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穆斯林的葬礼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穆斯林的葬礼问题。

分享

浏览

5954

作文

27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的作文3000字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很遗憾没有真正认真拜读过,这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部映射普通大众生活的历史之剧;一部折射平凡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部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的真实画卷。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习俗做了全面、彻底的描绘。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面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为何在现实面前,你如此不堪一击?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她走来了........”

一打开《穆斯林的葬礼》就看到了上面的一段开头描述,后来才知道描写的是多年后的梁冰玉,读完前面极端的描述,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部小说,语言读起来感觉轻快而优美。

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给我一种压抑感觉,一旦读完前几章感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人物角色都非常鲜明。韩子奇对玉器的执着热爱与他的师傅梁亦清如出一辙,而韩子奇不单是一种单纯的执着,却有一颗巨大的心脏,直接导致日后他一举奠定“玉王”的美称。一个貌美如花的妹妹梁冰玉在北大读书,一口流利的英语,加上作者写的时光交错,他同时拥有一个天仙似的女儿进入北大英语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韩子奇的医生感觉是丰满了。但永远不要忘了题目中的“葬礼”二字。

一切的转变从他美丽的女儿韩新月的病变开始,也是这个时候韩子奇身后的女人走到了前台,我认为也是她一手操纵了后面的悲剧,不仅让我感叹一个女人的力量有如此之大。而让我敬佩的韩玉王在后半段判若两人,表现的窝囊至极,或许他一生都生活在梁冰玉的阴影下,再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样当然是不能换取我的同情。他也亲手葬掉了自己与女儿的生命。

最后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虽说不上是惊天动地,与世相争,但绝对是武侠版的致死不悔。美哉,美哉!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全文共 1716 字

+ 加入清单

在德国能看到的中文小说实在很少,几个星期以前有幸从L小姐手中借到这本《穆斯林的葬礼》,不知多少次暗暗发誓要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但是第二年的博士学习并不轻松,除了要上自己的课修学分以外还要给教授作助理去给研究生讲练习课。平日周末都是在办公室度过,工作日就更不用说。近日刚刚忙完大事一桩,给自己放假一天,难得清闲之日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借入已久的小说。

拜读之后对我本人冲击之大难以言表。尽管作者霍达在后记中提到她的创作并非要赚取眼泪,但是有些凄美之处我这个X尺男儿也不禁为之动容。当时L小姐跟我说这其实是一部悲剧,我并没上心,因为看到前几页怎么也联想不到悲从何来,尽管书名之中有“葬礼”二字。但是当韩子奇夫妇为新月的考大学的事吵闹的不可开交之时,我隐约感觉到了悲剧的开始。最先让我联想的是新月并非梁君璧的亲生女儿,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母亲对女儿竟是如此的冷淡,尽管那时或许还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后面的章节简直是处处生悲。

文章前部分采用了两条故事主线,一是年轻时期的韩子奇如何学习制玉,如何爱玉,如何守玉;一是子女天星和新月的求学工作与爱情。但是称奇之处却是作者在小说的最后毫无违和感的把两条线拧成一股绳。再回到前段提及的处处生悲。第一条主线的背景是民国初期到抗战结束,所以战争是整条线的大背景。先是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因太过投身制作一件玉器,重压之下吐血身亡,再是同行几乎赶尽杀绝。这一时期韩子奇的悲在他心理和名誉承受的双重压力,师母师妹不理解还得“认仇为师”。然后战争而至,日军步步蚕食华北,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无奈之下韩子奇抛妻舍子跑到英国去守护他前半生收藏下来的宝玉。在英国也没有逃离战乱的困扰,希特勒的伦敦大轰炸让他几乎丧命。对死亡的恐惧也让他陷入道德的禁区:与自己妻子的亲妹妹梁冰玉发生感情并育有一女。而她就是韩新月。这也是第二条主线悲的起点。战争年代的小人物更是悲催,就如同小说里的姑妈那样,自己的丈夫儿子被残暴的日军杀害。精神失常的她为能体验母爱而在韩子奇家里做无偿保姆与奶妈。

对于韩新月,我想梁君璧无疑是矛盾的。她是自己亲妹妹与自己丈夫的“爱情结晶”。从小与韩子奇青梅竹马梁君璧先是恨他在父亲去世之后立即投靠仇人门下,又在韩子奇道明原由之后以身相许。生活与生意让他们之间没有交流更没有爱。然而对梁冰玉,这个韩子奇三岁看到大的师妹却是有真爱,并且这个真爱是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所以当梁冰玉带着新月出现在博远宅的时候,梁君璧把姐妹同胞的感情全都化成仇恨。不难理解,梁君璧没有读过书,她不会理解妹妹这个先燕京后牛津的高才生口中的爱情。对妹妹的恨,对丈夫的仇无疑将会全部发泄到新月这个外甥女“女儿”身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之前梁君璧对韩新月的种种冷漠与不支持。

当然第二条线的悲还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大背景。中苏断交,自然灾害,文化革命种种事情联系到一起无疑把这个伊斯兰信仰家庭内部的悲剧加重。但是从男二号楚雁潮的身上我们也深知这个时代造成的悲剧是针对当时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因为不支持大跃进就无法从助教升为讲师,因为不是党员就被自己的学生郑晓京训斥教育。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蛮不讲理的时代!不要跟我讲文革的动机之高尚,我永远无法原谅这个事件给当时的人以及当今社会带来的伤害!

韩新月走了,她悲情也幸福。悲在生前受养母冷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才知自己生母。而她也是幸福,起码她从楚老师,父亲,哥哥,嫂子兼闺蜜那里得到的爱是纯洁的,尤其是楚老师这个在她生命垂危之际给她希望的男人。

这个故事里面几乎没有人是happy ending的。韩子奇的师傅(梁君璧与梁冰玉的父亲)为完成玉器而丧命,韩子奇丧女之后又在文革当中宝玉被洗劫一空,虽无交代但是韩天星夫妇与梁君璧在韩子奇死后的遭红卫兵骚扰的场景可想而知,韩新月20岁香消玉殒,结果是楚雁潮失去了志同道合的soul mate,梁冰玉却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女儿。如果说汇远斋老板察觉文革氛围逃至香港算是他的happy ending的话,这就让小说悲情更加浓厚。他先是在梁亦清死后赶紧逼债清洗了梁家所有家底,后又与日本人勾结欺行霸市,最后还能免于批斗。这又让我们想起了那个永久的困惑:为什么坏人都能活的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英语读后感

全文共 287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穆斯林的葬礼》是由谢铁骊执导,盖丽丽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批判的是宗教极端势力,歌颂的是人性,爱情!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Muslim funeral" is the hui female writer hoda novel, won the third maodun literature award. At this time because theres a general fuzzy impression so see more quickly. The author to set up a book with a mysterious religious background,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a Muslim family. Islam and his followers muslims for most of our readers is a mysterious thing, so it also attract me become a important factor. Saw one by one in the precise details of religious scenes, to understand the many customs about muslims. The author himself is a devout Muslim, but in the book, she did not deliberately deified religion, but with a kind of pure and fresh and smooth stroke slowly narrative, let the reader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o produce a very pure feeling.

