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旗渠

红旗渠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红旗渠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红旗渠问题。

分享

浏览

5181

作文

36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人工天河”红旗渠,徜徉在“青年洞”景区,在秋风习习中眺望四处景色,漫步在堤坝上,看着潺潺的河流,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真是心旷神怡;那绵延数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修渠人钢铁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当红旗渠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当林县人民铸就这一丰功伟绩时,我的心中不禁为他们的壮举而感到震撼,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是红旗渠精神,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永不忘怀。这种精神来源于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这种精神来源于十万名人民群众!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它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奋斗,积极进取;红旗渠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将思绪再调转回1960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冬酷暑,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他们没有向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没有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任何抱怨;在十年漫漫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住在山崖帐篷里,宿在山洞里,一日三餐吃的是咸菜,啃的是馒头,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遇到困难迎韧而上;他们凭着铁锤、钢钎和双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劈路,克服重重困难,到1969年胜利完成,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一个个响当当的耳熟能详的名字,一项项工程凝聚着修渠人心血和汗水、彰显着林县人民无比创造力和智慧!

林县人民为修筑红旗渠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是世人瞩目的。当时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缺乏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修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困难。尽管这样,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打倒,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修筑工具,党员干部带领着群众不屈不挠,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与天和地战斗。全县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建造工程,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近十年的时间中,将这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连在了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完美的诠释在世人眼前。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弘扬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林县人民精神的体现!

“山碑”二字是1990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激励着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学习的,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拥有的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是人民精神美好的体现,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它的精神和不朽的红旗渠一样,永远在人们心中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全文共 2131 字

+ 加入清单

每每回故乡,总要见到门前那座横跨峡谷、连接隧洞的渡槽。眼望着那条用血汗凝成“红旗渠精神”的火红标语,耳边隐约传来“劈开太行山……”的浑厚歌声,尘封的记忆顿时启开。

我并没有去过太行山,让我认识太行山的是红旗渠,是由太行山人民创作的、唱响中国震撼世界的“红旗渠精神”。

那是1972年末高中毕业后,我戴着“五好学生”和建党积极分子的光环回到家乡,等待“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当时,郴州地区流经数县的重大水利工程——青山垅灌区的规划主干渠已经修通,可惜故乡人只能隔着一条深壑,望水止渴。刚刚从外地结束水利大会战回家过年的乡亲们摩拳擦掌,虽然上面没有规划,我们也要将近在咫尺的幸福水引进村来。除夕之夜集体辞年时,乡亲们共同举碗,喝下红薯酒,异口同声地喊出了“男女齐上阵,苦战一冬春,引进幸福水,造福墨水人”的口号。

墨水是故乡的地名,坐落在五岭腹地的偏远山冈,“要想墨水到,四方要爬坳,雨水留不住,泉水地下逃”。祖先忌讳“没水”,又难以割舍形似砚台的风水宝地,故据其义、谐其音取了一个文化气息相当浓厚的名字——墨水,对穷山恶水的山村,对千秋万代的后人,寄托美好的希望。

墨水因为缺水,故而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往往过了春节便闹春荒。无奈,伢妹们长成半大人后,就得放下书包,改学手艺,养家糊口。于是,故乡数百年来应运而生了许多工匠,石匠、铁匠、木匠、窑匠、瓦匠……代代相传,家家不缺。“春插上了岸,外出找碗饭”也就形成了乡亲们的一条生活路。就在当时,全县水利工程的各个艰险阵地上,无处不见墨水人。因此,要在家门口架一座渡槽、凿一个隧洞,对于工匠云集的墨水大队,对于见过世面、受过锤炼的墨水人,可谓小菜一碟。

面对乡亲们的雄心壮志,作为热血沸腾的白面书生,我也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凿石放炮,将石山炸穿成隧洞, 用隧洞中的石头凿成石砖砌渡槽,这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更是危险活。果然,才半天下来,我便累得腰酸背疼,四肢无力,无法掌控的八磅大锤差点儿砸着了突击队长。不仅如此,死睡一夜后,身胚像散了架,双脚像灌了铅,两手更像被烫伤,连筷子也抓不稳了。此时,我真想打退堂鼓,当逃兵。

突击队长的死,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突击队长是在排哑炮时牺牲的,他的追悼会不是乡村的传统祭礼,而是不拘一格的追悼会。

