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窟

石窟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石窟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石窟问题。

分享

浏览

5640

作文

112

作文400字四:家乡的龙门石窟412字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回到老家,重温龙门!一进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喷泉。这座喷泉十分美丽,喷泉里还有许多美丽的荷花,为喷泉增添了几分光彩。听讲解员阿姨说,这里的泉水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人们都拿瓶子接一点,有的洗了手……喷泉里还有很多的小鱼。

绕过喷泉,来到了一个名叫白马寺的寺庙,这座寺庙为中国第一古刹。里面有许多的佛像。白马寺前有一条大河,河上有许多龙船,十分壮观。

走出白马寺,沿着小桥来到了一座大山。这座大山满山都是洞,动力有许多佛像。有的佛像是在守护着他左手边的洞口,手里拿着一把尖刀。有的佛像盘腿坐在洞里,他的两旁有两座佛像,都是他的弟子。有的佛像头上面有很多小佛像,十分精致。有的佛像头上有一圈金光。在龙门石窟上,有上百个、上千个佛像在洞里。我看见了一座很大很大的佛像,他的两旁有两名弟子,我给这座神像磕头了,保佑自己学业进步!我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这座山上有这么多的洞?难道是有许多小朋友在山上刻洞玩儿吗?

我喜欢家乡的龙门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游龙门石窟河南地域作文

全文共 9320 字

+ 加入清单

露天的石寺里有一尊巨大的佛像,迷人的微笑透射出1000多年前武则天的愿望;一群石窟仿佛定格了1000多年前的宗教。它就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五公里外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建于493年,现存窟龛2345个,佛像十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这里的佛像神态庄严、肃穆。来到龙门石窟,不得不观赏的是万佛洞和奉先洞。

来到万佛洞前,环顾四周,用一个字即可以形容这里的佛像,就是小。在一个5.8米高,6.5米深,5.9米的洞内,竟有上万个佛像,单单两壁就有佛像15000尊,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洞内主佛是阿弥陀佛。他坐在莲花宝座之上。佛像背后有54枝莲花,花里有54位菩萨,菩萨或沉思、或嬉戏、或端庄坐立,形态万千、栩栩如生。在南北壁面的基座上,分别有一群乐伎,一群舞伎。乐伎们手执各种乐器,尽情弹奏;舞伎们则随乐起舞,婀娜多姿。在洞口南壁,有龙门石窟里最美的一尊菩萨。只见她身穿宝衣,左手食指与中指夹着玉将瓶,右手将拂尘摆到背后,好一个潇洒的菩萨。

离开万佛洞后,大约走三百米的路就来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摩崖造像群。位于山腰间的凹形的崖壁上,没有开洞凿窟,而是在南北宽36米、深40米的凹形崖面上依崖而建。在九佛背后有一些方洞,那是宋朝为了保护佛像而建成大型木廊檐所凿的固梁枋洞,因长期风雨侵蚀,现已毁坏,只留这些枋洞了。奉先寺也因称为“九间房”。

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大佛龛11尊巨佛主从分明,高低有别,各司其职,气势磅礴。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大佛丰满圆润,眉清目秀,神情聪慧,嘴角微翘,含笑而不露齿,人们都说主佛酷像武则天,是武则天至尊权利的象征;两旁的阿难佛和迦叶佛通高10.65米,两菩萨通高13.3米,供养人通高6.4米,两天王和力士通高10.3米。仅从造像高度即可看出地位的高低、等级的差别了。两菩萨衣着漂亮,姿势也很完美,美中不足是好像双眼无光,瞎子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很简单:菩萨服饰精美,如果再画龙点睛,很容易抢走主佛的“风头”。因此,建造者给了菩萨一双特别的眼睛。

两则的天王手持宝塔,脚踩夜叉,力士一副雄伟而暴烈的模样。每尊佛像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给人以强烈的宗教艺术感染力。

龙门石窟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佛像依然用平和的目光看着远方。龙门石窟是古人用智慧和血汗凝结而成的。每当我回想起卢舍那大佛时,真想再次参观令我难以忘怀的龙门石窟。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

