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治国理政

治国理政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治国理政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治国理政问题。

分享

浏览

479

作文

1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纪实一览

全文共 11381 字

+ 加入清单

风帆高扬,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复兴航程,95年前,从嘉兴南湖那艘红船起锚。

筚路蓝缕,一程又一程——

“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破浪前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1年多前,在庆祝人民共和国65岁华诞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满怀豪情地向世界宣告。

长风万里,破浪前进。

承载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和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伟大复兴的梦想,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力量,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挺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前进……

一幅蓝图正在铺展——3年多来,以中国梦为统领,不断完善治国理政顶层架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

习近平:“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年多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让全世界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3年弹指一挥间。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的境界。

3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历史方位清晰可辨——

2016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

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5年冲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史无前例。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日可待;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毅前行。

“一个梦想、两个百年,是对‘三步走’战略思想的重要发展,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架构的逻辑起点。”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

登高望远。伟大的宏愿,催人奋进;美好的景象,激动人心。

从各行各业迸发出创新创业的激情活力,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从两岸领导人实现跨越66年的历史性握手,到全球华侨华人泛起深沉的家国情愫,中国梦犹如苍穹北斗,引领中国格局呈现千年未有之大气象。

3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次第铺展——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时代课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牛鼻子”,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实践逻辑更加严密。

3年多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落下帷幕。历经艰苦谈判,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终于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大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习近平的身影,响起了中国声音,为协议达成注入了中国动力。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问题倒逼出的答案,也是中国发展理念革故鼎新的缩影。

发展速度在换挡,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在调整,发展动力在转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掀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总揽全局,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全方位推进,治国理政新成就举世瞩目,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写下人类发展的新篇章。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3年多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党中央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风物长宜放眼量。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

2014年7月8日,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开启中国梦新航程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号”这艘航船行稳致远的主发动机。

时迁势移。如今中国经济航船行驶的海域中风高浪急,暗流涌动。

放眼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已经7年多,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发达经济体走势呈现分化,新兴经济体增长反复波折。

审视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增长新动力不足和传统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放缓至8%以下……

沧海横流,首在掌舵。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在较大下行压力情况下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

胸怀全局,牢牢掌控发展主动权。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201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重要判断。

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出“新常态”,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系统阐释,再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论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办”,经济宏观调控思路进行重大创新,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经济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理念上更加清晰——

过去依靠粗放式发展实现高增长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转方式调结构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必须摈弃传统发展思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谋划发展。

行动上更加坚决——

加减相伴,破立并举。简政放权、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方向清,任务明。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论是在国内调研时,还是在参加国际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经济形势总是强调“定力”和“信心”二词。

定力,来自对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

信心,来自对经济工作的高超驾驭。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系列开创性重要会议的召开,无一不体现出党中央对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精准眼光和驾驭能力。

3年多来,党中央以智慧和勇气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注重需求侧到强调供给侧,对症下药,推动经济发展乘势而进。

创新驱动,催动新生活力——

产品未上线,就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天使轮投资;上线两个月,又获得1亿元的融资……在杭州梦想小镇里创业不到一年的“空格”APP公司,正创造成长奇迹。

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蔚然成风。

各种模式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新动力在不断成长。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日均新登记企业超1.1万家,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格局重塑,打开发展疆域——

三大经济战略,以气象万千之势谋划经济新蓝图:“一带一路”让中国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横亘东中西,预计能撬动数万亿元的投资大市场。

同50多个国家一道积极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丝路基金;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以开放思维重塑新格局,不断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

结构优化,凸显充沛后劲——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60%,服务业占比超过50%,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锚”。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经济总量,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仍居全球第一。

风帆启航再驰骋,大海扬波作和声。

一种动力强劲迸发——3年多来,攻坚克难,蹄疾步稳,党中央领航“中国号”向改革深水区挺进

习近平:“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时,摆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是一道严峻的改革考题——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攻坚克难,成为执政党面临的一场新的赶考。

——上任伊始第一次出京考察就奔赴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显示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

——半年后赴湖北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要把握的5大关系、需要深入调研的6个重大问题;

——近一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纵览过去3年多岁月,人们不难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矢力推动,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的宏伟蓝图迅疾铺展开来,令世界为之瞩目。

“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海外观察家发出感叹,“习近平的谋略和胆识让中共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又实现了一次新飞跃。”

顶风破浪,中国改革义无反顾向着深水区挺进。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定下了一个有温度的基调。

截至2015年12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已经召开19次——每次会议都是总书记主持,都聚焦改革任务,审议通过一个个改革方案,提出一项项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

3年多来,一系列难题、禁区在党中央的统筹谋划中被攻破——

730天、审议90多份文件、制定出台近100项深改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两年来的工作单。

在深改组的统筹谋划、强势推进下,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纷纷破题。

改革没有禁区,改革就是要“动奶酪”。

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央企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足球改革……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

3年多来,新格局、新气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挥的攻城拔寨中被开创——

改革路,强国梦,虽千万人吾往矣!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冲破利益固化藩篱,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打开了发展的新格局。

2015年底,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一锤定音。“军队改革的落地,标志着习近平缜密构思中的强国布局基本完成。”一家国际知名军事评论机构如此写道,“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前进路上的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下劈波斩浪;3年多的实践,改革之势,如滚滚春潮席卷神州大地,深刻改变着国家面貌和人民命运。

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年后,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先行先试的探索性试验,到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化道路,中国改革扎实向前。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宣告终结,近4000万“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同“体制外”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中国的改革正加速促进着各群体间的权利公平,增进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2015年10月1日起,全国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企业登记模式,不再发放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企业登记手续大大简化,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程度在改革中稳步提升。

“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一份情怀始终牵挂——3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党中央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民者,国之根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更是治国理政的应有之义。

湘西十八洞村60多岁的苗族大妈石爬专,深深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对她说的话“你是大姐。”

“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总书记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走进猪圈看老人养的两头猪。

“为了谁”——一个执政党“吾日三省吾身”的根本课题。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是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和人民幸福的新飞跃。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2012年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脱贫攻坚他“花的精力最多”。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7次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住窑洞、睡土炕、忍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陕北岁月,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青年习近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份终身难忘的黄土情结,伴他从西北山村到华北县城,从东南特区到执掌一省,从直辖市市委书记到掌舵“中国号”巨轮……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他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着中国大地;用真切朴实的话语,熨贴着困难群众的心。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

“老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人们对习近平亲切称呼的背后,讲述着这样的真理:你与百姓有多近,百姓就对你有多亲。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总量。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大勤务员。”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深入基层,他们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破浪前行的“中国号”巨轮,所有乘客都是“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

