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

永远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永远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永远问题。

分享

浏览

4819

作文

504

读永远的雷锋心得体会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这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永远雷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雷锋, 1940年12月18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但是,雷锋很坚强,多次荣立战功。他被评为“毛主席的好战士”,“节约标兵”。

雷锋从小不怕苦,不怕累,虽个子小,但干起活来却比别人更有劲。再看看我们从小就娇生惯养,连起码的动手能力都不行,怎么为国家作贡献呢?再说雷锋的生活很苦,没有巧克力,没有肯德基,从小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而现在,我们班上的一些人乱花钱不知道节约,作业本还没有写完就扔掉了。

但愿“学雷锋”不要挂在嘴上,要落实到我们行动中,让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永远的雷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利用电脑观看了一部纪录片——《永远雷锋》,看完以后我不禁思考了起来:平时我们是否能向雷锋叔叔那样遇到别人有困难时,能不顾一切的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吗?

在一次上语文课时,同桌的钢笔忘了带。只见他看看我的铅笔盒,见我的铅笔盒里有多余的钢笔,于是他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我:“可以用你一支钢笔吗?”我豪爽’的说,用就行,你不也借过我东西吗,客气什么呀!真是应了那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有一天,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有一段路雪结成的冰还没有融化,姐姐熟练的骑着自行车,经过那一段路的时候,由于速度太快和路面太滑的原因,姐姐“扑哧”一声摔倒了,一位看上去40多岁的中年妇女看见了,连忙跑了过来,帮助妈妈扶起车子和姐姐,妈妈连连道谢,那位妇女却说:“嘿,这点小事算什么。”……那位我只有一面之缘的阿姨,却让我在今天还能记忆犹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将是我一别子都不会忘的事了。

每每在我帮助别人时,我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做到了帮助别人。在别人需要的帮助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帮助他了吗?如果你帮助了他,那么我相信你也许觉着帮一个小小的忙,算不了什么的,但被你帮助的人,可能会永远记住你;如果你没有帮助身边的人,那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你会觉得无比的幸福快乐。所以传承雷锋精神,其实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是你做了与你没做却相差甚远。让我们一起弘扬雷锋精神,创造出“人人都是活雷锋,天天都把好事做”的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记忆600字作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天空中悬浮着一些灰色的尘埃,阳光因无法穿透而显得那样苍白,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加上清明节的气息。眼前的田野已经不是和着泥土味儿的田野了,眼前的小河也失去了几分生气,要分班的消息传到了我的耳边,顿时,我的心里有着几分苦涩,是激动,是沉重,是迷茫,更多的是不舍。

我飞奔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反锁在这一片天地里,拿起书,又放下来了,我心想,如果心情也可以像书一样,看完后可以放回原来的位置,我想我们可以不用一次更比一次难过,如果真的可以重新开始,我们会更努力的学习,更好的相处。……

不争气的眼泪流进了嘴里,咸的;印到了纸上,湿的;我哭了,哭得好伤心,累了,睡了,醒来才发现枕巾湿湿的,眼睛肿肿的,鼻子酸酸的,我明白了,我舍不得大家!——高一一班的同学!

我忘不了,烈日炎炎下大家尝试了做军人的辛苦;

我忘不了,朗朗的读书声常回荡在安静的教室里;

我忘不了,一道道难题在我们的讨论下迎刃而解;

我忘不了,一声声低声而亲切的问候徘徊在耳边;

我忘不了,在讲台上淋漓挥洒着知识的辛勤老师;

我忘不了,一张张笑脸露出了对知识的疯狂追求;

我忘不了,晚自习时有过密探在窗前闪过的影子;

我忘不了,六十九个可爱的精灵组成的大大家庭;

我忘不了,……

我呆呆地望着漆黑的夜空,希望有流星划过,让我许下愿望。

我祝福一班的全体同学在20**年7月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朋友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仰望天空,依旧是纯洁的蔚蓝。远处的一缕白云,很安逸的飘在天边,像是不经意间,被你扯下的。这时,望见你的笑,一切都是温暖的。

题记

记得第一次,我们牵起小手,走进你的卧室。窗外的阳光,顺着淡紫色的窗帘泻了下来,映着你的脸颊,粉粉的。我们的相遇,浸泡在阳光里。带上耳机,唯美的音乐传入耳膜。我们,互相在彼此的眸子里,刻下了彼此,我最喜欢的音乐,你也喜欢。我们斟满两杯牛奶,乳白乳白的,顺着友谊,流淌永远,永远。

我们永远都会一起走。

第一次对上你的笑,暖暖的,嘴角自然的勾起完美的弧度,薄薄的唇,如樱花瓣。。。。。唯美到世界都寂静。你的笑,仿若。一朵蔷薇绽放在嘴角,酒窝中的甜蜜,溢到了彼此身边。那时,我就知道,我们会永远的做好朋友

记住你的笑脸。

记忆越飘越远,勾起了我们之间,伤心的往事。七月,盛夏,银杏还是青翠的颜色。而我们之间吵架的情形,却洒在心房。我想哭。烦躁的盛夏,我们的脾气,突然慌掉了,不知所措。坐在座位上,望着你垂下的嘴角,唉。寂静的心房里,打下了雨滴,窗外,雨水顺着落地窗,放肆的的打下。我们要怎么回家呢?这时,看到角落里,我的那把遮阳伞,用这把紫色的遮阳伞,我们一起回家吧。

