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深海浩劫

深海浩劫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深海浩劫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深海浩劫问题。

分享

浏览

5303

作文

26

马克·沃尔伯格主演《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深海浩劫》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酿成一场经济和环境惨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虽然这是一场持续将近三个月的灾难,电视新闻里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连续剧式的播报,每个人应该有意无意都看到过,而本片聚焦的则是海上钻井平台“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详细讲述这一重大灾难背后的技术成因和人为疏忽,以及灾难发生时的英雄壮举。

好莱坞的灾难片往往都爱加入家庭片元素来强化情感色彩、拉近同观众的距离,本片就从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技术工程师的家庭展开故事,展现他所拥有的甜美妻子和可爱女儿组成的幸福家庭。他用可乐饮料来给小女儿讲解石油钻探原理的那场戏,也算是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在对观众进行讲解。此外,影片充斥着大量有关海洋石油钻探的操作规程、技术细节、专业机器、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专有名词,以及钻探工人团队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一般的灾难片往往用前半个小时来做铺垫,而本片的铺垫戏份用得更多,很显然,导演是真正想让观众将灾难成因了解得清清楚楚,才这么事无巨细地加以展现。此外,大量的文戏也用在了刻画一个个性格鲜明的钻井工人身上,同时对于那些大腹便便的管理层,影片也并未进行脸谱化的反派形象刻画,而是揭示出他们同钻井工人基于不同的利益与立场所产生的必然矛盾。而且暗示英国石油公司重利益不重安全的公司文化,才是灾难发生的罪魁祸首,而钻井平台上的美国管理层,只不过是在这样的公司文化之下,做出符合自身职位利益的决定罢了。

影片展现的钻井平台石油泄露+燃爆的大灾难,也是此前灾难片从未表现过的,看起来比较有新鲜感,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观众造成某种陌生感,比如说影片反复用特效画面表现的石油是如何经过钻探管道从海底喷出的过程,恐怕没几个观众能真正看懂。但是,石油在钻井平台上喷溅泄露并引发大爆炸的壮观场面,无疑属于观众“喜闻乐见”的灾难戏和特效大场面。尤其是爆炸那一下的冲击波破坏力格外强劲,仿佛一枚炸弹在每个人身边爆炸一样,大部分人无论身在钻井平台的何处,都瞬间被爆炸气浪掀飞出去,整个钻井平台也瞬间变成一颗火树,让观众对于海上钻井工作的危险以及石油泄露的恐怖都有了更为深刻鲜明的认识。

由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并没有像常见的灾难片那样,过于戏剧化地营造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灾难逃生动作戏,而是较为写实地展现了钻井工人们自救和逃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在大爆炸之后其实都安然无恙,也能够迅速乘坐救生艇逃生。影片的英雄主义主要体现了以马克·沃尔伯格为代表的少数工人身上,有一场戏马克·沃尔伯格穿过火场去接通电源,一路躲过各种爆炸和倒塌物,还有一场戏是一位工人去爬上吊塔驾驶室,挪开即将倒塌砸向幸存工人的吊塔,可惜他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幸牺牲。最后,马克·沃尔伯格和一个黑人女工人因为没有赶上救生艇,还上演了一场飞跃火海、跳进大海的逃生戏,没有谁是常见灾难片中那种具有超凡体能、无敌运气的“光环主角”,有的只是基于责任与勇气的平凡英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灾难巨制大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780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为了拍摄电影里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深海浩劫》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摄地,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而且这部电影秉承着“尽可能采用实拍”的拍摄理念,不仅最大化地还原了泥浆喷发的过程,连火焰的拍摄都力求镜头可以达到最大最近。在一段从直升机掉到80英尺下海里的情节中,导演用近乎疯狂的实拍要求,让替身和摄像拿着摄像机跳进“水上火海”,所以才让我们在电影里有种“置身火海”的真实感。

不过《深海浩劫》需要观众有耐心地观看,因为整部电影节奏不快,故事虽然很真实,让人揪心,但谈不上跌宕,前期铺垫也相对冗长,好在后面灾难场景的叙事张力强大,代入感较深。这部电影的伏笔不少: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救援后,所有人在漫天火光映衬下,下跪祈祷;船长在救援船上点名,无人应答的片刻让人落泪。

说一下真实事件的事后影响:

1、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英国石油公司打造了一个4层楼高的巨型“金钟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让原油保留在金钟罩里,然后再抽回海面上接应的油轮,但深海水温太低,金钟罩内部累积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无法正常运作,这项计划宣告失败。同年7月,利比里亚籍的台湾除油船鲸鱼号(A Whale)抵达墨西哥湾,在测试成功后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业,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业。

2、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少鱼类,鸟类,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渔业进入灾难状态,过半数受访者,不满意总统奥巴马处理今次事故的表现。有官员指,至今墨西哥湾沿岸有超过300只海鸟因为油污死亡。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墨西哥湾漏油的影响如同911恐怖袭击。

3、美国政府的在11月份的调查报告指出有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死亡,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数据断定尚待时日。

据了解,为了拍摄电影里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深海浩劫》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摄地,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而且这部电影秉承着“尽可能采用实拍”的拍摄理念,不仅最大化地还原了泥浆喷发的过程,连火焰的拍摄都力求镜头可以达到最大最近。在一段从直升机掉到80英尺下海里的情节中,导演用近乎疯狂的实拍要求,让替身和摄像拿着摄像机跳进“水上火海”,所以才让我们在电影里有种“置身火海”的真实感。

不过《深海浩劫》需要观众有耐心地观看,因为整部电影节奏不快,故事虽然很真实,让人揪心,但谈不上跌宕,前期铺垫也相对冗长,好在后面灾难场景的叙事张力强大,代入感较深。这部电影的伏笔不少: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救援后,所有人在漫天火光映衬下,下跪祈祷;船长在救援船上点名,无人应答的片刻让人落泪。

说一下真实事件的事后影响:

1、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英国石油公司打造了一个4层楼高的巨型“金钟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让原油保留在金钟罩里,然后再抽回海面上接应的油轮,但深海水温太低,金钟罩内部累积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无法正常运作,这项计划宣告失败。同年7月,利比里亚籍的台湾除油船鲸鱼号(A Whale)抵达墨西哥湾,在测试成功后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业,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业。

2、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少鱼类,鸟类,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渔业进入灾难状态,过半数受访者,不满意总统奥巴马处理今次事故的表现。有官员指,至今墨西哥湾沿岸有超过300只海鸟因为油污死亡。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墨西哥湾漏油的影响如同911恐怖袭击。

3、美国政府的在11月份的调查报告指出有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死亡,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数据断定尚待时日。

展开阅读全文

灾难巨制大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戏剧源于生活,早前小妹也看过不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为奴十二载》、《逃离德兰黑》……每一个都是让人寒毛竖立的的震撼!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则更可怕,因为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侵染着鲜血的事实。

比如这部《深海浩劫》。电影改编自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曾发生一起英国石油公司钻井平台爆炸案,导致大量石油泄漏,11名工作人员身亡。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BP石油公司迄今在为之赔偿和买单。

当时这起事故在全球引起了极大轰动,因为比天灾更让人心痛的是人祸。观影后小妹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真实的危险和真切的自我牺牲精神。

整个剧情的搭建都基于事实,前半部分安静祥和,然后逐步升温,到最后大爆发,基本按照剧情片的套路走的。电影也埋了很多伏笔,狂喷的可乐、直升机撞上飞鸟、坏了的车……冥冥中似乎有种预兆,这些小细节也充分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我们都知道有大事要发生了,但导演就是揪着你的心不让他落下去!

油井喷发的场景也逼近真实,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而精益求精的剧组还真的搭建了一个油井!欣慰的是,电影并没有借着灾难的外衣去炫特效,呈现出来的只是对现场的还原。

另一种真,来自人物的刻画!很多灾难片习惯的把男主人公打造成救世主的形象,常常让人感觉是从隔壁超级英雄片场回来的!这一点上《深海浩劫》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至少没有那么多。

在灾难面前,在死亡逼近时,人会做出什么选择?电影中男主人公返回去救同伴的举动是很难的,那位爬上高处去移动吊车(原谅文科生不知道那到底是个啥)的人更是shock到我了!上去自己可能是有去无回,不上去大家可能会凶多吉少,然而他没用到一秒就做出了决定。

个人认为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是灾难过后,主人公被营救后送到附近酒店,一片麻木中,他趴在酒店地板上开始失声痛哭,不得不叹服导演的强大,这个这个情绪点实在把握得太精准,至少小妹就被深深的击中了!

所以小妹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实在太沉重了!能活下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有些创伤是时间也无法抹平的!而后人的回顾,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警示,珍惜当下,还有安全第一。

当然,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星条旗、石油里捞出来的恐龙牙齿、还有专业性太强文科生看的一脸懵逼这些小细节还是可以勉强忽略的!11月15日,《深海浩劫》电影院见。

展开阅读全文

灾难巨制大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深海浩劫》在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震撼和感动是两句话,一句是女儿说的“爸爸,真为你骄傲”,另一句是父亲说的“我多想你一直都是十岁”。

导演采用了类似《百年孤独》的创作手法,从故事一开始便注定了将要发生的结局。在早饭时间,主人公的女儿在论述作业的时候就讲述了整个电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

电影以温馨的手法切入男主人公的家庭日常生活,在影片的开头,导演用了细致但又平凡的镜头,来极力的表述着:石油人对家的意义。一开始镜头给到了男主人夫妻间的“亲昵时间”,作为一个妻子,她一直都躺在床上,这样就可以不用着急起来,不用那么早说再见,想把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到后来,男主人在修理橱柜。再到女儿的出现,男主人深情又慈祥的注视。这些看似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日常,却在石油人眼里看来,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求”。

该电影的导演将感情升华到高潮,只用了一句话,男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说“我多想你永远十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石油人的心声。平平白白的几个字,刺痛了多少石油人“坚强的玻璃心”。看似平素苍白的语言,却藏着对家,对女儿深深的爱以及不能陪伴无法给予的愧疚。相信这种愧疚,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不知道多少石油人,看到这里,会有两行清泪,流向心里。

随后电影切入“深水地平线”平台,第一个场景就是斯伦贝谢被赶走了,接下来一直围绕着是谁赶走了斯伦贝谢,水泥胶结测试到底做了没有来展开。以及到后来的平台经理要求负压测试,到最后的井喷,着火爆炸。这部电影再现了灾难的经过,也给观众带来了感官上的震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电影更能反映出石油人的无奈。这种无奈不仅来自于急功近利的“big company”,也来自于对生活的别无选择。石油人不能去选择老板,不能去选择现场,也不能选择设备。而这些,对石油人来说其实算不了什么。真正让石油人无奈的是不能选择守在床前,当父母需要了;不能选择揽过她的头也揽过她所有的烦恼,当妻子委屈了;不能选择牵着她的手,当孩子害怕了。

最后电影将镜头放在男主人公趴在地上放声痛哭上面,男主人公抱着自己的女儿和老婆趴在地板上无力但又崩溃的哭着,在经过了这场浩劫之后。或许世界没有给男人哭泣的理由,但至少请在你不能给他拥抱的时候给他一点理解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他们也是拿着生命来爱自己的家。

石油人他们承受不起,他们更害怕失去。石油人最怕的是分别,怕这是最后一次的拥抱,怕这是最后一回的再见。假如你不爱我们,请至少不要拿来伤害。

西风起,秋意寒。太晚了,出了电影院感觉浑身鸡皮疙瘩,抬头望望要吃人的黑夜,不觉的潸然泪下,原来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而你呢,石油人?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灾难警醒大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导演在影片中用了很多的借喻和补充手法,去告诉大家这次勘探的油井,差不多等于就是在敲开地狱之门。在出事之前铺垫,完全没有让人觉得无聊和厌倦,反而导演是在让观众学习和融入,让观众和钻进平台的126人一起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随着剧情一段段的展开,观众看得是越来越紧张,最后终于在视钱如命的负责人命令下,他们打开了这扇地狱之门,深海黑油如恶魔般被放出,但之后却一发不可收拾。