At the same time another background of the book is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a family and jad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ade is the symbol of elegant nobleness, more than the ancients to jade metaphor to describe his character, integrity. For example "than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 in the jade". So full of faint reveals a kind of elegant quiet, laid-back atmosphere, but jade is also a kind of wealth, the gentlemans love of its quality, someone would, of course, also because of its value and make a disgusting th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spectively with "month" and "jade" as the clue, respectively describes the earl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liberation and social recovery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cross 60 years of history in the two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this period of complexity, whether its positive portrayal of the two kinds of character conflict or side describe, all reveal the authors own distinctive hate feeling, the mood also deeply affect the readers emotions. Turbulent society prone to tragedy, family rise and fall in 60 years change, three generations fate of ups and downs, finally is to be regretted love tragedy. Reflection can produce a kind of depressive mood, but hit the readers mind, was a resonant happy, at the same time, make the person p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ep thinking to the society.

【参考译文】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

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暖暖的阳光轻轻地翻动着书页,刺得我眼睛有些发痛,使劲眨了眨眼,两行泪珠一蹦一跳地滑落了下来。

“小米,我给你买了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里面是讲述你们回族的。”

但要知道,不到家里的书被翻烂了,新书一般会落下一层薄灰。所以不例外,我无精打采地翻开了第一页。哦,开头应该是“冷冷清清地街道上,行人都行色匆匆……”慢慢地看下来,那些细密的文字,却像口香糖一样紧紧地粘住了我。

大约看了一半,我看到了玉王韩子奇那容光焕发的神情,那金光闪闪的玉展,那出了大汗却笑呵呵的脸,那面白墙上清晰地倒映着那位先知易卜拉欣。他的玉啊,多么壮观!暖暖的阳光抚摸着书本,金色的书面像一个人小精灵。我来到阳台,往前眺望,金色的暖阳映出了整个城市,心渐渐地扩大,飞扬起来……

妈妈的“绣花针”轻轻地敲在脑门上,我才醒悟英语课就要上了,金色的暖阳斜斜地射在封皮上。

我又回到了书旁,深吸了一口气,下午,暖暖的阳光有些弱了,我暗暗地担忧起来。

黑暗笼罩着新月,她突然晕倒了。醒来时,红扑扑的小脸变得惨白。她爸爸韩子奇,日日夜夜守在新月旁。天星也就是新月的哥哥,心也碎了。这时,冷风拂过我的手,我打了一个寒战。那暖阳啊?气若游丝,飘荡在窗外,啊,进不来呀!

“嘀嘀嘀”手术室的房门被紧急地打开了,一动不动的新月“睡”在那里,她的二瓣尖(心脏的重要部位)紧紧地靠拢了。那一丝若隐若现的阳光,被风吹散了,洒在空中,伴着那着绝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永远地、永远地消失在了坟墓里。

梁冰玉的手里提着新月的生日蛋糕,重重地摔落在地上,他和新月爱人楚老师静静地听着梁祝,那金黄色的暖阳不知何时,照映着他们俩,照耀着我的背影,吹干了书上的那一串泪珠……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礼》是那么厚一本书的时候,手停住了,那么厚一本书,我能看完吗?但在我看了几页后,这个疑问就消除了,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笔,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

整本书穿插着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从第一代,梁亦清为玉献生,韩子奇成家,成为玉王,出国护玉,带新月和玉儿回国,壁儿促使家产尽毁,到第二代,韩子奇为让新月上大学付出代价,新月与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脏病被发现,与楚雁潮相爱,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种信仰,有着许多习俗,不过要细说习俗,也就只知道忌口猪肉、烟酒罢了。作者作为回族,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这本书中,让读者们深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为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们就会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都朝着穆斯林尊贵的天房——克尔白,在每个穆斯林的一生当中,如果有条件就应该前往克尔白朝觐一次,以此获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后进入天园的门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日出前的晨礼(榜答)、午后的晌礼(撇什尼)、太阳平西时的晡礼(底盖尔)、日落黑定前的昏礼(沙目)、夜间的宵礼(虎伏滩)。然而在礼拜前,还必须进行“大净”,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后,由清真寺专管洗“埋体”的人为尸体洗浴,然后用三十六尺白布覆盖全身,安卧在“埋体匣子”中,由不少于八人抬着,一路念诵着古兰真经来到坟坑,坟坑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从一壁向西挖半圆形的洞,称为“拉赫”。穆斯林只允许用竹子和没有烧制的土砖或者一块小小的薄石板封闭“拉赫”。在亡人下葬前应由他的亲人下去“试坑”,以确保亡人能躺的安稳。他们对汉人有一定的偏见,就像汉人对他们有一定的偏见一样,他们并不欢迎汉人,并不赞同汉人与穆斯林结婚生子……

两代人的命运都十分悲剧,韩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让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两代人的悲剧就是壁儿,或者说,是璧儿和韩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韩子奇对他的玉的沉迷导致他最后逃到国外,还和玉儿生了新月,玉儿就不会走,壁儿也不会因为家中无主而乱了脚步,冤枉了家里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风景也不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为壁儿和韩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会躺在病床上,要不是因为壁儿对汉人和穆斯林的结合的极力反对,新月的病情也不会加重,要不是因为新月是韩子奇和玉儿的孩子,新月也不会死,至少,不会抱憾而死……

可惜没有如果,不过,就如作者所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应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治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读这本书已不是第一次了,每次品读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想。这本书确实能够反映穆斯林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习俗,对于非穆斯林了解我们穆斯林同胞来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冰心这样评价这本书说: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可见这本书的底蕴十足。

书中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血肉丰满,比如身怀绝技的梁亦清,忍辱负重,技艺精湛,被称为“玉王”的韩子奇,有着纯洁梦想和凄楚爱情的韩新月,及热爱工作的文化精英楚雁潮,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入北京大学的韩新月一直是我所仰慕的一个人物,她凭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虽然得不到“母亲”梁君壁的支持,但在父亲支持下,她仍然能够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开始自己的梦想。当填写志愿时,韩子奇问她第二志愿是什么,新月不假思索的说:“我没有第二志愿!”“我不给自己留退路,根本不相信我会考不上!”这种自信和破釜沉舟的魄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所缺乏的,当然有这种魄力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有这种实力。

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回汉不能通婚的问题,是韩新月及楚雁潮俩人都没有想到的。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到底会断送了他们那纯洁的爱情。当他们憧憬于未来时,新月的“母亲”让他们回到了不可改变的现实:回汉不能通婚。韩子奇在楚雁潮哪怕和回族有任何千丝万缕关系的希望下不断的问楚雁潮,但回答都是肯定的,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汉民,改变不了的事实,这样韩子奇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的妻子答应他们的爱情。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回回民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在她诞生以来的七百多年中,不仅虔诚的保持着自己的信仰,而且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持着血统的纯净,回族人数太少了,因此总是极力避免和异族通婚。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英语老师也很感兴趣,他问回汉不能结婚么,我回答;是,接着问:“真心相爱也不行么?”我犹豫后说:“是,我们回族只进不出。”之后,我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了一下,真的么?真的不能通婚吗?这对于像韩新月和楚雁潮这样的,该是多么残酷的现实。韩新月已经病入膏肓,是爱情又重新给了她生活的希望,爱情确实是热恋中的人们中的良药,但现实是残酷的。昨晚我看电影时,那里面有个昏迷不醒的女孩,就是在爱她的男孩的呼唤下睁开了眼睛,我真惊异于爱情能有这样大的力量!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在最艰难的时候,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也不是药物,而是心中的一片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活着的勇气和动力了。小说中提到了作者对爱情的见解: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当俩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他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如

