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

永远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永远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永远问题。

分享

浏览

4807

作文

504

永远的风景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朝历代的文侯将相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但在我眼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才更加优秀,他们每个人在三国时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我心中,那道风景真的很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后人对诸葛亮最透切也是最真实的评价,他出山后首次出师就大败敌军,为士兵鼓足了勇气,也为刘备增加了兴复汉室的信心。后来,他又用早已谋划好的策略,建立了三足鼎立之势,为蜀国以后统一中原的愿望,奠定基础。就这样,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全心全力为蜀国献计献策。终于,积劳成疾,但在将要辞世之时,仍不忘刘备交于他的重托,他还预料了后来之事,留下了三个锦囊。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它表现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在刘备辞世之后,他肩负重托,精心辅佐刘禅,虽然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会治理朝政,亲信宦官。但诸葛亮仍然没废除刘禅,取而代之。而是更加精心,耐心地教导刘禅。这足表现诸葛亮的品格高远,淡泊名利。

诸葛亮更是智绝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巧布八阵图,草船借箭,更显出他的才华出众。借东风,可见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智慧过人。写《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更见他文采飞扬。

关羽是义绝的化身,他在曹操手下时,为了报曹操对他的厚恩,斩颜良,诛文丑,以报之。在华容道,他明知自己立下军令状。但还是为了义,为了偿还曹操昔日的厚待之恩,放了曹操。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义。当他得知刘备等的下落的消息时,毅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去寻主。这更加体现他的忠义。关羽——他是义绝的化身,忠义之臣的代表!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原则。虽然他生性多疑,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每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不同的缺点,不能只用缺点去评价别人。年过半百的曹操,仍抱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胸怀大志,雄心不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他虽然年过半百,但仍能有较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更是难能可贵的。

在《三国演义》中,他们都有着他们杰出的一面,优秀的一面.在历史中,演义着不同人的精彩人生,更使历史变得绚烂多彩.在我心中,那道风景很美!

[永远的风景作文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永远的回忆作文400字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难忘的日子每个人都有,而你还记得么?——题记

难忘的日子里有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回忆,而这些美好回忆对我来说却是沉甸甸的。

而那段回忆中最重要得一个人就是我的妈妈,在那段日子里,你细心照顾我,让我忘记了害怕。您在我生病时那言语和动作使我记忆犹新,让我感觉其实生病也是快乐的,不过说起这些不禁让我想起那一天——

天空中下着小雨,我和你走在小路上,在路灯黄色昏暗的照应下我们走着走着,好像是我淋雨了,突然感到头晕,害怕让你担心,本来想回到家中来说的,可不知道我的身体却那么不给力啊!

我无可奈何只好头晕目眩的对你说:“我头好晕。”你急忙摸我的头,头好像真的很热我感觉,连忙带我飞奔回家,骑着车带我去医院。在医院,人有些多,好像都是淋雨发生的,你立即给我拿了个温度计,看着那么多人,你很着急的在我的身旁细心的照顾我,5分钟后,才发现我烧的很高38摄氏度。终于到我了,你对医生说:“我的孩子发烧了,可不可以让他吃药。”我在一边躺着,仔细的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当听到这里时我很感动,因为我害怕疼,但那个医生却说:“不行,必须打针。”

最后我不得不打针,而你在一旁为我加油,不让我害怕,在你的加油和鼓励下我克服了疼痛。

后来我连续发烧了一星期,当然也就打了七次针,病魔也远离我了,我终于好了。但是你在我后来的几天都一直悉心的照顾我。然而我曾经对你说过这件事,而你却说什么时候的事情啊?

就这一件事成了我难忘的事,那几天成了我最难忘的日子,沉甸甸的在我的心中。

那段难忘的日子我依然记得,而你呢?还记得么?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期待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河水咆哮,浪排星空,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巨浪怒号,声慑天公,奔流到海一泄汪洋;黎民煎熬,叩首苍穹,只求两岸繁荣安宁。

往事越千年,河堤决口,肆虐人间;洪水跨岸沿,房屋淹没,践踏良田。就在这两岸,烽火连天,百姓家不成家;就在这山川,外敌入侵,国家国不成国。生灵涂炭,哀嚎遍野,四海无宁日,大地陷入无边的黑暗中。饱经磨难的人们,在令人窒息的乌云下,煎熬着,期待着,奋斗着……

奔腾的黄河水,跳动着中华千年不息的脉搏,养育了多少英雄儿女,立于此万顷茫然之上,举臂擎天,力挽狂澜。任那滚滚的浪花,来淘洗这些千古英雄。风雨秦皇,开疆拓土。因为他在期待和平安定,风霜汉王,统御外胡,因为他在期待天下安定;风流乾隆,平定回纥因为他在期待国富民兴。正是像他们这样,敢于临危而上的时代弄潮儿,携手共创了今日的天地,令后人永享福德。同样的期待,给了他们同样的梦,让他们能够在人们的期待中,完成自己的期待。

青草萋萋,沃野千里,和平鸽正鼓翅飞向寥廓的江天,欢声笑语也溶入了涛涛的河水一曲腾飞的颂歌,得以奏响,奏响在这浩浩的黄河之中。

历史的洪流,流经无数艰难的岁月,带着人们的期待滚滚向前。当我们站在河边,让空气迷漫的水气来浸染我们的心时,那份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期待,也将在我们身上,来演驿新时代的海阔河水咆哮,浪排星空,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巨浪怒号,声慑天公,奔流到海一泄汪洋;黎民煎熬,叩首苍穹,只求两岸繁荣安宁。

往事越千年,河堤决口,肆虐人间;洪水跨岸沿,房屋淹没,践踏良田。就在这两岸,烽火连天,百姓家不成家;就在这山川,外敌入侵,国家国不成国。生灵涂炭,哀嚎遍野,四海无宁日,大地陷入无边的黑暗中。饱经磨难的人们,在令人窒息的乌云下,煎熬着,期待着,奋斗着……