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

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

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骄人的龙门石窟作文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爸爸说要带我去洛阳的龙门石窟游玩,我高兴极了,一下子就从床上蹦下来。

天气格外清朗,爸爸驾着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我们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达了洛阳的著名景点龙门石窟。一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群结队的游客,随后我们找了一名导游,我们一边观赏,一边听导游解说龙门石窟的来历: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伊河两岸,从北魏至北宋400余年开凿有2100多个窟龛,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更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书法碑刻艺术。一路上几乎所有的石壁上都凿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有的躺着、有的立着、有的在微笑、有的在发怒……样子千姿百态。

跟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最大的卢舍那佛像跟前,在卢舍那佛像面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很渺小,导游讲这尊佛像有17米多高,仅其头部高度就达4米多高,他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慈善安详,好像在为我们的祖国祈福。

随后我们又观赏了潜溪寺、宾阳中洞、万佛洞、莲花洞等著名景点。其中莲花洞中有一个最小的佛像,它仅有两厘米大小,被称为“微雕”。

不知不觉观赏完整个景区已是下午4点多了,但我一点也没有感到累,我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壮丽的瑰宝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暑假洛阳龙门石窟旅游见闻作文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便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洛阳龙门石窟”。

买过票要过检票处时,我才明白这座石窟为何要叫做“龙门石窟”,因为检票处就在“龙门”口。

进入风景区,两面连山,中间夹着一条大河,它叫伊河。听说,现在供游客走的路已经向外扩展了很多,但是看着这条河还是那么宽敞,可想而知,它真的是条“大河”。再向里走,就是我们所说的“石窟”了。一尊尊大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有一尊佛像的手式不同于其他的佛像那么庄重,放的规规矩矩的,而是像我们现在俗称的“剪刀手”。导游介绍说,这不是后来改造的,而是原建筑就是这样。还说佛祖有预知能力,在遥远的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现在最流行的手势了。呵呵,当然,这只是传言而已。还有一尊“最美观音像”,虽然只是墙壁上几十厘米的小雕像,但是她的美丽却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我们的印象中,观音,就是一个坐着莲花宝座,手里托着插着一条柳枝的宝瓶,一只手还拿着浮尘搭的庄重女神形象,而这尊雕像,观音却站了起来,一手拎着宝瓶,一手把浮尘向胳膊外甩。她丢弃了以往庄重的神态,以突出她优美的身段,仿佛马上就要翩翩起舞起来,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不禁为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的灵思妙手啧啧称赞起来,更为祖国有这么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而自豪。

再往前走,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开始出现在眼前。我注意到许多小石窟内的小佛像都没有了,还有很多小佛像的脑袋也不见了。那一尊尊大佛像,虽然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险峻的山上仍显得格外庄重,但也不再像昔日刚刚筑好后那样完美了,有的耳朵没有了,有的手指没有了,还有的那脸上布满炮灰风雨,看上去显得更加沧桑。这些美丽的残缺,有的是源于历久风雨的侵蚀,而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当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时所犯下的罪行,这里的一切,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不免沉重了起来。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保护我国的瑰宝,保护我国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

这些就是我暑假在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见闻,“龙门”一游,是我今年暑假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游洛阳龙门石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一座千年古都,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是一处旅游胜地。其中,那里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名扬四海。以前,我是只闻其名;今天,我是亲眼所见。

走进那座标有“龙门”二字的古老石门,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巍然屹立在伊河上的大桥,这就是龙门大桥,站在上面,可把龙门风光一览无遗。

渐渐的,望见了一篇马蜂窝似的黑洞,这些黑洞大小不等,有的深,有的浅,仔细一瞧才发现洞中有一个个佛像,这些佛像雕刻细致,每一尊雕像都惟妙惟肖,让人情不自禁地啧啧赞叹。