——“梦想”成为最澎湃的动力。

中国梦,人民梦。今天中国人所需要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梦想。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由千千万万个微小的梦想共同托起。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央大政方针与基层创造精神共振激荡,交汇为激昂的时代主旋律。

——“共享”成为最基本的发展要求。

改善民生不是一时一事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当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形之手”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企业养老金连年上涨,退休人员共享发展成果;织就世界最大的养老、医疗、教育三张“全民保障网”,不让一个百姓“漏底”……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尊严”成为最核心的价值关切。

一个国家的分量,来自于这个国家每一个个体的质量。

有尊严,才有幸福。司法改革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中华大地。“身份”鸿沟不断填平,“新市民”与“老市民”、“体制内”与“体制外”共享同一片蓝天。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日益清晰。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力量源泉。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营造,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最强正能量。

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3年来,“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被续写发展的新篇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写下生动注脚,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国梦的里程碑上。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每当风雨来袭,党中央与全体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一个核心更加坚强——3年多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航向正确,党中央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关键是抓好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3年7月11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细雨蒙蒙。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凝重深远。

执政60余载,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一往无前。

今天,世界第一大政党领导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正努力破解世界最大的发展难题、走出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与此同时,党内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正是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思想、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打出一套治党管党“组合拳”,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

这是从“我”做起、以上率下的3年——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新一届党中央上任伊始即向全党承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

从身体力行八项规定,到全程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带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中央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使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高度结合,形成了巨大的“头雁效应”。

这是“严”字当头、动真碰硬的3年——

从严治党能有多严?3年多来的实践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

严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案件,打破“刑不上大夫”的猜想;实现中央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打消“反腐有禁区”的疑虑;累计超过14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问责,扭转“法不责众”的心态……

一个“严”字,体现在严格执纪、严肃问责上,体现在严明纪律、严守规则上,贯穿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方方面面,使我们党在不断试错、纠错中修正自我,在不断自省、自警中永葆本色。

这是完善制度、依规治党的3年——

前不久,党中央“一揽子”修订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项法规相互配套、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的完美结合。

修订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制定出台30多件重要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30多项改革举措,党建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使之成为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

这是从“小”抓起、持之以恒的3年——

谁也没想到,一张贺卡、一盒月饼、一顿饭局这样的“小事”,一抓就是3年,不仅没有“一阵风”,而且“越往后执纪越严”。

抓小事恰恰体现了大智慧。这些作风上的“小事”,不抓就会成为无形的墙,将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较起真来,就会成为我们党徙木立信、改进作风的第一步。

一步迈出去,永远在路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3年,规范内容大大拓展,至今仍然动辄则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一年,收尾不收场,“四风”问题继续得到整治;“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让抓作风成为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党管党上既有想法,也有招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均取得丰硕成果。

全面从严治党,横扫陈垢积弊,使全党重拾强健体魄——

一大批腐败分子被清除出党,近千名副处级以上“裸官”被调整岗位;尊崇党章意识越来越强,敬畏党纪之弦越绷越紧;抵制“四风”问题、不搞团团伙伙成为一种共识,忠诚组织、坚守信仰成为一种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吹散政治“雾霾”,提升治理能力——

歪风邪气少了、吃拿卡要少了、“甩手掌柜”少了,与此同时,朴素之风多了、服务意识多了、求真务实多了……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之成为各项事业根本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非凡定力适应新常态;专题研究扶贫、城市、外交等工作,为各项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高规格召开民族、宗教、统战、群团会议和“新古田会议”,把社会各界和广大官兵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

历史大潮奔涌向前,执政之考从未停止。

在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的实践中,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不断成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一个历经近百年的大党正以崭新姿态,勇立潮头,掌舵扬帆。

一种视野宽广深邃——3年多来,纵览风云,经略八方,党中央积极统筹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国梦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习近平:“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承前启后的外交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号”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3年多来,“中国号”领航者的新气度、新风格,令全世界印象深刻。

大块头,有大格局——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至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尤其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全过程。

从在莫斯科4个方面阐述“这个世界”,到联合国峰会阐述“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布局和总路径,从中国梦、世界梦的反复阐释,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坚持正确义利观”的郑重承诺,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共鸣。

大格局,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实践上。

“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

建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并启动项目运营;中欧班列“换挡提速”、增开新开,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从中巴、中蒙俄到孟中印缅,一条条经济走廊抓紧建设;一大批多边双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犹如两条彩带,将44亿人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块头,有大进取——

习近平主席在到访国报刊上发表19篇署名文章,主动介绍中国;与印度领导人开启“家乡外交”新形式;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50多个国家响应;从G20峰会到上合峰会、金砖峰会,积极提出中国主张……

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

4次、7次、8次……习近平主席3年出访19次,历时124天,足迹遍及五大洲40个国家。

3年里,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中外领导人互访越来越频密;从亚信峰会到APEC北京会议,一场场“主场外交”异彩纷呈。

积极推进大国关系创新,精耕细作周边外交,积极运筹多边外交,深化拓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扩大同各国利益共同点,为“中国号”巨轮远航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大块头,有大智慧——

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中美元首3年里3次独具匠心的会晤,定格在历史画册里。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种富有远见的替代性模式,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政治远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

“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生动隽永的话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增进了外界对中国的理解,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合作。

访非时同11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举行早餐会,到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时同加勒比9国领导人会晤……习主席开创“一对多”式的会晤安排,访问一国辐射一个地区。

大块头,有大胸怀——

裁军30万!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告。

“胜利日外交”,彰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胸怀。

这份胸怀,体现在对全球性挑战的应对上: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从西非埃博拉疫情到尼泊尔地震,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送去物资;承诺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这份胸怀,体现在一笔笔真金白银上:设立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

讲故事、评历史、谈文学、用典故……一次次演讲生动亲切;

聊足球、品咖啡、进农家、吃烤鱼……一次次访问朴实自然。

3年多来,一个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平和的中国领航人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3年多来,中国声音广被倾听,中国倡议备受瞩目,中国作用更被看重。

——“朋友圈”越来越大: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成型。

——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同韩国、澳大利亚等签署自贸区协议,“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议逐步生根发芽。

——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紧锣密鼓推进,到获准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国号”同各国相向而行。

——从“中国高铁”到核电“华龙一号”,中国品牌、中国高端制造进一步走向世界。

——中国领导人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既坚持底线,捍卫利益,也加强合作,管控分歧。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英国首相卡梅伦感叹,中国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国际体系的看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越来越有分量的“中国号”,同其他国家一起千帆竞发,跨洋过海……

时光的年轮,跨进2016年的门槛。

这一年,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将聚首中国杭州,共商世界经济巨轮的未来。

88公里外,南湖红船静静停泊……

这一年,人民共和国刚刚踏上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实施的航程,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历史,由一段一段的航程连接而成。

此时此刻,站在今天和明天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伟大实践,从救国、兴国到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持续奋斗的光辉旅程,更是一个尚待完成的伟大事业。

这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

“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高高扬起中国航船的风帆,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继续破浪前进吧!”