奔腾的黄河水,跳动着中华千年不息的脉搏,养育了多少英雄儿女,立于此万顷茫然之上,举臂擎天,力挽狂澜。任那滚滚的浪花,来淘洗这些千古英雄。风雨秦皇,开疆拓土。因为他在期待和平安定,风霜汉王,统御外胡,因为他在期待天下安定;风流乾隆,平定回纥因为他在期待国富民兴。正是像他们这样,敢于临危而上的时代弄潮儿,携手共创了今日的天地,令后人永享福德。同样的期待,给了他们同样的梦,让他们能够在人们的期待中,完成自己的期待。

青草萋萋,沃野千里,和平鸽正鼓翅飞向寥廓的江天,欢声笑语也溶入了涛涛的河水一曲腾飞的颂歌,得以奏响,奏响在这浩浩的黄河之中。

历史的洪流,流经无数艰难的岁月,带着人们的期待滚滚向前。当我们站在河边,让空气迷漫的水气来浸染我们的心时,那份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期待,也将在我们身上,来演驿新时代的海阔。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雨季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一段半截的情缘。

那是一段哀伤的回忆。

那是一段孤单的雨季

每年的雨季,我都会站在雨中等你,等你的突然出现,等你在我不待我惊出声的瞬间,将我紧紧拥住……

我站在雨中寂静的的等待着,等着你的归来,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你知道我最怕孤独寂寞,所以你一定不会忍心看我如此孤单。

记不得我们是从何时何地相识的,我总以为在你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前世的约定,我们用眼神进行着心灵的交流,类似帕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但是你我之间,好似从未说过几句话,我只是用眼神将你紧紧锁定。

直到一年的雨季,雨很大,我却又喜欢独自在雨中,享受天地的洗礼,只因为记得一句话,雨水是上帝怜悯的泪水,可以净化人的灵魂,让人忘却任何烦恼,况且我就叫夏雨,自然喜欢被雨水洗礼,因此每逢下雨都会在雨中漫步,直到你打着那把蓝色的雨伞出现在我身边。

你从未对我说过任何甜言蜜语,也未和我许下任何诺言。但我总能从你的眼神中读懂一切。

你曾告诉我,最重要的话应该留到最后重要时刻才能说出口。就像幸福如同美酒需要陈酿才能散发出醉人的清香。

可是你却离去,我离开了人群,漫无目的的走着,我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也不知道哪里有你,更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到有你的地方……

当雨季再次来临,我静静的站在雨中等你,那绵绵的雨丝是我心中的思念,那呜呜的风声是我心中不止的哀鸣,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你知道我最怕孤独寂寞,所以你一定不会忍心看我如此孤单。当风停了,雨止了,我心中的角落却依然在落雨,哪里有你,有我和那把蓝色的伞……

那是我心中阵阵的哀愁。

那是我心中永远的雨季。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丰碑作文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小小年纪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3岁啊,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啊,她却在军营里到处忙活,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我们现在正直13岁,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的是清闲、舒适的日子,我们怎么能跟刘胡兰比呢?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从此,她开始逐步了解“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

有一回,八路军把敌人的一个团给包围了,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想到前线去帮忙,队里的首长奉劝她们说:“前线正在打仗,很危险,还是不要去的好。”刘胡兰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们毅然要求到前线上去支援:“那些战士们为了国家,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不怕,我们也不怕!”首长说服不了她,只得让她们去帮忙。在战场上,她们不仅救死扶伤,还帮战士们运送炸弹,表现的一点也不比那些战士们逊色,一直忙到天黑才撤军回营。那时,她才13岁。

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就发动群众与日本主义者斗争,她经过重重的困难,在1946年6月时终于正式被中央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候补人员。那时,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那天,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面对敌人的威胁,她临威不惧的对敌人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看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样子,把刘胡兰和逮捕的6位革命人士当场铡死。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永远的占据着她的心,所以她才能从容的躺在侧刀的下面,她那永垂不朽、坚贞不屈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毛泽东述说了这件令人悲愤的事。悲就悲在刘胡兰这么小的年纪就英勇的牺牲了,愤就愤在国民党反动派连这么小的小孩都要残杀,实在是可恶!毛主席听完后,悲伤的问:“她是共产党员吗?”“是啊,她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啊!”任弼时动情的说。毛主席触景生情,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是啊,刘胡兰在她青春年少的时候,把她的一切都贡献给了革命,贡献给了人民,贡献给了正义!我们为中国有个这样的英雄豪杰而感到高兴,她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的深处,她的品格将永远撒拨在那些正义人士的身上,她短暂而又悲哀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3348 字

+ 加入清单

我作为景泰人已来北京20年之久了,已是不惑之年的我,人生的一半时间在北京度过。虽久居北京但有时会梦回故乡,忘不了那生我养我的景泰。家乡的朋友在北京有事我多会尽力帮助。5月初,李树江先生委托我向王定国老人求字,我痛快地答应了。热心研究景泰历史的李树江先生整理西路军在甘肃景泰的经历,并拟定出书,书名为《西路军在景泰》,他已约请了王定国老人题写书名。由于他不能来京办理,便委托我去王定国家办理此事。

我把王老的事迹讲述给儿子龚恒一,儿子作为景泰的京二代,对景泰没有什么深刻影响,但对景泰的长征故事却很感兴趣。于是我决定带他一起拜访王定国老人。儿子事先还拟好了采访提纲。

我和儿子冒着大热的天气来到位于北四环的王老家。见到王老,我们有些吃惊,将近百岁的老人,身体依然健康,面色红润,口齿清楚,比较健谈,正和孩子们打扑克。老人的小儿子谢亚旭接待了我们父子,人很随和,特别客气,和王老一样没有什么架子,把我们当重要的客人,给我们倒茶,端水果。我们为之感动,我们和王老素不相识,通过景泰县从未谋面的李树江先生联系,就能如约到王老家。而且担心我们到家后王老不在,所以提前写好了书名。在拿出那幅精美的字画后,老人与我们合影留念。在合影之前,老人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容貌,梳了梳头。可见老人和她家人都很和蔼,把我们看作远道而来的客人。家里书画、照片、礼品很多,但不显得乱。最让儿子龚恒一惊讶的是王老和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的合影照片。王老还关心景泰县的近况,问那里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真是一位伟大的老人,在自己近百岁之际仍然关心着老区。

