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

永远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永远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永远问题。

分享

浏览

4866

作文

504

永远的牵挂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三年前一个初冬的早晨,天空和现在一样也是那么蓝,我跟着妈妈去一个偏远的山村扫墓。我们住在大姨家,我认识了从未谋面的表姐——一个可怜的傻姐姐。大姨告诉我,姐姐小时候身子弱,隔三差五就去打针,后来打多了,留下了后遗症。大姨的话唤起了我的一点点同情,但我仍然忍不住讨厌她。

大姨要和妈妈谈一些事情,让姐姐带着我出去玩。姐姐可高兴了,拽起我的手就往外走,我心里却很不舒服,故意装作不认识她的样子,远远地跟在她的后面。尽管她有些失望,但仍然很兴奋,用含糊的声音喊我,那声音难听死了!“大傻子出来喽!”一群小孩喊道,“看哪,还带着个小傻子。”什么?敢骂我?我气得脸红脖子粗,冲上去跟他们打起来,可寡不敌众,我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幸亏姐姐跑过来把我抱在怀里,可她自己却任凭那些小孩拳打脚踢。

“要不是你,我才不会被人骂呢!我讨厌你。”我从姐姐怀里挣脱开来,她只好放开我,我转身就跑。而她却牢牢地跟着我,用她含糊的声音喊我的名字,声音颤抖,听着好像在哭。当时我没在意,只是拼命地往前跑。

不知跑了多远,我不经意地回头望望。“咦,人呢?”完了!姐姐丢了!我在这陌生的村子迷路了!我害怕极了,一边走,一边大哭起来。这时我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向远方望去,泪眼中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是姐姐。她发疯般地摇着树干,竭力呼唤我的名字,嘶哑的叫喊声在空中飘荡。终于,她走不动了,失魂落魄地跌倒在冰冷的地上……

我被深深感动了,哭着向姐姐跑去。一看到我,她立刻跳起来,用那冻得通红的手笨拙地帮我擦眼泪,比划着让我跟她回家,她已发不出任何声音……

以后几年里,她经常托大姨带一些小礼物给我,虽然是小礼物,但都是她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来表达她对我的思念。

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用她最单纯的心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她是多么渴望被理解,可没有人愿意接受她,她却用最宽广的胸怀去体谅和理解每一个人。她是大家的笑料,大家的负担,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毫无保留地对我们付出爱,丝毫没有影响她内心的善良。

姐姐呀,姐姐,你现在在做什么呢,过得好吗?你是我在大山那边最远的牵挂,你知道吗?在梦里,我经常梦见那片蓝天,梦见你哭泣的眼睛,梦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永远的辛亥革命高中优秀作文

全文共 3038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制度并掀开民主共和的新纪元篇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意义重大,它的爆发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中国,这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泱泱大国,永远的甩掉了封建社会的帽子。辛亥革命从思想上解放的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泛,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哪一场革命,都是无法相比的,它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辛亥革命对内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牢固根基至此开始瓦解。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这都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力量即将诞生,尽管由于当时的形式或许这种新生力量的诞生还需要很长的道路要走,但它诞生和前进的方向将无法阻挡!

辛亥革命对国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它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下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从政治角度看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爆,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之后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

自公车上书以后,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其次在文化方面,长期以来的满汉种族问题,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于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这些都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锁!

辛亥革命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影响和意义的深远,在革命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和爱情事迹,不得不让人人对革命者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牺牲精神肃然起敬,这其中的佼佼者,当然是革命的先驱和开拓者孙中山和黄兴,作为同盟会的创立者,孙中山对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的弊病是痛心疾首,年轻时,依然弃医从文,致力于社会的变革,曾经多次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对革命的信念从未动摇过,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当然,革命就意味着“流血”,意味着“牺牲”,但能为伟大的革命追求献身又是多么的有意义!这不正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所向往的么?革命需要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不正是伟大革命先驱的所追求的么?

