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求学

求学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求学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求学问题。

分享

浏览

211

作文

57

求学还是享受高三学生作文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已经进入准高三轨道,几天后就要正式成为高三学子,中学时代就仅仅剩下300天!高中三年1030天,现在已剩下300天。时间紧,任务重。其实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紧张。高二结束,新课程教学任务基本完成,高三几乎全是备考复习,讲练一体,系列梳理,拾遗补缺,巩固提高。换言之,如果条件许可,就语文来说,除了名句默写外,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参加高考!所有的知识点都学习了,只是深度、广度有待拓展。老师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高三阶段只要做好维持会长,平稳过渡,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可是,准高三学子的状况如何呢?“鲤鱼跃龙门”的作文大班评讲后,要求学生重新写作,只要能比上一次提升一个分数档即可。二次作文令人欣喜,90%的同学已经能有四类卷进入三类卷。二次作文很有必要,学生也能感受到写作的进步与成功。大部分同学能通过二次作文,认识到高考的门槛不能降低,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有含金量的大学生,而不是大学毕业等于失业,更不能满足于一纸文凭,要有真才实学,切实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高考门槛不能降低,唯有学子不断拼搏,奋力进取。中学时代是夯实基础,积累知识储备,培养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黄金时代。学生自身认识的提高,远胜过空洞的政治说教。语文的树人立魂功能似乎可见一斑。君不见,6:40早读,姗姗来迟,进入教室,首先复制克隆理科作业,文科老师到岗到位后,还要等待老师布置读书任务,从不知道及时巩固;下达任务后,大都满足于完成任务—— 记住了,一旦默写,错别字连天,令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早读课就是补觉的课!学生太幸苦了,老师心疼,家长心疼!殊不知,大凡早读睡觉的,十有八九不是认真学习的。真正的珍惜时间的好学者不可能乘着早读的大好时光睡觉的。一般来说,睡眠不足,无非是学习时间超长,影响睡眠,或者饮食营养跟不上,或者身体出现异样。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的一天的开始就倒伏一大片,紧张的战斗还没有开始,就自然减员。

早读补足了觉,正常上课按理要精神十足,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勇于质疑,大胆表达。想象与现实总是有落差。课上,睡觉的仍然睡觉,可能胖子天生爱睡觉吧。自觉站起来听课,或主动站到教室后面,自我强迫,强化注意力。不但睡觉,还开着小小电风扇,满眼望去,十几台格式不一的小小风扇,凉风呼呼。教室里没有风扇,空调使用有时间限制。学子是刻苦求学还是休闲享受?家长知道吗?还有的上课就是玩手机,看电子书,似乎这些比上课听老师讲课更能对付高考。这就是中国学生的大学梦?别搅了他们的好梦!

听说,有的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惜重金挤进四星级高中,企图享受最优质教育,可孩子却一百个不情愿。也有家长和我们一样,是站在讲坛上的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孩子远胜过自己的事业,宁愿长期“病假”少拿工资,也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可是,孩子究竟在学校干什么?经常逃课,不按时上课,课间乱窜,无视父母的血汗,心安理得地躲进学校教室,白白消耗青春时光,到头来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学生松跨,萎靡不振,怕苦厌学,不知感恩,缺少教养,谁之过?!

宝马、奔驰在高速上飞奔,目标高考;同一目标,拖拉机也上了高速!不是车厢的外形,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发动机!发动机——动力系统,决定车速。不首先解决学生的动力问题,进入高三,只能是老师累,学生苦,黑色的高三,魔鬼训练营!老师坚守自己起码的良心道德,可别搅了学子的“大学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乐羊子拜师求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 there was a mancalled Yue Yangzi in State Wei。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乐羊子的人。

Yue Yangzi felt that he should go out and visit scholars toenrich his knowledge. So he set off。

乐羊子离开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

A year later, he came back home suddenly. "Why have youreturned?" asked his wife in surprise, "Youve only spent one yearstudying with scholars."

