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沙特麦加踩踏事故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24日发生的沙特麦加穆斯林朝觐踩踏事故已导致至少717人死亡、800多人受伤。另据中国驻吉达总领馆证实,目前还没有有关中国朝觐者伤亡的报告。
沙特民防总局发言人说,当地时间9时左右,大批朝觐者从距离麦加数公里的米纳帐篷城步行向射石驱鬼仪式地杰马拉特进发,快到目的地时,人群发生拥挤和推搡,最终导致踩踏事故发生。
沙特卫生大臣法利赫说,初步调查显示,事故是由于人群拥挤和一些朝觐者未按照疏导要求行事所致,最终调查结果将很快对外公布。
事故发生后,处于待命状态的沙特民防和急救部门出动4000多人参与救援。目前,死者和伤者都已被送往米纳的各家医院。
中国驻吉达总领馆人员正在赶往踩踏现场,并表示,沙特有关方面目前还没有有关中国朝觐者在事故中伤亡的报告。
右组图为医护人员救助踩踏事故受伤者。
2024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公告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外媒称,在伊朗发生示威者攻击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事件之后,沙特阿拉伯1月3日宣布中断与伊朗的外交关系,同时下令伊朗外交人员在48小时之内离开沙特。稍早些时候,伊朗认为处决什叶派领袖的沙特领导人应该遭到天谴。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月4日报道,沙特阿拉伯揭露伊朗负面性地、粗暴地干预阿拉伯国家事务,称这种干预常常导致损失和毁灭性后果。
报道称,沙特处决本国什叶派领袖后遭遇伊朗猛烈抨击,显然,沙特以此作出了报复。但是,沙特阿拉伯处决什叶派领袖谢赫·尼姆尔引发什叶派穆斯林世界的强烈抗议,黎巴嫩真主党谴责利雅得的做法形同“恐怖主义”,伊拉克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谴责沙特的同时呼吁本国穆斯林上街表达“愤怒”。伊朗的反应最强烈,认为沙特应该遭到天谴。
报道称,在沙特处决什叶派领袖后,伊朗示威者袭击沙特在德黑兰大使馆,向使馆投掷燃烧瓶。使馆一部分建筑被放火焚毁。伊朗第二大城市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也爆发民众示威,冲击当地沙特领事馆。在巴林王国,星期日什叶派穆斯林与警方激烈对峙,造成数人受伤。在巴林,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统治王国的是逊尼派。另外,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沙特、伊拉克、黎巴嫩以及也门什叶派穆斯林的愤怒。
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宣称,毫无疑问,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沙特王国的领袖们将遭到天谴。
报道称,虽然3日来自奥地利外交部的消息说,沙特与伊朗外交部长都向奥地利外长表示,两国无意让紧张局势升级。但是,中东出现的新局面仍让国际社会担心。
报道称,美国和欧盟对沙特处死什叶派领袖谢赫·尼姆尔高度关切。欧美担心沙特此举会使中东地区宗教派别之争危险升级。巴黎与柏林当局担心暴力局面将进一步升级,两国对沙特处死谢赫·尼姆尔表示强烈关切,同时希望宗教界领袖行动起来缓解局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所有中东地区的领导人都应避免激化形势。
沙特阿拉伯于1月2日以“恐怖主义”罪名处决了什叶派教士尼姆尔(Nimr al-Nimr)和其他46人。此举激怒了以什叶派穆斯林占主导的伊朗,愤怒的示威者袭击了沙特大使馆,并放火焚烧建筑。此后,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对此,美国呼吁中东冲突双方领导冷静解决问题。然而路透社4日报道称,沙特并不领情,表示,“并不关心”美国怎么想。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伊朗是沙特阿拉伯在地区间的主要对手。在也门和叙利亚冲突中,伊朗和沙特分别支持对立方。针对沙特处决什叶派教士的行为,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誓言,沙特将要面对“神圣报复”。而沙特迅速宣布与伊朗断交,并从伊朗德黑兰撤回外交官。其外交部长朱拜尔(Adel al-Jubeir)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伊朗外交官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沙特。
报道称,西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教派冲突可能升级表示关注。英国外交部警告,地区活动人士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欧盟外交事务代表莫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与伊朗外交部长对话,并称,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危在旦夕。
美国国务院用最强硬措辞谴责了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攻击。随后,据今日俄罗斯4日消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又发表讲话,敦促沙特和伊朗两国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他说:“美国将持续敦促两国领导人采取积极措施,缓和紧张局势。”
