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羲之

王羲之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王羲之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王羲之问题。

分享

浏览

459

作文

20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苦练书法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全文共 1351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王羲之的名人故事:东床快婿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大家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后来司马绍登基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奉旨平叛叛党,立了大功,又加封他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女儿尚未婚配,要为女择婿,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可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但你知道他为什么写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集序》,就在这会稽群山中诞生了。可惜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已经失传,只留下来一些古人的临摹本。

王羲之的趣事还很多,其中《换鹅帖》也值得一提。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养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揣摩到了王羲之的心思,有意在道观外的池塘里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并让人把消息透露给王羲之。王羲之得知那里有这么好的白鹅,哪有不去观赏之理。

一天,王羲之兴冲冲来到道观外,一看到池塘里悠哉悠哉浮游的白鹅,一下子惊呆了,久久痴痴地伫立在池塘边。

“来人呐!”忽然,王羲之对跟来的仆人叫道:“快,快去把道观的住持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一会,住持老道匆匆赶来,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哪有这份闲心,心里想的只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请道长开个价吧!”

住持老道脸上显出难色:“鹅是敝观为供香客们观赏而养的。卖是不卖的。”

王羲之哪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脑子一转,又说:“那,那这样吧,我用更多的鹅来换你的鹅,总好了吧。”

老道支吾了一阵,终于把本意道来:“换是可以的。不过,鹅换鹅不行。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超人,贫道想将我的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毫不思考地就答应了:“行!怎么个换法?”

“嗳,恳请您替敝观书写一卷《道德经》,若右军大人肯屈就,那么这群鹅全都归您了。”

“那敢情好!现在就去书写。”王羲之答应的十分爽快。

王羲之为道观书写的《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第二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77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小编收集了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欢迎阅读。

一字千金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

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东床快婿”王羲之的故事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就非常有名。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东床快婿”王羲之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大家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后来司马绍登基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奉旨平叛叛党,立了大功,又加封他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女儿尚未婚配,要为女择婿,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可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1〕王羲之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中国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王羲之写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妙书新春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经典对联妙笔生辉

王羲之的书法很不错,除夕之夜要写对联。可是写了许多对联都被别人偷走了。

无奈之下,他便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么不吉利的对联当然没人偷了。岂料,快到子时的时候,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对联便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展开阅读全文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三、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欧阳通,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王羲之与鹅的故事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黄庭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点燃孩子对书法的兴趣—王羲之对儿子王献之的教育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晋代书法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启示录:王羲之对孩子骄傲的学习态度,不打骂、不批评,默不出声地以一个“点”,来引起孩子的兴趣,最后王献之的字也写得炉火纯青、力透纸背,人们还把他和王羲之并列

展开阅读全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羲之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绝,不仅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而且真正地达到了龙飞凤舞的境界。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集各家书法融于一体,终自成一脉,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书法宗师。他调教出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历史上也颇有盛名。王献之生性好强,才智过人,因此在父亲的教导下,勤练书法,即使是冰冻三尺,也不间断,直至写完了二十缸墨水,才真正学好书法,并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以此名扬天下。 高考作文高分必备素材 逆境类

展开阅读全文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我国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那么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有什么典故呢?以下是小编提供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集序》,就在这会稽群山中诞生了。可惜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已经失传,只留下来一些古人的临摹本。

王羲之的趣事还很多,其中《换鹅帖》也值得一提。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养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揣摩到了王羲之的心思,有意在道观外的池塘里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并让人把消息透露给王羲之。王羲之得知那里有这么好的白鹅,哪有不去观赏之理。

一天,王羲之兴冲冲来到道观外,一看到池塘里悠哉悠哉浮游的白鹅,一下子惊呆了,久久痴痴地伫立在池塘边。

“来人呐!”忽然,王羲之对跟来的仆人叫道:“快,快去把道观的住持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一会,住持老道匆匆赶来,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哪有这份闲心,心里想的只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请道长开个价吧!”

