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由来

由来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由来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由来问题。

分享

浏览

2957

作文

1233

端午节的由来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起床后,我兴冲冲地跑下楼吃早点。待我坐在餐桌边一看,“啊,全是粽子!”咸的,甜的,肉的满满一大桌。“对了,今天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所以必须吃粽子!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我们家“老学究”又要开始卖文了……

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听老爸讲叙端午节由来的故事。原来,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都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屈原大夫呀!想象着两千多年的今天,一个人郁郁孤独地徘徊在“汨罗江”边,然后,纵身一跃……想到这里,于是我向老爸建议“等下我们去看‘划龙舟’时,也带一点粽子去投到江水中!?”只见老爸犹豫了一下后,“当然可以!但为了更好地纪念屈原,待会我们要先学一首屈原的诗赋”。

吃完早餐,老爸选了屈原的《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哎!读起来拗口得要命,但听老爸说屈原的《离骚》,不仅是我们 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看来不得不“重视”了。于是,认真地听着老爸“一字一句”的解释后,又开始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摇晃”了一上午后,终于可以去看“划龙舟”了!按奈住激动的心情,拎着一包“粽子”和老爸出发了。只见清澈的漓江上,几条挂着彩旗的龙舟漫不经心地“游戈”着。“我们桂林的龙舟赛是‘五年一小划,十年一大划’,今年既不是‘小划’,也不是‘大划’!”老爸在旁失望地说道。

唉!看来是我的“运气”不好,哪怕是“小划”也行啊。听老爸讲九八年的那次“大赛”,光参“赛”的龙舟就有一百二十多条!漓江两岸挤满了观赛的人群,还有来自国际上的龙舟队呢!那,该是何等壮观啊!

这时,远处江面划来一条插着三角形彩旗的大龙舟。对了,船中间还有一顶庄严的“黄罗盖伞”,还有“蟠桃树”,披红挂彩的龙头上还“长”着长长的龙须呢!随着阵阵鞭炮声,一支高亢、悠扬的“唢呐”声也冉冉传来。这,大概就是老爸说的“龙舟唢呐调”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各国的过法

全文共 2576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各个国家的习俗安排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9年7月,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宣布将每年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至今国际劳动节已走过120余年的历史。

1877年,美国开始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罢工,工人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第一次提出实行8小时工作制。当时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甚至长达18个小时。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工人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企业主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各地工人纷纷参加了罢工运动。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虽然被迫制定了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的劳动时间仍然远远超过8个小时。工人们决定为了争取生存权利,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美国和加拿大的8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8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余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当时在芝加哥城就有4万5千余名工人涌上街头,主要是纺织和建筑工人,这使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处于瘫痪状态。罢工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芝加哥政府当局极为恐慌,在5月3日,警察使用暴力镇压,打死打伤了4名罢工工人,同时逮捕了数百人,8名罢工发起者被指控涉嫌谋杀,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绞刑,另一人在狱中自杀,其他3人直到1893年才被释放。这场工人运动虽然遭到镇压,但其意义却十分深远,此后由于各国工人的不断斗争,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至今,“五一国际劳动节”已走过120余年的历史。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劳动人民都要庆祝。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介绍“五一”。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

习俗;

美国:每逢9月的劳动节,美国人可以放假一天,全美各地的民众一般都会举行游行、集会等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对劳工的尊重。在一些州,人们在游行之后还要举办野餐会,热闹地吃喝、唱歌、跳舞。入夜,有的地方还会放焰火。

俄罗斯:游行、集会、娱乐一个都不少自国际上设立劳动节以来,俄罗斯一直比较重视这个特别的节日。“五一”这天,俄罗斯全国放假,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及群众性游行。过去,上述活动主要是由政府组织,游行队伍中包括各企业、机关的代表。现在,除政府统筹的庆祝活动外,各种不同政见的非政府组织、劳工团体,都会在这一天自发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既可以借这个机会充分阐述各自的政见,又能扩大本组织的影响。一般来说,“五一”游行的队伍要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和庆典。同时,俄罗斯各地的各种俱乐部还会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人们的节日情绪很高。