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油田大爆炸。平台副经理对安全监督说的徒手抓鲶鱼的做法似乎想告诉大家,我要去抓他,肯定会做到万无一失的安全准备,并不是徒手,我要保证我的安全。隐喻的比喻着他们打开了地狱之门,就要保证钻井作业万无一失。可是现在似乎无法保证万无一失。美国人很好的把屎盆子扣在了英国石油公司身上,英国石油公司BP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贪婪的灾祸之根。电影中BP公司负责人的形象,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对于资本家的定义来量身定做的。而美国人要为他们擦屁股,英国石油公司省钱赶工期,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疑,电影除了如烈焰地狱般的灾难现场外,剩下就是围绕这个该死的定律,讲了两拨人去做钻探石油这件事,然后其中一方的选择导致了这场人祸。

而马克·沃尔伯格等人领衔主演的几个主人公,他们很想阻止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虽然按照《星际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来看,这一切都是迟早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灾难警醒大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深海浩劫》是由美国狮门娱乐公司发行的惊悚剧情片,由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吉娜·罗德里格兹、库尔特·拉塞尔、迪伦·奥布莱恩联袂出演。该片于2016年9月30日在美国上映,2016年11月15日在中国上映。《深海浩劫》根据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改编,讲述了石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在特大事故中的生死经历的故事。

典型的灾难题材类型片,但贵在不滥情不升华不概括中心思想,石油工人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五一十心平气和把故事说清楚已属难能可贵。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声效摄影基本无可挑剔#,遗憾的是#天朝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种电影。

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全部死亡,甚至绝种...

逃生的人们在爆炸声中争先恐后的涌向救生船,人性的展现。为了保全大家自己冒险爬高改变即将塌下的桅杆方向,却失去自己性命的男n号,围着钻井平台熊熊燃烧的火焰,海面漂浮着石油火光冲天,场面无比震撼,揪住观众的心。

最后一幕逃生成功的人聚集在甲板上,负责人点名的那一幕,无形中带出一种浓浓的压抑和伤感。他重复喊道一个人的名字,但是无人应答,远处的钻井平台还在熊熊燃烧。

这是一个愚蠢的甲方为了省钱赶进度拖死一整个乙方的故事XD。虽然每一面flag都插在意料之中,但是电影节奏控制得非常漂亮,人物智商也一直在线不故意作死。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场景我印象中也不常见,它本身就给我一种人类的神迹在挑战地球的悲壮和敬畏,值得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灾难警醒大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2016好莱坞压轴高分灾难巨制《深海浩劫》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吉娜·罗德里格兹、库尔特·拉塞尔、约翰·马尔科维奇和凯特·哈德森联袂出演。该片在11月10日举办了全国点映,令人血脉喷张的极致特效引爆口碑。电影即将于11月15日登陆全国影院。

好莱坞类型片中,灾难片一向备受内地观众青睐。这类题材节奏紧张,片中的惊险逃生环节,很容易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尤其此次灾难发生在海底的油井,让逃生变得难上加难。影片改编自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描述石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在这场特大事故中的生死经历。

历史真相发生在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在名为“深水地平线”的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员照常作业。他们开采的马孔多油井尚未完工,工期拖后,预算超支。租赁此钻台的英国石油公司和负责油井施工的主管意见不和。前者无视安全隐患报告,希望工人尽快赶工。

当晚9时45分左右,发生了井喷、爆炸和大火,11人遇难。钻井平台燃烧36小时后沉没,大量石油泄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区域的生态大灾难。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这一灾难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911。

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为之震惊,而大多数媒体所聚焦的重点在于大量原油泄漏对该区域造成的生态破坏,只有少数媒体关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难的11名普通工人。导演彼得·伯格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拍摄了这部完全纪实的电影。

彼得·伯格在执导过程中,格外强调这部电影要忠于事实。为此,他逐一拜访了11位死难者的家属。在倾谈间,他感受到他们失去挚爱悲痛的同时,亦感受到他们要面对的生活苦况。

和之前的灾难片一样,影片挖掘了人性的丑恶和光辉。片中那些不顾他人生命安全的商人和老板,一门心思想逃过安全检测直接挖油,深海黑油如恶魔般被肆意放出。相反,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角色表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敢则打动人心,还有众人顽强的抗争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也让人感动。影片结束时,为了向在漏油事故中牺牲的11位工人致敬,特别播放了当时的场景和他们的照片。

对一部灾难片而言,这无疑是成功的。“剧情真实”,“情节脉络清晰”,“纪录电影”这些关键词不足以代表这部经典影片,震惊、刺激、紧张等关键词来形容观影的感受也不为过,尤其是爆炸发生之后,炼狱般的“水中火海”深深触动着每一个神经细胞。除此之外,带来的感叹就只有“生命太过脆弱”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好莱坞压轴高分灾难巨制《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1. 影片制片人联系了马克·沃尔伯格并告诉他,他们希望在影片里看到老一代和新一代影星的屏幕组合。随后沃尔伯格联系了他认识的老一代演员像Jack Nicholson。出乎意料的是,剧组希望马克·沃尔伯格充当影片里那个老一代的影星,而其他人则喜欢Dylan O Brien充当那个年轻的影星。

2. 为了拍摄影片中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 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摄地,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剧组打造的油井被认为是最大的舞台立体布景道具。

3. Kate Hudson也就是影片中的Felicia。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和她继父Kurt Russell的照片,即影片中的Jimmy。她说这是她第一部和她继父有合作的电影。

4. 影片中饰演海岸警卫队中尉的角色(Graham McGinnis)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一名海岸警卫队新奥尔良航空站的直升机救援泳者。

5. 影片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式上让观众们一一起立鼓掌。

6. 这是第二部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Peter Berg合作的电影。第一部合作的电影是Lone Survivor(2013),也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7. 影片最后的拍摄日期为2015年8月7日。

