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流亡

流亡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流亡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流亡问题。

分享

浏览

7684

作文

2

学生流亡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119 字

+ 加入清单

一首失传了77年的抗战歌曲重获新声。师生们有幸见证了这首老歌新曲的首发。“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这首歌是由东北中山中学国文老师、“清华诗人”郝泠若先生撰写歌词,在当年广为传唱。沈阳独立音乐人、新民族音乐创作人韩萧寒先生看完歌词被感动,为这首歌重新谱曲并演唱。“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也成了这首歌的首发地。韩萧寒因事未能到现场,他通过视频说:“为这首歌谱曲并演唱是我给当年的学生和老师致敬,是向当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致敬。”看着不到五分钟的MV短片,一张张流亡师生的老照片闪过,再听着韩萧寒那略带沧桑的嗓音,一些人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出来,其中记者自己也是。“第一课”也在这首歌中落下帷幕。

课后作业:我们需要家国情怀

“世界只有两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增无减,终生不变:一个是爱家,另一个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中感悟抗战期间爷爷奶奶们的家国情怀,也思考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

虹桥中学开讲——

学生惊诧:下大雨我们都停课,而他们……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皇姑区虹桥中学早早在宣传栏中贴上了刊有“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引来学生围观。“没想到,打仗了,学校还要继续上课;没想到,学生还要流亡到那么远的地方。看这些战争年代的读书故事,我们感觉就是震惊!不可思议!”在橙黄色的报纸前,同学们议论纷纷。而读到《重庆那一天,如噩梦般存在》时,有同学的眼睛湿润了。

“有时候我们上课,听到火车的声音,都无法安心听课。而那些流亡学生一边躲避炮火,一边步行赶路奔赴好远的地方上学,我感觉到他们求学的心思是多么强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让我们汗颜!”

遇到战争,学校还正常运转吗?学生们还正常上课吗?播放《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前,记者在八年十七班做了个小调查。回答如下:“下大雨,学校都要停课,打仗了学校肯定不会上课了。”“万一同学们受伤怎么办?家长也不会同意的。”“我有个头痛脑热,我妈妈都会把我接回家,遇到战争怎么会有人去上课呢?”

短片开始播放,学生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有惊恐,也有诧异。“真没想到,学校可以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上课,我们看着都害怕。我懂了,学生只有通过知识来报国,才能改变国家命运。你看东北中山中学那么多学生最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成了国家的栋梁。”学生宋津桥说。

“我太喜欢短片中‘有了学生,就保留了民族元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话了。一个社会总要有点精神,一个群体总需要一些榜样。我要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吕英哲说。

珠江五校:

看完纪录片,起立鼓掌

9月1日上午,皇姑区珠江五校学生们观看《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后,还在课堂上阅读了沈阳日报相关报道。

珠江五校六年九班刘子豪说:“姥爷说,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修‘围子’,设‘部落’,把群众赶进‘人圈’,老百姓过着牛马一样的奴隶生活。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些学生到南方去求学,他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佩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六年九班响起《松花江上》歌声。

“我以前觉得是为自己学习,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明白读书救国的道理。”李启祥同学说。同学们上了特别难忘的第一课。

近20分钟的纪录片播完后,同学们起立鼓掌。

“开学第一课,我们要学生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培养出健康、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将来学生们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珠江五校校长佟宁芳介绍,该校将在全校开展了解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经二校:

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

开学前一天,二经二校就将刊登“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张贴到校园宣传栏。“东北还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宣传栏吸引了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

9月1日,该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并围绕“流亡抗战”在学生中开展征文、写观后感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六五中学:

“流亡抗战”是活动主题

走进一六五中学,操场上,几名解放军战士正在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军训。

校长金至涛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学军训已经成为该校开展国防教育、抗战教育的一部分。今年该校又多了一项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沈阳日报、沈阳网和市教育局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并围绕这个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将其当成新学期开学的主要活动。

九年一班学生杨济同说,当年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流亡途中不忘抗争,不忘学习,千余名学生参加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了浓重的一笔。今天的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谈到“家国情怀”,九年三班学生童尧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像爱家一样爱国。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建设我们可爱的国家。

70年前“第一课”

谁见过大衣当黑板?他们见过……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沈阳日报记者周贤忠。他受几位参与流亡抗战的东北中山中学老校友委托,讲述70年前的“开学第一课”。

我们共走访了8个城市,采访到平均年龄达88岁的近40位校友,其中有四位校友提到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开学第一课”。

南京板桥:上课时日本飞机来了

93岁的赵德本讲了在南京板桥的“开学第一课”。他是1937年从南京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他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听老师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老师说,秦灭楚,楚国虽只剩项羽等少数人家,但他仍带着大家不畏强暴,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暴秦。我们也一样,总有一天我们打败日寇、打回东北老家去……正讲着呢,日本飞机来了,但大家谁都没有动,老师坚持讲,同学继续听。为听故事不躲警报,那时的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抗战到底、读书报国”的决心。

广西怀远:黑板在老师的大衣上

82岁的穆杰校友讲了在广西怀远的“开学第一课”。穆杰是当时国文老师乌荫棠的儿子,怀远复课时,他最小的弟弟不幸夭折。乌老师忍着巨大悲痛,告别家人回校上课。这就是东北中山中学可敬的老师,无论正经历怎样的苦难,都永远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让穆杰印象最深的要属生物老师王虚中。当时在怀远,复课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没有黑板,学生问:“还上课吗?”他说:“上!”随后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示,说:“黑板就在我的胸前!”

四川静宁寺:“第一课”是追悼会

93岁的白晶泉在沈阳金秋医院病房里讲述了在四川静宁寺的“第一课”。1939年5月3日下午,学校在重庆储奇门码头集合准备前往静宁寺,在等船的时候,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五名师生不幸罹难。学校到静宁寺后上的“第一课”就是开追悼会。郝泠若老师还专门写了挽歌:你们安息吧,在荒原上,星寒兮月冷兮风雨兮凄凉!抗战的旗帜正在高张,报仇的单子让我们来承担。老校友白晶泉说,这场追悼会后来变成了声讨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呐喊声在操场上空久久回荡。

沈阳:一堂校史课记了一辈子

85岁的高清宝讲的“开学第一课”就发生在这个礼堂。他是1948年秋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那时东北中山中学已经北归沈阳。入学第一课便是听王虚中老师讲校史。高清宝说,这堂校史课让他记了一辈子,就如精神雕像,时时立在他的眼前。他为这所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而感动。虽然他只在这所学校上了三个月,学校并入东北实验学校,也就是今天的省实验中学。但他始终认为东北中山中学是沈阳最好的中学。一堂课竟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们沈阳日报和市教育局开办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的一个初衷。希望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能在每个同学心中打下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公子重耳流亡他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