走在下雨的路上,我们撑开一把伞,水花在伞上跳华尔兹。彼此相互看了彼此,发现你的眸里,发现一种东西,叫友谊。我们不应该吵架的,我们是好朋友的,不可以。我浅浅一笑,你对上了我的笑,彼此紧紧的抱在一起。

相信,我们永远黏在一起。

慢慢的,这份友谊,无限期,住在我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

全文共 2089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2005年12月5日是郭永怀牺牲46周年,力学所的职工和研究生像往年一样聚集在他的塑像前,一起缅怀他的功绩和思想。

人们怀念他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中杰出的学术成就:1941~194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他在跨声速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回答了机翼绕流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激波及其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为突破声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逾越声速的飞行是人类航空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46~195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期间,将坐标变形法和边界层理论结合起来,解决了粘性流动头部奇异性问题,被命名为庞加勒-赖特希尔-郭永怀(PLK)方法。鉴于这两项成果在科学上和应用上的重大意义,郭永怀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尊敬。

人们怀念他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贡献: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对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都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1960年起,他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在他的领导下,通过爆轰理论分析和物理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引爆方式;他实现了核航弹的轻型结构设计;他重视环境试验设备研制,确保了武器的可靠性;总之,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呕心沥血,直至牺牲生命。在导弹方面,他是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并为它取代号:541。在怀柔基地,科研人员半年内研制出高比冲推进剂、耐烧蚀喷管和发动机内壁涂层、发射装置,并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他还制定规划,研究空气离解、气动加热、弹头烧蚀等再入物理现象。郭永怀在人造卫星和回收技术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前期的开拓性工作。在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曾就运载工具、发动机推进剂、入轨姿态控制、东西方火箭技术对比等问题进行分析。后来,又在《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报告中,重点讨论飞船在返地过程中,怎样才能安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收。他对飞船再入段阻力减速、气动加热、轨道设计和烧蚀防热等进行理论计算,符合当时掌握的实际资料。他还认为未来的飞船可以设计成有翼的形式,以降低飞船回地时的超重力,并部分解决月球飞船的回收问题。196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人造卫星设计院,郭永怀是技术负责人,领导本体设计,并负责提出卫星回收方案。这些成果后来转交给第七机械工业部和空间技术研究院,他们还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人们怀念他高瞻远瞩,为发展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定基础。在高超声速流动领域,他把马赫数大于5时,分子振动、离解和化学反应对流场有重大影响的流动称为超高声速流,并认为必须着重研究这种流动。20世纪60年代,他在北京高超声速讨论班上提出了关于小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具有如:熵层、二次激波,压力过度膨胀和回升现象的精辟见解。他在力学所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暂冲式高超声速试验设备:激波管和激波风洞,支持用电弧风洞开展烧蚀防热试验。郭永怀在力学所亲自筹划建立了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指出:“第一,人类将来势必要从受控核聚变反应中取得大量能源,而研究高温等离子体、磁流体理论乃是研究受控热核反应的基础;第二,航天器再入返回大气层时,也会碰到气体电离、磁流体力学问题;第三,可以通过磁流体发电方式,直接获取能源。”郭永怀倡导了爆炸力学的研究,他打开中国地图,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同志解释说:“你们看,我国的高原和丘陵地带占有多大的比例!要建设就要用炸药,如果我们能使炸药的爆炸效力提高百分之几,就能为国家节省多少人力物力啊。”他时刻挂记着长江三峡水电站、成昆铁路以及大型国防工程的建设。郭永怀还为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备和前期建设付出了心血,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因此,钱学森、郭永怀回国以后,我国的力学研究状况大为改观,不仅有了现代化的试验设备和基地,并为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们怀念他爱国的情怀,高尚的情操。郭永怀出生在清末,经历过“九一八”和“七七”卢沟桥事变,亲眼目睹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恣意横行。因此,立志改学航空工程。他在国外16年,从多伦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学位,直至被康奈尔大学聘为正教授。1956年,回国的时机成熟,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报效祖国,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登上归国的航船。他说:“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山河。”他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在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敢于站出来为受冲击的同志讲公道话,制止一切不利于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行为和做法。1968年。郭永怀参加试验后,从西部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牺牲,享年59岁。人们发现在他和警卫员的身躯间,竟然是一份完好无损的重要绝密文件。所以,钱学森先生在纪念他牺牲20周年的纪念会上深情地说:“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永远的微笑的作文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你的微笑。无论何时想到你的微笑总能让我烦燥的心情安定下来。

我至今还记得,那模糊影像中的微笑,眼神中流露出的那一份信任与鼓励,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踏实。

爷爷,你还好吗?天堂里的你是否还在微笑着注视着我呢。

你是一个普通工人,并无渊博的学识;你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但我总愿意对你倾诉我的心事。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你牵着我的手总是耐心地听我——一个七八岁小女孩儿在学校里的“奇闻轶事”。学校到家,不过是一千米的距离,我们总是边走边说,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虽然大多数时候是我在说,你在认真听,你从来没有不耐烦。那时的我是那么天真烂漫,从未意识到生离死别的残酷。