8. 这是首部马克沃尔伯格与迪伦奥布莱恩(Maze Runner移动迷宫男主)合作的电影。

9. 许多在墨西哥湾油井工作的员工拒绝把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遇难者的不尊重。但是Mike Williams-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的幸存者,一度支持把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觉得很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他和他的员工在油井泄露事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且电影剧组的目标也是想让影片看起来尽可能的贴近实际情况。

10. 影片刚开头可以听到一段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录音,取材自灾难发生几天后的审讯。

11. 电影里女主打电话打听深海地平线油井的情况时,电话那头说有看到火光冲天,并且有人从油井上往下跳。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中,由于事出突然,大部分人来不及疏散,部分工人被迫从75-100米高的油井上跳海逃生。

12. 影片改编自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油井泄露事故,深海地平线。爆炸事故发生三周内,每天大约有21万加仑的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好莱坞压轴高分灾难巨制《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我大抵是写给自己看的,无甚文采,只是对要点的罗列,如此如此:

[优点] 大量的封闭空间,音乐不祥,光影效果突出(闪烁的灯光,突兀的光束),偏蓝冷色调,配角的过度轻松与主角凝重的对比,水下的危急情况与水上的风平浪静的对比,生死面前自私与牺牲的人性反差,宗教的插入犹如一股清流一种救赎,肉体上的脱困与精神上的崩溃,片段化场景的频繁切换,温馨场景与灾难场景的频繁切换,紧急和安逸的场景切换,最安逸的时刻突然而来的情节高潮,对井喷后人的受难情况进行慢镜头而对井喷的泥浆情况给出快镜头,追求金钱利益与时间效益的原因又使得情节发展情理之中顺理成章。

[缺点] 夸张的催促和详细提及的技术细节对影片发展暗示过强,欲悲先喜的铺垫过于明显,使得情节发展完全能够提前预知,虽使得结构连贯性加强,但情节的冲击感不足,剧情上的发展难免让人索然无味。不过幸而有高超的拍摄技巧、强大的艺术张力与美国片神特效的加持,另考虑到对事件真实客观还原的不易,剧情的不足也就不必挂齿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好莱坞压轴高分灾难巨制《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深海浩劫》根据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改编,电影表现的四平八稳。除了塑造了比较倔强的领队老头,其他人物依然是我们熟悉的美国家庭,熟悉的美国员工间打屁闲扯。

对于灾难的反思通过平台领队老头与公司领导的争执统一体现出来,指责因为利益而忽视安全的行为。

开篇导演运用了不太高明的方式,通过男主女儿的嘴巴,巴拉巴拉的介绍了男主的工作,还顺带介绍了深海钻台的原理以及危险性,一瓶爆喷的可乐演示了后面的灾难。这一幕很是生硬,家庭中的对话都是这样的学术探究吗?

后面灾难发生时的场面还是非常的震撼的,反正我们国产片是拍不出来的。关于灾难的过程几乎就是展示,展示,展示。涉及到人心理的层面反而有些薄弱。

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详的征兆,比如飞机撞到鸟。这种桥段都过于照搬。危机一触即发,而办公室里在欢庆连年安全第一的荣誉,这种反讽也略显低级。莫名其妙的欢庆什么安全只是为了让观者撇一撇嘴而已,所以电影运用了很多套路,缺少新意,是一部真正的好莱坞流水线上拼接出来的作品。

此类美式大片因其场面震撼还是会引来关注,又因为还是几十年不变的味道而会让中国观众略感乏味,票房大卖显然不太现实。预计大陆票房1到2亿人民币吧。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年好莱坞越来越喜欢拍现实题材灾难片,去年有讲述全球关注的“智利矿难”的《地心营救》,今年则有这部讲述“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的《深海浩劫》,以及“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纽约哈德逊河”的《萨利机长》,明年还有两部重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影片等待上映,仿佛“重大热点事件”已经成为好莱坞争抢的大IP,而《深海浩劫》的写实感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没有好莱坞虚构类灾难片那种常见的“套路”,而是以近乎纪实的方式展现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因为“真实”已经足够火爆、刺激与震撼。

《深海浩劫》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酿成一场经济和环境惨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虽然这是一场持续将近三个月的灾难,电视新闻里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连续剧式的播报,每个人应该有意无意都看到过,而本片聚焦的则是海上钻井平台“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详细讲述这一重大灾难背后的技术成因和人为疏忽,以及灾难发生时的英雄壮举。

好莱坞的灾难片往往都爱加入家庭片元素来强化情感色彩、拉近同观众的距离,本片就从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技术工程师的家庭展开故事,展现他所拥有的甜美妻子和可爱女儿组成的幸福家庭。他用可乐饮料来给小女儿讲解石油钻探原理的那场戏,也算是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在对观众进行讲解。此外,影片充斥着大量有关海洋石油钻探的操作规程、技术细节、专业机器、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专有名词,以及钻探工人团队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一般的灾难片往往用前半个小时来做铺垫,而本片的铺垫戏份用得更多,很显然,导演是真正想让观众将灾难成因了解得清清楚楚,才这么事无巨细地加以展现。此外,大量的文戏也用在了刻画一个个性格鲜明的钻井工人身上,同时对于那些大腹便便的管理层,影片也并未进行脸谱化的反派形象刻画,而是揭示出他们同钻井工人基于不同的利益与立场所产生的必然矛盾。而且暗示英国石油公司重利益不重安全的公司文化,才是灾难发生的罪魁祸首,而钻井平台上的美国管理层,只不过是在这样的公司文化之下,做出符合自身职位利益的决定罢了。

影片展现的钻井平台石油泄露+燃爆的大灾难,也是此前灾难片从未表现过的,看起来比较有新鲜感,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观众造成某种陌生感,比如说影片反复用特效画面表现的石油是如何经过钻探管道从海底喷出的过程,恐怕没几个观众能真正看懂。但是,石油在钻井平台上喷溅泄露并引发大爆炸的壮观场面,无疑属于观众“喜闻乐见”的灾难戏和特效大场面。尤其是爆炸那一下的冲击波破坏力格外强劲,仿佛一枚炸弹在每个人身边爆炸一样,大部分人无论身在钻井平台的何处,都瞬间被爆炸气浪掀飞出去,整个钻井平台也瞬间变成一颗火树,让观众对于海上钻井工作的危险以及石油泄露的恐怖都有了更为深刻鲜明的认识。

