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百闻不如一见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百闻不如一见问题。

分享

浏览

2757

作文

5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后面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百闻不如一见指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汉字书写】:百闻不如一见

【汉语注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中性成语;常用于强调实地考察后的感受和重要性。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闻:听;听到别人谈论一百次,也不如自已亲眼看到一次。指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

【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闻目睹、耳闻不如目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宣帝时期。羌人经常出兵侵犯,当时年岁七十六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平定羌人的入侵。汉宣帝体恤赵充国年岁已高,他问赵充国怎样能够抵挡羌人的部队。赵充国对汉宣帝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要自已到两国边界的地方实地考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战略计划,把作战图准备好才能够向皇上汇报。”汉宣帝见赵充国如此心细于是同意赵充国把作战计划制定起来。赵充国带着一支精兵一路考察,路上碰到了羌兵的队伍,两军厮杀一番赵充国下令不再追击,他跟将士们说:“我方将士刚刚安营扎寨,如果就此出击而遭到了敌人的埋伏,那很可能会吃大亏。”经过赵充国对实地地形的仔细研究,再结合从敌军俘虏嘴里得知对方的情况,充分了作了各方面的了解,最后才制定出了战斗的初步计划,从而上奏给汉宣帝,后来汉宣帝根据赵充国的作战计划将羌人的侵略平定于无形之中,老百姓从此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百闻不如一见例句】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刘醒老《赤壁》:“没等程汝怀介绍完,那胡高参便连呼:‘好字好字!李中堂大人果然了得,真百闻不如一见,我看天下没有第二人能写得了这三个字。’”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到了武夷山爬山越岭一番才知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都说股市即能让你成为达官贵人又能让你家徒四壁,真正入市以后才感受到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百闻不如一见指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百闻不如一见

【汉语注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中性成语;常用于强调实地考察后的感受和重要性。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闻:听;听到别人谈论一百次,也不如自已亲眼看到一次。指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

【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闻目睹、耳闻不如目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宣帝时期。羌人经常出兵侵犯,当时年岁七十六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平定羌人的入侵。汉宣帝体恤赵充国年岁已高,他问赵充国怎样能够抵挡羌人的部队。赵充国对汉宣帝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要自已到两国边界的地方实地考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战略计划,把作战图准备好才能够向皇上汇报。”汉宣帝见赵充国如此心细于是同意赵充国把作战计划制定起来。赵充国带着一支精兵一路考察,路上碰到了羌兵的队伍,两军厮杀一番赵充国下令不再追击,他跟将士们说:“我方将士刚刚安营扎寨,如果就此出击而遭到了敌人的埋伏,那很可能会吃大亏。”经过赵充国对实地地形的仔细研究,再结合从敌军俘虏嘴里得知对方的情况,充分了作了各方面的了解,最后才制定出了战斗的初步计划,从而上奏给汉宣帝,后来汉宣帝根据赵充国的作战计划将羌人的侵略平定于无形之中,老百姓从此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百闻不如一见例句】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刘醒老《赤壁》:“没等程汝怀介绍完,那胡高参便连呼:‘好字好字!李中堂大人果然了得,真百闻不如一见,我看天下没有第二人能写得了这三个字。’”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到了武夷山爬山越岭一番才知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都说股市即能让你成为达官贵人又能让你家徒四壁,真正入市以后才感受到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百闻不如一见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充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