村口的晒谷坪成为追悼会场,中央不但座着盖有红毡子的灵柩,而且还摆上了电影放映机,对门两棵苦楝子树上拉起了银幕。悼词就是《为人民服务》,大队党支书像“早请示,晚汇报”一样,带领全体社员举起右手朗诵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简短的追悼会后,开始放电影。特别安排、反复放映的是一部发行不久的纪录片——《红旗渠》。这一部跟着红旗渠建设步伐拍摄的电影,把人们带回了10年前:太行山下的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建成引漳入林的“人工天河”,创造了新中国当时能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媲美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优秀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一个个情景相融的激动场面,催人泪下。更有那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旋律,久久地在崇山峻岭中回荡,在墨水人血管中流淌。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此时我灵机一动,拿来纸笔,在放映员的协助下,将《红旗渠》主题歌的词曲记录下来。电影放完后,突击队员一个也没有离开他们的队长,他们一边扎着花圈,一边学唱歌曲,整个墨水成了不眠之夜。

从那一天起,山间峡谷红旗飘飘的海洋中,增加了一条横跨两岸、像彩虹一样的醒目标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从那一天起,《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歌声时刻在工地响起,在峡谷回荡,每一个音符与汗水、血水一道,铭刻在一块块石砖上,渗透到一铲铲混凝土中,凝铸着渡槽、隧洞的每一个关节。

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再没有了疲劳感、痛苦感、恐惧感,力量倍增,技巧倍增,信心倍增,无论干什么活,都觉得一天比一天轻松。

隧洞被凿通,渡槽飞架起,乡亲们觉得应该把这段用石头砌成的故事、用钢钎锩刻的神话传给子孙、留给后人。于是,跨越峡谷的墨水渡槽上,与红旗、与鲜血、与烈火一样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个大字,横空出世。

30多年过去,尽管红旗渠的故事日渐模糊,然而,乡亲们一路走来,由贫困走向富裕,无不得益于日夜流淌的幸福水,得益于从太行山下喷薄而出、流向中华大地的“红旗渠精神”。

每每见到故乡小镇的那一道靓丽风景线,见到那一条与渡槽同在、与时代同步、与日月同辉的激情标语,我总是倍感欣慰与自豪。尽管那只是一生中的瞬间,却锤炼了意志、信念与灵魂,自己能够在人生路上健康成长、有所收获,同样得益于“红旗渠精神”的精心浇灌。

跳出墨水,眺望中华,在实现小康的征途上,无处不见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的光辉印迹。瞻望未来,在中国特色道路上,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加离不开蕴藏深刻时代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全文共 146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在党工委的组织安排下,和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于7月20日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回忆起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参观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红旗渠的修建,迄今发挥效用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这一工程的伟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当年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落后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伟大设想,体现了我们党心系群众百姓千家万户。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带领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十几年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深刻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红旗渠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被震撼,被感动,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信念,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积极发挥创造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全文共 4824 字

+ 加入清单

巍巍太行,峰峦叠嶂,在太行山的南麓有一个闻名遐尔的地方——河南省林县。就是在这片曾经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土地上,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涌现出一批以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他们牢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使林县人民摆脱世世代代缺水的窘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挥革命大无畏精神,开凿了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小时候我在翻阅地图时就注意到这个地方,当时心里很是不解,作为一个灌溉渠,它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纪念呢?后来从父辈的口中以及书中了解了一些关于红旗渠的故事,才知道它的重要意义。今年的9月3日到4日,我们学院组织了40名教职工党员驱车近700公里赴林县参观学习,这次红旗渠之旅使我对这项伟大的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该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缺水。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一幅幅图片和蜡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形。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是对旧社会林县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有一些故事也反映了因为缺水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大年除夕爬上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担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去接公公,不小心把一担水倾洒了个精光,儿媳妇羞愧地回屋悬梁自尽了。林县人民忍受缺水之苦已达上百年,在这期间不知发生多少次人无粮可吃而导致人吃人的惨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二、为什么要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开工建设时,正是我们国家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国外持续经济封锁,国内各种矛盾斗争不断。全国上下资源紧缺,人民生活异常艰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林县的一批党员领导干部怀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为了实践入党誓言,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勇于开拓,带领全县人民奋战太行山,提出了“安排太行”的宏伟口号。

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记录这一时期的图片很多,而且每一张都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建设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人物,如特等劳模、排险能手任羊成,他带领民工常年吊在悬崖上排除险石,因此他的背上被保险绳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自己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一次房东大娘从他背上挑出了70多根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也不下火线。当地人都说:“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还有特等劳模、爆破能手常根虎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在参观这些图片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一个女民工双手各握一根钢钎,两名男民工抡锤向下打。导游介绍说:“开始每人都是双手握住一根钢钎,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干脆一只手握住一个,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双展翅’。”看着图片,听到讲解,我不禁为林县人民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感动。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苦中作乐,使我联想起了电影《地雷战》中人民群众为自己发明的各种地雷起那些有趣的名字(如“头发丝儿雷”),都反映出一种虽处困境但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的乐观态度。