等我再长大一些时,学校大门前就再也没有了你的身影,总是父母来接送我,因为你生病了。我也曾随父母去看望你,你比以前更瘦了,只有肚子胀得圆圆。我问你,疼吗?你笑着说:“不疼。我很快就好了。病好以后我再去接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我用力地点点头,你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暑假时,你躺在病床上,我整天围着你的床前说说笑笑,但是我从来都没注意到你越来越孱弱的身躯和越来越勉强的微笑。那天,我正在给你讲一个我刚学来的笑话,突然发现你的微笑僵硬在脸上,目光散乱。我慌了,大声喊:“爷爷,爷爷,你怎么啦,你怎么啦?”爸爸赶过来,不顾我的哭喊,把我送到姥姥家。而你又被送进了医院。

一周后,我回来了想着能再看到你,可进到屋里才发现家里的镜子和电视全都被黄纸蒙上了。奶奶的哭声传入我的耳畔。“爷爷在哪儿?”我问奶奶。奶奶抽泣着说;“你爷爷,你爷爷已经不在了。”那天我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我抬起头看见黑色镜框中的你正微笑着注视着我,我放声大哭……

时间过得真快,我和你已经分别五年了,而你和蔼的脸庞,温暖的话语,慈祥的微笑,有时还会出现在我的睡梦中。那永远的微笑,是否会常驻在天堂里呢。

爷爷,我还想看一看你的容颜,听一听你的声音;爷爷,我也想让你年看一看五年后长高的我,听一听我说的心里话;爷爷,我好想让你牵着我的手,再陪我走一段上学的路;爷爷,我真的好想你……

[关于永远的微笑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风景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朝历代的文侯将相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但在我眼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才更加优秀,他们每个人在三国时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我心中,那道风景真的很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后人对诸葛亮最透切也是最真实的评价,他出山后首次出师就大败敌军,为士兵鼓足了勇气,也为刘备增加了兴复汉室的信心。后来,他又用早已谋划好的策略,建立了三足鼎立之势,为蜀国以后统一中原的愿望,奠定基础。就这样,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全心全力为蜀国献计献策。终于,积劳成疾,但在将要辞世之时,仍不忘刘备交于他的重托,他还预料了后来之事,留下了三个锦囊。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它表现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在刘备辞世之后,他肩负重托,精心辅佐刘禅,虽然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会治理朝政,亲信宦官。但诸葛亮仍然没废除刘禅,取而代之。而是更加精心,耐心地教导刘禅。这足表现诸葛亮的品格高远,淡泊名利。

诸葛亮更是智绝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巧布八阵图,草船借箭,更显出他的才华出众。借东风,可见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智慧过人。写《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更见他文采飞扬。

关羽是义绝的化身,他在曹操手下时,为了报曹操对他的厚恩,斩颜良,诛文丑,以报之。在华容道,他明知自己立下军令状。但还是为了义,为了偿还曹操昔日的厚待之恩,放了曹操。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义。当他得知刘备等的下落的消息时,毅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去寻主。这更加体现他的忠义。关羽——他是义绝的化身,忠义之臣的代表!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原则。虽然他生性多疑,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每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不同的缺点,不能只用缺点去评价别人。年过半百的曹操,仍抱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胸怀大志,雄心不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他虽然年过半百,但仍能有较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更是难能可贵的。

在《三国演义》中,他们都有着他们杰出的一面,优秀的一面.在历史中,演义着不同人的精彩人生,更使历史变得绚烂多彩.在我心中,那道风景很美!

[永远的风景作文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对你,一丝永远的牵挂作文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在想我和南依的友情还剩下多少?如果满分是十分,那我们之间还剩下多少呢?三?二?一?

和南依认识是在游戏里。

在朋友的怂恿下我开始玩一个叫《梦幻西游》的网络游戏。因为不会玩,所以游戏一开始就一头雾水。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遇见了南依。她在游戏里很照顾我,我曾问过她为什么要和我做朋友,游戏里的她一动不动,我似乎感觉到她在微笑,良久,她说:“与君初相识,似是故人来。”这样的话太深奥了,我不是很明白,但我知道南依至少还是把我当朋友看待的,这已经足以让我高兴了。

南依她就这样闯进了我的世界。在恰好的时间填补我恰好的寂寞。我经常和她说一些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她总是静静地听我说完然后冒出一句让我大吃一惊的话。那天和她说我出洋相了,她却安慰我似吐出一句:“哎,年轻就是资本,不趁现在犯点儿傻,以后就来不及了。我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说实在的,我认识她这么久,我一直觉得这个人像一个永远也剥不完包装纸的礼品盒,你知道有惊喜在后面,但你猜不出这个惊喜是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和她在互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小学同学在我心里的位置高于她,她很生气,因为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我哭笑不得,解释道:“没有好朋友这个阶段又何来最好的朋友呢?”我还没说完啊,她是我好朋友里最好的朋友啊。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过了一个多月,我发现南依开始疏远我了,我问她怎么了,她也只是对我敷衍了事。我没有勇气再去追问南依,她说过,勇士不是指有勇气的人,而是带给别人勇气的人。可她就是我的勇士啊!没有勇士何来勇气呢?窗外阳光明媚,可是我只觉得我的世界一片黑暗,阳光全部被她不费吹灰之力地夺去了。我努力着,希望在南依能看见渺小的我。可是南依,对我的一切举动视而不见。我放弃了,生活那么美好,这样不开心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不久之后,我正在努力在记忆里删除“南依”这个刺耳的名字的时候,南依突然对我热情起来,在我受宠若惊的同时,我也在告诫自己:“忘记她吧……”南依说要和我一起去看电影,我很想接受,但从嘴里说出来的却和心里想的不一样:“我们都曾彼此珍惜对方,约定要一辈子,可是,一转眼,什么都变了,以为空间不会改变什么,可是我错了,即使在一起的时光仍然时时浮现脑海,可是一句话,一件事,伤心地把什么都变了。我没有错,你也没有错,没有关系,断就断吧,就看的淡些,连带着把以前的快乐总总都忘却吧。而且你不是讨厌电影院的气氛吗?你不是对不喜欢的事情不会采取任何举动的吗?”视屏那头的南依目光刹那间冷了下去,想直直坠落的花火。

