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由来

由来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由来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由来问题。

分享

浏览

2963

作文

1233

关于五一劳动节的由来50字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已基本形成。从2007年11月9日开始,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比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神奇的星座——流星雨的由来_3000字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

白羊座:“咩,整天呆在这儿,

无聊死了!”

双鱼座:“就是就是。”

金牛座:“不如我们去下面

玩玩吧!”

……

射手座:“好呀,咱们十二兄弟转转街,正好我也买个新弓箭。”

水瓶座:“嗯,我瓶子里的水也该换换了呢!”

天秤座:“那这样的话...我也应买个新秤啦!”

巨蟹座:“靠!你.你们......”

天猫座:“喵,你们可以把我也带上么?”

大犬座:“汪,还有我!还有我!”

天兔座:“可别忘了我呀!我可还

想着底下的胡萝卜,青菜......”

天鸽座:“你呀,就知道吃。”

“没错!”

“好啦好啦,Let"sgo!”

“GO!”

哇!大家一个接着一个飞快的向前奔去!

“咻——”

它们都拖长了尾巴,于是,世界上就有了

流星雨......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人口日由来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倡议这一天为"世界50亿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视。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重视,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求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此后,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要开展宣传活动。

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的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为了进一步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联合国确定今天为世界"60亿人口日。

展开阅读全文

情人节的由来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情人节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广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为了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出于战争考虑,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神父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违背旨意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因而被处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Valentines Day 。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与习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读书日始于1995年,目的是推动阅读和写作,宣扬跟阅读关系密切的版权意识。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

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世界读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

于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也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展开阅读全文

灯谜的由来

全文共 5020 字

+ 加入清单

一、概述

灯谜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特产。可以说:没有汉文字就不存在灯谜。灯谜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之一。通过猜谜,可以扩大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所以学习灯谜,学习灯谜发展史,能够进一步认识丰富悠久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说灯谜是中华文化的特产,外国文化就不会产生灯谜呢?下面试举两例,使大家有个初步认识。

1、个儿小又圆,性情柔又软,皮肤白又嫩,心里香又甜(打一食品)

2、清明前夕(打一食品)

这两条谜的谜底都是元宵。前一个是谜语,后一个是灯谜,前一条把元宵的特征毫不搭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元宵的灯谜作法是将清明解释为朝代名,清、明之前是"元朝"。"夕"隐"宵"。它是在文字上做文章的。而外国文字,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灯谜只有汉文字才有,是中华文化的特产。

二、灯谜溯源

灯谜的前身是隐语(即隐意的语言)。隐语的含意是"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别出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谲谏三类,现分别举例如下:

(一)密言:密言一般只有对方才能理解。史籍最早的密言事例是"麦鞠河鱼"。公元前597年,楚国大夫申叔展与萧国大夫还无社的密言对话,当时楚强萧弱,因萧人杀了楚国两个大夫,楚欲兴师伐萧。申与还很友好,欲将伐萧事告知还,还正与同僚谈话。申就以隐语暗示还,问还有无麦鞠,还不解其意,答:"没有"。再问"有没有山鞠穷",还仍不解,答曰:"没有。"直至讲"河鱼腹疾"还才解其意,暗示申拯救之。"河鱼腹疾"指河中之鱼,久在水内则生腹疾,暗指还在萧国会遭难,劝其避难。

(二)测智:用

三、隐向谜过渡

隐语经过发展和演变,到了战国末期,起了质的变化。隐语少了谲谏内容,带来了隐语的缄默。这时隐语已发展为"赋体隐"和"离合"两类形式。谜语正是隐语经过这两种类型的过渡转化而成的。

(一)赋体隐

赋是古代文学体裁的一种,以赋的体裁出现隐猜一物,则为赋隐。赋体隐从战国末期开始,到了汉代由自己说底改为让对方猜破,这就具备了谜的完整雏形,只是尚未定名罢了。

典型的赋体隐就是东方朔与郭舍人对隐:

郭先出隐曰:"客从东方,且歌且行,不从门入,逾我垣墙,游戏中庭,上我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不伤。此何物也?"

