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

永远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永远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永远问题。

分享

浏览

4731

作文

504

永远的记忆作文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侯,总是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总觉得长大了可以做任何事。可是,真的长大了,才明白那只是一个很幼稚的美梦。梦终究还是梦,梦醒后依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记忆中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阶段。那是漫漫人生路的开端也是最平淡安稳的一段。不必去闯荡繁杂的社会,不必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也不必考虑复杂的人生问题。那时只是知道吃、喝、玩、睡,在我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晶莹的“珍珠”会顺着脸颊滚落下来,满足后便露出甜甜的笑容。没有太多的表情,哭和笑占据了整张脸。但是足够了,因为那时心中没有烦恼和忧愁,像极了远离人世间纷纷扰扰、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记忆中的童年仿佛与忧愁丝毫无关,那时的任务便是玩,不哭不闹亦是完成任务了。刚学会走路,便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跑去玩,仿佛不知道累。待到步子踏实了,便到处去串门,然后带着玩伴到我家的阳台上玩。那时阳台上没有鲜艳的花朵,只有爷爷喜爱的仙人掌,还有从屋旁的梧桐树上伸展过来的树枝,树枝上有那一片片大大的叶子和那带有特殊味道的花朵。

后来与奶奶分家,离开了那曾带有我气息的家,到了一个我至今仍眷恋着的地方,也许我眷恋的并非是那一座破旧的房屋,而是周围的人和当时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有房屋周围的花花草草,沟沟桥桥。屋后有一块空地,那上面记忆了我许多的童真和欢笑。那里是我早晨起来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因为那里种满了蔬菜瓜果,尤其有我最爱喝的美人蕉液。甜香的汁液常常是我和哥哥、姐姐争夺的对象,但最后胜利的总会是“最厉害”的我,大些才明白,那是因为他们都让着我。

冬季来临,雪花满天飞舞,给大地披上了银装。早晨起来,看到这片景象,我的欣喜不言而喻的,小孩好动的天性使我不可能甘于待在暖和的屋中。踏在雪上感受那自然的快意,走路时还可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走过以后便可以在雪白的大地上看到一排排歪七扭八的小脚印。屋后的园地更是另一番景象,一棵棵白菜像一个个巨大的白蘑菇,胡萝卜的叶子上附着由雪花凝成的水珠,那种似落未落的神态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可笑。待到上学以后,便在每天路过的大坑里滑冰,厚厚的冰层让我们不必担心会掉下去。摔倒了也并不感觉到疼,只是感到一阵快意和舒畅。

慢慢的,我长大了,仿佛已完成了儿时的愿望,但我却希望它永远也没有实现,永远生活在童年。不必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必去承担太多的压力,不必感到烦恼,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虽然我已经无法再回到童年,但是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永远也抹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永远的坐票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车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传奇——苏武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好一个永远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雄哉,那一段将永传史册的千载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小兔子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家里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个朋友。一身洁白无暇,毛茸茸的;长长的耳朵,非常机敏一双红通通的大眼睛,机警地环视四周。它就是——只活泼机灵的小兔子。它实在太可爱了,让人一见就生爱怜之心。瞧,这会儿,它正在吃青草叶。它只直勾勾地看着我,对我充满了敌意。

这还是暑假,我把小兔子安置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食物充足,光线充足。小兔子整天无忧无虑,对我也放松了敌意。我想,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小兔子整天吃吃睡睡,像个啥呀!所以我决定把小兔子带到乡下去“散散心”,活动活动,不要成为一只小懒兔。出乎我的意料,它很快爱上了那块长满杂草的土地,在上面玩耍睡觉。这时它还不会跳,只能慢吞吞地用后腿吃力地走。有时,我在院坝里做作业,小兔子就在我周围小跑,一会儿去向小狗扮个鬼脸,一会又神气十足地用后腿踢踢鸡舍。有一次,它竟然学着我的样子坐在地上翻起书来,一翻就是一大叠,可逗人哩!看吧,连动物也在努力学习,何况是人呢?

