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堤

海堤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海堤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海堤问题。

分享

浏览

589

作文

7

厦门海堤精神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解放初,厦门岛与大陆交通全靠高集海运,为避免空袭,各类船只夜间来往,大批物资车辆都要摆渡,危险费时。加上福建前线对台斗争形势紧张,为巩固厦门海防的安全需要,“如何增强厦门岛海陆联运的出路战略决策”被提上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重要议程。

1950年秋,梁灵光市长与陈嘉庚先生交谈时,两人同感高崎与集美之间完全有必要且有可能修筑一条海堤。同年底,叶飞陪陈毅视察厦门,梁灵光送陈毅离开厦门时,晚上过渡高集海峡,现场汇报打算在此建海堤的设想,陈老总马上表态支持,并随后进京向毛主席汇报修建厦门海堤计划。1952年底,毛主席对陈毅说,“厦门海堤一定要修。好,简单一点,钱交给你,由你陈毅负责。”

1953年,中央批准修建厦门海堤方案,共拨款1323万元,成为当年全国第一号建设工程,由福建省包干,厦门市具体负责修建,技术上采纳了苏联专家沙士可夫的设计与施工建议。福建省立即成立了以梁灵光为主任的高集海堤工程建设委员会。随后又设立了高集海堤工程指挥部,张维兹为主任,指挥部下设 4个工区和1个造船厂,调集厦漳泉三地的员工共计一万多人。1953年6月17日,厦门建设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厦门高集海堤正式开工。历经两年又三个月的艰辛鏖战,终于1953年9月建成通车,全长2212米,主体工程由花岗岩干砌而成,牢固耐用,从此横隔厦门孤岛的天堑变坦途。紧接着,广大军民马不停蹄,兢兢业业,于1956年12月又建成杏林至集美海堤,火车驶进岛内,开创厦门交通发展史新纪元。

厦门海堤的建成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史的奇迹。在建设过程中,诞生了许多重大创造发明,如水下爆夯与条石插砌护坡列入国际首创,还有石料单抛法等重要技术革新,高集海堤也是闽南石文化的伟大创举。广大海堤建设者风餐露宿,上山下海,不畏艰险,乘风破浪,共牺牲100多名员工,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建设硕果。整个工程项目累计节余工程款400多万元,用作创办8家厦门现代工厂,为尔后厦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年秋,朱德委员长在视察高集海堤时,赞叹之余挥笔题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并立碑为志。厦门海堤建设不但是个工程奇迹,而且铸成一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与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正是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厦门人制造出“海堤牌”茶叶、香烟及系列产品,驰名海内外。海堤就是一座社会大学,为厦门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海堤牌”干部、技工,不断涌现出传承海堤精神的英雄模范人物,在随后厦门建设尤其是经济特区创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历经60年的峥嵘岁月,今天高集海堤与集杏海堤正在开口改造,打通东西海域促进水循环成为新时期的大势所趋。厦门又开国内先河,大规模的“海域清淤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还原碧海蓝天指日可待。最近,凝聚无数老海堤建设者智慧结晶的厦门海堤建设纪念馆已落成,这座酷似一本展开书的平屋式简朴建筑,必将成为全市又一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与经济特区金钥匙、海堤纪念碑组成鹭岛地标式景观,大大丰富海堤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激励代代厦门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与自强不息,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厦门海堤精神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六年级"寻海堤精神,共筑中国梦"的文化遗产保护演讲,至此演讲是由我们校长的老师——林振其老师来为我们演讲。

使我们了解到了高集海堤。

高集海堤,位于厦门高崎与集美之间,海堤全长2212米,1953年动工,1955年10月建成。1955年由于历史因素厦门湾的西部建起了高崎—集美、集美—杏林海堤,两座海堤总长约5公里。铁路、公路过堤跨海通省内各地,为厦门岛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因素。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厦门各座跨海大桥陆续建成通车、海堤作用减小,又扮演着隔断东西海域阻碍海水流动的角色,为此厦门海域环境逐渐下降态势。为改善厦门海域海水水质、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厦门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拆堤建桥工程,集美—杏林海堤被拆除改为桥梁取代、2012年建成通车,集杏海堤不复存在。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启动、预计2014年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岛通过几座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与大陆相连,海堤碎退出历史舞台,但海堤纪念馆会建立。

但是海堤那种“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移山填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海堤精神会由我们新时代的少年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厦门海堤精神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从海的一端到彼岸,沧海桑田的造化让我来猜你的距离。左边的河畔是斜阳波光,右边海浪拍打红色港湾。它们曾经连成一片没有分别,等我来看,却铺成了这一条笔直的堤岸。多少年了,踏在条石板上,让我猜你曾经的模样。

变化的时光流转了星云,你把所有的记忆清空在苍穹之下。却有我的诗意不曾忘记——太姥远峰夕阳下,映彩晚霞逐浪宽。此刻的堤上仿佛只有我的存在,与天地对话,随着苍穹的扩展,渐渐引发内心的感叹,诉说与你听。

