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祭灶

祭灶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祭灶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祭灶问题。

分享

浏览

3220

作文

59

2024年祭灶节

全文共 1539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廿三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实际上,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还有一重说法是:灶王爷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姓张名禅,娶妻之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谁知没过几年,张禅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厌旧,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结发妻子给休了。妻子无奈,只好另居他乡艰难度日。从此,张禅不务正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把个偌大的家业烧得精光,而张禅的双眼也被烧成了瞎子。面对如此惨状,张禅只好四处乞讨为生。一日,他讨饭来到一家门首,好心的女主人见他可怜,便把他请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饭招待他。言谈之中,张禅发现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难当,便一头扑进灶火里活活烧死。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觉得他是浪子回头,还可利用,便封他为灶君,即灶王爷,让他司察人间的功德善恶,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汇报一次人间的实情。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

祭祀,祭灶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而在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春节习俗腊月23、24祭灶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春节习俗之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展开阅读全文

小年的习俗祭灶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王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全文共 2452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的风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节是小年吗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

2015祭灶节时间:2月11日(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祭灶节的诗词大全

全文共 3120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诗词——五言篇

庚子送灶即事 【现代】 作者:【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 作者:【陆游】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

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

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

山居苦 【宋】 作者:【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

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

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行都钱岁 【宋】 作者:【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宋】 作者:【陆游】

癸亥辞修门,拜赐散人号。

一出非本心,欢喜归祭灶。

故乡多名山,幸得遂所好。

舟舆虽难具,信步亦可到。

清溪无尘滓,奇峰有云冒。

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

岂惟狂故在,望远亦未眊。

一醉倘可谋,敢爱将军告。

曾伯贡主簿挽诗二首 【宋】 作者:【杨万里】

练练兰溪秀,家家玉树荣。

兴安有才子,艮老是先生。

师与三冬学,诗专五字城。

一官缯祭灶,作麽便铭旌。

祭灶节诗词——六言篇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 作者:【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宋】 作者:【陈藻】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祭灶节诗词——七言篇

祭灶 【宋】 【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吃灶糖 【清】 【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 【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嗓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献寿 【宋】 作者:【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答曾存之 【宋】 作者:【秦观】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寿彭簿 【宋】 作者:【王迈】

武夷深处有台仙,岳降元肖六日前。

早挟雄文偕汉史,晚将奇策对尧天。

一官祭灶真游戏,万里搏风吏勉旃。

早晚菑川再惟上,好将名姓压英躔。

祭灶诗 【宋】 作者:【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宋】 作者:【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岁晚书事十首之一 【宋】 【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次韵答存之 【宋】 作者:【张耒】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姑苏竹枝词·跳灶神 【清】 【周宗泰】

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

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纵笔三首之一 【宋】 作者:【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春日风雨中 【宋】 作者:【戴复古】

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

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

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寄长沙簿孙昭远 【宋】 作者:【杨时】

阳城衰晚拙催科,阖寝空惭罪亦多。

祭灶请邻君自适,载醪祛惑我谁过。

猗猗庭有兰堪佩,寂寂门无誉可罗。

归去好寻溪上侣,为投缨绂换渔蓑。

呈程帅五首之一 【宋】 作者:【陈造】

一樽规度雪寒朝,小辍鸣弓抗射鵰。

未用军书送贴帼,故人祭灶有佳招。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宋】 作者:【苏轼】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宋】 作者:【李洪】