提到孙中山,令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宋庆龄了,这位曾出身名门的巾帼英豪,为了革命事业,为了革命梦想,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不舍不弃的跟随孙中山,不错这是爱情,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但它也早已超出了爱情的界限,她把爱情不仅仅给了孙中山,更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给了这场令中国历史发生转折的革命事业。

黄兴,曾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庇能会议”,议决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短短的叙述,足以彰现黄兴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更显示了他为革命献身的意志。革命并不是为一己私利,革命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革命是为苦难中国谋出路。革命是为人类的发展清除障碍,革命在革命者眼中,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而是一个“艰辛”与“坚信”相结合的整体!

辛亥革命,已随时间的推移与我们远去,明年将是辛亥革命的百年圣诞,历史虽已远去,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地位绝对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淡,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时刻铭记,也许再过几十年、几百年我们的后代会象我们一样铭记它,改变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永远的辛亥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记忆600字作文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妈妈工作很忙,便把我送到了外婆家。外婆那慈祥的微笑,温柔的声音,陪我度过了日日夜夜,风风雨雨。

外婆今年七十岁了,沧桑的岁月在外婆脸上无情的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痕迹。尽管如今的外婆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那有神的眼睛似乎在向别人讲述着一个快乐的故事,因为外婆总是笑眯眯的。

外婆对我可好了。我到上小学的年龄了,妈妈便把我接回了家,但外婆还是对我念念不忘。每天早晨,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炎炎烈日的夏日,校门口总会出现外婆那熟悉的身影。每次,外婆右手拿着大包的饼干,小吃,左手攥着一元钱,一见我来了就颤颤巍巍地跑过来,把东西塞进我手中。然后就开始唠唠叨叨的念叨着,叮嘱我要听老师的话啦,好好读书啦,不要冻坏啦,不要饿着啦…….常常是我早已走远,她还在门口絮叨着。有一段时间,外婆为了养病搬到了姨妈家,离我们学校远了好多,但她还拖着一身的重病,早早起来继续着她永远的“功课”……

外婆的针线活做的可棒了,尤其是鞋垫做的好,上面绣着的燕子,鸳鸯,花草,个个栩栩如生。外婆的这些鞋垫常常被别人抢购一空。所以外婆就没日没夜的做。时间长了,常常腰酸背痛。终于有一天,外婆病倒了。而我这个在外婆的爱的阳光雨露下长大的孩子,却不知道外婆这样辛苦只是为了买给我那些令我垂涎三尺的零食,只是为了让我得到我称心的东西,只是为了让我生活的更快乐一些……

我爱外婆,就如同外婆爱我一样。外婆虽然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她在我童年的生活中埋下的深深的爱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童心作文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有位作家说得好: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屑愁事,快乐地面对人生。

童年是人人都拥有过、都享受过、都向往过的岁月,但是,不知不觉,童年的岁月已如流沙般在时间老人的指缝中悄悄溜走了。现在的我早已不再是原先那个扎着羊角辫,成天蹦蹦跳跳的小女孩了,看见好奇的事物也不再大呼小叫,凡是都变得沉稳,曾几何时,我也想找回它,可蓦然醒悟,童年早已逝去。为什么,人长大后就会缺少童心,甚至失去呢?

童年珍藏着我们一生的财富,它就如同一个百宝箱,而开启它的钥匙就是那美好的童心。我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下长大。而现在呢?星期六回到家,等待我的是枯燥的作业,更何谈玩耍了,我真想时光倒流,回到那灿烂的岁月里啊!当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每当我看见幼儿园的那些“小天使”,不知怎的,心中就会猛地一颤。

对于童年的记忆和感受,还是冰心说得好:“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心,是美好的,灿烂的,是珍贵的,更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心,每当人们失去才会想起它的重要,它的蓬勃。它能让你在白头时仍然天真,让你永远保持快乐的微笑。

童年承载着我们美丽的梦幻,它是我们心灵的故乡,虽然那段岁月已逝去,但童心永远不应泯灭。虽然无情的时光带走了美好的童年,但是纯洁的心灵留下了无邪的童稚。真希望能拥有一颗天真的童心!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朋友作文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即将面临着毕业。在分别时,我想对你们说的话太多了。