我认为小说最悲剧的地方在于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新、雁爱情悲剧与韩、冰爱情悲剧有着复杂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两者都是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的权利受到韩太太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伊斯兰传统文化负面的阻遏,当然韩、冰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止于此。更戏剧性的结局是:梁君壁以回汉不通婚为由,拆散了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但到最后韩子奇死时,道出了惊人的秘密:韩家的后代身上原来是流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血液,而这种悲剧延续在后代身上,我认为这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

这本小说的确值得一看,尤其是不了解穆斯林生活的人更值得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1098 字

+ 加入清单

穆斯林的葬礼》,上高中后看的第一本书,也是为数不多让我看哭的书,新月在医院的病床上,等着天亮,等着她的老师,她的爱人,但是她最后没有等来,安静的“睡”了过去。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生活中所不在乎的时间在这里显得多么重要,总是差上几分钟,来到时,只见到一副睡容。

虽新月让我印象颇深可我却对她的生亲母亲——梁冰玉的一生,颇为感慨。当吐罗耶定带着易卜拉欣刚刚来到梁亦清家的时候,她还只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小玉儿,到后来易卜拉欣改名韩子奇,他们还是儿时时,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没有接触外面复杂的世界。那时的玉儿是一个令人想要呵护的小女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长大了。老一辈都已逝去,韩子奇与璧儿结了婚,玉儿一直坚持着学业,成功考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感情,在那里,她爱上了她的同学——杨琛。可在那全是抗日战争的时代,他却叛敌了。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初入世事的女子,可却被无情的爱给击倒了。她的心碎了。

谁都不知道她的事,直到与她的奇哥哥一同去了英国后,无意识的透露了。她的奇哥哥知道了,后来经历了欺骗的她已不相信爱情,只相信他的奇哥哥。可当她与奇哥哥回到家后,他意识到原本她太天真了,奇哥哥还有璧儿还有天星都不可能为了她放弃一切,可她又无法放弃奇哥哥。

于是,她把新月,也就是他与奇哥哥的女儿留了下来,自己飘然离去。可最后当她归来时,已物是人非,一切都已失去,恨的,爱的都走了。

梁冰玉,作者笔下的一个人物,可她却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从一开始对未来充满向往,到亲身体验,可当体验后却心碎了,世事天常生活给她带来了希望,可最后却是绝望,经历人生百态后想要回顾过去,也已物是人非,不可挽回。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今社会的产物。如今的社会就是这样,总是不如人意,总是在压迫着人们前进,停止就代表失败,而前进,也并不代表者成功,但只有放弃舒适,放弃自我,去适应社会,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作者笔下的梁冰玉就诠释了这类人,她只是一个缩影,但她又代表着千千万万与其相同的一类人。重货,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换句话说,中国不称别的,就称人。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经历的风吹雨打,千锤百炼才锻造出来的,他呈现的不单单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人生,在其中更蕴含着用生命懂得的道理。

宗教是人们的信仰,同时也是认得精神食粮,不要一味去告诉那些老年人这些都是假的,因为他们要的不是真假,而要当你身在其中时的那种安全感。那种信仰感,他们却没有想哪天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应当干嘛,而是想要在这身边没有亲人时,心里却有所托的信仰,不要排斥宗教信徒,再说了,这一切若都是真的呢?但不同盲目传教,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时读过一本书,叫《穆斯林的葬礼》。它是我最喜欢,也是另我感动最深的一本书,至今,我还对它记忆忧心仿佛昨天还在看这本书呢!

生命的挽歌总有一种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情让人无言以对,韩新目一个唯美的易碎,或许从易碎种,才让我永久的回味书中所述的纯洁的爱情与无畏的生命。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无意间看了它,却再也无法从中拔出来,一任泪流满面,它不煽情,但却感人,感人至深,我一口气读完它,但只是在想悲哀为什么总是挥不去,我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它让我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无奈,更重要的是由爱而衬托出生命的价值!这本书里,两条轨迹穿插着前行—“月”与“玉”,两允人,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不同,但又那么的相似,是悲字溢满心头的苦涩,或是被感动良久的悲楚,命运无情,生命也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这白纸黑字,着无尽的爱。梁冰玉,韩之奇,上一代的爱情没有幸福,有谁能体会。看着小心越可爱而安详的脸庞,而断然离去的冰玉的心情呢?更有许多感受,当他重回故居为了女儿,却只能面对一片连坟都难以发现的“墓地”的悲楚呢?正义,何以能让你生,或是灭呢?正义站在新月身边,但同时死神也降临,正义有时候是那么脆弱连同脆弱的生命,一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复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一个悲剧,一个宿命,有轮回到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人理解这样的家庭。

曾受战火的洗礼,灵魂和呻吟毁灭的人?逃离了战火,梁冰玉猛然的发沉:比战争更恐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兴衰,那么无力地控制着人生,那么有力的诠释着生命,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清无畏……人生从来没有轮回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正如历史,他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生命的挽歌,在逝去之时唱起…。。易人拉欣的流浪,至后来的韩志奇流浪,本来就是一种悲哀,女儿的离逝,正如那含苞带放的花蕊。花还未开,花枝失折了。永远不能弥补。葬礼时一切的终结,也是一切的起点。没有人知道,葬礼的哀歌在为谁而唱,为谁而熄?一条是私怨不停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分明的死胡同,韩子琪而韩子琪,就这样被生命捉弄,新月与子淇儿女之间无尽的爱。但也无法改变决定的事实。或许新月一开始就错了,韩新月与楚艳潮,更是一个错误,在那战火连天的年代,放不下浪漫—即使在东北大圆内未明湖畔!她的师生恋只能走向死忙,生命在宿命前是那么的无力。即使有楚老师深情的呼喊,点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变现实,冷酷的“母亲”韩子琪投入仇人门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丝一毫之前也飘然入心,直到读到新月之亡,已经不住流泪,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久久没有为一本书感动了,是他让我找到了一份纯真的感动,哪一点希望那一份爱,以及那一缕生命,生命的挽歌为谁而唱,生命的挽歌为谁而鸣。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本书带我浏览完了“奇珍斋”在三代人手里的兴衰。从民国八年一直到1979年,三代的命运都被紧紧锁在了“玉”上。

民国八年,梁亦清数年如一日地在水凳上延续着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买家说多少钱就拿多少钱,他不可能想得到日后“奇珍斋”的名声会远渡到欧洲,但这一切又归功于他因信仰而收留了易卜拉欣——韩子奇。

韩子奇从小就跟随传教者四处朝拜,直到他见到了玉,他此生唯一的归宿。在汇远斋三年的忍辱负重,十年里辛苦创业,重振“奇珍斋”,这里不仅包含了自己对玉的着迷,更重要的是报答师父的“养育”之恩。

在英国的韩子奇,我认为他是糊涂的。自己玉王的称号响彻整片大英帝国,但仍然就坚守自己的玉王,不离不弃。远在中国的妻子——梁君壁,不仅操持家业,还要抚养未断奶的天星。而,他却“销魂独我情无限”。但是,我又认为这份“扭曲”的爱情是理所当然的,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德国对英国进行大轰炸的岁月里,他是梁冰玉唯一的依赖,唯一的依托。他与梁君壁之间并没有夫妻间应有的感情——爱情。而正相反,他与梁冰玉之间的是最真挚的爱情。或许没有战争,他们不会相恋,韩子奇只会像许多百姓一样过着麻木的生活。梁冰玉说的没错;“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即使是在错的时间,只要遇上了对的人,我们难道没有权利去爱吗?