展开阅读全文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八大品格汇总

全文共 3602 字

+ 加入清单

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他正以独特的治国理政品格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

一、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一大品格是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民族充满自信。他十分注重使用“中国”二字,如“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等概念经常出现在他的讲话中。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充满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他对自己也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爱学习、善学习,学以致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对哲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等广收博览,特别主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他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他是学习的典范也是实践的典范。

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使他具有清晰敏锐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他既有把控全局的战略定力,又有滴水穿石的恒力。他注重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科学谋划和战略谋划。他在时间维度上,放眼未来、注重长远,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如他提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空间维度上注重高屋建瓴、谋划全局,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如他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点和“一带一路”战略;在系统维度上注重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如他对“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他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着重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扭住发展的动力源,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他十分注重把握根本原则和政治大方向,强调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方向道路确定后,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既坚定执行,又不急于求成,保持那份特有的自信和从容。

二、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二大品格是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关于改革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关于为官他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他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在反腐倡廉问题上,他敢于“壮士断腕”,强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2012年11月15日,他在当选总书记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20分钟的讲话通篇谈的都是担责和担当问题。习近平敢做敢当、敢做敢为,勇于担当起对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和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

三、纲举目张的大势把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三大品格是纲举目张的大局把控。他善于发现规律、善于把握规律,注重对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动态把握。在我国发展起来后,“稳定”问题显得日趋突出;他敏锐意识到,要真正解决好“发展”和“稳定”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发展动力或创新活力问题、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

四、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四大品格是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他十分注重党的主体素养的提高,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今我们共产党人要打的“铁”不仅多,而且硬,这就要求作为打“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具备钢筋铁骨,只有这样,才能多打“铁”、打硬“铁”、打好“铁”。他从学习和严管两个方面来提升主体素养,一方面大兴学习之风,强调“缺什么、补什么”,要求干部“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全面从严治吏、全面依法治国,使党政军都能在精神、能力、作风等方面真正硬起来。他从理想信念抓起,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他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他强力反腐:“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他强调遵纪守法:“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五、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五大品格是极富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他站得高、看得远,既系统全面,又大道至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既运用哲学智慧来处理强国梦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国内破解改革与稳定的难题,国际破解“国强必霸”的西方传统政治逻辑,体现出“外圆内方”的哲学智慧;又对实现中国梦进行顶层设计,国内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新常态新论断;国际上提出“一带一路”大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思想。他国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际推进人类文明新秩序构建。

六、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六大品格是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他既有求真务实、缜密全面的谋划能力,又具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刚性执行能力。他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要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执行中遇到问题,他要求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他要求干部“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追求“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境界。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强大执行力。

七、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七大品格是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他负责起草的十八大报告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作为报告的主题词,向全世界宣告了他的这一品格。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攻坚克难、建成小康”。因此,他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他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他同时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他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内在要求人们多从正面看到社会历史的进步,多理解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多注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实质,就在于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即通过梦想引领来凝聚力量。

八、改革清障的问题倒逼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第八大品格是改革清障的问题倒逼。问题是矛盾的具体表现,矛盾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谙这一辩证之道,其治国理政,首先是从破解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入手,从分析和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入手,并以此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他既从解决我们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入手,又从破除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入手。他说:“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他强调:“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他同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习近平身上既有老一辈革命家优秀品格的完美传承,又有因他好学实干、开拓进取及其丰富阅历塑造而成的特殊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八大品格,将使我们的党纯洁健康、我们的国家文明富强、我们的人民幸福美满,也将推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解读精编

全文共 50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上成熟和发展的伟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

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就是“顶天立地强自身”。顶天,就是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天;立地,就是立足5000年历史文化、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顶天立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强自身,就是始终不放松地抓紧自身建设。

我们党从一成立起,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就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旗帜问题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实践证明,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举什么旗帜,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不但要成熟,而且要发展。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是党政治上成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从我们党自己的经验来说,党在理论上成熟的根本标志,是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在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在于她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时候,尤其在于她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时候。毛泽东思想创立的根本意义,是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作风、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形态。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进步,也是我们党理论水平的一次历史性提高。这次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决不能低估。它攸关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和人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才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夺取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才由新民主主义胜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中国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形象,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第一次从精神上、政治上站立起来。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和伟大。但我们党并没有就此止步,这是我们党更英明、更伟大的地方。党一方面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巨大跃升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愈益发挥的30多年,也是我们党理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成果丰硕的30多年。这30多年,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和全党理论水平的又一次历史性提高。这次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同样不能低估。这是我们党理论上发展的根本标志。它攸关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它使全党再一次获得思想大解放,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局面,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中国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重新跟上世界潮流,重新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我们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没有党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局面,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上讲的是我们党自己的经验。

再举一个世界上的例子。苏联共产党,理论上曾经是成熟的,创立了列宁主义。但列宁主义后来在苏联没有发展,不但没有发展,而且最终丢了刀子,丢了旗子,导致失掉政权,国家解体。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理论建设对于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理论上走偏,不行;理论上停滞,也不行。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理论上成熟,而且理论上不断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理论强党必强,思想富国必富。这是党的理论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之一。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国家治理正在进入新阶段。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新阶段呢?

首先,我国发展到现在,国家治理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重要议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以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一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巨大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准备严重不足,特别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民素质建设没有相应地跟上来,有的甚至严重滞后,致使不配套、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经济建设本身也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诸多矛盾而进入新常态。这就使国家治理问题成为突出的瓶颈而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程。

其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决策。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实践,现在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零敲碎打解决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个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全面分析改革面临的形势,聚焦于一个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改革经过30多年量的积累,正在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个质的飞跃,又是围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深化和展开的。如果说新一轮改革和过去的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成熟、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第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决策。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这个战略目标并具体作出战略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性飞跃和历史性进步,也是对世界政治文明进程的历史性贡献。习近平同志讲,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个比喻是形象生动的,也是贴切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起来考虑,使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协调推进,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我国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改变,也不是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样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特定的历史时段。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同过去实践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新的伟大实践。如果从党的十八大算起,这个时段至少要三十年时间。

大致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走过了“两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我们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个三十年,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世界。