一年后,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问:“你怎么回来了?你才和那些学者学了一年呀。”

"I come back because I missed you very much."

乐羊子说:“我太想你了,所以回来看看。”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his wife took a pair of scissors andwent to the loom at which she had worked。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二话不说,拿起把剪刀走到她的织布机前。

Pointing at the half done brocade, she proclaimed : "Thisbrocade is woven from the finest silk.I wove one strand afteranother to produce the brocade. Now if I cut it, all my previouswork will be wasted. Its the same with your studies. You canacquire knowledge only through diligence. Now, youve given uphalfway. Isnt it the same as cutting the brocade on the loom?"

她指着那块已经完成了一半的锦缎说:“这块锦缎用的是最好的丝。我一丝丝的累积来织成这锦缎。如果我现在把它剪断,就等于前功尽弃。你求学也是这样。如果现在停止,和剪断织布机上的锦缎有什么区别?”

Yue Yangzi was moved by what she said. He again left home tovisit scholars. Several years later he became a knowledgableman。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立刻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故事解读】

英文中“半途而废 ”可以用“give up halfway”来表达,意思就是“ 中途放弃”。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句:

How to not give up halfway to reaching my goal?

如何才能不半途而废,来达到我的最终目标呢?

I hope you are mentally prepared to overcome hardships becauseIve seen too many adventurers give up halfway。

我希望你能做好心理准备去克服困难,因为我见过太多半途而废的冒险家。

If we choose to give up halfway, we are doomed to be losers。

如果我们半途而废,我们将注定是失败者。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大树的求学之旅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去了离家千里之外的西北求学,我便用不同的旅行来充实在校时回不去家的各种假期和闲暇的时光。故乡也再无春秋,只余冬夏。

然而当每次终盼到了放寒暑假回到了家里,母亲最乐得去做的就是让我给她翻看电脑中、相机里我旅行时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听我给她描述当地的美景民风,途中逸事。一次,不经意的抬头,发现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聚精会神,她的眼睛里正闪着光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瞬时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母亲何尝不就像是一棵茂盛大树,对于曾经的我,她就是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如此的伟岸。而我们这些孩子就像是那些飞禽走兽,曾经依偎在大树下乘凉,躲在大树下避雨,享受其博大臂膀。如今,羽翼丰满,肢体壮硕,不再需要大树的庇护,即欲远行。

其实我的母亲也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曾经带着年幼的我去走行过很多的地方,这也是养成了我同样对之热爱的原因。而如今,我却一次次的以各种理由来婉拒与她一同出游。“这次要去看日出,需要爬一夜的山,您熬不住”“这次去的地方海拔四千多米呢,您身体吃不消”“这次是同学聚会,都是年轻人”……如此这般,林林总总。突然发现,有多久没和母亲一起出过远门,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所谓的旅行了。

一次无意间听到了母亲和一个与我同龄的孩子家长聊天,她特别自豪的给她说自己的儿子都去过了哪些哪些地方。那位家长有点不屑的说,他都出去自己玩了,又不带你去,你还得给他那么多的钱。而我的母亲却说了一句让我再次鼻尖发酸的话:“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跟人家大小伙子一块儿走我也走不动,每次回来看到他拍的照片,听他给我讲我就很高兴了,这就相当于他替我去了,跟我自己去一样!”

这不正是那颗大树么,其努力的结出了累累硕果,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飞禽走兽能够无忧无虑的远走高飞。只要我们过得幸福,她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如今我工作了,又离开了家,不能去陪伴在父母身边,甚至最终还会在异地成家生子,真的是将种子播撒到了远方。但是,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计划,我规划了旅行的线路,虽没有多么豪华,多么奇险,但我认为这条线路适合我的父母,我能够陪他们走完,能够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家庭琐事,由儿子慢慢的陪伴他们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带着大树去旅行,即将起航!