但,这种爱,这种自愿结合的爱在礼教面前是无耻的,是下流的。在礼教面前,梁冰玉只能走,留下新月远走高飞。在那个年代里,不知有多少人被囚禁在传统婚姻中,面对自己毫无感情的伴侣,过着麻木,毫无幸福可言的生活。这样的婚姻,难道不是一座大大的坟墓吗?

在外人看来,韩天星——韩子奇的大儿子的婚姻看似门当户对,美满幸福。但又有多少人知他的初恋是怎么不明不白地结束的?韩天星本与同是穆斯林的“切糕客”的大女儿相恋,二人情投意合,早已私定终身。但韩太太——梁君壁,却认为其家境贫寒,配不上“玉器韩”便自己用小伎俩,使二人从此形同陌路,不相往来。

与现在的众多家长一样,韩太太反对裸婚,支持“门当户对”。但他们又何曾考虑过感情?金钱就一定可以代替爱情吗?金钱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吗?金钱是万能的吗?

韩新月是本书中的主角,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人物。她是韩子奇的私生女,在韩家生活的快二十年中,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而正当她考入了自己生母曾经就读的学校——北大时,病魔又断送了一切。或者在她人生最后的三年,是楚雁潮在支撑着她。可是这份爱情也被挡在了礼教的门外。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二十年前梁冰玉获得了一份不合情理的爱情,二十年后她女儿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在送她去往二十七斋的路上,在未名湖畔为她朗诵诗歌:在备斋讨论译文:在医院许下诺言:在西厢房善意的谎言······

这段凄美的爱情以新月的长辞告终了······

十六年后,梁冰玉推开“博雅”宅的大门,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回民公墓的大树下,一位身材高高的中年男子久久地伫立,小提琴诉说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布偶与祝英台》。

······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耳边仍旧回响:“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两代人,两小无猜,两情相悦,两段悲剧,两行热泪。 ——题记

“人生是一条路,路走错了可以重来,人生可以重来吗?”她,脚步轻踏,一路红尘飞舞,踽踽独行的她,如黄粱一梦过,洗尽铅华,为她的女儿,在她生日那天不负天下。她迈入阔别二十年的故园,耳边的蝉儿喧嚣着重拾起那些年。有人来了,玉儿心头一喜。新月,我的新月!璧儿姐姐呢?奇哥哥呢?你们去了哪里?“完了,一切都完了,新月早去世了,你来晚了!”怀着二十多年的期待和执念不远万里奔赴此地,却被这样的噩耗击垮。一瞬间,所有的努力和执念付诸东流。眼泪柔软了她曾经的一身疏狂,从布满灰尘的脸上跌落,击在长草的坟头上,撞击的声音令天地也为之动容。“新月!新月!妈妈还是来晚了啊!”她声嘶力竭地狂吼着,回答她的,只有咆哮的风和墓碑的阴冷……远处流淌来梁祝的旋律,天上,云雾朦胧;地上,琴声缥缈。不知新月在九泉之下,能否和曲而歌?那些事呢?那些人呢?怀着饱经风霜的脸孔归来,携着笑颊粲然的遗像离去。追梦而回,方知恍如隔世。

情绵长,命苦短,香消玉殒琴声颤。寻望故园处,肠断。人世纷,愁绪乱,滚滚红尘人羁绊。重走来时路,已难。

一个人看似坚强了多久,却又被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把玩了多久?他们是否知道,稍微走错一步,就会被它拍得粉身碎骨?也许我当时不那样做,也许我不该意气用事,也许我应该先想想再下决定……但,时光的冷峻,在于它永远不给你后悔的机会,并且只能把也许永远置于也许。你永远没有抱怨自己命运的权利,只恨自己薄如纸,脆如花,担当不起命运无常。谁又知,造成这悲剧的,仅仅是韩子奇和玉儿当年铸成的一个大错?

新月的出生并没有给她的父母带来新生命降临的喜悦,如果韩子奇出于有妇之夫的责任没有接受玉儿的爱,也就不会降生新月,他和璧儿也不会决裂,两姐妹也不会从血浓于水变得反目成仇,也就没有了新月和楚雁潮水晶般纯洁却脆弱的爱情悲剧,更不会亲眼看着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英年早逝,最后郁郁而终。“如果我们不曾相见,我们就不会彼此相恋;如果我们不曾相误,我们就不会彼此相负。”面对人生中多少错爱,仓央嘉措叹息出这样的感慨。没有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便不会曲终人散……

使我最动容的是新月与楚雁潮天地可鉴的爱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睥睨天下傲狂;她,柔情似水,纯真无瑕,看淡尘世浮华。她生病时他寸步不离,她驾鹤西去他静候归来,琴声传自遥远的天堂,纵使阴阳两隔,也要相思凝望。你曾扬言要饮遍世间所有的美酒,最后才发现白水最长情。他们的爱情,不就是一碗淳朴却回味无穷的白水吗?淡淡的,暖暖的。最美的爱情莫过于阴阳两隔的忠贞不渝,等来世,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洗尽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便是穿越两界的肺腑之言!

时光蹉跎了记忆,命运模糊了过往,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命运虽能摧毁人的肉体,但爱终究会在孤坟上渐滋渐长,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一些东西不可挽回,另一些却永不磨灭。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

全文共 1938 字

+ 加入清单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获得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还被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屏,多年来广受好评。本书全方面介绍了北京穆斯林社区内外的情况,生动表现了近现代穆斯林生活的荣耀与辛酸,具有典型意义。

全书围绕两大主线展开,“玉”与“月”,前者发生在30年代抗战前后,后者则是在60年代初,而各章标题也依次以“月”和“玉”命名,从序曲“月梦”起,经历“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最后回到尾声“月魂”。两条主线看似不相干却又暗中扣合,最后归为一体,十分巧妙。

关于“玉”,起自民国八年(1920)的“奇珍斋”,斋主梁亦清是个精通琢玉的手艺人,专门为古玩商店定做玉器。梁亦清手艺虽好却苦于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君璧、冰玉,手艺没有传人。一天,奇珍斋来了一老一少两个云游的穆斯林,梁亦清把他们请进来休息。交谈中梁亦清才知道老者叫吐罗耶定,小孩这是他收留的孤儿,叫易卜拉欣,他们云游各地,还准备去麦加朝觐。易卜拉欣在奇珍斋迷上了玉,决定留下来做梁亦清的学徒,改名韩子奇。

几年后韩子奇逐渐长大,学到了不少玉器知识,也掌握了师傅的不少手艺,开始帮助师傅雕琢玉器,主持生意。一天,“汇远斋“老板蒲绶昌来找梁亦清,请他做一件《郑和航海图》。梁亦清接下了这个活,经过三年努力,在即将完工之际,梁亦清却心力交瘁,倒在自己制作的玉雕前,玉雕也毁了。蒲绶昌上门来索赔,拿走了奇珍斋许多存货和存料,几乎毁掉了奇珍斋。韩子奇却选择了加入汇远斋做蒲绶昌的徒弟,来完成师傅梁亦清未完成的作品。一年后他完成了《郑和航海图》,也因此结识了英国商人人沙蒙·亨特,从他那里了解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又过了两年,他回到“奇珍斋”,重开门面,做起了玉器买卖,并与师妹梁君璧结婚成家。

