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由来

由来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由来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由来问题。

分享

浏览

2972

作文

1233

世界人口日由来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倡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重视,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求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此后,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要开展宣传活动。

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的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联合国确定今天为世界“60亿人口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圣诞节的由来_英语作文

全文共 5651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Christmas)是西方传统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iday that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date of Christs birth, but most Christians observe Christmas on December 25. On this day, many go to church, where they take part in special religious servic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they also exchange gifts and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holly, mistletoe, and Christmas trees. 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Cristes maesse, an early English phrase that means Mass of Christ. The story of Christmas comes chiefly from the Gospels of Saint Luke and Saint Matthew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dates back over 4000 years. Many of our Christmas traditions were celebrated centuries before the Christ child was born. The 12 days of Christmas, the bright fires, the yule log, the giving of gifts, carnivals(parades) with floats, carolers who sing while going from house to house, the holiday feasts, and the church processions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Mesopotamians.

Many of these traditions began with the Mesopotamian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The Mesopotamians believed in many gods, and as their chief god-Marduk. Each year as winter arrived it was believed that Marduk would do battle with the monsters of chaos. To assist Marduk in his struggle the Mesopotamians held a festival for the New Year. This was Zagmuk, the New Years festival that lasted for 12 days.

The Persians and the Babylonians celebrated a similar festival called the Sacaea. Part of that celebration included the exchanging of places, the slaves would become the masters and the masters were to obey. The ancient Greeks held a festival similar to that of the Zagmuk/Sacaea festivals to assist their god Kronos who would battle the god Zeus and his Titans.

The Romans celebrated their god Saturn. Their festival was called Saturnalia which began the middle of December and ended January 1st. With cries of Jo Saturnalia! the celebration would include masquerades in the streets, big festive meals, visiting friends, and the exchange of good-luck gifts called Strenae (lucky fruits). The Romans decked their halls with garlands of laurel and green trees lit with candles. Again the masters and slaves would exchange places.

Jo Saturnalia! was a fun and festive time for the Romans, but the Christians thought it an abomination to honor the pagan god. The early Christians wanted to keep the birthday of their Christ child a solemn and religious holiday, not one of cheer and merriment as was the pagan Saturnalia.

Some legends claim that the Christian Christmas celebration was invented to compete against the pagan celebrations of December. The 25th was not only sacred to the Romans but also the Persians whose religion Mithraism was one of Christianitys main rivals at that time. The Church eventually was successful in taking the merriment, lights, and gifts from the Saturanilia festival and bringing them to the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The exact day of the Christ childs birth has never been pinpointed. Traditions say that it has been celebrated since the year 98 AD. In 137 AD the Bishop of Rome ordered the birthday of the Christ Child celebrated as a solemn feast. In 350 AD another Bishop of Rome, Julius I, choose December 25th as the observance of Christmas.

The birth of Jesus had a story: In Nazareth, a city of Galilee. The virgins name was Mary was betrothed to Joseph. Before they came together, she was found with child of the Holy Spirit. Joseph her husband was minded to put her away secretly. While he thought about these things, Gabriel, an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to him in a dream and told him did not be afraid to take Mary as wife. And Mary will bring forth a Son, and he shall call his name, Jesus, for he will save his people from their sins.

Before Jesus births, Joseph and Mary came to Quirnius was governing Syria. So all went to be registered, everyone to his own city. Joseph also went up out of Galilee, out of the city of Nazareth, into Judea, to the city of David, which is called Bethlehem, because he was of the house and of the lineage of David, to be registered with Mary, his betrothed wife, who was with child. So it was that while they were there, the days were completed for her to be delivered. And she brought forth her firstborn Son, and wrapped him in swaddling cloths, and laid him in a manger, because there was no room for them in the inn.

And that, Christmas is the feast of the nativity of Jesus, is on 25th, December every year. But nobody knows the actual birthday of Jesus. And the Christmas has become popular when Christmas cards appeared in 1846 and the concept of a jolly Santa Claus was first made popular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ustom of giving gif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on a special day in winter probably began in ancient Rome and northern Europe. In these regions, people gave each other small presents as part of their year-end celebrations.

In the 1800s, two more Christmas customs became popular--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and sending Christmas card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Many well-known Christmas carols, including Silent Night and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were compos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Santa Claus replaced Saint Nicholas as the symbol of gift giving.