第二幅照片描述的是一群女青年挥舞着衣服排除洞中存烟的场面。导游介绍,当时在开山放炮前,没有预料到山洞里产生的烟尘不好排放出去。没有办法,这群女青年只好一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挥舞着衣服,从山洞这头跑到那头进行排烟。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它不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难怪周恩来总理向国外友人这样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红旗渠。”但是正如当地导游所说:“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而且使用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而红旗渠则完全依靠林县人民自己的力量,完全依靠人工开凿出来的,没有任何先进设备可以使用。”

不错,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全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创举。

三、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什么?

从红旗渠开始施工至今已经四十五年了。沧海桑田,时光荏苒,这四十五年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得国家富裕了,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如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我们仍然要弘扬红旗渠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每个人自己的贡献。

现在红旗渠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不仅是要看那条渠。红旗渠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人们可能都忘记了,但是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们重新回忆起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作为青年教师党员,我们更应当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入党誓词,站好讲台,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联系当前实际,我们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忠于职守,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学校迎评促建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在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时,想一想林县人民奋战红旗渠、改造大自然的豪迈气概,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红旗渠如同中华儿女的脊梁,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第三篇: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一个中国奇迹,在她闪亮登场的同时,承载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何谓奇迹?让太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更要坚固屹立。

搜索到一串有关数字,说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基本全面完工,费时将近10年,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98座,土石方挖砌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长70多公里,干渠支渠分布林县每个镇村,而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砌成高2宽3米的石墙,可以纵贯中国南北,把广州哈尔滨连接起来。

1959年,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出“引漳入林”工程决议的时候,手头只有300万元人民币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他们其中学历最高是大专。红旗渠完工后计算出总共花费数亿元,当初那点准备金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通常创造奇迹的背后,往往是“死地”,天生水源奇缺,水贵如油的林县,似乎处在那个背水一战的节点上,必须对自己鼓劲儿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如果不上,干旱家常便饭,而1957年以来先后建成的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急需要灌溉时却无水可汲,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非常严重的旱灾,水渠无水来,水库都见底,4条河流迅速干涸,老百姓喝水都成奢望,所以再不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去开辟一条永久水源,结果与等死之间只差几厘米。

历史上的林县曾发生多次因为旱灾而人相食的惨象,历朝历代却都没能解决水源这根子问题。只有把引水点放到境外去,从相邻山西境内的浊漳河引水灌林,漳河水源非常丰富,才可以一通百通,一了百了。而林县人也知道,这段距离虽没有十万八千里,但中间隔着太行山层峦叠嶂,在要钱没钱,要机械没机械,要一切材料都是难题的绝对艰苦条件下,凭空修一条工程量堪与万里长城匹敌的引水渠谈何容易!县委做出这个决定后,肯定有许多人报以摇头、嘲笑,或许还会诘问一句,你们真把自己当成愚公了吗?

好在,这红旗渠修建,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的背后有50几万林县人民做后盾,还有兄弟省份,乃至中央政府的鼎力相助。这么说吧,也许红旗渠开工之初,林县人就是凭着敢拼敢干的传统革命作风,将一个个突然冒出来的难题次第攻克,譬如没有石灰、水泥和炸药,他们马上自己因陋就简地组织生产,没有机械设备,他们就采取人海战术,一点一点把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开工不久就有4万多名红旗渠战士奔赴工程一线,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而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小胜利,又构成反复刺激他们必胜信念的驱动力,

敢拼敢干,是一种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中国共产党,不正是依靠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吗!抗战时期,靠的是小米加步枪,土地雷和大刀片;建立政权之后靠的是组织动员群众,让他们用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油田、万吨巨轮……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而强,逐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并用太多事实证明这种精神的非凡意义。

中原人固有的血性品格,当遇到这种普遍性精神的时候,便诠释出更为生动的内涵。他们来到工地一线,自然都要做好吃大苦,甚至是搭上性命的心理准备,见漫山遍野没有住处,大家就想尽各种办法,睡山崖,猫石洞,卧石块,盖茅草,一身旧衣四季穿,磨破了鞋底打赤脚,手推车,肩膀扛,要山峰低头,让顽石让路,粮食供不上,野菜野果且果腹,——那样一幅热火朝天且又悲壮的场面,你即便不曾亲眼所见,想象起来,也足以叫心灵无比震撼。

