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

民国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民国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民国问题。

分享

浏览

6908

作文

12

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

全文共 6059 字

+ 加入清单

张充和原籍安徽合肥,1914年生于上海。她出身官宦之家,只是到她这一辈已家道中落。她有三个姐姐和六个弟弟。大姐元和的丈夫是昆曲名家顾传,二姐允和的夫君是语言学家周有光(健在,时年102岁),三姐兆和的先生是文学家沈从文,她自己则“离经叛道”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H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ns H.Fr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nkei 1916-2004)。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一个个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她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张充和与三个姐姐所不同的是,在她只有11个月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佛教法名识修,其父是李鸿章的胞弟)当孙女。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稍后,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受佛教徒养祖母的影响,充和幼时极富同情心,16岁时,家中的一个保姆病逝,她做诗遣怀,诗曰:

趁着黄昏,我悄悄地行,行到那薄暮的苍冥。一弓月,一粒星,似乎是她的离魂。她太乖巧,她太聪明,她照透我的心灵。

趁着黄昏,我悄悄地行,行到那衰草的孤坟。一炷香,一杯水,晚风前长跪招魂。唤到她活,唤到她醒,唤到她一声声回应。

那份诚挚、凄婉、眷恋之情溢于纸上。

“一心只读圣贤书”,充和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被深锁闺阁,玩伴只有仆人家的孩子。她记得一个叫大宝的小男孩比她小,平时与他打打闹闹,十分开心。稍大后的某年春节,他向她拜年时,竟然向她磕起头来,这很令她伤心。她真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对书房外的世界,她是一概不知。1927年某日,朱先生正在教她《论语》,合肥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几架飞机,充和还以为是断了线的风筝……孤寂透顶的充和往往会面对书房高墙上的裂缝发闷、发愁,她说:“我好像有许多不能告诉人家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充和的生母陆英,在她9岁那年因难产过世。1930年养祖母告别人世后,16岁的充和“归宗”回到苏州,承欢在父亲的膝下,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与姐妹们共同生活。四姐妹自办起文学社团水社,弟弟们和邻居小朋友办了个九如社(家住九如巷)。姐弟们结伴郊游、骑自行车、赛球。充和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合肥,不懂玩球规则,只能当个守门员。父亲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充和也渐渐爱上并痴迷起昆曲来,还常与大姐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但她不像大姐、二姐喜欢展示自己的才艺“抢风头”,她只愿在曲会唱、家中唱,与曲友同乐。一次,某著名的昆曲男生角,邀充和到上海与他搭档唱《惊梦》,充和不干。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也想不妨一试,于是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充和见到数学就头大,她在16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干脆放弃,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第二年临考的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数学当然得了零分。但她的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充和后来说,作文是她面壁虚构的)。试务委员会资深评委(有人指为胡适,他时为中文系主任——笔者注)希望录取这名优异生。然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试务委员会向阅数学卷老师施压,希望网开一面(通融一下)给几分。那阅卷先生不吃硬,复判后,仍给零分。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当时北京报纸在大学新闻栏报道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此举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张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沈从文那时已是名作家,她不想沾光,避嫌。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主任胡适,教授有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名师亲授,使充和受益良多。即令在北大学习期间,充和仍不舍对昆曲的追求。小她一岁的弟弟宗和在清华读书,她常去清华,与弟弟一道去聆听清华的昆曲讲座,不时参加曲友们的演出活动,甚而到青岛拍曲,自娱自乐,好不自在。但好景不长,三年级时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她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抗战爆发,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昆明,沈从文帮她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谋得一份工作。沈从文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一年后该单位解散,她又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她将整理出来的24篇礼乐用毛笔书写,首次展示了她的书法艺术。梅贻琦的清华日记里对此多有记载。

张充和端庄、大方又热情,很有人缘,在人才云集的西南科教界,她广结师友。在重庆她结识了知名人士章士钊和沈尹默等,相互诗词唱和,不乏风雅。充和见贤思齐,仰慕沈尹默的书法,正式拜大书家沈尹默为老师,常乘送煤油的卡车到歌乐山沈宅求教。第一次到沈家,沈让张充和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沈阅后,以 “明人学晋人书”评之。得力于这些名流的亲炙,张充和的诗词创作亦更上层楼。其代表作当数《桃花鱼》: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章士钊爱才,赠诗给张充和,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而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张充和还会丹青,一次画了幅《仕女图》。后来这轴“悲喜仕女”还引出一段传奇故事。

