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湘江

湘江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湘江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湘江问题。

分享

浏览

1770

作文

56

保护母亲河湘江作文500字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我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一起去了湘江河边。

一下车,我们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恶臭味,经过大家的寻找,我们终于发现恶臭的源头来自——臭水沟!天哪,那么大的一条臭水沟,正往湘江河里排放着黑水!

我们先访问了附近住的一位奶奶,奶奶说:“下雨的时候,河岸边乱堆的垃圾还有工业、农业废水都会被冲进河里,这时,水会变得非常浑浊。”

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认为:“现在的污染比以前更大了,我希望湘江河能够像欧洲美丽的多瑙河一样,那该多好!”这位老爷爷说得可真好。

采访完毕后,我们站在岸上观察着湘江,一阵风吹来,一股腥臭味扑鼻而来,水面上还掀起了阵阵波浪,水里有许多烂蔬菜叶、泡沫、死鱼、塑料袋之类的垃圾。“湘江河里的垃圾怎么这么多!那些人怎么不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偏偏扔进湘江?这么一点举手之劳就可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吗?”我愤愤地想。

我们都希望湘江河变成美丽的多瑙河,只要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就可以留下一片碧水蓝天!但是,只有一个人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不乱丢垃圾,共同创造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更加美丽、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寻访湘江战役古战场,被深深地震撼。

敌我力量悬殊,在被动的情况下,红军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30万敌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迷梦。

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长征铺垫了胜利前进的通途。

湘江战役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意义重大。湘江战役是长征的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更重要的是,红军开始反思战略思想的错误,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70余年过去了,历史的沧桑早已淹没了昔日的硝烟,但湘江精神的旗帜却跨越历史的时空永恒地飘扬,那样光彩照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湘江战役意义: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湘江战役长征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更重要的是,湘江战役后红军开始反思战略思想的错误,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多年后刘伯承回忆道:“开始长征,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行动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当时中央红军第五军团,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我们怎么也摆脱不掉追敌。面临敌人重兵,‘左’倾路线的领导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

“广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第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着,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湘江战役后,红军也甩掉了包袱,增强了机动能力,为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条件。从湘江血战起,中国红军与中国革命开始走向伟大的转折,走向历史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290 字

+ 加入清单

11年前的元月,我来到北京国防大学,拜访心仪已久的刘忠将军。望着眼前这位88岁的共和国有功之臣,我不禁想起杨成武将军对他的评价:“他的戎马生涯可以说是我军的一个侧影。”

如果说,在参加长征的闽西子弟兵幸存者中,武平的刘亚楼(红二师政委)、长汀的杨成武(红二师四团政委)以其作为全军的前锋一路斩关夺隘,在军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那么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来自“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上杭才溪的刘忠。刘忠原任红二师五团政委,长征前夕受命担任红一军团侦察科长,率部一直走在前头,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1934年11月中旬,红二师突破敌人第三道防线后,以100公里急行军奔袭道县。红旗很快就飘上了道县城头。随即,军团首长下令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率五团向湘江前进,占领界首的各个渡口,相机占领全州。刘忠自然责无旁贷地率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五团前头,侦察全州、桂林的敌情。

前有湘江阻挡,后面和左右两侧有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情况万分危急,红军能否突破湘江,冲出敌人的重围,绝处逢生,关键在此一仗!林彪、聂荣臻给红二师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湘江,为部队行进打开通道。

27日,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出其不意地突破敌人封锁线,未遇困难便渡过了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脚山铺)间的渡河点。在红二师的开路下,一军团和三军团的精锐部队也都伤亡不大地跨过了湘江。恰在这时,国民党桂系白崇禧从兴安把他的部队向南移动,佯作保卫桂林,实际上是为保存实力,避免与红军作战,因此开放走廊,让红军从兴安前往全州。此时,红军先头部队与中央纵队前后相距100公里,白崇禧的及时撤退给红军提供了涉水过江的条件,湘江渡口一度向红军敞开。按理中央纵队在两天内就可以过江,而且可能不会有多大损失,可这良机被洋顾问李德错失了,笨重的、不适当的、多余的辎重部队也改变了有利形势。28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何键派了4个师猛攻红军的北翼。最令人吃惊的是,白崇禧重又卷进了这场厮杀,他们要夺回渡河点,把红军拦腰斩断,击红军于半渡,消灭于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奉令保卫渡口,阻击国民党部队,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及红军大部队全部过江。红二师在全州附近的觉山打响了阻击战。于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恶战在湘东两岸展开!

激战到第二天拂晓,即30日凌晨,红一师渡过了湘江。一小时后,红一军团两个师都进入了阵地。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离开军团指挥所,同红二师政委刘亚楼一起在黄帝岭阵地上指挥战斗。

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被聂荣臻认为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敌机的轮番轰炸,重磅炸弹把红军震得耳鼻出血,敌人在指挥官的督战下,疯了似的潮水般冲来。为了红军的生存,为了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从军团首长到每一个战士,都投入了最紧急最紧张的作战准备,生死存亡在此一役。

开始,敌人猛攻红一师三团阵地,见没得利,转攻红一师和红二师的结合部,终于突进四五里地。红一师三团两个营被迂回其后的敌军包围,红二师也面临被敌包围的险境。刘亚楼和师长陈光命令二师指战员:即使用刺刀也要顶住敌人,守住阵地。

大约正午时分,中央纵队终于渡过了湘江,并越过桂黄公路。接报后,红二师和红一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

湘江之战,是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打得最激烈也是受损失最大的一仗。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多人,减员到不足4万人。

湘江之战,除了上面所说有一个缺口可使红军避免重大损失外,还有一个时机。刘忠将军说:“我红二师攻下湖南道县后,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奉命率五团立即向湘江前进。我率军团便衣队仍走在五团前头,弄清全州、桂林的敌情。11月20日,我们到达湘江边的界首村,横渡过湘江,到全州附近侦察。21日上午,我派参谋化装进全州探实,城内只有民团,国民党正规军尚未到达。这时,李参谋长率五团已进到界首村停下,但未渡湘江。我面告他速渡湘江,占领全州。他犹豫不决,说须电报军团指挥部,听候命令再行动作。我再次建议机不可失,进全州城后电报军团首长不迟,但他坚持己见,还是先电告军团。在关键时刻,军团首长也要被动地听候红军总部也就是李德的命令。第二天,等‘渡过湘江,进占全州’的命令下达时,良机已失。国民党中央军前卫已进全州城,并在城外占领了阵地,布置了警戒。我红五团只好抢占脚山铺。事后,我向刘亚楼政委说了此事,他也感痛失良机,说如果占领全州城,通过敌封锁线可能会顺利些,红军肯定不会在湘江之畔流那么多的血,死那么多的人!”