在这小学六年里,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现在回顾过去,我们共同经历过多多少少的风风雨雨啊!以前的坎坷已成为过去,未来的成功正等待着我们。在分别之时,我要把一句诗赠送给你们,这句诗就是王勃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亲爱的朋友们啊,四海之内有你这样的朋友,即使你远在天边也像近在身旁一样。无论我们相隔多远,心总是在一起的,不管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友谊是不会变的,永远是那么纯真。啊!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我身边,因为有了你们,才让我这六年的学习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我在此由衷地向你们说一声:“谢谢你们,我亲爱的朋友!”

祝我的朋友们身体健康,也祝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童年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一充满欢乐与幻想,那么天真. 烂漫.无忧无虑,没有需丝毫伪装的梦啊!那承载着欢笑的船啊!那欢乐的永远不疲惫的精神;如梦但却是如此的真实!

——题记

我的童年是充满欢乐的。不孤单,真实且不需丝毫的伪装的。这一切还要来源于奶奶家那二百平方样子的院子,似花园,似园林,似农庄,就像是万物聚在海洋!

院子里,春天的草嫩嫩绿绿,夏天的花竞相开放,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瓜果熟了时时诱-惑着我们,好像等我们来享受它的成熟,在冬天只有那粗大的树藤还在和寒冷抗拒。

那时我们和奶奶一起祝记得在墙角有一大团的树藤,中间有个大空隙,被我们擦的油亮。小伙伴们大家都很喜欢来奶奶家找我们玩捉迷藏。每次玩捉迷藏我都和姐姐钻进树藤里去,再把“豆豆”我们养的小狗叫过来挡住口,小朋友找我们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找好机会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姐姐就带着我,还有“豆豆”跑到“老窝”这样使的我们屡屡成功。但“豆豆”这个目标太过明显,不久我们的“秘密基地”就被一窝端了。

奶奶家后院还有一块空出来的地方,地上用砖铺着,我和姐姐总喜欢在那里玩“过家家”姐姐总是当大人,厨师或医生……,我呢也非常想做这样的“差事”时间长了,我也就慢慢的开始不耐烦了。争吵起来,我就大哭。边哭边说:“你讨厌死了不能这样玩……”。许多次我都以这样的方式战胜姐姐,于是洋洋得意的作自己想做的那“差事”。

听大人说小的时候我很霸道,但很勤快。不像现在大了却懒惰了许多,总是推三推四不想做。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奶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春天来了万物都吐露出生机,有一天奶奶买了一包豆角籽用水泡了准备种,我看到后便千叮咛万嘱咐的:“奶奶您种豆角的时候千万叫上我……”。不只是巧合还是怎么的,每次种东西我都没能赶得上。而奶奶因为怕我碍事,种时就没叫上我去。我发现后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般没完没了的哭闹起来,把豆角籽撒了一地还不停的踩踏破坏。奶奶不论怎么哄都哄不下我,后来奶奶生了气,就开始责骂我。那次她样子很生气更没舍不得打我。其实奶奶平时对我大声说话都没有过。我不管那些更是不依不让的一直大哭大闹,奶奶怎么哄也哄不下没办法不理我。刚刚不哭妈妈回来了,我扑向妈妈象受了天大委屈似的又开始大哭……。其实奶奶是非常疼爱我的!我也是很乖的。

记忆中儿时发生的那些事情清晰而又模糊,儿时的每一件事都在我的脑海中时隐时现。每每大人跟我讲起我小时候的事情时,我就象翻开“检阅”使我不由得一阵大笑,而又有些羞涩。

那些真实而不虚伪的梦啊!你去哪了?为什么你“走”,还要带走我那回忆的基地呢?让我如何去找寻您啊!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全文共 2772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1909-1968),应用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烈士。2009年适值郭永怀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记述二三事,表达对这位杰出爱国科学家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科学救国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J. L. 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