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拜访沈尹默,偶得他七绝:“曲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郑肇径(1894—1989,字权伯)先生。他们亦师亦友,都爱好书画。郑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留德学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办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诗,忽来灵感,便借桌上的纸墨欲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仕女的眼线,再加眉、鼻、口。此时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羞,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诗、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欣赏张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迫”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才作罢。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过去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又在画的绫边上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照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抗战胜利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始通信。郑权伯痛心地告诉张充和,他的《仕女图》等一大批字画在“十年动乱”中遭劫,同时希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照片,复制一份并在复制的照片上题词留念。

张充和恋旧,特作小令三首与复制的《仕女图》一并回赠郑权伯。1983年张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访郑权伯,郑取出《仕女图》照片把玩,慨叹人是物非。1990年左右,《仕女图》突然出现在苏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同意后,不惜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这真是社会发生了闹剧,人间便产生悲剧,而岁月又创造了喜剧。

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张充和待人之诚,让卞之琳误读。可张充和无意于他。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情到深处天尤怨”,诗人太钟情了。1936年,张充和因病辍学回苏州休养,诗人回故乡海门奔丧后去苏州探视张充和,在张家还住了几天。1937年,他还把自己的诗作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张充和……充和也用银粉为诗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但最终这颗爱情的种子仍旧没发芽。2005年秋,充和四弟宇和亲口对笔者说:“当年在成都,四川大学的几位热心教授,给诗人帮腔,定期设宴,邀四姐出席。四姐讨厌这些,一气之下悄悄离家出走。一周后家人从报纸上才知道,原来她独自一人上了青城山,在为上青宫道院题写诗作时,正巧被一游山的大名人看到,那大名人要四姐为他写字,四姐没有睬他们。‘名人’的随从中有好事之徒,将此事作为‘要人行踪’登了报。”宇和又说:“得信后,家里要我去找,那时四姐出走已10天了。我坐在汽车上看到四姐戴个大草帽坐在人力车上,与我擦肩而过。我下来追,四姐见有人来追叫人力车蹬得更快。我请后面骑自行车的人带口信给四姐,说是弟弟在追她,她才停下来。”然而诗人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诗人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充和府上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散文家黄裳,喜收藏名流墨宝。1947年,黄裳托靳以向沈从文求字,沈慷慨挥毫。两年后,沈又惠一长幅,右下角题记云:“霁清轩中三人同书。”三人者,沈从文、杨振声、张充和也。在这三人的字中,黄裳最欣赏张充和的,但与其不熟识。黄裳旋托友人靳以向充和讨字。时适充和新婚正准备赴美,忙乱中将此疏忽。世事沧桑,一晃三十载,加之山阻水隔,充和早将此事淡忘。卞诗人在叩访张充和时,不经意中聊及当年黄裳托靳以向其求字一事。素以诚信著称的张充和翻检出靳以当年的旧信,读罢践约,为黄裳补书《归去来辞》。黄裳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特撰《宿诺》一文,纪念这一温馨往事。

再说诗人虽未能得到充和的爱情,但他们的友谊长存。张家姐弟对诗人都很尊重。诗人曾多次到张家老宅做客,受到热情款待。2000年,诗人过世,张家自办的小杂志《水》上,还专发悼念文字,称他是张家所有人的朋友。

追求充和的另一位是充和的朋友方云的哥哥。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充和早年在北大上大学时,方先生就常找由头去拜访她。充和回忆说:“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充和称这位不修边幅的追求者是“书呆子”。充和离开北平后,方致信沈从文叹息“凤去台空”。

1947年,充和已经是位大龄女青年了,在北大教昆曲,寄寓在三姐兆和家。是年9月,缘沈从文介绍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傅氏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1948 年11月,充和与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

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把学中国书法当画画,但在“画”中加深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张充和还先后在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的23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充和说:最初,在美国宣扬曲事是艰难的,“孤军作战,实打实的一个人战斗。”后来才有语言学家李方桂等人加盟。那时,没有笛师配合,张充和自己先将笛音录好,备唱时放送。为了让昆曲在美国传下去,她还心传口授,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一开始,小爱玛对昆曲没兴趣,不想学。女儿爱吃陈皮梅,她就用陈皮梅作“诱饵”,唱一支曲子,给一个陈皮梅,还真的“立竿见影”。充和还教女儿吹笛子。经她的调教,傅爱玛9岁便登台演出。有时母女俩同时登台演“双簧”,或你唱我吹,或我吹你唱,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无穷。