The word Xmas is sometimes used instead of Christmas. This tradition began in the early Christian church. In Greek, X is the first letter of Christs name. It was frequently used as a holy symbol.

展开阅读全文

五一劳动节由来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无烟日的由来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

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烟草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最初印第安人将烟叶口嚼或做成卷烟燃烧吸吮。烟草在全球盛行了200多年,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

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

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旅游日的由来

全文共 2307 字

+ 加入清单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2011年4月12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正式宣布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为什么选择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呢?

当时备选的日期有很多,除了有人提议定在农历三月三、清明节、6月6日等之外,还有以历史名人提名的:比如,邓小平“黄山谈话”7月15日、毛泽东诞辰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还有徐霞客首次出游日3月29日等等。

最终专家和网民把目光聚焦在了徐霞客上面。其实早在2001年浙江宁海人麻绍勤就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提出将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也就是在5月19日这一天——癸丑之三月晦,徐霞客从宁海出发,游历了浙江宁海天台山,开始他一生“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的游程。最后的结果也是以宁海倡议的“5.19”(谐音“我要游”),获得了专家和网民的普遍认可,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旅游日。

在每年的旅游日,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旅游活动和宣传日,国家旅游局也倡议,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或前后,全国各景区推出免门票或打折活动。

2000年11月6日,浙江宁海县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发出了《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宣言》,在全国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提出将“5•19”设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

2002年5月19日,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举办。截至目前,宁海已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在每届开游节上,都有代表发出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

2003年10月,时任宁海县县委副书记的马晓晖在《澳门月刊》发表《宁海呼唤中国旅游日》文章,在港澳地区赢得共识。

2004年5月17日上午,宁海举行“十城百车”当代徐霞客开游仪式。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温州、衢州、福州、厦门等十个城市的100多名车手驾车参加开游仪式并发出设立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书。

2005年5月18日,宁海举行“重走霞客路,探秘梁皇山”开游仪式。来自华东6省1市的519名“驴友”共同宣读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倡议书。

2006年3月17日,“首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该活动由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组委会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中国旅游协会领导以及国内外各界代表200余人与会,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随之进入全国公众视野,被媒体广泛关注。经过3届评选,该活动所倡导的文明旅游意识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已深入人心,“中国当代徐霞客”也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旅行者的最高荣誉。在历届评选活动颁奖晚会上,“中国当代徐霞客”代表都倡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目前,第四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正在进行。

2007年下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倡议“5•19”为“中国旅游日”列入单位的重点工作。从此,倡议“5•19”为“中国旅游日”工作终于进入了快车道。

2008年3月,浙江省旅游局行文国家旅游局,建议把“5•19”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2008年6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专题召开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初审会。

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人表郑杰民、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全国政协委员成岳仲还递交了提案,要求将“5•19”定为“中国旅游日”。

2009年2月和5月,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又组织召开了设立中国旅游日论坛。许澎、姚秉忠、刘德谦、王琪延、张凌云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的最佳选择。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

2009年12月7日,中国旅游日征集策划专项工作委员会通过新浪网,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旅游日”具体日期方案。

2009年12月28日,“第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北大山鹰社代表发出设立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倡议。

2009年12月29日,《中国政协报》组织全国政协委员召开“中国旅游日”设立日期专题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陈铎、成岳冲等多人提出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更具合理性。

2010年1月,历届“中国当代徐霞客”,300多名大学生校园媒体记者和旅游实践营营员,通过其所在组织,向国家旅游局提议将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

2010年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中国旅游日”专家意见征询会。

2010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中国旅游日”设立具体日期意见征询会。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等部委派人参加了会议,并就“中国旅游日”设立的具体日期发表意见。国家民委、休育总局出具了书面意见。会后,国家旅游局研究形成关于“中国旅游日”设立日期的请示意见,提请国务院批复。

2010年4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请示,建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

2010年5月19日~21日,“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在宁海举办,来自中国高校传媒联盟100所高校的大学生代表呼吁将“5月19日”确立为“中国旅游日”。

2011年3月30日,在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将每年的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42号文正式批复,同意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为“中国旅游日”。

2011年4月12日,国家旅游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展开阅读全文

二:寒衣节的由来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旧时,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明《帝京景物略》载:“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朝开始,姓氏合而为一。姓氏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同一个起源。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同姓的不断出现,为了区别家族的地位、出身,才产生了氏,最早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