东方朔不但知此何物,而且立即编了一则同底隐语回敬郭舍人:"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蚊。"

赋隐的特点:

1、以文为主,或是文学化口语,便于记录,便于猜射。

2、对象是物或是事。

3、内容带有普遍性。

4、面上叙述完整一件事,用拟人来写,符合隐"以此喻彼"的原则。

(二)离合

如果说赋隐是事物谜(谜语)的过渡形式,那么文义谜(灯谜)是由离合过渡而成的。

汉字经过秦代改革以后,为增损拆拼创造了条件。以离合形式出现的隐字谜,要数"曹娥碑题隐"最为典型。

故事出在公元143年浙江上虞地方,曹娥觅父自沉江中,县令尊其为孝女,设庙立碑,故事曲折动人,碑文生动感人。中郎蔡邕夜过其地,边摸边看,读完这篇碑文,遂题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碑阴,无人能解其意。后曹操、杨修路过此地,杨修解出此隐:"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所以后世称蔡邕为谜界宗匠,杨修为猜谜鼻祖。而"黄绢幼妇"成为谜的代辞了。后来出现了谜格,人们也就把曹娥碑的这种离合猜射法称为"离合格",又叫"曹娥格"。

离合有如下特点:

1、它是以文字为主,对象没有限制,除事物外,也可以用于人,取其字。

2、此时的离合,面上只能各自成文,还不能全文连贯成意。

四、谜字的出现

谜"字约出现在公元450年左右,是南朝宋鲍照(414-466)所创。鲍照写了"井、龟、土"三个字谜。50年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给谜下了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因此"谜"性质确定了。谜从一开始就孕育着双胎,即文义谜和事物谜。

(一)文义谜

例如"井"字谜:"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

第一句用"二"字形成一个字体;第二句有四个支柱,八个头;第三句,一八指一个字八个角,五八为四十即四个十。前三句,每句皆为一个"井"字,第四句为会意。这与绝妙好辞一样,是在文字上做文章的,称之为文义谜。

(二)事物谜

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谜底是筷子。

这个谜是通过事物的特征来猜射的,所以称之为事物谜。

(三)谜的特征

1、谜通过赋体隐及离合的过渡成为有定理,有规律,有完整含意的一门学科。

2、谜的对象主要是物。

3、谜以求底为目的。

4、谜包括事物谜与文义谜两类。

五、灯谜的产生

谜自战国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时间,盛行不衰,同时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明代分成两支,灯谜从谜语中派生出来,分支立户,自成体系。分支后的文义谜称为灯谜。为何称为灯谜呢?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灯谜"因此而得名。也做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

六、灯谜与谜语的区别

由于谜在分支以前叫做"谜语"。分支以后一支为文义谜即现在的灯谜。一支为事物谜即分支后的谜语。为了区别分支前后的谜语,在学术上,把分支后的谜语(事物谜)称为"民间谜"。"谜语"专指分支前的谜,包括灯谜和民间谜。

为了进一步区分灯谜和谜语,特举几例以便对照。

1、谜底同样是蚕

谜语作法:"一个姑娘真可爱,不吃荤腥吃树叶,成天劳动纺织线,为了别人好穿戴。"把蚕的生活习性用拟人法描写出来。

灯谜作法:"孤帆远影碧空尽。""蚕"字可分解为"天"、"虫"。"虫"象形远远的孤帆,孤帆在天的尽处,与天相接,天在上,帆(虫)在下,合为"蚕"字,但与蚕的习性、特征毫无关系。

2、谜底同样是"锁"

谜语作法:"为奴舍身看家门,丈夫出门随主人,君子见侬常退去,只怕小人怀侬身。"把锁的特征维妙维肖地描写出来。锁是看家门的,钥匙拟为丈夫,总是跟随主人外出。正人君子看见锁挂在门上,知主人不在就退回去了。而小偷窃贼却要撬锁开门。

灯谜作法:一分硬币。"锁"字可分解为小、金、贝。最小的金属货币,当然就是一分硬币了。与锁的特征毫无相关。从上两例可以看出:谜语以和谐的语调,丰富的想象,拟人的笔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而灯谜主要从文字上着眼。