我们的父母似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用自己的全部努力倾尽所能耗尽自己的一切开花结果对我们无私的奉献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只为我们快乐的成长。不过不要忘了,他们并不是大树,业已长大成人的我们给予他们多一些的陪伴多一些的理解吧,不要让他们真的只能站在原地,对我们仅有等待……

展开阅读全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四处求学提升自己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李雨才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改进教法,经常步行几十里到镇里其他学校向同行们求教,探讨教学方法,甚至到县里、市里的学校虚心求学、观摩,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精心备课、扎实上课、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每日早出晚归,以校为家,中餐大多是在学校简单应付一下,为的是能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

有付出就有收获,据了解,李雨才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在乡里常常名列前茅。他数十年如一日在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从没有向上级提过一字半句要求调动,先后为家乡5个村小组培养了300余名学生。

1995年以来,李雨才多次被评为上清镇“先进教育工作者”,2000年荣获鹰潭市龙虎山景区“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授予“鹰潭市模范教师”,2008年9月被授予“鹰潭市十佳教学点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成绩出众的求学生涯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那时候,清华大学理科的许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他夜以继日地苦读,首先攻下了英语这一关,同时理科成绩也逐步提高,凭着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

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从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过了50天的时间,钱伟长就与导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纪念冯·卡门教授60寿辰的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钱伟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竟跻身于国际科学大师之列,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上的一组方程式被国际科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过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回来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他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钱伟长指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实质性破坏。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艰难求学以报国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偏远小镇,父母俩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育有子女九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稍大一些,他进入镇上的一所小学念书。镇上的那所小学只有初级部,没有高级部,所以四年级读完后,父亲送他到远离家乡的地方继续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学停办。过了一年,沿海一些学校搬到山沟里面去,10岁出头的黄旭华也跟着进山。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到学校得走4天山路,当时脚上走出了血泡。教室是由草棚临时搭起来的,日本的飞机一来,他们就跟老师跑到较隐蔽的地方继续上课。有时警报一天都没消除,他们就在城外饿一天,什么东西也吃不到。

1941年夏初,在侥幸躲过一次饿毙之后,黄旭华三度开始了漫长的惊险之旅。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晓行夜宿、舟车劳顿,终于在8月初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从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1944年6月,日寇的铁蹄逼近桂林,黄旭华在匆匆结束高中学习后,四度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出广西、越贵州,走走停停、历经艰险,虽终在8月底抵达重庆,但既错过了各大学的招考,又丢掉了唐山交通大学的录取,别无选择,只好在国民政府所办的特设大学先修班栖身学习。一年后,黄旭华终于收获自己的梦想,既获得了中央大学的保送资格,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国立交通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专业学习。

1949年7月,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过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1957年他调到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1958年,党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核潜艇的请示报告后,即被调参与并领导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在京期间先后在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国防科工委七院核潜艇研究室、潜艇核动力研究所、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等单位任职。1961年起历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等职。1979年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年改任总设计师。

展开阅读全文

乐羊子求学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退役后自费赴美求学,从“一无所有”重新来过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顶着冠军的光环,郎平退役后本可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郎平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到北师大学习英语,之后又自费赴美留学。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郎平过得十分节俭,为了省钱甚至每天都吃同样廉价的三明治。由于签证性质的原因,郎平不能在美国打工赚钱,所以只能在学校里做排球教练,以此来抵扣她的学费。后来,为了赚钱付学费,郎平不得不到意大利摩德纳队打球赚钱。

对于这段“留洋”经历,她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1986年,我正式退役了,先去北师大学英语,半年后,有一个机会,我决定公派自费去美国留学。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想出去一两年,学学语言、开开眼界。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女排这些年,得到很多荣誉,人们对女排队员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退役了,可我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老是被别人注意,身不由己,连上个街买东西,都受拘束。

有一次,我想去看电影,买了票,故意迟到几分钟,等黑灯了,开演了,我们才找到位子坐下,没想到刚坐下,也许是我们俩的个子太高,还是被几个观众发现了,“郎平,郎平”地叫起来,这一叫,整个剧场都不安宁了,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撤。