忆昨王师北渡江,山东豪杰已争降。

衔枚夜雪俄平蔡,斫树明书果死庞。

志士裹尸须马革,旧官祭灶熟羊腔。

老奸牖下终何幸,远愧睢阳庙食双。

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 【宋】 作者:【舒岳祥】

北固漫夸城立铁,钱塘休说浪翻银。

江山不改英雄泯,宇宙无穷战伐新。

过眼烟花空似锦,到头富贵总成尘。

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

次韵谢王使君见赠二首 【宋】 作者:【卫博】

功成刻楮谩三年,技拙空惭不可传。

晚事韩门称弟子,终期幕府颂燕然。

相看霜干寒犹在,未许兰膏明自煎。

祭灶乞邻端有志,只愁多指费囷廛。

与节东归和同幕送行之作 【宋】 作者:【陈杰】

来参军事久无功,宜黜而升愧在中。

揽辔登车宁有是,过家祭灶略相同。

送人万里鸥波白,回首千山骑火红。

待得故园高卧日,诸君剑佩一时东。

三次刘寺韵赋张以道新居与约斋夹湖相望 【宋】 作者:【项安世】

寒绿新轩对马头,陂南陂北□销愁。

合添渔艇两三只,时与约斋来往游。

欹枕孤鸿烟雨涨,钩帘宿鹭晓光流。

何时祭灶呼邻里,我欲题诗素壁留。

朱郎元章以予不得宫观与诸侄有唱和见寄揽之 【宋】 作者:【晁说之】

莫笑吹笙便得仙,绝胜祭灶事茫然。

白头吏役徒多犯,黄帽闲居政寡缘。

仰愧高僧能五鬣,俯惭垂柳解三眠。

诗成自赠仍堪寄,闻道衰蒲尚可编。

折桂令 【元】 作者:【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

雁杳鱼沉,信断音绝。

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

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

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

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福州祭灶节的习俗

福州风俗祭灶分两天举行:二十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二十四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饼。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

十二月廿四夜,人家备素菜,祭于灶神,如灶糖灶饼、菠菱菜、荸荠、豆腐(上面红印“福”字)、甘蔗、花生、福橘之类,佐以清酒,亦醉司命也。词曰:司命行将复帝,手中善恶敢瞒神。无多敬意三杯水,乞谅臣家已极贫。……昨夕供荤今供菜,儿曹喜煞各分珍。

福州祭灶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墙壁上贴“灶君花”(俗称“灶君纸”),是红彤彤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上写“东厨主宰”,左右一副对联:“调和鼎鼐神仙府,燮理阴阳宰相家”。有的在佛龛神像两侧贴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横披是:“一家之主”。

祭灶的祭品是精心安排的。古时用黄羊,后民间改为糖饼等,用黄羊传说希望得到富裕生活;用糖饼是为了让灶神吃得嘴甜,汇报时多说好话。祭灶时,焚香点烛,斟满美酒。家人虔诚地叩头、祷告。福州民间有首祭灶歌:“尾梨(荸荠)尖尖,灶君上天。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下地保护侬。庇佑侬爹务(有)钱赚,庇佑侬奶福寿长。庇佑侬哥娶哥嫂,庇偌侬弟讨弟人(弟媳)……”祭灶时,非凡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嘴涂一遍,意思是把灶君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祭拜后,将旧的灶君纸烧化,送灶君上天,再贴上新的。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家一帧新的灶君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烟熏火燎陈旧不堪的旧灶君像。似乎预告除夕马上就要到来了。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真面目,可以辟邪。

更多热门搜索文章推荐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的由来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祭灶习俗: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习俗之:扫尘土

小年到,马上就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迎接新春的到来。大扫除的三大清扫重点,无非是厨房、地板和玻璃。不过有些细节之处可能您并未留意,而这些卫生死角恰恰是关乎健康的大事情。一起来看扫尘全攻略吧!

展开阅读全文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糖的做法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是祭灶节,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之一。祭灶习俗当中就有吃灶糖这一项目。吃灶糖主要是想让灶王爷嘴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说好话,给家里带来好运。那么,祭灶糖要怎么做呢?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祭灶糖的做法

材料:黄米谷子,蜂蜜(其实老一辈的做法没什么配料)

做法:

1、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

2、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

3、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

5、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麦芽糖3两、猪油2两

做法:

1、锅子一只,倒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为宜),进行熬制。

2、待锅内砂糖粒子烧化,水分基本蒸发,糖浆烧得较稠时,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点糖浆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节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姥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姥姥就告诉我,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王爷,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所以这一天大家就要祭灶,尤其是要摆上饴糖,因为吃了糖说话就是甜!虽然姥姥说了很多,但我还是不太明白,不过,我知道在我们北方,过小年要吃饺子,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过了小年就要到春节了,我好期待哦!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全文共 296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小年”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起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汉族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节日简介:

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 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附注:

一、祭灶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吧!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祭灶节的来历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三、祭灶节的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过年的开始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宁波人过年有许多习俗,俗话说“廿一廿二掸掸尘,廿三廿四祭祭灶―――廿九三十谢谢年”这些习俗组成了农历新年特殊的氛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再过于讲究习俗的细节,但人们过年习俗的情结一直根深蒂固。

今年除夕,我有幸看到了外婆家谢年的全过程。谢年,也称“送岁”、“送年”,是一种隆重的祭祀神灵的典礼,意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岁岁有余。外婆说,谢年仪式一般有一套严格的规矩,每个细节都极为讲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为“红盘”,祭祀由男主人主持,陈列的祭品都是六样,因为“六”预示着吉祥,表示六六大顺―――

谢年开始了。只见外婆先在桌子的第一排上摆上了酒和水,中间供茶水六杯,两旁黄酒各放六杯,共十二杯,酒杯表示十二月之神,暗示一年十二个月都有酒喝,生活长长久久。

接着,外婆又在第二排上摆好了糕点:有金团、印花年糕、甩子糕、发糕、〕千层糕、糖果等,表示生活高高兴兴,甜甜蜜蜜。

然后,外婆在第三排摆上了六盆水果: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甘蔗,表示“节节高升”;金橘和橘子代表“黄金满屋”;香蕉象征着生活甘甜;桂圆代表着全家“团团圆圆”。

摆完了第三排,外婆又开始忙活着第四排了。有条肉、公鸡、鱼、鸭蛋、鹅、蟹等,整刀肉表示来年生活“有条有理”,公鸡报晓象征着“风调雨顺”,鲤鱼代表“年年有余”,也有挂在桌脚上的,但祭祀结束后会放生,表示“鲤鱼跃龙门”;连鸭蛋也被吉祥地称为“元宝蛋”————

外婆摆最后一排了。第五排是放着盐、黄糖、烤麸、豆腐、葱、粉丝的地方,豆腐谐音“头富”,粉丝象征“长命百岁“。

外婆放完祭品,就点燃了香烛,由外公主持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根炮竹。祭祀约两个小时,其间外公洒酒三巡,祈祷全家平安,五谷丰登。

就这样,祭祀结束了。虽然这只是一个习俗,但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这时,我真希望老天有眼,看看到这一切,把人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祭灶节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YJBYS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祭灶节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的由来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欣。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

另一种「祭灶关东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习惯上,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不过,讨债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除夕夜吃饺子),就是形容这种情形。

祭过灶,到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好日子来做大扫除,俗称「扫年」。扫年的风俗也有悠的历史。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时「斋、馔、扫除」。旧式的家庭每年清扫之前,还要事先翻看黄历,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来进行。扫除积年的尘埃,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对环境卫生、维护健康也有极大的益处。

俗传灶神上天禀秦人间一年善恶后,廿五日就是上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

自廿五日至除夕这五天,由于家神俱已上天,百无禁忌,所以民间也多在这几天内举行婚嫁。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节的由来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欣。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

展开阅读全文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

祭灶“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糖瓜)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节寄语集锦

全文共 2166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小年?就是小心情,一年更比一年美;小性子,一年更比一年少;小幸福,一年更比一年多;小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祝你小年快乐!

1) 小年到了,小辈的我送来小小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活开心,心情舒畅,总之,吃啥啥香,干啥啥有劲儿,生活有滋有味!

2) 年货买全了没?给你添筐如意果,钞票多多偷着乐;加箱幸福水蜜桃,生活甜蜜伴逍遥;来瓶快乐五粮液,笑容之花不凋谢。祝年货添一添,羊年好运翻一翻。快乐小年!

