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次

第一次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第一次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第一次问题。

分享

浏览

5936

作文

9625

第一次滑冰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五岁那年的暑假,我第一次滑冰,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那天,哥哥带着我去滑冰,我拿着一双粉红色的滑冰鞋,上面带着一个小公主的图案,哥哥拿着一双灰色的滑冰鞋,滑冰鞋上有一只猫,猫的脸像一个大西瓜。

我和哥哥一起来到了操场上,我跟着哥哥便认真学起滑冰来,哥哥在前面快滑着,而我只能在后面慢慢地跟着,我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我失去了平衡,我流着眼泪爬了起来,哥哥竖起大拇指来,不断的鼓励我,说:“加油,加油。”

我又跟着哥哥后面走,我又摔跤了,擦破了一块皮,渐渐地,血冒了出来,哥哥连忙扶起我来,又说:“没有关系的,你记得一句话吗?毛xx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准备想放弃的,但听了哥哥的话,我想还是不要灰心,我又跟着哥哥学起滑冰来。我不断地跟着哥哥滑来滑去,慢慢地学会了。

虽然我撤了一跤又一跤,身上的伤痕多了一道又一道,但我还是不会放弃。

至今回想当时的情景,我还觉得我真厉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难忘的第一次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第一次独自在家,第一次骑自行车上学。第一次走夜路……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一次在同学面前演讲。

记得那是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参加了学校优秀学生评选活动,通过努力,我从班级优秀学生升级为了镇级优秀学生。但今年的评选和往年的不同,今年老师让每位参选的同学写一篇优秀学生发言稿然后在全体师生面前朗读,最后全体师生投票,最后只有一个人能成为镇级优秀学生。

在演讲的前一天,我写好了发言稿,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并且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征集优秀学生一定是自己的。

终于到了比赛那一天,老师给我们发了比赛号码,按顺序演讲。我越来越紧张,星跳也越来越快,很快轮到我了,我站在演讲台上拿起话筒有微微颤抖的声音读者演讲稿。开始我十分紧张,心砰砰直跳,我在心里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自己一定可以的!渐渐的,我变得不在紧张了,顺利的吧演讲稿读完,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下走下了演讲台。通过这次努力的演讲,我获得了我期待已久的称号:县级优秀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演讲,随让看起来很普通,但这是我已省中最难忘的第一次,我使我明白了,他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难忘的第一次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的一生中,都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些的一次会让你久久不能忘记,它们像一盏盏不灭的明灯,永远闪耀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又似一串串脚印,永驻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在家……

我最难忘的第一次是第一次养小动物,那是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外婆给了我一只黑色的小狗,这只小狗对外婆很乖。外婆让我把小狗带回家,一开始他对我非常陌生,所以对我有些凶,我每天都把全家吃剩下的骨头给他吃。渐渐的,他慢慢的开始不再对我陌生了,我也很喜欢他,有时还跟他玩,它就会用头顶你的腿,好像是在向你撒娇似的。

后来我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小黑。他经常为我们守护家门,遇到不认识的人就会汪汪叫,如果那个人要是没有得到主人的邀请,有时甚至用一排洁白而又锋利的牙齿去咬他。

有时我觉得小狗是一名运动健将,他跑得速度非常快,一分钟可以跑二、三里路;有时我觉得小狗和我们一样聪明,他每走一段路就会往树旁撒一点自己的尿,做回家的路的标志;有时我觉得小狗和我们一样爱撒娇,只要跟他玩的很开心,他就会撒娇。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动物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习惯和喜欢吃什么。动物与人之间产生的感情,就像我们任何人的情感一样。只要你对动物好,动物就会对你好,而且还能成为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走夜路500字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第一次走路的情景,仍让我心有余悸!

那是去年寒假,我想放鞭炮。表哥说:“你要是想放鞭炮的话,就得自己去买。”天已暗,不好意思地说我可没有一个人走过夜路,可鞭炮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心一狠,眼一闭,便接过表哥的钱,去买鞭炮了。

路又冷又黑,偶尔有几声狗叫。见这种情景,我想起平时看过的恐怖片,便感到害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唱起了《双截棍》:“我自有双截棍……,仁者无敌。”给自己壮壮胆。一路上,我一直唱着歌。但耳边总有“呼呼”的声音,我害怕地停住脚步,朝四周东张西望,并没有人,声音也停止了。我小心地向前迈去,声音又响起了。我又看看四周,发现了原因,原来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所以风一吹来便“呼呼”作响。我的妈呀,我害怕极了,飞快地向商店跑去。

买到鞭炮后,我疾步地向家跑去。不料,跑到半路时,前面有叫声传来。我停住了脚步,害怕地问:“是谁?”叫声继续传来,我吓得脸色发白。这时,那声音说:“我是你表哥,啊,胆小鬼,哈哈!”“哦,表哥,谢谢你来接我。”我和表哥一路打着鞭炮回了家。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走夜路最害怕的是自己吓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下乡

全文共 13857 字

+ 加入清单

一受社会主义教育

我们初下乡,同伙一位老先生遥指着一个农村姑娘说:“瞧!她像不像蒙娜·丽莎?”

“像!真像!”

我们就称她“蒙娜·丽莎”。

打麦场上,一个三角窝棚旁边,有位高高瘦瘦的老者,撑着一支长竹竿,撅着一撮胡子,正仰头望天。另一位老先生说:

“瞧!堂吉诃德先生!”

“哈!可不是!”

我们就称他“堂吉诃德”。

那是一九五八年“拔白旗”后、“大跃进”时的十月下旬,我们一伙二十来人下乡去受社会主义教育,改造自我。可是老先生们还没脱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眼镜,反而凭主观改造农村人物呢!

据说四十五岁以上的女同志免于下乡。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眼看年轻同志们“老张”“小王”彼此好亲近,我却总是个尊而不亲的“老先生”,我也不能自安呀!

下乡当然是“自愿”的。我是真个自愿,不是打官腔;只是我的动机不纯正。我第一很好奇。想知道土屋茅舍里是怎样生活的。第二,还是好奇。听说,能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是革命、不革命的分界线。我很想瞧瞧自己究竟革命不革命。

下乡当然有些困难。一家三口,女儿已下厂炼钢。我们夫妇要下乡自我锻炼,看家的“阿姨”偏又是不可靠的。默存下乡比我迟一个月,我不能亲自为他置备行装,放心不下。我又有点顾虑,怕自己体弱年老,不能适应下乡以后的集体生活。可是,解放以前,艰苦的日子也经过些,这类鸡毛蒜皮算不得什么。

十月下旬,我们一行老老少少约二十人,由正副两队长带领下乡。我很守规矩,行李只带本人能负担提携的,按照三个月的需要,尽量精选。长途汽车到站,把我们连同行李撇在路旁。我跟着较年轻的同伙,掮起铺盖卷,一手拿提包,一手拿网袋,奋勇追随;可是没走几步,就落在后面,拼命赶了一程,精疲力竭,只好停下。前面的人已经不见了,路旁守着行李的几位老先生和女同志也不见了。找不敢放下铺盖卷,怕不能再举上肩头。独立在田野里,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幸喜面前只有一条路。我咬着牙一步步慢慢走,不多远就看见拐弯处有一所房屋,门口挂着“人民公社”的牌子,我那些同伙正在门口休息。我很不必急急忙忙,不自量力。后面几位老先生和女同志们,留一二人看守行李,他们大包小件扛着抬着慢慢搬运,渐渐地都齐集了。

那半天我们在公社休息,等候正副队长和公社干部商定如何安插我们。我们分成两队。一队驻在富庶的稻米之乡,由副队长带领;一队驻在贫瘠的山村,由正队长带领。我是分在山村的,连同队长共五男二女。男的都比我年长,女的比我小,可是比我懂事,我把她当姊姊看待。队长是一位谦虚谨慎的老党员。当晚我们在公社打开铺盖,胡乱休息一宵,第二天清晨,两队就分赴各自的村庄。“蒙娜·丽莎”和“堂吉诃德”就是我们一到山村所遇见的。

我们那村子很穷,没一个富农。村里有一条大街或通道,连着一片空场。公社办事处在大街中段,西尽头是天主教堂,当时作粮库用,东尽头是一眼深井,地很高,没有井栏,井口四周冻着厚厚的冰,村民大多在那儿取水。食堂在街以北,托儿所在街以南。沿村东边有一道没有水的沟,旁边多半是小土房。砖瓦盖的房子分布在村子各部。村北是陡峭的山,据说得乘了小驴儿才上得去。出村一二里是“长沟”,那儿有些食用品商店,还有一家饭馆。