在和南依绝交后的第二个星期天,我发现被我遗弃在陌生人那一栏的南依给我留言了:“是否为知己,不在于言语多少,不需要付出多少,而是在你无助的时候,谁一直陪在你的旁边。”一瞬间大脑一片空白,也许是我错怪了南依,在友情中,其实宽容是最重要的。当我决定向南依道歉的时候,她的头像再也没有在我的Q里晃动过了。

茫然失措地在大街上走着,看到两个女孩,悠远安逸的画面仿佛电影里面的特写镜头,让我恍惚看到了我和南依的影子。

年少的友情,姿态天真而嚣张,弥留着水彩的美好色泽。

[对你,一丝永远的牵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大自然作文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美丽神奇,变化莫测。

在自然的森林里有一条小瀑布,它慢慢的流下来,另一边的石岩上水珠落下来,它想把石头滴穿。这是大自然构成的。一个山洞里有石钟乳。石钟乳形态各异,它们有的像龙、有的像兔子、有的像花、有的像人,反正大自然的东西,它们都有可能像。这也是大自然构成的。大自然的水,它清澈无浊,它让虾、鱼在这里居祝水上长起了荷花,那个被遗弃的荷花种也在这里安家。一片片荷叶上滚动着水珠,还蹲着青蛙,还有落在荷花上的蜻蜓,他们一起唱歌开大会。这水是大自然组成的。在那边树上的果子、树上的花。果子甘甜可口,甘甜直冲肺腑。花香飘万里、香气醉人。花有大有小的、有白的、有红的。梨花也不错是白的。六瓣花瓣,中间有黄色的花芯衬托,美极了。这是大自然孕育的出来。大自然的野花颜色很多,形状也不一致。各种各样、颜色各异的野花长在一片草丛里,那一片草丛一定是最美的。这野花是大自然培育的。

高山直入云霄、老鹰展翅翱翔、河流悄悄流着、大海疯狂的咆哮,还有百花绽放、花儿春开秋落、金蝉脱壳、鱼跳龙门……大自然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它们都有生命、都富有灵气。它们都深蕴着哲理。让我去亲进自然、融入自然、体会自然,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实,美好,快乐,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朋友们,这么美的大自然我们要保护好,就用美国华盛顿境内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酋长说的一句话:大自然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古人也云:“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永远的大自然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回忆高中作文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第一次记住“母亲节”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日子。

从小到大,我只是听说过有“母亲节”这个节日,却从没有留意过是哪一天,从没有想过在“母亲节”会给母亲一个什么样的礼物。也许母亲也从没有记住过这一天,也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会给她一个什么样的惊喜。

今天,我要在这里真诚地祝愿母亲“节日快乐”,尽管她已经不在人世了。

从小到大,母亲都非常喜欢我,尽管有时有点唠叨,有点烦人,有点令我讨厌。有时候我会跟她顶上两句,惹得妈妈火气更大,更容易发怒,导致我对她产生了憎恨。可当我离开家去镇中心校上六年级之后,一切都变了,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力量。不知是我长大了,还是妈妈变好了,她不像以前那样对我又凶又吼,又打又骂。她对我说话,总是那么轻声慢语,那么温柔和蔼,令我不得不与她亲近。每次我做事,她都会耐心地教我该怎样去做,如何做好,她那种关切的眼神真的让我好感动好愧疚。我以前错怪妈妈了。妈妈永远是想让我学得更多,做得更好。她完全是为了我好,为了我的将来着想。妈妈永远都是爱我的,妈妈,女儿错怪你了,对不起!

上初一的时候,你对我更是关怀得无微不至。由于我长大了,很多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决定。是你教我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让我不断进取。记得每周五,你都会让爸爸骑摩托车来接我和哥哥,你自己在家给我们做饭。你总是说我们在学校吃得不好,所以有什么好吃的你总是留到周末等我们回家一起吃。其实我们在学校怎么吃得不好呢?每周我们拿的钱是比较多的,倒是你在家才没吃好。爸爸经常在外面跑,你一个人在家,怎么会吃得好呢?记得有一次星期天上学,我一点都不想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不想去,害怕去了,回来的那天什么都会变了。是你骂我把我逼走的。我含着泪走了,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后来听爸爸说,我走后,你一直哭了很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出乎意料的事情竟然在我身边发生了,你抛下了我们撒手而去了。