十年后,韩子奇已经是名满京华的玉器商人、收藏家,而他的儿子天星也刚刚诞生,一家幸福美满。韩子奇在家中举办了“览玉盛会”,展示收藏的玉器,赢得了“玉王”的美誉。然而日军步步进逼,北平也不再安全,韩子奇不得已带着珍藏的玉器随沙蒙·亨特前往英国避难,小师妹梁冰玉也私自逃出来和他同行。到了英国,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也不能幸免,遭到了轰炸。梁冰玉面对沙蒙·亨特儿子奥利弗的追求,虽然有所动心还是拒绝了,可奥利弗却在之后的一次轰炸中丧生。在那样的环境里,梁冰玉和韩子奇发生了爱情,生下了女儿新月。战后他们回到祖国,奇珍斋已毁,而面对姐姐对自己的责问,梁冰玉选择了离开,留下了女儿新月,让新月改叫梁君璧妈妈。

“月”的故事从1960年开始。韩子奇解放后成了“无产阶级”,当了特种工艺品公司的员工,供养女儿上学,儿子却只上了初中,就去制币厂工作了。韩新月高中毕业要考大学了,她填报了北大西语系,并被录取了。到校第一天,她在校园里遇到了刚毕业的班主任楚雁潮,却把他当作了学生,弄出误会。新月学习很好,英语能力尤为突出,得到了兼任英语老师的楚雁潮的表扬。新学期班上排练英语话剧,安排新月演奥菲利娅,楚雁潮演哈姆雷特。然而当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时,新月却突然病倒了,检查发现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随时有生命危险。家人和楚老师都尽量向她隐瞒病情,而天星则在妈妈的安排下和新月的高中同学陈淑彦成婚,让新月很高兴,但是她又突然发热晕倒了,这一次病情加重了,学也上不了了。新月参与了楚老师对鲁迅《故事新编》的翻译,两人产生了爱情,楚雁潮希望爱情能给新月与病魔斗争的希望和勇气。但是这份爱情遭到了韩太太的反对,因为楚雁潮不是穆斯林。绝望的新月从爸爸那儿得到了妈妈留下的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然而病魔却最终带走了她的生命。文化__开始后,韩家被抄,失去了珍藏的玉的韩子奇去世。

最后在1979年,阔别多年的梁冰玉回来了,而她所能见到的只有天星夫妇和他们的一对儿女,以及新月的墓。

书名是《穆斯林的葬礼》,一共写了四个人的死,详写了两次葬礼,一次是梁亦清的,一次是韩新月的,让我们了解了穆斯林的习俗。葬礼背后是一场悲剧,一场牵扯到两家三代人的悲剧。悲剧的核心便是韩子奇。为了玉他离开了吐罗耶定,放弃了朝圣加入奇珍斋;为了玉他忍辱负重加入汇远斋,以完成宝船重振奇珍斋;为了玉他转作坊为玉器行,收购玉器终成“玉王”;为了玉他抛妻别子远遁他乡,饱受思乡之苦;为了玉他回国后又舍不得离开,最终遭受劫难。归根到底,这些伴随他一生的玉还是会流入他人之手,汇入那条玉的长河,继续流传下去,而他只是玉的暂时拥有者,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为了玉他甚至放弃了大部分伊斯兰教信仰,算不上合格的穆斯林。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是回族人,这才是真正“穆斯林”的葬礼吧。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

全文共 292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做完了引文,接着就是正文了!

在看这篇小说之前,我对“穆斯林”知之甚少。只知道穆斯林是对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的统称,甚至不知道他们还有另一个称呼――回回。

花很长的时间,很认真的读了这本小说,才知道回回们是那样的信仰着他们的真主安拉。“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打开《穆斯林的葬礼》,你就会看到写在扉页上的这段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这是一种信仰,一种超越贫富,超越生死的信仰,在有着信仰危机的今天,谁又能忽视这种信仰的力量。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的将“玉”和“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这是一种奇怪的结构形式。“玉”写的是主人公韩子奇从易卜拉欣成为一代“玉王”的艰难历程,这是新月爸爸那一代的世界。“月”写的是新月和楚雁潮凄美动人的爱情,是新月这一代的世界。两个世界被一道无形的大门所分割,却又不得不重逢,重逢在那死亡的结界。看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刚刚在这个世界读到动情处,这一章节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的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去读。因此,两个世界是紧密相连,分不开的。若是以前,我会把两个世界分开来理解或者把两个世界的感情分开来感受,但读《穆斯林的葬礼》,我却不忍心破坏这种悬念美。

除了文章的的结构奇特,文中所表现的两代人感情故事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特别是新月和楚老师之间的爱情,不知曾让多少女孩子落泪。我不忍落泪,不是我不为之感动,不是我不为之悲泣,只是因为我是男子汉,所谓男儿流血不流泪是也。可是,不知多少次我的眼角也闪烁着泪花,只是这类化不曾落下。泪花闪烁,为的是新月与楚老师爱情的真诚,为的是他们的感动,更为他们爱情的的凄美。读完这篇小数,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何如此残忍,要赋予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

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爱情了吗?好像找到了,又好像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新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在茫茫人海中她找到了那个深爱着她,也是她爱的人。不幸的是那痛苦并短暂的一生。

另一个世界有着另一份感情。

新月爸爸那一代的世界,主角非新月的父亲韩子奇莫属。对于这位主人公韩子奇先生的评价曾经一味的变化。当最初的易卜拉欣成为梁亦清的徒弟市我看到的是勤劳,刻苦,积极向上的韩子奇。当他背弃奇珍斋而投奔汇远斋时我甚至愤怒,后来才知道那是忍辱负重,那是卧薪尝胆。当他扔下孤儿寡母为了玉而漂洋过海去往英国时,我只有茫然和无奈。因为我了解那些玉在韩子奇心中的分量,那就是他的命。可是一想到我那被弃下的孤儿寡母时,我又心如乱麻。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韩子奇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的一生,为玉而生为玉而亡,为他的玉事业执着的奋斗着,他是当之无愧的“玉王”。

可事情的问题就发生在韩子奇流亡英国的十年。他与另一位主人公梁冰玉-他的师妹,他的妻妹。他们抗拒不住,产生了爱情,于是有了韩新月,有了新月那痛苦并短暂的一生。

这是一幕悲剧,无论是对韩子奇,梁君璧,还是韩新月来说这都是一处彻彻底底的悲剧。韩子奇必须回到旧中国的上海,必须面对孤儿寡母,而韩新月,这部书中最美也最苦的人也必须离开她的生身母亲,认自己的大姨为母亲,而一直享受不到那份温暖的母爱,更悲的是这一切的一切她毫不知情。而另一个悲情人物梁冰玉,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最终却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在新月离去多年之后,做了一辈子无根飘萍,夜夜沉醉梦中的梁冰玉回来了。这个不被人承认的妻子和母亲,为了寻找遗失的亲情,为了寻找日思夜想的女儿,踏着自己的痛苦急切的回来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见到的和不愿见到的却都已被岁月带走。这是一种痛苦,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是我们这些未曾体验过生离死别的后辈们无法描摹的。

这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时代,有着相关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爱情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也是文学小说的永恒主题之一。可是除了这个,我还从《穆斯林的葬礼》中看到了坚毅,看到了自强不息,看到了对热血生命的追寻。而这些都是从韩新月这一形象中散发出来的。

首先,韩新月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必须叫原本是大姨的梁君璧为母亲,这就决定了她得不到普通孩子那种普通却不平凡的母爱。这是她命运的悲剧,也是上一代的悲剧,而她无法改变。这就造成了她痛苦的一生。这才不够,老天还要让这位原本应该快快乐乐生活的妙龄少女得了个先天性心脏病。原来,上天也是孤单的,她嫉妒地上那些美丽的人儿,希望能让他们早早的陪伴在自己的左右,让自己不再寂寞。这就造成了她短暂的一生。可是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倒下,她用微弱的心力顶起了自己喜欢的翻译事业,用自己怯弱的臂膀扛起了那份凄美的爱情!