那时候吃饭不要钱。每户人家虽各有粮柜,全是空的。各家大大小小的腌菜缸都集中在食堂院子里,缸里腌的只是些红的白的萝卜。墙脚下是大堆的生白薯,那是每餐的主食。

村里人家几乎全是一姓,大概是一个家族的繁衍,异姓的只三四家。

二“过五关,斩六将”

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下乡得过几重关。我借用典故,称为“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关是“劳动关”。公社里煞费苦心,为我们这几个老弱无能的人安排了又不累、又不脏、又容易的活儿,叫我们砸玉米棒子。我们各备一条木棍,在打麦场上席地坐在一堆玉米棒子旁边,举棒拍打,把王米粒儿打得全脱落下来,然后扫成一堆,用席子盖上。和我们同在场上干活的都是些老大娘们,她们砸她们的,和我们也攀话谈笑。八点开始劳动,实际是八点半,十点就休息,称为“歇攀儿”,该歇十分钟,可是一歇往往半小时。“歇攀儿”的时候,大家就在场上坐着或站着或歪着,说说笑笑。再劳动不到一个多钟头又“歇攀儿”了!大家拿着家具——一根木棍,一只小板凳或一方垫子,各自回家等待吃饭。这些老大娘只赚最低的工分。

有时候我们推独轮车搬运地里的秫秸杂草。我们学会推车,把稳两手,分开两脚,脚跟使劲登登地走,把袜跟都踩破。我能把秫秸杂草堆得高过自己的脑袋,然后留心推车上坡,拐个弯,再推下坡,车不翻。

有一次叫我们捆草:把几茎长草捻成绳子,绕住一堆干草,把“绳子”两端不知怎么的一扭一塞,就捆好了。我不会一扭一塞。大都快黑了,我站在乱草堆里直发愁。可是生产队副队长(大家称为“大个儿”的)来了,他几下子就把满地乱草全捆得整整齐齐。

有几次我们用小洋刀切去萝卜的缨子并挖掉长芽的“根据地”,然后把萝卜搬运入窖。我们第一天下乡,就是干这个活。我们下乡干的全是轻活儿,看来“劳动关”,对我们是虚掩着的,一走就“过”,不必冲杀。

第二关是“居住关”。记得看过什么《清宫外史》,得知伺候皇上,每日要问:“进得好?出得好?歇得好?”“进”、“出”、“歇”在乡间是三道重关。“歇”原指睡眠,在我们就指“居住”;“进”和“出”就指下文的“饮食”和“方便”。

农民让出一个大炕,给五位老先生睡。后来天气转冷,村里腾出一间空房,由我们打扫了糊上白绵纸,买了煤,生上火,我们一伙就有了一个家。但我和女伴儿只是“打游击”。社里怕冻了我们,让我们睡在一位工人大嫂家。工人有钱买煤,她家睡的是暖炕。可是没几天,工人回家度假,党支部书记肖桂兰连夜帮我们搬走,在一间空屋里尘上扑鼻的冷炕上暂宿一宵,然后搬入公社缝纫室居住。缝纫室里有一张竹榻,还有一块放衣料什物的木板,宽三尺,长六七尺,高高架在墙顶高窗底下,离地约有二米。得登上竹榻,再蹬上个木桩子,攀援而上;躺下了当然不能翻身,得挨着墙一动不动,否则会滚下来。我的女伴说:“对不起,我不像你身体轻,我又睡得死,而且也爬不上;我只好睡下铺。”我想,假如她睡上铺,我准为她愁得彻夜不眠。所以,理所当然,我睡了上铺。反正我经常是半睡半醒地过夜。窗隙凉风拂面,倒很清新,比闷在工人大嫂家煤味、人味、孩子屎尿味的屋里舒服得多。每天清早,我能从窗里看到下面空场上生产队排队出发,高声唱着“社会主义好”。后不久,村里开办了托儿所。托儿所的教室里摆着一排排小桌子小凳子,前头有个大暖炕。我和女伴儿以及另单位的两个女同志同睡这个大炕。她们俩起得早,不及和我们见面就去劳动了。我每晨擂着拳头把女伴打醒,急急穿衣洗漱,一个个娃娃已站满炕前,目不转睛地瞪着我们看,我感到自己成了动物园里的猴子。同炕四人把铺盖卷上,沿墙安放。娃娃们都上炕游戏。一次,我女伴的铺盖卷儿给一个娃娃骑在上面撒了一大泡溺,幸亏没透入铺盖内部。四人睡这么一个大炕,够舒服的,尽管被褥有溺湿的危险。

第三关是“饮食关”。我们不属于生产队,吃饭得交钱。我们可以加入干部食堂,每日两餐,米饭、炒菜,还加一汤,如加入农民食堂,饭钱便宜些,一日三餐,早晚是稀的,中午是窝头白薯。我们愿意接近老乡们,也不惯吃两顿干饭,所以加入了农民食堂。老乡们都打了饭回家吃。我们和食堂工作人员在食堂吃。我们七人,正好一桌。早晚是玉米渣儿煮白薯块,我很欣赏那又稀又腻的粥。窝头也好吃,大锅煮的白薯更好吃。厨房里把又软又烂的自薯剥了皮,揉在玉米面里,做成的窝头特软。可是据说老乡们嫌“不经饱”。默存在昌黎乡间吃的是发霉的白薯干磨成的粉,掺合了玉米面做的窝头,味道带苦。相形之下,我们的饭食该说是很好了。厨师们因我喜爱他们做的饭食,常在开饭前拣出最软最甜的白薯,堆在灶台上,让我像贪嘴孩子似的站着尽量吃,我的女伴儿也同吃。可是几位老先生吃了白薯,肚里产生了大量气体,又是噫气,又是泄气。有一次,一位老先生泄的气足有一丈半长,还摇曳多姿,转出几个调子来。我和女伴儿走在背后,忍着不敢笑。后来我拣出带下乡的一瓶食母生,给他们“消气”。

我那时还不贪油腻。一次梦里,我推开一碟子两个荷包蛋,说“不要吃。”醒来告诉女伴,她直埋怨我不吃。早饭时告诉了同桌的老先生,他们也同声怪我不吃,恨不得叫我端出来放在桌上呢!我们吃了整一个月素食,另一单位的年轻同志淘沟,捉得一大面盆的小活鱼。厨房里居然烧成可口的干炙小鱼,也给我们开了荤。没料到猫鱼也成了时鲜美味。我们吃了一个月粗粝之食,想到大米白面,不胜向往。分在稻米之乡的那一队得知我们的馋劲,忙买些白米,烦房东做了米饭请我们去吃。我像猪八戒似的一丢一碗饭,连吃两碗,下饭只是一条罐头装的凤尾鱼(我们在“长沟”共买得二罐)和半块酱豆腐。我生平没吃过那么又香又软的白米饭。

以后,我们一伙都害了馋痨——除了队长,因为他不形于色,我不敢冤他。他很体察下情,每一二星期总带我们到长沟的饭馆去吃一顿豆浆油条当早饭。我有时直想吃个双份才饱,可是吃完一份,肚子也填得满满的了。我们曾买得一只大沙锅,放在老先生住的屋里当炊具,煮点心用。秋天收的干鲜果子都已上市,我们在长沟买些干枣和山楂,加上两小包配给卖的白糖,煮成酸甜儿的酪,各人拿出大大小小的杯子平均分配一份。队长很近人情,和大家同事。我的女伴出主意,买了核桃放在火上烧,烧糊了容易敲碎,核桃仁又香又脆,很好吃。反正什么都很好吃。每晚灯下,我们空谈好吃的东西,叫作“精神会餐”,又解馋,又解闷,“吃”得津津有味。“饮食关”该算是过了吧?

第四关是“方便关”。这个关,我认为比“饮食关”难过,因为不由自主。我们所里曾有个年轻同事,下了乡只“进”不“出”,结果出不来的从嘴里出来了。泻药用量不易掌握,轻了没用,重了很危险,因为可方便的地方不易得。沤“天然肥”的缸多半太满,上面搁的板子又薄又滑,登上去,大有跌进缸里的危险,令人“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汗都不敢出,何况比汗更重浊的呢!