当儿子龚恒一问老人见过毛主席没有,王老开心地作了回答。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的中央机关和四方面军总部在懋功会合,在庆祝红一、红四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联欢大会上,王老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虽然,长征的道路是异常的艰苦和曲折,但是,王老记得更多的是艰苦中的快乐。她以轻松的口吻,说起和毛泽东主席过草地的往事:那时,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主席爱抽烟,长征途中没烟叶,小战士们就主动帮毛主席一个小忙:“我们是在同一条路上啊。他一路要抽烟,没的抽啊!我们就找没有毒的树叶子,采下来,背在背上晾干,然后给毛主席,他弄弄就抽。”毛主席一路上抽着战士们为他卷的树叶香烟,和战士们说笑着,主席的乐观也同样感染了王定国,让她更加坚定地战胜这艰险的征途。

历史的见证

王定国,一位世纪老人,作为长征的见证者,参加了红军长征,后参加西路军前进剧团。1937年后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管理科科长。在甘肃留下了王老的足迹。她是成千上万红军战士的杰出代表,长征精神在她身上体现,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生命,最后取得了胜利。虽然70多年过去了,对于我们已经遥远,但要去拜访健在的红军老人,崇敬之意油然而生。当年那些青春年少的红军战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景泰这片土地上。去拜访当年的见证者,就是对死难烈士的怀念。

过草地时,王定国的体重仅有50多斤。说起那段经历,王老笑着说:“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是的,在过草地时,有多少战友就在身边陷进了沼泽,没能再爬出来。过草地时,最可怕的还是饥饿。绵延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战士们没有充备的口粮供给,能够果腹的仅仅只有野菜和草根。但是,即便是野菜和草根也不可能支撑那么多的队伍一次次地采集,更何况有的“野菜”和“草根”是有毒的,长征的途中,就有许多战士因为误食了有毒的“野菜”,而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中。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

长征路上,王定国一直非常幸运,她熬过了饥饿,躲过了敌人的子弹,走过了随时可能吞噬人生命的草地。但是就在1936年,她的身上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当时,他们要翻越的雪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在雪山顶上,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那里。近年来,有人采访王老,问到她长征期间“丢”了个脚趾,她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的:“在雪山上,晚上睡着了。人多被子少,盖不着,脚冻僵了。一摸,就断了,冻掉了嘛!”作为一个年轻的红军女战士,她没有为自己的这根脚趾掉一滴眼泪。问她伤心不伤心,她回答说:“没什么伤心的,死活都说不准了,伤心?又不是我一个人,那么多的人,伤心什么?我们是穿着单衣服,一边走一边嘴里嚼着辣椒翻过雪山的。”我们总说革命者的情怀,王老以极平常的语气所说的往事,是不是最感人的情怀呢?

长征没有终点

王老离休后,那双走过长征路的脚,并没有停歇。1983年,王定国重访甘肃,曾到过景泰,同时了解到一批滞留在甘肃、青海的西路军被俘和失散人员生活困难。她认为,当年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及后果,不能由这些无辜的战友承担,而且,这些人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现在不解决,后人不了解这段历史,更难以解决。于是,她和伍修权一起,自费跑遍河西走廊,越乌鞘岭,跨湟水河,顶戈壁烈日,迎祁连朔风,为的是一项几十年前没能完成的任务——营救西路军流散人员。

她曾与陈云夫人于若木等同志,发起挽救失足青少年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她曾在76岁高龄时重返草地,在川北22个县考察,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她曾在92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她真是个闲不住的革命老人,她的人生新长征正在愉快地进行着!

2003年,老人的小儿子谢亚旭就向母亲提起: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想让母亲“重走长征路”。这个建议令王定国非常高兴,对怎样重走长征路,王老自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看看红军遗址,看看健在战友,看看老区百姓”。在儿女们的一致支持下。2004年6月,王老到达四川省天全县,这是她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站。在瞻仰天全红军烈士陵园时,王定国听说县里雇了顶滑竿要抬她上山,生气了,她大喊:“我是红军啊,我自己能上去!”在高海拔的二郎山、在泸定县的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九旬的王定国老人推开上前搀扶的人,只身在100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这哪像一位92岁高龄,负过战伤,30年前又做过大手术的老人?

晚年的王老是一名公认的著名社会活动家。1984年以来,她参与筹备成立了中国文物学会,并担任副会长,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她倡导成立的“山海关长城研究会”,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有关电视台拍摄了许多专题电视片,促进了对长城的宣传、保护;参与筹备成立了中国干部教育协会,担任常务副主席;她还和于若木一起积极投入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很多机构邀请王定国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家人怕老人太累谢绝了,但只要被她知道了,总要批评大家,说:“人家请的是老红军,不是我个人,没理由不去的。” 1978年开始的6年里,王定国先后整理、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诗集》、《谢觉哉文集》等近500万字。

虽然长征在70多年前结束了,但是长征精神的传承永远没有终点,长征精神的传承就是新的长征。98岁的王老似一座精神丰碑依然在人生的征途中前行,那么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就应当坚定地继续我们新的长征。

永远的激励

98年的人生中创造了无数奇迹: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敌人的弹片击断了她的腿骨,她坚强地迎来革命的胜利;从文盲女到革命家——14岁参加革命后,刻苦学习,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女到著书立传,成为今天很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绘画集一身——70岁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丹青追忆红军岁月、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癌症老人——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依然欢乐;她曾在92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近期正在策划在四川举办画展。 如今,老人革命热情不减,头脑清晰,继续发光发热。

红军的长征精神,像隐形的翅膀,激励红军战士夺取了长征这个举世创举的胜利,也激励着像王定国老人这样健在的老红军书写着灿烂的人生,我们要学习王定国老人,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强盛国家,同时要传承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激励后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