我不管它。就是大门敞开着,它也顶多只在门口站上一会儿,决不跑出去。

渐渐地,它学会了兔子都有的本领——跳,而且胆子也大了许多,有时会跳出门去,但不久就会回来。我也很放心,在学校跑步得第一名的姐姐也追不上它,它每次都乖乖地回来。我还记得有一次,它回来时后面跟一只大狼狗,多亏小狗“护驾”,才没有酿成悲剧,但是却让小狗和它化敌为友。

我默默地看着。这小家伙跳到我面前,我用手摸了摸它那细腻的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蹭我几下。

这是暑假的最后一天了,我坐在树下和小伙伴玩“跑得快”。它居然跳到我的两条腿交叉形成的圆圈里,我不在动了,生怕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我朝下一看,这家伙睡着了。我用一只指头轻轻点了一下它,它没动,睡得好香!还不时蹭蹭我,难道在做梦......

暑假过去了。我告别了小兔子回城里上学了。不过每周我都会回来一次。

小兔子长得又结实又强壮。其实,如果它不长就好了,现在爷爷和外婆要决定把它杀了,在我的万般阻拦下,他们才没有动手。

周末,我依旧去看小兔子,见外婆正把小兔子给别人。

“外婆,你干什么?”我大吼到。

“没......没什么,我让它帮我看一下兔子是公是母。”外婆强颜欢笑。

“噢,那就算了,最好是母的,多生些兔宝宝。”我嘻皮笑脸地扮了个鬼脸。

我越想越不对劲儿。看兔子为什么找个五大三粗的,像个杀猪的男人?谁会特意骑车帮你看兔子?对了,车上的筐里还有许多大兔子!

糟了,我赶紧跑出去,摩托车已经发动了,走了很远。我含着泪水追呀追......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分享了鲁迅先生在生死线上还拼搏不休的资料还有巴金先生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

鲁迅先生临死前说:“忘记我。”这声音在巴金先生耳边回荡,我们怎么会忘记你呢?我们最最敬仰的鲁迅先生!我们的民族英雄!你为我们的民族付出了那么多!是您给了我们青少年及时的安慰,您为人民做了那么多,但是您有操心过自己吗?

您曾说:“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的行动证明了您这句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一句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更是警示着人民的话!你平时对人民付出的心血,使我们永远难以忘怀!您用自己的善良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并且让我们人民有了自知之明,开始改进。

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中华民族就从一个黑暗的社会进步到了世界强国之一!这里面的功劳是少不了您的!您走了,但您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一直鼓舞着我们。

当这一位民族英雄的灵柩抬进殡仪馆时,多少人民随之失声痛哭!失去了你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悲痛!

鲁迅先生的心脏已经停止了,他的身体已经永远的躺在万国殡仪馆里了,但是他还没有死,因为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永远的长征之悲壮出发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中,红军多次整编,党中央对红军的领导体制也不断调整,使部队的编制体制适应长时间战略转移的需要,确保了部队行动迅速、指挥便捷,充分发挥战斗力,为夺取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余次整编,有因失败而被迫实施的,如湘江惨痛损失后的黎平整编;有根据战略转移需要和充实战斗部队需要及时整合的,如扎西整编、哈达铺整编;有为促进部队会师融合的,如甘泉会师后整编暨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等。中央红军整编次数最多,体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体现了整编的主动性、前瞻性,更体现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辉煌的开始永远的英雄容国团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八零后的我来说,一切关于他的了解只能是来自那些记录着历史的文字或影像,但不可否认的,他是一位在新中国体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一页注定是新中国体育辉煌史册中的扉页,永远不会改变。容国团注定成为我国体育史上当之无愧的英雄。但英雄的结局多是悲剧的,他最终也未逃脱命运的坎坷。英雄已逝,但他的精神仍在时刻激励、鼓舞着我们:“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高考作文最新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朋友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夜,静静的。我坐在椅子上,拿着小学毕业照,时不时便想起了你——永远朋友。顿时,我突然明白了朋友的含义。

一把多得出奇的头发,密密地改在两肩,乌黑乌黑的。一个比较白的肤色,她的两颊水润而柔软,但她仍然显得那么活泼、开朗。在头发的遮掩下,使得她的脸又小又漂亮。她就是我永远的朋友——小洋。