现在正进入第三个三十年。新的三十年,在前“两个三十年”的基础上,我国的国家治理将迈上一个大台阶,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那时,不但最深刻的思想来自中国,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实践也来自中国。我国经济将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高品质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国家素质、社会素质和公民素质的巨大进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个时段的时间节点,刚好是本世纪中叶,同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也就是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相吻合。

新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党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高举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全局在胸,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大局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开创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奠定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三个来源”和“一个必要条件”。“三个来源”: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它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是主动自觉的,又是丰富充沛的。实践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又是它的理论总结、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达。这种总结、概括和表达,是准确鲜明的,又是厚重坚实的。文化来源,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是它的积极弘扬和借鉴。这种弘扬和借鉴,是深入精深的,又是开放包容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我们党是理论上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党。

特别令人欣喜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习近平同志中国式的而又极富现代感的语言风格,以其深厚修养和博大境界,直指人心和引人入胜,切中要害和要言不烦,含蓄内敛和耐人寻味,平易近人和质朴清新,不拘一格和活泼灵动,这样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给当代中国带来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文风进步和作风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本人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书,通过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篇篇重要文稿,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地增长。”从嵊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来看,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的工业强市策略,将对我镇保持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地增长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扩大现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单体规模,引进和创办企业,通过增加单体企业的经济分量和企业绝对数量来增加经济总量,就能不断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的发展。

做大做强企业单体。一抓技改投入。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要依据现有企业的产品优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做精做细产品,做大做强企业,扶持培育一批小型航母企业。二抓规下升规上。要研究制定规下升规上相应政策措施,要把资源和政策优惠向规上企业倾斜。要出台奖励措施,对规上企业进行适当奖励,真正让上规企业感觉到上规不吃亏,规上有实惠。三抓企业上市。要出台帮助和扶持企业上市政策措施。无论是主板上市、中小板上市还是新三板上市都要积极予以帮助和扶持。要把帮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努力增加企业绝对数量。一抓招商引资。要树立嵊州以外就是外的观念,把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努力营造合力兴工的工业发展环境,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好项目。二抓培育个私企业。要激发全镇人民的创业热情,出台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兴办个私企业,以增加企业数量和积聚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三抓困难企业解困。对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存在一些困难的企业,党委政府要出台政策措施,尽力予以帮助,尽最大可能帮助其渡过难关,尽力避免因企业倒闭引起负面影响。

加大投入力度,抓紧抓好工业区建设。无论是通过技改投入、规下升规上等措施做大做强企业单体还是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企业等方法增加企业数量,都需要增加土地厂房等经营场地。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均需要有一个新的底盘或者说新的平台,才能成长和发展。这个底盘或平台就是我们的开发区工业区。工业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工业区建设则是两者的融合区、交叉区。因此,开发区或工业区建设是推进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开发区工业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01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孙女给我买了一本《习近平治国理政》,由于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读了几天,只看了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篇文章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总书记之后,同记者见面时发表讲话的主要部分。文章不长,但是含义深刻,读后我反复思考,越想越觉得习总书记的讲话,言简意赅,蕴意深远,令人开卷难忘。这里写的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感想,希望同志们都来学习,对我的看法加以指正。

习近平同志首先说到,他在十八大上当选总书记,是全党同志的重托,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当选同志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当选同志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一、党员只有为民族增光的义务,没有给民族抹黑的权力

关于这个重大责任,习总书记谈了有三个方面:

习总书记讲的第一个是对民族的责任。我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在1919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野心引发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族觉悟之后,在1921年创建的,建党之初,就承担了民族解放的重大责任。在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北之后,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有思想进步的青年老师,教我们唱当时流行的一些抗日歌曲,其中有一首歌名叫《五月的鲜花》,几十年来我一直忘不了。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亲善睦邻啊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这首歌创作于抗战初期,表达了对国民党、蒋介石放弃领导抗战这个重大的民族责任,实行卖国求荣的所谓曲线救国的不满,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承担起这个伟大的民族解放的重大责任中,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戴,最终解放了全中国,成为执政党的。

反观现在有些所谓的党员干部、政府高级官员,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换取个人的私利,倒行逆施,甚至叛逃外国!我在与普通百姓接触时常常听到对这些贪官的抱怨和不满,党内出现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痛心。

我相信,随着十八大以来,党在干部路线和施政路线上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同志们对我们党是在承担重大的民族责任中得到拥戴加深认识,时刻记住我们每一个党员的责任,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我们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希望每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都记住,党员只有为民族增光的义务,而没有给民族抹黑的权力。

二、党员只有增进人民利益的义务,没有损害人民利益的权力。

习总书记讲的第二个是对人民的责任。我想起在1941年参加新四军,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之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都是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28页)毛主席还说:“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以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84页)

中国共产党是在承担对人民的责任中生存的,是为人民服务而生存的。现在有党员和干部中的败类,利欲熏心,以侵占、掠夺人民利益为能事,某些贪官贪污受贿竟然达到天文数字,使得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人民不满,这实在令我不安。十八大以来,党内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变,在党风带动之下,社会矛盾激化的趋势有所扭转,人民群众的抱怨有所减少,相反,随着反腐败和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对中国梦的期盼日益迫切,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我希望每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都记住,我们只有增进人民利益的义务,而没有损害人民利益的权力。

三、党员只有为党奉献的义务,没有结党营私的权力。

习总书记讲的第三个是对党的责任。回想抗战初期我在南通市的日军占领区做情报工作时,有一女战友被敌人逮捕,被日本宪兵严刑拷打之后仍然坚贞不屈,敌人见到无法使得战友屈服,就把她关在狼狗窝里,被狼狗一口口的咬死。那天我因病没上班,请假睡在床上休息。姐姐下班回家将情况告诉我的。那时我正迫切想参加中国共产党,但不知道入党的条件,这时我明白了:为了革命,为了党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可贵的生命,是入党的最重要条件。我立即下床拿出纸和笔,写了入党申请书。第二天交给党支部书记时,他很高兴,并对我说:“我已等待你两年啦!”我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是1944年。我母亲思想十分进步不但支持了五个子女都参加了新四军,投身抗战,还多次替新四军送情报到设在抗日根据地刘桥镇的人民政府。解放后居民办公共食堂时,又腾出房屋,拿出所有的碗盘瓷器公用,而在所不惜。我家乡南通市至1949年才解放,五个子女先后写信回家,才知道都没牺牲。建国后,为了当地的建设,母亲将家中珍藏多年的书籍、家具、房屋都捐献出来。