全文共 9507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唯一一位在导弹、核弹和卫星都做过卓越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唯一一位获革命“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题记

郭永怀,生于1909年,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员,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跨声速流中的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为人类突破“声障”,实现超声速飞行解决了重大理论问题,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其骨灰被埋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的塑像下面,陪伴他的还有与他一同牺牲的忠实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生平

郭永怀幼时聪慧,勤奋好学。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在那里,基于科学救国思想,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重要贡献。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应用力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1956,受人民中国感召和钱学森热情邀请,回到祖国。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50年代,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我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叶,由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和高速流动中电离现象的出现,磁流体这门新学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郭永怀抓住这一苗头,于1961年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郭永怀异常重视实验研究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为了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开展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搞实验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他说:“就象高能物理研究那样,我们不能搞昂贵的大型高能加速器,但可以用小型设备来观测宇宙线;我们搞气动力的,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

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牺牲,牺牲时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用身体保护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教书育人

郭永怀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不仅在筹建研究室、培养人才、建设实验设备、规划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许多具体课题的研究。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普朗特唯一的中国学生,也是唯一的女学生,冯·卡门的师妹,也是杰出的流体力学家)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在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

人民的科学家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到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为此,校方不让他从事机密工作。但空气动力学,特别是令人烦畏的数学难题,又不得不请郭永怀处理,他们便要郭永怀填一张表格,在“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屡美国服兵役?”一栏中,郭永怀填写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为此,他没有查阅任何秘密资料的权利,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郭永怀从未流露出任何一丝悔意。

知郭永怀者莫过钱学森。当时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56年6月写信给郭永怀,盼他回国的急切之情跃然笔端:“永怀兄,我们现在为力学吧,我们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

“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您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我们拼命欢迎的,请你不要使我们失望”。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和妻子李佩等科学家历尽千难险阻离开美国,到达罗湖边防站,他们终于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回到北京,郭永怀便很快见到了先期回国的钱学森,他兴奋得流下热泪。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不久,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回国后,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从不休息,经常是早出晚归,整天埋头书案,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甚至连听音乐的时间也没有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后来他全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自清朝以来的国内外邮票整整搜集了3大本,后来全部送给了国家邮政总局;他十分喜爱摄影,现在也顾不上了。

1957年初,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约见钱学森,让他推荐工程力学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人选,钱学森毫不迟疑地说:“我看郭永怀完全可以胜任!他学术造诣很深,而且作风正派,工作扎实。”当时力学研究所的年轻学者回忆说,他们当时有疑惑,因为郭先生在美国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他没有摸过原子弹,美国人是绝密的,苏联也是绝密的,他怎么懂啊?实践证明,郭先生确实完全担当了信任。

据钱伟长先生回忆,那时很多人是教育救国论者,认为国家要脱去贫困落后只有大办教育,培养几百万大学生。郭永怀不例外,也就是这样想的。但他回国后一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几年,就以发展生产建设国家为目标,建立了科学院、几百所大专院校和几百个研究所。新中国蓬勃兴盛的景象,使他无比欣慰。当国家要求他主持力学研究所和参加两弹工作时,他当然是欣然应命,努力从事了。

1957年,郭永怀还发表文章说:“自从1949年人民政府建立以来,买办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工具被逐出中国大陆,广大的人民就真正地抬起了头,有了办法,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便是中国共产党。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辉煌成绩,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早日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由于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政策,对所有问题我们都虚怀若谷,不经过讨论,就没有定论。对每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权威,但是权威不能专有真理。这点,我相信一年以来,已经是做到了。”

1958年,教育界展开“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的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的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既中肯又有理有节,反对了“左”的倾向,又教育了青年。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研究生之一的李家春院士(中科院)回忆说,当时郭先生刚回国不久,许多专业词汇还不能准确地用中文表达,但他坚持每次授课必用汉语。遇到一些专业词汇,常常说出几个译名,问听课的学生和助教,当他的译名得到认可时,郭永怀像学生做出了一道难题那样高兴。他的另一个学生俞鸿儒院士(中科院),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张涵信院士(中科院)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1963年前后,当时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张涵信同志投寄了一篇由他和郭永怀先生联合署名的论文,经审查通过后送请郭先生最后定稿时,他大笔一挥把自己的署名勾掉。并表示:“国外的工作条件比国内优越得多,如果不是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何必从国外回来!说实在话,我从回国之日起,已把个人科研上的得失置之度外。我认为不署名有利于青年人增强独立工作的意识,有利于他们迅速成长。”

钱伟长被划为右派后,郭永怀仍委托他做不记名的力学学报审稿工作。曾有一名牌大学的教授投稿给《力学学报》,经钱伟长先生审阅,发现有很多基本的力学概念是错误的,并认定论文中有51个错误,认为该论文不家发表;论文作者竟然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的无理要求。郭永怀先生义正词严地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钱伟长多年后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激动不已。他说:“这才是堂堂正正的正直学者”。

1961年7月,他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得知后,一上班,他就喜笑颜开地对对事说:“我入党了,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家庭出身又是地主,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对我是多么的信任……”同事说:“祝贺您!祝贺您”,他谦虚地说:“我刚入党,是个小学生,你是老党员,你是我的老师”

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

中央出于对科学家的保护,认为郭永怀等科学家外出不宜乘坐飞机,要乘坐火车。为了节省时间,郭永怀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他还说:“我是学航空的,学航空的人都不敢坐飞机,那让谁来坐。”充满一种谭嗣同式的大无畏精神。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郭永怀先生就是这样一种悲天悯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人。反观今天一些改革家,改革失败让别人来承担代价,自己越改越富,群众却被越改越穷。

成功的奥秘

郭永怀的学生辈同事郑哲敏院士(中科院)回忆说:“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郑哲敏院士和李家春院士在《科学和技术结合的典范――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一文中恰当的总结了郭永怀先生一生的工作,“他总是将当前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同国家结合民族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他善于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既能反映问题本质,又能具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简化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他能运用一切现有的有效数学手段,或研究和发展新的数学方法,得到满足工程需要的解答;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这是他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关键。”