记得有一天,我因为一些数学题不懂而去小洋家,请教她来教我。走了一会儿的路,便到了她家。一进入她家,我二话不说立刻请她来叫我。我们坐在学习桌旁边,遨游在数学的函数里。她在仔细讲题时,我望着她的眼睛,黑眼珠儿闪耀着耐心的光芒。过了一会儿,她讲完了。她微笑着,她的笑仿佛天使的微笑,在那笑容里,她快活地露出了她的牙齿。在微笑时,那黑的像黑珍珠的眼珠儿睁的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光芒。她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直得像椰子树“战士”一样,虽然有些瘦,可是举动却像小猫一样敏捷而轻快,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我回家之时,她送我出了门口,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走路。我又望着她,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的目光。她成为了我永远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后记:

对于我而言,通过和小洋成为朋友后,才明白真正的朋友是一个在朋友出困难时为你拔刀相助的人。相对其他朋友而言,我觉得一时的玩伴不能算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树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棵,为你遮风挡雨;有一棵树为你遮挡烈日,这是一棵永远的树,这是一棵无私的树,这是一棵苍老的树,而它正是父母,你呢?便是树下的小树……

任风吹雨打,任严寒酷暑,这棵树始终坚持,用它的汗水呵护着你,用它的心血哺育这你,一直到树死去,枯萎,一直到小树成材,郁郁葱葱,而到这时,在小树成材的同时,树也慢慢走向了终点,苟延残喘了。

小时,父母把好的让给你,让你享受春天般的爱,你欣然接受了,因为你还不懂事,不懂得珍惜,一下就弄坏了,父母对你没有惩罚,只是莞尔一笑。

大了,懂事了,知道珍惜了,然而岁月不等人呀!父母们老了,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给你留下的只是慈祥的微笑,这时的你成材了,郁郁葱葱了,懂得了爱的宝贵,时间不等人……这些道理是父母一点一滴告诉你的……他们还说,有一棵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

是,有一棵永远的树,永远在关心你,呵护你。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思念_高三作文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打开堆积在角落的旧信件

却也无法找回流失的时间

那些曾被遗忘的记忆碎片

还有彼此携手走过的从前

闭上眼渐渐涌现出的点滴思念

徘徊在现实或营造飘渺的画面

伸出手,总想去触摸最后的温柔

停留太久,却只见你的身影散去

守候着到如今依然存在的信念

想起那些与你约定的海誓山盟

背负着沉重未知的明天

忘却残余温热的爱恋

一遍又一遍回首再见

随风飘散吹落的瞬间……

瞬间是永恒的错觉

在耳边依稀呼唤我的声音

恍惚间又是听到谁的叹息

月色下不断摇曳飞舞的花

诉说这年与月季节的变化

敲醒坠落心底深处的牵挂

缠绕你的指尖握不住长发

掩饰的伤轻抚泪湿的脸颊

命运的分岔,已注定独自前行

怀抱熟悉的气息只能留作纪念

冰冷荒芜是终点的滋味

站在这暮秋的烟雨中。

绵绵的雨丝中,望不尽苍穹。

哀伤凄婉,封锁心扉。

缠绵的,忧郁的曲调划过思绪。

绵绵无期的想念,回忆过往曾经。

转望烟雨弥漫处,期待蓦然回首。

雨一重,雾一重。

朦胧烟雨模糊我的视线

相遇的情节、最后的离别

岁月不曾磨灭的笑靥

一点又一点破碎撕裂

随风飘散吹落的瞬间……

还会想起你的容颜

背负着沉重未知的明天

忘却残余温热的爱恋

一遍又一遍回首再见

随风飘散吹落的瞬间……

瞬间是我们的永远的思念。

[永远的思念_高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记忆永远的记忆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昨天,那个夏天,微风吹过的一瞬间,似乎吹翻一切,只剩寂寞更沉淀;如今风,依旧在吹,秋天的雨跟随,心中的热却不退。仿佛,即使闭着双眼,熟悉的脸,又会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时,那些事仿佛就是一分钟前发生的。

那天,是我们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日子,我们跟着老师来到南岳山森林公园,虽然,那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

刚进门,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在我的提议之下来到了玩碰碰车的地方,我和毛珍妮一辆车,熊志崴和李文锦一辆车,龚静一辆车........我们全部准备就绪后,“战争”开始了,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我们似乎成了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忘掉了考试的压力,忘掉了即将分离的痛苦........