再向前走,石窟数量就愈来愈多,洞也愈来愈大。这时。一个巨大的石窟把我的目光吸引去了,只见这个石窟里几尊大佛屹立在洞中,中间的那尊大佛脸上还挂着浅浅的笑意,面相慈祥和善,眼神专注地凝视着神州大地,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这就是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它已成为了龙门石窟的代表作品。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旁边的是奉先寺北壁力士,它面相凶恶,赤膊袒胸,右手叉腰,左手合十,脚下踩着小鬼。虽然,它长相难看,但是它为民除害,是一位好佛。

走过龙门大桥,走到伊河对岸,远远地望着那些密密麻麻、惟妙惟肖的佛像,我早已被这气势磅礴的景象所折服。我不禁想到:这样恢弘的石窟艺术中国人是怎样建造出来的?我虽不知建造的方式方法,但却显示了中华人民勤劳聪慧,聪明过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开拓出了奇迹,用汗水赢得了中外人民赞叹的话语和目光。这正是“满山石窟称奇迹,古人汗水铸文明” !

展开阅读全文

游龙游石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晴空万里,我和妈妈一起游览了让人赞叹不已的龙游石窟

我们坐车来到龙游石窟,只见大门上镌刻着“龙游石窟”四个金光闪闪的镏金大字,接着我沿着石子铺成的羊肠小道,一路上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山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野草翠绿、古木参天,这就是闻名的凤凰山。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气势磅礴的5号洞窟,这是一个完全人工开凿的地下巨型建筑,整个厅堂高20多米,面积足有1200平方米。三根巨大的鱼尾壮的巨石撑45度倾斜的顶穹。顶穹和洞壁以及石柱上刻着40厘米宽的平行线,中间刻着弧形纹路,线条匀称、流畅。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其工程之大,工艺之精现代人都无法做到,何况古代人没有先进机器,又是怎样刻出来的呢?真所谓鬼斧神工!这洞里都是红沙岩,如果脱离了水极容易被风化,这样石头开采出来,一点都不坚固,根本不能造建筑,究竟又有何用?更让人称奇的是竟没有一块石头被留在洞中,到底运往何处呢?我真是越来越想不通。

我带着疑惑又参观了2号洞窟。洞里有一个青石雕刻成躯干,无头、手和腿,胸前的玉琮是汗以前权势者的象征。只见他双手呈拱形握着箭柄,箭头朝地,这可以看出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那他是谁呢?还有奔马、飞鸟、潜鱼图、闪电图、翠光岩等,谜团一个一个结起,我真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把这些谜团统统解开。

告别了构造诡奇而神秘的龙游石窟,我依然思绪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400字三:龙门石窟485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要带你们去龙门石窟看看。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走进大门,绕过龙门石窟的小门,就来到了有名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里的石像很多,有上千万个,每个石像都不同。龙门石窟的整个洞都是用上万个砖才做成的。龙门石窟里有上万个洞,每个洞里有一个小佛像,只有2厘米高。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卢舍那大佛很强壮,很有精神的坐着。卢舍那大佛手上和脚上都穿一些东西,头上带了一个皇冠,双耳上带着耳环,像一个大皇帝一样。在卢舍那大佛旁边有几位佛,好像成千上万个佛在一起保护卢舍那大佛。听了这些,我们去龙门石窟的时候要保护好龙门石窟,不要破坏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真美丽,真壮观啊!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云冈石窟的云冈石窟游记361字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期间,我们来到了闻名中外的云冈石窟

一开始,我们哪里知道后面有那么多精美的佛雕。所以,在1-4窟洞里,左照照,右照照,与那些无面佛,合了一张又一张的影……

紧接着,我们走进了5-40窟。哇!居然有这么多精美的佛雕!其中,有栩栩如生的释迦穆尼,有雕刻精美的交腿菩萨……我与他们合了无数张影!真是好看极了!

不料,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呢!那可是释迦穆尼的生平!原来,释迦穆尼原本是印度王子……在经过六年的修道和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的修炼后,终于顿悟成佛,并将其子点化成十大弟子之一……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大佛,手底下还有一个小佛。真让人想不懂。最后,还是听导游说:“这个大佛的手,足足有2吨重!!!所以,必须有支撑物。而他手底下的小佛就是那个支撑物。

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因迁都洛阳而未完成的窟洞。真令人惋惜!