然而,路透社报道称,沙特感到“受够了”,表示在伊朗问题上“并不关心”美国怎么想。路透社援引一位了解沙特立场的匿名人士的话称,“受够了。伊朗一次又一次对西方嗤之以鼻,他们不断资助恐怖主义,发射弹道导弹,也没有人管。沙特真的并不关心这次是否激怒了美国。”
沙特巴林苏丹三国与伊朗断交时事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沙特外交大臣朱拜尔3日宣布,沙特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责令驻沙特伊朗外交人员48小时内离境。
沙特司法机关2日处决了47名犯有恐怖主义罪行的囚犯,其中包括知名什叶派教士奈米尔,引发伊朗国内什叶派民众强烈抗议。2日晚,伊朗示威者冲击沙特驻伊朗大使馆,打砸使馆门窗并纵火焚烧使馆部分楼体。
朱拜尔在3日晚的记者会上说,伊朗政府不仅不为沙特驻伊朗使领馆安全采取保护措施,反而为冲击、打砸和焚烧沙特使领馆的伊朗示威者提供方便。为此,沙特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朱拜尔还指责伊朗长期以来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支持和培训恐怖分子,以达到破坏这些国家安全的目的。他表示,沙特将采取一切手段回击伊朗的威胁。
沙特外交部发言人乌萨马·纳克里说,沙特驻伊朗的47名外交人员及其家人已经在阿联酋的帮助下,平安回国。他感谢阿联酋提供帮助,尽管“伊朗当局方面设置障碍”。
沙特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后,沙特盟友巴林和阿联酋4日先后做出表态,宣布与伊朗断交或外交关系降级。
巴林外交部4日发布声明说,伊朗“长期干涉巴林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内政”,“破坏国际公约致使沙特阿拉伯驻伊朗使领馆遭到破坏”。为此,巴林内阁会议决定,断绝巴林与伊朗外交关系。
自2011年以来,占巴林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民众多次举行针对逊尼派王室统治的抗议活动。巴林政府一直指责伊朗在背后煽动和支持巴林动乱,伊朗对此予以否认。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政府4日决定,将阿联酋与伊朗外交级别由大使级降至代办级。阿联酋外交部发表声明说,采取这一不寻常的步骤是因为“伊朗一直在干涉海湾和阿拉伯国家内政”。
此外,苏丹外交部也发表声明,宣布与伊朗断交。
因他翻脸
奈米尔是谁
被沙特处决的知名什叶派教士奈米尔1959年出生于沙特东部什叶派聚居区盖提夫省的阿瓦米亚市。他的“名气”,源自他针对沙特政权的批评,以及要求给予什叶派少数群体更多的权利。奈米尔曾称如果沙特什叶派权利得不到尊重,建议东部省独立。
因支持2011年发生在盖提夫的示威活动,奈米尔2012年被捕。沙特内政部称他试图“逃跑并反抗安全部队”。随后,奈米尔被控“煽动叛乱”,以及“寻求外部介入”,还被认为支持此前发生在巴林的示威活动。2014年,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家刑事法院判处他死刑,并于今年1月2日执行。
沙特总人口约为3000万,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占15%。沙特国内什叶派民众认为“被政府边缘化”,对政府颇有微词。不过,沙特政府否认歧视什叶派民众,并指责伊朗在背后煽风点火。
伊朗反应
指责沙特通过制造冲突掩盖内部矛盾
就沙特宣布断交,伊朗副外长阿米尔-阿卜杜拉希安率先做出回应。他经由伊朗国家电视台说,沙特无法通过断绝与伊朗的关系来“掩盖”其处决一名什叶派宗教人士的“大错误”。
伊朗总统鲁哈尼同样谴责沙特的处决行为,但认为冲击沙特使领馆的做法“完全不合理”,说那是“极端分子”所为,敦促指控肇事者。
德黑兰警察局局长说,已逮捕一些“不法分子”。伊朗一名检察官说,大约40人遭拘押。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4日说,沙特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是巨大的错误,此举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安萨里指责沙特通过制造冲突来掩盖其内部矛盾。他表示,只要沙特当局继续制造冲突,两国关系不可能恢复。伊朗政府已经极力控制民众的愤怒,并将根据国际公约要求保护在伊朗的外国外交使团安全。
伊朗第一副总统贾汉吉里表示,沙特与伊朗断交,受伤害的只会是沙特自己,伊朗不会有任何损失,建议沙特停止进一步的破坏行动。
中方表态
对事件可能激化地区矛盾感到担忧
对于近日沙特与伊朗两国交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4日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事态发展,对有关事件可能激化地区矛盾感到担忧。
“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在反恐问题上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华春莹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我们也主张外交人员和机构的安全及尊严应得到保障。”
华春莹表示,希望有关方面保持冷静和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高官急赴沙特伊朗调停时政
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7日表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正在沙特访问并将访问伊朗,将就地区形势同两方深入交换意见。