接到军团“渡过湘江、占领全州”的命令后,刘忠暂时放下一肚子“怨气”,率部从全州城郊绕道插到全州以西的才湾、庙头、资源一带,以控制有利地形,钳制敌人,掩护全军渡江。在资源,刘忠的小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一天,他沉着指挥,派出化装便衣夺占梧桐要隘口子,连夜通过隘口向西急进,摆脱敌人的围堵,追上了后卫部队。

刘忠将军告诉我,在湘江之战中,闽西子弟兵牺牲壮烈。担任殿后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此役中几乎全军覆灭,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而该师多由闽西子弟兵组成。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湘江之战,解放后我们福建的将军,不知要多出多少!”当年三十四师的指挥员之一韩伟(解放后授衔中将)逝世后,特地叮嘱要将骨灰运送闽西安葬,以陪伴那些早就长眠在地下的闽西部属。

刘忠在长征中带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乌江、攻取遵义城、四渡赤水河、通过彝民区、夺占晒经关、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等着名战役战斗中,冲破重重难关、种种险情,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受到中央首长的表扬,刘伯承称赞他“功不可没”。

如今,刘忠将军已逝,但他的业绩和英名,将与红军长征精神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站在湘江岸边,彭德怀不禁心潮澎湃

全文共 4194 字

+ 加入清单

从中央苏区撤出来后,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作为全军的右前锋,与左前锋一军团并肩齐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湘南后,三军团遇到了何键的湘军在汝城建立的第二道封锁线。

对于对手湘军,彭德怀是再熟悉不过了。从1916年他成为湘军的一个二等兵到1928年的平江起义,12年的湘军生涯,使彭德怀对湘军的作战风格了如指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有不少战士还是平江起义时湘军的旧官兵,这些士兵经过改造后,都成为红军队伍中冲锋陷阵的勇士。如今,彭德怀率领由旧湘军改造而成的红三军团,与军阀何键率领的湘军狭路相逢,鹿死谁手,这就要看谁更为勇猛了。

为了攻克汝城,替前进的红军打开通道,彭德怀将三军团分成两路,向汝城包抄过来。

11月6日,三军团对汝城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毫不示弱的湘军依托着碉堡工事,负隅顽抗,红三军团的几次攻击均未得手。

彭德怀十分焦急,他来到第一线,见在敌军阵地上的几个碉堡据点挡住了去路,便命令炮兵发炮摧毁敌据点。当他看到炮兵连发几炮均未击中敌军的碉堡,遂走上前去,指挥炮兵调整炮位,然后亲自执炮,只一发,就将敌军的碉堡轰上了西天。

三军团的战士们,见军团长亲自操炮射击,并击毁了敌军的据点,顿时士气大振,战士们乘势冲了上去,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敌军见赖以依靠的碉堡被摧毁,顿时乱了阵脚,当红军冲上来时,虽然敌军官督促敌军士兵拼死抵抗,但终难挡住红军战士们的猛烈攻击,敌人溃不成军,从汝城落荒而逃。

三军团夺取了汝城,从右边为中央红军打开了通道。随后三军团乘着胜利的势头,又向湘军据守的第三道封锁线席卷而去。

时值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崎岖难行,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的红军战士们急速地行进在南岭的山间小路上。红三军团的全体战士以夜行60公里的速度,赶至敌军第三道封锁线上的重要据点――宜章城下,扼守在宜章的国民党士兵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么快。

在敌人尚未知觉当中,彭德怀即指挥三军团,对宜章城发动了突袭。敌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三军团就占领了宜章城。

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从11月6日至11月11日,仅五天时间,连克敌军两道封锁线,为红军的西行打开了通道。彭德怀和三军团的这一神奇的勇猛作战精神,受到了中革军委通电嘉奖:

“赞扬三军团首长彭德怀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章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行动。”

红军相继突破三道封锁线,令蒋介石大为震怒,他当即赶赴南昌行营,部署堵截红军西行的第四道封锁线。他利用潇水、湘江,调动湘军、桂军、粤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约40万的兵力,向湘江扑过去。

11月14日,蒋介石给何键发去了《消灭共匪于湘水以东地区电》,在电文中说:

在匪已窜过一、二两线,今后倘再不幸窜过第三线(即湘江封锁线),则扑灭更难,遗(贻)害国家不堪设想。希芸樵(即何键)兄督饬两李(李云杰、李韫珩)各部扩军队、民团,

并会同粤、桂两军,妥为部署,分别严密追堵,务歼灭窜匪于湘水以东……

根据蒋介石的意图,南昌行营又制定出《关于湘水以西地区“会剿”共匪的计划大纲》,并电告何键。大纲中写道:

查赣匪倾巢西窜,我大军正分头追堵,期于湘水以东地区将匪扑灭,唯虑该匪一部或其残部万一漏网,突窜湘、漓水以西,不能预为歼灭之计,兹特拟定湘水以西地区剿匪计划大纲。

(一)方针

防西窜之匪一部或其残部,如窜过湘、漓水以西,应不使其该匪能长驱入黔,会合川匪及蔓延湘西,与贺、萧合股之目的,围剿该匪于黎平、锦屏、黔阳以东,黔阳、武冈、宝庆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龙胜、洪州以北地区以消灭之。

(二)纲领

(1)应于匪未窜渡湘、漓水以前,于永、宝、武、黔、锦、黎、洪、胜、桂线上,赶筑工事,先择定重要城镇,构成据点,然后逐渐加强、增密。

(2)于上述地区内,预为坚壁清野之准备,使匪窜过湘江时,进无所掠。

(3)先于上述地区内,严密组织民众,布成侦探网,并由湘、黔、桂军于上述工事线上,分布民众团队扼守,并扼要控制有力部队,预为区划守备地点。

(4)一旦匪若窜过湘、漓水以西,各军即迅速就预定之地域,相机堵剿。

(5)原任追击之部队,即穷匪所至,追截抄袭,与各守备部队联合兜剿。

……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调动湘军、粤军、桂军、黔军、中央军在湘江沿岸设下一道坚固的封锁线(即第四道封锁线),一举将中央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面对如此严重的敌情,博古、李德仍然毫无知觉,捧着坛坛罐罐如同蜗牛般地行进在南岭山区。