七、灯谜与外国谜的区别

外国也有谜,但也是谜语性质。例如有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谜语大意是:

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上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谜底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力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到了老年,临近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这个谜也是利用人的特征来隐射的,与英语man(人)的任何一个字母无关。由此可见,中国的文义谜,外国文字无法表示。所以灯谜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

八、灯谜原理

灯谜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律,要掌握灯谜的规律,就必须从认识它的基本原理入手。

灯谜自与谜语分支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由原来单从文字的离合形式发展成文义别解等多种形式。即除了用离合形式构成灯谜外,还利用汉字中一字多义的特点,将语句中的字词不做原意解释而是引出歧义(这叫做别解),从而产生谜趣。所以有"灯谜贵在别解"一说。例如:

徒呼负负 猜学校名词一 学生服

其中"徒"和"服"就是用了一字多义来产生歧义的。"徒"原意为"只是、只有",别解为"学徒、学生";"服"字原意为"服装",别解为"信服、认输"。因而谜底别解为"学生服输了"来扣合谜面。但"学生服"根本就没有学生服输的意思,所以与原义产生歧义,符合灯谜原理。有一条谜"上是一,下是一,中间也是一",猜"三"字。这就不成谜了。因为"三"字就是由三个"一"上中下构成的,与原义相同,没有别解。下面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谈谈灯谜的别解。

以"行"字为例:

读xíng有这几种意思:(1)表示走的有"行走"、"步行";(2)表示流通的有"推行"、"发行";(3)表示做的有"举行"、"执行";(4)表示行为的有"品行"、"行为";还表示"可以"、"能干"等,与其同音的字有"形"、"邢"、"型"等。

读háng有这几种意思:行列、排行、行业、银行等,与其同音的字有"杭"、"吭"、"航"等。

读héng有"道行",表示功夫。与其同音的字有"横"、"衡"、"恒"等。

读hàng有树"树行子",表示排成行列的树。与其同音的字有"沆"等。

由于这些基本要素的可变性,为灯谜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汉字的形变和音变也都是为达到义变的目的。下面就从形变、音变、义变三个方面分述灯谜原理。

一、义变

一个字不管它有多少释义,当它在一定条件下,只能有一种释义。例如"行"字,当它与"步"字构成"步行"时,只能是走的意思,这叫做本义;如果把步行的"行"字解释成行为的"行"或解释为"可以"、"能干"和"行业",即用非本义去解释特定的词句,这在语文上叫做歧义。灯谜就是利用这种非本义的含义进行别解的。例如:

走读 猜学科一 行为学

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品行的一种学科名,这里把表示行为的"行"别解为"行走"。因而谜底别解为"行走为了学习"扣合"走读"。如果用"步行学习"猜"走读"就不成谜了。因为答案和面意相同。再如:

固一世之雄也 猜教育名词一 操行

答案的"行"字本义是行为。这里用非本义解释成"真行"使之别解为"曹操真行"扣合。因为面是赞扬曹操有才能的一句话。

二、形变

汉字形态特征,绝大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成。很多的字还可以做组合上的变化,成为另一个字。还有许多字都是由会意、象形而产生的。灯谜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些特点成谜的。

例如"明"字是由"日、月"构成,因而可以用"一月一日"猜"明"字,不过这种成谜方法太直解,不含蓄。而用"元旦"猜"明"字比较含蓄。因为元旦是一月一日。

再如:"校"字可析为"木、交"二字,用"西郊桥头"猜"校"字。因为"郊"的西部为"交","桥"字前头为"木"。这种成谜法学术上称为增损离合法。

又如:"另"字可变形为"加"字,所以用"另有变动"猜"加"字。

还可以通过想象,把汉字的某一部首,某一笔画或某一字,象形为某一物来成谜。例如:"三星桥下接儿归"猜"学"字。学上三点象形为三颗星,"冖"象形为桥,这种成谜方法,经常被谜人采用,因为它具有诗情画意,融吟诗、作画、猜谜于一体。