现在某些不肖之徒,钻进党内,败坏党的作风,违背党的纪律,背弃党的革命纲领,打着党的旗号去欺压百姓,谋取私利,引起人民的怨声载道,实在令人忧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工作加强了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党风、党纪得到整肃,社会风气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腐朽没落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影响仍将在很长时期内存在,与党内不良分子的矛盾和斗争仍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只有为党奉献的义务,而没有结党营私的权力。

我觉得,每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管职务高低,即使我这样离休多年的老党员也不例外,都承担着习总书记所说的三个重大责任;我希望,年轻同志们能够好好学习习总书记的著作,思考自己对这三个重大责任的担当,能够继承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革命进行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五大发展理念切合习近平治国理政之精髓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7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新常态”下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发挥先导作用。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建议》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切合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精髓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等篇章是习近平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确诠释。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参加地方代表团审议时曾多次提及与五大发展理念相统一的论述。

譬如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要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前,习近平到浙江、贵州、吉林等地调研时也多次强调要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对发展理念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

譬如,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兼顾、协调联动”。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在习近平看来,提出并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建议》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道人”和“领航人”。

2015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建议》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展开阅读全文

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心得体会

全文共 7478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的历史条件治国理政方略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心得体会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能否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的大思考大智慧。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仍然具有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如何更好把握发展机遇、赢得新的发展优势、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党从战略层面提出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韬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最前沿进行的战略谋划和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如何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需要我们党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深化战略考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把握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勇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的新法宝,使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科学,战略举措更加有效。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角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深化扩展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境界。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这一战略布局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其中,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对改革的要求是“全面深化”,对法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对治党的要求是“全面从严”,并把四个方面科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强调“四个全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是我们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部署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我们过去犯一些历史性的错误,往往就在于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要始终注意平衡着力,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落实好这一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

【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擘划。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鲜明主题和根本目的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自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方向。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并正在致力推进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党要实现自己的庄严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从政治学意义说,党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活动,也就是治国理政。因此,在当代中国,党治国理政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治国理政是对党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本活动的概括性表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党治国理政的主题和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一篇需要接续书写的“大文章”,并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深刻思考、精心谋划的就是如何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中选取79篇,编辑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就该书的具体内来看,其中的每一篇无不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和旨归的。所以,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内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实质上就是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和目的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系统阐释,从而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和目的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逐步提出并确立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和确立,是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及对治国理政方略的系统整合、集成创新和理论概括,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升华。

“四个全面”作为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和升华,既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同时也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其基本逻辑就是:紧紧围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双轮”或“两翼”(根本动力和法治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关键”(政治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逐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就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心得体会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目标,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大约需要70年时间。第一步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用十年时间基本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步是建成小康社会,大约需要30年,期间经过基本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三个阶段,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第三步是实现现代化,也需要用30年时间,到2050年完成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之前的提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变化,但所包含的内容有深刻变化。从十八大到2020年只有8年时间,“建成”表明确定了时间表,也表明立下了军令状,如果说以前是积蓄力量的阶段,那么现在则是一个全力冲刺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这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这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要求,深圳市要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完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党的建设等是已有概念。但是,将四者作为一个整体联动推进,并都冠以“全面”,是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完整提出“四个全面”,第一次深入论述“四个全面”关系。“四个全面”是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心得体会

全文共 225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由56个民族结成的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一个有13亿多人口、幅员960万平方公里的东方大国要保持长治久安,没有战略谋划和战略构建是不可想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注重运用战略思维治国理政,从确立战略愿景到构建战略布局再到推动战略合作,从筹划战略决策到实践战略部署再到坚定战略意志,环环相扣,形成科学系统的战略思想。

确立战略愿景

目标愿景是战略的核心。确立科学的战略愿景,做到既志存高远、催人奋进又脚踏实地、切实可行,这是战略构建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战略就无从展开成为空中楼阁。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这一步,在十八大刚刚闭幕就华丽迈出了。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经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立足“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梦是重大战略创新,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次被作为明确的战略愿景提了出来,意义不同寻常。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和平崛起,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事情、全新探索、全新实践,因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实践。

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就任国家主席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就是说,中国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阶段性新篇章,是对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美好夙愿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发展走向的自觉担当。

从大国迈向强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中等发达乃至更高水平的发达国家,中国梦作为战略愿景毫无疑问是宏伟远大的。但实现这一战略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有很长的路要走,更有很多事情要做。这就需要进行时空的大幅压缩与跨越,用数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走了几百年的历程,通过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科学地组织和调动起来,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回望历史,我们党95年开辟、67年探索、38年实践,经历了曲折和辉煌、顺境和逆境、高潮和低潮,各种艰难险阻都跨越过,各种非凡奇迹都创造过,正是这丰富经历和苦难辉煌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

同时,这一宏伟远大的战略愿景又有着具体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这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宏伟战略愿景与阶段性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梦不仅奠定了战略基石,更夯实了实践基础。

构建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对战略愿景的展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个全面”涉及的都是贯穿当代中国已经和正在做的事。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奋斗目标,近40年的改革是贯穿新的历史时期的主旋律,从严治党是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要求,依法治国方略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到现在也已近20年。为什么把这四者结合起来而且加上“全面”两个字?很重要的是,尽管当代中国在这四个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和辉煌成果,但“不全面”依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现实。非全面则不能成事,不全面则会坏事。为何群众在吃饱穿暖后却对带领他们致富的党员干部意见越来越大?因为经济领域小康的满足与政治领域权利诉求跟不上形成巨大反差。为何今日中国社会消除腐败的压力颇大?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制度体制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在经济领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愈来愈发挥决定性作用,权力运行方面则还有相当与此不适应的计划体制色彩。为何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望值不高、信任度不强?因为法律立得越来越多,但执法、司法、守法还在一些方面跟不上趟。

展开阅读全文

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该书字里行间表现了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阐释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与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为群众谋福利,让群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反腐整顿干部作风,使群众真正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在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篇1500余字的讲话,19次提到“人民”二字。在接受外国记者专访时,他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些话语字字千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品格。