郭永怀先生在国外求学期间,曾师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他们都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传人。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于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由知名的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和力学家普朗特开创,并由普朗特的学生冯·卡门将其带到了美国。理论与实际、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结合是该学派最具代表性的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他们主张从复杂的扑朔迷离的问题中,寻找出最基本的物理过程,然后再运用简化了的数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把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郭永怀先生无论是在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还是授课育人无不以此为指导思想。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民主作风也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之所以很吸引人的秘诀,良好民主作风体现之一就是举办讨论班,冯·卡门受益于这样的讨论会,“在学术讨论会上,我不仅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对各个科学分支――从初露头角的原子理论到沙漠的砂粒运动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日后我不独钻一门,能从事空间技术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正是靠在哥廷根打下的基础”,并把这个优良的传统带到了美国,发扬光大。他每周主持一次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活动,每周都开,从不间断。在工作会议上,他希望每个人都报告自己的工作,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讨论十分活跃,说错了也不要紧。“开始时,有些同学感到,怕提的问题暴露出自己知识贫乏。不久,他们便发现这种集体‘会诊’对解决问题大有好处”。现在由于郭永怀先生将这一传统带回中国并发扬光大,举办讨论班的做法已经全国遍地开花,一片喜人的景象。当年郭永怀先生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也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研讨班,集中攻读留比莫夫的有关专著,并研讨相关的几个研究方向。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常常为一个有歧见的问题争吵得脸红脖子粗,结果总是郭先生的意见成为定论,大家常为郭永怀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所折服。

钱学森说:“我认为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周代表党和全国人民对郭永怀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证据。大家辛勤工作,为翻译、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郭永怀纪念文集)付出了劳动,也是个证据。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文学之魂——鲁迅》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马上把我给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描写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骨头最硬,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清,恨的深,斗争得最坚决;他甘当人民大众的牛,在帮助和培养文艺青年方面,更是无私的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中我最敬佩的是他那种珍惜时间的品质。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是鲁迅说的。时问是宝贵的,所以历来就有人把时间比作金子,比作流水。可是时间是买不回来的,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把握好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掐掐指头算一算,在伟人当中,那一位不是惜时的人呢?画家达·芬奇废寝忘食,每天只睡4小时15分钟。欧立希夜以继日地做

实验,困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他分秒必争地工作,忘记了自己亲人的生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不会有人多,也不会有人少。一位真正珍惜时间的人,哪怕你只给他几分钟,他都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时间过的更充实。

时问是财富,好好的利用时间去学习,就能得到好的果实;时问是胜利,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指挥员必须把握战机,哪怕耽误了一分钟,都会招致可怕的后果。在熊熊的烈火之中,消防战士早冲上去一分钟,也许就可以阻止火势蔓延。

以前,我对时间不在乎。放学后,写完作业了,就尽情地看动画片,玩电脑。就这样,时间“滴哒滴哒”地从手缝里溜去。自从上了四年级,我觉得时问似乎不够用了。有时恨不得让24小时变成48小时。我慢慢地觉悟了,我开始画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时间,向珍惜时间的同学学习,让自己更好地去把握每分每秒,利用挤出的时间去看书、弹琴、锻炼身体。我觉得生活很充实,自己过得很快活。

读了《文学之魂——鲁迅》,我更加感到时间的紧迫。“时间就是牛命。”我的生命交响乐已奏响了,我知道应该使这曲交响乐演奏的得更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春天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像是从未消释的寒冬,沉重地奏着死灰的、恶魔的葬曲,用黏稠细密的胃液吞噬着鹅浦河春天的一切。那如浓烟般令人窒息的惨白代表着整个冬天,它不留一点儿缝隙地裹住了大地,裹住了春天。

有些人在冬天,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有些人在冬天,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神秘而深沉。它是成功者的绊脚石,不要妄想用滚烫的泪珠去消融整个冬天,那是懦夫的软弱。真正的勇者,会用炙热的心去烧灼,用顽强的毅力去反抗,

——就像春天。

终于,当二月慵散的阳光毫无顾忌地落在鹅浦河上,尽管还未散尽的雾气依旧缠绵着冬的彻骨,但我仿佛看见,那丝丝缕缕的就像梦靥中的琴弦,波动绿色的希冀;终于,在眼前,那觉醒的蓬勃于这春的洗礼中挣脱、绽开。

早春的风,像母亲的手,温暖中夹杂着冬的粗糙。她轻轻地扶着春的额头;她亲吻着春的脸庞。她的孩子从零星的落雪中调皮地探出脑袋,抖擞了精神,幼稚地想要挑战太阳;空中错落的大雁像肃穆的使者,祭奠将逝的冬日;天真的稚子,看着自己亲手堆起来的雪人化成明澈的流水,还有一丝不舍。

蜿蜒的鹅浦河,蜿蜒着属于春的色彩。它从纯瑕的新叶中一点点渗出;它从生机勃勃的小草中淌出;他从画家的宣纸上晕开;他从那一颗颗载着崭新希望的心中奔腾而出。

于是,拂去白雪,那春的肌肤便是绿色的,便是那骇人的希望。绿的细密,绿的精致,绿的耀眼,绿的汹涌。

如果我可以,我愿意,愿意站在鹅浦河的春天里,骄傲地望着满眼的姹紫嫣红,于这清澈的风中,于这阳光下盛大的死亡中,亭亭玉立。

这是耀眼的曙光,这是孤傲的气节。

也是,鹅浦河永远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偶像初一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是天上那闪烁的星光,彷佛光彩夺目的星辰,点缀着无垠的苍穹;他们,使生命,发光发热,使平凡,转换成奇迹;使累积的失败,在无形中转变为成功!这些偶像,永不畏惧失败,而选择勇往直前;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而抉择做自己。

她——是德蕾莎修女,她同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毅然决然地走出那座高墙——那贫困与贵族的界线。这一边,是贵族——另一边,却是最穷的贫民们。她,选择了走向那一边——象征着贫民们,充斥着贫穷,充斥着人性的丑恶,就是那一个声音,那促使她的原动力,天母的那一句话:“德蕾莎,去牺牲奉献自己吧!”她省悟了!避开从中阻挠的人群,这是——她的厉害!