妈妈,我不知道你现在在干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但至少你应该知道,你的女儿长大了,她不再是以前那个调皮、任性、不听话的女孩了。

妈妈,现在想起你生前的喜怒哀乐,真的让我好留念,仿佛又回到了以前一样。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你是我心中永远最亲最美的回忆,我要把你放在我心中最神圣的位置,因为是你给了我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也是我第一次祝福你。我不知道该送你什么礼物才能表达我对你的爱。我只想告诉你,妈妈,我想你,我爱你,你在我心中永远是伟大的,永远是最神圣的,永远是不可取代的。妈妈,你听见了吗?看到了吗?知道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曾经初一作文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改变发生在不经意之中,蓦然回首的时候,令人感叹的过去;诗意的在世俗洪流之中,是怎样的清,轻的经不起任意一阵风吹。

题记

残阳将慵懒的黄昏渲染成惨淡的殷红,田野里遗弃的稻穗应着微风,如同血海的波浪轻柔的漾开。我站在田埂上,任微风抚乱我的头发。

你还记得那些曾经吗?你曾经说过:总有一天,我要在一个宁静的乡村开一家用楠木做成的邮局,因为我认为邮局是希望的象征,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是满怀希望的将信送出去,又满怀希望的等待信的到来。我希望作一个交换希望的人,所以我一定会开一家邮局。

我记得你很喜欢阅读,每一次看你都在对书籍微笑,那笑容像纯净的天使,每次我问你微笑的原因,你总是说:阅读是灵魂的相知和呼应,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与不同灵魂沟通,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和年龄。无论任何时候读什么书,因为有了默契才有了热情。当我问你和灵魂沟通了什么的时候,你总是笑着说:不能说的秘密。

你还记得吗?这些曾经永远的曾经?

我记得你可爱的笑脸;记得你动听的声音;想伸手触摸记忆;记忆却随风散去,被雨林遮蔽。有谁曾经永远的曾经?有谁听过风吹过的声音?有谁听过海鸟的哀鸣?有谁听过花开的声音?我和你像一只只海鸟,慢慢忘记这些曾经永远的曾经。

还记的曾经你风尘仆仆的来找我送给我一束蓝色郁金香,你说郁金香的花语,是友谊我相信你就像相信你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你滔滔不绝的向我讲述陌生城市带来的兴奋。那眉飞色舞的表情让我感到很开心。你举起果汁杯对我说:朋友干杯。杯子碰撞,红茶的泡沫,徐徐盛开。那暖暖的红茶温热了不变的友谊很当年的情怀

亲爱的朋友,你可还记得,这些曾经永远的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诗为题的550字作文_[第三单元]写一首诗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我赞美大自然,我感叹众山名流。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央央大国,众然拥有许多文豪墨客赞颂题诗的名山大川。所以那些赞颂自然景色的文豪们都是怀着激动,感动地心情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首又一首的诗歌——是心中永远吟诵的诗。

我赞叹山,我赞美水。山的伟岸,山的正直,山的层层绿意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放眼望去,一座座大山像是被绿色渲染,绿得深沉。山中的丛丛绿树直指苍穹,伸展的枝臂有长有短,粗细不等,错综复杂,让人不得不眼花?乱。

在青翠掩映下,你难以发现山中小花的身姿,此时此刻的它们正以最美的姿态吐露着芬芳,使整座大山散发飘香。让人内心激动不已。

座座大山参差不齐,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又宛如一层层细浪在海追逐,雀跃不已。

山的顶端高耸云端,在云气的飘动下,山的肌肤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连翩。有股弹拔云间的冲动,以求更清晰更愉悦的欣赏。

湖泊的溪流是这样的澄碧清澈。鱼儿成群结伴无所事事的漫游着,摇摆着躯体,骨碌着眼睛,似赞叹罢。

水的平面像镜子般透亮,把蓝天白云映射得如引清晰,不知情的人们还以为自身遨游在数万里的碧波蓝天中呢!鱼儿仿佛安上的翅膀飞向纤纤白云中游玩,转悠,欣喜若狂。此时,在凌空飘舞的落叶轻点水面,使其波纹横生。鱼儿云儿仿佛在舞,如痴好醉的。

刹那间,从山中传来悠扬笛声,隐隐约约地,像一首优美的诗篇从山中飘忽而至,飘向世界,飘向太空,飘向你我的心中——那是永远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英雄作文

全文共 141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会铭记。一个海峡无可代替,那――是我们的宝岛台湾。站在此岸隔海相望,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明末清初的时期,让我再次见证那宝岛台的回归。