三、音变

根据汉字的音读变化来成谜,音读变化可分为同音字变和句读义变两种。

1、同音字变:即同音别字,利用同音字变来达到义变从而产生别解来成谜。例如:

玉洁冰心 猜唐诗人 李(里)白

把"李"字变为同音的"里"字产生义变。解释为"心里很洁白"扣合。现在这种扣合通常要加上谜格,象这种首字谐音的称为白头格。

2、句读义变:利用汉语中句读不同,含义也不同的特点来成谜。本义"应用/力学",顿读成"应用力/学",就把原意别解了。本义是"同学/好",读成"同/学好",也就产生了歧义。例如:

攻书莫畏难 学科一 应用力学

大家都以雷锋为榜样 学校用语一 同学好

综上所述,别解是灯谜的核心。通过汉字的形、音、义的变化来产生别解。这是成谜的手法之一。在具体应用时,这三种方法常常混合使用。灯谜艺术就在于"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本义出于意料范围的解释,别解不合常规,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九、灯谜规则

学习灯谜,首先要弄懂灯谜的规则。灯谜的规则可归纳为四条:底不重面,面要成文,字宜规范,事需符实。为帮助讲解,先介绍一下灯谜的组成。

一条谜至少有三个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有的还有谜格)、谜底。例如:别骄傲(猜学校用语一,秋千格)满分。"别骄傲"就是谜面,"学校用语一"是谜目,"秋千格"是谜格,"满分"是谜底。谜面好比考题,谜目是指示答案的范围,谜底显然就是答案了,谜格不过是提示谜底需要做文字上的某些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纪念中元节的手抄报:中元节的由来之鬼节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还是一个民间鬼节。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记载,中元节时,人们要做“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中元节因为正值秋收季节,故意含有“收获祭”之意。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东中元节祭祖习俗也较为普遍,是乡间祭祖的重要日子,时间一般都在午后。在潍坊各地家家包水饺,备纸香,或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菏泽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已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在德州则流行放河灯,据记载德州的中元节放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制船,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河上顿时灯火通明,灯具顺流而下,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场面颇为壮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最著名、流传最广者要算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目莲」,从小被地藏王菩萨引渡出家,他的母亲郤因欧打和尚、浪费食物...等等种种过失,死後被打入地狱,目莲知道这个消息时,母亲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悬」的惩罚,为了报答母亲的乳哺之恩,目莲准备了饭菜要给母亲吃,但是食物一到母亲的嘴边,便化成火焰;目莲无计可施,请求释迦牟尼佛帮忙,佛祖说明目莲母亲生前的种种过失,如果要让她吃东西,则要在七月十五日准备各种斋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莲依法施行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後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中元普渡。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为「救倒悬」之意,南北朝时即有人将「盂兰盆」解为「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图案,应为佛教徒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三关于教师节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大概是孔子那个时代吧,就有教师节。最初的时候,每个老师门下都有若干的弟子,这些弟子每年总会相约在师傅的生日那天举行一个简朴而庄重的仪式,用虔敬的心态向师长送去敬仰和祝福。

有关教师节的来历,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这算是一个自有来历的教师节吧。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感恩节的由来作文600字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节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自从1863年阿伯拉罕.林肯总统将感恩节宣布为全国性节日后,大多数美国人都庆祝这一节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美国人和加拿大人(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庆祝感恩节时通常用加好调味品的烤火鸡、鸭、鹅来摆宴。远离家乡的人被作为客人受到邀请。人们也为那些不幸者送去食物。当地一些机关、学校和教堂先收集食物然后装入食品篮内分发给穷人。有些商店老板还将火鸡送给雇员和一些老顾客。渡过了艰难冬季的这六十个人邀请了当地印地安人的首领(他们与他谈判并签了协议)来共享丰收之果实。令他们吃惊的是,这位印第安人首领带来了九十名虽服饰整洁却饿得慌的印第安勇士!很显然,他们准备的食物不够了。这些印第安人很快回去拿来来了野鹿和其它食物。这顿宴席由火鸡、野鹅、野鸭、龙虾、爆玉米、蛤肉、玉米饼、酸梅、水果和苹果汁等组成,共持续了三天。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元宵节的由来[400字]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的习俗是赏花灯,吃汤圆。汤圆也叫元宵,接着妈妈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元宵节的美丽传说。