有一次,食堂供绿豆粉做的面条。我捞了半碗,不知道那是很不易消化的东西,半夜阑肚子了。那时我睡在缝纫室的高铺上。我尽力绥靖,胃肠却不听调停。独自半夜出门,还得走半条街才是小学后门,那里才有“五谷轮回所”。我指望闹醒女伴,求她陪我。我穿好衣服由高处攀援而下,重重地踩在她铺上。她睡得正浓,一无知觉。我不忍叫醒她,硬着头皮,大着胆子,带个手电悄悄出去。我摸索到通往大厅的腰门,推一推文风不动,打开手电一看,上面锁着一把大锁呢。只听得旁边屋里杂乱的鼾声,吓得我一溜烟顺着走廊直往远处跑,经过一个院子,转进去有个大圆洞门,进去又是个院子,微弱的星光月光下,只见落叶满地,阒无人迹。我想到了学习猫咪,摸索得一片碎瓦,权当爪子,刨了个坑。然后我掩上土,铺平落叶。我再次攀援上床,竟没有闹醒一个人。这个关也算过了吧?

第五关是“卫生关”。有两员大将把门:一是“清洁卫生”,二是“保健卫生”。清洁卫生容易克服,保健卫生却不易制胜。

清洁离不开水。我们那山村地高井深,打了水还得往回挑。我记得五位老先生搬离第一次借居的老乡家,队长带领我们把他家水缸打满,院子扫净。我们每人带个热水瓶,最初问厨房讨一瓶开水。后来自家生火,我和女伴凑现成,每晚各带走一瓶,连喝带用。除了早晚,不常洗手,更不洗脸。我的手背比手心干净些,饭后用舌头迢净嘴角,用手背来回一抹,就算洗脸。我们整两个月没洗澡。我和女伴承老先生们照应,每两星期为我们烧些热水,让我们洗头发,洗换衬衣。我们大伙罩衣上的斑斑点点,都在开会时“干洗”——就是搓搓刮刮,能下的就算洗掉。这套“肮脏经”,说来也怪羞人的,做到却也是逐点熬炼出来。

要不顾卫生,不理会传染疾病,那就很难做到,除非没有知识、不知提防。食堂里有个害肺痨的,嗓子都哑了。街上也曾见过一个烂掉鼻子的。我们吃饭得用公共碗筷,心上嫌恶,只好买一大瓣蒜,大家狠命吃生蒜。好在人人都吃,谁也不嫌谁臭,压根儿闻不到蒜臭了。有一次,我和女伴同去访问一家有两个重肺病的女人。主人用细瓷茶杯,沏上好茶待客。我假装喝茶,分几次把茶泼掉。我的女伴全喝了。她可说是过了关,我却只能算是夹带过去的。

所谓“过五关、斩六将”,其实算不得“过关斩将”。可是我从此颇有自豪感,对没有这番经验的还大有优越感。

三形形色色的人

我在农村安顿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识了一个个老大爷、老大妈、小伙子、大姑娘、小姑娘,他们不复是抽象的“农民阶级”。他们个个不同,就像“知识分子”一样的个个不同。

一位大妈见了我们说:“真要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没有毛主席,你们会到我们这种地方来吗!”我仔细看看她的脸。她是不是在打官腔呀?

缝纫室里有个花言巧语的大妈。她对我说:

“呀!我开头以为文工团来了呢!我看你拿着把小洋刀挖萝卜,直心疼你。我说:瞧那小眉毛儿!瞧那小嘴儿!年轻时候准是个大美人儿呢!我说:我们多说说你们好话,让你们早点儿回去。”她是个地道的“劳动惩罚论”者。

有个装模作样的王嫂,她是村上的异姓,好像人缘并不好。听说她是中农,原先夫妇俩干活很欢,成立了公社就专会磨洋工,专爱嘀嘀咕咕。她抱怨秫秸秆儿还没分发到户,嚷嚷说:“你们能用冷水洗手,我可不惯冷水洗手!”我是惯用冷水洗手的,没料到农村妇女竟那么娇。

我们分队下乡之前,曾在区人民公社胡乱住过一宵。我们清出一间屋子,搬掉了大堆大堆的农民公费医疗证。因为领导人认为这事难行,农民谁个不带三分病,有了公费医疗,大家不干活,尽去瞧病了。这件事空许过愿,又取消了。我们入村后第一次开会,就是通知目前还不行公费医疗。我们下乡的一伙都受到嘱咐,注意农民的反映,向上汇报。可是开会时群众哑默悄静,一个个呆着脸不吭一声。我一次中午在打麦场上靠着窝棚打盹儿,我女伴不在旁。有个苍白脸的中年妇女来坐在我旁边,我们就闲聊攀话。她自说是寡妇,有个十六岁的儿子。她说话斯文得出会意外。她叹息说:“朝令夕改的!”(她指公费医疗吧?)“我对孩子说,你可别傻,什么‘深翻三尺’!你翻得一身大汗,风一吹,还不病了!病了你可怎么办?”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我的女伴正向场上跑来,那苍白脸的寡妇立即抽身走了。

有一位大妈,说的话很像我们所谓“怪话”。她大谈“人民公社好”,她说:

“反正就是好哙!你说这把茶壶是你的,好,你就拿去。你说这条板凳是你的,好,你就搬走。你现在不搬呢,好,我就给你看着呗。”

没人驳斥他,也没人附和。我无从知道别人对这话的意见。

有个三十来岁的大嫂请我到她家去。她悄悄地说:“咳,家里来了客,要摊张饼请请人也不能够。”她家的糊窗纸都破了,破纸在风里瑟瑟作响。她家只有水缸里的水是满的。

有个老大妈初次见我,一手伸入我袖管,攒着我的手,一手在我脸上摩挲。十几天后又遇见我,又照样摩挲着我的脸,笑着惋叹说:“来了没十多天吧?已经没原先那么光了。”我不知她是“没心没肺”,还是很有心眼儿。

我们所见的“堂吉诃德”并非老者。他理发顺带剃掉胡子,原来是个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一点不像什么堂吉诃德。厨房里有亲兄弟俩和他相貌有相似处,大概和他是叔伯兄弟。那亲兄弟俩都是高高瘦瘦的,眉目很清秀,一个管厨房,一个管食堂。我上食堂往往比别人早。一次我看见管食堂的一手按着个碟子,一手拿着个瓶子在碟子上很轻巧地一转。我问他“干什么呢?”他很得意,变戏法似的把手一抬,拿出一碟子白菜心。他说:“淋上些香油,给你们换换口味。”这显然是专给我们一桌吃的。我很感激,觉得他不仅是孝顺的厨子,还有点慈母行径呢。

食堂左右都是比较高大的瓦房,大概原先是他家的房子。一次,他指着院子里圈着的几头大猪,低声对我说:“这原先都是我们家的。”

“现在呢?”

他仍是低声:“归公社了——她们妯娌俩当饲养员。”

这是他对我说的“悄悄话”吧?我没说什么。我了解他的心情。

食堂邻近的大妈请我们去看她养的小猪。母猪小猪就养在堂屋里,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母猪和一窝小猪都干净,黑亮黑亮的毛,没一点垢污。母猪一躺下,一群猪仔子就直奔妈妈怀里,享受各自的一份口粮。大妈说。猪仔子从小就占定自己的“饭碗儿”,从不更换。我才知道猪可以很干净,而且是很聪明的家畜。

大妈的脸是圆圆的,个儿是胖胖的。我忽然想到她准是食堂里那个清秀老头儿的老婆,也立即想到一个赶车的矮胖小伙子准是他们的儿子。考试一下,果然不错。我忙不迭地把新发现报告同伙。以后我经常发现谁是谁的谁:这是伯伯,这是叔叔,这是婶子,这是大妈,这是姐姐,这是远房的妹妹等等。有位老先生笑我是“包打听”,其实我并未“打听”,不过发现而已。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好像对他们就认识得更着实。