由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并没有像常见的灾难片那样,过于戏剧化地营造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灾难逃生动作戏,而是较为写实地展现了钻井工人们自救和逃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在大爆炸之后其实都安然无恙,也能够迅速乘坐救生艇逃生。影片的英雄主义主要体现了以马克·沃尔伯格为代表的少数工人身上,有一场戏马克·沃尔伯格穿过火场去接通电源,一路躲过各种爆炸和倒塌物,还有一场戏是一位工人去爬上吊塔驾驶室,挪开即将倒塌砸向幸存工人的吊塔,可惜他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幸牺牲。最后,马克·沃尔伯格和一个黑人女工人因为没有赶上救生艇,还上演了一场飞跃火海、跳进大海的逃生戏,没有谁是常见灾难片中那种具有超凡体能、无敌运气的“光环主角”,有的只是基于责任与勇气的平凡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2016好莱坞压轴高分灾难巨制电影深海浩劫》在北美一经上映便成为“年度黑马”,口碑横扫同期影片,烂番茄83%的极高评价与IMDb的7.7优秀评分充分证明了影片的绝对品质。这部取材于6年前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泄漏爆炸事件的电影,在上映前就让众多观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加上逼真的特效、宏大的场景和走心不做作的情节,使得影片才刚刚上映,依然在各大进口片夹击之下取得佳绩,收获无数观众地极力点赞。

电影中从灾难发生到最终众人逃生的整个过程,令许多观众都看得汗毛立了起来,众人顽强的抗争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打动了无数观众。有观众甚至激动的说道:“终于在国内大银幕上又看到一部能激动竖拇指的电影。前半段沉稳老练的叙事铺排,后半段华丽的镜头(点名那个跳海跟拍长镜头)和音效,奥斯卡最佳音效编辑奖若少了你还有什么投票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毕业论文的开篇案例就是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所以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给海洋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是人类远远不可估量的,逝去的不仅仅是数字中的十一名石油工人,更多的是87天无止境的石油排入浩瀚不可及的大海,损失的也不仅仅是1.27亿加仑石油,还有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海洋生态补偿所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自称海洋法律方向的学生感到无比惭愧,仿佛是在一切不可挽回的破坏背后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慰藉。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渺小的不仅是人类个体,更多的是我们的视野。从自然索取者继而演变成剥削者、掠夺者,事前没有足够的防御措施,事后才来救济,救济不完全,留下的痕迹遍布了数十万平方公里。剧中那只挣扎的被石油污染成黑色的大鸟,将来会要变成成千上万只,被石油污染不得不面临死亡威胁的海洋生物,同时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类。

我们在挣扎,在负隅,在顽抗,自认为用尽了力气,最后得来的却是大自然的反噬,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慢慢吞噬着我们。那些受害家属声嘶力竭的质问,绝望的哭泣和拥抱,盲目行走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是一场突发大灾难不断敲击脆弱心灵的结果。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灾难片,带给我的震撼远及我所爱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正的英雄是没有超能力的平凡者在突发事故面前奔跑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没有翅膀,却拼尽全力飞得更高,来保护其他人。除了开篇有些冗长无趣,中期就开始精彩,后期迷失自我,仿佛一同感受,生死存一线的危机。

我觉得非常好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尽力避免污染的扩大,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安全的家。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讲述“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主旋律有主旋律的拍法,美国主旋律有美国主旋律的拍法。但归根结底,美国主旋律也是主旋律。

深海浩劫》是今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里的两部彼得·伯格执导电影之一,也是2013年以来又一部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主旋律——《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即将开画的《爱国者之日》以及未来的诸多筹备ing,这个最佳拍档的组合形式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描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之日》能有《深海浩劫》一样靠谱,我们很可能会在年末颁奖季见到几个Berg上台拿奖。这么高质高量的组合表现,至于是两个Berg中的哪一个能拿奖,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聚焦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彼得·博格在《深海浩劫》中终于找回了灾难片大导的昔日风采,在提供震撼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之间以情感为基底建立有力的联系。约翰·马尔科维奇,马克·沃尔伯格,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斯和凯特·哈德森的表演诚然参差不齐,但是在紧凑的剪辑下,演技上的不足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能在《深海浩劫》中得到很好的视觉刺激和感染力充沛的各色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彼得·伯格始终将视觉体验作为最终目标,虽然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些乏味和套路,后半部分的大场面又稍嫌密集。但和彼得·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类似,这种伪纪录式电影和《萨利机长》这种传统的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别,以着力刻画人物群像的目的,去着力构成那些牵扯进事故的各个家庭——家庭观念是整个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得家庭者得天下,是一句非常值得斟酌的创作指南。

然而在这一指引下,《深海浩劫》的创作实际上出现了严重的避重就轻,将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并且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消弭了其批判态度,仅停止在美国精神的再一次展现上。

毕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彻彻底底的人祸。如果连人祸都是打折的话,整部电影的立足点就很值得商榷了。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讲述“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深海浩劫》取材真实,来自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故事背后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有一定程度的“人祸”,电影的反思意义也在这个点上。不过,作为大片,本片震撼场面就是原油泄漏后巨大的冲击性镜头,人类在灾难面前,继续变成了被实验的小白鼠,困锁原地,急得团团转,演惯了混不吝的马克·沃尔伯格,这次演得挺认真,爷们气质可以点个赞。

对于我这种有点既定空间幽闭症的人,电影吓人的地方是,活下来的工人们被困在海中央,前无去路,退无归途,原油像怪兽的一样封锁了海面。这个时候,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定在想,这水底会不会有什么怪兽潜伏呢?韩国电影《第七矿区》讲的就是这种故事,一群石油钻井工人,在准备撤离钻井平台时,神秘坏兽从水底冲上来了,神龙见首不见尾,人们被逐一咬死。