不过,云冈石窟依旧很好玩!

展开阅读全文

龙门石窟作文300字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从洛阳出发,骑车往南十公里,就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山清水秀,绿水通畅,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为马蹄形,窟隆顶,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姿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得两尊。

我们一路称赞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主尊那座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惊讶,只见这尊雕像荣华富贵,仪态万方,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

这里的洞窟年代久远,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龙门石窟300字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姐姐去洛阳龙门玩。

在领略了洛阳的一草一木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终于到了。

天气可真热呀!热得我汗流夹背的,姐姐都撑起雨伞了。爸爸妈妈也躲在伞底下,生怕给太阳晒到。这里的石梯也非常滑。我差点就掉下去了。我看到了很多石窟,有“佛祖”、“观音菩萨”,和佛祖的两大弟子“阿难”和“伽叶”都有两米多长,非常壮观。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好多石窟,有连在一起的石窟,还有有很多“佛像”和很多“房子”的石窟。呀!爸爸的相机从来没有停过,每到一个石窟他都会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拍照留念,姐姐告诉我,龙门石窟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我想,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来这里旅游了。

不知不觉地观赏完整个景区,回头看那千姿百态的石窟,那一级级的石梯,不禁为祖先的智慧而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龙门石窟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是一个凝固历史的地方,一个展现华采篇章的地方。

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少数民族的开拓者怀着对中原文明的无限向往,对问鼎中原的无比渴望,不顾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向着中原大地执着走来。一路风霜没有冷却他的热情,一路黄尘没有暗淡他的理想,他将都城从遥远的平城迁到了洛阳。

什么样的勇气比得上背井离乡?这是魏孝文帝的勇气,一个鲜卑族智者的勇气,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勇气。只是岁月无情,他的丰功伟绩以及整个北魏王朝如今已无处可寻了。在伊水河畔,在青山绿水的伊阙峡谷间,这些大大小小的窟龛和其中的造像还能依稀找到些当时的消息。在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石窟寺,透过那些带有明显犍陀罗佛教色彩的形态瑰异的大小佛像,我们看到了一个举国佞佛的北魏王朝特有的历史情态。当时的皇族和王公大臣,他们对人生的态度,都雕刻出来了。那一尊尊的佛像寄托着他们对家国天下的祈望,对生命无常的逃避,对天国的无限憧憬。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时期。随着佛教著作的大量翻译,本土的佛学论著也不断问世,加上统治者有意推动,民间信仰不断扩大,佛教一跃成为第一大宗教。龙门石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西魏、东魏、北齐统治者的经营。佛教在隋唐进入全盛期,龙门也迎来了它的艺术高峰期。所以,这十余万的佛像是四百余年的历史凝固。

后来的统治者,同样把长生不老的梦想通过这些石像表露无遗。其中,就有一个强盛的大唐帝国。也许是唐朝的历史更为长久,也许是唐朝的帝王和臣民更衷情于此,整个龙门石窟的雕塑,唐朝竟然占了六成!在数万的佛像中,我们看到了达官贵人对既有美好生活的满足和永远保持的愿望,看到了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看到了笑容和泪水,看到了白银和汗水。无论是万佛洞的小巧多变、千姿百态,还是大卢舍那像龛的尺度宏伟、气宇非凡,我们都能强烈感受那特有的大唐风韵。那个包容一切、张扬个性的时代,那个积极昂扬、乐观自信的时代,在整个华夏文明中所创造的奇迹太多了,就是在佛教这一领域也不例外。

据记载,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宾阳洞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我们想象一下,2300多个窟龛和十余万尊佛像要多少人来完成?这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统治者在其中所用的不过是白银和训斥,而真正来完成的是那些工匠艺人,是他们创造了平凡却伟大的历史,创造了惊人的艺术品,创造了华夏文明的奇迹。当一个耗资数万两白银的凿窟造像工程在数年之后完工时,那些造像的发愿者或坐着大船流连于伊水之上,遥远地看着自己的白银化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菩萨;或轻松步行于洞窟之前,仔细审视工匠的沥血之作,他们一定会固执地相信自己将从菩萨那得到更大回报。他们根本没想过,那些造像的创造者是不是愿意为他们去做。当神的创造者都不愿为他们去做的时候,那些无端过分的祈求又怎么会实现呢?

