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气候

气候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气候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气候问题。

分享

浏览

7296

作文

56

立冬的气候特点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气候知识支持气候行动

全文共 1811 字

+ 加入清单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气候环境越来越多受到大家关注。201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气候知识支持气候行动

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 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北海市气象局每年在3月23日当天都会举行一系列纪念世界气象日的活动。今年3月23日(星期一),北海市气象局将“进学校、走乡镇”,组织科普宣传到中小学和乡镇,赠送书籍、科普资料、播放宣传片、进行一些气象仪器展示(小气候活动观测仪)。

一、3月23日上午,在侨港镇亚平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二、3月23日下午,在北海中学校区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3月23日当天天气情况:阴天有分散小雨,东南风

节日简介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世界气象日简介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延伸阅读】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解读

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更热

热浪波及到了世界许多地区,许多地方高温记录都被打破了。西班牙新的温度纪录是五月份巴伦西亚和兰萨罗特的46.2℃,比之前的当月纪录高出6℃。埃及的最高温度出现在卢克索的七月,高达47.6℃。南非的记录发生在弗雷登达尔的十月份,达48.4℃。

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更旱

干旱跟往年一样,继续肆虐巴西东北部和北美西部,导致阿拉斯加出现破纪录的野火季。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南部非洲也受到了降雨不足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使之更为加剧)。印度西南季风降雨量低于常值。干旱为印度尼西亚的极大野火火上浇油,并影响了周边国家。

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更涝

随着增温后的大气能够保持更多水份,暴雨事件在不断增加。一月份马拉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水,五月对于美国临近地区是最湿的月份。24小时总降雨量超过正常月均值的事件在上升。在巴基斯坦的季风期,一个台站记录了24个小时540毫米的降雨,而该国的年均值只有336毫米。印度城市金奈12月1-2日24小时内的降雨量高达500毫米,闻所未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2月5日打破了24小时降雨量纪录:坎布里亚的降雨记录为341.4毫米。

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 WMO将通过提供尽可能最好的天气、气候、水文、海洋和环境等科学知识和业务服务,继续支持各国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2016世界气象日主题——直面未来

世界各国的气象和水文部门及其合作伙伴也在通过WMO合作,共同实施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活动。气候服务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气候抗御、气候适应和减缓、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通过将气候信息、气候预报、社会经济与其他相关资料和信息整合到定制的产品中,气候服务提供者使决策者有能力应对气候风险和机遇。对于农业、水资源、灾害管理、公共卫生和能源等气候敏感型行业,气候服务已在引导它们的行动。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根本性挑战,因此被纳入了将贯穿至2030年、引领全球议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最佳可用科学的基础上开展行动,并依托不断蓄积的政治意愿和公众支持,国际社会定能打造出一个环境可持续、经济繁荣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立秋的作文:立秋的气候及常识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常识介绍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还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于“立秋”时,一般可种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丽菜、花椰菜、茄子、芹菜、乌豆、白豆、葱。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蓝菜。

3.南部:高丽菜、长年菜、番薯。

可捕获下列鱼类:

目吼、卓鲲、鲟鱼、龙尖、沙鱼等。

展开阅读全文

气候特点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 逐步被冬季 风所代替,冷空气 转守为攻,暖空气 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 明显减少,秋高气爽 ,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 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 (台风 )造成的大暴雨 。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 、山西 、甘肃 、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顺应气候全面调整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在这节气里最容易诱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此时的气候实际上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节交换的感冒发热,这些季节性的常见病都要充分防范,加以警惕。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此节气的养生,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展开阅读全文

气候特点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0°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与其说“霜降杀百草”,不如说“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现,冻是杀害庄稼的敌人。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展开阅读全文

描写四季气候特点的词语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春雨如油 春风化雨

夏天:烈日炎炎 百花争艳 骄阳似火 电闪雷鸣 骄阳似火

秋天: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硕果累累 天高云淡 电闪雷鸣

冬天:白雪皑皑 寒冬腊月 寒风刺骨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

形容春天的成语:(1)风和日丽 (2)草长莺飞 (3)春光明媚 (4)春寒料峭 (5)春暖花开 (6)春色满园

形容夏天的成语:

(1)火伞高张 (2)赤日炎炎 (3)炎天暑月 (4)赤时当空

(5)骄阳四火 (6)暑气蒸人 (7)燋金烁石

形容秋天的成语:

(1)西风落叶 (2)桐叶知秋 (3)天高气爽 (4)秋高气爽

(5)金风飒飒 (6)江枫渔火 (7)林寒涧肃 (8)秋风萧瑟

形容冬天的成语:

(1)橙黄橘绿 (2)白雪皑皑 (3)冰天雪地 (4)风号雪舞

(5)风雪交加 (6)寒气逼人 (7)千里冰封

(8)朔风凛冽 (9)天寒地冻 (10)雪虐风饕

展开阅读全文

立冬的气候特点

全文共 1328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热带气旋 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华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入冬深秋 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华北初雪 降水多样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

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 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已结束,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展开阅读全文

立冬的气候特点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入冬深秋 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华北初雪 降水多样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 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已结束,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展开阅读全文

白露节气各地谚语及气候特点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白露早,寒露遲,春分的麥子正當時(北方)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河北)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秋風是短節,白露是暖節(陜西)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南京)

白露身勿露,赤膊當豬玀(南京)

白露前後一場風,鄉下人做個空(南京)

白露白露白,白露種花麥;花麥三爿糠,只救熟不救荒(浙江)

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山東)

白露防霜凍,秋分麥入土(山西)

秋分無生田,到了白露亂刀鐮(遼寧)

白露秋風夜,一夜冷一夜。(廣西貴縣)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湖南長沙)

涼秋白露前,霜華大如錢(南方)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江浙)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江南)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上海)

白露幹一幹,寒露寬一寬(上海)

白露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上海)

白露有雨會爛 冬 quot;白露無雨好年冬(閩南)

白露"風兼雨,有谷堆滿路(閩南)

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台灣)

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台灣)

(玉米)白露不出頭,拔的喂了牛,參宿後響,麥剛種上(陜西)

齊(起)白露,種高山,白露過,種溝坡,( 種麥)(陜西)

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湖南)

白露看花,秋後看稻(江南)

白露雷,不空回(南方)

白露遍地金,處處要留心(北方)

白露身勿露,免得著涼與瀉肚(北方)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北方)

一夜白露一場霜。(江蘇無錫)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江南)

處暑高粱白露谷(西北)

處暑難逢十日陰,白露難逢十日晴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江蘇)

爛了白露,天天走溜路(江南)

白露,白露,四肢不露(北方)

白露,不可攪土(北方)

白露水,寒露風:白露日下雨則寒露日會颱風(台灣)

白露白獼獼,秋分稻秀齊(上海)

麥到芒種秫到秋,黃豆白露往家收(北方)

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地(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气候特点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秋分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2120 字

+ 加入清单

秋分时节已经来临,你知道秋分是什么意思么,它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秋分的气候特点【篇一】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秋分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气象专家介绍说,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的气候特点【篇二】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秋分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气象专家介绍说,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秋分的气候特点【篇三】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气候变化的作文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万物都会发生改变,有些改变是令人赞美的,而有些改变却说令人后悔,大跌眼镜的,那么现在,就让我来说一说冬天气温的改变吧!

爸爸妈妈小时候所生活的冬天气温。

据我的爸爸妈妈回忆说,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冬天还是非常寒冷的。尽管是在长江的沿岸,受到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冬天的寒冷程度无法同我国的寒冷相比,但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却是经常发生的事儿。据说,就在三四十年前,冬天还是那样的寒冷,三九严寒,寒风呼啸

农家的茅草屋檐下边儿挂满了一尺多长的犹如现在的孩子们夏天吃的冰棒一样的冰凌,村前屋后的池塘、小溪、小河里边儿都结满了厚厚的冰

去洗衣服的姑娘必须使很大很大的颈儿才能够用棒槌砸开一个冰窟窿,用来清洗衣服。在早晨冰厚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在冰上头三五成群地嬉戏、滑冰

要是遇上下大雪的时候,还可以一起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冬天环境温度——

我们现在的冬天已经很难看见冰了,就算是有也是一层薄薄的冰,至于下大雪吗,更是十年难得一见啊!

更别说是滚雪球、堆雪人儿、打雪仗和滑冰了!现在的冬天已经不在是以前的冬天了,即使是三九天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寒冷了。

那么,为什么冬天的气候会变暖,出现“暖冬”的现象呢?更具科学家们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和人民用燃煤燃油的增多,大量的污染物废弃被释放出来,排在天空,进入大气层,特别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剧增

是造成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否则多年以后,“冬天”怕是要和我们说声“再见”了。

[有关气候变化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农业气候谚语大全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谚语是与气候相关的,下面一起了解一些农业气候谚语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2、夜星繁,大晴天。

3、头发响,风一场。

4、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5、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6、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8、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9、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10、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1、云交云,雨淋淋。

12、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3、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1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5、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16、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17、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18、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19、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20、蚂蚁垒窝要下雨。

21、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22、昼雾阴,夜雾晴。

23、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24、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2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6、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27、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28、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29、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30、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31、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32、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33、蜘蛛结网天放晴。