用行动彰显执政为民的本色。履新才一个半月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驱车来到太行山贫困县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同群众促膝谈心,勉励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同年4月8日至10日他在海南考察,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行动最有说服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实在在的脚步走近群众,其背后折射的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色,反映出共产党人永不忘记党的执政根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书的很多文章和图片,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偏远山区到塞外荒漠、从特困农村到革命老区,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的感人场景。他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国内外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权为民所赋,岂能任性。“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习总书记强调的“权为民所赋”,从根本上凸显了现代国家的人民主权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只不过,群众路线在现代中国走上治理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已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执政党务必确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务必认识清楚,“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现代建国必须坚守的基本政治准则,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理解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核心命题。这无疑表明,习总书记对现代政治具有十分精准的理解、把握与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全文共 1974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以下是读后的一些感悟。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章程。习近平作为中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这不仅体现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论述与顶层设计上,而且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和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具体论述与具体部署上。这里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的重要论述,谈些认识和体会。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和主线,是习近平同志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中共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942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揽国内国际大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题目下,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首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统一,在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以一系列新思维、新思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分析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以战略思维、整体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发展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方法,提出了坚持人民主体、统筹协调、发展创新、制度自信、文化自觉、生态平衡、成果共享、廉洁清明、和谐世界等在内的一系列的发展要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当代体现,而且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阔分析新情况的战略视野,丰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路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其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世界眼光与中国国情的统一,在响应时代变化、把握实践特点的实践中,以一系列新认识、新论述为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确定了根本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中央体察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大势,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和审视国内外发展创新的新情况、新变化,审时度势,坚持把中国的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进程、发展动力、发展任务等重大问题放诸时代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同时,党中央在注重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有益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又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完整的思想认识和理论阐述,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供了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行动纲领。

第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创造活动中,以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明确了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谋划治国理政宏图伟业时,总揽全局、主动谋划,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顶层设计,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一方面,突出问题导向,从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出发,到解决问题、预判新的问题为落脚点,保证顶层设计的实际成效;另一方面,着力创新发展,以发展着的眼光观察、审视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关注治国理政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保证顶层设计的实践效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观点;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关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推进实践新发展的观点;关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全面改革的观点;关于实施一带一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观点;关于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动力的观点;关于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观点;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观点;关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观点;关于增强担当意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观点;关于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三严三实”、密切党群关系和惩治腐败、破解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的观点;关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扩大同世界各国各方利益汇合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和“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观点等,都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实践发展的高度吻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应和解决了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干部群众的思想疑虑和深层困惑。

最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固本强基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在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发展中,以一系列新阐释、新概括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打开了广阔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二者统一于对科学理论坚持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之中,统一于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坚持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坚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党中央又坚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把不断深入新的实践、不断总结新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重大课题,在进一步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科学回答的基础上,对“什么是改革、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怎样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和“什么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奋斗目标、怎样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等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回答,提出了包括中国道路、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三严三实”、意识形态话语权、“一带一路”、和谐世界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在联系、相互贯通的新范畴、新论断,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鲜活时代内容的同时,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展示了这一理论体系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这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深入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内蕴的立场观点方法、责任担当、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

深入学习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完整系统,任何意义上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理解和浅表化、碎片化的片面把握,都是难于把握精神实质的,必须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内蕴的立场观点方法、责任担当、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中深入学习把握。

要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学习把握其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始至终贯通的脉络所在,就是这一精髓。一方面,它以坚定的人民主体意识,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全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们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依据,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另一方面,它以包含有发展追求、发展信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任务、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在内的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用以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用以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用以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同时,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具体运用于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发展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历史与现实等重大关系的分析把握当中,保证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吻合。可以说,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只有把这样的重大问题解决好,才能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

要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学习把握其尽心尽责、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皈依于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和对人民勇于负责的基点上,强烈的使命情怀和担当精神,构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色:一是富于远大抱负,把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追求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为一体,以不负历史与人民的重托为己任;二是坚定政治定力,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充满自信和对中国精神、中国实践、中国力量、中国话语的高度自觉,对防止在重大发展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做出方向、目标与趋势上的精准定位;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从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出发,到解决问题、预判新的问题为落脚点,直面难题,从不回避矛盾,把破解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同分析和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统一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善作善成,突出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把提高执政党治国理政、领导发展的能力与本领,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去看待。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所体现的这种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在我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步入关键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具有尤为突出的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进入更加强调关联性、系统性、协调性的阶段之后,如何围绕改革发展总目标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如何更好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如何保证改革目标任务与执行措施的衔接配套,如何化解可能出现的多种矛盾与风险,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群众推进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需要像党中央那样,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攻坚克难、奋发有为。

要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学习把握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作风是党的宗旨、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样在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及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三严三实”等要求和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以贯之,步步深入地狠抓作风建设,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开始,到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不仅深化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实践中为改变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迈出了至关重要的步伐。特别是在贯彻落实改进作风的过程中,党中央从中央做起,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使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和实践力量高度结合,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这本身就是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好昭示。这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驰而不息、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作风,对我们在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要主动破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这“四种危险”的条件下,带领广大群众同心同德,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难题、风险和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学习把握其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精神状态反映的是价值追求、理想信念、胸襟情怀,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产物。深入学习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几乎处处可以从中感悟到志存高远、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凭借这样的状态,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考验,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确定了目光长远的战略谋划,坚持了兼修内外的战略掌控,体现了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做到了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实现了梦想引领的民族凝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这样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旗帜、一种气场和一股催人奋进的强大内蕴力。由此不妨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谋划了战略、绘制了蓝图,怎么样实现这样的战略与蓝图,精神状态至关重要。要真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消除诸如僵化保守、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安逸、贪污腐化,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的现象,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包括庸懒散奢、推诿塞责、尸位素餐、为官不为的问题,就必须像党中央那样,在各方面工作中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由此才能在不断探索和破解实践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三、把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对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十八大召开后短短三年多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而且这一成效还会随着实践的深入与发展有着更为显著的显现。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当前突出的要求,就是要把深入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对待,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深入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要深刻理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凡事欲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以进一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经验,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因此,用这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党员干部,必须科学认识它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深刻理解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切实把握它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作用,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由此强化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理论指导作用的认识,增强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

深入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树立良好学风,强化问题导向,注重学以致用,把行动落实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注重学习的实际成效,始终是保证学习成效的根本之道。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的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只有增强学习理解的针对性,才能把握精神实质,形成实际效用。因此,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导引,与现实的发展要求呼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解。当前,特别要结合如何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考验,如何认识新的发展战略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如何理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新特点、新要求,如何破解结构调整、发展升级可能形成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破解新发展问题形成的新思路、新路径,如何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十三五”发展做出的新部署、新举措,如何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实现新发展、新突破等现实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结合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经济形势、利益调整、收入差距、权力制约、反腐倡廉、文化思潮、价值取向、公平公正、环境保护和对外关系等深层次思想问题,结合实践发展已经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的诸如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利益格局、利益关系固化、社会治理方式不科学、治理能力不适应,以及执政党战胜“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等容易产生困惑、疑点的问题,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运用于对这些实际的、具体的甚至是难点的、热点的问题的分析认识当中,在此基础上分析认识矛盾与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化解之道,使学习的成效越来越多地体现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中,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从而增强过程落实的针对性和自觉性。