冷静、严肃的科学态度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职。他参与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倡导开展新兴力学学科的研究。他对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本体设计,参与地空导弹的研制。

对待学术,他一向严肃认真。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先后办了三届,学员3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首批力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骨干。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力学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怀在1958年、1959年还曾担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张涵信(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学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郭永怀为人朴实正直,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他尊重科学,勇于讲真话。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 “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火一样的献身精神

新中国的核科技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7年初,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约见钱学森,让他推荐工程力学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人选,钱学森毫不迟疑地说:“我看郭永怀完全可以胜任!他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作风正派,工作扎实。”1960年5月郭永怀来到九院,投入核武器研制事业中,对内爆过程、结构设计、气动外形、环境试验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指导。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望着蘑菇云冉冉升起,郭永怀忘却了多年的紧张、疲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为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贡献了全部心血。他经常亲临西北核基地进行试验。当时国内航线大都是苏制的中小型客机,既不舒适也不安全。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工作。12月5日,在返回北京汇报时,飞机在着陆前失事。悲痛的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发现他和警卫员两人搂在一起将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包中的机密材料完好无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还是祖国的利益。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钱学森曾深情地说:“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的缅怀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文学之魂——鲁迅》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马上把我给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描写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骨头最硬,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清,恨的深,斗争得最坚决;他甘当人民大众的牛,在帮助和培养文艺青年方面,更是无私的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中我最敬佩的是他那种珍惜时间的品质。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是鲁迅说的。时问是宝贵的,所以历来就有人把时间比作金子,比作流水。可是时间是买不回来的,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把握好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掐掐指头算一算,在伟人当中,那一位不是惜时的人呢?画家达·芬奇废寝忘食,每天只睡4小时15分钟。欧立希夜以继日地做

实验,困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他分秒必争地工作,忘记了自己亲人的生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不会有人多,也不会有人少。一位真正珍惜时间的人,哪怕你只给他几分钟,他都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时间过的更充实。

时问是财富,好好的利用时间去学习,就能得到好的果实;时问是胜利,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指挥员必须把握战机,哪怕耽误了一分钟,都会招致可怕的后果。在熊熊的烈火之中,消防战士早冲上去一分钟,也许就可以阻止火势蔓延。

以前,我对时间不在乎。放学后,写完作业了,就尽情地看动画片,玩电脑。就这样,时间“滴哒滴哒”地从手缝里溜去。自从上了四年级,我觉得时问似乎不够用了。有时恨不得让24小时变成48小时。我慢慢地觉悟了,我开始画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时间,向珍惜时间的同学学习,让自己更好地去把握每分每秒,利用挤出的时间去看书、弹琴、锻炼身体。我觉得生活很充实,自己过得很快活。

读了《文学之魂——鲁迅》,我更加感到时间的紧迫。“时间就是牛命。”我的生命交响乐已奏响了,我知道应该使这曲交响乐演奏的得更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青春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的第一场雪后,我们去了荷叶坪游玩。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分外美丽,同行的人都迫不急待地投入了自然的怀抱。

面前是一条雪道,一位老婆婆正欲滑雪。只见她拽着绳子一步步往上走着。“哎哟”,却是那位老婆婆一脚踩进了厚厚的雪里,半个身子都陷进去了。老婆婆爽朗的笑着,扶着一棵树站稳了,伸手擦了擦自己的汗,脸上那岁月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辨,苍老的酒窝仍向人们昭示着她年轻的内心。终于,老婆婆走上了雪道的顶端,歪歪的坐在雪板上,扭了扭,脚一蹬,雪板带着她滑了下去,老婆婆的脸上洋溢着无与伦比的兴奋,挥着手,大声的笑着,脸上都是年轻的味道,好不快乐。白白的雪,与老婆婆鬓角的白混在了一起,但那洋溢的快乐却昭示着青春的飞扬。