担任掩护任务的彭德怀心急如焚,敌军从四面追逼而来,而红军的行动却是如此的缓慢,他不禁仰天长叹:“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是打仗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看出红军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形势将十分危险,会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高度的责任心驱使他再次致电博古,建议让红三军团乘敌不备,改变行军路线,向郴州、宁远、湘潭间行进,威胁长沙,在灵活机动的运动中抓住战机,消灭敌军,迫使蒋军改变部署。三军团在湘潭一带牵制住敌军,中央则率领红军主力进占溆浦、沅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的进攻。否则,红军将被迫进入湘桂边界的西延山区,同桂军作战,其后果十分不利。

然而,彭德怀的建议再次被“左”倾机会主义者否定,中央红军仍然按原计划进军湘西,准备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阵阵秋风时紧时松地刮着,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从苏区退出来的红军战士的身上,透着阵阵寒意。

中央红军蜗牛式的行军为桂军、湘军、粤军、中央军的赶到提供了时间,国民党军已经在湘江布下了一个口袋阵,红军只有夺路而走了。

11月25日,在接近湘江时,中革军委下达了作战命令:我军分兵两路渡过湘江,渡河地点选在界首和凤凰嘴之间,以一军团为右翼,三军团为左翼,五军团为后卫,八、九军团为侧应,从后卫和两翼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

中革军委明白,完成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在下达这个命令的同时,又发布了一道政治命令:为胜利地进行这次战役,要求野战军全部人员坚决、不顾一切地行动。进攻部队应果断地粉碎前进路上一切抵抗,并征服一切天然的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

根据这个命令,三军团的任务是在左翼进至界首一带,坚守界首、新圩等要地,阻击由南面北上的广西军阀白崇禧的第七、十五军,保证全部红军的左翼安全,保护中央、军委纵队过江。彭德怀深知任务的艰巨。为此,他对全军下达了铁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三至四天!

三军团昼夜行军,利用白崇禧桂军害怕红军进入广西后撤的机会,进至湘江岸边,并在界首附近强占了渡口,与红一军团一起控制了约30公里宽的渡河地段。

为了确保阻击任务的成功,彭德怀命李天民、钟赤兵率红五师进至敌人进逼湘江的必经之地——新圩,阻止由南面北上的桂军;命六师(29日到达)在河东岸石玉村一带建立阻击阵地,掩护五、八军团通过;同时又命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的四师,加入到一军团方面的作战,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阻击由全州南下的湘军。

彭德怀相信自己的指战员,无数次战斗已经把他们铸造得钢铁般坚硬,但是,敌人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五师要抵挡桂军两个师的进攻,四师同样也要以一个师的兵力阻挡湘军的一个师外加一个独立团的进攻。敌军除了人数上占优势外,装备上也远比红军好,且有空军助战。三军团是在地势开阔的平原一带进行防御作战,既无有利地形可依托,也来不及修筑工事,只有靠广大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毅力来抵挡国民党军的进攻了。

三军团五师防御的新圩,是白崇禧桂军前来截击红军西行的必经之路。桂军将领白崇禧,擅长谋略,人称“小诸葛”。彭德怀知道一场硬仗即将开始了。

五师刚刚布置好阵地,桂军第七军的两个师就在白崇禧的指挥下发起了攻击。白崇禧首先以十分猛烈的炮火轰击红军的第一道工事,然后,以整营整连的兵力向红五师的阵地上发起冲击。桂军几度冲进阵地,与红军展开肉搏战。几经反复拼杀,五师挡住了桂军第一天的进攻。

第二天,白崇禧除了加强正面攻击的兵力和火力外,还派出一部分部队迂回侧击红五师的阵地。红五师伤亡很大,师参谋长和一个团长、两个团政委先后牺牲,处境十分危险。

在距前沿阵地不过几百米的军团指挥所里,彭德怀十分着急,他意识到中央红军已经进入十分危急的关头,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稳住阵地,掩护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的撤退,彭德怀决定亲自前往前沿阵地指挥战斗。行前,他向朱德总司令发出了一封表明情况十分紧急的电报,希望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加速渡过湘江。

在界首临时司令部里的朱德接到了彭德怀的电报,不禁为彭德怀捏了一把汗。他知道,如果不是情况十分危急,彭德怀是不会叫苦的。本来27日在红一、三军团占领渡口的时候,中央红军的大队人马离湘江渡口不过一天一夜的路程。但是,由于全军前后相距一百五六十公里,部队的辎重过多,几万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非常缓慢,加上红八军团走错了方向,前面的部队又要等待他们,本来一天一夜的路程,却走了三四天,徒然加大了作战部队的压力。

朱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遂下令全军:十万火急,迅速渡江。要知道,每一秒钟,都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

彭德怀来到前沿阵地,稳定了形势,他命令部队集中火力,待敌人靠近前沿阵地时才出击。军团长亲临前线,给广大红军战士以巨大的鼓舞,处于劣势的三军团一直在新圩坚守了三天两夜,为后续部队的赶到赢得了时间。

12月1日,红军的各路纵队赶至湘江岸边。这时,国民党军的进攻也更为激烈了,北上的桂军和随后的“追剿”军主力,向红军各部发动了全面进攻,企图一举夺取渡口,封住红军渡过湘江的道路。一、三军团在湘江两岸死死地顶住湘军、桂军的进攻。

“‘红星’纵队正在向江边前进!”

“‘红星’纵队已接近江边!”

“‘红星’纵队先头部队已开始渡江!”

终于,彭德怀听到了“红星”纵队已经渡过了湘江的消息。他情不自禁地松了一口气,只要中央和红军总部能安全渡过湘江,我们战士的牺牲就值得。不一会,电报告知九军团已经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五军团也来到了江边,中央军委命令三军团除了六师留下一个团,等待五军团三十四师移交阵地外,主力可以全部撤过湘江。接到军委的命令,彭德怀率三军团五师从新圩撤了下来,在河东岸的六师也开始向江边收缩,由于敌军推进很快,六师十八团被敌军堵住,未能渡过湘江,与陈树湘率领的五军团三十四师一同被敌军包围在湘江东岸,大部壮烈牺牲。

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彭德怀率三军团的主力离开了湘江岸边,与一军团会合,向西撤去。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历史典故:血色湘江上的英魂

全文共 2797 字

+ 加入清单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开始阶段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看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战士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这次惨败让许多有识之士警醒,他们都在思索着:为什么会失败?以后的仗要怎样打?

