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相辅相成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相辅相成问题。

分享

浏览

3227

作文

5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人情契约,相辅相成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青睐熟人社会,源于它的方便;有人厌恶熟人社会,源于它的麻烦;有人崇尚生人社会,源于它的公平。在我看来,社会并不应该被如此简单的划分。保持与熟人间的深厚友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建立生人社会的规则和信任,二者兼而有之,才是处事之道。

熟人社会的确为我们提供便利。自古以来,人与情就密不可分。人不同于机器,我们会在生活工作中,情不自禁地流露情感,正因为人的本性如此,出于内心喜好等自身原因为彼此提供便利已然成为必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这种方式会带来很多的捷径使彼此受益也是无可厚非的。而生人社会将公平公正发扬光大,生人之间本身没有过往的交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依靠规则公平办事。在没有情感牵连的基础上,规则的建立和决策的实施,显然相对自然,从而使生人之间达成契约,让公平公正公开成为可能而契约精神得到彰显。

人情与契约结合促进社会进步。生活在一个绝对的熟人社会,还是一个理想的生人社会,实际上都有一定的缺憾。熟人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不乏出现社会异化的现象,使人相互依赖,最终甚至会有被熟人伤害的恶果。而完全的生人社会中,人如同一台台冰冷的机器相互碰撞摩擦,人情便随之被磨灭,被冷漠无情所替代。然而,倘若在巩固人情的同时,达成契约,将二者相辅相承,不仅可以避免社会风气异化,而且可以填补人心的空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社会状态当然是理想的,法律法规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是社会的进步。

人情与契约结合是追求的境界。因为具备感情,我们将简单的接触逐渐升级成为沟通并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个世界也因此不再冷清,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社会的发展也愈加人性化。但前提是,必须在情感的基础上建立契约,互相规范行为,不许逾越底线,只有完善法治,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遵规守矩,依照规则办事。因此,人情与契约相融合,使社会有条理健康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才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无论是何种社会,建立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人情与契约相辅相承的社会中,我们从人情中学会关心他人,在契约中彼此建立信任,二者融会贯通,信任在这样理想的社会中会更加牢固,规则意识的基础更加夯实。汲取熟人社会中人性的真善美,建立生人社会契约中的公平法治,现实社会才能发展成为人情与契约相辅相承的理想社会。(郑博文)

【修改与点评】

1.本文最大亮点:一是题目《人情契约,相辅相成》涵盖中心,表明观点和态度;二是开篇用排比句式引用材料,提出观点,表明选择和权衡;二是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论述。在论述中多处展示了比较与思辨;三是展示了个性化论述语言的魅力,说理透彻明晰。四是结尾再次重申话题和论点,再次表明观点和态度,照应开头。总是这次作文进步很大。

2.原文最大毛病:一是原文分段太多,显得零散不够集中;二是个别句子论述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开头中间和结尾要突出个性化写作,关键词是:我认为、在我看来……(指导教师:孙延堂)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

全文共 2416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6岁的儿子永刚、5岁的女儿永真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 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钱学森曾说:“几十年来,蒋英带给我的这些艺术作品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艺术的熏陶开阔了我的思维。”

蒋英和钱学森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艺术情趣,他们努力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每逢星期天,如果天气好,他们总是带着孩子一起去郊外野游,到公园散步。香山、碧云寺、樱桃沟、颐和园、景山、北海,以及故宫、天坛、长城、十三陵,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身影。

199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隆重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由蒋英的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等,88岁的钱学森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他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以表达他对蒋英的深深的爱意。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走进这个家,满眼都是藏书,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只有艺术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

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

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

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的确,两个人虽无书信来往,但是,长久的分离,并没有封冻两颗相爱的心灵,相反,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他们都在无言地等待着对方。

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

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

整整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虽然说竹笛和吉他的声音并不那么和谐,但这声音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6岁的儿子永刚、5岁的女儿永真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老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他甚至总想对人们高呼一声: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一枝独秀秀春情,绿叶青枝枝含金;