日本:劳动节逢“黄金周”日本是一个节日比较多的国家,5月1日前后的节日就很多,如4月29日植树节、5月3日宪法纪念日、4日国民假日、5日儿童节,这些假日连起来,一般日本人至少有一周休息时间,最长的甚至达11天。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个长假的意义真是不同寻常。因此,在日本,劳动节专门的庆祝活动日渐被“五一黄金周”所取代。而且从4月29日开始,日本就已经进入了“黄金周”。日本全国的许多饭店、温泉等娱乐设施,纷纷在“五一”前打出各种广告招揽游客,普通旅馆的房间价格也比平时提高一倍以上。

加拿大:同为北美国家,加拿大与美国一样也是在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庆祝劳动节。在渥太华、多伦多等城市,每年劳动节时都会举行游行和集会,以此表彰工会组织下的工人对加拿大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另外,比较与众不同的是,在大多数加拿大人的概念中,这个9月的劳动节标志着夏天的结束。一般情况下,家长们会利用劳动节的假期给孩子买新学期的学习用品,商家也往往借机促销文具。

泰国、秘鲁:放假一天。泰国于1932年首次颁布劳工条例,随后将每年的5月1日确定为国家的劳动节,以此嘉奖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这一天,泰国全国统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会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不过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和泰国的情况比较类似,南美国家秘鲁也规定5月1日为国家的劳动节,而且全国放假一天。

意大利:不庆祝不放假。不过,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太一样的是,意大利尽管承认“五一”国际劳动节,政府也表示尊重劳工,但一般人并不举行专门的庆祝活动,也没有全国性的“五一”假期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将“五一”确定为劳动节,不少国家都放假一天,还有的国家则根据情况将公共假期放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波兰:1日放假,由于3日是波兰国庆节,有的单位会从1日休到3日。5月1日时,波兰全国工会协议会、社会民主党、劳动联盟等左派团体和政党举行了庆祝“五一”群众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打着“8小时工作日”等标语。

墨西哥:今年5月1日也是墨西哥的儿童节,但墨西哥没有全国性的休假。以前有过在五一这天工人罢工或游行等活动,但今年没有。

德国:1日放假一天,德国也只休一天,并不会补休。据悉,每年德国很多人都会借五一这个机会闹事,抗议政府,要求减税。今年也不例外,从30日就有骚乱发生持续到1日,很多超市被抢,汽车被砸、烧。

展开阅读全文

雷锋日的由来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1、雷锋纪念日的来历

雷锋同志因公牺牲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导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觉得类风湿和平时期青年的一个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2日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它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全面概括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了。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

2、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为典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主要特点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不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甘当一刻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忘我劳动,助人为乐,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今,雷锋精神集中体现在青年志愿者身上,他们不拿工资,不求回报,完全义务的为国家和社会作者自己的贡献。

3、雷锋名言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原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2)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4)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植树节的由来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植树节,首始美国。

起初只是在内布拉斯加州,后很快风行全美,其他许多国家纷纷仿效。我国植树节,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当时农商部规定在清明日。由于各地气温殊异,四月五日左右的清明节,北方较寒,尚可植树;而南方已草木萌动,树木一经移栽,有碍生长,故须另择日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中有人提议,孙中山先生是领导推翻几千年封建王朝,创立民国的伟大元勋,功悬日月,名垂千古,以他的逝世纪念日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无论意义与时令均甚合宜。这一提议遂获得通过。并确定兰花为首都市花。

1930年3月12日,这一天在南京的国民政府要员齐集南京东郊中山陵,参加第一次“国父逝世纪念植树仪式”,以后亦每年举行。但由于当时政府倡而不力,始终未能推广开来。 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绿化造林取得了很大成绩。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更进一步确定,将3月12日定为全民植树节。现在每到这一天,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党政军民,工农商学,纷纷出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形成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群众自觉活动。全国许多城市还选了市树、市花。

南京选雪松为市树、梅花为市花。3月12日植树节,已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2000字

全文共 241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植树节的由来100字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

解放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平,1929年移灵柩于南京紫金山,1930年国民党政府曾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小升初满分作文:端午节的由来