我们都“疯了”,特别是我和龚静,把前方“敌人”熊志崴和李文锦的战车逼到了角落里,随着“啊”!地一声“惨叫”,他们的车撞到了护栏上,“战争”也结束了(五分钟时间到了)

就在大家津津有味地回想刚才的场景时,闫止戈又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一起去玩摩天环车。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去了,随着摩天换车速度一次次提高,李雪飞等同学的叫声就随着它接连不断,只有汪绿筱像个没事人似的向我们招手,因为她曾经玩过一次。

下来以后,闫止戈都快哭了,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杨老师又要我们来拍照。所以,就在她哭丧着脸的时候,永远的留下了这一瞬间。其他人也都是形态各异,我们的班长大人张浩,脸微笑着,眼睛“深情”地看着远方........体育委员袁丹宇正开心地喝着饮料,学习委员李文锦手无力地举着,脸上勉强露出一丝微笑,可能是因为摩天环车太快,吓着了吧!女生们都笑得非常灿烂,就好像所有的开心事都留在了今天。是啊!我们大家能在分别的那之前,留下这样美好的记忆,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两位老师双手做着胜利的手势,仿佛今天是她们最快乐的一天。

拍完照后,大家来到了山脚下,先后又玩了双人飞天,激流勇进等项目,把所有的能量都留在了这一天,所有的记忆也都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这天发生的所有事将会永远保存在我的脑海中,不会丢失。我会永远将它藏在日记本的第一页。这个夏天,将会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芍药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青砖,白墙,黑瓦。这应该就是老城了。

站在已积满灰尘的青石路上,抬眼望,不由得百感交集。那扬州人曾经为之骄傲的城墙,如今已变得如此破旧不堪。苍凉,我想说的只有两个字。上前,信手轻抚那充满岁月刀痕的砖,手竟不由得有些颤抖。那是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荣誉。如今,这苍老的断垣,不免让人有“断肠人在天涯”之感。听着沉沉的静寂,咀嚼着扬州“夕阳西下”的话题,双眼模糊……

芍药?盛艳的芍药?伴着颓唐的废墟。

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蕊,衬着黑灰的断垣。白色代表着凄凉,却反衬着美丽。这白色天使,带着生机的青色,怎生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芍药不语。但我明白,什么叫生命力,什么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也明白,这就是芍药,一种充满灵气的花。

繁华中有芍药,它美丽,它高贵,它胜似牡丹却不失朴实,贵而不张扬,素而不自贬;凄厉中有芍药,它雅致,它清纯,无人来赏,也不凋零,依旧盛艳怒放,我行我素。

时光开始倒流。还记得那万花饰街的荣耀吗?还记得那宫廷御花的头衔吗?时间记得。芍药在百花争艳中,以它的美丽征服了扬州,征服了朝廷。扬州,繁华如锦,芍药无限风光。“四相簪花”更是把芍药推上了神灵的地位。芍药,在繁华中生长,却没有牡丹高傲,没有与其他花争宠,它依旧年年盛开,淡泊名利。

繁华过了,黄粱一梦。

扬州衰败了。芍药失宠了。这一切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般。芍药退出了百花争艳的行列,悄然无息地消失了。

它陪着扬州,以它朴实的方式陪着过去的扬州。在城墙边,带着略有装饰的梦,年年开,年年谢。

这就是扬州文明景象的内涵……

忘记过去吧!一切从现在开始,让繁华重新开始。愿人们让它永远定格在时间相册的第一页。

我抚着芍药。

这是我今年见到的第一株———芍药。

[永远的芍药7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感激小学作文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再次漫步在被夕阳映照下的金色校园时,我的脑海中就浮现起了那件曾令我感动的往事,小学四年级作文,永远感激