新月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更是时时鞭策着我:一个重病缠身的柔弱女子在看不到康复的希望之后仍旧积极的奋斗着,作为一名拥有健康体魄的同龄人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和忧虑呢?

分分合合,生生死死,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让我们思索。这的确是一场葬礼,庄重而令人痛心。一个个逝去的人物自不必说,它其实也是显赫的奇珍斋的葬礼,是韩家和谐美满家庭的葬礼,是梁冰玉美好人生的葬礼,更是韩新月和楚雁潮凄楚爱情的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的其实不是梁祝,但在我的心中,那爱情的旋律是首美妙得不能再美妙的旋律——《梁祝》。

夜是格外静的,像被玉净化的心灵一样;我的心也是静的,正像早已饱尝了人世凄苦的梁冰玉。拉开窗帘,月光皎洁,一扇扇窗户都埋没在月光的抚慰下,时而吹来一阵

风,树叶被打得簌簌响,但片刻,叶落声和一切想要躁动的心又都埋没在了皎洁中,显得极为宁静。我也陷入了安静。安静地回味,安静地思考,陪着新月和楚雁潮一起安静,回味这段用文字奏响的爱情旋律。

“文学,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面对文学,我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得到这样的享受。”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正是她奏响了这段让人心灵净化的爱情旋律。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作品,她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品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如: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等,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韩新月和楚雁潮,正是他们间起起伏伏的爱情才让这段梁祝听起来委婉,凄美,动人心弦。

初读这部作品,我诧异于作者奇妙的构思:一玉一月,觥筹交错,看似毫无关联,然而内在连接紧密,玉如月,月如玉,同样皎洁动人,玉月相晖,爱情故事跃然纸上,在月与玉盒然一体时,爱情故事达到顶峰,梁祝演艺到高潮。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梁祝》,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

他门有着共同的梦想爱好,有着心灵上和思想上的默契。两个人都热衷于翻译事业,韩新月对楚雁潮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楚雁潮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她,关心她,永远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彼此不见面时的一分想念,见面后的一分关怀。是残缺、得不到的一种感觉。但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得了不治的心脏病后,他非但没有让自己淡忘这份爱,而是勇敢地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地过每一天。《梁祝》的序幕拉开了。

他们相爱了,爱得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给她放最爱的《梁祝》,跟她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共同的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她积极乐观地度过每一天,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病情有了好转。舒缓的《梁祝》是缠绵的爱的最佳表达语言。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梁祝》也开始高低不平,有了起伏的振荡。

但他们没有为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伊斯兰教,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实,继续深爱着新月。只要能让他看到她,就足够了。

但这份爱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仅只喊出一个“楚……”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地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梁祝》音乐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脸色沉郁,神情凄楚,久久的伫立着,虽然不过四十多岁,头发却已经花白,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悠扬的音乐声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爱的执著。我无法控制,流泪了,为爱。

也许,新月正在另一个虚无的世界对着楚雁潮微笑。也许,孤独的楚雁潮内心是无比的幸福,他能够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微笑,来自爱人的微笑。

究竟什么是爱?或许没有足够阅历的我还没有资格去探讨这个问题。但我已然知道,倘若楚雁潮得知新月病情后淡忘这份爱,倘若新月在病床上不能因为楚雁潮的努力而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倘若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能携手坚定地走下去,这就不叫爱。罗素描述他追求爱情有三方面。首先,要能够带来狂喜,为了体验几个小时的喜悦,可以让人宁愿牺牲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的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而我理解的第二方面,不是身体上的寂寞,而是心灵上的。心灵上的默契和温暖才是拜托孤寂的根源。

我渴望这样的爱情。

合上书本,眼角的泪已干,望望窗外,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在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哺,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如此凄美的旋律,悲歌为谁而唱?这是楚雁潮为韩新月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读一本书,改变一个人。

今天终于把《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看完了,我怀着极其复杂难以捉摸的情绪,开始写这篇读后感。

从学校里接到涛哥阅读任务的时候,我并未在意,单纯这个题目也未深究,等到读到一半的时候,哦!才感觉到了葬礼-死亡的气息。主人公新月那甜美的笑容和脱俗的气质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想如果我会画画该有多好,把她那种超凡的微笑画出来,可是我又不忍,无奈,任何画笔都难以描摹新月那种美,还有那淡淡地忧郁。

一代人,一家人,一个时代,两个民族。

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这个穆斯林家庭;奇珍斋,“博雅”宅,燕大校园,这几个地方是主人公魂牵梦绕割舍不断的根基。哦,对了,还有楚雁潮,这个谈吐儒雅,细心热烈的年轻助教。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如此脆弱吗?为什么灾难要一次又一次降临在这个纯洁美丽的十八岁女孩身上?为什么要让亲人离散,白发人送黑发人?韩子奇悲伤,韩太太悲伤,楚老师悲伤,悲伤的不应该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个时代!

白手起家的小奇子,为了报恩,与师傅之女梁君璧结合,共同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但是,什么是爱情一直在韩子奇的心中打了一个问号。他只知道报恩报怨,从未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直到梁冰玉病重时的那一刻,当两双手相握,两颗心紧贴时,已到中年的已经有了妻室子嗣的韩子奇和正在青春热血的梁冰玉相爱了,这是一次不畏世俗的相爱,并且新月诞生,成为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爱情的牺牲品!可怜的新月两岁便离开了生母,可爱的新月无忧无虑地成长,成长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爸爸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好姐妹陈淑彦所认为的“幸福”。要强的她没有填写第二志愿,直接考入了燕大,当然,也是她的“小姨”曾经就读的学校。她在二十七斋有了好姐妹,她在备斋有了亲爱的老师,爸爸是国家干部,哥哥是工厂工人,虽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在别人眼中也是相当perfect了。(起码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是这么想的)

然而故事却不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波澜呢?我记得是这样的:天星操办婚事需要钱——韩太太逼迫丈夫卖掉乾隆翠——韩子奇重见乾隆翠悲愤交加意外出车祸——新月着急见爸爸心脏病发——新月在哥哥婚事后情加重——楚老师表白——韩太太阻止——姑妈突然离世——新月病危——新月抱憾而死——博雅宅覆灭——韩子奇离世——“小姨”回家,却是物是人非亲人离世——完

还记得楚老师说过的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

我今年才18岁,我不懂什么叫爱情,当然更没有体会过。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震惊了,不是因为它有华丽的辞藻,是它炽热的感情和真挚使我感动,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是怜悯你,因为爱所以爱,不含任何的动机或者其他。

——当爱情叩动她的心扉的时候,却感到迷茫,“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望着这个纯真的少女,楚雁潮的心在颤抖:“新月,”他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这是楚老师向新月表白时说的话,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老师给他病重的学生的安慰,是同情。前面我已经说了,他们的爱不存在同情或者怜悯,不允许梁君璧这种人来玷污。“一日为师徒,终生为父子。”老话说的没错,但是在这对炽热地向往事业与爱情的年轻人面前,不是所谓人们口中扯不清道不明的师生恋,而是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这份感情是梁君璧一辈子无法体会到的,这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传统妇女受生活逼迫的那个时代的悲哀!试想一下,多么青涩的面庞,当爱情撞击她的心扉的时候,她是何等的激动和忐忑,“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唉!我知道,新月不想走,她有她所热爱的事业,她有她所热爱的姐妹和亲人,她有她所思年的生身之母,更有她的爱——楚雁潮。但是没人能够救她了,包括她的楚老师,她受的苦还不够吗?!为什么这么多的身世迷茫这么多的冷嘲热讽要压在一个柔弱而又表面坚强的肩膀上!?公平吗!?