“蒙娜·丽莎”的爸爸,和管厨房、食堂的两兄弟大概是贫穷的远房兄弟。他家住两间小土屋。“蒙娜·丽莎”的真名,和村上另几个年龄相近的大姑娘不排行。她面貌并不像什么“蒙娜·丽莎”。她梳一条长辫子,穿一件红红绿绿的花布棉袄,干活儿的时候脱去棉袄,只穿一件单布褂子,村上的大姑娘都这样。她的爸爸比较矮小,伛着背老是干咳嗽。据他告诉我:一次“毛主席派来的学生”派住他家,他把暖炕让给学生,自己睡在靠边的冷炕上,从此得了这个咳嗽病。我把带下乡的鱼肝油丸全送了他,可是我怕他营养不良,那两瓶丸药起不了多大作用。他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大儿子新近应兵役入伍了,家里还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叫“大芝子”,“蒙娜·丽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她很坚决地声明:“我不聘,我要等哥哥回来。”她那位带病的父亲告诉我:他当初苦苦思念儿子,直放心不下;后来他到部队去探亲一次,受到军官们热情招待,又看到儿子在部队的生活,也心上完全踏实了。

“大芝子”才八岁左右,比她姐姐长得姣好,皮肤白嫩,双眼皮,眼睛大而亮,眼珠子乌黑乌黑。一次她摔一大跤,脑门子上破了个相当大的窟窿,又是泥,又是血。我见了很着急,也心疼,忙找出我带下乡的医药品,给她洗伤、敷药,包上纱布。我才知道他们家连一块裹伤的破布条儿都没有。“蒙娜·丽莎”对我说:“不怕的,我们家孩子是摔跌惯了的,皮肉破了肿都不肿,一下子就长好。”大芝子的伤处果然很快就长好了,没留下疤痕。我后来发现,农村的孩子或大人,受了伤都愈合得快,而且不易感染。也许因为农村的空气特别清新,我国农民的血液是最健康的。

我有一次碰到个纤眉修目的小姑娘,很甜净可爱。她不过六七岁。我问她名字,她说叫“小芝子”。我拉着她们手问她是谁家的孩子。

“我是我们家的孩子。”

“你爸爸叫什么呀?”

“我管我爸爸叫爸爸。”

“你哥哥叫什么呢?”

“我管我哥哥叫哥哥。”

我这个“包打听”,认真“打听”也打听不出她是谁来,只能料想她和“大芝子”是排行。

大批萝卜急需入窖的时候,我们分在稻米之乡的分队也请来帮忙了。萝卜刚出土,带着一层泥,我们冻僵的手指沾了泥更觉寒冷。那个分队里一个较年轻的同伙瞧我和老乡们比较熟,建议我去向他们借只脸盆,讨一盆水洗洗手,我撞见个老大爷,就问他借脸盆洗手。他不慌不忙,开了锁,带我进屋去。原来是一间宽敞的瓦房,有各很大的炕,房里的家具都整齐。他拿出一只簇新的白底子红花的鼓墩式大脸盆,给我舀了半盆凉水。我正要端出门,他说:“你自己先洗洗”,一面就为我兑上热水。我把冻手握在热水里,好舒服!他又拿出一块雪白的香皂,一条雪白的毛巾,都不是全新,可也不像家常天天使用的。我怕弄脏了他的香皂,只摸了两下;又怕擦脏了他的毛巾,乘他为我泼水,把没洗干净的湿手偷偷儿在自己罩衣上抹个半干,才象征性地使用了毛巾。主人又给舀了半盆冷水,让我端给大伙儿洗。他是怕那面盆大,水多了我端不动,或一路上泼泼洒洒吧?十几双泥手洗那半盆水,我直为泼掉的那大半盆热水可惜,只是没敢说。大家洗完了我送还面盆,盆底尽是泥沙。

村民房屋的质量和大小,大约标识着上一代的贫富;当前的贫富全看家里的劳动力。副队长“大个儿”家里劳动力多,生活就富裕,老乡们对他都很服帖。正队长家是新盖的清凉瓦屋,而且是楼房。老乡们对那座楼房指指点点,好像对这位队长并不喜欢;说到他,语气还带些轻鄙。他提倡节制生育,以身作则,自己做了绝育手术。村里人称他是“劁了的”。我不懂什么“劁”,我女伴忙拉拉我的衣襟不让我问,过后才讲给我听。我只在大会上听过他做报告,平时从不见面。大跃进后期,我们得了一个新任务:向村民讲解《农村十条》。生产队长却迟迟不传达。关于政策多少年不变以及自留地等问题,村民不放心,私下向我们打听,听了还不敢相信。我很惊奇,怎么生产队长迟迟不传达中央的文件,他是否怕有损自己的威信。

党支部书记肖桂兰是一位勤劳不懈的女同志,才三十七岁,小我十岁呢,已生了四个孩子,显得很苍老,两条大长辫子是枯黄色的。她又要带头劳动,又要做动员报告,又要开会,又要传达,管着不知多少事。她苦于不识字。她说,所有的事都得装在脑袋里。我和女伴儿的居住问题,当然也装在她的脑袋里。我们每次搬个住处,总是她及时想到,还亲自帮着我们搬。我女伴的铺盖很大,她自己不会打;我力气小,使足了劲也捆不紧。如果搬得匆忙,我连自己的小铺盖也捆不上了。肖桂兰看我们搬不动两个铺盖,干脆把一个大的掮在肩上,一个小的夹在腋下,在前领路,健步如飞。我拿着些小件东西跟在后面还直怕赶不上,心上又是感激,又是惭愧。肖桂兰直爽真挚,很可爱。她讲自己小时候曾贩卖布匹等必需品给解放军,经常把钱塞在炕洞里。一次客来,她烧热了炕,忘了藏着的钱;等她想到,纸币已烧成灰。她老实承认自己“阶级意识”不强,镇压地主时她吓得发抖,直往远处躲,看都不敢看。当了支书,日夜忙碌,自己笑说:“我图个啥呀?”她正是荧屏上表扬的“默默奉献”者。她大约“默默奉献”了整一辈子,没受过表扬。

村上还有个“挂过彩”的退伍军人。他姓李,和村上人也不是同姓。我忘了他的名字,也不记得他是否有个官衔。他生活最受照顾,地位也最高。他老伴儿很和气,我曾几次到过他家。这位军人如果会吹吹牛,准可以当英雄。可是他像小孩儿一样天真朴质,问他过去的事,得用“逼供信”法,“挤牙膏”般挤出一点两点。诱得巧妙,他也会谈得眉飞色舞。他常挨我的“逼供信”,和我是相当好的朋友。我离开那个村子一年后,曾寄他一张贺年片。他却回了我一封长信,向我“汇报”村上的情况。尤其可感的是他本人不会写信,特地央人代写的。

村里最“得其所哉”的是“傻子”。他食肠大,一顿要吃满满一面盆的食。好在吃饭不要钱,他的食量不成问题。他专管掏粪,不嫌脏,不嫌累,干完活儿倒头大睡。他是村里最心满意足的人。

最不乐意的大约是一个疯婆子。村上那条大街上有一处旁边有口干井,原先是菜窖。那老大娘不慎跌下干井,伤了腿。我看见她蓬头垢面,踞坐地上,用双手拿着两块木头代脚走路。两手挪前一尺,身子也挪前一尺。她怪费力地向前挪动,一面哭喊叫骂。过路的人只作不闻不见。我问:“她骂谁?”人家不答,只说她是疯子。我听来她是在骂领守,不知骂哪一位,还是“海骂”。骂的话我不能全懂,只知道她骂得很臭很毒。她天天早上哭骂着过街一趟,不知她往哪里去,也不知她家在哪里。

四桩桩件件的事

有一天,我们分组到村里访病问苦,也连带串门儿。我们撞到了疯婆子家里。一间破屋,一个破炕,炕头上坐着个脸黄皮皱的老大妈,正是那“疯婆子”。我原先有点害怕,懦怯地近前去和她招呼。她很友好,请我们坐,一点不儿像疯子。我坐在炕沿上和她攀话,她就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我听不大懂,只知是连篇的“苦经”。我问起她的伤腿,她就解开裤腿,给我着伤疤。同组的两位老先生没肯坐,见那“疯婆子”解裤腿,慌忙逃出门去。我怕一人落单,忙着一面抚慰,一面帮她系上裤腿,急急辞出。我埋怨那两位老先生撇了我逃跑,他们只鬼头鬼脑地笑,说是怕她还要解衣解带。