红旗渠人除了表现敢干敢拼的大无畏精神之外,更表现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献身精神。相关资料上说,在直接参与红旗渠修建的7万多名干群中,先后有81位献出生命,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才17岁。有一位更值得纪念,刚开工不久,他母亲病故了,他没有下一线,他妻子救人时死了,也没有下一线,有一次一个正在开挖的隧洞忽然发生坍塌,他去考察现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竟然不顾危险进入崩塌现场,却从此再也没有走出来,牺牲时年仅27岁,他的名字在那一刹那,注定要镌刻在红旗渠石坝上:吴祖太,红旗渠总设计师。

我们今天重新回顾这种由一次水利革命铸就的精神,我想其重点应该不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怀念,我们可以从这儿发现一个延伸和连接,它的辐射起点或许并不特别,无非是老革命老传统产生的深远影响力,全国各族人民也都在它的影响下创造各种奇迹,但红旗渠作为一种奇迹中的奇迹,应该远不止受影响使然这些,它的精神从那儿开始延伸,用了1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又将它注入新的思想内涵,而连接的这一头,是50多年之后的今天和明天,我们所以要求把它看作就是连接,那是因为一脉相承,你不可以孤立地看待这种必然因果,因果之下,又何止产生一些奇迹?

所以红旗渠精神从它诞生那天起,尽管是林县红旗渠人造就的,但注定它更是中国的,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它的伟大意义已经脱离了地域概念和边界红线,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和社会背景下,同样都具有强劲的感召力和鼓舞性。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再次进行总结,而且还要真真正正的加以运用起来,并始终笃信只要秉持这种精神,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战胜困难,创造奇迹,造福于后代子孙。治理干旱需要这种精神支持,治理一个国家,乃至于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雄起于世界之林又何尝不需要它呢?还有,红旗渠精神的另一个诠释是,只要敢于去想,去绘制蓝图,然后敢于大无畏地迎难而上,一切宏伟目标必将再次成为奇迹,红旗渠的昨天,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今天、明天,把红旗渠精神的鲜花,铺满未来前进的道路,永远光彩熠熠,灿烂神州。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全文共 4094 字

+ 加入清单

雄伟壮观的红旗渠,巍峨蜿蜒的太行山。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6月16日至6月17日,羚锐制药公司党委组织部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骨干员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林州红旗渠走访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作为优秀共产党员,有幸跟随全国人大代表、羚锐制药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熊维政,羚锐制药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吴希振等全程参加了这次难忘的红色之旅。

红旗渠,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雄的林州人民苦战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的长达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渠工程。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州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

林州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引漳入林”是林州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河南省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林州市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曾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民引以自豪的一项水利工程,被当做除长城之外的“第二个伟大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坚韧不拔的林州人民因在太行山腰凿山开渠,引漳河之水灌溉农田,被夸为“当代愚公”; 尤为可贵的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因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一直为我们党所坚持、传递和发扬。

6月16日早晨6点,我们从新县羚锐制药总部出发,当日中午到达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餐过的林州林虑宾馆就餐。下午,在安阳日报社副总编辑、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旗渠精神研究专家郝建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林州红旗渠渠首工程,并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渠首工程时建有一座彩绘牌坊,门上的匾额是“分水苑”意为总渠分水的地方。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分水的渠首上。进入景点,只见一股湍急的水流从渠道中分两路滔滔而来。闸门外分为一干渠、二干渠两条支渠。水流到了闸门前,就分为两股,分别进入支渠。闸门可以调节大小,控制水量。红旗渠展览馆就建在闸门上。在红旗渠展览馆里,我们浏览了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林县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施“引漳入林”工程,以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毅然奔赴太行山,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凭着双手,苦干10年,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此,漳河水就乖乖地盘山绕岭,穿过大水沟渠灌溉网络,滋润着林州60万亩农田。展览馆里馆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文献和图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林县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坚定信念修建红旗渠的情景,再现了杨贵等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带领林县人民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光辉历史。