偌大的北京城,偌大的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不会铭记这个不起眼的小丫头,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为她而停留,甚至连她的“拉赫”(坟墓)后来也夷为平地。所有的这一切好像不是为了这个姑娘而准备的,她悄悄地从伦敦的产房里来,又悄悄地从简陋的“旱托”(尸床)走,留给世人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737 字

+ 加入清单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对我来说比较熟悉,知道的也比较早,最早的版本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曾获得矛盾文学奖,还有一个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名字改为《月落玉长河》。

说实话,我是不太好对这部着名的小说做任何评价的,因为一些中国文学界的前辈都已经写过相关的评价,如着名作家冰心老人、刘白羽先生等。前些日子,我又从书架上取出了这本书,仍向当初一样,利用三、四天的时间读完,看后仍觉得受益非浅,就写点自己的拙见。

还记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在上中学,每天中午总能从学校广播里听到一阵悠扬神秘的唱礼声,然后是一个广播剧,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礼》。吸引我的,主要还是对这一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或多或少了解一点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接触。小说描写的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从我的感受来说,我通过看这部小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这一点,是最主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根据作者的后记,应该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读者。它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也许是上天的注定,也许是尘世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一切,造就了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源。

我们看到,从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规来评价属于畸形的爱情悲剧,既而延续到韩新月、楚雁潮这两个主要生活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让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爱情结局,让读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与无奈之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在这种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

小说中,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始终过着一种与世无争,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对玉全身心的热爱,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种善良、仁义与忠信,但这些并不能让他免遭黑暗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蒲老板的压迫与欺凌,他生活的环境,最终将其摧毁。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梁亦清的唯一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在师傅惨然离世后,韩子奇接手了师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韩子奇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这个名字享誉京城。但他与梁家大女儿梁君壁的结合,与其说是一种爱情的发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怜悯与相互依靠,正是这种怜悯与依靠,当他们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结症也就相应出现,于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孽开始产生。

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梁君壁的妹妹梁冰玉,大胆的与自己的姐夫韩子奇真正相爱,还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韩新月。韩子奇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与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新月注定将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进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是无辜的,从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似乎是造物弄人,这样残酷的惩罚在继续延续。好在,新月有几个真心爱护她的亲人,除了她的父亲韩子奇,还有一个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天星,一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善良、可怜的女人——姑妈。在这样的呵护下,新月一天天长大,在考上北京大学时,最终遇上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但当她开始选择自己的爱情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小说伴随着一个个的葬礼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终轮到了新月,非常细腻地刻划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节。同时,在这部小说,也非常无奈的讲述了几个被外界因素所困扰的爱情结局,甚至有些“轮回”色彩。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容贵芳、韩新月、楚雁潮……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姑且不提他们的结局,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都是违背了主人公的意愿的。这些阻挠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切无法用更多的言语来叙说。读者只有通过看这部小说才能自己去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614 字

+ 加入清单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

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

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

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投蒲绶昌的门下时,她恨师兄,但是人还是要过嘛,母亲多病,妹妹尚小,谁也想不出那三年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是怎样挑起家里的大梁的,但是她的眼光毕竟不长远,可能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但是她还是能了解师兄的意图,甚至忘情地投入他的怀里要嫁给他。因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生存真是太困难了。

当然这也不是利用,是亲情,友情还有一点点爱情的交融吧,但是当她丈夫逃亡英伦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想他,战乱的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10年,仅凭着一点点思念,她把孩子天星带大成人,但是沉重的打击还是不期而至,她最疼爱的小妹竟然取代了她的位置,这个还是她能接受的,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小妹还和自己的男人生了个小女孩,当然就是韩新月了,如果家庭的变故还不是最沉重的,那宗教上的自责就更可怕了。

《》这部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几乎每条每框都是穆斯林们应该牢记的,可是他的丈夫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能容忍,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两个女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是亲姐妹。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们爱情结晶的见证,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下来。

想一想,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的带走,在英国找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韩子奇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然后悲剧就发生了。

韩太太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爱子奇,放不开他,更恨他,恨得入骨,平时里总是无休止地找碴,但是当韩子奇摔伤以后,又是那样的关心和心疼,她爱自己的儿子天星,因为天星是新月到这个家来以后的唯一依靠了,她恨妹妹,可是妹妹不在身边,就只好朝着他们的女儿发泄了,一家四口人虽不多,加上姑妈也不过五个,但是关系却复杂的像红楼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生着的人总是痛苦的,死了的人也不见得能解脱。

如果新月,子奇,君璧,姑妈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许霍达本人也不知道了,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安慰一下的,就好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如果他死了,全世界的读者也不会答应,这本书里,虽然新月死了,雁潮和桂芳的心都死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天星和彦淑的后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就是青萍和结绿兄妹,他们应该能不受先辈们的错误所牵连,过上幸福的生活吧。

着名作家冰心在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不论怎样,《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都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之余,我还蒙生了把它推荐给更多朋友的冲动,因为,如果有人愿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人生的意义,那就去读一读《穆斯林的葬礼》,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67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遍看《穆斯林的葬礼》,好多年前的事情了。记得那是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的,很不理解书名的意义,于是也好奇到底写了些什么。借回来读,从下午六点一直读到第二天早上七点。一开始是坐在床上,后来是半躺着,最后完全侧躺着,不管不顾地,在深夜,安静得深夜,废寝忘食地读着。到第二天天色大亮时,合上厚厚的书,脑袋里的思绪仍然如浪翻滚,小说给我的感受如此强烈,以致于心里不断赞叹,真是好书。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每次一想起当时的感受,还是觉得真是本好书。

中间也再次翻阅过这本书,主要是想多了解一下作者所用的比较独特的叙事方式。这次又重新翻阅这本书,主要是想好好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我还是不赞同冰心奶奶在1990年序言里所评价的,说这是一本描写穆斯林生活的书。从我的阅读体验上来说,只是因为作者是穆斯林,于是她采用了穆斯林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书中所描写的穆斯林习俗也只是因为人物生活所需。所引用的那一段穆斯林的历史,也只是稍稍带过。这并不是一本全景式地反映时代和一个民族的小说。从全书的意义讲,它只是在述说几个人的故事,从生到死的一段命运,从而引发的人物纠葛,内心的冲突,生活的磨难而已。

《穆斯林的葬礼》,所给与读者最多的是情感的体验,面对被隐瞒的真相,面对未知的前途,面对年轻的不能融合的心灵,面对不一样性格和命运的朋友,我们的反应,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所承受的情感压负。我们跟随着书中的一个一个的人物,回味着生活中自己的感受。从而被吸引,被感动,为人物的生活,也为自己的生活。

梁君璧,小时候的纯真,年轻时候的敢于担当,敢于爱,人到中年的庸俗和猜忌,被爱伤害后的病态,老年时的蛮横和随意攻击。代表着很多很多人的心态,只是在她一个人身上被集中具象化了。梁冰玉呢,理想化地追求爱,却伤害了不少的人,留下了一个为她承担的小女孩,却又要在多年后寻找她的感情,流浪,孤独,却又让人同情,难道不是我们正在做的吗?