面前是一座高山,一位老爷爷正在爬山。只见他拄着登山杖一步步往上走着。高山寒冷,但老爷爷走得很快,所以走的热乎乎的。老爷爷拿着登山杖探着雪的深厚,找到一块可以借力的地方,老爷爷一拄,借力走过了深深的雪地。老爷爷小心翼翼地走过雪下深埋的冰地,顺着山道向山上走着。走到山顶,老爷爷站在一处平地看着山下的树林,脸上是久经世事的沧桑,而回头看看正在努力登山、累得一头汗的我们,脸上却又浮现出得意、自豪与感慨,老爷爷冲着山下大喊了几声,好不快乐。白白的雪,飘飞在老爷爷的衣襟上,但那激扬的活力却昭示着青春的不朽。

面前是一道冰沟,几位阿姨试探着滑冰。只见她们互相扶着,一步步向合适的地方走去。一位阿姨差一点摔倒,旁边的几位阿姨眼疾手快,马上把她扶起来,才免却了这位阿姨的“皮肉之苦”。这位阿姨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不知所措般摸了摸鼻子,旁边的几位阿姨好姐妹似的扶着这位阿姨看看这看那看那,确定没有摔伤后,才站好了打趣,洋溢着一片笑声。两三个人互相扶着,一位阿姨模仿专业运动员一样,左一下、右一下,却摔了个大大的屁墩,旁边的人笑着,自己却也摔了个四仰八叉,大家笑着、闹着,好不快乐。白白的雪,掩盖了冰刃的痕迹,但那开心的笑声却昭示着青春的永恒。

即便是老人,心中也有青春,原来青春不是年纪而是态度。青春的飞扬、青春的不朽、青春的永恒,合起来,不正是永远的青春吗?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青泥石板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泛黄的相片,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在思绪里铺展,继而延伸,带我重游故地。

那是我永远的青泥石板。从来没有探寻过它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那条路就已饱经风霜了。路面崎岖不平,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路边有绿绿的青苔,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上,仿佛踱步于历史之间,穿梭在岁月之中,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它叫青泥石板。从未因如此安详的呼唤悸动,风儿诗意地吹,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犹记得小时候捧回奖状的那一天,我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不停地奔跑,快速地旋转,青苔的绿意直逼眼帘,石板的气息也仿佛充满了快乐的意味。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青泥石板给了我快乐的路途,让我踏上旅程,无拘无束。记忆里也有灰色的往事,那些孤独无助的日子。每回,我总是来到它身边,蹲下身子,向它诉说心中的苦闷。我相信它能听懂我的故事,因为在它的身上,寄托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我的心路历程,由它伴着一起走过。

五六年过去了,青泥石板也停留在记忆里,不再被提及。渐渐地,我冷落它了。当我重回旧地,站在那片曾经看着我慢慢长大的土地上时,我却再也寻不到它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连日暮的炊烟也依旧袅袅升起。周围的人告诉我,筑新路了,原来破旧的石板路早没了。

茫然,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那些逝去的日子也已随着它的离开而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心底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永远不会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三八妇女节作文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

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我面带微笑地跟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给你洗一次脚!”妈妈惊奇地说:“哇!今天女儿怎么这么乖啊?”我傻傻的笑了笑,然后便跑进卫生间准备了。我放好水,端到妈妈跟前,让她把脚伸到盆里,就一个脚趾一个脚趾地洗起来。妈妈的脚很白,但有些粗糙,脚上还有个疤,这是我小时候妈妈背着我走路,不小心给划破留下的。因为那里有好多老茧,这顿时让我伤心起来。不管是老茧还是疤,都是为我操劳而留下的痕迹。妈妈这么对我,而我有时还惹她伤心、生气,真不应该。突然,我很想给妈妈讲故事,因为妈妈在我小时候总是在给我洗脚的时候给我讲故事。“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吧!”不等妈妈回答,我便自顾自的讲起来:“从前······”

故事讲到一半,我抬头看了看妈妈,见她的笑容是如此幸福,我的心也随之感到甜美。

“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啊”妈妈有感而发。

“那我天天给你洗脚,好吗?妈妈?”

