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渊源

渊源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渊源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渊源问题。

分享

浏览

99

作文

12

春节习俗文化的渊源

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这一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事情,大多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很多习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尽管有些会有点牵强附会,但仍可见其历史漫长。

汉代之前,由于历法等原因,春节的日期并不统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开始把农历(即夏历)正月定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于是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而有关春节的习俗,大多数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个很典型的市民社会,习俗又是一种市民文化特质浓厚的仪式。”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先生说,很多过年的习俗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

如果说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的。

拜年从朝会中演变而来

过春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拜年这个习俗据说是从正旦朝会中演变而来。最早是大臣们初一跑到金銮殿给皇上朝拜,高喊“皇上吉祥”之类。后来大家觉得这种祝福方式不错,下殿之后,大臣们之间也互相拜个年,再后来就变成了全民共拜。

宋代流行的是用名帖互相恭贺的习俗,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拜年。到了明清时期,拜年这种习俗逐渐成熟,清人顾铁卿在 《清嘉录》 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过年习俗大都是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

明清时期,春节的各种习俗,大多没有质的改变,不过对于任何习俗来说,完善定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比较完善的流程,比如除夕干什么,初一干什么,初五干什么,等等,都是在明清时期完善的。”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台山先生说,现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大都是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

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的,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

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扫尘、贴春联、蒸花馍等各种习俗不一,但都表达着一个意思,就是准备各种年货,迎接春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到了明清时期,在大年夜,吃年夜饭、守岁和给晚辈压岁钱的三大习俗已经非常完善,尽管各地的形式和内容略有差异,但内涵一致,都是为了讨个吉利。

正月初一,为了博开门大吉的彩头,大清早,人们开门首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开始拜年。在我国的中原一带,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在家里过年,各家各户都是这样,但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干儿子。干儿子这一天也要到干爹干娘家里团聚。

大年初二走亲戚,嫁出去的闺女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不过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是上坟扫墓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个破,意思就是春节里有些事,初五之前不能做,比如扫地、倒垃圾等,破五之后就可以做了。”乔台山先生说,破五的习俗就是从明清固定并延续至今的,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的描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在很多地方,初五还是送穷神迎财神的日子。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迎接财神。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民间有句俗语:“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元宵节到了明清时更加完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清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饮食习俗突出团圆

春节重点戏是“吃”,“宁省一年,不省一节”。这也许是农耕社会因生产生活不易累积下来的习俗。

在长达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演变过程中,春节食俗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大的变化,春节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来。

春节的食俗五花八门,各地差异很大,但共同的一点是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充分表现出“家”的温暖和价值。“年夜饭的食品很有讲究,大都寓意吉祥、美好。如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如有些地方年夜饭要上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如主餐过后要上甜食,寓意甜甜蜜蜜;如饭后上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乔台山先生说,俗话说,“好吃莫过饺子”,全家人齐动手,你擀皮儿,我包馅儿,其乐融融。还有在饺子中包皮钱(硬币)的,谁吃到预示着谁来年财运亨通。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现在的春节食俗和明清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年夜饭。从某种意义上讲,年夜饭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的过程,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间和场合。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一个以食品名称命名的节日,或者说是以节日名称命名的节日食品。元宵又叫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上有圆月,下有汤圆;或者是天上月圆,碗里汤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从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中国人的春节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论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还是延续至今的;不论是那些被人遗忘的,还是与时俱进的,春节习俗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因为它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渊源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他们的贡献巨大。

教师节的宗旨就是提高人们对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认识和评价。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

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1-2]

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

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从2004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他认为:传统节日是世代相传,我们已无权择日;而重新设定的节日是由我们自己择日的,就应当考虑这日子是否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接续历史传统。教师节应当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应该延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以孔子诞辰作为中华教师节是非常合适的。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新学年开始时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有时间筹办教师节和国庆节。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渊源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我们不妨从历代的典籍载记和文人的字行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渊源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家世渊源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纪送出重围,然后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复娶颜徵在,时叔梁纥已六十六岁,而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遂生孔子。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徵在卒。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享年五十岁。孔鲤生子孔及,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著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元节的渊源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佛经上的“目连救母”故事演化而来的,其典出自《大藏经》:释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连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后,其母却为人歹毒,恣意非为,诽僧谤佛。王在一怒之下,将她打进地狱受苦,又将她放进饿鬼群中,不给她吃东西。当目连得知她的母亲正在第六殿受倒悬之罚后,立即盛饭给母亲吃。但饭刚到口,立即变成炽热的灰炭,烧得嘴巴起大燎泡。目连不解,跑去问佛祖。佛祖说她母亲生前罪孽深重,罪恶万端,该受此罪。如要解救她,除非目连广行好事,赈济贫苦。目连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于是这种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一、毛泽东群众观的历史渊源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执政体现,而且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进。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民本”思想有重要发展的要数孟子,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版,第324页。],这即是“民贵君轻”。到了荀子时期,他提出了“君舟民水”,强调群众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从小就熟读古代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极为了解,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民本”思想的熏陶。毛泽东成长的年代,正是底层群众受压迫,遭受磨难的时代,他所生活的环境深深刺激了他,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民本”思想。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群众观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历代王朝统治者重视群众百姓,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而并非真正考虑群众百姓。虽然也有极少数的君王想执政为民,但都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支撑。但毛泽东群众观则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作为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创造真正的历史。而中国革命就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争取解放的过程。毛泽东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仅阅读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而且将其理论与方法用于实践。因此,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实践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八旗的渊源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农业生产组织,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也许我们会想起,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还有一个女真人所建立的王朝也创立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那就是清朝的前身金朝,完彦阿骨打所创立的猛安谋克制。但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无疑是一种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