半个世纪过去了,张充和在北美大学校园播下的昆曲的种子已经萌发。她在耶鲁大学教的研究生宣立敦,悟性好,能与张充和同台演出昆曲《学堂》,赢得满堂彩。宣立敦在拜访沈从文时幽默地说:“在台下,充和是我的老师,在台上她是我的学生。”逗得沈从文哈哈大笑。张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国人对昆曲的优美感到震撼。尤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她有四个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人评论说,张充和用诗词、书法、绘画、昆曲和旗袍抒写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洵非虚言。

1979年她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之后不间断地回国访亲问友。在苏州九如巷老宅的小院中,面对参天的老树和沉沉的古井寻觅她儿时的梦。 1986年,北京举行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演出活动,她与大姐同被政府邀请。她与时龄80的元和同演对手戏《游园惊梦》,还邀诗人卞之琳观赏。俞平伯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剧照,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

2004年金秋,张充和在北京举办旅美60年来的第一次书画展。她那信手点染的仿古山水和自做诗,令人反复玩味,那隽秀的隶书对联,质朴中透出娴雅和大气,那昆曲工尺谱朱黑相间,饶有意趣,尤其是84岁高龄时临唐代书家孙过庭的《书谱》第一百通长卷,形神兼备,令人叹止。

大家闺秀的张充和,本色是诗人,她的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

对张充和的才学,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沈尹默说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中国书协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张充和特别爱穿旗袍,家中衣橱里挂得最多的是色彩、长短各异的旗袍。2004年10月与苏州曲社的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展开阅读全文

民国大杂院游记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去参观溪口的民国大杂院。一位穿着军装的导游把我们引进了大门。我抬脚进门就看到了两口井,一口井的旁边有个长方形的大器物,里面卧着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雕飞龙;一口井里扔满了银亮亮的硬币。听说,投一个硬币还可以实现一个愿望呢!

跟随着导游我们进入了第一展厅。展厅里的东西真可谓琳琅满目:武器的,农具的,生活用品的等等,有些我们连看都没看到过,究竟有什么用更是不清楚,最后在导游姐姐的介绍下才似有所懂地不住地点头。

进入第二展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孔子讲授情景的巨大雕塑。弟子们围坐在孔子的周围,有的双袖合拢,眼看孔子,仿佛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有的微仰着头,仿佛在沉思着什么……我正搞不清这里为什么要有这块内容,听了导游介绍才知,原来蒋介石崇奉儒家思想,崇尚孔子。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座佛堂。听导游介绍说,这佛堂是蒋介石为他的母亲修建的。佛堂四周五百罗汉个个威严神肃,正中稳坐着透着金光的释迦牟尼佛像,庄严肃穆。

走出佛堂,眼前全是极具诱惑的玩乐场。有射击,有过水车,有荡秋千,有过铁路……我们早已在那儿玩开了,我和表哥一起玩了迫击炮射击、诸葛亮发明的弩箭射击、手工牵引小火车、踩水车等活动。最刺激的是手工牵引小火车了,它的结构虽然十分简单,但只要将扳手往左右调整,就能前进或后退,民国时期的工程师们可真了不起!

我们在院子里开心地玩乐,一阵阵笑声不时从耳边传入,欢乐洋溢着整个院子。

展开阅读全文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分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张爱玲和胡成兰的爱情故事:一个输给爱情的民国才女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白玉兰一朵一朵的开了,世人都感叹它的美好,却唯独她,见得唯美,也见得衰败,敢把枝头枯黄的白玉兰比作脏帕子,那便是张爱玲

所以我在每个白玉兰花开的季节,都忍不住要想起张爱玲。

她说白玉兰像脏手帕,还说生活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作为民国第一才女,洞悉如此,张爱玲该是活得大彻大悟,可是她输给了爱情,输成了一个不会算账的小女人。

张爱玲一生送给胡兰成金钱无数,甚至在胡兰成身为汉奸,躲在乡下,并与其他女人鬼混的时候,张爱玲要与他分手,还把自己一大笔稿费拿出来,确保他生活无忧。爱人爱到这个份上,已然是多么赔本啊。

然而张爱玲不这么觉得,要她来说,虽然她给过渣男汉奸胡兰成不少钱,可胡兰成也给过她不少好东西呢,比如,一件皮大衣。张爱玲为了这件皮大衣在文章里大书特书,称自己穿上它,感觉鼻尖凉凉,快乐得像一条小狗。