几经秋雨点春色,又逢才子逐蝶影。

展开阅读全文

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高三作文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身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理由骄傲并深感自豪。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印刷术到造纸术,从文字处理到网络资讯的共享,科学技术使人的智力得以深化;从抗生素到器官移植,从水利灌溉到生物品种的改良,科技为人类缓解了一次次的危机。科技让人摆脱了贫穷的笼罩,科技发展带来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价值的深化、广化和优化,科技的力量一次次地将历史推向新的巅峰,人类的文明在科技的助力下,绵延不绝。

儿时,懵懂的我经常会一脸憧憬: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话语间,“科学家”似乎成了高端和神秘的代名词。其实,否也。从古至今,科学、技术,一直都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几千年来,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在今天的生活中,科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我们朝夕相伴的电视机、电脑、汽车、手机等于科技密切相关,就是我们吃的米、喝的水、穿的衣,还有看病治病用的设备、药品、凡此种种,何物与科技无干?我们要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科技。因此,科技就是生活。

可是,在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却惊讶的发现,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太过遥远,社会变的冷漠。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人的尊严得不到尊重,那种人性之间的爱与美德正在逐渐消失,美德,正在远离人们的心中。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他展现了当下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它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籍人性的宽容;讲究文明,真诚待人;求知若渴,完善自我;打破成规,探索创新;善待自然,呵护草木——这些都是美德颂曲中拨动人心的音符。

当科技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下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品质,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已有这样,未来才会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辅相成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世间万物是一个奇妙的整体,正如太极一般:一个完满的圆中有黑亦有白,有白却也不失了黑,应运而生。而人亦是其中的一个个整体,人性中的理性与感性两面即为黑白,缺一不可。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相较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如人一般感性地思考,却更担心人类如计算机一般只以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而失却了人本身拥有的价值观与同情心,变得罔顾后果、不念人情。

这般贴切的形容不禁让我想起那个有着严法酷律的“短命王朝”来。在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故每个国家不得不以变法图强,或为自保或为争霸。而在那般混乱的时代,以法家为中心实行变法的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可秦国变为秦朝,战火本该息时,秦始皇却依旧如计算机般算着法家体制为之带来的好处,不顾已然受战争折磨而困苦不堪的百姓,依旧一意孤行地用着只念理性,不谈感性的法家体制,行着严苛律法,将更为沉重的枷锁压在绝望的弱小的百姓身上。

故而百姓们看不到生活里有哪怕一丝的曙光,终于走上了反抗起义的道路,以推翻这般不讲人情的王朝。

而后汉高祖却拾起了秦始皇丢弃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想着百姓们的苦痛一点点治理着大一统的天下。

汉高祖刘邦自身本就是社会的底层人民,虽说做了个勉勉强强的芝麻小官,却也终究聊胜于无。他那番与社会底层挣扎的经验给予了他与百姓们相似的价值观,让他同情着困苦的百姓也同情着曾经困苦的自己。他终究选择了与秦始皇截然相反的道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他知道百姓们绷紧了神经过日子的过往,故选择了给予大家休养生息的时间。

他没有只汲汲地算着这般作为会给王朝带来多大的繁荣昌盛,而更以己度人,站在感性的角度去想去做。

而这,本就该是人的天性。正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一般。即使是相信人的性情是后天养成的“性本恶”的荀子,也不曾忽视人的性情的重要性。

而事实上,“德先生”与“赛先生”何时分开过呢?只有两面旗帜一起举起升高,才终究代表着辉煌。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不也一样不曾放下对于感性思维的提升的追求吗?然而,只举着“德先生”的旗帜,而不发展科技,一味杜绝“赛先生”进入我们的生活,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翻看中国以往的历史,所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流出的血泪还不多吗?

我们总是该学会如计算机般思考,才能明白理性地选择和看待事物;却也不能丢了千百年来沉积的人的本性,不能丢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处理事务。

所以,世界确实是个有趣的整体,如太极一般,而人的理性与感性便是那太极中的黑白,不仅应运而生,更相辅相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