深入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强调带头与示范效应,促进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实践反复证明,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宣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具有显著的带头与示范作用,他们自觉学习、带头践行的行为,不仅能够帮助自己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汲取理论营养和实践精华,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增强领导能力,而且对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产生强大的导向与引领作用,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具体行动,会无声无形地成为普通党员群众的一面旗帜、一种形象、一种示范,对深入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影响深远。当前,强调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发挥带头与示范作用,尤其要强调他们对党中央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体现的精神状态的学习。这是因为,现实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问题,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缺乏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缺乏应有的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现实工作中诸如有些领导干部面对风险挑战六神无主、左右摇摆,一些领导干部在复杂的矛盾与问题面前不知所措、不会作为,少数领导干部面对风险和阻力时回避矛盾、不求进取,一些人为了一时得失为官不为、懒政惰政,还有人放弃职守、不讲党性,该讲的话不讲、该做的事情不做、该反对的不敢反对、该坚持的不敢坚持等等,其实正是造成或者激化不少矛盾与问题原因所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由此而言,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出什么成效,是完成好学习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重大政治任务的关键,只有认清责任、不辱使命,才能真正在学习贯彻中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

【2】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将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此为指导,我们党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要求明确写入党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发展奇迹,反复证明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都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与环境。

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我们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出庄严承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国发展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经济增长更具有共享性和包容性,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新成绩。例如,“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整体上跑赢了GDP,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双双下降;就业保持稳定和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持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方法,充分体现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中。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就是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两个翻番目标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9万亿元,按照不变价计算,2015年已增长到59.6万亿元。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需要达到81.8万亿元。按照目标导向倒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6.53%。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难以保证实现这一增长速度目标,必须挖掘新的增长源泉,即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创新驱动的增长。按照问题导向顺推,只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获得新的增长源泉,创造更多改革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

人人都有更多获得感与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因而,仅仅达成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数量目标并不意味着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而必须明显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要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并提高其均等化水平,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政策努力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在今后短短4年左右时间实现有更多获得感的全面小康目标,仍需显著加大再分配力度。从那些收入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经验看,再分配政策可以把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数进一步降低36.2%。这表明,在不损害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在财政税收、扶贫济困工作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仍有发挥政府再分配作用的巨大空间。

全面小康的要求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如果到2020年我国仍有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就不能说已经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因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明确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党中央作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扶贫方略,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政策托底。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要从供给侧认识和适应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习近平同志概括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概括也规定了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指明了达到目标需要在哪些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进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涉及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方面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传统产业和企业职工转岗。因此,要特别关注那些受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调整影响的劳动者,如产能过剩行业的劳动者、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职工和进城农民工,既以社会政策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托底,又加强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转岗就业或创业。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应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小康”,这是对发展水平的要求;二是“全面”,这是指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是对这两个关键词之间逻辑关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阐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必须注重补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还存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贫困现象。从群体角度看,特别要关注农村贫困人口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等特殊困难人群;从区域角度看,农村、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从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均等化、完善发展的基础设施等环节入手,才能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途径,既包括政府努力提供越来越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最广泛地汇聚民智、最大限度地激发民力,实现全民共建共享。人民福祉的不断增加乃至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取决于市场产品和公共产品(服务)的不断增加和公平享有。在市场产品供给领域,要坚持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并提供激励信号的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致富。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强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共建能力,增加供给数量、丰富供给类型、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福利的提高不能超越阶段。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因此,要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蛋糕”做大了需要公平分享,而公平分享的前提则是“蛋糕”不断做大。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徘徊不前的教训之一,就是做出过多的公共产品供给承诺,最终却口惠而实不至,还损害了效率原则。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800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严峻挑战。应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雄厚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3035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具有五个方面的鲜明导向:鲜明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导向、鲜明的创新导向、鲜明的目标导向、鲜明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战略眼光观察当代世界变化和当今中国发展,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在这一新思想指引下,党中央带领人民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五个方面的鲜明导向。

鲜明的问题导向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系统严密,如果不能解释并解决问题,那注定不会是好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是在试图解决如何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大问题过程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是在试图解决尽快让中国融入世界、发展中国的大问题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是在解决中国如何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在如何解决度过改革攻坚期、跨越深水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基础的大问题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恰恰就是在解决如何应对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解决利益多元条件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解决国家总体安全等问题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在试图解决中国问题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也是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不断得到广大群众和党员高度认可的。

鲜明的实践导向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系统严密,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那注定会遭到抛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近百年来的丰富实践,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的唯一标准。凡是不能立足中国实践的理论,就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凡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理论,终被国人或抛弃或放弃。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速度放缓等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针对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单一方面的改革已不足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针对依法治国实践中存在的立法不够科学、执法不够严格、司法领域存在不公以及全面守法观念有待提高等诸多实践课题,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针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没有特殊例外党员、没有“铁帽子王”;针对中国发展中创新性不足、协调不到位、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绿色理念仍待普及、百姓希望进一步共享改革成果,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针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等。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立足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是从总结中国新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提升出来的。

鲜明的创新导向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严密系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终究会失去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是具有鲜明创新品格的理论,是随着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探索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苏联的城市革命道路有着极大不同,其理论结晶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中国发展需要和国际环境变化,开创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新路,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其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基于新的中国实践,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在面对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世界第一等背景下推动中国继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下形成的,是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更高期待的新情况下形成的,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一般而言,思想理论创新就是要使得思想理论符合时代、跟上时代、引领时代。如果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创新的锐气和勇气,思想理论自然不会有生命力。思想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就在于其不断随着实践调适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更是如此。

鲜明的目标导向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严密系统,如果没有为民众树立可期的目标,那会逐渐失去吸引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吸引人鼓舞人团结人,就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理论都含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并且这些目标经过努力基本得以实现。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鲜明提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为此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上述提出的不同时代的目标,经过我们艰苦努力,都得以基本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还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目标。中国梦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要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党中央提出了包括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等在内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新目标一定能实现。

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系统严密,如果没有价值导向,就会迷失方位进而丧失群众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的价值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围绕人民中心导向,提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 需要关心的人群,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等饱含为民情怀的新思想新观点。足见,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价值导向十分鲜明,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谋福利、让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果实。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任何一个思想理论要想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发芽、开枝散叶、绵延不绝,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就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们对自己的思想理论必须倍加珍惜、拥有充分自信,同时必须继续坚持五个导向,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思想理论,为中国发展提供思想指引、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4985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在当代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席卷激荡,开启了新一轮更为强劲、更富成就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以对时代大趋势的科学把握、对实践新要求的系统回答、对人民新期待的积极顺应,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的科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力量。

