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由来

由来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由来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由来问题。

分享

浏览

2985

作文

1233

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_端午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驶着船把饭装到逐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相爱。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老丙大龙潭。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们便聚集在元阳县乌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跳舞。跳完歌舞后,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与端午节习俗有关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三八妇女节的由来

全文共 6806 字

+ 加入清单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世界妇女节史

节日起源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中国19世纪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受到的女权主义影响,主要是属于这一代的。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像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英、法等国进入到机器工业大发展的阶段,以大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而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取得胜利,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妇女积极参加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妇女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开始兴起;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启发了妇女争取平等权利斗争的觉悟,是妇女运动产生的直接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先进女性冲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束缚,走向社会,拥有与男子同等抗衡的社会分量。然而,新兴的男权政客依然蔑视妇女,于是她们开始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发展沿革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尽管后来当局出动警察攻击并驱散了抗议人群,但这次抗议活动促成了两年后的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的建立。

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妇女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首次庆祝妇女节是在1909年2月28日,当时美国社会党发表了一项宣言,号召在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这样每年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913年。

1910年,社会主义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1911年3月19日,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等国总共超过一百万人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6天之后的3月25日,纽约发生了著名的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火灾吞噬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生命,这其中大多数是意大利和犹太移民。而恶劣的工作条件被认为是导致如此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这场火灾后来还对美国的劳工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妇女们也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形式反对战争。

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后来还证明是俄国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当时的俄国妇女举行罢工,要求得到“面包与和平”。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的女权活动家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伦泰(Alexandra Mihalovna Kollontai)说服列宁将3月8日设为法定假日。苏联时期,每年都会在这天纪念“英雄的妇女工作者”。不过在民众中,节日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而演变成类似西方的母亲节和情人节之类向女性表达尊敬和爱意的机会。至今,这天仍是俄罗斯的法定假日,男性会赠送礼物给妇女以祝贺她们的节日。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正常举行,但后来一度中断。直到19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又逐渐恢复。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9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联合国的倡议导致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

中国妇女节史

节日起源

从1924年中国人第一次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以来,该节日己经成为了国共两党领导中国妇运的重要场域。“三八”国际妇女节代表革命传统及其作为中国百年妇运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国人首度公开、正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在1924年3月的广州,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关注到妇女问题,在中共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提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这一后来以一贯之的妇女运动指导方针。随后,向警予出任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多次在上海领导女工斗争,仅1922年一年间就在上海的六十间丝厂、三万名女工中先后发动十八次罢工。但是当时中共内部妇女力量薄弱,1922年6月时只有女党员4名,到1923年6月时也不过13人。建立广泛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需求迫在眉睫,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就提出“一般的妇女运动如女权运动、参政运动、废娼运动等,亦甚重要”、“本党女党员应随时随地指导并联合这种种运动,口号应是“全国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母性保护”、“赞助劳动女同胞”。这些口号之外,还应加入“打倒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两个国民革命运动的口号,以引导占国民半数的女子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就在中共二大召开的这一年,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国民党改进会议,再次改组国民党,在新修订的党纲与总章里规定设立“妇女委员会”,以“调查国内外妇女状况,并研究国内妇女问题之解决方法”。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获大会通过,促使《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政纲中明确规定:“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从而确立了妇女在社会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则。何香凝作为中国国民党早期最重要的妇女运动领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时期,作为国民党中央的一个党务部门,国民党的妇女部同样关注“国民革命是妇女的唯一生路”,将妇女解放与国家救亡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国共两党妇女工作有着基本的共识。

当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遵照两党的决议,女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各级妇女部的领导工作。向警予、蔡畅、邓颖超、杨之华等中共早期妇女工作领袖都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和沪、粤等地的地方党部妇女部担任领导职务。

发展沿革

1924年广州对于“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中国首次公开的“三八”节纪念活动,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重要场域,“国际妇女节因而也成为广大妇女教育、检阅自己力量和加强团结的盛大节日。”