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这一命令立刻让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紧张起来。当时,中央红军后有追兵,左右两边又有堵截,湘江横在眼前,及时抢渡是大部队转移唯一的选择。

11月21日,防守湘江沿线的国民党兵不敢与红军硬碰硬,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撤走了原本驻扎在湘江防线的部队,使蒋介石计划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无人防守的缺口。这是天赐良机,能不能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就在此一举,但中央红军却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自中央军委下达了渡江命令之后,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就于二十七日赶到了界首渡口。由于原来的驻军已经撤走,而被蒋介石派来接替防守的部队还没有赶来,这个渡口就无人把守。

红军战士没有经过战斗就顺利占领了这一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六十华里的湘江两岸。而此时,中央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远的地区,只要赶到渡口就可以平安地过江了。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湘江两岸都在红军的控制之下,不用顶着枪林弹雨渡河。剩下的工作就是争取时间,在敌人的守军还没来之前渡过湘江。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但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敌人随时都会来,所有人都焦急万分。

红军的行军速度一直都很快,怎么这一次就是快不了呢?原来,在突围前,中央领导想将整个中央苏区几年来的家当都搬走,雇佣了几千名挑夫,整个兵工厂都拆卸下来,绑成担子。凡是能带走的东西都装在驴子和马匹上,比如大炮、印钞机、文件档案,都带上了,就连工厂里的机器也不例外。

一门大炮拆卸以后就要八个人抬着走。大炮底盘就要十几个人才抬得动;工厂的石印机也舍不得扔下,要七、八个人抬着。这样庞大的运输队伍,在宽阔的大道上都不可能走快,更不用说在湘江沿岸的羊肠山道上了。

而当敌人摸清红军是要转移到湘西以后,就从四面八方调集重兵建立了三道封锁线。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不顾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仍然采取硬碰硬、死拼的办法对付敌人,反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游击战术。这样一边打一边走,还带着大量的负担,使红军每天行军的速度跟蜗牛一样。

11月 26日,走了八公里;

11月 27日,人困马乏,走得更少了,只有六公里;11月28日,军委纵队不得不改变计划,丢弃了一些笨重的器具,这一天走了二十八公里;11月29日,情况更加紧急,军委纵队命令,红军战士只留下必备的口粮和武器,全速向湘江进发。这一天走了三十二公里。

足足用了四天时间,中央军委纵队才赶到湘江岸边,准备开始渡江。遗憾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的湘军和桂军也赶到了。敌人的部队蜂拥而至,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碧清的江水被习习的江风吹得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风景如画的湘江沿岸,忙着渡江的红军战士坚守在两岸的渡口上,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渡江,他们丝毫也不敢放松警惕。

就在此时,白云之间忽然传来隆隆的巨响,黑压压的飞机铺天盖地地从云层中冒出来,在滚滚奔流的江上狂轰滥炸。红军没有高射炮,只能任敌人的飞机轰炸,完全没有反击的机会和能力。

有恃(shì)无恐的敌机大模大样地在天空中盘旋,有些甚至贴着树梢飞行。刚到江心的战士们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流。

与此同时,敌人的大炮也在攻击着我们的红军战士。

炮弹一发又一发,红军的阵地上炸开一团又一团的火光。在重武器上,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装备根本无法相比,但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成功过江,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炮弹与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昏死过去。但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卫中央军委纵队安全渡江!

武器装备简单的红军,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和炮弹,那种情景是难以想象的,是十分残酷的。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硬是用身体阻挡了敌人两天的进攻。

敌人的炮弹好像永无止境,红军战士心中的信念却比轰轰来袭的爆炸声更加坚定,一定要顶住!一定要顶住!

12月月1日,战争打响的第三天,战况进行到了最艰巨的时刻。敌人不再用重炮和飞机等重武器,而是对湘江两岸的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控制渡口,拦截正在强渡的红军队伍。这是面对面的厮(sī)杀,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是意志力与精神力的较量。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再重要,双方拼的是勇气,是信念!不管敌人带着多么先进的武器冲上来,红军战士硬是用刺刀,用自制的手榴弹挡回去。

敌人的一个连被打退了,又冲上来一个营。

一个反动派冲过了防线,就有一个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迎上去,给敌人迎头痛击。

敌人用机枪扫射着向前进攻,就有红军战士以身体作掩护,让战友们得以打退敌人。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但不管情况多么艰难,界首渡口始终掌握在红军战士们的手中。湘江两岸洒下了千千万万红军的鲜血,战士们却始终没有停止战斗。

12月1日下午五点钟,中央领导和红军大部队终于全部渡过了湘江,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中,红军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战后清点人数,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都损失过半;红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有三分之二的战士都在这一役中丧生;第三十四师在战斗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拼尽全力,直到弹尽粮绝,除个别战士受重伤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壮烈牺牲了。

出发时,红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八万多人。但渡江之后,仅剩下三万多人,其中还有许多轻、重伤员。

望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和江上漂浮着的烈士尸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几位中央红军领导的心情都异常沉痛。许多成功渡过江来的战士都痛哭流涕(tì),为自己昔日的战友悲痛万分。

被狂轰滥(làn)炸之后的湘江,天空中浓烟滚滚,雾气笼罩,朵朵乌云浮在低空,使硝烟弥漫的江上更加压抑。原本碧清的湘江水已成了血色,秋风吹过,荡开红色的涟漪(lián yī),满目都是尸体、行李、破碎的枪支和衣物,场面沉闷而悲壮。

往日并肩作战的同志,经此一役后就长眠江底,再也见不到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许多领导人都因此清醒地认识到,此时中央领导们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再这样继续下去,不仅长征无法完成,中国革命也将遇到极大的危机。

这场战役以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以及要求更换领导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使红军革命的方向有了向正确路线扭转的条件。

湘江之战中没有个人英雄,因为全体参加了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都是英雄。他们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武器和还没有修筑完成的工事,互相掩护,用生命的代价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用忘我的厮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用血的付出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是血色湘江之上最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的集体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1957年中秋:畅游湘江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已步入晚年,他从内心感受到了光阴的无情。也许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迈誓言,这一年的中秋节,他选择了畅游长江和湘江。在品尝彬州梨的同时,他在长江和湘江的激流中展示了他的各种泳姿。之后,他又去了杭州,观看钱塘江大潮,并在钱塘江游泳,从此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雨台。人山分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的美丽诗篇。www.gs5000.cn

之后的中秋节来临时,毛泽东还曾巡游大江南北,在激流中畅游搏击。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湘江观后感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诚心论,鄙人对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一直抱着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恻隐之心,一直是不抛弃,不放弃,一直有一个将心向明月的态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国主旋律电影,尤其是主旋律战争电影能有点进步,可惜,我错了,错了这么多年。

由于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远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场,从一坐下,看到开场的架势,我就知道完了,但坚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后,真是彻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里说道:中国主旋律电影啊!我一直给你机会,可是你自己太不争气了!