这些工匠被官府召集起来,用粗暴的方式进行着蛮横管理,给他们皮鞭和训斥、粗茶淡饭和微不足道的薪水。可就在这温饱之间,在严寒和酷暑中,他们顶着疲倦精雕细琢,完成了艺术创作。我们不知道这些工匠来自什么地方,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命殒于此,有多少人父子相承?因为他们不是造像的发愿者,他们只是这些人的意志执行者而已,所以在二千八百余方的造像题记中,只有主人祈富欀灾之语和歌功颂德之句,根本没有提到他们的名字。历史没有记住他们名字,可是却记下了他们的作品。千余年之后,这些发愿者早已化为灰尘,他们的愿望更是一个也没有实现,而这些不知名者的作品却存留了下来。这倒真像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名字却比石头烂得更早。”

龙门是幸运的,它记载着太多凡人的奇迹,展现着一个佛法世界的祥和,感染着祈福的芸芸众生。龙门也是不幸的,那些缺手断头的佛像至今还在说着所受的委屈,早已空无一像的石窟所说的正是民族的劫难。那些被劫走的佛像,早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默默诉说着东方民族的苦难经历。今天我们解读龙门,是解读一种艰辛,解读一个民族的苦难。

夕阳西下,整个石窟群披上余晖,在身后绿树映衬下显得别有深度。只有伊水,默默看着这一切。

自跋:这是十一年前的文字,非常肤浅,但却故做深沉。之所以亮丑,是因为近来身心甚疲,无心作文。不想抛荒几日,被妙高峰故人发现,说“速度太慢”,要我“上点散文等”。翻箱倒柜,找到此篇,聊作交代。人就是在批评中成长的,感谢故人督促!

展开阅读全文

龙游石窟的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星期日,我兴高采烈地与爸爸、吴叔叔、圆圆妹妹与阿姨一同坐在车上,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着,向行进,去观石窟之奇观。

天上的太阳放出夺目的光芒,我们在车上说笑话,圆圆妹妹唱出动听的歌儿,大家脸上显出一张张胜过太阳之灿烂的笑脸。

不一会儿,我们到达目的地,一下车,圆圆妹妹又蹦又跳,阿姨欣赏风景,吴叔叔与爸爸在谈论什么,,而我,却激动地在周围摸摸这,碰碰那,似乎从没见过一样。

我们路过“纪念品出售台时”,我们都被吸引了,有锋利的宝剑,有小巧精致的木头弹弓,还有用子弹壳拼成的飞机,坦克,样样栩栩如生。

我们将票递给一位阿姨,便跟随导游阿姨进入5号石窟,一进石窟,只见洞内宽大,壮观,一根擎天石柱,令游人叹为观止!只见石壁上有一些奇怪的壁画,如同真的一般,有美若天仙的女子,凶神恶煞的妖魔,墙上的花纹,像现代的瓷砖一般精美,古代人怎么有那么的聪明呢?

一根根“擎天石柱”是怎么建成的呢?这一个个问题可难倒了我们。当我们看见一块奇异的石头时大家一同端详着,十分认真地在思考着什么。

出了山洞,我们都赞叹古代劳动人民们的智慧,我心里也念到:真不愧为世界第九

吃了丰富的午餐,便回去了,但我的心却还停留在那里,心中默念:中国真不一般,古代劳动真了不起,他们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奇迹,使后人赞叹,我想祖国也为而自豪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游龙门石窟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具有“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称的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龙门石窟