1924年2月下旬,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部会议上,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由中央妇女部负责出面发起集会和游行示威,会后何香凝承担了纪念活动的筹备事宜。1924年3月8日上午,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广州各界妇女2000多人参加。何香凝主持大会并发表演讲,介绍了“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及纪念它的意义,痛述了广大妇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鼓励妇女坚决地走“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和妇女自求解放的道路。”

庆祝大会结束后,何香凝同与会者一起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争取妇女解放”等口号,“第一次将中国妇女的要求全面提出来了。”何香凝还组织10余人散发会议口号和传单,派出27个演讲队,分赴工厂、剧院等处演讲,宣传会议精神,启发妇女群众觉悟。以此为契机,广东妇女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国共两党的妇女部在1924年2月末、3月初围绕“三八”国际妇女节举行的一系列活动,首开国人庆祝国际妇女节的先例。这一年还是“除广州外,别处的女界,不曾听到对于这国际妇女节有怎样的举动。”但此后,“三八”国际妇女节在中国各地、各妇女团体间迅速传播,每年的庆祝活动不断。19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各地妇女代表齐集北平,为抗议段祺瑞政府视女性为非国民的荒唐选举权规定而举行示威游行。1926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尤其是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的劳动妇女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纪念运动”。在杨之华的回忆中,这一年的纪念活动不仅在京沪穗这样的大城市声势浩大,甚至深入到梅州、梧州、宜宾、保定、酉矍陵、平江这样的中小城市。

1927年3月8日的武汉更是空前的热闹——10万(也有说20万人)妇女大游行,庆祝国际妇女节。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共产党员黄定慧(当时叫黄慕兰,是中共武汉妇女部部长)20世纪90年代在口述回忆中称:“1927年,我被任命为‘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活动的筹备主任…3月8日那天,十万多名妇女在城市中央广场集合,我们先开了个会,国共两党中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来了,宋庆龄、何香凝和柳亚子也来了。我是会议的主席,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莫大荣誉。这件事使得许多人至今仍记得我。讲话后,会议结束了,然后十万多名妇女行进到嘉宾所在的看台,再继续向市中心游行。”

虽然之后不久,国共第一次合作就失败了,但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重要的教育、动员场域这一传统,却在国共两党的妇女工作中都得到了保持。1932年在瑞金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群众纪念大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检阅了苏区的妇女赤卫队”。陕甘宁边区建立后,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不仅有常规的庆祝活动,中共中央还会有针对性地提前发布文件、指示,比如1938年的《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部的指示》,1941年《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和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的决定》等。“三八”节和围绕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成了中国共产党一年一度发布妇女工作政策、建立妇女工作统一战线、动员基层妇女参与妇运的重要抓手;这一传统在新中国时期也得到了很好地继承。

而在国民党方面,“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动员妇女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这一功能,也并未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而消解。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对于群众妇女运动采取了紧缩政策,但无论是在“新生活运动”中,还是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三八”国际妇女节都不仅是个重要的节日,还是响亮的战斗号角。而民间的妇女组织,更是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得天独厚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发动妇女参与妇运。比如193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南京各界妇女集会,并向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要求政府规定妇女参加国民会议代表名额,这一活动间接促成了1936年国大选举成功产生妇女代表,这是近代中国妇女参政运动迈出的重要一步。

抗战爆发前,“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更是成为了中国各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重要场域。女作家谢冰莹曾经写过“多难的‘三八”’一文,纪念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她和她的朋友们自费创办《妇女之光》杂志,投身抗战,并计划在3月8日举行示威游行,结果却在妇女节当天遭到巡捕查禁的遭遇。1936年的“三八”节,虽然当时政府已下令禁止集会游行,但北平、上海等地仍都举行了盛大的示威运动,中国共产党更是组织各界妇女2000多人举行了纪念大会,提出“妇女界团结起来”等口号,会后并举行规模巨大的示威游行。这是日后全民抗战中妇女运动的先声。而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重庆、延安、西安、成都,还是孤岛上海,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以1940年为例,“不但重庆、成都、金华、昆明、桂林、贵州……等大城市里热烈的举行纪念‘三八’大会,有千万人行列的游行,发行特刊……在各处偏僻的乡镇也都举行了纪念‘三八’。为了争取全民抗战的胜利,在这一年的‘三八’各地妇女一致地提出了要‘实行宪政’、‘反汪肃奸’及‘全国妇女大团结’的口号”。限于篇幅,无法详述这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国共两党的组织发动工作,但“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国共两党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场域,这一点是值得重视的;而中国的“三八”纪念活动背后的革命性、斗争性也是值得铭记的。这国际妇女节庆祝活动会演变成国共两党争夺对于中国妇女运动话语权与领导权的舞台。