可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撤”,他们总觉得,“女排”是中国的象征,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也有人挽留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有功之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我觉得自己似乎被误解了,我不是怕“亏待”,我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的“国际农民”到美国后,因为我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因为不能工作,我就只能把朋友家当作公家食堂,我吃饱了肚子,吃饿了心。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层,还得靠人家借我汽车、给我买衣服,我所有的优势一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平衡。

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我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学校给我的待遇是,可以免费读书。但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那时的我特别穷,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为了经济独立,我又去意大利的俱乐部打球赚钱。一年后,我的签证因为这段工作经历,变为“工作签证”,在美国可以办绿卡了。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而且,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展开阅读全文

求学常怀爱国心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分文不收,从此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他趁清明回乡扫墓之便,顺道拜访一位同族塾师,看见案头有新任桐乡县令方雨亭(国民党健将方声涛之父)观风题一纸,列题三十,限期一月交卷,文体虽仍是制艺诗赋策论之类,但意义革新,都是关于实际民生的论题。蒋百里思想开朗,对这类试题颇有兴趣,跃跃欲试,便抄录了题目回去,挑灯走笔,如期作成交卷,洋洋洒洒写了数十万字。同年冬天揭晓的时候,蒋百里被取为超等第一名,方雨亭在批示结语上写道:“此真我中国之宝也!”破例给予奖金及膏火银币30元,并且派人请蒋百里到桐乡相见。

翌年春,蒋百里到桐乡拜见方县令。方雨亭虽是旧官僚,但他思想开明,劝蒋百里不要循科举途径求取功名,应朝着实际的经世济民的方向努力。方雨亭将蒋百里推荐给杭州知府林迪臣。方、林两位福建人,都爱才如玉,无地域观念,不抱门户之见,介绍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蒋的一切费用由方县令供给。进入求是书院后,蒋百里两次考试皆获冠军,课余又参加林迪臣所创的另一东城书院月课,屡次名列榜首,因此文名大噪,引起求是书院监院(教务长)陈仲恕(陈叔通之兄)的注意。

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扶桑留学。胸怀报国志的蒋百里投笔从戎,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军事、文化两条战线上施展才华。在一次军事考核中,他获步兵科超等第一名,日本天皇亲自向他授军刀,日本军人并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为“中国士官三杰”。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事一:杨时求学程门立雪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程门立”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故事二:匡衡读书故事(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三:孙康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故事四: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展开阅读全文

牛顿求学岁月故事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牛顿求学的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宋濂求学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宋濂求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向别人借书后,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还到主人手中的故事,书的主人看到宋濂能按时还书,信守诺言,就特别放心,并且都乐意将自家的书籍借给宋濂看。

宋濂小时候在寒冬中裹着被子学习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宋濂读书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喂鸡求学的诸葛亮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小时,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时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时,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求学中考满分作文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夏日的傍晚,外面酷热难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围坐在家里凉爽的餐厅中,桌上有爷爷喜欢的鱼,妈妈喜欢的虾,我喜欢的冬瓜排骨汤。奶奶又说起了爸爸上学的事......

我的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他们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可谓条件非常艰苦,那时,老百姓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保,读书从何谈起。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70后,他们比较幸运,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和“扫盲”运动,我爸爸9岁读书,他的老家在淮安洪泽湖。当时,爷爷奶奶都是在洪泽湖捕鱼的渔民,船就是他们的家,因为洪泽湖很大,所以爸爸只能寄宿在学校,一个月才能与爷爷奶奶见一两次面。

有一次,在爸爸二年级时的冬天,当时爷爷奶奶要去湖的另一个方向捕鱼作业,所以就把爸爸留在了客轮码头,让他自己乘船去上课,然后就去捕鱼了。可是,爷爷奶奶一走,就下起了雪,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就变成了鹅毛大雪。客轮停运了,爸爸一人,在那里举目无亲,无可奈何之下,爸爸只能踩着泥路,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雪,走一步都要陷进去好深,就这样走了十几里路,走到了一个爸爸认识的人家,渡过了一晚,第二天才去了学校。爷爷奶奶知道后都吓坏了。