我是一个住校生,每周只能回一次家,所以幼小的我一直要忍受着离家、想家的滋味。记得那一天下午第二节课时,我突然感到头痛,身体不适,下课时,我独自在座位上休息,可不一会儿,我全身冷起来,头痛得像是万根针扎得一样,全身没一点力气。开始我尽量坚持,后来只好趴在桌子上,上下眼皮都无力睁开了。我同桌见我难受的神情,忙问:“你怎么了?”我睁开眼皮,小声无力地说:“我……有些不舒服,头痛得厉害。”同桌立即给我的语文老师郑老师讲了。郑老师走到我跟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前额,问我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我有气无力地一一回答了老师。“可能发烧了。走,到我办公室去量一下体温!”郑老师用他那强有力的双手扶着我去办公室,让我坐在椅子上。我觉得浑身更冷了,似有一股凉风袭击心间,我全身发抖起来,老师赶紧把体温表轻轻地插入我的胳肢窝,随即老师又给我倒了一杯热腾腾的开水,双手递给了我,我心里顿时感到一股温暖的血流涌遍全身,小学四年级作文《小学四年级作文,永远的感激》。

体温量好了,不过情况不妙,发高烧了,38度,老师叹了口气说:“怎么办?”“是呀!我该怎么办才好呢?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我无奈地望着郑老师,郑老师思忖着:“人生病时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关心和爱护,更何况你们孩子呢!可你住在宿舍,远离家人……”老师的这番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了,虽然我是个男子汉,但是在这方面,我恋家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我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了起来,老师劝我不要哭了,但是这种痛苦谁能受得了?郑老师说:“跟着我回家住吧!”我听了激动不已,当即老师拿出纸和笔,向管宿舍的老师写明留宿自家的原因。放学了,郑老师陪着我去了医院诊所,向医生详细说明了我的病情,医生给我打了退烧针。在去老师家的路上,我紧紧地偎依在老师的怀里,虽然冷风时不时乱来,可我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到了郑老师家,关老师又是给我倒水,又是忙碌地做晚饭、熬稀饭、炒菜。饭后又给我泡药,泪水不经意间滑落脸颊,洒在我的手指间。吃过晚饭,我就要睡觉了。睡觉前,郑老师还绘声绘色地给我讲故事听,听着听着,我完全忘记了病痛,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人们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而我要大声说不,老师像我爸爸,温情、慈爱、负责的好爸爸!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丰碑四年级作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看到狼牙山时,就会想起当年的5位壮士屹立山峰,声音回荡着整个山谷,气壮山河!

——题记

你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吗?你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吗?你读完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有什么感受吗?当两条路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条路?一条是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却牺牲了群众;另一条是明知死路一条,却保住了群众的性命。我想许多人都会选择第一条路,因为大多数人都贪生怕死,而选择第二条路的人寥寥无几。而狼牙山五壮士斩钉截铁的选择了第二条路,他们面对死亡,英勇无畏,谱写了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叫《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主要讲的是1941年的秋天,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联队撤离,把鬼子引上绝路,并在山上和鬼子进行了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境下,他们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当读完这篇文章,我十分敬佩这五位壮士。我读到“诱敌上山”这部分时,他们明明可以选择一条保全自己性命的路,而他们却把生的希望寄托给了他人,把生死置之度外,走上了一条死路,我对他们的选择不由得升起了敬佩之情。

当我读到了“顶峰歼敌”这段时,他们把石头像雹子一样砸下来,使敌人抱头鼠窜,让我无比的振奋,热血沸腾,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

当我读到“英勇跳崖”这段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五位壮士不怕牺牲,英勇跳崖,他们在中国人的心中树立了永远丰碑,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缅怀先烈,我们无比悲痛。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能对得起先烈的英灵呢?我要珍惜好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先烈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将来让祖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太阳作文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他们解决了多少困难;曾经,他们解救了多少生命;曾经,他们感动了多少人的心。他们是谁呢?他们是永远太阳——红十字会的人们。