3) 小年到眼前,幸福来盘点:腊月二十三,好运不落单;年末没加班,年奖翻两番;股票一直升,副业也赚钱;出手收获丰,头彩到面前;回家搭顺风,平安万里行;朋友聚聚餐,天天大狂欢;年年降吉祥,灶神赠吉言。小年到了,祝你一切顺利,天天开心!

4) 把生活酿成酒浆,用快乐作瓶,用微笑命名,用和谐构图,用舒畅着色,聘请看短信的你做永远的品酒师!

5) 每年的这个时候,祝福就会象海洋涌向你,希望我的祝福象一叶轻舟,载你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小年快乐!

6) 当您看见这信息时,幸运已降临到你头上,财神已进了您家门,荣华富贵已离您不远。祝福您朋友:小年快乐!

7) 新春好,好事全来了!朋友微微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意!喜气!喜气!一生平安如意!

8) 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对你说:爱你一万年!

9) 新春大吉!祝你人气超越圣母,财气敢当比尔盖茨之母,英气胜过萨达姆,帅气直追贝克汉姆,国际超人非你莫属!小年快乐!

10) 有些事并不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因不常见面而忘记,记忆里你是我永远朋友。在这迎新之际,恭祝万事如意!

11) 漫天雪花飘飞,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我深深的祝福你: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

12) 新春快乐!万事大吉!合家欢乐!财源广进!吉祥如意!花开富贵!金玉满堂!福禄寿禧!恭喜发财!祝君新年好!新年新面貌!新年新心情!新年新开始!新年新运气!新朋旧友齐愿你,万事总如意,钱途千万里!

13) 祝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年如意岁岁平安;财源广进富贵吉祥;幸福安康庆有余;竹抱平安,福满门;喜气洋洋!

14)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幸福--非你莫属。

15) 天气慢慢转坏,凉风渐渐袭来;因为你的可爱,特意给你关怀;晚上被子要盖,免得手脚冷坏;没事刁根骨头,这样可以补钙;不要说我太坏,祝你新年愉快!

16) 毛主席说:拜年祝福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我们无产阶级也要拜,就是拜得晚一点也不怕。无非拱拱手,说些吉利话嘛,红包那些东西,腐朽得很,消磨意志。

17) 小年到了,想想没什么送给你的,又不打算给你太多,只有给你五千万:千万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

18) 神说: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健康的身体,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信赖的朋友你会拥有这一切!祝小年快乐!

19) 为答谢多年来关心支持特在小年期间大酬宾!凡在我心中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将获得由我提供的价值人民币一毛的小年短信一条

20)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你小子签我的饭局也该还了吧,小年快乐,前提是请我吃顿好的

21) 小年到,短信叫;万事顺,心欢笑;健康来,平安到;福禄至,财笼罩;好运满,温情绕;全如愿,吉星照。祝你小年快乐!

22) 小年是个筐,祝福往里钻:“小”掉你的烦恼,来“年”快快乐乐;“小”掉你的悲伤,来“年”健健康康“小”掉你的郁闷,来“年”乐乐呵呵;“小”掉你的晦气,来“年”喜事多多;“小”掉你的疲惫,来“年”幸福绵长!祝你小年快乐!

23) 运气跟着你,好事追着你,贵人多助你,祸事远离你,金钱贴着你,小人躲着你,爱人念着你,家人挂着你,佛祖保佑你,我在祝福你。祝小年快乐!

24) 这是一份倡议书,倡议所有人放下匆匆忙忙,搁置繁繁琐琐,奔往小年的幸福,与家人一起快快乐乐,与朋友一起开开心心,与爱人一起甜甜蜜蜜。

25) 又一个春夏秋冬,又一个年年有余的小年,卸下时间的沧桑,换一身新年新气象,道一声恭喜,紫气东来招财进宝;求一只好签,岁岁平安生意兴隆!

26) 街上鞭炮响连响,喜庆的气氛不可挡,小年我给朋友发祝福,祝愿朋友福气多,连年有福事业顺;祝愿朋友多快乐,没有忧愁过小年!