相传汉武帝跟前有一个很聪明的大臣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在宫里听到一个宫女在伤心的哭泣,东方朔就问她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宫女告诉他自己名字叫元宵,进宫好多年了,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很想见见自己的父母。东方朔想了想说:别担心,我来想办法让你们团聚。

第二天东方朔就扮成了一个算命先生,对每个来算命的说:正月十五那天你会被大火烧死。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就纷纷求东方朔救救他们。东方朔告诉他们正月十五那天火神会穿着红衣服,叫人们去找火神帮忙就可以了,回到家,东方朔就让让丫环穿着红衣服骑着毛上街,人们就围上去求救,红衣女子就拿出准备好的书信叫他们转交给皇帝,让皇帝照办就可以逃过一劫,汉武帝为了老百姓的安危就照着上面的要求去做了。

正月十五那天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挂满灯笼,黄宫里的人到街上赏灯,和外面的老百姓混在一起,结果真的安然无恙。当然元宵也乘此机会溜回家和父母团聚了,后来人们就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元宵节,意思着团圆吉祥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关于全国爱耳日的由来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yjbys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卫生部、中国残联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传力度还不够。因此确定2004年我国的爱耳日活动主题是——“防聋走进社区”。旨在发挥社区人口密集、传播迅速,宣传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体会到日常保健、规律生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或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年不懈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历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实施早期干预

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

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

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

2005年: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

2006年: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 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2007年: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

2009年:正确使用助听器

2010年: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

2011年: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2012年:减少噪音保护听力

2013年: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

2014年: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2015年: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了解耳朵

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耳朵。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展开阅读全文

“拍马屁”的由来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男子节由来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8月8日为中国男子节,也有爸爸节之称。是在1945年8月8日,由上海的部分爱国人士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纪念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父亲们。8月8日的爸爸节与父亲节不同,是中国特有的男子节,原因很简单:“八八”与“爸爸”是同音。其由来据说与抗战有关,1945年8月8日,上海部分爱国人士发起“父亲节”,纪念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父亲们。抗战胜利后,就把每年8月8日定为爸爸节。

每年8月8日为中国的男子节!也是所说的88(爸爸)节! 八月八日爸爸节,这个节日的由来和对日抗战有关。 民国三十四年,当时抗战打得正火热,上海的爱国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还举办庆祝活动。抗战胜利后,上海仕绅名流们觉得庆祝父亲节实在太有意义啦!积极争取之下,八月八日就被当时的中央政府订为爸爸们的专属节日。

对于“中国男子节(父亲节)”,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据老人们讲,我国的“中国男子节”,诞生于1945年8月8日,当时正值我国抗战时期,上海部分爱国人士发起“爸爸节”来颂扬、纪念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父亲们。这一构想立即得到上海市民的响应,抗战胜利后,就把每年8月8日定为“爸爸节”,并通令全国遵行。

“爸爸节”定于每年的8月8日,是因为“八八”和“爸爸”同音,并且从字形上将“八八”二字连缀后,正如一个“父”字。从此,8月8日就成为中国的“父亲节”。关于为什么又叫中国男子节,可能是根据没有成为父亲的男人们的意见决定的吧!不过非华语地区就不能玩这种谐音游戏了,例如:日本父亲节就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父亲节,则是在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展开阅读全文

感恩节的由来与习俗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感恩节后,学校会让同学们画一张感恩节的画,大多数学生都画的是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名遐迩的“天津三绝”食品之首。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经创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展开阅读全文

我名字的由来作文100字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名字是爸爸取的,很小的时候,爸爸跟我讲起过我的名字的由来

我爸爸姓“徐”,妈妈姓“赵”。所以取了一个“兆”是妈妈姓“赵”的谐音。

爸爸说,当时他本来想给我取武则天的明空“曌”,可是怕别人读不出来,电脑里面不好打,另外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我刚一生下来没两天就进了隔离室,爸爸怀疑那个“曌”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这个字太厉害了,还是换一个吧,就这样爸爸就给我取了一个数学上表示最多的“兆”。