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际,是你毅然扛起祖国大任,不抛弃不放弃,一次次重创清军。你一远大的眼光主动请缨收复台湾,你亲自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把剑指天站在船头慷慨激昂的说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侵略者胡作非为。”多么的豪气冲天,多磨的鼓舞士气,此时的你以的正气向荷兰侵略者下了最后的通牒,但狡猾的侵略者者仍依靠着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城堡负隅顽抗。你站在船头迎着海风听起胸脯,用你愤恨的眼光直视城堡上的侵略者,顿时叫他们一个个胆战心惊,又暗下派人考察地形,利用海水的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顺利登岸。这如晴天霹雳,见大势已去的荷兰侵略者立刻慌张了起来,有的士兵无望垂下了头,有的士兵手中的武器在不停的颤抖,更有甚者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眼见胜利的到来之际,不知是谁带头押来了一名百姓来威胁郑军,郑成功犹豫了:到底攻不攻城,攻吧,以后何以面对台湾的人民;不攻吧,岂不白白流血,今后台湾人民的生活又会怎样呢?郑成功的心乱透了,头脑里两股不相容的力量在不断的作斗争。卑鄙的荷兰侵略者似乎看出了郑成功的顾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纷纷效仿起来。又抓了一批百姓,以此来要挟郑功成退兵。百姓见郑成功迟迟按兵不动,一个个挣脱侵略者的捆绑,铿锵有力的喊道: “不要管我们,杀啊!杀啊!杀啊!。”然后跳下了城楼,一解郑成功的的后顾之忧。郑成功再也看不下去了,饱含泪水的怒视者荷兰侵略者,剑指前方,一声令下:“兄弟们,冲啊!”郑军带着愤怒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破城门,砍下侵略者头领首级,随后义愤填膺的告诫他们:“记住台湾永远是中国的,永远都不会与中国分离。”紧接着,台湾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军事﹑经济要地。

伟大的事迹永留我们心中,就像郑成功的事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他却真实的存在着,而且鼓舞着每一个爱国人士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奋斗。

郑成功在大明江山濒临灭亡之际,也曾“仰天长啸,伏地呻吟。”但他后来明白“长啸无用,怨天无能。”他渐渐重新站了起来,把光复大明看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是自己的责任,纵使面对大清的高官厚禄或武力的威胁,也不动摇心中的责任。没有豪言,没有状语,唯有朴实的行动。他就这样默默地坚守着,直到他那油尽灯枯!正是这份爱国的心,撞击着人心,让人不由地致敬。

郑成功的出现,让无数饱食终日的生命失去了分量,尤其是在我们这些貌似富足,动不动玩深沉,玩品味,不去了解国家大事,整天吃喝玩乐的同龄人面前,郑成功呈现出的精神的富足与人格的伟岸更加的鲜明。

我们的生命到处都充满着大爱,即使在种生活中,还有的同学争说“郁闷”,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怨天尤人,可是那作为亡国奴的郑成功呢?他该怎样抒发自己的愤怒呢?又该向谁诉说呢?不幸本身不是财富,战胜不幸的过程却可以创造财富。每个人面对的困难都不尽相同,但战胜困难所需要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在爱国迷失的水渠中,我们需要爱国的坚守者的出现,郑成功正是这爱国的坚守者。余中光曾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多么地深情的,多么的伤感的道出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的心声。我们需要郑成功,因为我们需要责任,更需要爱国。

有一种平凡,叫做感动,有一种责任叫做不离不弃。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向郑成功致敬,用心用灵魂爱着我们的煌煌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珍藏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夕阳的余晖投射到大地上,轻柔的风好似母亲的手轻抚着我,暮色四合,凝望着茫茫的苍穹,寻不见云的踪迹。风儿吹得树絮絮低语,仿佛在诉说人间一个奇异的神话。

我漫步于小路上,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那堵矮墙边,那枯了的小花似在眼前鲜活起来,藏在我记忆深处的些许零星片段又在我脑海中重组了起来。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外面常常玩到很晚,留恋于家外的广阔,神往于美好的自然世界。那次,踏着朦胧的月色,我们几个孩子来到了这堵矮墙下,大家嘻嘻哈哈玩闹着,墙根下的狭小空间成了我们追逐嬉戏的欢快乐园。

“喂,喂!大家快来看啊!”一个稚嫩的童音叫嚣着。我们一窝蜂地跑过去,只见墙里边树上长了几朵可爱的小花。粉嫩的,小小的,摇曳在枝头,似乎故意招惹我们这群顽童。我顿时在心中萌生了摘下来的念头,便自告奋勇地冲向前去,抓紧了墙上的凸显处,用力的蹬了上去。站在那堵墙上,很顺利地摘下了小花,然后得意地冲下面喊:“快,接住!”便扔了下去。下面的小伙伴抢着小花跑开了,只留下了在墙顶无所事从的我。这时望着墙下,我后怕起来,头晕乎乎的,恐惧到了极点。这么高的墙,我该怎么下去呢,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

这时,一个背着书包的女孩子走了过来:“嗨,小妹妹,不用怕,你跳下来我会在这里接着你的!”我睁大了眼睛,咬紧了嘴唇,恐慌地摇了摇头。她乌黑的眸子紧盯着我,脸上挂满了轻松的笑容,“没事的,加油!相信我。”犹豫了一会儿,我便鼓足了勇气紧闭双眼跳了下去。睁开眼时,我已经扑在了一个温暖的怀抱中,我脸色苍白,怔了怔,又张开了嘴哇哇大哭起来。“小妹妹,你要那朵小花吧?我给你摘。”那女孩说完,便吃力地翘着脚往上探,终于摘得了几朵,放到了我手里。

等我擦干了眼泪,那个女孩已经不见了,只剩下几朵小花和从远处飘来的一句话,“小妹妹,危险的地方不要再去了啊。”那声音甜甜的,和着风柔柔地送过来。我心头热热的,小心翼翼地把花放在手中,贴在胸前。