27) 小年送你祝福一筐筐,愿你每天笑呵呵;送你温馨一片片,愿你心头暖洋洋;送你好运一年年,愿你腰包沉甸甸;送你健康一辈辈,愿你家庭甜蜜蜜。

28) 小年长,小年短,长长短短系腰上,小年轻,小年重,轻轻重重放心上,小年真,小年诚,真真诚诚祈平安,小年欢,小年乐,欢欢乐乐送心愿,愿你开开心心过小年

29) 小年早,小年晚,早早晚晚有平安,小年吵,小年闹,吵吵闹闹日美好,小年蹦,小年跳,蹦蹦跳跳放鞭炮,小年红,小年火,红红火火过新年,祝你小年快乐!

30) 小年来信息到,发个信息问候你,最近身体好不好,写个短信祝福你,祝你一年好运道。短信送去我的牵挂,信息捎去我的祝愿,祝你小年事业发。

31) 小年到了,里外打扫,整洁;祭灶供糖,嘴甜;祈求灶神,平安;盼亲人回,过年;其乐融融,团圆;财源茂盛,事业;全家幸福,心愿;小年快乐,我的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写春节的作文:小年夜祭灶习俗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习俗作文两篇关于习俗的作文:过小年

何为小年

在中国古代,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到了现在,小年在各地依旧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有的是腊月二十三,有的是腊月二十四,还有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等等,各不相同,但是小年祭灶却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小年祭灶习俗 | 小年的习俗与由来

灶王爷的传说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小年”上天汇报。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的传统。

绍兴人祭灶神,有供奉老酒、年糕和饴糖的习俗。供奉老酒和年糕,让灶王吃了嘴甜,希望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供奉饴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想粘住灶神的嘴巴,省得他在玉帝面前乱说一通。

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这种粥,总之就是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

最后还要焚香祭拜,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玉皇大帝汇报去了。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过小年日记:过小年祭灶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去了姥姥、姥爷家。这是我第二次办理“无人陪伴儿童”这个手续去姥姥、姥爷家。“无人陪伴儿童”就是一个小孩自己做飞机,过了安检,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空姐会带你坐上飞机,下了飞机,空姐把你交给到机场接你的亲戚朋友,你就可以跟着你的亲戚朋友走了。

姥姥、姥爷家真冷啊,尽管我穿着羽绒服和棉裤,头上还戴着帽子和围巾,但是刚出了机场,我马上冻得瑟瑟发抖。终于见到舅舅了,舅舅说车里有暖气,我上了舅舅的车,果然很暖和。

坐车大约做了两个小时,终于到姥姥、姥爷家了。我刚走进家门,发现了一只大公鸡在麻袋里,我想:姥姥、姥爷家为什么会有一只大公鸡呢?我跑去问姥爷,姥爷说,今天是祭灶鸡能保佑平安,过两天这只鸡就要杀了。

晚上,姥爷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有牛肉、排骨、饺子……晚上吃完晚餐,我们还放了鞭炮,噼里啪啦的,真吓人!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我甜甜地睡了,脑海里浮现着这一天发生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祭灶”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的时候,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这不,下午,姥姥让妹妹到楼下拔草,我问妹妹为什么拔草。他说要"喂马"。我便又问:"你家有养马吗?"妹妹答:“没呀”我又问:“那喂什么马呀?”“我也不知道”妹妹答道。我晕。她上来时给了我一些草,让我放到灶王爷的旁边。原来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到了晚上,我、姥姥和妹妹先下去给灶王爷 “钱”,等钱烧完后,要放鞭炮。姥姥妹妹和我都不敢放。就在这时,哥哥大包小提的来了,这可真是巧呀!哥哥走过来,我和妹妹掉头就跑,我本来胆子就小,而且,这鞭炮声又大,便到楼上去看。可惜的是,一等我们跑到楼上,鞭也放完了,真是不巧呀!一放完,姥姥他们也都上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