近代发展

1949年以后,《人民日报》每年发表“三八”国际妇女节社论,该社论成为了“由全国妇联主持的代表国家行为的‘三八’节大型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自大革命以来,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重要载体开展妇女工作的传统在新中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1960年以来对“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与表彰活动,更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女劳模”为象征的“新中国妇女”形象赋予了更明确的性别属性。“三八红旗手(集体)”的评比活动始于1960年,1960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提出了评比标准。而1960年2月15日的《人民日报》通知中进一步指出该评比活动的意义在于,“全国妇女一定要人人树雄心,个个立大志,争取成为红、勤、巧、俭的社会主义劳动妇女,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60年国家建设计划,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1960年3月5日,由全国妇联等9个团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和鼓励一万个(实际是10002个)“三八红旗手”(6305名)和“三八红旗集体”(3697个)的广播大会在北京举行。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个广播表彰大会之盛况空前,“从边疆到内地,从沿海到山区,我们辽阔广大的祖国就是广播大会的会场。参加大会的有一亿二千万以上的各族各行各业的妇女。”

虽然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国妇联业务工作在文革期间基本停止,《人民日报》从1967年开始不再发表“三八”社论。但以康克清、邓颖超为首的中国的妇女工作领袖们锲而不舍又充满智慧的努力,使这一传统在1973年得以恢复,这与中共中央重建妇女组织、再度重视妇女工作的进程完全契合。1978年3月4日,全国妇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都各界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座谈会,在文革期间中断的“三八红旗手(集体)”的评选活动在1979年得以恢复——使得1924年以来,“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重要场域的传统得以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立春的由来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劳动节的英语作文:劳动节的由来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Five one Workers International Labor Day from the city of Chicago in the United States strike. In May 1, 1886, 216816 workers in Chicago to fight for the eight hour working day strike held, after a bloody struggle, finally achieved victory. To commemorate the great labor movement in July, 1889, Engels organized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founding declared May 1st each year as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day.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This decision immediately positive response from workers around the world. In May 1, 1890,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lead the working class to the streets, held a grand demonstrations and rallies, fighting for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then on, every day working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rally, parade, to show to celebrate, and public holidays.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Labor Day activit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1918. This year, a number of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Suzhou, Hangzhou, Hankou and other places distributed to the masses in the "five on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in 1949 December to May 1st as a statutory labor day,

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National Day holiday. Every year on this day, celebrating the country, people put on costumes, be jubilant to gather in the park, theater, Plaza, celebrate the meetings or participate in variou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worker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or.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2024中考英语作文素材:母亲节的由来

全文共 2193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Mothers Day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May 9, 1906, American Philadelphia Anna Jia Wei silks mother died, her grief. In the next year Mothers death anniversary, miss Anna mother organized a memorial service, and encourage others to express their gratitude to the mother in a similar manner. Since then, her lobbying and appeal to all walks of life,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thers day. Her appeal to get a warm response. In May 10, 1913, American house and Senate passed a resolution, signed by President Wilson announcement, decided each year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 as mothers day. The move by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to follow, to 1948 xieshishi Anna, 43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mothers day.