下午我要求和女伴儿同组,又访问了几家。我们俩看望生肺病的女人就是那天。后来我们跑到僻远地区,听到个妇女负痛呼号。我很紧张。我的女伴说,没准儿是假装的。我们到了她家,病人停止了呼号勉强招待我们。她说自己是发胃病。我们没多坐,辞出不久又听到她那惨痛的叫号。我的女伴断定她是不愿出勤,装病。可是我听了那声音,坚信是真的。到底什么病,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又看望了一个患风湿病的小伙子。有一次大暑天淘井,他一身大汗跳下井去,寒气一逼,得了这个病,浑身关节疼痛,唯有虎骨酒能治。虎骨酒很贵。他攒了钱叫家人进城买得一瓶,将到家,不知怎么的把瓶子砸了,酒都流了。他说到这瓶砸掉的酒,还直心疼。但他毫无怨意,只默默忍受。我以后每见虎骨酒,还直想到他。

我们顺便串门儿,看望了不常到的几个人家,村上很少小伙子,壮健的多半进城当工人了。有个理发师不肯留在乡间,一心要进城去。但村上理发的只他一个,很赚钱,我们几位老先生都请他理发。那天他的老伴儿不在家,我们看见墙上挂的镜框里有很多她的小照片,很美,也很时髦,一张照上一套新装。我估计这对夫妇不久就要离村进城的。

有些老大妈爱谈东家长、西家短:谁家有个“破鞋”,谁家有个“倒踏门”的女婿,谁家九十岁的公公溺了炕说是“猫儿溺的”,谁家捉奸仇杀,门外小胡同里流满了血。我听了最惊心的是某家复壁里窝藏了一名地主(本村没有地主,想必是村上人的亲戚)。初解放,家家户户经常调换房屋:住这家的忽然调往那家,住那家的忽又调到这家。复壁里的人不知房子里已换了人家,早起上厕所,就给捉住了。

村里开办幼儿园,我们一伙七人是赞助者。我们大家资助些钱,在北京买了一批玩具和小儿书;队长命我做“友好使者”向村公社送礼。我不会说话,老先生们教了我一套。我记得村里还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典礼接受礼物,表示感谢。村里的大妈起初都不愿把孩子“圈起来”,宁可让孩子自由自在地“野”。曾招待我和女伴同炕睡觉的工人大嫂就表示过这种意见。可是幼儿园的伙食好,入园的孩子渐渐多起来。工人大嫂家的二娃子后来也入幼儿园了。我问她吃了什么好早饭,她说吃了“苟儿勾”(豆儿粥),我听了很馋。

扫盲也是我们的一项工作。“蒙娜·丽莎”等一群大姑娘都做出拿苕帚扫地的姿势,笑说:“又要来扫我们了!”她们说:“干活儿我们不怕,就怕‘扫’我们。干了一天活儿,坐下直瞌睡,就是认不进字去!”我曾亲身经历,领会到体力、脑力井不分家,同属于一个身体;耗尽体力,脑力也没有多余了。

我女伴儿和我得到一项特殊任务:专为党支书肖桂兰扫盲。因为她常说:“我若能把事情一项项写下来,不用全装在脑袋里,该多轻松啊!”可是她听到“扫盲”,就和村里的大姑娘们一样着急说:“又来扫咱们了!”她当然没工夫随班上课。我们的队长让我和女伴儿自动找她,随她什么时候方便,就“送货上门”式教她。我们已跟她说好,可是每到她家,总扑个空,我怀疑她是躲我们。

不知谁的主意,提倡“诗画上墙”。我们那个贫穷的山村,连可以题诗作画的白墙也没有几堵。我们把较为平整的黄土墙也刷白了利用。可是诗和画总不能都由外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一手包办啊。我们从本村的小学校里要了些男女学生的作文,虽有错别字,而且多半不完整,意思却还明白。我们把可用的作文变成“诗”,也就是“顺口溜”,署上作者的名字。每首“诗”都配上一幅“画”,有些墙上剩留些似画非画的图痕,我们添补成“画”,再配上一首“诗”。我们一队七个老人,没一人能画。村上有一个能画的小伙子,却又不是闲着没事的,只能乘他有空,请来画几笔。我和女伴儿掇一条长板凳,站在上面,大胆老面皮一同挥笔画了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表示“丰收”。村里人端洋着说:“不赖。”这就是很好的鼓励了。天气严寒,捧着砚台、颜色缸的手都冻僵了,可是我们穿街走巷,见一堵平整的墙,就题诗作画,墙上琳琅满目,村子立即成了个“诗画村”。有一幅“送公粮”的画,大约出于那位能画的小伙子之手,我们配上了诗,却捏造不出作者的名字,就借用了一位村干部的大名。我们告诉了那位干部,并指点他看了“诗”、“画”和署名。他喜得满面欢笑,宛如小儿得饼。我才知道不仅文人好名,老农也一个样儿。村里的小学校长命学生把墙上的“诗”抄在红红绿绿的纸上,贴在学校门口,算是他们那学校的成绩。我们有几位老先生认为那是“剽窃”。就算是“剽窃”,不也名正言顺吗!墙上都明写着作者的大名呢!有的村里汇集了几个村的“诗”,印成小册子。上面的顺口溜竟是千篇一律,都是什么“心里亮堂堂”呀,“卫星飞上天”之类。我自己编造的时候,觉得纯出“本店自造”,竞不知是抄袭了人——或者竟是别的村子抄袭了我们?不过这阵风不久就刮过了。

我们串门儿的时候,曾见到有几家的条桌上摆着一只钟,罩在玻璃罩下。可是一般人家都没有钟表。如要开会,说明八点开,至早要等到九点或九点半,甚至十点。有一次是在一个较远的礼堂开一个什么报告会。我们准时到会,从七点半直等到近十一点,又累又急又无聊又饿。不记得那次的会是否开成,还是草草走过场的;我怀疑这是否相当于“怠工”的“怠会”。一般学习会在食堂附近开,老乡们在一个多小时里陆续到齐,发言倒也踊跃。老大妈老大爷一个个高声嚷:“我说说!”说的全是正确的话,像小学生上课回答教师他学到了什么。如果以为他们的发言反映他们的意见,那就错了。他们不过表示:“你教的我明白了”。他们很简单地重复了教导他们的话,不把这句话做成花团锦簇的文章,也不参加自己的什么意见。“怪话”我只听到上文提起的那一次。也许是我“过敏”,觉得语气“不大对头”。我回京谈体会时,如实报道了那几句话,谁也没听出什么“怪话”,只说我下乡对农民有了感情,学他们的话也腔吻毕肖。我常怀疑,我们是否把农民估计得太简单了?

村子附近的山里出黏土,经火一烧,变得很坚硬,和一般泥土烧成的东西不同。黏土值钱,是村民增加收入的大财源。我们曾去参观他们挖掘。肖桂兰带着一群小伙子和大姑娘铲的铲,挖的挖,装在大筐里,背着倒在小车上堆聚一处。我们六个老人(我们的队长好像是有事到北京去了)象征性地帮着搬了几团泥块。这是挂过彩的那位退伍军人请我们去的。他还要款待我们吃饭,我们赶紧饿着肚子溜回自己的食堂。

我们还打算为这个山村写一部村史。可是挂过彩的军人和肖桂兰都是务实派,不善空谈。我的任务是“诱供”,另有几人专司记录。我一心设法哄他们谈过去的事,因此记不得他们谈了些什么。反正“村史”没有写成。

阳历元旦村里过节,虽然不是春节,村里也要演个戏热闹一番。我才知道这么个小小荒村里,也人才济济。嗓子好、扮相好的姑娘多得很。我才了解古代无道君王下乡选美确有道理。

五整队回京

我们原定下乡三个月,后来减缩成两个月。

阳历年底,村上开始过节。我们不好意思分享老乡们过节的饭食,所以买了两只鸡。两瓶酒送给厨房。我又一次做送礼的“友好使者”,向他们致谢意。那个村子出厨师,专给人家办酒席。他们平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回厨房宰了猪,又加上两只鸡,就做出不少拿手好菜,有的竟是我们从未吃过的。例如把正方形的五花肉,转着切成薄薄的一长条,卷上仍是正方形,炖得稀烂,人口消融。我们连日吃白面馒头和花卷,都是难得的细粮,我们理应回避。这或许也是促成我们早归的原因吧?因为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了。

我们回京之前,得各自总结收获,互提意见。意见多半是芝麻绿豆,例如说我不懂民间语言等等,我不甚在意,听完就忘了。但有一句话是我最得意的:队长评语中说我能和老乡们“打成一片”。一位党外的“马列主义老先生”不以为然,说我不过是“婆婆妈妈”而已,并未能与农民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打成一片。他的话也许完全正确。我理论水平低,不会和他理论。但是队长并未取消他的评语。我还是心服有修养的老党员,不爱听“马列老先生”的宏论。我觉得自己和农民之间,没什么打不通的;如果我生在他们村里,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我下乡前的好奇心,就这样“自以为是”、“自得其乐”地算是满足了。

下乡两个月,大体说来很快活,唯有一个阴影:那就是与家人离散,经常牵心挂肚。我同炕有个相貌端好的女伴,偶逢旁边没别人,她就和我说“悄悄话”。第一次的“悄悄话”是她对我说的。她凑近我低声问:

“你想不想你的老头儿?”