全文共 241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

国际禁毒日的简介和由来

全文共 2485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禁毒日全称是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由1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管制麻醉品滥用今后活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并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大会结束时,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即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束后第二天)定为“国际禁毒日”。从1992年起,国际禁毒日每年都有一个活动主题,以达到国际社会关注和共同参与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毒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由贩毒、吸毒诱发的盗窃、抢劫、诈骗、卖淫和各种恶性暴力犯罪严重危害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治安秩序。有些地方,贩毒、恐怖、黑社会三位一体,已构成破坏国家稳定的因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抵御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即“国际禁毒日”)。

中国禁毒发展史

毒品犯罪是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犯罪。1988年12月19日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中,对毒品犯罪行为作了详细规定,即“非法生产、制造、提炼、配剂、兜售、分销、出售、交售、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行为,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行为,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预备行为和与之有关的危害行为。”毒品违法行为包含吸毒、注射毒品的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把它规定为一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给予治安处罚、劳动教养,并对成瘾的吸毒行为人规定要予以强制戒毒。毒品犯罪,则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治安秩序的活动,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即采取坚决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禁毒运动,收缴毒品,禁种罂粟,封闭烟馆,严厉惩办制贩毒品活动,8万多毒品犯罪分子被判处刑罚,2000万吸毒者被戒除了毒瘾,并结合农村土地改革根除了罂粟种植。短短三年时间,就基本禁绝了危害中国百余年的鸦片毒害,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

80年代以来,在国际毒潮的侵袭下,由于中国毗邻“金三角”毒源地的特定地理位置,境外毒品不断向中国境内渗透,导致已经禁绝的毒品祸害又卷土重来。因毒品过境引发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逐步蔓延。在毒品违法犯罪死灰复燃并逐渐增多的现象露头之后,中国政府禁毒的态度明确,决心坚定,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同毒品违法犯罪进行坚决的斗争,加强禁毒工作领导,健全禁毒法规,完善禁毒措施,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并加大禁毒斗争的人力、财力投入,增加缉毒专项编制,组建缉毒专业队伍,拨出禁毒专项经费,改善禁毒装备,加强戒毒基础建设和研究。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毒品对人民群众的侵害,挽救吸毒者的生命,遏制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是终消除国内毒品消费问题,中国政府对吸毒成瘾人员,由公安机关依据国务院《强制戒毒办法》通过行政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强制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其戒除毒瘾。对经强制戒毒后的出所人员,由家庭、单位、常住地公安派出所及基层群众组织,共同负责开展对强制戒毒出所人员的后续帮助教育工作,防止其复吸。对发现的复吸者,由司法部门对其实行劳动教养,继续帮助其戒毒。

云南等省在强制戒毒工作方面摸索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许多地方就强制戒毒、戒毒所管理等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地在全社会帮教挽救吸毒者、减少复吸率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陆续开展了对吸毒人员的调查登记,逐步摸清了吸毒人员情况,为深入开展戒毒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际禁毒日历年主题:

从1992年起,国际禁毒日都确定有一个主题口号,以达到国际社会关注和共同参与的效果。如

1992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全球问题,需要全球解决”。

1993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实施教育,抵制毒品”。

1994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女性,吸毒,抵制毒品”。

1995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国际合作禁毒,联合国90年代中禁毒回顾”。

1996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滥用毒品与非法贩运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后果”。

1997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让大众远离毒品”。

1998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无毒世界我们能做到”。

199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亲近音乐,远离毒品”。

2000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面对现实,拒绝堕落和暴力”。

2001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体育拒绝毒品”。

2002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吸毒与艾滋病”。

2003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让我们讨论毒品问题”

(2003年中国“6·26”国际禁毒日的宣传主题为“远离毒品,关爱未来”)。

2004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2005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珍惜自我,健康选择”。

2006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不是儿戏”。

2007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2008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依法禁毒、构造和谐”。

200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的生活,你的社区,拒绝毒品。”