著名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以南13公里处,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称“伊阙”。现在,“伊阙”已成为游龙门石窟的第一景观。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就刻凿在龙门山的石壁上,长有1公里多。现存石窟1352个,佛龛150个,碑刻30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这里如同一座座包罗万象的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我们沿着石块铺成的小路拾阶而上,经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到了万佛洞。洞中主佛跏趺于八角莲花座上,似乎个个佛都朝着我们笑呢!最令人赞叹的是洞内的南北壁上刻满了2厘米的小佛,远远望去就像密密麻麻的巧克力豆。高的有17。14米,远远看去就像是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1000多年前,华夏文明就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不由令人深深敬佩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这散发着无限魅力的龙门石窟,定会在每位游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并回味着它那无限绵长的古老文化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我读懂了石窟中超然的静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一定会脱口而出——云冈石窟,它给予我那种奇妙的辉煌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也正是这种感觉,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是一年夏天,当我们导游的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我们跟着她走完了前二十个洞穴,在这前二十个洞穴里,使她最少费力的,便是二号洞穴了。因为这里的风化太严重了,有些导游甚至不将游客引入,只有洞口做简单的介绍。

我后来知道,云冈石窟的石质是侏罗纪砂岩,一种很松软的石头,易开凿而不易保存,而二号洞又受到了地下水的侵袭,风化便更加严重。

我们自由拍照的时候,我又回到了二号洞穴。洞穴里的气温并不像外面那么烈热。里面只有一两个人。我缓缓的走进,就连外面的喧闹都减少了。

洞的终点是一尊风化只见轮廓的佛像。模糊的脸上无眼,无鼻,无嘴,无耳,但我却冥冥中听到他在言语,旁边一位老人似乎注意到了我,走过来对我说:“姑娘啊,你喜欢这尊佛像?”他虽然已满头白发,但眼神却还是清澈,有神的,我微笑着点点头。他带着笑意看着我:“年轻人就应该多感觉什么才是真正的静,小姑娘你还真是少见啊!”

正是老爷爷的话激发了我,我似乎感觉到了那种静,我凝视着那模糊的脸——那种无喜无怒,无哀,无恨,无惧,无愁的表情。一幅超然的冷清,不也正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吗?这样的表情,只有大自然能展示,这样的静,也唯有大自然能诠释。

那是一种没有忧愁的静,那是一种没有烦恼的静,那也是一种心无杂念的静。这一刻,我读懂了那石窟中的静。

展开阅读全文

游龙游石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带我和外公外婆去游览龙游石窟。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重游龙游石窟了。石窟其实就是地底下的洞穴,但这些洞穴不是天然的,而且非常大,一个洞连着一个洞,很壮观。今天我要带着我的两个疑问去游览。

我的第一个疑问是:这些石窟是怎么凿出来的?它又不是天然的洞穴。听爸爸说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呢!我非常好奇,所以决心仔细研究研究。走进洞中,我仔细摸着石壁上那些有规律的凿痕,我似乎有了答案:不管这些巨大的洞穴是拿来做什么的,有没有用途,都是古代人民辛辛苦苦凿出来的。我可真佩服他们,他们就像愚公移山一样伟大。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这些洞里都这么凉快?走进洞中,一下子就凉爽了起来,大家都在喊:“哇!凉快!”在洞里,就像在冰箱里一样。我用手摸着洞中的石壁,发现石壁上都湿湿的。这个我可知道不少,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这说明,里面真的比外面凉快。可是为什么洞里面比外面凉快这么多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我把问题告诉爸爸。爸爸回答说:“这是因为洞里空气不流通,外面的热空气也进不去,所以里面才比外面凉快这么多。”妈妈在一边打了个比方说:“如果冬天来的话里面就比外面暖和,这也同样是因为外面的冷空气吹不进洞里的原因。”

这次游览龙游石窟真令我难忘,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龙门石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

它位于洛阳城南龙门石窟十三公里,当我走进去后,第一眼看到的是龙门真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第一个石窟是一个双腿盘坐的大佛,由于当时是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所以这尊大佛面丰体肥。