我并不像许多人那样,因为反感内战而讨厌这样的电影,相反我倒是觉得能把内战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内战要表现什么?是所谓信仰吗?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信仰是这个世界上最说不清的东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说我们对,人家错吗?我也认为不完全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与错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关系;还是继续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吗?我还认为不完全是,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那时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现在的果。

那么,这种电影我们期待看到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能尽量回到那段真实的历史当中去,寻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寻找真正闪现人性光辉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不该是今天我们按意识形态修葺过的,他们的行为也不是我们按既定结果去编造的。

我们应该向美国电影看一点齐,人家也拍内战,但人家向来不天天吼着我们自己多么正确,对方是多么邪恶,而是在内战中发现人的真实伟大的故事。比如《乱世佳人》、《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战役》(盖兹堡战役)、《光荣战役》、《林肯》等等,这些表现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没有声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对所谓战争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视角和情感。至于最后,人物继续选择无关南北地,自由地、艰难地活着,还是选择站到哪一方,那是随着历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比如为北方军打仗,战胜后可以给多少土地或者给多少金币,战后他们会理直气壮的去找战胜当局兑现。最终,重要的是表现在残酷的战争中,普通的每一个人是怎么穿越生死,是怎么坚忍地活下来的,离散的亲人们是怎么团聚的,久别的故土,最终是怎么重新拥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样历尽劫波,重归故里。

真实的历史,真实的那时的世界,底层的老百姓们真有那种能力,就是天生能识别哪一方坏,哪一方好吗?天生有那种界限分明的所谓阶级感情,生来就知道该跟谁作对,该跟谁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电影或舞台创作,可以,也必须那么表现,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纪以前,也还可以那么一厢情愿地表现。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讲点让人可信又感动的故事,还一如既往地那么表现,就只能是找恶心了。不管哪里来的资金,官方的,还是民营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继续这么拍摄这样的电影,就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拍出来,除了让观众漠视、鄙视和嘲笑,似乎别无二用了。

如果能换一个思维,仅仅是换个思维,并不改变意识形态的方向和价值,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远的学美国八十年前的《乱世佳人》,近的学学《血战钢锯岭》。坦白地说,我们中国电影似乎还不懂得去寻找真正有人性价值的故事,我们只会如从前小学生作文一样用“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用这些体制化的方法去拍电影,结果只能越来越讨嫌。难怪曹禺先生认为他的黄金创作时间,仅仅属于1933至1942,这期间,《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后54年,他再无伟大的作品问世。

这部影片看起来也没少花钱,如此结果,似乎,一点也不显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影片陈旧的主题,没能绽放一点崭新的光辉,就那么一件事,从教科书到舞台,从电视剧到电影,已经反过来倒过去地讲了千百遍,故事是陈旧的,但我们需要在陈旧故事中发现闪烁人性光辉的人,让这个人的可信感人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去相信并感动。现在,我们没这个能力,这部影片更是没有做到,而且糟糕愈甚。

其次,影片的拍摄也很凌乱,战斗场面极度雷同,没有推进的层次感,似乎就是拍了一大坨,有需要就拿出几个镜头用用,能看到的就是双方的人聚成一大坨子,拿着枪,怒目圆睁,相互猛烈开火,看起来,这场仗,双方消耗子弹至少得上千万发。

再其次,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没有进步,塑造自不必说,必然原地踏步,难有新进步;保剑锋饰演的陈树湘和张一山饰演的李天佑,两个角色就是拿着枪怒吼着,向敌军玩命开火,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角色魅力的机会;那个裁缝一家和国军逃兵,是想用来说事的,但最后,也只能是勉强说事了,毫无动人之处。

再再其次,本片的烟火效果很糟糕,很没有层次,混乱一片。也许因为特效的问题,天上的飞机,漆黑没有质感,地上的色彩总是压得暗无天日的,这样固然增加气氛,但其实也是藏拙,可惜,没有藏住,比如镜头的重复使用,依旧一目了然。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本片放弃所谓全景式的伟大描写,只表现彭德怀的十八团和陈树湘的34师的故事,或者只表现陈树湘的34师的玉碎之战,作品面相上就会好些,作品吸引力也会好一点点,如果能树立好一个主要人物,拍好了,是可以感人的,至少不会讨嫌。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即故事不可信,人物不动人,制作匆忙潦草,有的只是轰轰烈烈的商业宣传,观众们参与一下,像一阵风一样,就过去了,没谁会再想起,最终什么也留不下。

如果说,八十二年前的血战湘江,惨烈而伟绝,那么电影《血战湘江》呢?钱没少花,罪没少遭,最终这结果,这么寡淡而无趣,该作何感想呢?

草草此文,亦算是为这部少人关注的影片,奉献上一份认真的关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410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是残酷的,无数人为了理想和自由在战场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战争也是引人深思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意志力。因此,不少电影都以战争作为题材,试图向我们展现恢宏的场景。

我国的战争题材电影更多的是以真实战争改编,从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到上世纪末的《大转折》《大进军》,再到近来的《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和《龙之战》。这些电影中,既不缺打斗场面,亦不缺人文精神的讨论。所不同的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战争场面更加恢宏壮阔,带给观众的视听震撼愈发强烈。相同的是,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民族大义,更传递出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看了《血战湘江》后,真正领会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也请组织相信,如果祖国面临危险,我将会像《血战湘江》里面红军先辈一样奋不顾身。”某训练基地的战士观影后,立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6月30日在全国公映后,立即迎来了一片点赞叫好声,截至发稿前,该片在猫眼专业版观众评分为9.3分。

致敬5万英烈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再现战争场景

在陈力看来,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面临一个瓶颈:“有些创作团队把片子拍成了‘高大上’‘假大空’,让观众感觉离自己太过遥远,从而不喜欢看。”