我还清楚的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当时,就因为地震这个无情的家伙,在那一瞬间内,原本美丽的学校、高大的建筑、笔挺的楼房坍塌了。那么多的建筑,全被夷成了平地。在这次地震中,有多少无辜的人离我们而去,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因地震而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也有多少无辜的人天天哭着喊着要寻找亲人。在重灾区,因为地震的缘故,桥塌了,路断了,道路不通了,救灾物资运不进来。许多灾民没有水解渴,没有饭充饥,也没有房子居住。还有些灾民有病不能医,有伤不能治,他们面临着饥饿和伤病的威胁,简直生不如死。

这无疑是场大灾难,但由于我们许多同胞的团结,也度过了难关,现在望着四川,已不再有灾难的痕迹,更多的是欣欣向荣,美好发展的现象。这归功于谁?顾名思义,肯定是红十字会的人们。

有一位老人,他的家人、房子和心爱的物品……所有一切,瞬间全都没有了。他的眉毛耷拉着,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他想:“唉,我的一切都没了,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死了算了!”正当他犹豫的时候,一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位几乎绝望的老爷爷,便和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了他的不幸遭遇后,很有耐心地安慰他,开导他,说世界上比他更不幸的人还多着呢!可他们都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强地活着。老爷爷听了,果然醒悟了,他感叹道:“是啊,我比他们幸运得多,现在又有这么多人帮我,我得好好活着!”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同学,虽然他平时学习不怎么好,上课不认真听讲,是个调皮鬼;可是那天,听到募捐的消息,他拿着五十元纸币塞入投币箱,动作真是潇洒,眼神里也流露出真心与诚恳。顿时,他的形象也高大了许多,平凡的举动竟显得如此伟大不俗。

我还知道:红十字是不分地域,不论国界的。3月11日十三时四十六分,日本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灾难:九级大地震并连锁引发了大海啸以及严重的核泄漏。这时候的日本就好似离巢的雏鸟,无助,无奈。他们非常需要别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中国政府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计前嫌,全力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前往参与救援,不顾一切的救援。中石油也捐出了两万吨汽柴油。中国的老百姓是善良的,是声明大义的。他们自发的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捐款。他们并没有幸灾乐祸,也忘却了日本曾带给他们这个民族的惨痛,耻辱……。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闪光的红十字。

我心中的红十字就是将其精神充分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和谐的社会就是需要我们一步步构建而成的。让我们携手共进,创建美好的未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朋友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自我懂事之日起,我就结交了一个朋友,它将陪伴我终生。它不是人,不是动物,不是植物,更不是游戏机之类,而是书。

自打我认字起,我就开始读书,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听妈妈讲故事,但后来,我开始自己读书了。我对漫画、小人书等丝毫不感兴趣,却对历史类和各种名著偏爱有加。读这些书,是我知道了许多历史故事,认识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有益的积累是我再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上小学时的一天,语文老师再给我们讲课,为扩充知识面,老师由课文讲到了宋代历史。不料,老师居然带错了资料,偏偏又不了解这段历史,无法讲述。她只好问同学们谁能说,正当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之时,我站了出来,轻松地替老师解了围,同学也因此对我刮目相看。

读书不但可以增长我的知识,更是我的主要放松手段。学习累了,随手取出一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陶醉在刘备的仁、关公的义、孔明的智中,不仅消除了疲劳,还获得了心灵的愉悦。

即使到了现在,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之时,我依然不能将我心爱的书本放下,我相信,书籍将成为我永远地朋友,时刻带给我新知,带给我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冰心作文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不知不觉中,我迷上了冰心,迷上了她的作品。

提起冰心,钟爱她的青年朋友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寄小读者》……冰心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文学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始终流露着“母爱”、“童心”、“自然美”这三大创作主题。

冰心是幸运的。她诞生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母亲出身书香世家。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化熏陶的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亲,纯美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矫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她的诗歌能让人获得一种睿智,一种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同时,简短的小诗体又给人一种活泼调皮的感觉,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问候。