上古的尧帝族号为唐,其后代便以唐为姓;齐、鲁、秦、晋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国号;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代有不少人分别用他们的谥号“文”和“武”为姓;东郭、南门、南宫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为姓的;以动植物和数字为姓的有牛、马、羊、龙、熊、柳、杨、花、李、千、百、万等;以官职官位、爵位、爵号为姓的有司徒、帅、尉、王、公、侯等;以封地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职业为氏的有陶、巫、屠、卜等。不少“姓”和“氏”出处相同,因此除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由母系转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两者合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压岁钱的传说由来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除夕的晚上,很多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为什么会得到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

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展开阅读全文

愚人节的由来与习俗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愚人节也称万愚节,是西方国家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定于每年的4月1日。这一天,不管说什么话都是可以相互开玩笑的,因此这天充满了欢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人节的由来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愚人节的由来:

1、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通用的阳历),以元旦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改变了过去以四月一日为新年的开端。但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的历法在这天送新年礼,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把守旧派这些做法大加嘲弄,给他们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聚会。从此,在这天捉弄人便流传开来。当人上当受骗的时候,捉弄他的人会大声叫:“四月之愚”(“POISSON DAVRIL”),意为“四月恶作剧”。聪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2、据英国历史学家的考证:“愚人节”的起源乃是出于印度佛教那句“到达彼岸”的话。而英人百科全书里面则是记载着:“愚人节”乃是公元十五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那时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四月一日处以极刑,也就是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之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3、相传距人类始祖亚当之后约一千六百五十年间,上帝以洪水来毁灭世界,但仅留下亚当的第三个儿子慧德的后代诺亚,他以一条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后,诺亚便放出一只白鸽,想探求一块洪水消退之后的陆地,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后人认为,在这一天去做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就好像一只白鸽做了白工一样,行为愚蠢,为“愚人节”之起源。

4、根据基督教徒的说法是:“愚人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受难的日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被迫到处奔走后人以四月一日这一天来纪念他此种无辜地被人活活钉死,其实含有警惕之意义。

愚人节的习俗:

1、鱼宴: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鱼宴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或是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篮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2、做假菜:在愚人节的聚会上,还有一种做假菜的风俗。有人曾经描述过一个典型的愚人节菜谱:先是一道“色拉”,莴苣叶上撒满了绿胡椒,但是把叶子揭开后,才发现下面原来是牡蛎鸡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实下面是甜面包屑和鲜蘑;此后上的菜还有用蟹肉作伪装的烧鸡和埋藏在西红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饭后,客人还可以从药丸盒里取食糖果。

3、互相开玩笑: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总之,每逢愚人节这一天,动物园和水族馆还会接到不少打给菲什(鱼)先生泰歌(老虎)先生的电话,常常惹得工作人员掐断电话线,以便减少麻烦。

现今的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的压力也因此增大,通过愚人节以一种幽默轻松的形式来发泄情绪,舒缓压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但是,要注意的是欺骗,愚弄,整蛊要以不伤大雅为前提,不涉及到对他人的人身攻击。否则因为开玩笑而对他人的生命、名誉、财产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产生了严重后果,就算是愚人节的无心之过,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展开阅读全文

植树节的由来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展开阅读全文

劳动节的由来英语作文

全文共 2355 字

+ 加入清单

As for"51 causes of the section"s are such:

This stanza comes from the worker’s big strike of American Chicago.On May 1 in 1886, Chicago of 20 in order to fight for practicing eight hours to work to make but hold the big strike, many ten thousand workerses pass by hard of bloodshed conflict, acquired the victory finally.For memorial this time the socialist that the worker’s one who exercise, July 14 in 1889, from all countries Marxist call represents the conference, Parisian solemn and impressive open in France.On the conference, attend meeting to represent the consistent approval:Common festival that May 1 settl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letariat.This resolution get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worker responds to actively.On May 1 in 1890, the working class of Euro-American all countries leads off to go into the street, holding the grand demonstration and holding a meeting, fighting for the legal rights.From now on, every time round this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abors the people to all want the catcall, parade, to show to celebrate.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activity of the Labor Day and can trace back to to 1918.Is a year, etc. of some knowledge members of revolution at Shanghai, Suzhou ground sends forth to introduce toward crowd"51" of handbill.On May 1 in 1920, worker’s crowd of etc. of Peking, Shanghai, Guangzhou city goes into the street to hold the huge parade of threatening force and hold a meeting.After new China establish, our country in December of 1949 will"51" settle for the legal Labor Day.