中东地区两个产油大国沙特和伊朗断交,引发一系列地区和国际外溢效应。针对局势发展,中国媒体记者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
对于局势的下一步演变,杨光认为,从内外两方面看,沙特和伊朗不一定会发生军事冲突。
伊朗与沙特宣布断交
从内部看,伊朗并没有对沙特发动战争的想法。这次是伊朗民众冲击沙特使领馆,因此伊朗不可能先去打沙特。
国际油价低迷已成为新常态
其次,核谈判之后,伊朗的主要精力会放在发展经济上;而沙特方面,去年油价暴跌已对其经济产生很大打击,政府已开始发债,并从海外资产抽出1000多亿美元补充国内亏空。国际油价低迷已成为新常态,且这是新一轮油价低迷周期的起点,是沙特要长期应对的问题。
从外部看,国际上大国都不想打,普遍主张劝和,缺少外部支持两国打不起来。其中,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干预能力下降,与伊朗签署核协议之后,不希望沙特和伊朗矛盾再节外生枝;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中东地区带来的最大麻烦是难民,而化解难民问题有赖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问题的解决,“伊斯兰国”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海湾大国,譬如沙特和伊朗;中国更是提倡全方位的友好关系,当然不希望沙特和伊朗之间出现冲突。
不过,杨光认为,沙特和伊朗两国民族以及教派恩怨很深。对于外界斡旋的实际效果,不能寄予过高期望,不可能指望外界能把两国斡旋成为友好国家。但从另一方面讲,两国长期以来都处于对立,在某些问题上进行博弈,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从这方面讲,两国间还是有一定斡旋空间。美国呼吁双方克制,但也就如此而已。俄罗斯虽然在叙利亚问题上摆出高姿态,但它在中东的影响力有限。随着国际油价下跌,俄罗斯经济上也面临困境。
中东一些地区组织斡旋的力量很小,例如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它的建立就是为了对抗伊朗,所以不可能去斡旋,还有阿拉伯国家联盟,这两个地区组织都无法在两国之间进行调解。
中东局势一片混乱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威胁,这一地区国家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分歧很小。沙特和伊朗虽然关系紧张,对于打击这一极端组织的共同目标不会改变,但对于形成地区打击合力会有影响,可能会推迟合作进程。
沙特和伊朗交恶,应该说是给中东地区增加了一点动乱,但对于中东大局不会有太大影响。中东目前的局势是主要国家国内政治稳定,局部地区动乱。这些动乱的地区主要是叙利亚和伊拉克北方,“伊斯兰国”是热点;还有也门和利比亚两国的冲突,但也只局限在国内,不会扩散。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7日表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正在沙特访问并将访问伊朗,将就地区形势同两方深入交换意见。
“中方始终致力于促进中东和平与稳定。”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在北京也同有关国家进行了沟通。我们希望地区形势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会谈沙特国王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当地时间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两国元首积极评价中沙关系发展,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共同宣布建立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取得更大合作成果。
习近平指出,中沙都是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大国,当前又都面临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中方愿同沙方相互借鉴和学习,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我2008年访问沙特时,两国发表了建立战略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双边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变化。中沙作为重要发展中国家,有必要提高两国关系水平,携手应对挑战。这次我们共同宣布建立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相信将深化双方战略互信,引领两国互利合作取得更大成果,有利于维护和拓展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共同利益。
萨勒曼表示,沙中建交25年来,两国友好关系稳定发展。沙中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沙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利于造福两国人民。沙方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愿深化同中方在贸易、投资、能源、教育、科技、信息安全等领域合作。相信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必将推动两国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