德蕾莎修女的坚毅精神,我永志不忘。她,是那颗明星,是那颗钻石,是那善良的慈悲天使;她的爱,是不朽的;她的情操,是亘古的。德蕾莎的坚强,早已深深烙印我心。在遭遇了许多的失败后,她坚持着,将一切的失败化作垫脚石,将失败的悲愤化作迈进的动力,将人性的温暖呈现于世人。她,是坚强的象征。

她,面临过无数次的失意,从中阻挠的教会使她不知所措,但,她勇敢地做出决定。她,想要做自己,帮助那些人;她,想要造福世人,将爱递送给寂寥;她,渴望走出教会的禁锢,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这便是她——德蕾莎修女,那勇往追梦的勇者。

德蕾莎修女,你是我心中永垂不朽的那盏明灯。失意时,你总是点醒我,告诉我,人生中有许多的不如意,别畏惧。因为有你,我坚强、我刚毅;你那亘古不熄的坚持,早已深刻地转印于我心;你的不朽,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你的爱,将——流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友谊初中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往事,如同涓涓的流水,流向记忆的深处;岁月,犹如凄美的昙花,凋零在那无恒的时间;友情,犹如满天的繁星,犹如傲雪的梅花,犹如那纯洁白净的云朵,永远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

从一年级开始,你们三个,就是我最好的姐妹。苏倩,你那坚强的性格鼓励我们走过一道又一道的坎坷;晓倩,你那刻苦的精神影响我们磨过一道又一道的风霜;益莹,你那开朗的心情教会我们过了一天又一天的幸福生活,啊!苏倩!你像那不屈的梅花,成为我们最敬佩的结拜大姐;啊!晓倩!你像那谦虚的茶花,成为我们最心疼的结拜二姐;啊!益莹,你像那娇媚的紫薇,成为我们最宠爱的小妹

可正当我以为我们三个会永不分离时,一次分班,使我们分离了。苏倩和晓倩都被分到1班,我被分到2班,益莹,学了。从此,我们相见只是淡淡地笑过,轻轻地走过。不!难道我们作为友情的幸运星永远不再绽放着光芒了吗?难道我们作为永不分离的花朵永远没有香味了吗?不!我不甘心!任凭晶莹的泪花肆意划过脸庞,任凭痛苦的哭声肆意奔腾,不可能!三年的友谊情深决不可能犹如流星般飞快的划过啊!我的心情没有任何一个词能形容,是伤心?是悲哀?是痛苦?是惋惜?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为什么?

多年前的微笑和誓言早已成为今天的泪水,朋友,你们快回来吧!我好想你们啊!

“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是啊,友谊长存,这小小的分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我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离开了我们相识的花海,走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青泥石板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泛黄的相片,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在思绪里铺展,继而延伸,带我重游故地。

那是我永远的青泥石板。从来没有探寻过它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那条路就已饱经风霜了。路面崎岖不平,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路边有绿绿的青苔,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上,仿佛踱步于历史之间,穿梭在岁月之中,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它叫青泥石板。从未因如此安详的呼唤悸动,风儿诗意地吹,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犹记得小时候捧回奖状的那一天,我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不停地奔跑,快速地旋转,青苔的绿意直逼眼帘,石板的气息也仿佛充满了快乐的意味。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青泥石板给了我快乐的路途,让我踏上旅程,无拘无束。记忆里也有灰色的往事,那些孤独无助的日子。每回,我总是来到它身边,蹲下身子,向它诉说心中的苦闷。我相信它能听懂我的故事,因为在它的身上,寄托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我的心路历程,由它伴着一起走过。

五六年过去了,青泥石板也停留在记忆里,不再被提及。渐渐地,我冷落它了。当我重回旧地,站在那片曾经看着我慢慢长大的土地上时,我却再也寻不到它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连日暮的炊烟也依旧袅袅升起。周围的人告诉我,筑新路了,原来破旧的石板路早没了。

茫然,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那些逝去的日子也已随着它的离开而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心底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永远不会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三年级永远的好朋友作文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一生中和我最亲密的要属我的好同学了,因为我们已经生活了四年了。

在这四年里我们创下了无限大的友谊之情,在这四年里我们渡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体验到了生活的乏味和辛苦,也是在这四年里,我们重无知到聪明,重无声到有声,重默默无闻到七嘴八舌。

我们像是一株株竹笋等待着老师和父母的哺育我们也像一个个调皮的猴子,喜欢捣蛋,喜欢整人。四年我们无时无刻的在学习,努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

可就要我们升到五年级的时候,我却要转学了,我很难过,自己想如果告诉他们应该也很难过,谁知他们却沉下心来,给我办了一场离别会,在那个离别会上我哭了,因为我实在不想离开他们。

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永远是我的好朋友,好伙伴!

如果有机会我们来世一定 做永远的好朋友!再见拉,同学。

[三年级永远的好朋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朋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永远朋友我们人人都有好朋友。鱼永远的朋友是水,植物永远的朋友是土壤……有名人说过“书是人类的朋友”。我就觉得,书就是我永远的朋友。学无止境,只有漫游在书的海洋里才会感到知识给我带来的快乐。书给了我启迪;书给了我充实;书让我从困境中挣脱。记得有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真的是这样,我从书中汲取了营养。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郁闷时,在随手翻开的书中,我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勤学的故事,使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认为自己很聪明,课后不复习,完成作业也偷懒。这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先天的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聪明会慢慢泯灭,我明白了天道酬勤的道理。在生活中,书中的小常识也处处帮助我。在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盆君子兰,希望我做人要有君子的品格。可是这盆花被我养得无精打采,叶儿都黄了,我心里很着急。我突然想到《养花三十六计》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翻开书一看,哦!原来花的叶子黄是缺少磷肥呀,我迫不急待的给花施肥。看着花儿一天天长大,叶子绿油油的,我仿佛也变得成熟了。当我对某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时,工具书则是我的良师。它帮我纠错,指明正确答案。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就像心灵的鸡汤,滋养着我的精神世界,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动力。书不但是我的良师,而且是我永远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4永远的朋友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萎靡不振,作业常常有问题,不是忘写就是没有写够,为此,韩老师叫我到办公室不是一次两次了,又给家长打了电话,妈妈倒是没有打骂我,我的心却……