母亲节在我国最早是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Mothers day in China is the first 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this festival.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thers Day is also accepted for the mainland. Guangdong Province, beginning in 1988, Hangzhou city began in 1989, the womens federations at all levels have mothers Day celebration, and the selection "good mother" as part of the festival.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On Mothers Day carnations to the mothers for many people, this is from 1934 May America issued the first mothers Day commemorative stamps. Stamp a kind mother, hands on knees, delighted to see the vase in front of a bunch of bright beautiful carnations. With the spread of the stamps, linked the mothers Day carnations in many peoples minds, carnations became the symbol of motherly love flowers, respected by people. Mothers Day carnations and he relates in together. People miss mother, your mothers feelings, hopes in the carnation, carnations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recious gifts mother gifts.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说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各国国庆节由来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例文2:双十一光棍节的由来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光棍节的来历,一直是个迷,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说法。其中光棍节产生于校园文化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但由谁最先提出已不可考了。众多说法中,光棍节起源于南京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同时期诞生在不同地区,后续在南京地区高校开展比较活跃,继而通过群体活动和媒体传播,光棍节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一:南大卧谈会

光棍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被人广为接受的是,它起源于南京大学宿舍文化。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一段时间卧谈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节日被渐渐带入社会,并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流行开来,并由光棍节发展出了“脱光节”。光棍节来源的其他说法或系后来编造。

二:爱情故事

男主角木光昆,生于1970年11月11日。由于名字特殊,从小学到大学外号都叫“光棍”。他在南大读大二时和一名女生开始了一场恋爱。只是没想到,幸福是那么的短暂,女生突然查出患了绝症,最终离开人世。在她走的那天,木光昆跑到顶楼,点燃蜡烛,吹了一晚的笛子。从此,木光昆似乎变了一个人。读大四那年的11月11日,也是他生日的那天,同宿舍的舍友们在南大第一宿舍的楼顶上陪他一起喝酒庆生。此后,关于木光昆的故事在南大流传开来,他的生日于是被定为“光棍节”。这个故事后来也被南大同学改编制作成校园微电影播出。

三:京工光棍节

可能源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京工光棍节”。这一说法是说“光棍节”的说法最早源于1992年的北京理工大学,几位同学为了打发即将到来的周末,于是想出了去找女生联谊的想法。第二天在食堂门口贴了一张写着“京工光棍节”的海报。

四:麻将

传说中,有四个男人,当然都是光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搓麻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自摸或者接炮,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四条。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

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话。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

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也就是四条……

相传当天光棍们都要吃糖葫芦,而且要一口气吃光,这叫“脱光”,要不然,来年还是光棍。

展开阅读全文

圣诞节的由来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天,许多同学都在收集1角钱硬币,说是收集24个不同姓氏个的1角钱硬币,到圣诞节就可以许愿。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我们过圣诞节有什么意思呢?说起圣诞节,可能谁都知道,但关于圣诞节的由来,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资料,和大家分享。

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根据天主教的福音书,耶稣是伯利恒的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孕后生下的,玛利亚和丈夫约瑟当时正在去罗马人口普查注册的路上。耶稣的出生在信徒看来是犹太教预言中的默西亚将要到来计划的实现,因为伯利恒是约瑟祖先大卫一族的家。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在中国大陆,其实一直都没有庆祝圣诞节的习惯。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受到香港及其他西方社会的影响,不少商场都希望透过“圣诞节”来促进商机,鼓励市民购物,使“庆祝圣诞节”在中国大陆亦开始流行起来。不过,亦有部分人认为“庆祝圣诞节”是一种文化上的侵略,耶稣基督传统上在中国大陆不被广泛被认为是圣人,没有为他的生日庆祝的理由,应该称呼这一天为“耶诞节”。

展开阅读全文

传统美食玉尖面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54 字

+ 加入清单

玉尖:愿意指纤白的指尖,也指对山的美赞或被白雪覆盖的山峰。

玉尖面:宋代宫中的一种面食。宋陶毂《清异录·玉尖面》:“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

宋:宴几道《阮郎归》词:“粉痕闲印玉尖纤,啼红傍晚奁。”

元:杨维桢《学书》诗:“歌彻《阳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

元:杨维桢《郭天赐春山图》诗:“酒倾一斗金壶汁,貌得江心两玉尖。”