两国元首达成多项重要共识,一致决定建立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发展。
双方同意加强战略沟通,密切战略合作,巩固战略互信,相互理解和照顾对方重大关切,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
双方同意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在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框架内深入合作,加强在铁路、港口、电站、通信、工业园区、住房、投资、金融、航天、和平利用核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双方同意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成互利共赢的融资平台,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双方高度评价并欢迎重启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并对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感到高兴,同意尽早建成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
双方同意加强能源政策协调,提高能源合作水平,构建长期稳定的中沙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同意推动文明对话,加强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包容互鉴,扩大两国文化、教育、卫生、新闻、智库、青年等领域交流,密切安全合作,加强在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多边机制中的沟通和协调。
会谈后,萨勒曼国王向习近平授予阿卜杜勒阿齐兹勋章。这是沙特最高级别的勋章。
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开展产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能源、通讯、环境、文化、航天、科技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会谈前,习近平出席萨勒曼国王在王宫办公厅广场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
当地时间下午2时10分许,在马队护卫下,习近平乘车抵达广场。萨勒曼国王和王储继承人穆罕默德在停车处迎接。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队奏中沙两国国歌。习近平在萨勒曼国王陪同下检阅仪仗队。
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出席上述活动。
西方传教士勃沙特参加红军长征的故事
全文共 2349 字
+ 加入清单鲁道夫勃沙特,中文名为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后随父母移居英国。在他10岁那年,一位英国传教士从中国返回曼彻斯特,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勃沙特听了之后,开始神往中国。为了适应到中国传教的需要,勃沙特接受了各种训练,包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社会情况等。他还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薄复礼,以示信奉克己复礼。1922年,受教会派遣,勃沙特前往中国,在贵州境内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初,时任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勃沙特与妻子露茜在安顺参加完祈祷后返回镇远。在经过城外一个小山坡时,正好与从江西西征入黔的红6军团相遇,在无意之中闯进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列。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红军对勃沙特夫妇在中国的活动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即便如此,红军对他们也是礼遇有加。当晚,勃沙特夫妇被带进一间屋子里休息。勃沙特的妻子睡在一张由木板拼起来的床上,勃沙特睡的是一把南方式躺椅,而与他们同在一个房间里的红军士兵则直接睡在潮湿的地上。红军安置好他们后,立刻送还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包括银元也如数奉还。
此后,勃沙特一直随红军部队行进。在这期间,勃沙特先后接触了贺龙、萧克、王震等红军领导人。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萧克军团长。
勃沙特与萧克相识,是源于一张地图。当时,奉命先遣西征的红6军团在贵州施秉与黄平之间抢渡大沙河,突破了防堵力量薄弱的黔军阵地,乘机袭占了黄平老城。在一所教堂里,红军缴获了一张约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版贵州省地图,这张地图对于刚进入贵州,道路不熟且缺乏向导的红6军团无疑是无价之宝。但是,由于地图上面所标的地名都是法文,没有人能够看懂,这可急坏了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谁能够解燃眉之急呢?萧克顿时想起了会说一点汉语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立刻派人把勃沙特请到军团司令部,帮助把地图上的法文译成中文。