她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大家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展示给观众是需要下功夫的。

陈力透露,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这场战役表达得真实,同时不失艺术感。

观影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影片中,雷口关血战、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无论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让人血脉贲张、媲美好莱坞经典战争片的鸿篇巨制,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直呼“太震撼了”“红军战士们太了不起了”。

为了向观众真实展现战争的场景,陈力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拍摄时间112天,成片116分钟,其中,有7600余名部队官兵、3.5万余群众演员参演,使用炸药逾2吨、油料逾80吨。“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拍摄的,没有任何一场戏是让演员对着绿幕去空演的。”

除了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受,作为一名以细腻情感描写见长的女导演,陈力在影片中加强了对小人物的塑造,在影片中,林裁缝和他的4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一路上,毛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

“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融合,使影片故事节奏有张有弛,极度写实,又饱含真情。”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为每一名演员点赞

为了给观众们呈现出更逼真的战场,开拍前陈力便和每一位演员谈过话,“影片拒绝绿幕和特效,每一个场景都得上战场,真打。”为此,陈力生生开辟了一个小型战场,操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不止一次地说到要给所有参与的演员们点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霙、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人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工作,这让陈力相当感动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内演员身价过高饱受争议之际,《血战湘江》整个剧组成本核算中,老戏骨演员们的片酬连全片投资的10%都达不到,90%以上的资金均用在了拍摄和制作费上。“演员片酬占比特别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补贴,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的就是演员们的奉献精神。”陈力说,影片拍摄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次长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员王霙,为了拍这部电影,在20天内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83年,但是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传承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献给全国观众,影片完成后并没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献映和主创见面会活动,通过倾听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才进行全国公映。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陈力说,一部好的电影比那些理论教育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电影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湘江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继成功执导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树碑立传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后,导演陈力马不停蹄,迎难而上,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电影《血战湘江》中出任导演。夜以继日,奋战数月,用长征精神拍摄长征,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众所周知,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创作,表现“湘江之战”是一大难题。此役因博古、李德拒听毛主席的正确建议,顽固执行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战略,导致红军伤亡人数惨重。如何忠于史实,用一部电影的有限容量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场悲壮的失败之战中所彰显的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记得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曾言:“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难点,并善于用政治智慧与审美智慧征服并翻越难点,令难点转化为作品的亮点,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血战湘江》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审美创造。

首先,《血战湘江》以气势宏大、鲜明生动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为实现北上抗日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而血战湘江的动人故事,形象揭示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无论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还是林大哥和他的三个儿子等普通战士,抑或是陈树湘率领的为保证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而牺牲的几千名红34师将士,哪一个不是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血战湘江》是一曲红军将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

其次,《血战湘江》以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情节构思,讲述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路线,与以李德、博古为代表的脱离中国实际、僵化执行国际共运指示的教条主义路线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形象揭示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没有湘江之战惨重教训的实践检验,就不可能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越来越多的红军将领发现真理在毛主席一边,进而通过遵义会议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开始在斗争中形成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再次,《血战湘江》把宏大叙事与底层叙事水乳交融般结合,既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林彪和博古、李德等红军将领形象,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有血有肉地虚构刻画出以林大哥和他的儿子们为代表的底层红军战士及老百姓的形象,从而形象地揭示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林大哥原本是一个民间裁缝,他义无反顾地带领三个儿子参加红军。通过长征,接受革命洗礼,全家人都成为坚定的革命英雄,连仅留家乡、负责传宗接代的老四,在父亲与三个哥哥都为革命捐躯后也找到毛主席,成为了一名红军英雄。影片精心设计了毛主席与林家父子之间充满真情挚感的动人故事,尤其是关于“军帽”“军装”等托物言志的细节表现和意象营造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忘。影片的史诗品格,也由此奠定。

观看《血战湘江》,我深感正是伟大的长征和永恒的长征精神,孕育了《血战湘江》这样“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血战湘江》的成功问世,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

[血战湘江观后感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湘江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陈力导演、柳建伟等编剧的《血战湘江》,是一部壮怀激烈的战争电影,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关系到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的全过程。这一战,放在《资治通鉴》和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这支军队,从此不再有如此被动危急的时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须要从军事上立住脚,才有可能将其理想和抱负实现。

1840年以来,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寻找和选择救中国的主义、方式、办法,事实证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国民党(数次机会)等,都没有实现将中国焕然一新的能力,既无从解决中国一盘散沙的基层,也解决不了各自为政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更是触摸不到工业化的边缘,至于科学、教育的现代化完全无从谈起。从国家(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角度来看,无力者就应该退位,但是任何居于历史舞台中心的失败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创立于上海的中共,也是经过了在城市的发展和实验,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后发现,革命不彻底和反复的国民党无法作为稳定和有远见的革命共同体,中共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才能实现组织化、纪律化的中国,才有可能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寻找机会建立起工业体系,追赶以及超越西方发达工业国(也就是列强)。而这一切的关键,首先在于活着,然后发展。

自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转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决定着红军的前进方向,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代表的实干派在长征途中与左倾路线、冒险主义的李德、博古进行了政治、军事和路线上的坚决斗争。王霙饰演的毛主席,以大无畏的胆识,不但要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及军队作战,也要和桂系军阀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何健进行血拼,尤其是后者更是杀死朱德夫人的元凶。桂系军阀与中央军有合作有矛盾,期间的缝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随时应对变化。至于何健,血海深仇无法共存于天下,是一条追来的疯狗。

而在党内、军内,组织和军事强行扭曲,特别是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刻舟求剑,不能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反围剿和长征路上以教条主义不断在客观上牺牲着红军将士,而年轻的博古也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认知,无法担当起特殊位置的考验。而周恩来则被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不断边缘化,然而他与中华苏维埃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的

红军的战略性大转移,史称“两万五千里长征”,但是“正在进行时”的长征,却没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荡荡、的生死之途。血战湘江关系尤为重要,出发时的八九万人,渡河之后只有两三万生还。1949年后的解放军元老们,回顾往事,都会想起这一战,关系到中共中央及红军绝大多数领导骨干的生命之战,是那么的接近于团灭。