2010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

2011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青少年与合成毒品”。

2012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全球行动共建无毒品安全社区”。

2013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2014年国际禁毒日主题是:珍惜美好青春,远离合成毒品、拒绝毒品,健康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8.1建军节作文:建军节的由来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建军节的来历作文四:八一的由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中国的纪念性节日。每年8月1日举行。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工产党为挽救革命,于这年的8月1日在中国工产党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率领中国工产党影响的北伐军3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起义部队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建立了在中国工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人民的革命中国工产党,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8月1日这一天被规定为建军节。

1933年6月26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机关——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作出了《中央局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同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指出:“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7月11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政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第46次会议,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并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斗争中生长起来”。规定“于今年‘八一,红军节授予战旗于红军的各团,同时授奖章于领导南昌暴动的负责同志及红军中有特殊功勋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制定红军家属优待证”。此后,每逢“八一”建军节,都要开展拥军优属的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后,仍然以“八一”为建军节。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初中生写作素材大全:春节的由来

全文共 1945 字

+ 加入清单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传统美食玉尖面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54 字

+ 加入清单

玉尖:愿意指纤白的指尖,也指对山的美赞或被白雪覆盖的山峰。

玉尖面:宋代宫中的一种面食。宋陶毂《清异录·玉尖面》:“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

宋:宴几道《阮郎归》词:“粉痕闲印玉尖纤,啼红傍晚奁。”

元:杨维桢《学书》诗:“歌彻《阳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

元:杨维桢《郭天赐春山图》诗:“酒倾一斗金壶汁,貌得江心两玉尖。”

《群音类选·戴王雪访》:“玉海翻银浪,苍峯换玉尖。”

贞观十一年(638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临别时,武媚娘想吃母亲亲手做的玉尖面,以此挂记家人。据说,武则天在她有生之年过生日时,必吃玉尖面。

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高密之风,重用酷史周兴、来俊臣等。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候思止等一大批酷史,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史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酷史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诸其亲党数百家。

逃亡南方及岭南一带的唐之宗室与权贵后裔,还保留了吃玉尖面的习俗,但对武氏王朝十分痛恨,要对武则天食其肉,啃其骨。如是在吃面时,削薄牛肉扎针,过滚水,盖于面上以食之。历史已过上千年,无法考证当时玉尖面的做法,也无记载。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副考官。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光绪年间,黄自元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至中年,因丁忧回籍,不复出仕。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起用湘军。黄自元被调北上,兵败之后,只身自海上逃归。此后定居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与诸生析疑释难,勤诲不倦。

据说,黄自元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时,无意获得古法玉尖面的制作,为后人谋生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在安化古县城(梅城)西街开一面馆,取名“玉尖面铺”,由黄自元亲自题写门匾,挂黄自元字画于店内。所作面条很早以来就享有盛誉。其特点是注重合理选料,精工制作,调料讲究。如面条讲究新鲜,煮面条的水讲究宽、清、开,面码讲究随到随制,新鲜可口。有炸酱、酱汁、蟹黄、瑶柱、三鲜,鸡丝、酸辣等品种。其面条全部采用手工擀制,面质优良、精细均匀,下锅不沾不稠,吃起来极有韧性。其油码选料考究、制作精良、色香味俱佳,60多个花色品种各具特色,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自主选择,据说当年卖的最火爆的是“红烧肉面”。面馆生意红火时,正值毛泽东在四处求学、考察,1917年8月和1925年6月,毛泽东两次来安化梅城,皆寓居文庙内。其间几次去过“玉尖面铺”,并留下对联“昔日玉尖昭明月,今朝峒蛮创乾坤”。他不但是去欣赏黄自元的书法,听武则天玉尖面的典故,红烧肉玉尖面。但1939年抗战时期一场大火把“玉尖面铺”付之一炬。

1989年,“玉尖面铺”,重开于湖南安化梅城古镇,继续传承了民国时期的配方和技术,先后在湖南开了数十家店铺,主打黄牛牛肉面,特别是“媚娘牛肉金针面”与“孜然香菜牛肉面”、“红烧肉玉尖面”,采用独特制作方法与汤料配方,堪称一绝。1998年、2004年、2008年三次对店堂进行了大规模装修改造及品牌升级。2009年组建成立的“湖南玉尖餐饮有限公司”,致力于面食文化的发掘和品牌连锁经营。2014年由合肥惠民梦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入股重组,研发五谷粗粮面,倡导健康饮食。立志将百年品牌的老字号的“玉尖面铺”开遍全国。