当然,作为纪实题材的影片,不能指望《深海浩劫》轰隆一声,就从水下冒出一个巨大怪兽,但是这种恐惧是相通的,大家就像被突如其来的灾难追杀,不知道能不能活着走上大陆。《深海浩劫》里还多了一样令人恐惧的东西,原油燃烧,导致海上大火熊熊,红色火,黑暗海,冷的水,热的海,工人们一旦掉水里,可能就成为落汤鸡淹死,要是被火魔袭击,也可能马上变成烧烤。

上面讲幽闭空间,大海本身就是一个幽闭空间,《深海浩劫》的空间感也是来自于此。船只是更小的空间,一旦船只损毁,无人救援,人就彻底活在了“密室”里,要么被大水呛死,要么被怪兽咬死。害怕这种空间,也是来自跟《泰坦尼克号》一年的老电影《极度深寒》,游轮上的人相继神秘死亡,船体一点点紧紧幽闭,人类想要逃生,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个片子的阴影是每次蹲马桶时都在想,会不会从下面伸出一只巨型八爪鱼的触须(不好意思剧透了)。

海怪系列电影,《环太平洋》显然是“哥斯拉”的变种衍生物,打怪兽就像打游戏,虽然还在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却显得很薄弱。《极度深寒》也有关于人类的反思,巨型八爪鱼就是人类自食恶果的产物,不过反思同样单薄,尸骨无存的惊悚氛围、厮杀场面才是导演想要的。正真的反思,可能就得交给《深海浩劫》这类偏写实的电影,还好,导演没有把它拍成接近于龙卷风、地震、雪灾这类自然灾害的大片,而是踏实稳健讲一件事情的不同相面。

《深海浩劫》还在让我纠结一件事情,怎么拍好灾难片,并且顺利的移植主旋律情怀,这个片子挺美国精神的,家庭、感情、工作、队友,但是看着就是亲切自然。回到我们国度,国产灾难片除了特效太烂,剧情太白痴,编剧、导演也都不爱动脑筋,把观众当做容易喂饱的猪脑群众,结果电影投机倒把,想拍灾难没拍成,影片本身倒是变成了一场灾难,典型代表就是冯小宁的《超强台风》,还有《惊天动地》等片。

演员出身的彼得·博格,当导演还是有些硬汉作风,拍的美剧不算,他的战争片《孤独的幸存者》就是根据真实回忆改编,《改朝换代》也是写实风格,硬碰硬的战争场景,《深海浩劫》还是拿真实题材开刀,导演的完成度已经很高,基本上观众想看的,都有了,不知道能不能晋升到一线导演行列。比利.林恩之外,在十一月想看一些大场面美国片,这部可以尝一尝,三星半推荐。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858 字

+ 加入清单

从题材到中文片名,太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些 B级特效片,比如《不惧风暴》《海啸奇迹》《庞贝末日》《末日崩塌》……而且作为周二上映,又没做特供3D(原计划是有,后来被憋回去了)的引进片,到周末排片占比就剩7%了,真是眨眼就在中国市场被人错过了。

深海浩劫》确实是部特效灾难片,可跟上面说的那些又挺不一样。

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晚,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附近海域作业的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多数工作人员经营救逃生。36小时后,钻井平台彻底坍塌沉入海下,并由此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深海浩劫》的英文片名叫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就是发生事故的这个钻井平台,专业术语叫MODU——半潜式移动近海钻井装置。在维基百科上,与Deepwater Horizon事故有关的词条有十几个,包括爆炸、调查、诉讼、时间线等。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更是旷日持久,除了持续87天的补救行动(永久封闭减压井要5个月),还有长达5年的诉讼、处罚、调节等法律程序,而其泄漏量超过56万顿,仅次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环境、生态、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无法计量。

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型的公众事件题材,电影是如何进行取舍的呢?这得从项目的开发说起。

2011年3月,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参与者传媒(Participant Media)宣布,他们获得了《纽约时报》特稿《深水地平线的最后时刻》的电影改编权。这篇文章刊发于2010年圣诞节,参与采写的三位记者David Barstow、David Rohde和Stephanie Saul都曾是普利策奖得主。没错,用中国电影界理解的概念来说,《深海浩劫》是一个非虚构写作开发出的IP。

基于《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深海浩劫》聚焦于深水地平线爆炸,故事集中在事故当天,主要场景就是钻井平台,很符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

以我对类型片的认知,本以为导演会简化人物关系,突出英雄式的主人公,加快叙事节奏,再下力气弄好后面的特效场面就够了。但是没想到,《深海浩劫》并不是这样的行货。

事故发生之前,电影用了很大篇幅来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片中出现的公司、个人全都真名实姓,没进行杜撰或回避。非虚构题材电影有一个长项,在讲明白故事外,还可以把一个行业的运作情况交代清楚。比如《聚焦》能让你知道报纸上的调查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大空头》能讲明白次贷危机的成因,《深海浩劫》在这上面也用了心思。

事发油井位于墨西哥湾的马孔多探区,距最近的美国海岸线约48英里。英国石油公司,也就是广告里说他们不仅贡献石油的BP,从2008年承租开发这一区域,租期为10年。众所周知,BP是那种超大型跨国企业,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员工近8万人,覆盖超过70个国家。约翰·马尔科维奇在片中扮演的Donald Vidrine就是BP驻在钻井平台上的代表。

深水地平线属于泛洋钻探设备公司(Transocean)——全球最大的油气钻井承包商。2009年10月,BP雇佣泛洋的平台和团队到马孔多探区开始进行钻井作业,原先启用的Marianas遭台风受损,到2010年2月才替换成深水地平线继续开工。电影里的主要矛盾双方就是BP代表和深水地平线员工,有人说这是劳资冲突,估计是阶级斗争看多了,其实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深水地平线造价3.5亿美元,每天的作业费约为50万美元。马尔科维奇在片中反复强调,钻井作业已经超期43天,意味着BP光平台租赁费就要多花2150万美元,而不顾测试指标异常的赶工正是引发事故的首要原因。