那座学校建在岛上,还没通电,晚上都要点蜡烛。当时爸爸比较懂事,所以晚上一般都会学习,但是为了省钱,所以没买蜡烛,而是自己做了一个烛台。他先去找别人用过的蜡烛头,再让它们燃化后滴在小瓶子里,再把多余的蜡烛头收集起来,用来添加,最后,爸爸把一根棉线放进蜡烛中,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烛台,省了不少钱。就这样,他们全宿舍的人就靠那微弱的烛光在夜晚奋笔疾书。

后来,他转学到了一座陆地上的较好的小学,住在我的一个伯伯家,由于他们条件也不好,所以爸爸放学还要帮他们做事情。到了初中,爸爸的同桌家里条件比较好,再一个他学习也有点差,所以爸爸就正好住在他家,顺便帮他补习。后来,爸爸保送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因为高中有宿舍,所以爸爸就不用寄宿别人家了。再后来,爸爸考上了大学,成为当时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大学毕业后,他先是打工,做工程师,再帮别人搞公司,然后有了足够的经验,自己也开了一家公司,把爷爷奶奶接过来,让他们安度晚年,还给我了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条件与学习环境。

我现在家里的条件很好,虽然住在学校,但平常周末双休,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平时可以上很多兴趣课,比如机器人,电子琴,篮球,在假日里也可以出去旅游……

听完奶奶的一番“唠叨”,我发现了上一辈的人上学很难,相比之下,我是多么的幸福,对于那段教育史,爷爷奶奶就是最珍贵的“史书”,宝贝。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像爸爸一样做一个成功的人,为国家和社会更加完美而添砖加瓦。

展开阅读全文

小学生求学求知的励志谚语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 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 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 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

● 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展开阅读全文

远方求学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竭力忍受苦舍到远方求学为了什么?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以后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与徇丽多彩罢了!——题记

当我们逐渐长大,父母日渐年迈。就注定家已不是我们永远应待的摇篮了。就像鸟儿一样,不可能永远待在温柔的巢穴里,必须展翅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我们就如小鸟般,终有一天要离开家,去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当我背上行囊,离开家去远方求学的时候,就注定从此我要一个人走了。求学的旅途没有谁能永远陪伴着我。我知道,不止于我而言,于天下的莘莘学子而言,离开自己最热爱的家乡,最深爱的人。内心是有多么不舍与难过。即使如此,我还是选择去远方求学。在远方求学中,拼搏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辉煌与成功。我选择远方求学,只是为了让生命因得到知识而变得有意义,升华自身价值。如诗人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啊!或许求学的旅途中有数不清的困难与挫折,使人绝望。但我相信,既然作出了选择就应该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不管是否能成功。

远方求学,肩上背负的不只是行囊,还有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于家庭而言,我求学寄托了父母所有的希翼,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是我向远方前进的动力。对社会而言,远方求学可以使我自身修养得到升华,从而影响别人。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了努力。远方求学使我获得了知识。这对国家来说,我用所学的知识建设自己伟大的国家。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我的一份力。

没有谁不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用知识去为生命描绘永不褪色的一笔。正因如此,人们才在单调的生命里多了几分追求。我的生命不应平庸,而要想不平庸就得用知识去改变。远方求学,学在远方是我生命里最好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求学的三重界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雨果曾经说:“让心里住着一条巨龙,是一种苦行,也是一种乐趣。”林徽因则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欣赏雨果以苦为乐的自强果敢,也欣赏林徽因在心中修篱种菊的恬淡宁静,于是,这两者便都成为了我求学路上的最佳伴侣。

王国维说,成古之大事业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界是高楼独望,第二界是执着不悔,第三界是豁然开朗。回望历史长河多少名士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宋濂求学,鹅毛大雪淹没了他离家的脚印,褞袍敝衣,粗茶淡饭,他心中却足乐,守仁格竹,勤勉探索,孤独的路上他一人前行。于是宋濂名满天下,功成名就;守仁位列孔孟,超脱世俗。