我名字中的“祺”是好运的意思,加上一个这个“兆”字,就象征着有很多好运,我也从我的名字中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爱,希望我好运永远陪伴着我。

我爱我的名字,因为里面融入了父母对我期盼和爱,但是,我知道光靠好运是不行的,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许。

想到这里,我再也不为我的名字有点像个男孩而不高兴了。

我爱我的名字,因为我能从中体会到我们家庭的美满和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的由来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起床后,我兴冲冲地跑下楼吃早点。待我坐在餐桌边一看,“啊,全是粽子!”咸的,甜的,肉的满满一大桌。“对了,今天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所以必须吃粽子!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我们家“老学究”又要开始卖文了……

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听老爸讲叙端午节由来的故事。原来,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都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屈原大夫呀!想象着两千多年的今天,一个人郁郁孤独地徘徊在“汨罗江”边,然后,纵身一跃……想到这里,于是我向老爸建议“等下我们去看‘划龙舟’时,也带一点粽子去投到江水中!?”只见老爸犹豫了一下后,“当然可以!但为了更好地纪念屈原,待会我们要先学一首屈原的诗赋”。

吃完早餐,老爸选了屈原的《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哎!读起来拗口得要命,但听老爸说屈原的《离骚》,不仅是我们 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看来不得不“重视”了。于是,认真地听着老爸“一字一句”的解释后,又开始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摇晃”了一上午后,终于可以去看“划龙舟”了!按奈住激动的心情,拎着一包“粽子”和老爸出发了。只见清澈的漓江上,几条挂着彩旗的龙舟漫不经心地“游戈”着。“我们桂林的龙舟赛是‘五年一小划,十年一大划’,今年既不是‘小划’,也不是‘大划’!”老爸在旁失望地说道。

唉!看来是我的“运气”不好,哪怕是“小划”也行啊。听老爸讲九八年的那次“大赛”,光参“赛”的龙舟就有一百二十多条!漓江两岸挤满了观赛的人群,还有来自国际上的龙舟队呢!那,该是何等壮观啊!

这时,远处江面划来一条插着三角形彩旗的大龙舟。对了,船中间还有一顶庄严的“黄罗盖伞”,还有“蟠桃树”,披红挂彩的龙头上还“长”着长长的龙须呢!随着阵阵鞭炮声,一支高亢、悠扬的“唢呐”声也冉冉传来。这,大概就是老爸说的“龙舟唢呐调”吧……

展开阅读全文

鸿雁传书的由来成语故事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由来, 不知道的那我告诉你们。

奶奶说是这样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风俗与纪念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后洹罗江附近的渔民闻讯立即驾渔舟赶来抢救。为了尽快救到屈原的遗体,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担当浆片,几个人划着一只船,争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没有找到。这里的渔民耽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用竹简装米丢在水里,让鱼去吃,免得伤害他。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白天睡觉,梦见屈原对他说:“听说你要来祭我,我很感谢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给蛟龙抢吃了,希望你用楝树叶把桶塞好,外面用五彩丝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区回就照他的话去做。这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的由来,据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之遗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的由来的英语作文700字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Today is Dragon Boat Festival. My mother let me watch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rom the computer. In fact, it was a memorial to Qu Yuan. Qu Yuan was a patriot. He wanted to make his country strong and often give advice to the king, but the king did not like to listen and he drove him out of the country.

Once the Qin state came to the state of Chu, the state of Chu was quickly defeated, the country was soon lost, and Qu Yuan was more sad. In the early May of this year, five, he moved a big stone and threw himself into the river. People know, very sad, in order not to let the fish eat Qu Yuan, put the dumplings inside the bamboo tube, throw it into the river, hope that the fish will not eat Qu Yuan, the dumplings are like this.

This story tells us to love our country. I also know, now eat dumplings, but is bamboo, replaced by a kind of broad leaves. Eating zongzi is also a memorial to Qu Yua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