《深海浩劫》的主体人物都是深水地平线的工作人员,留意一下细节,他们都身着泛洋LOGO的工装。科特·罗素演的是平台负责人(OIM,海上装置经理),马克·沃尔伯格是电气工程师, 还有安全员、钻台作业工人……

电影还有个细节,沃尔伯格和罗素一拨人坐直升机飞到深水地平线上班,刚好碰到一队穿蓝色工装的人离开。他们是斯伦贝谢(Schlumberger)的工作人员,这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务商,在地层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在真实的钻井过程中,BP确曾邀请这家公司进行检测,又临时决定取消,但是在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而非电影里描绘的当天。

《深海浩劫》还用了不少笔墨来解释海上石油作业的技术环节,比如事发前进行的两次固井正负压测试。我是从高中开始就没及过格的物理苦手(偏偏还学了理科),在这儿就不多显眼了,知乎上有专业人士详解,有兴趣可以搜搜看。

展开阅读全文

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10月20日,墨西哥湾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灾难。由于设备的老化失修,管理高层的敷衍逐利,以及质检工作的不到位,引爆了平台的安全隐患,最终整个平台被熊熊烈火吞噬。这次灾难中,共有11

人牺牲,大量原油泄漏,至今仍对该地区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而在片尾处依次打出了他们的名字和照片,警示作用显得特别的沉重和深刻。

它是一部灾难片,但与《2012》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像是一部普及海上钻井平台知识的科普影片,电影在前半段,用大量通感镜头,阐述了钻井平台工作和发生状况的原理,深入浅出,特别是那个可乐爆冲的镜头,非常直观,也与之后的特效场面形成很好的呼应关系。前半段的冷静旁观,一方面在宏大视角下让人对“深水地平线”这架海平面上的钢铁巨兽的感叹,另一方面则随着安全质检问题的深入,为后半段灾难轰然而至举证出清晰的线索——

油井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一系列节省成本的决定,导致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电影前后呼应,前面交代漏油过程的真正缘由,石油公司高层的贪婪和管理不利,大量的手持摄影,大特写镜头,对资本家贪婪侥幸带来隐患。无论是对管理高层的愚蠢和贪婪,男主与妻女的感情,还是石油工人的同袍之情,都是轻描淡写。而当灾难袭来,一个小小的钻井平台吞噬在一片火海之中,当幸存者们丢下同伴的尸体,狼狈逃生,跪倒在甲板上卑微地祈祷时,什么人类的尊严,什么荣誉与财富,都是浮云,重要的是保命。那一刻,人类的尊严被灾难践踏的体无完肤。总体感觉,电影《深海浩劫》显得节奏平稳而坚韧,但没有任何预判立场和道德批判,带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客观冷静。只是真实的还原当年的灾难,不是卖惨,而是为了怀念和警示。

其实,要拍这样一部影片很难,电影的背景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海上钻井平台上,但却给了观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它以原油这种堪比炸药威力的物质为爆发点,那种爆炸火焰与冰冷海水相交融,展现出的是一种小空间释放大能量的视觉效果,加上平台上的人在海面上的孤立无援和束手无策,让影片莫名的有一种悲怆感。这也许就是灾难的冲击力,希望这种冲击力能让人类警醒。

据悉,这部电影完全是实景搭建,在拍摄地实实的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为了尽可能给观众一种实拍的视觉感,电影不仅最大化地还原了泥浆喷发的过程,连火焰的拍摄都力求镜头可以达到最大最近。导演是一个疯狂的人,在一段从直升机掉到80

英尺下海里的情节中,导演让替身和摄像拿着摄像机跳进水上火海,为的只是给观众真实感。《深海浩劫》在北美和国内的口碑都很好,这样的佳片你怎能错过?

展开阅读全文

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所引发的原油泄露事件。6年后故事被搬上了荧幕,依旧惊心触目。

可能是为更好地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在电影中并没有设定过多的意外情节。不像一些灾难片会为了加强故事的紧张程度,不断地加入一些灾难中的灾难,或是出乎意料的意外,或是面对死亡中人性的黑暗。

《火海凌云》中没有,它只是一次次强化井喷可能会出现,而每一次深海下压抑的画面,都会让人产生恐惧感。

讽刺的“延工43天”,比“距离竣工43天”更加可笑,当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不顾安全隐患而强硬要求开展施工,也就注定了这场灾难不可避免了。

而基层的员工却欢呼雀跃,他们觉得总算可以开工,总算可以迎接完工,他们幻想着回家打高尔夫,幻想着回家可以去钓鱼,幻想着离开看不到边际的浩瀚海洋。

其实这些幻想并不能怪他们,在没有安全感的深海中,每个人都会想要离开。只是面对灾难即将到来,对于观影者来说这样的画面会让人痛心。

影片后半段基本都是爆炸、火海的画面,没有司空见惯的灾难片里那种险情中还得墨迹一下,唠叨一下,抒发一下感情的情节。

可能也是这样无尿点的灾难现场,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青睐,因为在前面半小时铺垫,我有一会也快睡着了。(不怪我,坐我隔壁的一位大哥租了个按摩垫,呼呼地睡了半小时。我也被催眠了……)

可能导演也只是为了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去反映现实和批判人性。整部电影看完,感觉就好像经历了场灾难,知道灾难的起因是人为,却也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的时间。

很庆幸电影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主角麦克也像平凡的人一样存在,他和里面的每个人一样都想着要救人。

最感人的可能是戴尔为了救所有人而牺牲了自己。

而最悲情的是安全员吉米最后在船夹板上点名的场景,当点到的人没有回应,所有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

结局有点仓促,但可能说的不多,反而值得人去深思。

最后在接待幸存者的酒店,活着的人和亲人相拥而泣,失去亲人的人,捶胸顿足泣不成声。

这样的画面,可能比灾难现场更加痛心。

展开阅读全文

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不考虑源自BP的真实事件来说,这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灾难片。不过回到现实来说,美帝有把脏水泼到BP身上之嫌。

不管BP给了多少压力,但是实际操作都还是美国Transocean实际操作过程带来的灾难,美帝甩的一手好锅!就电影情节来说,吉米作为整个平台的负责人,表现并非无懈可击,部下给他的汇报隐瞒了不里的数据,吉米做决定的时候,本人甚至不在舰桥现场。然后黑锅就这么抛给了BP。这明显不合理。

我们的主角Mike表现亮点再在:

1, 钻井平台上10%的设备都坏了。

2, 甲方让他加紧进度的时候,把甲方损了一顿。

3, 平台做关键测试的时候,他跑回自己舱室跟老婆聊天。

4, 平台发生爆炸的时候,一台设备都没修好。

5, BP代表给他讲了一个屁“膀胱效应”之后,男主基本上就不敢说话了,只敢背后说BP代表从不说真话,那你的专业性呢,怎么不当面反驳BP那哥们啊?美国的平等自由精神哪里去了?