我说:“想。你想不想你的老头儿?”

她说:“想啊!”

两人相对傻笑;先是自嘲的笑,转而为无可奈何的苦笑。我们眼睛里交换了无限同情。以后,见面彼此笑笑,也成安慰。她是我同炕之友,虽然我们说“悄悄话”的机会不多。

默存留在家里的时候,三天来一信,两天来一信,字小行密,总有两三张纸。同伙唯我信多,都取笑我。我贴身衬衣上有两只口袋,丝绵背心上又有两只,每袋至多能容纳四五封信(都是去了信封的,而且只能插入大半,露出小半)。我攒不到二十封信,肚子上左边右边尽是硬邦邦的信,虽未形成大肚皮,弯腰很不方便,信纸不肯弯曲,稀里哗啦地响,还有掉出来的危险。其实这些信谁都读得,既不肉麻,政治上也绝无见不得人的话。可是我经过几次运动,多少有点神经病,觉得文字往往像解放前广告上的“百灵机”,“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一旦发生了这种效力,白纸黑字,百口莫辩。因此我只敢揣在贴身的衣袋里。衣袋里实在装不下了,我只好抽出信藏在提包里。我身上是轻了,心上却重了,结果只好硬硬心肠,信攒多了,就付之一火。我记得曾在缝纫室的泥地上当着女伴烧过两三次。这是默存一辈子写得最好的情书。用他自己的话:“以离思而论,行者每不如居者之笃”,“惆怅独归,其‘情’更凄戚于踽凉长往也”。用他翻译洋人的话:“离别之惆怅乃专为居者而设”,“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见《谈艺录》541页)他到了昌黎天天捣粪,仍偷空写信,而嘱我不必回信。我常后悔焚毁了那许多宝贵的信。唯一的安慰是:“过得了月半,过不了三十”,即使全璧归家,又怎逃得过丙丁大劫。况且那许多信又不比《曾文正公家书》之类,旨在示范同世,垂训后人,那是专写给我一个人看的。罢了,让火神菩萨为我收藏着吧。

村里和我友情较深的是“蒙娜·丽莎”和她的爸爸。我和女伴同去辞行。“蒙娜·丽莎”搀着大芝子送一程,又一程,末了她附着大芝子的耳朵说了一句话,大芝子学舌说:“想着我们哪!”我至今想着他们,还连带想到一个不知谁家的小芝子。

总结完毕,我们山村的小队和稻米之乡的小队一起结队回北京,我和许多同伙挤在一个拖厢里。我们不能像沙丁鱼伸直了身子平躺,站着也不能直立,因为车顶太低,屈的不能伸腰,因为挤得太紧。我坐在一条长凳尽头,身上压满了同伴的大包小包,两腿渐渐发麻,先是像针戳,后来感觉全无,好像两条腿都没有了。全伙挤上车不是容易,好半天曲屈着也不易忍耐,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安抵北京。我们乖乖地受了一番教育,毕业回家了。

一九九一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快乐的第一次钓鱼作文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春光明媚、晴空万里,我和爸爸一起到郊外去钓鱼,这是我第一次钓鱼。

我们来到一个较大鱼塘边,水里有许许多多自由自在的鲫鱼、草鱼、鲤鱼等。我从旁边顺手拿起了一根鱼竿,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钓鱼。过了一会儿,有一位看鱼塘的老伯伯走到我身边,和蔼可亲地教我如何钓鱼。首先,他告诉我怎么上诱饵,他从一包泥土里拿出一条蚯蚓,然后把蚯蚓穿上钩子,随后让我把诱饵抛向鱼塘,而且是越远越好。当鱼浮落入水面时,鱼竿的前面要尽量地贴近鱼浮,接着告诉了我两个最重要的诀窍,一个是要有耐心,还有一个是动作要敏捷。

然后,我就开始钓鱼了,等了好半天,想:鱼儿怎么不愿意咬我的鱼饵,我再等一会儿,如果鱼再不来咬的话,我就不再钓鱼了。我又等了一会儿,忽然觉得鱼竿被什么东西拽下来了,急忙一提,原来是一条大鲫鱼,我连忙把鱼往岸上一甩,等鱼掉在地上,我再仔细一看。我的天哪,别人钓鱼都是挂在鱼的嘴上,可我的钩子却挂在鱼的肚皮上。我看了心想:这条鱼也许是太小瞧我了,看我是一个新手,比别人技术差,偏偏往我的钩子上撞,可让我的钩子钩了个正着。

这下可好,这条鲫鱼让我对钓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再次披挂上阵,又钓上了第二条、第三条……。第二条鱼是今天所钓的鱼中最大的,足足有一斤多重。

在这一次钓鱼中,我不仅学会了钓鱼,而且还找到了钓鱼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骑马的感受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一位叔叔送给小明的爸爸一匹马。

有一天,爸爸上班去了。小明想:“我从来没有骑马,今天可以试一试了。”

小明拿着马绳,骑上去了。

走在路上,马突然加快了速度,抬起后腿,尾巴甩得很高,差点把小明摔下来。小明想:“马的尾巴甩得高,我把50斤的锁系在马尾上,让马尾动不了。”想着想着,小明下了马,找来锁,把50斤的锁系在马尾上。

小明又跳上马背,洋洋得意地说:“这下你不行了吧!”于是,他又骑着马走在大街上。可是,刚走几步,马又加速了。马腿一踢,尾巴一甩,锁就飞起来了,砸在小明的头上。小明“哎哟”一声,眼冒金星,头晕目转,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嘴里不停地骂着:“该死的马,该死的马。”

原来,这个自作聪明的人,反被聪明误。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滑冰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那双旱冰鞋是黄色的,有四个轮子,轮子可以调不同样子,那双旱冰鞋还可以按脚的大小调大小号,后面还有一个刹车呢!十分精致。

一个下午,天气格外地好,妈妈把旱冰鞋拿出来,带我去学滑旱冰。

妈妈带我来到了旱冰场,我看到在场子里自由自在地滑旱冰的那些人,心里甭提有多羡慕了。我迫不及待地穿好了旱冰鞋,猛地站起来,不料,一下子就摔了个头朝天。我有些气恼,不想学了。

这时,妈妈走过来,温和地对我说:“孩子,滑旱冰,首先要胆量大,不怕困难,不怕吃苦。你如果遇到这么一点困难就退缩,怎么能学会滑旱冰呢?”妈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这时,我坐在地上,仔细地观察了那些会滑旱冰的人。只见他们身体向前倾斜,手臂随着滑旱冰的节奏,很自然地左右摆动,双腿微张,并随着左右手的节奏,交替向前迈步。

于是,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滑了起来。可是旱冰鞋好象故意和我作对,象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不听我的指挥。我摔倒了一次又一次,但我不怕,继续认真地练,最后,我终于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此时,旱冰鞋也不象开始那样了,变得温顺起来,听我的话了,我成功地滑了好几圈,哈哈!我学会滑旱冰了。

通过这次学习滑旱冰,我非常高兴,我学会了滑冰这项有趣的活动,也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道理。我更加领悟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名格言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滑雪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的一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温塘滑雪场滑雪。

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激动,这可是我第一次去滑雪呀,坐在车里我不停的催爸爸快点开,恨不得长上一双翅膀一下子就飞到滑雪场去。

我正在那胡思乱想的时候,爸爸突然说了声:“快到了。”我兴奋的朝车窗外望去,只见前面有白茫茫的一片,上面还有好多小点点在移动,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车停了,我迫不及待的打开车门,冲了出去。啊,我终于到了。只见大厅的门口有几个醒目的大字“西柏坡温塘滑雪场”。我们进到了大厅里面,和其他的叔叔阿姨会和,就去换衣服了,我领了自己的滑雪鞋,哇,好重啊,我都快拎不动了,我换上了鞋,感觉自己像一只笨重的小熊,妈妈也说自己都快不会走路了,我就学着小笨熊的样子进到了滑雪场里面。

