围剿”。之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转移到甘肃南梁地区,习仲勋也转战南梁。红军队伍走后,革命战火并未熄灭,潘西顺等当地人仍然坚持战斗,一直到抗战胜利。

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主席。他虽然年轻,但在建设根据地方面有清晰、成熟的思路。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把惩治贪官污吏、树立廉洁政风列为头等大事。习仲勋带头执行工作人员供给制度,从吃饭穿衣到公文草拟所需的笔墨纸张等用品,均由财政委员统一计划,统一筹办,按每个人的最低需要发放,形成“以艰苦为荣”的良好作风。当时还制定了这样一个法令:凡一切党军干部,如有贪污10元钱以上者执行枪决。有了这条警示,根据地工作人员中没有发生过贪污案件。

在刘志丹、习仲勋的领导下,陕甘边区的军民与陕北红军紧密配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在20多个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使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长期分离的陕甘边区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合并成西北革命根据地,习仲勋任中共西北工委领导成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4月1日,学生在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行少先队礼。

集体默哀后,十几名沙溪镇小学的学生把手中的鲜花放到烈士纪念碑前,再恭敬地行了个少先队队礼。“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老师说不仅要懂得感恩,更要像他们一样为心中的理想努力奋斗。”六年级学生徐曼说。

“这里共埋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17225位无名烈士。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苟发超介绍,红军在1932年至1935年间,由入川时1.5万人壮大至8万人,川陕苏区也扩大到23县1市、人口达600万左右、面积4.2万平方公里。

17225块无名烈士墓碑呈扇形依山排列,一块块洁白的大理石绵延开来,如同当年一个个勇敢奋战、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屹立不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上午10时,瞻仰完烈士陵园,人们陆续参观陵园内的川陕苏区群众工作陈列馆,陈列馆完整保存了大量档案资料、历史照片和红军遗物,生动展示和还原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

“每一次来陵园,特别是参观陈列馆,都会有非常大的收获。”通江县民政局局长吴华智说,观看当时的各种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川陕苏区红军开展群众工作方法和经验,对自身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祭奠先烈的活动中去,还开辟了网络祭奠专区。“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网上祭奠也逐渐迎来高峰期,每天都有大量网友参与,有些还书写了感人肺腑的祭文,以表达对先烈们的怀念和崇敬。”

展开阅读全文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观后感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游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烈士集墓前纪念英烈(10月15日摄)。

坐落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是我国最大、最早的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始建于1934年,2011年9月当地对陵园进行扩建和修缮,建成后的陵园占地4.2平方公里,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核心区、散葬墓区、纪念馆等部分组成。

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等。

展开阅读全文

参观大青山革命根据地观后感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4月3日,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发扬“缅怀先烈,永葆先进”的革命传统,准确、有利、不失时机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到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

单位全体党员在党支部书记XXX同志的带领下,8:30分从单位驱车到了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当下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纪念碑,纪念碑前面的广场上树立着些许革命先烈的雕塑,大理石基座上雄浑的大字解说着他们的事迹,再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奋勇抗日,吃苦耐劳,节俭朴实的动人场面;纪念碑和广场之间就是纪念馆了。

踏进纪念馆内,相对昏暗的灯光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催动着我,先是耐心安静地听讲解员讲解当时扣动人心、激情滂湃的红色故事,“大青山是一座抗日的丰碑,它镌刻着那一段惨烈悲壮的历史,铭记着那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名字、、、”。1941年11月30日的那一天,山东党政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史上进行了一场英勇悲壮的最著名的突围战。纪念馆内还存放着先烈们用过的的木板床,土枪、土炮等物品,展现出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奋斗到底的不朽精神。

我们来到这里,聆听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神使我们每个党员都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我在想,组织看展览容易,去听一场介绍容易,“造势”容易,感动和激动一阵子容易;而不容易的,更具“功力”的,是如何将大青山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真正学到手,真正指导实践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细化、量化在我的日常学习工作之中。

我以为,参观重要,学习重要,宣传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大青山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有的事,如若只从大处去说,只是大而化之去说,都好说――但说并不能代替做,但管用的、致命的还是细节,是千千万万的一时一事,是“水磨工夫”。千层之台其余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认为用党的先进性和大青山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落实于日常工作之中, 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好每天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才会得以实实在在的发扬光大,而不致流于形式,流于空话。

XXX

展开阅读全文

艾罗蒂的“延安根据地”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拍摄纪录片《窑洞――另一种“营造法式”》期间,艾罗蒂延安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和20年前艾罗蒂感受的北京一样,延安至今保存着淳朴的民风,那些热情好客的村民,甚至会把艾罗蒂迎接到自家暖暖的炕上,对着她的镜头也毫不畏惧,完全像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这一切要归功于“根据地”的中坚力量――当地艺术家冯山云和老同学罗琳。

冯山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擅长版画、剪纸和布堆画。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他的作品浸润着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营养,充满灵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专家称之为“古朴的艺术,现代的手法”。除了醉心创作意外,冯山云也致力于推广“黄土文化”,罗琳在延安做科研的17年间一直都居住在冯山云家中,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顺理成章的,冯山云也支持了艾罗蒂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甚至连他的大儿子冯奋也充当了艾罗蒂的助理。

艾罗蒂坦言,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作品。目前,艾罗蒂正带着《窑洞――另一种“营造法式”》在法国参加各项影展,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她说会保持自己的态度,继续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并持续探索下去。因为有了这些背后的故事,《窑洞――另一种“营造法式”》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从内容来说,它记录了很多没有文字记载,只在建造窑洞的工匠口中“言传”的建筑技艺和传统文化,是一部可以作为文献的纪录片;从立意来说,片子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图片和影响记录了人的状态,把研究从窑洞建筑本身延伸到了中国人现代生活状态和传统空间概念上,探讨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从意义来说,这部片子不仅是艾罗蒂、罗琳和冯山云一家的心血,更是对于17年来一直支持窑洞科研工作的当地居民的谢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