而且,她还厚着脸皮告诉世界:“花着男人的钱,心里是欢喜的。”完全是一副恋爱中小女生的样子。

明明自己的稿费足够买许多许多皮大衣,却心甘情愿地倒贴给别人,偶然得到一件回赠便欣喜若狂,经济学家看了一定要吐血吧。

爱情果真让女人的智商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阅历最为错综复杂的民国奇人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奇人杨度是近现代史阅历最复杂的人!他做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官,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 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 共。

1915年袁世凯要作洪宪皇帝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是袁世凯的漫画像,头戴冕旒,身披龙衮,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条狗,画的是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作吹鼓手的筹安会中四大将—杨度、胡瑛、孙毓筠、严复。

湖北著名的报人刘禺生的《洪宪纪事诗》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有一次筹安会的“六君子”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聚会。胡瑛在会上说:外间皆呼我等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杨度曰:怕人骂者是乡愿,岂能任天下事哉。我等倡助帝制,实行救国,自问之不愆,何恤乎人言。即以“走狗”二字论,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孙少侯(毓筠)曰:我不然,意志既定,生死以之,我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的。严幼陵曰:我折衷其说,狗也不狗,走也要走的。胡瑛曰:然则我当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第二天,“走狗”言志,传遍津、京。因此,才有天津《广智报》漫画的出现。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

杨度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少小有大志,被人目为神童,青少年时就有才子之名。他十三四岁时从学于湖南名儒王闿运。王闿运早年曾为曾国藩幕僚,曾劝说曾国藩反清自立为帝,被曾视为“妄人”而斥退,后专心讲学,学生达数千人。

王闿运传授的学问,有三项,即功名之学、诗文之学与帝王之学。功名之学就是科考之术,光绪二十四年榜眼夏寿田便是此学的佼佼者;诗文之学,不为科考,齐白石即出自王门。但是王闿运认为,他最高深的学问———帝王之学却只有聪明绝伦的杨度能继承,因此视其为衣钵传人,倾己所有尽心传授杨度。王闿运传授给杨度的“帝王之学”,不外乎审时度势,辅君王以管霍之道,或乱世之中效法诸葛孔明,成明主以成霸业。

杨度后又醉心于新学,上了湖南师范。清政府1903年新开“经济特科”的进士考试,杨度成为第一批考生。这科的考题比较现代。“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而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像这样的题目,写惯八股文章的士人大概无从下笔,而懂新学的杨度中一等第二名。后来成为北洋政府财长的梁士诒这次被取为一等一名。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梁启超的“梁”字,康有为字祖诒的“诒”字),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西太后所痛恨,于是,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这个案子的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疑为唐才常之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到手的功名,转瞬而失。而且,慈禧太后口谕要捉拿梁士诒、杨度。

要避祸、又对出路感到茫然的杨度跑到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 政。到日本留学是杨度成为活跃于清末民初的重要的政治人物一个重要的契机。他是留日学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05年7月,杨度与孙中山相会于东京,“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数度激辩后,两人握手言和并约定:“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阅历最为错综复杂的民国奇人

展开阅读全文

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

全文共 3172 字

+ 加入清单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但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要“有意思”还是要“有意义”?真不知小学生的生活中能挖掘出多少重大“意义”来?

下面,我们来看看民国小学生是如何记叙广州中央公园和大新公司的吧!

河汉清且浅:童真童趣童心童言

2006年开始,我对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产生了兴趣,于是着手收集整理这些老课本,手中渐渐也有了几十本老课本,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名家讲坛52)。与此同时,也觅得了几册老作文选,长夜抚读,民国时代的那些孩童趣事渐渐在眼前敞亮起来。

民国之后,随着白话文运动不断推进,1920年1月(民国九年一月),当时的教育部正式下令将初等小学国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改成国语教学(白话文教育),各地的小学校陆续开始采用国语教科书。

手头上的这两本白话作文选均出版于1947年,收入的都是当时优秀小学生作文。《小学模范作文》(图1)由上海国光书店印行,编者张叶舟,初版年月不详,1947年再版,收录100篇小学生作文。《学生模范日记》(图2)由广州大成书局印行,编者李金言,收入100篇小学生日记。这两本书距今已64年了,可以推断这些作文的作者正是读白话文教科书长大的,今天应该是八十岁上下的老人了吧,遗憾的是书中没有收录作者的名字。

在我看来,印在发黄书页上的不仅是一篇篇的文字,更是一颗颗质朴而真诚的心灵!这些文章没有花哨的词句,全是平实的叙述,在叙述之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这样的作文不管经过多少岁月,总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的老师商友敬先生生前曾对小学生作文提了八个字的希望:童真、童趣、童心、童言,眼前的这两本老作文,与商老师的希望一一印证。而当下小学生的作文,却很少能读到这样的文字,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充斥其中。

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要“有意思”还是要“有意义”?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写出有意义的文章,真不知小学生的生活中能挖掘出多少重大“意义”来?

