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瓦罐

瓦罐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瓦罐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瓦罐问题。

分享

浏览

4108

作文

7

玉器和瓦罐--中国寓言故事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玉器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中国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中国寓言故事: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中国寓言故事: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展开阅读全文

民风民俗作文:东阳瓦罐鸡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星洲小学张清晨

指导老师张君君

爸爸老家在余杭,每次回家大家一起吃饭,同席的人都要谈论什么菜怎么烧好吃,哪个菜有多少种烧法等等。妈妈老家在东阳,吃东西就要简单多了。每次说起吃,妈妈就说:“余杭人只知道吃,浪费!”爸爸就回嘴:“东阳人不会吃东西,只会吃苦!”

我因为生在东阳,长在东阳,当然要帮妈妈一些。每当这个时候,我马上振振有词:“东阳怎么会没有好吃的?每次烧瓦罐鸡,老爸,你不是吃得津津有味?每次吃那糯米杨梅,你不是都说好吃?……”老爸只好点头:“是,是,这几样的确是美味……”

说到瓦罐鸡,我们每次回东阳老家过年,外婆就要烧给我们吃。早上,外公早早起床,到后院竹林里逮一只他自己养了大半年的鸡,杀鸡、放血、拔毛,清理干净。外婆呢,拿出放在橱柜顶上包得严严实实的瓦罐,洗得千干净净。据说这个瓦罐还是我妈妈的外公用过的,真正用泥土烧制而成,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可以买到了。

外婆把鸡切成小块,平平整整地放进瓦罐。接着,切一些生姜、大蒜,铺到鸡块上面,再放入一些香菇、黑木耳、肉片,加盐,然后倒人黄酒、酱油,最后添上外公挑来的山泉,瓦罐就满了。

外公拎出煤饼炉,生火,放上一口大铁锅。在铁锅里放三块瓦片,再把瓦罐放到这三块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这个铁锅里是不放一点水的)。最后,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锅,就一点缝隙都没有了。外公说:“这样,鸡的香味就一点都逃不出来了!”

从早上五六点钟开始,一直炖啊炖。等到中午卜_一点左右,外公才小心翼翼地取下倒扣的锅,端出瓦罐。啊,香气扑鼻而来;汤金灿灿的,清澈见底,喝上一口,鲜美异常;咬一口鸡肉,既香又嫩……大家纷纷举筷,大快朵颐。

要是有小孩子在,(小学生作文 )外婆就会对我们说:“多吃一点啊,这鸡是很补的,让你们脑子聪明一点,读书读得好一点!”我们几个孩子就会笑着,多喝一碗汤,多吃一块肉。

妈妈告诉我,东阳多的是山地丘陵,以前条件差,只有逢年过节,来重要客人时,才会端出瓦罐鸡接待。现在,吃瓦罐鸡的机会多了,只是纯正的瓦罐难找,纯正的土鸡也难找,味道就没以前那么好了。

难怪,我吃外面饭店里的瓦罐鸡,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呢……

【倪老师的话】

小作者按照瓦罐鸡的制作顺序,从杀鸡清洗到剁块用料,再到瓦罐炖煮,逐层介绍,文笔流畅,条分缕析。

瓦罐鸡,顾名思义是以瓦罐烹饪而成的鸡。小作者紧扣“瓦罐”重点着墨——“据说这个瓦罐还是我妈妈的外公用过的,真正用泥土烧制而成,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可以买到了”“在铁锅里放三块瓦片,再把瓦罐放到这三块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这个铁锅里是不放一点水的)。最后,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锅,就一点缝隙都没有了”,从而令读者体会到瓦罐鸡的制作考究、烹饪独特,对东阳瓦罐鸡自然望文生津、心生羡慕了。值得一提的是,习作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究竟“少了点什么”,不同读者将有不同的体味,堪称豹尾。

一个好的开头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吸引读者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伊始,新颖别致、巧设悬念固然好,不然至少,也要做到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建议把第一、二段合并,让文章更显紧凑、清新。