早上打过电话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孩子,你总是逃避现实,上次的军训你没有去,我为你感到可惜。你学习是给自己学习,难道是给我、给父母吗?”说完,又和我说起了学长学姐的事例,告诉我要敢于去做不能总是退缩,逃避现实。这一席话,让我沉思了许久,韩老师先打破了寂静,说:“做个朋友吧,以后又什么问题来找我,咱们一同解决。”

后来才知道,韩老师办公室的“常客”,都会和老师做朋友,老师听他们的心声,听他们的意见。

很快,第一次月考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很不好,当看到数学:96.5,政治:60分……我的心崩溃了。

韩老师又和我交谈,了解我的考试成绩,并帮我分析题,找出错的原因,并帮助我改正。昨天,她生病了,住院了,是肺病,要请假一年治疗。

我们在学校,知道了这个消息,全班同学都去看望她,知道大家都走了,就剩我一个了,她才教导我,告诉我见到新老师怎么建立好的师生关系,我眼中早已充满了泪水,终于不听话的流了出来。韩老师说:“傻孩子,哭什么,我不是好好的吗,别哭,坚强点,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别忘了我们是朋友啊!”

就这样,韩老师住院了,校长说给我们换了新的班主任。新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时,我看到,是韩老师,我冲了上去,哭了,老师说:“我们是朋友啊,朋友不是应该互相帮助吗,我当你的老师教你语文,你当我的老师教我电脑吧……”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芍药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青砖,白墙,黑瓦。这应该就是老城了。

站在已积满灰尘的青石路上,抬眼望,不由得百感交集。那扬州人曾经为之骄傲的城墙,如今已变得如此破旧不堪。苍凉,我想说的只有两个字。上前,信手轻抚那充满岁月刀痕的砖,手竟不由得有些颤抖。那是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荣誉。如今,这苍老的断垣,不免让人有“断肠人在天涯”之感。听着沉沉的静寂,咀嚼着扬州“夕阳西下”的话题,双眼模糊……

芍药?盛艳的芍药?伴着颓唐的废墟。

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蕊,衬着黑灰的断垣。白色代表着凄凉,却反衬着美丽。这白色天使,带着生机的青色,怎生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芍药不语。但我明白,什么叫生命力,什么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也明白,这就是芍药,一种充满灵气的花。

繁华中有芍药,它美丽,它高贵,它胜似牡丹却不失朴实,贵而不张扬,素而不自贬;凄厉中有芍药,它雅致,它清纯,无人来赏,也不凋零,依旧盛艳怒放,我行我素。

时光开始倒流。还记得那万花饰街的荣耀吗?还记得那宫廷御花的头衔吗?时间记得。芍药在百花争艳中,以它的美丽征服了扬州,征服了朝廷。扬州,繁华如锦,芍药无限风光。“四相簪花”更是把芍药推上了神灵的地位。芍药,在繁华中生长,却没有牡丹高傲,没有与其他花争宠,它依旧年年盛开,淡泊名利。

繁华过了,黄粱一梦。

扬州衰败了。芍药失宠了。这一切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般。芍药退出了百花争艳的行列,悄然无息地消失了。

它陪着扬州,以它朴实的方式陪着过去的扬州。在城墙边,带着略有装饰的梦,年年开,年年谢。

这就是扬州文明景象的内涵……

忘记过去吧!一切从现在开始,让繁华重新开始。愿人们让它永远定格在时间相册的第一页。

我抚着芍药。

这是我今年见到的第一株———芍药。

[永远的芍药7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诗仙初中作文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但提高了当时人的思想,而且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铸就了辉煌,成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的诗仙

在李白的小时候,调皮贪玩,厌恶读书,尤其喜欢玩耍。有一天,李白看见一位老奶奶用粗笨的铁杵在石头上磨着,他好奇地问道:“老奶奶,你这是干什么呀?”老奶奶说:“把它磨成针好做针线活。”李白更加纳闷:“铁杵何能磨成针呢?”老奶奶语重心长地说道:“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听到这句话,似乎茅塞顿开,从此他树立远大志向,勤奋苦读。也许是这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成了诗仙。

光阴似箭,李白转眼间到了充满朝气的青年时期,有着满腹的才学与傲气,凭着他不可磨灭的理想,去“游寻四方”了。可是,李白远离故乡,到底有些不舍,于是作诗数首,有《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且显现出了李白的文学才华。

初出故乡,外面的一切让他大开眼界,加上此时年轻气盛,写出了令人感叹不已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何等的大气!何等的雄心!而且是第一个写庐山诗的人。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都写庐山诗,可无一胜过李白,千古都在流传他的《望庐山瀑布》,难道不正因为如此吗?