34、东虹日头西虹雨。

35、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36、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37、棉花云,雨快淋。

38、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39、瓦块云,晒死人。

40、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41、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42、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43、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44、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45、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46、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47、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48、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49、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50、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51、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52、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53、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54、冷得早,暖得早。

5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6、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57、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谚语介绍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就比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谚语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歇后语、俗语。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太阳得气候谚语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1、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2、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3、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4、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5、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6、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7、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8、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9、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及,冬起东风雪边天。

10、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11、急风行雨暴。

12、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13、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14、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15、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16、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17、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18、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19、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20、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21、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22、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23、头发响,风一场。

24、东虹日头西虹雨。

25、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26、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27、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28、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29、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30、东闪空,西闪雨,

31、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32、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33、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34、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35、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3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7、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38、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39、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40、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41、昼雾阴,夜雾晴。

42、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43、东虹日头,西虹雨。

44、蜘蛛结网天放晴。

45、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46、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47、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48、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9、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50、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51、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52、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53、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54、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55、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56、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57、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58、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59、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60、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61、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于云的气候谚语

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1、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2、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

3、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5、云结亲,雨更猛

6、让我们一起阅读关于云谚语吧!这里面就清楚的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了。相信在看过之后能够长不少的知识。

7、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8、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9、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10、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1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12、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

13、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5、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16、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17、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18、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19、星星眨眼天要变

20、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21、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22、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23、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24、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5、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26、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27、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28、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29、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30、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31、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32、云下山,地不干。

33、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

34、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35、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36、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37、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38、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39、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40、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1、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42、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43、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44、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45、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46、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47、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48、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49、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50、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51、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5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53、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54、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55、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56、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57、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58、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59、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60、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61、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62、云在东,雨不凶;

63、云绞云,雨淋淋。

64、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65、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66、有雨天边亮, 无雨顶上光

67、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68、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69、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7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71、云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它变幻多端,在不同的天气下,它的状态并不相同。而这也成为了人们判断之后天气的一种手段。

73、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74、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75、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76、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77、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展开阅读全文

春天的气候介绍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太阳,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天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发情,因此中国也将春天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气温和生物界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响。

春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有很多划分四季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立春节气的到来作为春天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气象部门一般以阳历划分四季,3-5月为春天。但这样的划分方法都有个弊端,按这样的方法3月份我国都属于春天,这时候长江流域固然桃红柳绿,一派春光,可是黑龙江省却依然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而海南岛则已经有夏日的气息了。

因此,气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摄氏度时开始进入春天,当温度高于22摄氏度时意味着春天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300字作文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气候变暖时,世界发生了巨变。

南极,冰雪融化,人类感觉将要处于冰水之中,这是人类自食其果。北极的霸主北极熊,也因全球变暖而逐渐走向灭绝。一直熊妈妈向小熊递来一把剪刀,熊宝宝好奇地问:“妈妈,用剪刀干什么呀?”妈妈以命令的语气回答:“快剪毛,再长这么厚的毛会被热死的!”小熊天真的望着妈妈:“我们住在冰天雪地里,怎么会热呢?这是我们的外衣,没有它会受冻的,不能剪!”熊妈妈的语气中带点悲伤和叹息:“现在全球变暖,在不适应,恐怕就走向灭亡了!”

全球变暖,北极熊无法找到食物,甚至食用小熊,这是被逼无奈呀!人类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可是,当全球变暖时,人类还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知道冬天不再受寒风的折磨,温度上升了,寒冷已离去,只顾着眼前利益,可不知道以后将远离那洁白的雪,原本应在寒冬中开放的花。

当全球变暖时,希望人类早已意识这以后果。趁早弥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气候的民间谚语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棉花云,雨快淋。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泥鳅静,天气晴。

泥鳅跳,雨来到。

扑地烟,雨连天。

青蛙叫,大雨到。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有关气候民间谚语精选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有关气候的民间谚语推荐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气候的英语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As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is developing,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a severe problem, and the people ar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ustaine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has caused a serious problem, such

as air pollution, sand storm, extraordinary weather, and diseases etc., people

suffer from what they have done to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it will be too late if they don’t do

anything to prevent things from getting worse. For example, there is an “Earth

Hour” on a Saturday of March of each year. It is a global movement, usually it

lasts from 8:30pm to 9:30pm. It is also called “Light-off for One Hour”. During

this hour, all the light will be turned off. The purpose of this movement is not

only to save energy, but also to warn the peopl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mother earth, and to stop violating the environment.

Anyway,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have to keep a balance relationship.

People take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have to protect it too.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