国民党军队高层的各怀鬼胎、以邻为壑、畏缩不前,即使让红军损失惨重,但是以红军34师陈树湘为代表的牺牲者的强力阻击,还是为红军主力赢得了渡过湘江的时间。《血战湘江》将批判的武器对准将士的血肉之躯,镜头非常贴近战场,子弹横飞、炮火连绵,李德在冒进的同时还要求毛主席的部队携带着成了累赘的辎重,导致红军行进速度过慢,让国军的轰炸和追击造成更惨痛的伤亡。《血战湘江》并没有将毛主席塑造成神,也给了李德自我辩护的理由。毛主席以其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和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的熟稔,诉求明确的提出建议。而李德则“主观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确实不足以在最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军事家的时刻继续待在那个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作为核心。《血战湘江》讲述的便是,没有核心的红军是要被历史有所牺牲的。而有组织、有纪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统一,则是党派、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在历史的大风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这风口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湘江的烟花盛宴作文700字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晚上,我跟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湘江风光带,欣赏了一场难忘的烟花盛宴

爸爸找着车位,我和妈妈先下了车。哇!人真多!我们不禁感叹。数不清的人倚在护栏边上,还有一部分人坐在椅子上休息,但所有人都望着对岸,是在期盼着什么吗?

我边走边看着周围的风景,这儿的绿树可真多啊!四周不仅有绿色的树,还有“红色”的树。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树下面发着红光的灯,灯光照在树上,仿佛树是红色的。草修剪得整整齐齐,还有一些灌木,被修剪成半个圆球的形状。我看着看着,树枝突然摇曳起来,一阵风吹过来,令我心旷神怡。

正在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人群沸腾起来。我听见一声“开始放烟花了”,赶紧跑到护栏边上。果然,对面橘子洲的上空,一枚烟花爆炸了。地上飞出几个亮点,如蜿蜒的长龙一般,又如美丽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在空中爆炸开来。爆炸后的火星四处散开,仿佛一个蒲公英。当火星慢慢落下,又如柳树那飘逸的枝叶。橘子洲头的地上又喷出如喷泉一般的、数不清的火星。地上的“喷泉”映衬着天上的“蒲公英”,整个天空顿时明亮起来,让我误以为现在是白天。

烟花如一个顽皮的孩子,突然消失在我们的视线。正当我遗憾连连,准备走开时。几条“长龙”又徐徐升起,带来几朵“蒲公英”。我仿佛看见烟花淘气的笑颜。烟花又好像是魔术师,变出各种图案,有的像荷花,有的像天使的翅膀,有的像爱心……烟花还像一座高山,十分壮观。但烟花暂时消失在我的眼际,周围的烟雾显露出来,像长布一样遮住了半边天。烟花还像……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但我感觉是一瞬,烟花彻彻底底地消失了。我的脑海里全是烟花绽放时的图案,无心再观其他景物,和爸爸妈妈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我和湘江的对话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早听说湘江上建好了一座桥,星期天,我和爷爷奶奶去看湘江,我看看大桥,又看看湘江,我心里充满了自豪!看着滔滔湘江水,我心中又充满了疑问。

“湘江,湘江,我问你,听说黄河是黄的,怎么你也才这模样?”“都是因为你们这些人类,把垃圾统统向我家中扔……”“我以前都不是这样的!”

看着湘江上面漂浮着塑料袋、饭盒、烂木头……我把手里还不喝完的雪碧瓶也狠狠地砸向湘江,“那是因为你太坏了,上次你一发脾气,冲毁了我们多么家园,让好多人都无家可归,百般折磨,向你家里扔垃圾是对你的惩罚!”

“小朋友,你错了,你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发脾气吗?是因为你们浪费水资源开山采矿,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连老天爷看了都流泪,我哪能受得了!”

爷爷听了说:“是啊!这都是我们造成的,我像你这么大时,见到湘江可不是这样的。”

湘江又说道:“对啊!那时我家又干净又大,刀鱼、鲫鱼、河豚也常到我家玩,现在好了!你们把工厂里有毒的费水也向我家倒。到了捕鱼的季节你们又乱捉,我的朋友都快灭种了!”

爷爷摸摸我的头说:“湘江是母亲河,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她,不能再让她被污染了,不然,我们喝水都成问题了。”

我望着滚滚东去的湘江,心想:湘江只有一条,我们要保护她,不能让她变成第二条黄河,赶快行动,赶快行动起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我爱湘江母亲河作文450字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就在湘江边上,透过窗户看江水起起落落,风儿把润湿的空气吹进我的房间,湘江两岸红花緑树,亭台楼阁,曲径小悠尽收眼底。

儿时,最爱和爸爸去江边戏水堆沙。那时的江水清澈见底,连江底的沙石和鱼虾都能看见。那时的空气好清新,弥漫着一股江水特有的清甜。

我爱你湘江,我把你来比母亲。你的一湾清江水浇灌着亿亩良田,养育着亿万湖湘儿女。

不知何时,当我再次来到你的身旁,你已不再是昔日模样。水变浑浊了,垃圾变多了,鱼虾变少了,空气中偶尔还会飘来令人讨厌的气味。

我是一名湖南人,我喝着湘江母亲河的水长大。为了江水不再受到污染,我要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监督工厂的污水是否净化后再排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把垃圾随手丢进湘江;禁止电鱼毒鱼,让鱼儿快乐的生长;多植树种花,吸收有害物质,净化空气;爱我湘江人人有责,积极参加政府举行的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

保护母亲河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保护母亲河作出贡献。那样的话,湘江的明天将是天更蓝,水更清,鱼更欢,树更緑,花更艳。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湘江母亲河,你的儿女将永远爱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保护湘江河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劳老师告诉我们,为了让大家知道保护我们母亲河的重要性,所以清水塘小学联合《小学生导刊》编辑部举行了一次“保护母亲河—湘江”的活动。

作为一名小记者,我有幸去采访了湘江河两岸当地的居民。当我们驱车来到湘江河边,正好遇到当地的一位叔叔。我忙走上前对叔叔说:“叔叔,您好!请问现在湘江这一带的水质怎么样?”叔叔说:“河东这边的水质不是很好。”我仔细看了看湘江河的水,真的如同那位叔叔说的一模一样,水特别混浊,很多脏东西在水里漂浮,脏水散发的气体,如同乌云一样在水里飘荡。我心想:再不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湘江就有可能变成“污江”啦!

沿着河边再走,又碰见一位爷爷。我问:“爷爷,请问您,湘江在近十年有什么变化?”