滑雪场里面已经有了好多的人,我领了自己的滑雪板,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滑雪。我把鞋放到滑雪板上面,使劲一踩,鞋便卡到了上面,我撑起了滑雪杖,想学着别人的样子往前滑,但是滑雪板不听我的使唤,脚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不但不往前走,还把我摔了个大马趴。我想站可怎么也站不起来,这时候爸爸妈妈赶紧过来把我扶了起来。爸爸告诉我说:“别着急,滑雪时姿势要正确,双脚要与肩同宽,腿要弯曲,身体要往前倾。”我按照爸爸说的姿势轻轻的往前滑,嘿,还真往前走了一点,可是我只能一点一点的往前挪,看着那些从坡顶上嗖嗖滑下来的人们,心里满是说不出的羡慕。于是,我又问爸爸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滑的又快又好,爸爸说:“这可不能着急,慢慢来,一会熟悉了就好了。”爸爸又告诉我:“滑雪时不要把雪杖放得太靠前,要靠后一点,。再使劲一撑,就会滑的很快。”于是,在爸爸的帮助下,我越滑越快,不一会就来到了那个小雪坡底下。我看到了好多人乘着电梯到达那个大雪坡的顶端,然后在顶端快速滑下来,非常刺激,不过也有好多人在半路滑到,连滚带爬的下来。看到这些,我可不敢上到那个大雪坡上面去。我就到旁边那个小坡上去小试身手。小雪坡没有电梯,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往坡上挪。我看到很多人从上面下来后都说:“上坡太难了,下坡倒是很容易,就是一不小心就会来个大马趴。”

到了半山腰,爸爸说可以了,第一次不能上的太高,我就转过弯来,摆好姿势,用雪仗一推,便“嗖”的一下,往坡下滑去,我都快紧张死了,我害怕速度太快,半路上不停的用雪仗支撑地,一会到了坡底,我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心里想:滑雪也没什么大不了吗。我的信心大大增加,开始向更高的雪坡挑战。我滑的越来越来快,姿势越来越熟练,最后我都上到了小雪坡的顶。

我正玩的兴致勃勃,突然听爸爸说:“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该回家了。”听到这里我的心情无比沮丧,我还没玩够呢,可是没办法,只能跟着爸爸妈妈回家了。

通过这次滑雪,我感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胆大心细,有些事情看着很难,等实际做了才知道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让我想起一句谚语:“走走看看,不如亲手干干”。

这一天,是我这个假期玩的最高兴的一天。有机会,我还要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月考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去沙台小学的第一次月考,所以格外重要。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给我们班里的同学显示我的才能,我不能让他们看扁我。所以我要好好的考试,认真做题,让他们看看我是强者,不是懦夫。 在考场上,我暗暗为自己加油,一定要考好,让妈妈看看我是有前途的。考试卷发下来以后,我细细地琢么题,连一个字母也不放过,等做完题后,我一便又一便地去检查,直热的满头大汗,仍一丝不苟的检查,直到考试结束,我才长舒了一口气。

心想这次应该能考100分吧!我想着想着,心里不免一阵得意。 今天考试卷发了下来,啊?才98分,不对呀!我明明是100分才对,我一看,啊,我太大意了,竟然连这样的错误都找不到,真是。哎,不说了,把这个成绩告诉我亲爱的妈妈吧!她是会高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作文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这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校在炼油厂体育场举办了第二十届运动会,还邀请了石小、炼小、甘小等学校参加我们的运动会,第一次参加运动会作文。上午的比赛基本上都是初赛,最后一个项目是跳长绳。我们的小小运动员们个个做好了比赛的准备。虽然绊了好几次绳,但还是以356个(3分钟)的成绩获得了第三名。下午的比赛就更精彩了。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50米接力,在比赛前的几分钟运动员们都摩拳擦掌,做好了准备。

“各就各位,预备---砰”随着发令枪响起,各个学校的小运动员像箭一样“飞”出去。一开始我们学校落后于炼小,这时轮到我校久经消防沙场的老将杨伊雯跑了。只见她压低了身子,接力棒一到手,她就像一发出膛的炮弹,一道白光就冲了出去。经她一跑,我校领先了好多。眼看就要超过他们(炼小)了,可就在这时杨伊雯和另一名同学传棒失误,和(炼小)的距离又拉大了。我校同学门见此情景,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都跺着脚。随着运动员的奋力拼搏,渐渐的快赶上炼小了。只剩下最后一棒(50米)了,运动员做好了冲刺的准备。我校的队员加快速度,越跑越快。拉拉队拼命地喊:“加油,加油!”只剩下最后20米了,我校场上的队员为之一振,脚下呼呼生风,终于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虽然没有拿到团体第一,但我们会继续努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锻炼身体,重在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当志愿者作文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我刚刚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的暑假,在国家图书馆当志愿者的经历,使我收获了不少快乐。去年八月中旬,我在报纸上看到国家图书馆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我虽然从来没有做过志愿者,但看到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以为自己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就自信地报了名。

第一天上岗,我被分配到前台服务,我戴着“小志愿者”胸牌,站在服务台后,兴奋地等待着读者。这时,一个小女孩由妈妈领着向我走来,见她们来到前台,我微笑着迎接:“您们好!请出示证件,先在这里登记,再进馆。阿姨,按规定不能带包入馆,您的包请先存在这里,好吗?”阿姨回答道:“好的,这个可以吗?”我接过了她的身份证说:“当然可以了。”我根据她们的身份证,为她们一一登记,并迅速地存好包,把存包牌交给了她们:“你们可以进了。”阿姨笑着说:“你的工作很有条理呀,谢谢!”听到赞扬,我有些骄傲自满,原来当志愿者不难呀,我的工作的热情更高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金发碧眼的小朋友由爸爸陪着来看书了,见是两个外国读者,我心里一惊,天啊,是外国人!我用英语和他们交流吧。万一英语说不好,他们也听不懂,到时候我会多尴尬呀!怎么办,他们越来越近,脚步声那么清晰,我的脑子突然一片空白,有些不知所措了,我之前的自信那里去了?可是,此时怎么能退缩呢,算了,就当是一次挑战吧。万事开头难,闯过这关就好了,于是,我微笑着用英语主动打招呼:“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他们听到我会说英文,非常高兴地和我交流起来:“谢谢你!”。看到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心里放松了许多,也敢放开说英语了:“请出示证件。”没料到,他们遗憾地摆摆手“我们忘记带了。”我想了想,回忆了一下图书馆的规定和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对他们说“下次记得带。”。“OK”当为他们办理完入馆登记后,得知他们第一次来不熟悉,我又带他们来到读书区域,逐个介绍馆里的图书分布,帮他们挑选图书,寻找座位。看到他们静静地在那里看书,我之前的紧张全消!反倒觉得心里美滋滋的,感觉当一名志愿者很光荣。

七天很快就过去了,当小志愿者的经历使我的暑假生活更加完美,更加有意义。

[第一次当志愿者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做饭6年级作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我妈经常用一句话来吓我,那就是:“谁要是说饭不好吃!那就由他来做。”我想,她怎么这样呢?不就是做一顿饭吗!至于这样吗?所以,我主动承认了做早饭的工作。

一早。我牺牲了自己的一小时的睡眠,于5点钟。我起身来到了传说中的早市!一到那,我一下就成为了稀有动物。几乎所有人都在看着我。因为那里可是大人的天下,连家长带的都很少了。更别说我单独来了!

我走到一个菜摊旁,弯下腰。一会儿拿这根,一会拿那根。可卖菜的却说:“小孩子,不卖就不要瞎拿!”我一听这话,生气了便说:“谁说我不买,来一斤鸡蛋!”这时他说:“这小不点还真买菜啊!”我得意的说:“那可不!”经过一小时的挑选,拎着一大堆东西回家了。

刚进家门的我,就走到厨房里开始大显身手!我先在锅里放一些米,洗了几遍放上一些水。便开始煮粥了。我又打了一些鸡蛋,放上大酱。经过一些时间,我的粥太干,鸡蛋酱又太咸。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做,经过3次的努力。我终于做出了一个令我比较满意的结果。当他们吃饭时,说太难吃了。而我,只有一句话。

“谁要是说饭不好吃!那就由他来做。”

[第一次做饭6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做蛋糕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丁冬,丁冬”,一开门,哇!是我的同学小怡、小迪来了也,真高兴,因为,我们要一起做蛋糕呀!