6, 救了几个同事(诉我直言,这些同事电影里面没啥亮点,我只记得汽车都发动不了的操作员,)

这说明啥,说明男主适合做救生员,而不应该是首席工程师。

另外,BP绝对选错供应商了,10%设备都不能用了,这钻井平台你们怎么通过内部考评的?

BP绝对是优秀的高级背锅侠!

另外,电影中钻井平台第一次大爆炸之后,星条旗还能完好无损的高高飘扬,男主太傻了,把星条旗扯下来裹在身上再去救援同事多好啊,那样保证男主上刀山下火海不受半点伤害。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美国影坛最引人注目的黑马《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801 字

+ 加入清单

2016美国影坛引人注目黑马,非《深海浩劫》(Deepwater Horizon)莫属。作为纪实风格的人为事故灾难片,也算是新鲜度十足。加之完美的视觉特效及音效、精心拿捏的节奏及剪辑、诚意满满的选材和剧本,足以在影史上为批判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树立一个新的楷模。

本片细节呈现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油井因人为原因导致井喷和爆炸的事故。影片前半场人物生活背景铺垫中,设计了海上石油开采原理的介绍,类似科普纪录片;中间段爆炸发生后断电的黑暗中以肩扛摄影机跟拍的镜头,又类似新闻纪录片;结尾穿插了事故责任调查庭审视频以及当事人原型的真实境况,整个叙事风格在商业化的感情戏、航拍、大场面及煽情中,努力给观众带来还原事件原貌的真实感。同时也照顾到影院观众的情绪和体验,不失时机的释放爆炸前蓄积满满的揪心的压力,爆炸后又用灾难的压抑和营救的紧张相互层叠的方式推进情节,最后逃生船上点名时,配乐的口琴渐起,然后是失去亲人的家属带来的纠结,自然而然的把追究责任的仇恨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当事人的真切感受。

诚然,影片制片方是美国必然带有美方的立场。片中的反派都是英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层,他们急功近利赶工期节约成本,他们在技术和安全规程上都是白痴,他们对人的生命和环境污染的风险都不走心。现实中的事故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自己的事故调查报告也同样地把责任都推给了油井的所有人瑞士越洋钻探公司,以及负责油井加固的美国哈利伯顿公司。而奥巴马政府解禁美国近海石油开采的政策、美国矿产资源管理局层出不穷的官员腐败、受贿、玩忽职守,以及灾难发生后救援与清理措施的迟滞等这些美国的原因,在本片中也都没有展开。影片中仅有的自我批判如迈克·威廉姆斯(马克饰)在决策的关键时候如呆猴不说话, Jimmy Harrell(库尔特饰)被授奖仪式分了神冲晕了头,其属下电话报告中又重大隐瞒,Andrea(吉娜饰)跳海时突然变弱鸡等等美国人的反面描述,都显得敷衍潦草到难以自欺,还急冲冲的用他们营救和止损的英雄行径来洗白,实在是有一盆狗血自扣脑门的感觉。

不管怎样,这批判的头是开了,虽没有安德森《血色将至》那么糟心的挖坑,但《深海浩劫》也不失酣畅淋漓,让我们一窥近年来能源产业水深火热的程度。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由于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打击,2008年7-12月国际油价从145美元到34美元大跳水;同时2008年9月,美国国会批准了解除近27年的近海石油开采禁令;2009年,美国页岩气勘探出现重大进展,天然气储量增加40%,此后到2014年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中国页岩气勘探和开采技术都有了重大进展,随之国际油价又从2011年恢复的100美元跌落至45美元。虽然还有汇率、战争、限产和期货市场的影响,但国际油价在未来的走向已然明确,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已然在成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石油储备国若不赶最后一班车,只会成为最后的裸泳者。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的Deepwater Horizon油井,不论技术上行不行,赶紧挖出来变现自然成为了商人的理性选择和政客的头等政治。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这句话在古代不是真理,现代不是真理,在当代和未来亦不是真理。古代只有权力(power)的人的生命才宝贵;现代自瓦特1776年发明蒸汽机,无论煤、石油、电,还是核能,能源(power)才最宝贵;而今信息化时代,只有有知识的人才(Intelligence)才宝贵,而它也正在日以继夜的被AI的power所取代。总之,普通人,体力劳动者,从来都没有被珍视过。人的生命且如此,动物的生命更不足道。

然而,生态是另一回事。它超越人和动物,以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宏大视角和人所难以企及的伟力,昭示着天道轮回,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给妄自尊大而自掘坟墓的灵长精英们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石油泄漏看似死的仅仅是鲑鱼和海鸟,其实释放出来的是海底的巨兽和魔鬼;核泄漏看似可以被洋流稀释,被季风吹散,却釜底抽薪的改变了我们亿万年物种筛选积攒下的基因遗产;矿难看似可以被掩埋和赔偿,但它的常态化和吨煤死亡率的算计,已然把人类生存伦理的根基砸得粉碎。当社会的体制为了能源而歇斯底里的吃人的时候,阳光、森林、土壤和风一定在嘲笑我们。当有一天它们耸耸肩,山崩地裂,巨浪滔天,也许我们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水深火热,也许我们才能找到新的地平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