住持老道脸上显出难色:“鹅是敝观为供香客们观赏而养的。卖是不卖的。”

王羲之哪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脑子一转,又说:“那,那这样吧,我用更多的鹅来换你的鹅,总好了吧。”

老道支吾了一阵,终于把本意道来:“换是可以的。不过,鹅换鹅不行。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超人,贫道想将我的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毫不思考地就答应了:“行!怎么个换法?”

“嗳,恳请您替敝观书写一卷《道德经》,若右军大人肯屈就,那么这群鹅全都归您了。”

“那敢情好!现在就去书写。”王羲之答应的十分爽快。

王羲之为道观书写的《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第二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小小说:王羲之为何成为光棍

全文共 3333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下面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小说:王羲之为何成为光棍,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应栏目!

话说王羲之穿越到了现代,仍旧写着一手好字,而且还保留着曾经“东床选婿”时的袒胸露乳的习惯。整天埋头挥毫洒墨,把心思都用在了书法上。由于缺乏锻炼,渐渐地变得肥头大耳、肚大腰圆。

当初他也像其他穿越的人一样,投生到了一户现代社会人家,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听人说,他在满月的时候,父母给他准备了满月礼,他看到一只毛笔,就一把攥住,不撒手了,旁边的红色大钞看都不看。

家里因为穷,所以也没怎么关注他的成长,直接就放养,随他去了。从他学会写字后,就成天的练啊练、写啊写。而且特别喜欢那些过时的不能再过时的知识,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爱好一直延续到了高中。

据当时他的高中语文老师回忆说,“他写的作文所引用的句子有许多我都没见过,查阅现代的各种资料也查不到。” “不过作文写的确实不错,所以每次我都给90分以上。”据他的同学回忆说“他常去学校门口的旧书摊那里翻来翻去,一翻就是半天。”

高中时候的王羲之,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不错,但因为他特殊的爱好,导致了偏科,高一的时候每门功课的成绩还比较平衡,到了高三的时候,理科经常不及格,而且还排斥外语,只留下一门语文还可以。所以最后他只考上了一所民办大学。对于这样的现实,他是不能接受的,包括他的父母,一家人都坚定地认为读书是唯一出路。他在得知自己成绩之后,整天像丢了魂一样,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他的父亲肯定是不会再让他读的,主要是没钱。所以高考失利了,在他父亲的眼里就注定了失败,永远的失败了,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机会只有一次,所以直接给王羲之判了死刑没有用的一个废物。而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应该说全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她的孩子的。所以这位要强的母亲说服了他的丈夫,砸锅卖铁也要给他上大学。

老师们都不相信他能考上大学。其实他非常仰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当然也不是真的要头悬梁、锥刺股,他只是吸取古人的习惯,就是开夜车。白天因为困,常常迟到、补觉,所以老师认为他是碰巧才考上的。

其实高中的时候,王羲之文笔很好,高一的时候,还是年级的精英,所以信心十足,经常炫耀自己的才华,觉得哪个女同学长的漂亮,就会写上一份情意绵绵的情书,送到她的班级。当时那位女同学看到他的真诚与勇气,就答应了和他交往。可当他听到别人说那个女同学有很多交往的男生,他就决定不找人家了。他认为这样的女孩不能要,水性杨花,有违纲常,触碰了他的传统思想的底线。还有一个女同学是主动追求他的,按理说,这应该有结果吧,他曾写过一封信赠予了她,却并不是情书,信中说道“承蒙小姐厚爱,小生才疏学浅,不值得小姐挂怀。”文绉绉的一股酸腐味,活脱脱的一个古代人,确切的说是一位古代秀才。他认为女人不能太主动,时常躲着人家,那个女同学追了他三年,最后绝望的放弃了,听说那个女同学现在精神还不正常。

等大学开学了,王羲之的心神也暂时恢复了过来。大学的前两年,都非常的努力,成绩没有出现挂科现象,平均分在80分以上,而且有两门课的分数比较高,接近90分。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学费是学校的助学贷款,全班级只要他一个人做了贷款。这样的情况,又不是国家机密,因此其他同学很快就知道他家穷。所以一个个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远离他,不敢跟他说一句话。奇怪的是同学远离他,他也主动远离其他的人,摆出了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则。“万事不求人”是他的座右铭。