《群音类选·戴王雪访》:“玉海翻银浪,苍峯换玉尖。”

贞观十一年(638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临别时,武媚娘想吃母亲亲手做的玉尖面,以此挂记家人。据说,武则天在她有生之年过生日时,必吃玉尖面。

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高密之风,重用酷史周兴、来俊臣等。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候思止等一大批酷史,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史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酷史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诸其亲党数百家。

逃亡南方及岭南一带的唐之宗室与权贵后裔,还保留了吃玉尖面的习俗,但对武氏王朝十分痛恨,要对武则天食其肉,啃其骨。如是在吃面时,削薄牛肉扎针,过滚水,盖于面上以食之。历史已过上千年,无法考证当时玉尖面的做法,也无记载。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副考官。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光绪年间,黄自元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至中年,因丁忧回籍,不复出仕。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起用湘军。黄自元被调北上,兵败之后,只身自海上逃归。此后定居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与诸生析疑释难,勤诲不倦。

据说,黄自元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时,无意获得古法玉尖面的制作,为后人谋生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在安化古县城(梅城)西街开一面馆,取名“玉尖面铺”,由黄自元亲自题写门匾,挂黄自元字画于店内。所作面条很早以来就享有盛誉。其特点是注重合理选料,精工制作,调料讲究。如面条讲究新鲜,煮面条的水讲究宽、清、开,面码讲究随到随制,新鲜可口。有炸酱、酱汁、蟹黄、瑶柱、三鲜,鸡丝、酸辣等品种。其面条全部采用手工擀制,面质优良、精细均匀,下锅不沾不稠,吃起来极有韧性。其油码选料考究、制作精良、色香味俱佳,60多个花色品种各具特色,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自主选择,据说当年卖的最火爆的是“红烧肉面”。面馆生意红火时,正值毛泽东在四处求学、考察,1917年8月和1925年6月,毛泽东两次来安化梅城,皆寓居文庙内。其间几次去过“玉尖面铺”,并留下对联“昔日玉尖昭明月,今朝峒蛮创乾坤”。他不但是去欣赏黄自元的书法,听武则天玉尖面的典故,红烧肉玉尖面。但1939年抗战时期一场大火把“玉尖面铺”付之一炬。

1989年,“玉尖面铺”,重开于湖南安化梅城古镇,继续传承了民国时期的配方和技术,先后在湖南开了数十家店铺,主打黄牛牛肉面,特别是“媚娘牛肉金针面”与“孜然香菜牛肉面”、“红烧肉玉尖面”,采用独特制作方法与汤料配方,堪称一绝。1998年、2004年、2008年三次对店堂进行了大规模装修改造及品牌升级。2009年组建成立的“湖南玉尖餐饮有限公司”,致力于面食文化的发掘和品牌连锁经营。2014年由合肥惠民梦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入股重组,研发五谷粗粮面,倡导健康饮食。立志将百年品牌的老字号的“玉尖面铺”开遍全国。

现如今,玉尖面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英语写作素材精选:冬至的由来

全文共 1979 字

+ 加入清单

The winter solstice, the winter solstice as the "holiday" in han dynasty, the rulers to congratulate ceremony known as "He Dong", official holidays, routine officialdom popular each "winter" worship custom. "Were" has such records: "before and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the gentleman place static body, baiguan, scenes, and then pick an auspicious day Chen save trouble." So on the court and off to rest, to the army on standby, frontier retreat, business travel out of business, family and all distinctions to food, visit each other, a joyous festival "place static body". When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winter solstice is called "the age", people to elders to extend holiday greetings to your parent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gradually become the sacrifice to ancestors and gods.

Tang and song period, the winter solstice is to worship the day of worship ancestors, the emperor held outside the day to worship, the people in this day to the parents or elders worship.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emperor have to worship, of "winter solstice jiao days". There has to be given to a emperor, table officials ritual, but also to each other for congratulations, like New Years day.

Winter festival also called yesterday, hand in winter. It is 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China, have "the winter solstice as big as a year". Winter solstice supplements, is Chinas traditional customs, folksay: fill a lump-sum winter, in the coming year without pain. Summer volts, winter lump-sum. The winter solstice mend, nutrients.