求学的三重界上,前人为我们引路,而我们紧紧跟随着他们的脚步。

记得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同广大学子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梦想着未来的高中岁月。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仍让了我措手不及 。无人倾诉的孤独悲伤,夜以继日的努力付之东流,身边的同学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我在黑暗中独来独往,如一只粗制土窑中烧制出来的瓷器,烧瓷人已经尽力,可瓷器却不够完美。现实的压迫如潮水般挤压着我,旋转着,一时间,我觉得自己被限制在一个逼仄的角落,看不见明天的光明。我在第一重境界中徘徊,如惆怅的辛弃疾般,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真想长叹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一度都要放弃希望了,但我没有回头路,放弃只会让我陷入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心中的自强果敢激励着我前进。泰戈尔说:“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而要求以歌声作为报酬。”孤独路上,我能如何?我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于是流过泪,爬起来,再次接受波涛的击打, 磨去无用的棱角,臻于完美。王小波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不能像特斯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我也很怕落到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学习。德国有一句谚语:天黑透的时候,更能看见星光。 终于,我豁然开朗了,我向痛苦报以歌声,世界还我微笑。现在,我已经进入求学的第三界,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宁静伴我前行 。

越努力越幸运,求学路上 ,没有人一帆风顺,但是,明知此,仍然力行之,一定能臻于大境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加油!美好的未来等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漂亮公鸡求学记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只漂亮公鸡,金黄的羽毛,强健的爪子,鲜红的鸡冠,走起路来大摇大摆,最让别人佩服的还是他的跳高,如果谁惹了他,他可以一跳三丈高,并且利用他强劲的爪子把对手死命地按到在地。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公鸡爸爸决定让宝贝儿子上学去,公鸡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学校就建在山边的大石头上,校长是一头脱了毛的狮子,大概是老了,白天几乎看不到他在学校出现。校长把公鸡带到猎豹班,对他说:“你可千万别惹你的猎豹老师,他可是全镇的武术冠军。”

在学校里的日子,让公鸡更加高兴,因为班上没有哪个同学比他更强健。小鸡斗不过他,小鸭每天都躲着他,小兔是他跟班,青蛙天天缠着他,要他教跳高。

猎豹老师也不管不问,每天就是和鳄鱼斗斗嘴和河马吹吹牛。最近有一次,班上教美术的孔雀姐姐,就告状说学员公鸡上课不听话总是违反纪律,还欺负班上的小同学。他甚至扬言总有一天他要当这个学校的校长,让所有的人都听他的。

今天是星期五,猎豹老师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好文件刚准备喝口茶,小鸭、小兔跑来了:“老师、老师,公鸡又欺负我们了。”

“好,老师知道了,我等会去了解了解情况。”猎豹话还没有说完,小青蛙跑过来了,:“老师,公鸡说要我给他钱,才教我跳高!他抢了我3块钱。”

“有这种事?快,我们去看看!”猎豹老师知道事情严重,赶紧跑到教室里。

猎豹老师走到公鸡的身边,和蔼地说:“老师知道你很漂亮,也很会跳高,今天老师就和你比一比跳高好不好?你用两只脚,我只用一只脚。”

公鸡心想:我见过老师跑步,但没有见过老师跳高,而且只用一只脚,他一定跳不赢我,因为我从小就会跳高。公鸡自信满满地答应了。

这时候老师说:“既然是比赛,就要有一些赌注,这样吧:如果谁输了,就要听赢了的那个人的话,好不好?”