[优秀民风民俗作文:东阳瓦罐鸡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寓言故事二:玉器和瓦罐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玉器和瓦罐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玉器瓦罐这个历史典故大家熟悉吗,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历史典故:玉器和瓦罐,体会其中的寓意吧!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鲁智深走着走着看间一所败落寺院,名为瓦罐寺,鲁智深赶去后只见几个老和尚坐地,得知是崔道成、丘小乙这俩个道长如强盗般把众僧赶走了.鲁智深便与他们打斗,因饥饿打不过只好逃走,然后在赤松林遇见了史进他们,吃饱后又去打丘小乙、崔道成,最终他们被杀死.鲁智深看见老和尚自杀便放火把瓦罐寺烧了,鲁智深和史进辞别后去了东京大相国寺方丈让他管理菜园,菜园里时常有二三十个泼皮偷菜,靠此生活,他们见新看园人来了便想戏弄他,却不知鲁智深精通功夫,反被鲁智深打败,鲁智深不计较他们的过错他们方才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冬日·童年·瓦罐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厨房里又飘来阵阵萝卜排骨汤的香味,还伴着“嗞嗞”的声音,这总会让我想起儿时在奶奶家炖瓦罐汤的情景。

在我记忆中,童年是在瓦罐汤的香味中度过的。每年冬天,我总会嚷嚷着要吃在篝火上炖的萝卜排骨瓦罐汤。这时候,奶奶总会戴着一顶大绒帽,到菜园去给我拔一棵经过严寒洗礼的白萝卜。我也戴着一顶小草帽,跟在奶奶后面,学着奶奶的样子拔萝卜,结果一屁股坐在地上,手里还抓着半截萝卜。

奶奶把拔好的萝卜洗干净,接着将萝卜一大块一大块地切开,萝卜水汪汪的,像冬天里的雪。看着奶奶拿着菜刀一上一下地切萝卜,我的脑袋也随着菜刀的节奏,一上一下地点头。

我从橱柜里拿出瓦罐,把切好的萝卜一把一把地放进瓦罐里,又放了几块从冰箱里拿出的土猪排骨,再跑到院子里打一罐井水,没过萝卜,盖上盖子,最后把瓦罐放在篝火上炖。想吃这瓦罐汤可不容易,要等一个上午哩!

我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瓦罐,迫切地希望它快点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瓦罐内丝毫没有动静。

为了缩短这漫长的等待过程,我们一家打起了扑克。我按捺不住我迫切的心情,隔一分钟问一次:“奶奶,汤什么时候熟啊?”奶奶总回答:“孙子,还早着呢,要炖一上午呢!”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我突然听到“嗞嗞”的声音,我不假思索地抬头转向篝火堆。瓦罐里的汤已经开始沸腾了,它们像一群顽皮的小孩,争先恐后地掀翻盖子往罐外窜。我既兴奋又激动,居然忘了出牌。阵阵萝卜清香扑鼻而来,我陶醉在清香之中,禁不住抿着嘴不停地咽口水。如果我张开嘴,估计可以造出“口水瀑布”了。

为了让这美味的萝卜汤早点进肚。我放下扑克,跑到厨房拿来一捆柴火,放到篝火上,想让火更旺些,想不到火很快又变得微弱起来。我急了,拿来奶奶夏天驱热的扇子,迅速朝火焰扇去。又像癞蛤蟆一样趴在地上,“呼——-呼——-”地朝火吹气,但火好像在和我作对,火不但没有旺起来,反而“召唤”出一股黑烟,朝我飘来,“咳咳咳咳!”我被浓烟呛得直喘气。

奶奶见了,连忙对我说:“孙子,慢慢等吧,到中午汤会熟的!”可我不听劝,后半个上午,我都忙于给篝火添油加醋了。

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中午,“孙子唉,汤熟了哦,再加点盐就可以喝了哦!”奶奶叫道。“耶——-”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奶奶小心翼翼地把瓦罐从篝火中拿出来,打开盖子放入少许盐。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就吃,不一会儿,汤被我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罐里只剩下几根骨头了。

我中午吃了一顿,觉得还没吃够,叫奶奶下午再继续炖。这种味道百吃不厌,吃了还想再吃。

现在,我在宁波生活,很少能回奶奶家吃萝卜瓦罐汤了。虽然妈妈经常给我做萝卜排骨汤,但远没有奶奶做的萝卜瓦罐汤好喝。我怀念家乡的瓦罐汤,更怀念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