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进补,是我国传统风俗,俗语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补一补,一年精气足。

展开阅读全文

节日由来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196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理事会发布的第1969/59号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1970年10月14日举行了第一届世界范围的庆祝世界标准日的活动。设立世界标准日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国际标准化对世界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使其适应世界的商务、工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庆祝世界标准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理事会于1978年9月通过决议,再一次鼓励该组织成员在每年的10月14日在各自的国家举行庆祝活动,并开展标准化的有关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的由来与含义

全文共 146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小雪节气每年都会有的,但大家对于小雪节气了解的不多吧,那么关于小雪节气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小雪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1月22或23日为小雪节气。我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

小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小雪”是指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节气的气候特征

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

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节气的民间习俗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人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

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以腰果、芡实、山药熬的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饮食养生饮食方面要多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

展开阅读全文

赶鸟节的由来说明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年仲春月朔,是瑶族人的赶节。相传,在好久好久之前,江华山区,林木富强,很适合鸟雀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等等熬过了隆冬,看到山桃花开了,伸动翅膀,飞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里人来了,就唱起欢乐的歌;看到妹姑手里黄灿灿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进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得更欢了,邀集火伴,快来“会餐”!如许,它们常常成群结队,飞如乌云遮日,落象黑幕压地,耕蓬菖人一走,它们奇妙地摸索了“稻草人”,飞落坡地,用锋利的嘴巴不断地啄,不一会儿,山土就培植浪费蹂躏地不成模样了。鸟害成炼蓬菖人的一块芥蒂。山地里没有了收成,耕蓬菖人只需吃蔬菜,官府的钱水粮流也干枯了,皇上发了慌,忙下圣旨:“谁制住了鸟害,赏林九架,免税九年。”

圣旨传上去以后,山主、耕蓬菖人都想开了体例。盘云寨有个盘英姑,很爱唱歌。耕蓬菖人听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块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羞得不敢开口,盘英姑的歌停了,鸟雀们还久久不肯分开。耕蓬菖人想到:要赶鸟,盘英姑必然有体例。因而,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离开英姑的木楼,跟她学起了唱歌,并筹议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耕蓬菖人中间去,商定下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种之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赶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去。在盘云寨,有个叫盘阿肚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凌晨,他把鸟笼挂在木楼的房梁上,逗着画眉唱。说也奇特,也引来一些山雀,日停寨头,夜宿楼檐,山主非常欢畅:“哈哈,九架岭又到我名下了。”因而,他仓猝修书,陈述天子。天子朱笔一点,号令各盗窟:山主们多养画眉,正月末一天,以鸟引鸟,把九山九岭的鸟雀引上白头山石岩岭。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种早包谷了,天朝晨,九十九寨的耕蓬菖人,歌颂着集会寨头。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鸟雀一群群飞出山林,飞来盗窟,好不欢畅,举起鸟笼,抢在耕蓬菖人的前头,向白头山堆积。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人们,飞往白头山。

这天,白头山上人多,鸟也多。好天,鸟雀飞成排,为歌颂者遮日荫,雨天,鸟雀飞成队,为唱歌人挡风雨。耕蓬菖人从凌晨唱到傍晚,鸟雀真的忘了飞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们悄悄拜别。到第二天,鸟们飞到云头寻觅歌声,它们围着白头山飞,仿佛山头有听不完的歌声。如许,鸟雀们在白头山呆了半年,比及它们醒来,坡地上只剩了稻谷杆子,耕蓬菖人们早把粮食收进了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经典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晋献公,他有个妃子叫骊姬。由于骊姬的儿子奚齐想继承王位,骊姬便千方百计地设计谋害太子,太子申生被逼无奈,只好悬梁自尽了。骊姬奸计得逞之后,又想杀害申生的重耳,重耳听到风声就连夜慌忙逃出了皇宫。