红旗渠有多处人工景观,如我们所熟悉的红旗渠源、青年洞、南谷洞水库、桃花源渡桥等。但几乎每位到红旗渠的人都要到一个景点参观游览,那就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青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象征,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讴歌红旗渠精神的3集电视专题片《山碑》题写片名的“山碑”,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为红旗渠题写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等鎏金大字矗立在悬崖峭壁上格外引人注目。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青年洞上,俯视林州的山山水水,红旗渠景色尽收眼底。此时,我为林州这片热土而骄傲,因为林州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10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0多万立方米,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宽8米,深4.3米,引水25个流量(立方米/秒)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老一辈红旗渠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青年洞是历史的见证。在青年洞旁,在鲜红的党旗面前,在熊维政董事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听着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庄严宣誓,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党员,为推进羚锐发展和老区新县经济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的“青年洞”已成为红旗渠的经典旅游景区,燧洞内不仅可以通水,还安装了霓虹灯,游客可以乘坐快艇进洞游览,亲眼看一看当年的锤痕凿印。我们跟着人流走在石块砌筑的一米宽的渠堤上参观红旗渠。一边是随着山体曲折而过的漳河水,仰头向上是壁立千仞的峭壁山体,看了有点头晕目眩;另一边向下是悬崖峭壁,山脚是逶迤远去的漳河。远眺则是万顷良田,稠密的村舍,一片富庶祥和的景象。

我们在渠边游览时,见行走在渠堤上的游客,大都表现出异常惊叹和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旅游景区,红旗渠不仅源源不断地引来漳河水灌溉农田,还在每年创造6亿多元的旅游收入,教育和激励着一代代人。这想必是当年红旗渠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都没有意料到的事情。

6月16日晚,我们住宿在云海旅游度假村。6月17日上午匆匆游览了林州市石板岩乡境内的太行大峡谷。太行大峡谷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以旅游、滑翔为特色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区内群峰巍峨,峭壁如削,奇石嶙峋;飞瀑高悬,溪流淙淙,潭幽池清;百鸟合鸣,万万木峥嵘,被专家学者誉之为“人间仙境,百里画廊,步随影移”,代表了林州的绿色景观。

随后,我们到达林州红旗渠管理处,会见并拜访了当年的红旗渠英模。在座谈会上,熊维政董事长简要介绍了羚锐制药企业发展情况,并代表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和羚锐员工慰问了当年红旗渠建设特等英模任羊成、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红旗渠英模们特别强调指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活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集中体现。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通过参观、走访和座谈,从一张张史料图片和一件件实物中,我们现场感受红旗渠精神,进一步解了红旗渠的建设历史,了解了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历史功绩,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带回老区新县、带回羚锐,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加快发展,做实做精做强做大企业,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红旗渠归来,我思绪万千。当年林县人民虽身处艰苦的环境,但是他们胸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之志,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红旗渠,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期间还有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苦战了10个春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秉承修建红旗渠,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信念,面对各种艰险和困难,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而为我们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包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对于医药制造行业来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羚锐制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做精做实做优做强做大羚锐品牌,如何进一步发展、突出我们的医药特色,确保企业在行业中的领跑地位,红旗渠精神同样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让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做强做大羚锐品牌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全文共 1850 字

+ 加入清单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林县人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气魄,十万民众上太行,奋斗十年,完全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来漳河水,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吃水难问题,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1要做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员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内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缺衣少吃,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艰难。林县县委既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又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和指责,甚至面临着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林县县委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县人民最终修成红旗渠,从根本上讲,是以杨贵书记为班长的林县县委牢固树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坚守理想追求,把县委的决策部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统一起来,凝聚起了修建红旗渠的磅礴力量。人生如屋,信仰如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首要的是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守住信仰的精神高地。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色业绩,成就出彩人生。

2要做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千百年来,缺水给林县带来了苦不堪言的灾难,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林县县委决策修建红旗渠,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为了谋取政绩,而是为了满足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辛苦一代,幸福子孙”的强烈愿望,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是真正为了人民在修渠。正是因为红旗渠是得民心、合民意、为民造福的工程,林县县委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历时十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人工天河。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历史阶段,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花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3要做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红旗渠的修建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难。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书记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对此,杨贵书记没有丝毫退缩,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刻有“千古罪人”四个大字的石碑,带领县委一班人以大无畏的气概,忍辱负重,勇于担当,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使红旗渠最终得以建成,谱写了修渠引水、改变命运的伟大乐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就要认真学习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林县广大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的高贵品质,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思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以锐意进取、敢作敢为的狠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破解发展难题,抓好工作落实,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县委书记论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很小就听过红旗渠的故事,当时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感受也不真切。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红旗渠故事发生的地方,心情颇不一样。