现如今,玉尖面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联合国日的由来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联合国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后又有波兰补签。

1945年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展开阅读全文

南瓜灯由来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南瓜灯源于古代爱尔兰。传说一个名叫JACK(杰克)的人,是个醉南瓜灯

南瓜灯

汉且爱恶作剧。一天JACK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JACK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儿。

展开阅读全文

圣诞节的由来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是耶稣诞生的日子,是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定这一天为圣诞节。其实圣诞节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讲这第二个原因。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12月25日的早晨,有一个不明飞行物,也就是被我们称为UFO的飞碟,突然降落在中东巴勒斯坦一带。人们都好奇地围上去。这时,从飞碟里走出了一位仪态端庄的老人。他面容和蔼,用生硬的英语说:“我是火星派来的使者,我叫圣代,我希望能和地球有友好关系。”这个自称为“圣代”的火星人还带了一些礼物送给了巴勒斯坦的人们。可是那时的人们思想封建,他们并不相信宇宙里还有火星人,以为宇宙里只生活着地球人。

“圣代”非常伤心,他刚想坐飞碟回到火星,忽然看见冥王星的大坏蛋来地球上抢劫了。他连忙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虽然他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是敌不过大坏蛋的,但为了地球上的人们,他冲了上去。

……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两人同归于尽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大英雄和出生的伟人耶稣,把这一天定为“圣诞节”。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和“圣代”的悲壮故事感动着一代代,也说明了一个真理:凡是为人类而献身的人,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万圣节的由来

全文共 2416 字

+ 加入清单

Die meisten denken wahrscheinlich, dass Halloween ausschließlich auf amerikanische Traditionen zurückzuführen ist. Mit dieser Annahme liegen wir jedoch ziemlich falsch. In diesem Artikel klären wir, woher Halloween ursprünglich kommt und was es mit dem Kürbis auf sich hat.

大多数人大概会以为万圣节是起源于美国的传统节日,如果这么想的话,我们就错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解释,万圣节的起源以及万圣节和南瓜的关系。

Der Name Halloween kommt von All Hallows‘ Eve, welches die katholischen, irischen Bräuche am ?Vorabend von Allerheiligen“ beschreibt. Diese Rituale fanden in der Nacht vom 31. Oktober zum 1. November statt und wurden ursprünglich im katholischen Irland gefeiert. Im 19. Jahrhundert wanderten zahlreiche Iren in die USA aus, nahmen den Brauch des All Hallows‘ Eve mit sich und bauten ihn weiter aus. So verbreitete sich Halloween langsam in den USA und in Kanada und entwickelte sich dort zu einer der wichtigsten Feiern.

Halloween(万圣节前夕)这个名字来自于All Hallows‘ Eve(诸圣节前夕),这一天在天主教和爱尔兰人的习俗中被称为“万圣节前夜”。这一宗教仪式最初由信天主教的爱尔兰在每年10月31日晚上到11月1日举行。19世纪,许多爱尔兰人移民到美国,同时也带去了诸圣节前夕的习俗,并且将这个习俗进一步传播开来。就这样,万圣节前夕慢慢地在美国和加拿大传开,并且发展成了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Vor ungefähr 15 Jahren kam der Halloween Brauch dann auch nach Deutschland. Aber warum eigentlich? Das war so: Alles begann im Jahre 1991 als in Deutschland wegen des ersten Golfkrieges Karneval ausfiel. Angesichts der Bombenanschläge im Irak hatten die Deutschen keine Lust, sich zu verkleiden und fröhlich Karneval zu feiern. Das war natürlich ein großes Problem für die Kostümindustrie, da die Nachfrage an Karnevalskostümen deutlich sank.