公鸡一听还有赌注,立马来了兴趣,大声地说:“老师,你可要说话算数啊,你就等着认输吧,嘿嘿!”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老师笑着说。

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知道公鸡要和猎豹老师比赛跳高,都热热闹闹地围了过来。同学们都知道猎豹老师每天都跑步,而且跑得飞快。但都没有见过他跳高,心里都在为猎豹老师捏把汗呢,可千万别让自高自大欺负弱小的公鸡赢了去啊。

狮子校长当裁判,小黄莺当起了发令员,猴子则当起了啦啦队长。校园气氛可热烈了,就像过节一样。

随着小黄莺清脆的叫声,比赛开始了。

狮子校长让公鸡先跳,只见公鸡股足了劲,绷紧全身肌肉,纵身一跃,身子直飞向高空。

“多么漂亮的一跳!多么漂亮的一跳!”跟班小兔欢呼着。

“别得意得太早了。”小鸭不服气地说。

轮到猎豹老师了,只见他轻轻一跃,身子就像弹簧一样冲出去,再加上他流线型的身材,在空中划了一道完美的曲线。

经过大黑牛的仔细测量,猎豹老师的高度是公鸡的2倍。

这时候公鸡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听你的。”

猎豹老师严肃地说:“小公鸡,你先向全班同学道个歉,然后答应老师以后再也不违反纪律,不欺负同学,不骄傲自满了,怎么样?”

公鸡红着脸向同学们道了歉,惭愧地低下了头。最后抬起头,大声地队老师说:“老师,我听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改写匡衡求学500字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有一个人叫匡衡,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不得不给大户人家放鹅。

匡衡每次放鹅,通常是让鹅自已取食,他躲在学堂的墙角下偷听,如痴如醉。晚上回到家,因为家里买不起蜡烛,所以深夜无法读书的痛苦一直在折磨着他。匡衡的邻居家倒是有蜡烛,只可惜光亮却照不到他的家。对知识的渴望促使匡衡突发奇想,他拿起凿子把墙凿了一个小洞。邻家的亮光照过来,匡衡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就着这微弱的光芒,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就这样,匡衡白天在学堂偷听,晚上就着小洞里的光亮读书,学问大有长进。

这件事让一个叫何生亮的人知道了,这人是当地富豪文不识的管家。他告诉匡衡,文老爷有很多藏书,他可以介绍匡衡到文家干活,从而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

匡衡大喜过望,第二天便去了文家。文不识看他年纪虽小,举止却很得体,便让他做自己的书童,每天陪着他读书。一个月下来,文不识对匡衡赞赏有加。发薪水时,匡衡却分文不取,这让文不识很费解,问道:“为什么不要工钱呢?”

匡衡恳切地回答:“如果能读完老爷的藏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文不识深受感动,从此就资助匡衡读书。后来,匡衡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

展开阅读全文

一波三折的求学之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学校一个伟大的称号,十一学生是你一生的荣耀。

当我手里这份足以让我神魂颠倒的录取通知书时,回首那一个多月的努力和坚持,单凭四个烫金大字——十一学校,我就知道辛苦没有白费,而且收获是那样惊喜。

记得当时还上六年级的我,面对初中的选择只是略知一二,唯一懂得就是十一学校好。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耳濡目染,十一学校便理顺成章得变为我的奋斗目标了。俗话说得好“有目标才有动力”就这样,我的求学之旅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一个办法,推优!说起推优,那么就要拿下市级三好学生。我很幸运,十五个名额十四个候选人,板上钉钉的事情走个形式就好啦~对于那份意向表,六个空,“刷刷刷”几下搞定。当然是填十一嘛。可我满心期待,结果却不尽人意,轮空了。

乐观的我很快从阴霾中走出,收拾行囊再次整装待发。接着,我又向艺术特长进军出发。

当天考场,人愈聚愈多,摩肩接踵地不断从入口涌来。那天我可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人满为患”。人多概率小,更何况都是高手云集,区区我一个小将又怎能抵过?

事不到底,我不放弃。虽然屡败屡战,但我要放大招了——投简历。但是这次的几率更可谓是大海捞针,之后便了无音讯。

就在我认为上帝为我关上这扇门时,幸运女神却眷顾了我,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门上绣这四个烫金大字——十一学校。

我不知老师们是怎样在堆成山的简历中找到我的,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许有无限可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十一选择了我,我便只会让它更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