走了三十多米后,我来到了“牡丹石”旁。“牡丹石”是因为石头上面是由白色水滴状的图案一个一个的组成的,那些白色的图案很像一朵朵白色牡丹,因此人们称它为“牡丹石”。

看完“牡丹石”后,我们就会看到清澈无比的伊河,伊河在阳光的照射下,由绿色的河变成了金黄色的丝带,一阵微风吹过,一圈圈的涟漪在水面上酥酥地颤着……

我们爬上了楼梯,有一座大佛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座大佛从远处看只能看到一尊高大的佛像,墙壁上还有很多凹凹凸凸的东西,等你走近后才会发现,那些凹凹凸凸的东西,竟然是一些只有两厘米大小的小佛像。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佛像,我不禁古代人们高超的工艺而折服,我真的没想到这么小的石头都能雕刻的这么精致。

我们走下楼梯大约五十米后,又看到一尊大佛,这尊大佛很有意思,这尊大佛摆着人们平常拍照时所做出“耶”的动作,他的一只手正摆,一只手倒摆,我看到这尊造型奇特的大佛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后来我听了导游的讲解后,才明白这尊大佛其实是指上帝保佑的意思。

最后我来到了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佛前,导游说,他叫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看到这尊高大威武的大佛,我感到很震惊,这么高大威武的大佛,古代人没有现代化建筑机械又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在近景拍了一张照片,又走过伊河来到一座大山上,这里是最佳观景区,我环顾四周后,我心想:这里真的好美啊!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龙门石窟的大部分景色,还可以看到像一条金黄色丝带环绕的伊河,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人群。

龙门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我还没有全部介绍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或者有机会的话,可以亲自去游览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云冈石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亲爱的游客们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山西国际旅行社欢迎大家到山西旅游观光,预祝大家旅行愉快,身体健康。我叫李明昊,是山西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在山西省的大同市。大同市坐落在一个山间盆地,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城市,说它有名,因为它历史悠久,古代三个朝代的皇帝都在这里建过都呢。

当时北魏皇帝信仰佛教,城内有寺庙100多座,和尚,尼姑3000多人,念经信佛的人很多,真热闹啊!可惜,由于时间久远,古时候这里经常打仗,一座寺庙也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在大同西郊的武周山下,有一个名叫云冈的地方,它便是我们要游览的景点。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云冈石窟的入口了,请大家下车。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吧,请,请。请大家顺着我的手势往这边看,这高耸的崖壁上留下了大大小小53个石窟,东西延绵1公里。里面有51万多座佛像,都是北魏时期雕刻的,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了不起的古代艺术宝库。

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的四大石窟。

据史书记载,云冈石窟原来的规模比现在大几倍,东西连续有几公里长,后来由于风化和战争的破坏,大部分的洞窟已经消失踪影了,如果都保存下来,这里就是最大的石窟群了。

古代的雕刻家很会找地方,这里的岩棉有几十米厚,可以尽情雕刻。石质是长石,石英砂岩,里面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差不多,长石软,石英硬,雕刻出来的佛像不仅形象突出,棱角分明,还能不费力地刻凿出细致装饰的花纹,所以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很高。

大家看这个露天释迦牟尼坐像,高13。7日,两个膝头上可以坐100多个人,一根中指也有几米长,如果它站起来就更高了。它是这里最大,雕刻最好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印在了许多图片和邮票上,说不定你早就见过它的容貌呢!

好了,我的讲解暂时结束了,请大家自行游览吧,注意不要破坏公物,随地吐痰哦,下午两点大巴车门口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游龙门石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南十二公里处,在伊河两岸龙山与香山上。它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故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去年国庆节,我们离开了喧闹的城市,与姥姥妈妈来到了龙门石窟,准备一睹它的风采。

来到龙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香山龙山两山相对,清清的伊河水从中间淌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南北一公里的山崖上,雕刻着2300多个窟龛,70多座佛塔,10余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据导游介绍说:“这些石窟是中国传统方便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产物。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堪称中国雕刻艺术的宝库。

我们沿着西岸游览西山,首先看到的是千佛窟,虽然只有一间房屋大小,在3-4米高的石壁上密密麻麻雕刻着无数小佛像,大的只有3、4厘米,小的仅有2厘米,别看个头小,但个个雕刻精细,神态各异,排列十分整齐。