万圣节前夕这个节日在约15年前也来到了德国,原因是什么呢?是这样的:一切开始于1991年,当时的德国由于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原因,取消了狂欢节。看着伊拉克的炮弹袭击,德国人没有心思盛装打扮去开心地过狂欢节。这对服装产业来说当然是个大问题,因为人们对狂欢节服装的需求明显下降。

In dieser Zeit kamen die Deutschen Kostümhersteller auf die Idee, Halloween in Deutschland bekannt zu machen und Hexen-, Geister und Teufelskostüme zu verkaufen. Und siehe da- es funktionierte! Heute sieht man am 31. Oktober viele Kinder als Hexen oder Teufel verkleidetdurch die Straße laufen, an Türen klingeln und ?Süßes oder Saures!“ rufen, um Süßigkeiten zu bekommen.

就在这时,德国的服装生产商想到了这个主意,在德国宣传万圣节前夕这个节日,然后卖女巫、精灵、魔鬼的服装。他们成功了!如今我们在10月31日能看到许多孩子装扮成女巫或者魔鬼的样子在路上跑来跑去,挨家挨户的敲门,喊着“不给糖就捣蛋!”来要糖果。

Ein weiterer Brauch zu Halloween ist, leuchtende Kürbisse aufzustellen. Ursprünglich wurden in Irland dafür Rüben benutzt, da es in den USA jedoch Kürbisse in Massen gab, wurde aus der Rübe ein Kürbis, wie wir ihn heute kennen.

万圣节前夕的另一习俗是布置南瓜灯。最初在爱尔兰,人们用的是萝卜,但因为美国盛产南瓜,所以就变成了用我们熟知的南瓜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腊八节的由来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1月3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腊”在古代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每到腊八节这一天,人们总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专家介绍说,“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多种多样,各地版本不同、说法不一。在佛家看来,“腊八粥”来自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腊月初八这一天广为施舍饥民的善举,逐渐演变成熬煮腊八粥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了。 专家指出,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元旦的由来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国家全体人民都要庆祝它的,就像过生日似的,大家都来纪念它。国庆,指的是开国纪念日。那么一月一日的,“元旦”又如何解释呢?我坐在那,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又去请教爸爸了。

爸爸听了,想了一会说: “‘元旦’是一个合成词,如果拆开了, ‘元’就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 ‘旦’是早晨,引伸为‘天’,就是某一天,合起来就成了第一天了。因此, ‘元旦’就是开始之日。在我国,把这个开始之日定为哪一天,各个朝代也不一样。夏代定为正月初,一,殷代定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定为十一月初一;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又定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了夏历,也就是把正月初一定为一年的开始。以后呢,就一直这么用下去了,到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改用公历,把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建国以后,使用公元纪年法,把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了。”我听得简直入迷了!

我知道了元旦的来历了!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的由来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呢。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如今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名字的由来作文300字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一个响亮又琅琅上口的名字——赵子浩,虽然听起来很好听,但是听说起这个名字还真不简单呢。

据说我一出生,全家人都绞尽脑汁地为我想名字,慎重思考、多方考虑,爸爸妈妈更是想给我起一个非常好听、又对我一生有益的名字。首先姥爷根据我的出生时间,查阅了生辰八字,据说是看看命中喜什么忌什么,并把这些都一一列在了一张纸上。根据这些内容显示,我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缺水,妈妈又查阅了字典,定下了子浩,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和水有关的,妈妈还希望我长大后充满浩然正气,当然还觉得子浩很好听,哈哈……这个名字最终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

每当别人喊我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自豪,这都要感谢家人辛辛苦苦为我起的好听的名字。你们的名字有怎样的来历呢?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这五百多年中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传送,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开裂,河水枯竭,人们无法生活。有个叫后羿的英雄一下子射掉了九个太阳,解救了大家。人们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颗“长生不老药”。后羿舍不得吃,就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一心想弄到这颗“长生不老药”。一天,他装作生病,趁后羿外出打猎的机会,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在情急之下将“长生不老药”吞进了肚里,飞到了月亮上。从此,嫦娥和后羿就只能隔空相望,互相思念。

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叫作“中秋节”,纷纷在这一天祭月、吃月饼,以寄托对亲人地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