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作文命题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会再出现“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傻题目,但是很多题目之下的指导文字仍隐隐约约地指向着“意义”二字,教材里的课文更有不少来自《读者》之类的“感人”小故事,我不否认这些故事有可能是真实的,但这些毕竟离孩子生活太远了,这些故事的意义太多了太重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要有孩子的生活,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意思”要大于“有意义”!其实,我们应该把好玩的“意思”还给小孩子,把高远的“意义”暂放一边。看看民国小学生的白话作文,每一篇都很有意思。

《游动物园》

上星期六,我们学校里举行春季旅行,陶先生带了我们中级的小朋友去游动物园。

那天天气很好,我们在路上走着,很是舒服。路旁的树枝,都长了一些很小的绿叶,树枝上有几只小鸟,正在那里唱着甜蜜的歌儿。

到了动物园,陶先生就叫我们散队,大家自由活动,我便和几个同学,奔近巨大的铁栏外去看动物。

那里有鹭鸶,豹,老鹰,猴子和几只小白兔,还有两只小老虎,样子很像我家所养的黄猫,它们在铁栅内一跳一跳,很是活泼……

听说这里本来还有一头白象,在不久以前生病死了,这真是十分可惜的事。象的鼻子很长,并且能够卷取任何东西,象牙像利刃一般露出嘴外,我们是多么愿意欣赏一次活的象,不是比较书本上画着的样子生动得多吗?

玩了好一会,后来,就发点心,我们吃了点心后,便整队回校,读后感《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名家讲坛52)》。

(《小学模范作文》国光书店1947年再版)

读后感:

这完全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语言,没有一丝一毫的造作,更没有狗尾续貂似的结尾来点明题目:今天的游园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有什么收获,我懂得了什么……

《游中央公园》

八月二十七日 星期日 天晴

今天上午,我和杨菊明到中央公园去游玩,走进了园门,就看见了喷水池上面站着一个观音像和一个红孩儿,水从红孩儿的瓶口喷出来,样子非常好看。

天气又很热,所以各人买了一根雪条吃着,看那青草,好像毯子一般的铺在地上,红的花,黄的花,开得很茂盛,耀人眼目,更有绿色的树叶,随风吹拂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致,心里很愉快。

我们慢慢地踱着,走到大树下,就在树底下坐了一回,讲讲故事说说笑笑,一阵阵的花香,随着微风吹来。

枝头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叫着,它在那里唱着自然之歌,非常动听。

看见黄老师和两位同学,也在那里玩,我和杨菊明玩了一会,就离开了公园,各自回家了。

(《学生模范日记》广州大成书局1947年6月初版)

读后感:

这本学生模范日记选每篇都有题目,大概是编者添加的。上文所写的中央公园,建于1918年,是广州最早的综合性公园,现称人民公园。“玩”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玩后动笔做一记录,也是极为平常的事儿。吃着雪条,看那青草,讲讲故事,闻闻花香———这正是一曲“自然之歌”。

《美丽的月色》

九月九日 星期六 天气晴

我想起爸爸有时吟哦着一句“月上柳梢头”的诗句。今晚上的月亮,在我看来正好像那诗句形容的一般美丽。

我推开东窗,斜望着挂在槐树尖梢上滚圆的月亮,射着明亮而含着冰凉的光芒,深蓝的天空间散缀着几块棉絮似洁白的云块,随着风向游移过去,把那月儿衬托得更玲珑皎洁了。

明月啊!我真欢喜和你常在一起,你是黑夜里的光明之神,把黑夜的恐怖消除,世界上正不知有多少人向你赞颂哩!

正在这时候,母亲在背后轻轻地唤我去睡觉了,然而我还是对着这美丽的月光,依恋不舍哩!