空旷的心情揉碎了我的渺小,就如芳草与树木,也许就连那自由飞翔的白鹭都不如吧。我只是你四季眼里这一刻的飞沙一粒,蜇疼你睫毛的苏展。而我却在你的痛苦里自在欣赏。一步一步靠近你深藏的泪痕,揣摩苦苦的单思。想起那些强风刮起的日子我在哪里?真是犹豫又徘徊。

月亮隐去圆缺,潮水涨涨落落,迷茫雾气的虚幻与真实。看天边飘去最后一抹羞涩,我无法沉睡到夜的孤寂。被天枕地的年少轻狂是如此的熟悉,此刻我惧怕海浪的私语窃窃,她们无意的哂笑就像布满蛎壳的乱礁,划过我淡淡的忧伤。

黑夜的远山合拢了臂弯,姆屿岛堵住了海的出口,请让它们帮我锁紧心中的爱,别让木讷的表情在风里飘来飘去。那一条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小船,随我摇阿摇,去靠近你的美。也许在传说里,我就这样,为了纯真的命题,一叶扁舟飘过海的地平线。也许在另一个故事里,你凝视远方,流干了委屈,化成了石头的模样,依然默默等待。也许这样的版本有千千万万,即使写成传奇的浩瀚,也只是波浪里的一点星光,收到我的网里,流到市井的嘴里嚼烂。

不,我不愿,不愿让你的温柔就这样断送。跃过忙碌的码头,我的渔歌要穿透你的黑暗。听,这一波波柔情的水,是爱的婆娑,浸润你坚强如磐石的心。只要爱能打开一扇闸门,我将是一只洄游的鱼儿,穿越水草茂盛的河床,在你温暖的心房里徜徉。或许我将游得更远,直奔泉水叮咚的天涯,叩响渔歌的回音,播撒万千光茫。

多少回,多少回,都是如此丰富的联想。不要再让固执的犹豫,留给我一条窄窄的堤,年复一年年复一年的想。

岁月会漫过记忆,过往将化成细线,提在渔人的手里,你的幸福在我的眼,布满了星云的血,滋润富饶的土地。爱若没有模样,恨也无处盛放。这一条飘浮的玉带,写满了秦川儿女的情意缠绵,等我来采一朵最为羞涩的恋,微笑印在石头的脸上。

第三篇:厦门海堤精神

半个多世纪前建成的厦门海堤,曾经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厦门海堤也到了要进行开口改造的时候了。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高集海堤、集杏海堤为厦门进出岛交通、鹰厦铁路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跨海修堤的首创之举。半个多世纪前,“万人大军”移山填海建造厦门海堤的豪迈场景还让不少人历历在目,海堤建设者们铸就的“移山填海、拼搏奉献”的海堤精神,激励了厦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成为了推进厦门市前进和建设的强大动力。

然而,随着厦门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厦门海堤已不再是厦门人进出岛的唯一通道了,而海堤造成东、西海域的阻隔则是让厦门的海域面积和纳潮量不断减少,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对海堤进行开口改造已是势在必行。2008年,我市拉开了海域综合清淤整治的序幕,逐步进行海堤开口改造前的准备工作。有关专家指出,对厦门海堤的改造开口,将进一步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和生态进行综合修复,拓展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并为沿岸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水面。

展开阅读全文

海堤精神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移山填海的厦门海堤精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和全省同胞的支援下,英勇勤劳的厦门人民战山斗海,横断海峡,警惕国民党海空炮袭,白手起家,用双手用意志,在高崎集美之间建造了一座能够使厦门海岛和大陆连接起来了的跨海长堤。厦门海堤建设者在建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不畏艰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移山填海的豪迈气概,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海堤精神”。

厦门海堤,是中华民族史上跨海修堤的伟大壮举,也是厦门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厦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造福后代的壮丽凯歌。当年一万多名建设者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完成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的就是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积极性,凭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也正是这种海堤拼搏精神,锻练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和产业工人大军,为厦门的工业发展和党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厦门海堤是一座永存的丰碑,它不仅是全体海堤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厦门人,甚至闽南人的骄傲。同时,它给厦门留下了愚公移山、矢志不渝的宝贵“海堤精神”,值得永远珍惜,世代传承。弘扬海堤精神,就要像海堤建设者那样,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咬定目标不放松;就要像海堤人那样,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努力在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就要像海堤建设者那样苦干实干,少说空话,不图虚名,务求实效。总之,

海堤精神是一笔宝贵而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厦门儿女为建设新厦门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海堤精神_范例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50年代,“万人大军”移山填海建造厦门海堤的豪迈场景还让不少老厦门人历历在目,并切身感受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一位厦门一中毕业的林学钦,他说去上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是从“浮屿”汽车站,搭乘一辆破旧不堪的木壳大客车,到高崎渡口,再转乘小舢舨过渡到集美的。他总幻想(“期望”在当时是“幻想”层面的企求):厦—集之间,要能有一条便捷陆上通道,多好!