首先,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做蛋糕的材料),我们先是选择了“一分钟做蛋糕”,可我们还是决定买面粉、白砂糖、鸡蛋……,可我们在交钱的时候,收银员告诉我们,我们买的奶油就是黄油,可我们不信,一下就买了3大盒,就回家了。

回到家,开始了第二步——做蛋糕!我们把材料一一拿出,开始做蛋糕。先把鸡蛋和白砂糖搅拌在一起,由我先搅拌,搅拌了大约有2分钟,手就酸了,于是由小怡来搅拌,搅拌好了以后,我们就加入了面粉就继续搅拌,可小迪同志太“粗鲁”了,把搅拌得一半的材料弄的满身都是,笑得我和小怡肚子都痛了,小迪让我们去搅拌,终于搅拌好了以后,我们就放进糕盘里面,再放进烤箱里,我们就把奶油拿出来,可拆开一看!竟是黄油,真后悔没有听那个收银员阿姨的话。“丁!”蛋糕烤好了,可扁扁的,原来是没放发孝粉。

哎,真失败,不过那个蛋糕也挺好吃的嘛!小怡和小迪都带回家吃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去扫墓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早晨,我穿好校服,带上红领巾,便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老师要组织所有四年级的同学去烈士陵园扫墓

等四年级同学都来齐了,我们便开始整队。有几位同学在底下嘀咕嘀咕的,说是蔡老师偏心,每次参加什么活动,都把我们排在最后。我却不是那认为:也许是蔡老师认为我们“宰相肚里能称船“不是一堆小气鬼罢了。路上,有的行人都惊讶的打量着我们,有的冲着我们微笑,似乎看到我们就想起了童年。经过我们大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烈士陵园。

天天作文网为广大的学生免费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作范文及写作技巧等

扫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天天作文网】

回复关键字【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感到家的重要记叙文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课上,语文胡老师让我们玩了个游戏——写上生活中必须的五要素,我写了“亲情、家人、朋友、快乐、学习”老师给的五个词语。

老师说:“划掉一个词语!”我考虑到了“学习和快乐”,我想,我这个年龄最重要的事是把学习搞好,我只能划掉快乐了。老师的声音再度响起:“再划掉一个词语!”现在我只能断然地选择“学习”了,因为朋友、亲情和家人更重要。我在心里祈求道:请老师别在说“划掉一个词语了”。但老师还是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我好想哭呀,朋友、亲情和家人,都不能丢呀!如果非要划掉一个,那么,我只好划掉一个“朋友”了。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再交,而亲人和家人没有了怎么办呢?于是我划掉了“朋友”,可好运还是没有到来!老师用不容商量的语气说:“请同学们再划掉一个词语!”我像一只散了气的气球,趴在了桌上。毫无头绪了,必须得划掉一个。我无奈地选了“亲情”,因为家人是亲情的基础,没有家人就更不可能有亲情。

顿时,我的情绪十分激动。我很感谢老师!因为他让我懂得了,要珍惜这个完整的家,我第一次感到家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制作巧克力冰淇凌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趣事多又多,第一要数做雪糕,牛奶雪糕真美味,加上巧克力更好吃……”我边吃着牛奶巧克力雪糕边唱着“暑假趣事多”。

夏日炎炎,我热得不行,可妈妈为了省钱,不让我们开空调,我想用“私房钱”买根雪糕,可又舍不得,我突发奇想:自己做根雪糕不也挺好?既能解暑,又能完成补习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制作一种食品。

说干就干,我准备好材料:碗、巧克力、牛奶、砂糖、一壶刚烧开的热水。我先把牛奶倒进碗里,在杯子里放入巧克力,倒入半杯烫水,并快速搅拌,不一会儿,水就变成了巧克力浓浆。再把浓浆倒进牛奶里,混合搅拌,让液体从白色变成淡棕色。冷凉时,棕色液体慢慢又变成了白色,只是上面漂浮着一些小棕点,好可爱!过了一会儿,我把液体放进冰箱。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我将液体取出来,它已经变成了固体。我舔一口,好美味,先是牛奶的醇香,然后,再是一丝丝巧克力的味道,甜甜的,还冰冰爽爽的。妹妹眼馋地看着我,问:“我可以吃一点吗?”“可以啊!”我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吃掉了雪糕,凉快多了。

自制的雪糕可真好吃,可是,我感觉和家人一起分享的雪糕更好吃!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下厨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早早地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还没下班。我突发奇想,不如今天由我来下厨,给妈妈一个惊喜。

说干就干,首先,我围上围裙,从冰箱里拿了所需要的食材:葱、姜、青椒和必不可少的土豆。然后将土豆洗净,削皮,将它放在菜板上用刀切成条状,看着简单,做起来可难了,只见我的左手扶着土豆,右手拿着刀,每当我切的时候,只见它骨碌碌就滚跑了,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我重新把它捡起来,反复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土豆终于切好了!

第二步就是下锅了,我先把锅烧热,再倒入适量的油,然后撒上一点花椒,这时,锅里的油炸开了花,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小花椒们都争先恐后地蹦出来,我赶紧往后站了站,生怕油溅到我身上。这时,花椒变了色,我将姜放进锅里用锅铲翻炒了两下,并用同样的方法将葱放进去,待炸出香味后,把土豆放进锅中翻炒,再将蚝油、盐、醋等调料放进锅中继续翻炒1~2分钟,最后将青椒放进锅中。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就炒好了。

这时,妈妈回来了,我把香喷喷的土豆丝端到妈妈面前,妈妈看了看,说:“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我听了之后,心里美滋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过马路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一天开始了!我已经九岁了!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是个大孩子了,有些事要学会自己独立完成。恰巧,今天就是一个机会。

今天,我要自己独立过马路。我过了一半儿,有点儿害怕。我想往回走,但是,没走几步警察阿姨就叫住了我。并且,告诉我正确的走法。然后,警察阿姨带着我走了过去,把我送到对面,就走了。然后我按照警察阿姨教我的方法准备第二次自己过马路,我的两只手不自觉的开始颤抖,手心慢慢冒出冷汗,脚也不听使唤了。突然我想起了警察阿姨告诉我过马路两边都要看,不要着急,等待绿灯亮了,没有车了再走,要跟在大人后面才安全。我左望望,右瞧瞧,没有车了,我成功的自己过了一次马路。站在马路对面看着刚刚走过来的马路,心里还是扑通扑通乱跳,原来过马路让我这么紧张,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舒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连续去走了好几次路口,我已经可以自己过马路了,但是我还是有些胆怯。回到了学校,我心里觉着一个人如果不去试一下你怕的事情,你就会永远怕它!

人的一生有很多第一次,都要去挑战、去突破。不论是多么的困难,还是多么的紧张也要战胜自己。我为自己第一次过马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们在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哟!

展开阅读全文

难忘的第一次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杨茜

第一次自理,给了我无比的启发与方便。

从幼儿园开始,我就踏上了学习之路。因为每天上下学都要收拾书包,我不会,每次都要让妈妈帮我收拾。每次老师让拿的东西,妈妈都没有帮我收拾,我每次都很生气,老师就对我说:“我们不是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吗?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这样才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从来到英华上学,因为每次要拿的东西非常多,除了被子妈妈帮我,从一年级开始,衣服和学习用品都是我自己收拾:夏天穿夏季校服,秋天穿裤子和褂子,冬天要拿棉袄,袜子鞋子都要准备;学习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笔,练习本。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书包,最大的兜里从下到上,比如秋天,最下面放秋衣秋裤,一次放保暖衣,因为回到学校往橱子里放的时候,很有顺序。

书本放到前面的兜,比较大的书本在最后,小的书本在前面,笔袋放最上面,就可以了。从妈妈生了弟弟后,我每天自己在房间里睡觉,写作业。渐渐地,我也就习惯了。

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就知道自己的东西放在那里,不用依靠妈妈,而且也很方便,自己心里有数。

每次听客人来我们家里做客,每次妈妈说起我,很骄傲的说:“我的女儿不用管,自己会自理。”她们都羡慕不已,都说我的年龄跟她们一样,但是她们的孩子还需要爸爸妈妈帮忙,不会自己穿衣服,不自己收拾书包。

我自理,我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