妈妈摸着我的头,许久之后说了一个字:“恩!”“好,我宣布:妈妈从今天开始,从洗脚的岗位,下岗!!!!由韦松姗上岗,哈哈哈······“

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幸福,让人陶醉。此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妈妈,我让您天天过‘三八’妇女节!!!!!!”

[永远的三八妇女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小太阳作文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但无情的太阳公公发出光热得令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坐立难安啊!就在这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小太阳”,总在人们的身边。在这闷热的天气里人们的心情也烦躁了起来。我拖着疲倦不慨的身子回到房间扒在阳台上迷迷蒙蒙得看见隔壁的王奶奶正在洗衣服,这时来了一位另我吃惊的人,一来就把王奶奶扶到屋里,然后自己在院子里开始洗衣服,不两下工夫衣服洗完了。接着看她忙出忙外走个不停,我也很好奇便伸长了脖子,看着她提着水走进客厅,那儿打扫一下这儿打扫一下,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客厅干干净净,玻璃还会闪光呢!这位是谁了我不屑一顾的往前看。我吓了一跳,这不是我的好朋友***吗?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她每一天都要走得那么急原来就是为了这为无依无靠的老奶奶。接下来每一天我都扒在阳台上观察,果然不出我所料,她每一天都来,就这一点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深深觉得她是一个无私的“小太阳”。想起往日我看见老奶奶无依无靠时,我也不屑一顾,我就好后悔。。。。。哎!身边总是有那么多出乎意料的事,总是令人猝不及防。“小太阳”我要向你学习无私的精神。

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照亮我们金子般的心,今天我成长在太阳下,明天我们去创造一片美好的世界。但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世界上所有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人。

永远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太阳”,想知道她是谁吗?暂时保密。

[永远的小太阳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永远的父爱作文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母爱是香醇的美酒,香气四溢;父爱却是苦涩的咖啡,难以忘怀。母爱是温驯的小狗,温柔体贴;父爱就是翱翔的雄鹰,斗志昂扬。也许父亲的爱没有母爱那么细腻,呵护着我们,但却让人记忆深刻,无处不在。

当我降生在这个世上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看见母亲和父亲那欣喜的神情和笑咧咧的嘴巴,我想他们就是我最亲的亲人了吧!而我却在嚎啕大哭,母亲用甜美的声音安慰我,父亲却一声不响地为我换洗衣物,那时父爱就在那一瞬间。

在我学骑单车时,父亲没有像母亲一样保护我,不让我摔跤,而是训骂我,指责我连一件小事也做不好,母亲也被他推开,我咕噜咕噜的从车上滚下来。母亲刚想去扶我,但被父亲的大手拦住了,大声叫道:“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起来。”我忍受疼痛,下决心一定要让父亲大开眼界,又骑上车,这一次可顺利了。当我用胜利的眼光望着父亲的时候,却没看到父亲嘴角浮起一丝微笑,这不仅仅是微笑,这里面还蕴含着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雪花像鹅毛般的落下来,风在呼呼的刮着,在窗前使劲敲打,将树叶与大树分离。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我几乎又不想上学的念头,可父亲一个劲又一个劲的训斥我,母亲帮着我,和父亲吵了几句。父亲拎着我,把我的书包扔到我手里,大声地说:“自己走去学校,要不去就别回家了。”我在门口前大哭,想引起母亲的疼爱,可母亲被父亲拦住了。我哭了又哭,突然想: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我使劲地在心里加油,让自己充满温暖,身体不再寒冷。我一步又一步的向学校前进,有几次风把我吹倒,我依然站起来,心里忽然对父亲的愤怒的爆发出来了,心里想着:我要让父亲知道,我不是胆小的女孩。我前进的背后有一双目光,他们在望着我,父亲的嘴里又浮起一丝微笑,而母亲在心疼我。