如今,那曾经的种种又在眼前回放着,那枝早已干枯的小花被我夹在了书页中,这是我永远珍藏,它包含的是陌生女孩对我的关爱,还有那童年的万缕馨香。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那点绿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梅兰竹菊,在古代被称为“四君子”,为人们所赞美,但在这四个名家中,我却最欣赏竹。

在古人看来,竹子的品质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我看来也是如此,竹子长在土里就永远立住,无论遭受怎样的风吹雨打,它都如一根擎天柱支撑着天和地,毫不动摇。它从那一点点的竹笋,最后长大成人;从那孤零零的几颗,最后成为一片绿的海洋;从那柔嫩的身躯,最后成为一把参天绿伞。从弱至强,漫长而又短暂,转瞬即逝间便成为一个绿巨人,一个群体,一个部落。从那一点点的绿,到风一吹便“沙――沙――”作响,变成绿的海洋,让人肃然起敬,再也不敢小视它的存在了。它是顽强的,它不屈于自然,不奢于完美,不需要肥料,只要有点土便足矣。即使是在怪石林立的环境中,它也能发芽、生长、成才,漫山遍野,似山洪,飞泻千里。

竹子,它不但生命力顽强,还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决不退缩。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它是如此不畏艰苦,冬至之时,其他树都低头不语,甚至把肢体都给抛弃了。而它柔而不脆,刚而不硬,似水,潺潺而过;似风,飘飘然然;似棉,顺手而去。再多的雪,也从它身上滑下,不能把它压断,他依然守卫在那儿,就如同一个忠诚的卫士,在那傲然挺立,忠于岗位。

但在我看来,竹子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晚年啦!经历岁月的洗礼,他长大了,变得粗大高壮。可以做成水烟筒,“咕噜、咕噜……”,可好听了,这样烟味淡了,还多了一丝大自然的清香。它也可以做成雕塑供人欣赏赞美;可以用来铺桥、造房子;还可以用来造纸、做筷子……你牺牲自己,为人民造福,可真是像“雷锋”一样乐于奉献啊!

竹子,是那么顽强,那么勇敢,那么乐于奉献,是在我心中那不可抹去的,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的那点绿。

展开阅读全文

愿它,永远雄姿英发作文700字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我总爱不时望一望它——学校转角处的黄桷树。时光多么会打扮它呀!一条又一条围巾围在它的身上,一片又一片嫩叶别在它的发间……六年如白驹过隙,我的身边变化了太多太多,可唯有它,依旧雄姿英发。我愿它永远这样,因为它是我与她的友情见证……

嫩叶初绽

在微风渐暖的开学之季,我们相见了。在满树新绿下,我们手牵手,止不住欢快的心情,上蹿下跳。够白云、挥蝴蝶、逐微风,玩得大汗淋漓。我们一屁股坐下,仰望耀着新绿的嫩叶,那么充满生机,恰是我俩幼嫩的友谊。那会儿是一年级。

绿叶荫浓

迎着夏的明媚,我们拿一根短绳,奔向黄桷树。一个、两个、三个……我俩数着数着,也记不得跳了多少了,便索性将绳一扔,唱起歌谣。头顶茂密的绿叶为我们遮阳,幼稚的歌声回荡。那会儿是二年级。

黄叶飞舞

寒冷的秋风不断击打着我,但都比不上你冷冷的话语带给我的创伤:“你太不顾及朋友的感受了,让我在秋风中等了你半个小时!绝交!”因为那次失约,我们的友谊分裂了。伤透了心的我不知不觉中走到了黄桷树。你也在那儿!黄叶飞舞落下,擦过你被泪水洗刷的脸颊。我牵了你的手,相视、笑了。那会儿是四年级。

寒绿高挂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依然牵着你的手,走向黄桷树。树的绿叶多么顽强,在冬的进攻下仍高挂枝头。我不由得想到我们的友谊,它即将面临分别,它抵挡得住吗?我们视线相遇了,无数话语涌到嘴边……想说出,说不出,一切尽在眼神中交流……终于,相视一笑、重重点点头。黄桷树在冬日依然生机勃勃,我们会永远是好友的!那会儿是六年级,我们即将分别。

学校转角处的黄桷树——直至今日,它仍挺拔笔立、雄姿英发!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守灯人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学校发了一本散文集让我们回家翻阅,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只是我素来是不喜读书的性子,暑假一到,便玩疯了,那书也不知被我丢到哪个旯旮去了。

再次想起的时候是一个夜晚,不知什么缘故,我失眠了。闭着眼睛却怎么也不见周公,不得已,我起床开灯,无意间想起学校发的那本书,本是随意找找,竟真叫我找到了。

或许是因为夜晚读书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失眠,又或许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引人入胜,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那位守灯人令我感动,他如一盏灯,在作者乃至我们读者心中闪烁着炫目的光芒,永不熄灭。

其实我的心里也有一盏灯。

幼年时,隔壁有一位姐姐,我上小学,她念初中。她成绩很好,其用功程度也令我自叹不如。

每天清晨,当我还在梦乡时,她便已经起床,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发音绕口的让我想哭;当我还坐在电脑前玩耍时,她已经跑完了800米;当我还在为几页的作业而抱怨多时,她已经闷声不响地做完了几套试卷。

这位姐姐曾是我的噩梦,每当我犯了什么错时,妈妈总会将她与我比较,而每次都是我完败。

她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一直不喜欢她,虽然她很优秀。

让我对她改观,是有一次母亲去考驾照,将我丢在了她家。

那天,我睡在姐姐的房间,当我躺在床上时,书桌的灯依旧是亮着的。睡意朦胧之间,我问她:“姐姐,你不累吗?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她愣了一下,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张明信片递给我。说道:“累呀,怎么不累。但是如果累一点,我能实现梦想,累也值得了!”