大学的生活只能给他带来无尽的烦恼,或者说是痛苦更为确切。因为每当吃饭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女生到食堂排队买饭,为了肚子,他也只好与那些女生一起排队买饭,如果不排队,他喜欢吃的大排都会被人消灭光。为了肚子,他不得不忍受女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比如化妆品的味道,而且他很在乎“男女授受不亲”一类的旧思想。不过此时为了肚子,他也豁出去了。终于轮到自己了,大排刚好剩下一个,他很庆幸!饭买到后,他会立马飞奔出食堂,好像有一种逃脱苦海的感觉。每当乘公交的时候,如果某一排的其中一个座椅被哪个女孩占了,他会迅速的向后走,直到找到没有女孩坐的的一排坐下,如果没有找到,他也只好站着。有的时候,如果他坐下来,突然有一个女孩要坐旁边的座椅,他会立马起身离开,好像很害怕女孩,也好像很不习惯与女孩有任何的接近。

似乎他这辈子的命早已注定了。按理说,考上大学了,肯定是个大学生。但是大三那年,最疼爱他的奶奶去世了,他认为自己不孝,无法原谅自己,始终无法走出心里那个坑。他失去了精神支柱,突然变了个人一样,逃课,不学习,整天沉迷在网游中,最后连毕业答辩也不去了。

同学们都结束了学业,他也从大学离开了。出来之后,他除了会写几个漂亮的字和几篇好文章之外,可以说是“书生,百无一用”。出去找工作,因为没毕业,没有任何经验,面试官一看他的身型就知道他没有干过活,根本不是干活的人。

即便这样,他在找女朋友的问题上很是苛刻,要求对方必须是黄花大闺女,而且和他一样爱好琴棋书画的。相貌丑陋的不要,怕丢了他的面子。他自己胖,还要嫌弃胖的女孩(这种情况下,即便人家是黄花大闺女也不想要了)。

每个人都有梦想,包括他。他天天为了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而想破头皮,常常想的睡不着觉,快要成了秃子。他不知道有钱人根本不需要想,这个问题放在有钱人那里根本不是个问题。光想不做有什么用!他自己也知道。这也只能怪他投错了胎,他的父母好像也是托生过来讨债的,哪有钱给他。但是他还是做着春秋大梦,仍旧好高骛远,想着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想当年是何等的风光,右将军,著名书法家,多少达官贵人追捧他。可他忽视了眼前的现实,一是没关系;二是没钱;三是岁数大了;四是外型已经严重走样,哪个姑娘喜欢看他那大腹便便、未老先衰的熊样。

后来他在网上聊了一个姑娘,但人家看到他的照片后,说他头顶没毛,他也并未生气,因为他很清楚那是思虑过甚。但是已经“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什么了,他也没有什么信心去追求人家了。

同样从古代穿越过来的李君、张君、赵君、吴君却与他有着天壤之别。李君是一个富家子弟,标准的富二代,穿着名牌、开车豪车,别说老婆,外面的小三都不知道有多少个。张君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但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名校,在学校自谈了一个女朋友,早已结婚、生孩子了。赵君是一个读完初中就下来打工的小伙子。因为头脑灵活,不怕吃苦,在厂里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不过两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赵君现在吃香喝辣,因为老板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将来厂子自然归他的。吴君,从小也喜欢书法,但是无论是用功,还是水准都不如王羲之,可是他的父亲是某某省文化厅厅长,于是吴君成了书法家,某某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某某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他认为自己的字写的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家还好,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于是他自告奋勇地去了某某市的书法家协会,找到了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面带笑容的问他“我们协会里有你认识的人吗?”,其实他早就知道那位吴君在这个协会,但是他觉得他不配,因为他曾在报纸上看见过吴君的字,简直像毛毛虫爬的一样,所以事先并未找过人家,他回答道“没有”。那位负责人又问“那你有没有发表过自己的作品”他心里想着“不就是加入协会吗,干嘛那么费事,我写的字不就是能力的证明吗”,因为很多刊载需要花钱,还要认识编辑,而他又认为那些报纸也没什么大用处,所以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最后他还是回答道“没有”