"51" night before lasts of 1921, the long and hot store labor extension school that summer waits for someone to establish in the communism group of Peking member 邓 in, the workers learn to sing 《 51 memorial songs 》 .Its lyrics is: "The beautiful freedom, the star of world, puts together me red-blooded, sacrifice for him, want to sweep away the force system everything clean, remember the beautiful day of May first.The red flag dance in the wind, walk bright road, each exhausted ability, each take need, don’t divide the rich and poor high or low, responsibility only mutual aid, wish hard everyone is together enterprising." This stalwart and emollient song, from grow the teacher of the hot store labor practice school and University of Peking to progress the student to create the plait but become together.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脑健康日由来和意义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9月是中国健康月,9月16日是第8个“中国脑健康日”,而9月2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老年痴呆日”。两个“日”的设立凸显“脑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其受关注程度。据了解,目前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近700万,每年新发病人都超过200万。而中国在医学界对于脑健康的研究重点是集中在脑血管、老年痴呆症、癫痫、精神发育迟滞等典型病症上。在所有的疾病中,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是最高的,其中70%以上都留下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国际脑研究组织第四届神经科学大会,把21世纪称为“脑的世纪”。近年来,我国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9月16日,我国把每年9月命名为“脑健康月”。中国医促会脑健康专业委员会的王忠诚等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发出倡议,将每年9月16日定为“脑健康日”。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作文精选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国农历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但其实,冬至吃饺子也有一段古老的历史!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相传河南人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虽然常常吃饺子,但莫过于冬至和除夕这两顿饺子吃得最惬意和温馨,一方面是传统节日别有意味,另一方面是家人团聚,格外亲切热闹。

现如今,饺子的做法也很多,虽不为治病吃饺子,但仍然要健康吃饺子,专家讲,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制作饺子皮时不妨在精粉中适量加入高粱面、燕麦面等杂面,营养更丰富,口感也更好,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如今很多饭店在饺子皮中加入菠菜汁、胡萝卜汁或者西红柿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元旦"最早的由来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的元旦由来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感恩节的由来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11月份最后的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与的好收成。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

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春节由来作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元旦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中,[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元宵节民俗和由来作文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的正月十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的由来作文450字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吧!到了春节人们会贴对联,挂红灯笼等习俗,可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每到12月31就会从海底爬到陆地上来,吞食家畜,人们只好扶老携幼前往深山,躲避“年”的追击。

这天除夕到了,村中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哪有时间来管他呢?只有一个老奶奶给他一些食物充饥并劝他到深山去。可老人却笑道:“您让我在您家住一天,我一定会赶走‘年’的!”老太太再三劝阻却经不住老人的恳求,只好让他留下,自己独自前往深山。

晚上,“年”又来吃牲畜了。可这个除夕它发现气氛与往常有些不同:“年”往前走看见有一副对联,吓的直打哆嗦。可它还是壮着胆子往前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响了,“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风一吹一个大红灯笼掉了下来,“年”竟仓慌而逃了。

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从此以后,人们挂红灯笼,贴春联等,“年”再也不敢出来了。于是古往今来,代代相传,这个习俗就这样留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名字的由来作文300字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10岁了,平时别人叫我的名字我就答应,只知道每个人都有名字,从来不知道名字还有由来

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爸爸一直着急地给我起名字,爸爸还专门去找了一位起名大师。起名大师根据我的生辰八字给我起了好几个名字,让我的爸爸、妈妈来选择。妈妈选来选去给我选了“笑歌”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我就用了“笑歌”这个名字。我问妈妈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呢?妈妈说因为这个“笑”字是代表高兴、开心的意思,妈妈想让我的生活每天都高兴快乐,充满欢声笑语。这个“歌”字呢,妈妈想让我唱的歌声很好听,“歌”字代表歌颂、赞美的意思,妈妈希望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伴随着我。

原来我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呀!

一个小小的名字就代表了妈妈大大的愿望,正如一颗小小的心就带给了自己大大的梦想!

所以,你知道我的名字了吗?它不仅是一个代号,而且还承载着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