在方桌前,在豆大的洋蜡烛光下,萧克小心地摊开了地图,用手指着一个个法文地名,勃沙特按照他的指点,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先把地图上重要的山脉、村镇、河流等中文名称翻译出来,然后一一将其标记在地图上。两人边讲边比划,当他们把地图上许多重要地名而且是红6军团预定行动地区的详细地名全部译完时,已经是三更天了。后来,就是用这张地图,萧克与王震选择了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会合的方向。勃沙特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翻译这张地图有什么重要意义,而萧克将军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情。他后来回忆说,红6军团在转战贵州东部和进军湘西时,勃沙特翻译的法文地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正是这张地图,使得双方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此后,勃沙特跟随红2、红6军团到了湘西,开始了艰苦的远征。虽然彼此信仰不同,但勃沙特从中国的这些红军指战员身上,看到了一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感悟到理想与信仰对人类巨大的引导作用。勃沙特尤其对红军部队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不赌博、不抽鸦片的作风,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此外,虽然红军生活条件恶劣,但他们都尽量照顾勃沙特的外国习惯和习俗,在饮食和生活上想尽办法来满足他,令他非常感动。在部队开始乌蒙山回旋战时,勃沙特不幸染病,红军不仅专门为他找了一匹马驮着他走,还特意找来中医为他治病,后来还派出担架员抬着勃沙特翻山越岭。耳闻目睹红军的真实情况后,勃沙特深受触动,曾多次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
1936年4月,红2、红6军团进逼昆明,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军团领导决定让传教士勃沙特离开部队,前往昆明。军团长萧克和红军保卫部部长吴德峰分别设宴为勃沙特饯行。萧克将军还专门为勃沙特做了一道拿手菜——粉蒸肉。宴会结束后,大家一一与勃沙特握手道别。吴德峰部长还命人给勃沙特发足路费,并特别叮嘱他如何前往昆明。勃沙特的长征自此结束。
勃沙特这位西方传教士同长征红军不期而遇,并随红2、红6军团生活了560天,行程达6000英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中一名奇特的参加者。勃沙特离开红军之后,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红军中的那段亲身经历,并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通过演讲等形式向国外介绍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
1936年11月,当红2、6军团还在长征途中时,勃沙特的回忆录——《长征目击记》(又名《抑制的手》),已经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这本书当时在国外颇受欢迎,多次出版。在书中,勃沙特称赞中国的红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高度评价红军长征时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1938年,当埃德加斯诺介绍红军长征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发行时,勃沙特的《抑制的手》早已问世一年多了。直至1978年,薄复礼又应出版商之约,在原回忆录的基础上,补充进了他从1922年来到中国到离开中国的经历,再次成书出版,并更名为《指导的手》。
1940年,勃沙特再次回到贵州省盘县一带传教。教友们回忆说,每当勃沙特和教友谈到红军时,态度都极为友好。勃沙特除了在当地传教,还为当地民众看病和办学。
1984年,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为写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搜集素材。在采访萧克将军时,萧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勃沙特帮助红军长征的往事,还郑重委托索尔兹伯里寻找勃沙特并代致问候。此事一经披露,寻找勃沙特的工作就成了各界注意的焦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各方近两年的努力,萧克与勃沙特在长征途中分别50年之后又重新取得了联系。1987年末,《人民日报》驻英记者对勃沙特进行了专访。记者看到,尽管满头银发的勃沙特已90岁高龄,但精力还很旺盛,记忆力相当好。在记者要求下,勃沙特讲述了与红军一起长征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他和红军将领之间的深厚情谊。他感慨万千地说:“在晚年被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更使我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