1951年初,厦门市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着手进行实地勘测,制订厦门海堤筑堤方案,经呈报国务院批准。修建厦门海堤是陈嘉庚先生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大会上提出的建议,为此,陈毅元帅三次上书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亲自批准。

当时修筑海堤,没有现代化机械,海峡惊涛骇浪,空中又有蒋机袭扰,生活保障也较困难。但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很高,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脚踏惊涛骇浪,肩挑手扛填海造堤,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形成了“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移山填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海堤精神,在厦门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厦门高集海堤是我国第一条用花岗岩筑成的跨海长堤,全长2212米,顶宽19米。于1953年6月17日动工,1955年9月竣工,1953年10月3日通车。先通汽车,1957年2月鹰厦铁路铺轨完成后,火车、汽车可同时通行。为便于海上交通,在该堤靠近高崎一端的深水段,设有一孔宽15米的航道,供小型汽轮和渔船通过。

厦门海堤从根本上改变了厦门孤岛交通不便的状况,为厦门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成为厦门最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

随着厦门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厦门海堤已不再是厦门人进出岛的唯一通道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以及集美大桥、杏林公铁大桥和翔安隧道等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进出岛的交通压力得到极大的缓解,这也为厦门海堤改造创造了条件。

备受瞩目的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及海堤纪念公园的建设,这一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目前正全速推进,计划在明年6月竣工。50多年前,在海堤老建设者的奋力拼搏下,厦门岛天堑变通途。今天,新建设者们在海堤精神的鼓舞下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海堤,见证了厦门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海堤精神,承载着无数厦门建设者的光荣和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海堤精神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60年来,“海堤精神”已经融入到厦门的城市精神中,成为推动厦门发展的强大动力。海堤纪念馆的开馆,里面陈列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都会勾起人们对60年前那场移山填海壮举的追忆和对海堤精神的呼唤。

在海堤纪念馆的外墙上,一幅“竹笼抛石”的浮雕格外引人注目,移山填海正是伟大的海堤精神的体现。1953年6月17号,在新中国物资条件还十分匮乏的条件下,一万多名民工脚踏滚滚激流,头顶敌机轰炸的危险,开始了厦门高集海堤的建设。

(老海堤建设者 廖延豹):国民党就来轰炸了,就轮番地轰炸,最多的一次记录,一天有100多次的空袭,少的话也每天多次来袭扰。我们自己都挖了防空掩体,飞机一来,大家要躲到防空掩体停下来,飞机走了,才出来工作。

纪念馆内,陈列有几个自制的竹炸筒模型,这是当时海堤建设者发明的土办法,在没有水下爆破技术的情况下,工程人员就自己想办法,用这种最简单的工具,将炸药沉到海底,成功实施了水下爆破,使施工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工效提高了三倍。

(高集海堤开口改造项目负责人 陈立新):炸药顺着这个竹筒下去,就被这个竹筒保护起来了嘛,保护起来,到了最底下的时候再来开炸,这样子的话,就能够保证,一个是成孔,另外一个炸药能够到最底下,进行有效的开炸。能够通过这种科学创新,通过想各种办法,采取新的一些工艺来达到目的,作为我们新的建设者,我们也是受他们一些启发。

当年,海堤的建成,改变了厦门的孤岛格局,为连通岛内外、促进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厦门大桥等新的、更现代化的跨岛通道的开辟,海堤原来的交通功能渐渐弱化。为了进一步修复厦门海洋生态环境,包括高集海堤在内的海堤开口改造/进入全面实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堤时代”,已经与市民挥手告别,然而,“移山填海、拼搏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却已经渗透进了厦门这片土地上。

现在虽然说条件变好了,但是实际上做人做事的要求还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敬业的精神,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的精神还是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海堤精神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六年级"寻海堤精神,共筑中国梦"的文化遗产保护演讲,至此演讲是由我们校长的老师——林振其老师来为我们演讲。

使我们了解到了高集海堤:

高集海堤,位于厦门高崎与集美之间,海堤全长2212米,1953年动工,1955年10月建成。1955年由于历史因素厦门湾的西部建起了高崎—集美、集美—杏林海堤,两座海堤总长约5公里。铁路、公路过堤跨海通省内各地,为厦门岛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因素。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厦门各座跨海大桥陆续建成通车、海堤作用减小,又扮演着隔断东西海域阻碍海水流动的角色,为此厦门海域环境逐渐下降态势。为改善厦门海域海水水质、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厦门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拆堤建桥工程,集美—杏林海堤被拆除改为桥梁取代、2012年建成通车,集杏海堤不复存在。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启动、预计2014年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岛通过几座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与大陆相连,海堤碎退出历史舞台,但海堤纪念馆会建立。

但是海堤那种“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移山填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海堤精神会由我们新时代的少年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