(《学生模范日记》广州大成书局1947年6月初版)

读后感:

令我感动的是文中提到的爸爸,他竟吟哦着“月上柳梢头”的诗句,如此优雅的爸爸当然会影响到孩子,这篇日记写得诗意盎然!小孩子作文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的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影响来自家庭生活———有书香、有情趣、有诗意的家庭生活。

《秋夜》

某日的晚上,天气虽不十分热,可是终究还有些闷。我吃罢晚饭,便到同学德明家里去,和他谈了一回天,就回来睡了。

我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而壁上的时钟,并不因为有人睡不着而延缓一分一秒,嘀嗒嘀嗒的声音,仍是很清楚地传到我的耳鼓里。过了一会,“当!当!”敲十点钟,又过了一会,敲十一点钟了。可是,我依然神清气爽,一些没有睡意。听听旁的人家,都已鼻息大作的睡着了。我想,像这样的躺在床上,永远不会入睡,不如下床去散一散步吧!

于是,我跳下床来,独自开了门到外面散步。仰望东方,一轮明月,从东山慢慢地升上来,格外明亮。过了一会,却被一朵彩云遮住。阶前的蟋蟀,不住的鸣着,好像在奏着音乐。

啊!这原来是音乐的秋天。秋天的夜里,是最使人适意愉快的。

(《小学模范作文》国光书店1947年再版)

读后感:

不知今天哪个孩子睡不着的时候还会散步赏月?在流光尘嚣里奔忙,大多数成年人已丧失了诗意生活的能力,更不要说孩子了。大人忙,孩子也忙,双休日里随处可见忙着去上补习功课、修习技艺的身影,入夜恐怕早已鼻息大作了……

《中秋的晚上》

今天是中秋了!

恰巧今天又是星期日,真快乐啊!

家里,一天是忙着预备过节的东西。菱呀,藕呀,芋艿呀,月饼呀……在平常不买来的,今天一齐由母亲预备着了。菱是清嫩的,藕是甜爽的,芋艿是黏糯而甘香,月饼是油松而甜美。真是好吃啊!

大家在晚上团聚了仿佛开一个吃会,说说笑笑实在有趣。

月亮来了。

明亮,圆而大。月啊,好明亮啊! 她在屋檐上,她在桂花树顶上,她在我们大家的头上,她究竟在哪里啊?

清风拂着,桐叶摇着,银光射烁着。啊,好一个美的秋晚。

父亲讲起故事来了。

小弟弟听得一双红菱也落掉了。

妹妹笑得少吃了一个月饼。

我望着明月,只是出神。

(《小学模范作文》国光书店1947年再版)

读后感:

有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不信嘛?可以看看这篇作文,这难道不是一篇绝妙的散文诗吗?今天孩子大多不会写这样的作文了,谁敢分出这么多的小节呢?老师早已传授了分段妙诀:总分总,开门要见山,结尾要点题。这篇作文太散了,不知在多少老师笔下会不及格啊。

展开阅读全文

民国高考语文考对联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1作文《劝国人捐款办赈以救灾黎书》(文言白话文皆可);

2古文标点翻译;

3填充题:陆王、王孟、程朱、朱陆,举其朝代之名。

4简答题: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长恨歌、圆圆曲,何为而作能略言其大意否?

5论述题:《水浒传》或谓施耐庵作,或谓罗贯中作;《西游记》或谓吴承恩作或谓之丘处机作;王实甫关汉卿皆有《西厢记》;曹雪芹高兰野皆有《红楼梦》,究以何者为是?

语言学家周祖谟(1914-1995)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试题之一为翻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据说题目是文学院院长胡适出的。报考清华时,试卷之一“对对子”,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当时想对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适之。结果就以胡适之为对。这个题目是陈寅恪所出,标准答案是“祖冲之”,但是陈寅恪对“胡适之”的答卷也颇为赞许。北大、清华两所学校都录取了周祖谟,因清华学费每年费用较高,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周祖谟选择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展开阅读全文

民国·烟雨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聊过了秦皇汉武,谈过了国界战争,论过了唐诗宋词,在历史的课堂上,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纯粹的国人思想,再看一下受西方文化影响已颇深的民国,它的忧伤哀婉,它的茫然无措,还有它对母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时代的大潮波涛汹涌,涌来了一群群绝艳的传奇人物。“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晚清时期出生的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充分的展现了她别样的才华。一位接受过封建思想熏陶的女性,却拥有着不凡的先进思想,经过世事的磨练,抱着一副冷眼望穿尘世的心态,终究将她锻炼成为一朵孤傲绽放的莲花,在她无法掌握的命运之船里,成就了她一生的传奇。在民国烟雨中,我听到了历史的传奇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最爱是民国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上下下五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依然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中。无数的朝代变更,也让无数人见证了这五千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给中国历史所留下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若问起人们所喜的时期,那都可以沏上一壶香茗,讲个三天三夜了。从最早的炎黄帝时期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再到现今的新中国,他们就像一位位独具魅力、富有个性的人,讲述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故事。