重耳逃出皇宫时,身后跟着数百个随从,可是在逃亡路上,需要经历的磨难数不胜数,几百个人的队伍变成了几十人,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了。有一次,公子重耳饿得快昏倒了,手下的忠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割下来,烤熟了给重耳吃,以表自己的一片忠心……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得知骊姬已被诛连九族时,便回到皇宫执掌了政权,这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读后感。晋文公把以前忠于自己的人,都封官加爵,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一个人说起了介子推,晋文公才猛然想起了他,就派御林军出去找他,然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御林军去介子推家三次都家门紧锁,晋文公就亲自去他家,不想,介子推却背着老娘,二人一起逃上了家对面的绵山。有人给晋文公提议说:“我们把这座山三面点火烧了,只留下一面不烧,介子推就会从不烧火的一面下来的。”

晋文公果然采用了他的意见,照他说的方法做了。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见介子推的影子。等到大火熄灭后,御林军就上山去看,只见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课烧焦的柳树而死了。这棵柳树的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名。

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把第二年去祭拜的那天定为“”。唐朝时,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就是现在的清明节。在民间清明节里就有吃寒食的习惯了。

[经典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春节由来作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元宵节的由来作文300字左右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xx年11月17日星期三晴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听公公说:“正月十五是点灯节。谁家生了男孩必须在腊月十五的宗氏祠点上一盏灯,一直点到正月十五。这表示宗氏又添了一口丁了。”真是重男轻女,现在可都不时兴这个了。

正月十五,太阳一下山,我们全家吃完元宵,就立刻走向人民公园——花灯集中点。

夜幕降临,人民公园里人山人海,男女老少个个满脸笑容。我们看到的是花灯海洋,我们随波逐流,观赏着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飞龙喷火、狮子玩球、鲤鱼吐珠、龙凤呈祥……真是千姿百态。

“轰!轰!轰!”啊!人民广场开始放烟花了,人们朝人民广场的方向望去,看到天边五颜六色的烟花,真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人们无不欢呼雀跃,感到无比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春联的由来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古代的艺术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古代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朝,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朝,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节贴春联的传统习俗起于宋朝并在明朝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大臣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艺术艺术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日记名字的由来怎么写三年级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样东西会陪伴你一生,不管是富人或穷人都会拥有;有一样东西不管你觉得好或不好都要接受;有一样东西属于你之后,便很难更改……它就是——名字

自从我出生那刻起爸爸妈妈就费尽心思,为我准备好了这份大礼。我姓朱,名怡宁,下面我就跟你们说一下它的由来吧!

我是跟爸爸姓的,几乎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朱”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7位,令我最自豪的就是我的前辈中就有开国黄帝朱元璋,他神威英武,聪明而有远见,平定四海。能够为民造福,他曾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叹官,是一代明君,令后人敬仰。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调皮鬼”给我取一些绰号如:小猪猪……

妈妈告诉我“怡”字在字典上表示愉快、和悦,他们希望我每天都能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即使遇到“暴风雨”也要用“小太阳”去消灭它,打败它。“宁”在字典上表示平安、安宁、宁静,妈妈希望我这一生都是平平安安的,他们还希望我做一个文静娴淑的小淑女。这两个字可都是他们在字典上历经“千辛万苦”反反复复筛选出来的,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名字不仅是一个称呼,常常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便更多的是父母对我们深深的关心和浓浓的爱,请大家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小年的由来简介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是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在这一天,传统人家都会在家里祭拜灶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关于小年的由来,主要与民间传说中的灶王爷有关。

传说灶王爷名叫张单,本是民间的一个俊俏公子。张单娶妻后性格大变,成天游手好闲,最后落得个沿街乞讨的下场。一天,张单在乞讨时走到了前妻家中。见到妻子后,张单羞愧难当,一头钻进了灶台被大火烧死。玉帝知道此事后,认为张单知道羞愧,便把他封为了灶神掌管民间,并让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百姓

知道此事后,纷纷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拜灶神,希望灶王爷上天后能够多汇报家里的好事,所以民间便有了: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俗语。

久而久之,腊月二十三日就成了送灶神的日子,也被人们称为小年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