“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繁心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那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是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赞美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春水》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冰心二十岁以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从内心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命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是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想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冰心是孩提时代的一个“伙伴”,就像那盏“小桔灯”,保留了童年一抹不去的记忆;在小朋友眼里,冰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巴金这一些老一辈作家眼中,她则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巴金先生就曾谈到,少年时代的自己,也正是从她的作品里知道了爱星星、爱大海,而且从那亲切的语句里,重温了永久失去了母爱。沈从文先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

早在1924年,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此后,她不断书写这句名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对此更是坚信不已,因而这句话也成了冰心老人人生感悟的结晶。

冰心老人是一个充满了爱心、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生活中的她爱猫、爱孩子、更爱开玩笑。所以,冰心老人的心不老,她手中的笔也永远不会老。冰心有句名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1999年2月28日,这位可亲可爱的世纪老人在北京谢世。那一刻,没有悲哀、没有哭泣,只有满屋的玫瑰散发着芬芳;没有“悼念”的字眼,唯有横幅上冰心的手书:有爱就有了一切。然而,在她心中,永远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永堡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她的作品是暖暖的,温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感动作文45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妈妈冒着大雨为我送伞的那一次。

一天晚上,放学以后,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被家长接走了,可我却没人来接。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云脚长毛,紧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孤零零地发呆。我伤心地想:完了,这下完了,不可能有人来接我了。想着想着,我不由得用手抹起眼泪来。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的眼前一亮,是妈妈。咦?不对,妈妈今天有事,不可能出现在这儿,我又揉了揉眼定睛一看,真的是妈妈!只见她吃力地抓着雨伞柄,一步接一步,艰难地向我走来。这时,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强风如同一只饥饿的猛兽嘶吼着,似乎要把妈妈吞噬。而此时的妈妈打着大伞,东倒西歪,我似乎看到了妈妈在狂风中挣扎着,似乎听到了狂风呼啸着不断地冲向妈妈,似乎感受到了雨水的冰冷。而大雨也在哗哗地下着,仿佛织成了一张坚不可摧的大网,铺天盖地像妈妈涌来。但妈妈不害怕,顶着强风暴雨走了过来,这时妈妈的头发已经成了落汤的面条。而裤子也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腿上,妈妈喘着粗气把伞递给了我。我望着妈妈,心里暖暖的,眼睛已经湿了。

妈妈,谢谢您为我送伞,谢谢您冒着大雨来接我。妈妈,谢谢您!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避风港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家,多么熟悉的字眼。一看见它,一股暖流就能悄然升起,眼前浮现的全是温馨的画面。家,是一个幸福的港湾,一个温馨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永远是最幸福快乐的,我们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体味着成长的滋味……

小时,每天脑海里想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挣脱父母的保护。而父母则用“家”这个字眼来教育我,我并没有听进去。而当小伙伴之间发生打闹,我害怕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当一人在外,夜幕降临,我恐惧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家;当在外受到欺负,我委屈时,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家……

渐渐长大,上小学了。我居然有些舍不得离开家了。上课也经常心不在焉,下课也不愿“龙腾虎跃”了,只盼着早点放学,好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盼望回家了。不过想法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回家,是想不上课,我想回家,是想看电视……有时,因为考试不如意,我甚至有点恐惧回家,我害怕受到批评。在那时,家是一个让我喜爱又让我忧的地方。

不过,自从看见电视上的杀人犯,抢劫犯等新闻,我就觉得毛骨悚然。唯一让我感到安全的就是家。每天只希望早点到家,看见熟悉的大门,进门后,看见熟悉的家居摆设,看见亲切的爸爸妈妈,一种安全感包围了我的心。每当看见电视中的流浪儿,再看看现在幸福的家,一种幸福感充斥了我的心,当家人在外人面前夸起我,当别人称赞我们家时,一种自豪感涌上心头。

现在,我更了解家了,家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家让我拥有了父母,家让我不受风浪的打扰,家让我快乐成长,家让我懂得亲情和快乐。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慰藉,是每个人口中的骄傲。

我想家,我想家带给我的一切幸福;我怕家,我怕家中的一切不愉快;我恋家,恋家带给我的的点点滴滴。天天生活在亲情之中,没有风浪,累了,受伤了,就回到家的怀抱,让家替我疗伤。我想说,我爱我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