如果突然有一个机会让我选择,那么民国时期便是我的最爱。他不是一个朝代,也没有经历过太久远的年份,但它所散发出的那份与生俱来的气势和气度,足以与任何一个王朝媲美。

回到民国,我想认识她——林徽因。那时的她,宛如一朵刚出水的芙蓉,落落大方,身为一代才女的她医生收到了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想知道的,是他当年如何与徐志摩再别康桥,有是有着怎样的奇思妙想,设计出令世人都敬仰,那代表着国家的尊严的国徽。

如果生活在民国,我便可以去拜访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了。一身庄重的中山装,必是他一生的标志。我们坐下来,一起探讨中国的未来,还有那倾注了他很多心血的黄埔军校。这一切若能实现,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吧。

若说起民国的胜过,那么战乱频繁是他的象征,长衫旗袍是它的标志。那是古今的交界点,是一个过渡,更是一个古今交融的时期。它有着自己的一番优雅和气度,却没有刻意的表现出来。而无数的文人志士和知识分子也因为那时思想的解放一批批出现。闭眼沉思,似乎又回到了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怪有人说:“民国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

也许在很多年后,民国会像其他朝代一样,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所拥有的别样的美,以及无与伦比的气质,是世人所不会忘记的,也永远不会磨灭。这也仅仅因为,它是中华民国。

若要问我最爱是何时?

我答,最爱是民国。

展开阅读全文

我心中的民国大师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是父亲告诉我儿时他总哼唱着你写的歌词哄我入睡,也许是我长大后偶然看了关于你的传记,也许是我自己也如同你般是个多情善感的人……我对于你的热爱与日俱增,你在我心中,音容笑貌日益丰满润泽。你,就是我心中的大师

1941年那个滴水成冰的日子,你的好友许幻园在大雪中来到你的家门外,对着屋内的你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后会有期!”挥泪而别。你看着大雪中萧瑟的身影,茫然而怅惘地伫立了一个时辰,心中不舍,痛恨这糟糕透顶的人间世。回屋后,你在泪眼朦胧中写下这篇20世纪中国最美丽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篇歌词是那个时代的美丽幻影么?那个黑暗而压抑的时代,新旧激烈冲突的时代,却又大才辈出的时代!生活在那个大时代的你,令我扶颊长叹,心神往之。

8岁的你,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13岁读《尔雅》《说文》等,习训诂之学。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等。是年诵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而后你又负笈游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这样的学习经历,铸就了你极为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基础!

你和那个时代很多热血的年轻人一样,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忧患之情!年轻、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你,向往维新变法,思想激进,热血爱国。你反串出演《茶花女》博众人关注,接着成功排演《黑奴吁天录》,影响了一大批和你一样热血激进的年轻人,但不久便遭到当局禁演。

令我有时候不由猜想,是否这时候便埋下了遁入空门的的种子?

34岁的你在"浙一师"教音乐、图画。令学生惊奇的是,你的国文比国文先生高,你的英文比英文教师强,你的历史比历史先生更有研究。你是书法篆刻家,又是话剧的鼻祖。你为了上一小时课,而以数倍时间去准备,为了极经济使用上课的五十分钟,凡需板书的部分都预先写好。遇有学生犯过失,从不当面训斥,而是过后叫至房间里,和颜悦色地开导。这样好的先生,到哪里去找!

1918年,你年仅39岁,却在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为僧。你的师父了悟和尚给你取了法号“弘一”。这样博学多才、热血爱国的你,却在伟大的“五四运动”来临前夕,斩断了所有世俗恩怨,放弃了你曾经热衷的话剧、油画和西方音乐。留下满地地因为震惊而掉落的眼球!