爷爷叹了口气说:“变化相当的大。十几年前湘江水清澈见底,还能喝。可现在连洗个澡都不能洗了,臭气熏天。这些全是因为附近601等企业排放的污水造成的。自从受污后,这里又臭又脏,水和空气质量一点都不好,沿江百姓怨声载道。”

“对于保护湘江,您又有什么好点子?”我着急的问道。

爷爷说:“这还不简单,一定不要将污染物随手丢到湘江河里,一定不要让沿岸的污染企业乱排乱放,让这样的工厂全部关停,还湘江一个清白……”

调查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不要乱丢污染物,关停乱排乱放污染企业,说是说的好,但是,做起来还比较难。但我坚信,在我们湘江两岸人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让湘江的明天更美好,让湘江真正成为我们中国的莱茵河!”

展开阅读全文

湘江的变化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我们吃完晚饭后,妈妈说带我去湘江河边玩,我高兴地拍着手掌跳起来说:“好啊好啊,去河边玩了!”

爸爸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和妈妈骑了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到河边了。下了车看到有很多人在玩健身器材,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也加入了健身队伍,现在健身器材上一眼望去,湘江河很长,河里有几条沙船,一阵微风扑面而来,好舒服啊!空气也很清新,旁边还有很多的绿化带,是人们散步,健身的好地方,怪不得人很多。

不过听一些人说以前这里的水很脏,一年就排365吨的工厂废水,还有很多白色垃圾,那些白色垃圾据说很难化解的!还有不定时的几辆大货车的尾气像地雷似的,把你完全笼罩在浓浓的黑烟中!现在人们都越来越注重环保了,都知道要爱护环境,善待大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都开始种树啊,垃圾不乱扔…所以我们的环境才会越来越优美,干净!

真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想一下湘江河的感受,想一下大自然的感受,希望你们可以不要再给大自然添麻烦了!

展开阅读全文

走访湘江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二十五日下午,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湘江的近况,我们94班几位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访了位于株洲五桥附近的白石港河街。

街道就位于湘江边,我们一走进古朴的街道,空气中就弥漫着垃圾的臭气和湘江水的鱼腥气,闻着这种气味,就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街道的爷爷、奶奶们看见我们要采访,都乐于回答我们的问题。

“老奶奶,您觉得现在的湘江水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吗?”我们问道。

老奶奶说:“以前不发大水的时候,湘江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而现在的水被工业废水污染了,鱼类稀少,河水还有点发臭。”旁边另一位老奶奶接着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严重影响了湘江的水质。”我们听了她们的回答,心变得沉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既然“病”到了这种程度!

我们继续往街道前面走,碰到一位正在洗锅的爷爷,我们问道:“爷爷,您对保护湘江水有什么建议吗?”爷爷和蔼地说:“不要把生活垃圾往河里倒,关停一些对湘江严重排放废水的企业,多栽树,减少水土流失。”我们说:“爷爷,您的建议太好了!”最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多么希望我们的湘江河像欧洲的多瑙河啊,而我们株洲就像是湘江河上的明珠!”“爷爷,谢谢您,您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愿望。”我们齐声说。

我们走到湘江边,看着一堆堆的垃圾和浑浊的江水,听着大型的挖沙船在湘江河上隆隆作响,呼吸着散发出难闻气味的空气,我们的心越发沉重了。我在心底问道:“湘江,你难过吗?你哭泣了吗?”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波光的江水默默地流向远方,好像是对我无言的回答。

湘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与投入,随着企业与个人的积极参与,我们相信,碧水绿树的湘江不会离我们太远。

展开阅读全文

美丽的湘江风光带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又来了,可今年天气与往年不一样,太阳老是不想出来,一切都是冰冷的。冒着严寒,我闲逛了阴雨中的湘江风光带,觉得也别有一番滋味。

株洲河西的湘江风光带,最先印入眼帘的,是供人们参观的火车头。因为大家都说,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所以株洲人对火车有特别的感情。

这就是雄壮的株洲大桥,桥上车流如水。

江堤旁边墙上的壁画讲述着中国的火车历史,从最原始的蒸汽机,绿皮车直到现在的子弹头动车,高铁。发展真的快!

继续向前,发现一个小小的亭子,中间有一个桌子,摆着象棋,我饶有兴趣地拨弄了一下,想必这里晴天的时候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人吧!

再往上走,出现一条书报摊。平常日,这里有许多卖书的商贩。也有许多爱看书的人来这里买书。我也曾在这里买过。

继续往前,一路上陆续出现几块大石头书,石头书上都刻着一些非常有名气、脍炙人口的诗句。

忽然,眼前飞过一只鸟,往旁边一看,发现许多只鸟在树上吃果实,原来我并不孤独,有小鸟陪我呢!

哇,还有篮球场,兵兵球这些运动场呢!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几棵桃花树,树上结满了桃花,粉的,黄的,融成一片,真美啊!

走着走着,就到了五桥,从侧边看过去,两个月亮的形状还挺好看。

在五桥桥头,建有一个滑板俱乐部,这里是滑板爱好者的天堂,夏天我来过这里,十分热闹。

江堤旁边建有许多雕塑,内容都是一些令人感动的株洲往事。

我看着这江,雾蒙蒙一片,犹如仙境一般,远处的山被雾笼罩,使我想到一句“雾锁山头山锁雾"。

这一次游玩,使我十分高兴,领略到了阴雨中的湘江风光带的另一番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湘江毅行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在那一天,5月1号劳动节时,各路人马在炎帝广场那二十七星宿密布的龙脉之地,准备一场盛大的活动——湘江毅行。

那一天早上起床后,我和我老爸一路高歌,向着声势浩大的炎帝广场出发,准备与我们的大部队汇合。赶到炎帝广场后定睛一看,我的天啊,简直是人山人海,比超市大甩卖的人还要多!那下面的旗子挥舞得遮天蔽日,十分壮观。

之后签完到,听株洲市领导发完言,毅行在大家热切的期盼中开始了。

我们首先穿过一片街区来到了第一个补给站,我们没有在那里多做停留,只是买了一瓶水,就继续我们的征途。很快,我们到达了第二个补给站,也许是我运动神经发达的原因,我竟然面不红、心不跳、气不喘的,只是口有点渴。但是也有许多人打了退堂鼓,默默离开了。

最后到达了终点——航模广场。开始时的人有很多,但这时已经减少了二分之一。那时,我的腿虽然已无比酸痛,但我坚持下来了,我成功了,比一半以上的人都成功,果然是: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