父亲可能在你们心中永远比不上母亲,可在我心中,父亲的爱在生活中的事情浮现,而母亲永远在我心中的地位上。

[关于永远的父爱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朋友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自我懂事之日起,我就结交了一个朋友,它将陪伴我终生。它不是人,不是动物,不是植物,更不是游戏机之类,而是书。

自打我认字起,我就开始读书,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听妈妈讲故事,但后来,我开始自己读书了。我对漫画、小人书等丝毫不感兴趣,却对历史类和各种名著偏爱有加。读这些书,是我知道了许多历史故事,认识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有益的积累是我再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上小学时的一天,语文老师再给我们讲课,为扩充知识面,老师由课文讲到了宋代历史。不料,老师居然带错了资料,偏偏又不了解这段历史,无法讲述。她只好问同学们谁能说,正当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之时,我站了出来,轻松地替老师解了围,同学也因此对我刮目相看。

读书不但可以增长我的知识,更是我的主要放松手段。学习累了,随手取出一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陶醉在刘备的仁、关公的义、孔明的智中,不仅消除了疲劳,还获得了心灵的愉悦。

即使到了现在,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之时,我依然不能将我心爱的书本放下,我相信,书籍将成为我永远地朋友,时刻带给我新知,带给我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贝多芬作文800字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个传奇,用心灵感受着世界,用生命谱写着乐曲。他,是一个英雄,他的乐曲就像一面战鼓,擂响了战斗的声音;他的乐曲就像一把利刃,直刺邪恶势力的心脏。他是一个伟人,一个对民族、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他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自从上周在老师的引见下,我们通过音乐视听拜访了这位音乐大师后,我就深深地为之折服。我不敢说懂贝多芬、懂音乐,但我爱。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了“乐圣”的头衔,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

像巴赫、莫扎特等音乐巨匠一样,贝多芬同样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但是,童年时代的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嗜酒如命的父亲败坏了家业,并且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一棵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年少的贝多芬被强迫表演、卖艺,十一岁就开始在乐队里工作。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打倒。这样没有自由、缺少快乐的童年生活,迫使贝多芬早早地走上了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养成了他坚毅独立的性格。他虽没有天赋,但是通过孜孜不倦的自学取得了前辈所无法企及的成就。

贝多芬的命运何其坎坷,人生对于他来说,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无声的世界残酷地摧残着他,多种疾病无情地缠绕着他。他从内心深处发出呐喊:“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啊!”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了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痛苦能够毁灭人,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是啊,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在这短暂的57年当中,贝多芬正是以这样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庄严辉煌的《欢乐颂》,豪放激昂的《命运交响曲》……我不禁感叹,创造出如此神话般巨作的正是这一位听不见声音的巨人。他是凭着怎样的意志,去谱写,去弹奏的呢?

每当想起贝多芬,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他的那幅画像。他的眼神充满着执着与追求,充满着对命运的无畏与不屈,充满着对生活的憧憬与自信。他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音乐巨献,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他将痛苦化作了美妙的音符,他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精神历程将如珍珠般永远熠熠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家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人都行色匆匆,一天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劳碌着,人们互不搭言,人人心有所想,为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焦虑。即使自己行走在灯红酒绿的大街上,也不会太在意身边的事物,可能前脚刚迈出去,后脚就会竖起一座华光璀璨的摩天大楼。人在这个世界上实在太渺小,不可能把这个世界熟悉透彻。

当你被一身工务所缠,在晚上十一二点依然伏案工作时,你是否想过应该停下手中的事情去听听这个世界所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婴儿的啼哭声,也可能是大人的喃喃呓语,这时你会有一种想的感觉。

是的,世上再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更使人值得去留恋,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停下来,抛弃功名利禄,去追求情感上的满足。

说“家是一种财富”那简直是侮辱家,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再用什么去衡量它,它开始显得弥足珍贵,在我眼里家是一块圣地,它比什么都纯洁,比什么都神圣,自然它更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它是小茅屋。