韩子奇,始终背负着秘密,一开始就隐瞒了他不是回民的事情,而后为了复仇,而忍受亲人的误解;最后因为感情的冲动犯下错误后,又肩负着更大的秘密。最让他寝食难安的是藏在密室里的珍贵玉器。然而,他所守护的所有秘密,无一不是被迫公开。当最后一个秘密被揭破的时候,他终于与玉俱焚。

还有两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遥远地靠近,小心翼翼地呵护彼此,互相又各自憧憬着美好,却仍然被现实的残缺所折磨。生活似乎是美好的,可是似乎又是极其残酷。韩新月,从小被呵护长大,父亲,姑妈和哥哥都对他宠爱有加,因为他们都知道小女孩从小就在经历磨难。新月是美好的,却感觉不到父母之间浓浓的情意。于是她敏感,也骄傲,却更多的是隐藏得很深的孤独和自卑。风湿性心脏病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夺走了她刚刚要怒放的生命。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和疑问。但最大的一个疑问还是在她临走之前得到了答案。让她也能明白很多很多的事情。只是还来不及以全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就不得不离开了爱着的和爱着她的人。楚雁潮,在那天晚上,面对学生给与他的诚恳帮助时,说出了他心中最隐秘的伤痛,然后泪流满面。因为他的所有骄傲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彻底失去过,他以后的骄傲全是他自己努力的争取和小心呵护得到的,他无法承受自己最喜爱的事物最终被无情摧毁的结果。我想,新月坟前的那块墓碑就是他悄悄立的。二十年后,年已四十的他独立在新月的碑前拉起了小提琴,苍老的背影,正是他落寞的一生。

《穆斯林的葬礼》采用了不一般的叙事方式,使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读到中途,才明白原来两代人的故事穿插讲述。这样的叙事方式,是在让读者阅读的时候通过比对前后两章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互相解答着疑惑?还是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能打开思路,自由地想象。一起一落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章节安排下,更加明显。

每个人会在同一部小说里收获同样的感受,但更多的是,不一样的感受。或许你从《穆斯林的葬礼》中感受到凄楚的爱情,感受到面对命运的无奈,感受到人性的脆弱。而我感觉到的是人的自然的命运。每个人都一样,只是因为他的家庭环境、他的教育程度、他的生命历程不同,从而命运的实体表现不一,但终究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字

全文共 2003 字

+ 加入清单

起初我是不知道这部著作的,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通过朋友了解了它,她向我讲述了其中部分情节,书中主人公对爱情与责任的选择,因宗教隔阂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让本来就对宗教故事感兴趣的我有了对这本书更深入了解的想法。所以,在这次寒假,我空出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品味了这部著作。

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内容却有交错复杂关系的爱情悲剧。主人翁韩子奇被奇珍斋的老板收养当学徒,韩子奇的师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君壁,二女儿冰玉,师傅由于做生意家道破落。但是韩子奇的技术没有到家,他必须到汇远斋当学徒,由于平时都来来回回,汉人都看不起他,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三年后,他终于学得了好的技术,然后就回到了奇珍斋。由于责任,他娶了壁儿。在韩子奇的经营管理下,奇珍斋发展得很好,玉儿也渐渐长大,韩子奇很喜欢英语,在她的影响下,玉儿也是很喜欢英语的,而且她的英语水平相当高。但是后来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来到英国,玉儿不顾姐姐的反对,偷出家门和姐夫一同去了英国,玉儿在异乡孤独寂寞,在这种情况下和韩子奇相爱,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孩,女孩叫新月。回国后,韩子奇面临着的却是爱情与责任的选择,是选择璧儿还是玉儿?最终这场闹剧在韩冰玉远走异乡来结束了,她还把女儿交付给韩子奇和梁君璧。接着是第二个故事。新月在大学和自己的老师相爱,但是最后新月却得了心脏病,由于一些事情的耽搁,最后死去了。

开始阅读这本书,说实话我觉得是有点枯燥的,因为它都是一些关于宗教的知识,必须要一字一句仔细阅读才能懂其中的含义,然而,渐渐读下来,却让我多次陷入沉思,故事的曲折,命运的不公,宗教的隔阂……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梁君璧与韩子奇的爱情是悲惨的,他们之间本没有爱情二字,梁君璧在父亲去世后,要独挑家里大梁,为了重振家业,而韩子奇是为了报答师恩,实现自己的抱负,两人最终才走到了一起。后来,韩子奇和梁冰玉相爱了,韩子奇却因为内心懦弱,不敢去追求爱情,抛弃了自己的爱人。梁君璧得知妹妹和自己丈夫在一起之后,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虽然对妹妹还有一点情谊,但还是被理智和世俗的眼光打败了,为了自己的颜面和家庭的名誉,硬要把妹妹赶走,想尽办法留下丈夫,最后却只赢得了一个没有情感的躯壳。而他们爱情的结局也预示了新月爱情的命运。

楚老师说过的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感叹缘分的奇妙,新月和生母考进了同一间学校,而她的爱情也是在这个学校中萌芽。她与楚雁潮相识在学校,继而还相爱了。但由于是不同宗教的爱情,注定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话说的没错,但是在这对炽热地向往事业与爱情的年轻人面前,不是所谓人们口中扯不清道不明的师生恋,而是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这份感情是梁君璧一辈子无法体会到的,这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传统妇女受生活逼迫的那个时代的悲哀!试想一下,多么青涩的面庞,当爱情撞击她的心扉的时候,她是何等的激动和忐忑,"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书中还牵扯了一个至今都时刻关注的问题——宗教问题。起初读完这本书,我心底对伊斯兰教升起一丝难言的厌恶感,因为我以为这场悲剧的发生说到底与宗教隔阂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还有那个时代封建守旧思想的鄙夷和无奈,后来了解到伊斯兰教从未禁止过民族间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悲剧,影响伊斯兰声誉的民族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派主义并非伊斯兰思想,也就对故事有了一种释然。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而女人则是头戴黑纱,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她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本书教会我们要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轻言放弃,还让我们体验到了人间至善至美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教会我珍惜身边爱我之人和我爱之人。我们无法预测明天,但请珍惜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曾匆匆读了《穆斯林的葬礼》,可惜的是并无暇去深入透彻地了解品味。今年寒假,我终于能够弥补这个遗憾,重新翻开了书的扉页。

随着书中情节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我被其优美冷峻的文笔深深吸引着。新月的死,令我潸然泪下;韩子奇一生的心血——价值连城的历代古玉被人大肆抢掠,狠狠地揪痛着我的心;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却已顶着满头白发的楚雁潮在新月坟前深情地拉小提琴曲《梁祝》,让我心如刀绞。

整本书叙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感谢霍达,她告诉了我许多从不过问的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穆斯林对主的信仰之深,令我敬佩、感叹。梁君璧始终坚持回汉不能通婚,可她的丈夫韩子奇却在临终之际道出了压抑了自己一生的秘密——“我……不是回回!”主着实开了个玩笑,到头来,韩家的后代身上原来是流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血液。可笑,可悲。

《穆斯林的葬礼》仅仅是想告诉世人在回族里发生过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是。书中,时时提到种族的不同。回汉不能通婚;穆斯林的葬礼上,不能有汉人参加;韩太太以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反对楚雁潮与新月相爱。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为什么要分种族,有所歧视呢?也许,这也是作者霍达所想要问的吧!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