看我接过明信片,她又说道:“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我一直很想去上海复旦。所以,我必须像一头黄牛,默默踏步前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哪怕黄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她说这话的时候,神色坚定,台灯的灯光倒映在她的眼里,仿佛漫天的繁星。

我又看了看明信片一一复旦大学,真的很美。在睡着前,我想,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复旦大学。

那位姐姐在我心中点亮一盏灯,这盏灯明亮了很多年。

夜,渐渐深了。一切都进入梦乡,我合上书,关了灯上床,渐渐有了睡意。

或许有的人不经意间为别人点亮一盏灯,连他自己也没发觉。灯,明亮了自己也明亮了他人。

恍惚间,我想起小时候因为跟父母闹别扭,一气之下冲出家门,徘徊到深夜,满以为他们都睡了,却没想到,家里的灯,依旧亮着。那灯晕黄而微弱,却温暖了我许多年……

灯光,无处不在,只要你肯点亮,只要你肯发现。

如果我们去点亮一盏灯,虽然不能永远地璀璨,但能照亮那些原本黑暗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回忆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记忆中我搬过一次家,这两个家给我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快乐。

前泥洼小区位于丰台,在那里我们住了两年的时间。刚搬到那里时,我仅仅四岁,根本不懂事,只觉得这里好大好漂亮!满心欢喜,直直扑到软软的大床上连连打滚。来到这里后,没过几天便被爸妈送去上幼儿园,我很不解为什么要去那种讨厌的地方,撒娇大哭几天也就逐渐适应了。在前泥洼我最喜欢的就是楼下的铁栅栏,因为时间太久上面的油漆已脱落了一大半,可是就是这样的栅栏充实了我在那里的时光。我喜欢在那里爬上爬下,双手双脚并用“噌噌”几下就登顶,坐在上面环看周围,妈妈看了便说:“你这孩子,怎么一点女孩子样都没有?”每每听妈妈这么说我总是没心没肺的笑一声,然后依旧我行我素。玩累了就蹲在栅栏边,扒开一小簇杂草,看小蚂蚁和不知名的虫子窸窸窣窣地来回忙碌。

直到有一天,一辆大卡车开到楼底下,他们把家里的东西全部都搬走了,而我随爸妈来到了我的第二个家定慧里。永别了!前泥洼!

定慧里在海淀区,来到这几个月我就上了和家仅隔一条马路的小学。一切都是未知的,学校、朋友、公园……我熟悉的都消失了,内心感到无所适从。爸妈接替送我上下学,一周后就没有再接送,起初很害怕,害怕来往的车辆,害怕闪烁不定的红绿灯,害怕独自走在陌生的道路,可是耳畔却回想起那晚爸爸的话:“你已经快七岁了,爸爸妈妈不能一直陪着你,你要学会自主和独立!”这句话是定心丸,支撑我走完那条路。在这里,我没有再下楼玩的时间,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先去书桌旁写作业,虽然听到外面的欢声笑语总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但是“要好好学”却生生压下了玩心。

不知不觉,到了六年级毕业。我长大了,成为十二岁的大姑娘,也要迈入初中的大门,一切都没有变,但是心智却成熟许多。

现在我还住在定慧里,这里还将陪伴我走完初中生涯。从前泥洼到定慧里,这将是我永远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天空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至少,我们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简爱》

天空,变化莫测,或蓝或黑,千奇百怪。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天空我都见过,唯有那一次的天空,深深地在我的灵魂上留下一道烙印。

那天发完成绩单,我照常回到家中。家里没有任何人,却异常的冷,冷得有点阴森。这次的考试,考得十分不理想,不经意间,我想起妈妈因恼羞成怒会痛骂我的场景,不禁连续打了几个哆嗦,心中害怕极了。我不由自主地跑到阳台柜上,整个人瘫在上面,打开窗户,努力使自己的心绪平和。

此刻,阵阵凉风向我的脸上扑来,好不惬意。我定定地望着这番夜色,鼻子一酸,一股伤心之情油然而生。天上的点点繁星如顽皮可爱的孩童,不停地眨着眼睛。眼睛明亮干净,毫无污浊。月亮也好似一叶小舟,天空就是那荡漾的湖水。月亮在上面游行,缕缕云彩是织女亲手织出来的,难怪如此透亮。树林里的鸟儿们发出清脆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风吹得枫树林掀起阵阵林浪……这时,我停止了想象,对着天空大喊出自己的心声,十分痛快。

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我关起窗户,刚准备说出口,就被妈妈抢先一步:“乖儿子,不要紧,不就是一次小测试,大不了下次再继续努力!没关系的!加油!”我定定地站在那里,盯着妈妈看。不一会儿,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拥到妈妈的怀中。妈妈不停地摸着我的头,安慰着我。

天空,使我的心情舒畅、让我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