我爱家,更爱去呵护它,爱它就要对它付出,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我会给他们倒杯热水,陪他们说笑,我喜欢帮妈妈去做一些家务事,比如烧水,扫地、洗碗,虽然累但更快乐些。

比许你走在黑灯熄火的路上,你的家正在为你开着灯,比许你晚上睡觉忘了盖紧被子,有人为你掖紧,家就这样永不改变。

有家就有了所有,我的家永不改变,因为不论我走到哪里,父母那双眼睛总是注视着我,他们总是等待着我,他们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风景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永远存在的风景吗?不过他存在于人们的心中。——题记

有的人认为那些名胜古迹可以成为永远的风景,也有人认为那些大好河山可以成为永远的风景,而我认为马路边一辆辆的收割机才能被你称为永远的风景。

其他又来了,又到了收稻子的时节马路两边又出现了一辆辆载着收割机的卡车,我也不知道这些人姓甚名谁,就暂且称他们为稻客吧!

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听我爸爸说:这些人白天出来收割,晚上就睡在那些冰冷的大卡车上,我当时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我也只知道我家附近开收割机也有一户人家,家中也就一个老人一个小孩而已。

这些稻客因为水稻富,也因为水稻苦,他们需要驾着车在全国范围内游走,甚至一年也只能回几次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家庭,他们不得不抛弃安逸的生活,离开自己的家乡和儿女。

我也曾经仔细观察过他们,他们总是一人在前车,一人在后面跑,他们肯定是一对夫妻。

这些麦客四处奔波,不是为了多少钱,恐怕只是为了自己家人。

天快结束了,他们也离开了,我想着,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全黄的稻田旁停着计量不时机,上面的人在马路边吃着午饭,不时还传来几声爽朗的笑声。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丰碑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查查相关的资料,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今天,我们学完了一篇选读课文——《丰碑》。这堂课气氛很热闹,更是刺激!仅仅关于这篇课文的主角,我们就争论了一节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理有据,简直就是一场辩论赛。

《丰碑》这篇课文的主角是一名军需处长,他在本文中,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故事的开始,他就已经为国家牺牲了。

文章的大意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军需处长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他为了让大家能够打起精神,胜利打赢这场战争,让大伙吃得好、睡得好、穿得好,在寒冷的冬天,唯独他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想起了另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它与《丰碑》这篇课文极其相似。它讲述一个老班长带着战士走出草地,将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给其他战士,自己却吃他们剩下的,在距离走出草地很近的地方,这名无私的老班长牺牲了,他没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这个故事虽短,但足以表达老班长对国家的热爱。

这名军需处长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没有几人能超越的。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明白了军需处长、老班长以及和他们一样,具有崇高精神的革命先烈们,是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清明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清明节,前一夜,又恍惚听到故去英雄们的呼唤,他们又在想念咱们了?目视着一块块的石碑,也目视着其间一些无碑的坟头------英雄们的事迹是不能用碑来表达的,更何况一座土坟。似乎是想使烈士们知道自己的功绩之大、之重,不错,他们的功绩无限大,碑坟也许是象征。

咱们去怀念英雄,一定要怀念,他们的血和咱们的光明永远成正比,没有前者即没有后者,咱们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伟大,对不起,英雄!

眼泪模糊中望着那些当之无愧永垂青史的名字。昔日的拼杀,呐喊觉得又浮在眼前,血一直在流,流到坟里。黑土下的壮士们,你们还在担心战斗胜利吗?你们还在担心侵略者吗?你们还在手握钢枪怒视敌人吗?不必了,不必了,壮士们,你们好好安息、放心安息吧。世间已经安定,太平。我想,每个英雄的嘴角都一定泛起微笑。为了和平,为了尊严,他们牺牲了太多太多,咱们何以报答?何以补偿?!

明媚的阳光映照着他们几许成熟又几分稚嫩的脸庞,他们永远伟大!烈士们,你们看到了吗?祖国的盛世火焰永不停熄,伟大造就伟大这句话决不会出错,世界东方将永远闪耀着红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