走出洞外,有一座观音佛像,她右手拿着柳枝,左手提着净瓶,姿态端庄,面目秀美,像为人间祈祷吉祥。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石窟最有名的奉先寺,此洞穴雄伟壮观,气势恢弘,这里有几尊佛像,中间的佛像最大,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它的雕工极为精湛,这尊大佛威严地座在莲花台上,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她的脸非常像武则天,这就是当时武则天让工匠按照她的形象造的大佛。只见她一只手在上,手心朝下;另一只手在下,手心朝上;这个动作表示了“天下唯我独尊”,可见她一手遮天的皇权思想多么严重,身旁的7尊佛像,是她的弟子和天王,个个面露凶色,充满威严。

龙门石窟的佛像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游完龙门石窟,看到这些凝聚多少人艰辛和心血的宏伟浩大工程,被我们祖先有多少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所折服,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震撼,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而骄傲。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珍惜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绽放得更加璀璨、炫丽。

展开阅读全文

游云冈石窟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7月29日,我、爸爸、妈妈和妹妹一起来到了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还没进景区的时候,就看到牌子上写着5A级景区。当时我想,以前在其他景区的时候,好像听导游说过,在中国,5A代表着景区的最高等级。想到这儿,我觉着这个景区一定很好,于是,我们一家人就开始了云冈之旅。

刚进景区,我就被那迷人的大型柱子吸引住了。柱子特别高,而且,在主体上还有很多精致而细小的龙。我想,那应该是用大钉子给钉出来的!我们一家又走了一段路,来到了一个大的石窟前面,石窟里面有一个大的佛像,由于年代久远,这个佛像几乎都看不出来了,只能朦朦胧胧的分辨出佛像的脸。脸以下,散布着一些绿色的青苔。我从上一直观察到下面,发现佛像下还有些小的泉水从山体里流出来。随后,我又走进了另一个石窟,这个石窟与前一个有所不同,一共有两层,每层都有一个大的佛像,看上去很英俊。旁边还有一些小佛像,好像那些小佛像在侍候着大佛像呢!

总的来说,没完全看懂,主要是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提前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也没准备好需要在现场确认的问题。这算是一次教训吧,以后我要多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十多个王朝的都城,龙门石窟就坐落在此。它开凿于北魏,历经唐宋等数朝达400余年,南北长一公里,造像十余万尊。

走进石窟内,顿时有一种穿越感。我好似看到了工匠和民夫正在开山凿窟,隐隐看到他们挥洒汗水辛勤工作。

这些佛像或面容端庄,或微笑淡淡,那微笑很是微妙,或善意,或内涵款款,似在人群中曾见过的某个人,又或是佛的本来面目即是如此。我好像不经意间来到了佛国,亲眼看见了佛的真容。身边的不是一群群的游客,而是佛门信徒,正在给师傅打杂清理,正在听佛祖讲经布道。他们有的抄经,有的临摹佛像。身边的大铜墨盒历经风霜,一支抄经毛笔蘸好了墨汁,接着在麻纸上行楷而就“般若经”。

抬头望见窟顶,未退色的彩绘画,迷迷糊糊的文字,仿佛最初的石窟是五彩斑斓,光艳鲜活的佛像是彩色的,栩栩如生的,朝拜的人们看到的都是立体的,美丽的,赏心悦目的佛家世界,艺术就像生活的世界一样灵动而熟悉。

17。14米高的卢舍那大佛像如高山仰止,据说是武则天凿的,佛像通肩式袈裟,面部丰润饱满,是龙门石窟的杰出代表,也是横跨洛水两岸的诺大石窟唯一可供游人拜的佛,我燃了两根香,许了个愿,希望佛能听见。

2厘米高的小千佛,在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小巧玲珑,竟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走过经风霜洗礼的蓬松干涸的石窟群,来到了洛水旁,整个龙门石窟群就像跃然洛水之上的静态山水画,底下是绿色的洛水,中间是泥土裸露的石窟群,石窟之上那满山绿绿葱葱的树木就像戴了绿色的帽子与蓝天融为一体。洛水涛声不大,似是梵音袅袅,禅乐安宁,让人短暂的脱离尘世间的喧嚣,一片祥和。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是一个陶冶文化情操,精心的好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