他失落地回了鸡窝大的出租屋,躺在床上想了一天,他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结论这个社会只要有关系和钱就行,根本不需要什么才能。于是他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自身能力的提升。

在种种压力下,他再也承受不住精神的打击。他被彻底地击垮了,成了一个拾荒者,穿的衣服破烂不堪、头发像乱稻草、眼睛没有一点神、胡子拉碴,现在真的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只不过头脑还在进行着简单的运转。他认为自己不能回家了,他恨那些曾经在背地里说他“即使考上大学,也念不起,即使读了大学,也没用”的邻居们。其实那些邻居们只不过认清这个社会,说了实话罢了。最后不仅没有姑娘追他,连给他提亲的媒人都没有了。

请大家想想,为什么王羲之最后成了一个落魄的光棍?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名人王羲之的小故事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展开阅读全文

“书圣”王羲之作文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位著名的法家叫做王羲之。他从小就喜欢写字,一看到纸和笔就特别的开心。有一次,小羲之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一本专门教写字的书,便求着父亲教他写字,父亲经不住小羲之的请求,便答应了他。从此以后,小羲之每天都会跑到父亲的书房练习书法,经常会连饭都忘记了吃。

后来,王羲之慢慢的长大了,字也写得越来越好。可他还是觉得写的不好,于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在家中的院子里练习写字。没过多久,院子里的水池都被王羲之的墨水给染黑了。后来人们还给这个墨池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墨池”。每个见到过他写的字的人都忍不住的赞叹他的书法技巧。

后来,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写得实在太好。人们就尊称他为“书圣”。

小朋友们,难道你们不想成为下一个“书圣”吗?

展开阅读全文

我与王羲之的亲密接触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一间小屋、一管毛笔、一方石砚、一泓淡墨、一刀宣纸、一个心烦意乱的我正坐在那里。

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已经两月有余了。可是,只是用笔上有片刻相似,全然没有“书圣”那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这让我很是苦恼。

一张张宣纸闪烁着淡黄的颜色,也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吸入鼻中,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让我的肺腑也停留在暂时的愉悦中,但伴随着呼气,又恢复到了李清照那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惆怅。

心意更加缭乱,愤怒的我“哗”的一声丢下了毛笔,在空旷的小屋中不断踱步徘徊,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时,我又无神地停下了脚步。目光转移到角落里一摞书上。我漫步走过去,轻轻地抽出一本书圣传记,开始品味着书圣的一生。作为王丞相的七公子,他桀骜不驯,面对前来相亲的人,他坦胸露腹,略不萦心,但是公主偏偏选中了他,他便稀里糊涂当了驸马。

回首书圣一生,波澜壮阔、宠辱不惊是他最好的写照。

突然,一段文字映入我的眼帘。“王羲之的行书堪称行云流水,最是讲究藕断丝连,带钩等用笔效果,字与字好似没有联系,却是错落有致,一幅作品正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篇章。”我反复琢磨着这段话,浮想联翩,这不就是我刻意追求的自然美吗?

掩卷沉思,我受益匪浅,再次掀开已经陈旧了的冯承素版《兰亭序》,又无比认真地抚摸、欣赏一遍。我看到了一个个风格各异的“之”字;看到了错落有致的行云流水的二王书体;仿佛看到了书圣王羲之的一生!

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饱满,我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处逢生;我体会到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轻松;我更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壮。

我仿佛看到了王羲之干瘪、枯老却干练、坚毅的面庞。听到了他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嗅到了他泼墨挥毫中散发出的浓浓的清香。

同是这间小屋,一杆正在奋笔疾书的毛笔,一方散发着力量与光芒的石砚,一泓平静而又澎湃的淡墨,一刀整齐而方正的宣纸,却有了一个坚毅而激情的少年!

我满怀必胜的信心和成功,因为我和王羲之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亲密接触,我真正领略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那段精彩绝伦的历史!

我正在向前、向前、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