早在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时,建州女真就有了自己的军队。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在于对女真原有的军事组织加以改造,组见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铁骑,并创立了八旗制度。

先是,女真人在出猎时,各出一支箭。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成牛录额真,后以牛录额真为官名。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将他的部族分为若干个牛录,每牛录统辖三百人。牛录额真已不是行猎时的小头目而成为女真部族的一级官员。牛录也不单单是围猎组织,也成为了军事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建州女真军队初次整编,始设四旗,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员,并画一颜色。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旗的标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他将原有的四旗,扩为八旗。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每旗约七千五百人八旗总共有五六万人。每个固山有特定的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将固山译为旗。原有四旗用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做的旗帜有增添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成为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不镶边的旗帜成为正旗,镶边的旗帜成为镶旗。从此八旗制度开始实行在女真军中。

到天命七年(1622年),始设的蒙古旗后发展为蒙古八旗。天聪五年(1631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将满州八旗中的汉军选出,另组建了汉军八旗。于是,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分为左右翼两旗,但统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他还掌管行政、经济、和家族组织。牛录额真下设二人副职,并设四名拔什库,管理村屯。牛录额真及其副职管理牛录的军事、民政、经济、土地、诉讼、婚丧等事物但以军事为主。八旗兵丁“出则为兵,如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出征时要自备马匹、器械、粮草;俘获,掠来的财物按军功分配。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以他为纽带,把女真社会的军事、行政、经济、家族统治起来女真各部的部民,按照军事方式分为三级加以编制。从而使分散的女真社会联结成为一体并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生气勃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的创立是少数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改革和一种创新。为清军最终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姓氏渊源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单一渊源:源于西戎,出自周王朝时期古西戎之大荔戎,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大荔戎,是周王朝时期古西戎的分支之一,因主要分布于岐梁山泾漆之北的大荔(今陕西大荔)而得其族名,与芮伯国西境的同国接壤。

东周初期,大荔戎沿洛河进入今大荔县境内,灭掉了同国,之后筑王城,建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

在大荔戎属地稍东北有彭戏氏之戎(今陕西白水彭衙村),早在春秋初期就已被秦武公所吞并,而大荔戎一直处在晋、秦两个大国之间,晋、秦两国在历史上不断地和、战,却都未曾危及到大荔戎,在整个春秋时期的三个世纪里,大荔戎一直存在并发展为诸戎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个中的奥秘,因史书记载缺略,实在令今人不解。但这也说明,能够在晋、秦两强之间顽强地生存三个多世纪,说明了大荔戎这个族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

直到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八年(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厉公觉得渭水以北的大荔戎国阻碍了自己对中原地区出兵,特别是对赵国出兵颇有不便,于是令秦军大举伐大荔戎,一鼓灭之,尽取其地,之后合故芮国、同国之地设置了临晋县,之后将秦军主力驻扎在该地区,获得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和本钱。历史事实证明,秦厉公此举颇具战略眼光,之后的历代秦国君主,凡对中原地区用兵,大多从临晋县出征,十分便利。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临晋县被改为左冯翊行政区。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左冯翊郡。到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290),其地又被更名为大荔县,并一直沿用至今。今陕西省的大荔县,即古代西戎分支大荔戎的中心分布区域。

大荔戎被秦厉公灭后,秦厉公将其民分迁秦国各地,强壮者充斥军队。大荔戎的许多族人皆取原族名为姓氏,称大荔氏、或大荔戎氏,以念故国,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大氏、达氏、席氏、荔氏、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美丽大荔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渊源,园博园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刚进入南门,来到迎宾广场,穿梭过梦幻墙,就来到了映翠湖。风景煞是迷人,清清的湖水,微波荡漾。水平如镜,犹如翡翠。微风习习,一阵阵凉爽。真是妙不可言!湖中心有着一道道晶莹喷泉,可别小看了这小小喷泉!冲击力锐不可挡,瞄准一片土地,只见“轰”的一声,冲出了一大口子,在场之人无不称奇,无不欢呼喝彩。说归说,也不能太虚张声势,只见这喷泉犹如一条巨龙,在空中腾空熬翔。再加上四周绿树红花,水珠四面迎空而洒,晶莹而圆亮,似乎每一片绿叶上的露珠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映翠湖。

园博园同时也是一个万事如意的天堂,无论你干什么,都有一定的收获。写作、画画乃最佳优雅之举。如果有闲情雅致欣赏阳光下的花儿更好,证明你意韵更高一层。里面还有许多古珍文物,如什么历代的诗词画像,明代的琉璃杯、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我觉得园博园奇观万千,并不重要!值得钦佩的是制造园博园的幕后工人,他们一个个言不惊人、貌不出奇。但他们毕竟是付出过,为了我们而辛辛苦苦,拼死拼累的干活,看着这美丽的园博园,你不觉得他们是那么的伟大!不要认为人工雕琢的不美,野生、野性的美才叫美,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野生的风景的确很美,但也有它的危险之处,而人工雕琢的美,不说没有危险,但大大的把危险程度降到最低。再说人工雕琢的美毫不比野生的美逊色。不是吗?

我认为园博园与世间万物都有着不可推辞的关系,与世间万物都有着一定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一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1原始建筑的两种主要构筑方式:巢居、穴居

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对于这两种原始的构筑方式,既有“下着为巢,上者为营窟”的记载,即在地势低而潮湿的地区做巢居,在地势高而干燥的地区作穴居。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

⑴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⑵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

⑶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⑷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2木构架建筑的两大技术渊源

杨鸿勋在“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一文中列出了“巢居发展序列”和“学具发展序列”,并指出:“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清明节渊源

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