惹尽风流倜傥的你,从此潜心研究佛法。

你到徒弟丰子恺家去,总要摇一摇坐的竹椅。你告诉狐疑的徒弟说:“里面可能有虫子,我让他们跑走,以免被我压死。”年过六旬的你去泉州说佛法,赴了几次应酬宴会,因一个小女孩称你是“应酬和尚”,于是便不再去,认为她说得好。

你在圆寂之前,非常的平静安详,作佛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相不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丰子恺说你:“做一样,象一样。”少年时做公子,象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象个风流名士;搞话剧,象个演员;学油画,象个美术家;学钢琴,象个音乐家;办报纸,象个编辑;当教员,象个老师;做和尚,象个高僧。

我眼中的你,真的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恃才傲物,却如此洒脱从容。你是那个血与火的时代的一枚纯净、优雅而超脱的音符,勾起了多少人的迤逦的情思,牵连起多少人高山仰止的目光。回眸远望你的身影,吟哦着你的话:“一花一叶,孤芳致洁。”致敬,我心中的民国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民国风骨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抬眼一望书架,便看到了这本《民国风骨》,拿下来,轻抚着这本书,不觉想起半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时间之飞速,如今再读,又有数不清的感受。现在,奉上这迟了半年的读后感

不得不说,民国是个群星闪耀的大师时代,这里不知出了多少名人,又不知出了多少犯人;不知出了多少伟人,又不知出了多少罪人。可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出了数不胜数的大师,大师的风范,璀璨了黑暗的民国,照亮了时代的道路。我就来谈谈几个大师吧。

第一个真正让我觉得是正义化身的人,便是章太炎。他是位敢想敢做的“祢衡”,他敢骂万恶的黑暗社会,也敢义无反顾的反抗日本帝国,更敢在日本扎下根来,通过在报纸上发表反清朝反日本的文章来抗议。他生平最有意思的事有两件。一次,他看到日本人鄙视中国人,便用诙谐幽默的口气回击。填写日本调查户口单时写道: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非常简洁的说明了日本存在的问题,还带着调侃的意味,让日警哭笑不得。他十分机智,是我及大家都学不来的。还有一次是他为反击袁世凯而大闹总统府,他将府里一切珍品皆打碎,边打还边骂,胆子十分大。可当袁见这一幕不让仆人阻止,可见章地位很高,是真正受人尊敬的。而章见袁不为所动,又为此绝食,可见他什么人都敢骂,且敢作敢当,为了新中国不怕一切酷吏,他太无私太正义了,值得人们尊敬。

第二位便是“海归”辜鸿铭。他精通九国语言,并怀着学习中国(故乡)传统文化的目的回到祖国。他起先在张之洞身边当翻译,后来受沈曾植启发苦心钻研古文化,最后研究政治。但是,他十分自大,且瞧不起人,这无疑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而且更为让人受不了的是他在清朝落败之后依然留着辫子,而且越留越“嗨”,毫不忌惮。然后便是他好古代女性裹脚的气味,听说他闻到这种气味才能写出文章来。但反过来想一想,我认为他这个喜好应是在国外待久了而看到“古文化”的一种“解脱”吧,在民国这个动荡的时代,这种行为应不足为奇。

第三个便是徐志摩,在他光鲜亮丽,文人浪漫的背后,却是风流成性,拈花惹草的性情,他一生和三位女性结过婚,但最后也葬在了第三个女人身上。就伦理道德来说徐是不道德的,但就社会来看,却是可怜而可悲的,我十分同意作者的标题---“佳丽误我”还是“我误佳丽”。

如此,这便是民国的几位截然不同的人物了,若硬要评判,也只能叹一句了。总结一句,便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该以一事为标准,特别是在动乱频繁的民国。

展开阅读全文

民国小镇一日游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七日黄金周,正是旅游好时节,在10月2日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同来到广西玉林容县的特色景点民国小镇游玩。

我坐在车上,车还没到时,我便看到了在门口停着的蒸汽火车,以及那座立在门旁的西式大钟楼。

车停了,我迫不及待的拉着妈妈的手冲下了车。哇!我情不自禁地感叹,这实在是太美了1高高立在门旁的西式大钟楼。有一种三四十年代的风情,每当时间一到,大钟楼便会准点报时,铛铛铛,给人一种回到了民国时期的感觉。

走进小镇,我看到两边的人行道上来来往往都是游客。街上有许多的人物铜像:有风华绝代的旗袍女,有富贵无比的大老板,有贫困的穷人,有叫卖的报童闭上眼睛,我的耳边响起了许多种声音:有无女歌唱的声音,有小贩吆喝的声音,有学生们欢笑的声音

这些景象完整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在心里暗暗赞叹,只因为这些历史叫我震撼,我想可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去那些历史里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