一、植根于波澜壮阔的实践之中,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真理特征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的这段话,指明了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赋予、由实践来检验的。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之中,以总结实践经验、凝结实践智慧、提炼实践真知为己任,以指明实践方向、引领实践发展、拓展实践成就为追求,既从实践中吸取丰富养料,又被实践赋予充分的真理性与科学性。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应当也必须包含对其真理特征的诠释证明和进一步彰显。这既是丰富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丰富发展的关键标志。在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真理特征方面,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两大特点或两大优势:一是它自身诞生于最新实践中,携带并充盈着最新的实践需求、实践特征、实践风格、实践气息,而最新的实践又是最生动、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二是它服务于并作用于当下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最直接、最直观地映现出实践的成果与能量、实践的走向与前景,而这恰恰与能否把握本质和规律相联,与能否反映人民意愿、期待和利益相牵。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拓展视野、进取创新,而且追随时代步伐、紧扣实践脉搏、不断探求并获取规律性认识,更以自身系统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鲜明理论品格,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了充沛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坚固的真理支撑。

二、科学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能否实现理论创新,关键看能否科学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矛盾。党的十八大之后,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清晰而准确的回答。面对众多挑战与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甫一上任,就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大刀阔斧、励精图治,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着力处。以问题为导向,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解决时代课题中积聚起丰厚内容,阐发出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在奋斗目标上,明确“两个一百年”美好前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目标引领地位,以凝结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发展道路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在总体统筹上,强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让“五位一体”建设形成合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总方略,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在理念指导上,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保障条件上,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努力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领导核心上,强调管党治党,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紧扣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崭新时代内涵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新的实践发展,使当代中国发展与时代要求吻合、与发展趋势顺应。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扣时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了崭新时代内涵。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调存优增,发展动力从资源要素转向创新驱动的形势,及时提出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供需关系的明显变化和结构性失衡,针对供给侧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的现状,为解决生产要素向有效需求领域和中高端领域配置,果断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作出“精准扶贫”决策,吹响了脱贫攻坚的进军号角。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方面,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重大理念、重要思想、重点战略,都深深地镌刻上了时代印记、中国印记,都切实影响到了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也使党的科学理论的时代内涵更加充沛丰盈、时代特色更加熠熠生辉。

四、突出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作用

党的科学理论既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观点体系,又是给予人们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的基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和优长所在。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要求的那样,在决策部署“过河”的任务时,要始终重视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使目标要求与途径措施协调一致、有序衔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治国理政实践中,要始终把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贯穿其中,把需要具备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贯穿其中。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视与突出,在多方面得以体现。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学会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矛盾、观察和处理问题,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把握客观实际和现实生活,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在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洞悉规律的辩证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增强底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力求“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增强从容自信方面,要求我们具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淡定与气度,从容处事,处乱不惊,既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增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自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自信。在保持战略定力方面,要求我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正确道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些关于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科学理论的辩证思维,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五、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完备, 意蕴深邃, 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和科学理论体系。它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它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是深刻的、全方位的,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历史逻辑与实践本性的统一、理论观点与思维方法的统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实践诞生伟大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时代共频律动、与实践同步并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引领,我们统一思想、武装头脑,凝聚人心、动员力量,深化实践、推动工作,会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2】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目前,微信已经成为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交方式和社团组织方式,也是一种有很强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媒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央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把新媒体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把办好微信公众号作为单位的“一号工程”,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及时开通并精心运营党建网微平台公众号。经过2年多的运营,目前粉丝数量已相当可观,遍布全国所有地市和部分海外地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大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建网微平台的首要任务。目前,我们每天发送6条微信,头条均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摘编,或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活动报道。2016年1月23日起,在头条里特别策划了“习语”这个富有创意的品牌宣传栏目。我们的创意是:古有论语,今有习语。根据每天头条微信的内容,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摘录一句最精彩、最切中主题、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并标明时间和出处。“习语”栏目,对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语”栏目自今年1月份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共刊发了160多期。每天的微信发送后,在党建网首页的重点栏目“党建发布”同时转发,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紫光阁等多家微信公众号多次转发“习语”栏目,全国各地的不少单位把“习语”作为板报、墙报的主要内容,有的单位还把“习语”制作成了视频资料。以2016年6月5日的“习语”为例,这天的“习语”内容为“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党建网微平台头条的阅读量达75700多次,并被“人民日报”“共产党员”公众号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从内容上区分,“习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关于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是“习语”的重点部分,涉及反腐倡廉、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群众立场、政治生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等。

二是关于党如何领导经济工作。包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立下的军令状都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科技是国之利器”“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等。

三是关于如何抓好人才建设和实现人生追求。包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等。

四是关于如何把握国际局势和处理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紧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打击恐怖主义必须摒弃双重标准”等。

展开阅读全文

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4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17日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理论的创新来源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高度自醒自觉,使我们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前进”上不断开创了新的境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创造了中国这一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衰落后再度复兴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良性互动的价值走向,主要体现在——

最鲜明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一不是紧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来展开、丰富和深化的,无一不是在对“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最重大课题做出解答。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局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人民主体地位,坚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始终贯穿于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精准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进一步凸显了面向当前、面向未来的时代特点、理论特色和实践特性,展现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理论品格,集中展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政治品格和理论勇气,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推动“十三五”规划的实践中,在团结凝聚人民智慧力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开创出了一条更加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康庄大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最清晰的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只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要有发展理论、发展思想、发展理念,都会有一个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都会涉及以什么为中心这一发展的性质和本质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刚刚当选总书记后,面对中外媒体和亿万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方向指引。3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十三五”规划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纳入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绝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是要打掉隔开党和人民的“无形的墙”……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3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始终贯穿于治国理政新实践各方面全过程:从提出“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守住民生底线到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建立起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从让人民在改革中获益到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经济增速;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等问题的重大关切,下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采取“四个最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无不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指向。

最明确的指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最大国情,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聚焦我国发展、改革、法治、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治国理政的新实践、新探索,在成功解决一系列新课题中催生了一系列新认识,这些新认识又引领新实践,在时序更替、逻辑递进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3年多来,从致力于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创新动力不足、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的重大实践中,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年多来,从致力于解决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民生保障等问题的重大实践中,通过一项一项出台深化改革的意见,一个一个啃掉发展中的“硬骨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3年多来,从致力于全面纠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徇私枉法等问题的重大实践中,把国家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3年多来,从致力于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四风”的问题、党内腐败现象突出的问题、党章党规意识不强的问题等重大实践中,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以出台八项规定铁腕正风肃纪破题亮相,以紧扣“四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注入动力,以突出“关键少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发力,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全体党员延伸拓展,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从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到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的实践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