后来,因李白的诗久负盛名,得到了皇上的宠爱,此时,他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时机已经到来,不禁壮志酬酬,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可是,当他看清唐玄宗只是命他作诗取乐,朝中奸臣横行时,他不禁大失所望,越来越感慨这一切。结果可想而知,李白无可奈何的离开了这儿,可是,因有这样的气壮山河,便落得贺知章一个“天上谪仙人”的美誉。从此他仿佛真的是仙人下凡,也由此被后人喻为“诗仙”了。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稀里糊涂了几年后,又跌入了万丈深渊,他被流放在夜郎,而这时,他已年过半百。渐入暮年的李白,困顿、凄苦、孤独,一阵阵向他袭来。虽然他剩下的人生岁月已不多了,应安度晚年,但是他还是艰辛地行程着。李白思索着,自己苦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他一直壮志难酬,总想有一天去报效国家,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一直未达到目标。

一切最终化作为硝烟,与清风远逝,无影无踪。唯独只有李白,成了神话,成了传说,成了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雷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千古一相诸葛亮说的。人们常常谈论雷锋的事迹是为了什么,我不解。

雷锋他勤俭朴素,我认为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贫困才舍不得的,现在的社会富裕了,我们购买东西可是在刺激消费呢,可以前他连一颗小螺丝钉都不放过,这使我想起了县委书记的教诲:“明天你到工厂去,顺便把这个交给工厂,别看它小,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我们国家底子还薄,搞建设要艰苦奋斗,俗话说‘滴水集成河,集米集成箩’呀!”这段话让雷锋更加艰苦朴素,不仅如此,他当上了辅导员后,还让很多建街小学的班级做了节约箱。地球上的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为我们耐以生存的家园,决心学习雷锋叔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努力吧!

你也可以说雷锋叔叔很抠。但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他支援人民公社100元,灾区100元,别看这200元事小,换算起来,就有如今的20多万元呢!他从来不买零食,谁见他嘴里有块糖都是怪事,却为人民和大众不惜捐赠这么多钱,还将土改分得的3分6亩田全捐给了祖国的四化建设,是多么的无私啊!现在有些人也这么的“抠”,不过,他们想守财奴一般,不肯放手,疾病缠身也不肯花钱救治,钱有了不少,可到头来有什么用处呢?与其放在家里留着,不如捐给他人,还有他人的赞赏,以及帮助他人。

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可是,我以往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为,报纸上不是报道过吗?一位大巴车司机问心无愧地救了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时,他却被老人的家属诬陷为伤害老人的凶手,因为良心发现才救老人的,结果关入大牢,两年后,老人才能说话,证明了司机是无辜的,可他已经半死不活,名声全毁了,得到的仅是几笔赔偿金而已。读到这里,我泪已满面,如此,别人只是为了来下水而,顾自己利益的人比比皆是。一个强盗和一个小偷约定,抢过银行后平分,结果被警察盯中了,小偷对强盗说:“你人高马大,就先用这下到井中,我带钱先走。”他同意了,结果长12米的竹管,结果因为太细窒息而死,后来审问小偷,说他如此害他仅是为了独吞。

如此阴险的小偷,活在世上简直可耻。鲜明对比的雷锋为了他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一座大山,巨石多,零碎的小石子也更加的多。他坚持不懈做点点滴滴的小事,送火车站母女回家、检修拖拉机、猫着腰大开推土机、如蚊似蚁不浪费丝毫一秒的时间学习、抓时间辅导学生……他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比起我们身边玩玩打打,不好好劳动,又说时间不够用是完完全全不对的,雷锋叔叔的行动表明,学习如挤海绵,挤挤总会有的,你们可想过,他如此繁重的劳动下,还能抽时间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呢?

雷锋叔叔身上有我们学习的诸多闪光点,我们也一定要见贤思齐,努力奋斗,争取做一个雷锋似的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遗憾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同学,叫冯欣,她在我们班上很不受欢迎,我们经常欺负她。

有一次排班站队,老师要求同学们要手牵手,倒霉的我正好站在她旁边,我很讨厌她,不想跟她牵手,但老师一直站在前面,我也不敢不牵,只好不情愿地跟冯欣牵好手,下楼以后,老师离开我们去跟别的老师说话了,我想把手松开,她却一直紧握我的手不放,我只好用左手掐了她一下,她一下子就松手了,也许是太疼了吧。我心想:真是活该!谁让你不放手的!她什么也没说,我心里更生气了,觉得她是个哑巴,这种人不适合交朋友。

还有一次,早读时,我收数学作业,冯欣一直没交,我来到她桌前,大声向她吼道:“交作业!”她小声说:“哦!”连忙转过头去,拿出《新领程》交给我,我一把抓过来,丢在地上,说:“真笨,昨天的数学作业是口算本!”她听了后又从抽屉里拿出口算本,慢吞吞地给我,我一把夺过来,就走了,心里还念叨着:真烦人,磨磨蹭蹭的!

有几天,冯欣一直没来上学,我真的好开心:这几天不用看见她了,实在是太好了!下课后,我准备去抱作业,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听见杨老师对顾老师说:“冯欣不在我们学校读书了。”我心里一颤:不会吧,难道是因为我欺负她就走了?是不是我错了?我想起有一次我摔倒了,她轻轻地把我扶起来,问我:有没有摔伤?哪里疼……而我却在平时用难听的话说她,欺负她,对她不好。她是对的,我错了,完全错了,是我不好。冯欣,你快回来好吗?我真的错了,对不起!我不会欺负你了!然而,冯欣一直也没有回来。我的一句“对不起”也不可能说给她了,这成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现在我才知道,失去一个朋友的滋味是那么难受。冯欣,对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永远的清明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这天,阳光明媚,春风习习。几声清脆的鸟鸣声早早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家西边的小河边许多人都在采摘嫩嫩的杨柳叶。

奶奶也做了杨柳摊饼。奶奶的手艺还真不错,摊饼做得像个圆圆的锅子,烤得黄黄的,上面均匀地撒者一些碧玉般的杨柳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真是既好看又好吃。

吃过午饭,我和爷爷、爸爸妈妈一起去祖坟上祭祖。一路上,看到许多人大老远赶回老家来祭祀祖先。我家后面很大一块地方去年刚刚□,今年有了一片不一样的风景。大路边上陆陆续续停了许多远道而来的车,麦田间稀稀落落地摆放着一些饭菜,糕点,也看见几束鲜花。空中,是飞舞的纸灰。爷爷说:“这些人虽然□了,可是不管多忙,清明节总得赶着回来看看,总还是忘不了老祖宗的。”曾祖父的坟墓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间。爷爷默默地给祖坟添上了几把新土,也烧了一些纸钱。

我有些不解,妈妈告诉我这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人们想起死去的亲人,心里怎么会不难受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