为了学习红旗渠精神,我们一早5:30起床,6:30就驱车前往林州了。

路上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果真是第一批到达的参观者。随着讲解员的叙述,把我们缓缓拉回到过去的林县。

这里是被太行山包裹的一个小盆地,常年缺水,靠天吃饭。解放前,林县发生的灾荒,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干旱,最残忍的是还发生过三次人吃人的悲剧。前后因为干旱饿死的人多达1650人,林县人祖祖辈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喝上水,改变水贵如油的生存困境。

展厅里面有一幅画,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汉在大年三十这天挑着水桶,到几十里外的村庄去取水。排了一天的队,终于挑回一担子水,老汉一路小心翼翼,生怕把一桶比油还金贵的水洒落一滴,因为家里人就指望这桶水过年哪!可是,快进家的门槛时,刚刚过门不久的儿媳妇好心去接公公手里的水,一不小心滑倒了,连人带水一起都翻倒在地上,水撒得一滴不剩。公公和儿媳欲哭无泪!

公公和一家人也没责备儿媳妇,跟邻居借了一盆水,勉强煮了锅饺子,算是把这个年过掉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大年初一早上,儿媳妇在自己房间上吊自缢,她觉得对不起一家老小,无法原谅自己。只有一死了之,算是了却自己的愧疚吧!

可见那时一桶水的金贵,甚至让人不惜舍命换水。

这样的类似悲剧在林县上演了很多很多!

1954年,林县人民的希望终于来了!26岁的县委书记杨贵自从到任的第一天就下决心要带领人民筑渠蓄水,彻底改变林县为水所困,民不聊生的落后局面。

展厅里这样一张图片映入眼帘,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扛着工具,走在队伍的最全列,后面跟着林县的青壮年劳力,大家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山西漳河的源头,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红旗渠工程。

这一工程从1960_1969年,历经十个年头;跨越山西、河南两省,路线长达1500公里;干渠多大2000多条;修成以后灌溉林县74母土地;哺育这里近70人口。在这个工程中,牺牲的人多大84人,包括工程的吴设计师,他当时年仅27岁。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但从此,林县人民彻底不再为水犯愁,过上了有水喝的滋润生活;农田水利也得到大力发展,为林县成为河南的农业大县打下了基础。

参观红旗渠和青年洞,给我们一行带来深深的震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真抓实干。

那时的领导干部没有特权,跟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而且,跟民众一起拼搏,同吃同住同战斗。

杨贵在修建红旗渠前立下军令状:如果修不好,我对林县人民有罪,是林县的千古罪人,我愿从太行山最顶端跳下,以示谢罪。

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如今的官员学习。如今的林县人,只要一提起杨贵都是连连称赞,称他为林县的救星和恩人。百姓的口碑就是最高的褒奖,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荣誉哪!

二是发扬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精神。

三是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红旗渠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中国的发展还是需要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这才是中华民族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外敌不敢入侵,国内繁荣昌盛的法宝。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值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镇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红旗渠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同志作为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当“引漳入林”工程开工20多天后,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杨贵同志,发现战线太长,力量分散,工效很低。他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听取意见;紧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主要力量集中摆在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渠道上,既可尽快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又可减轻山西人民的负担。这样调整力量后,只用3个多月就把20公里的渠道建好。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县委首先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坚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杨贵和县委一班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基本理论与林县的实际紧密结合,抓住了干旱缺水这一主要矛盾,大搞水利建设,因而取得了显著成效。

杨贵同志是修建红旗渠的举旗人,但在这一旗帜下前进的是县委领导集体,是全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千百万群众。由于始终把坚持民主集中制摆在重要位置,所以他做到了既大胆负责,又集思广益,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从不个人说了算;尤其是注重发挥每一个领导成员的作用,从不包办代替,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发挥党团员、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修建红旗渠的意义,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员、工作员、战斗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团员都充分发挥了先锋战士的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吃苦在前,艰巨任务在前,危险在前,是每个党团员的自觉行动。24岁的女党员李改云,是姚村公社第一营妇女营长。有一次她检查施工情况时,忽然看到崖壁上有碎石滚落,判断崖壁要坍塌,立即呼喊大家赶快躲开。有一青年姑娘吓得不知所措,她急步向前将其推出。就在这时山体崩塌了,李改云被压在了乱石下,救出来时她已不省人事,人们火速将她送进医院抢救。她稍一清醒,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还有人压在下面吗?”她身体好转后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英雄说人民之水贵如血,人民说英雄之血浓于水。水与血,血与水,其中的深情厚意,比山高,比水深。

红旗渠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发扬红旗渠精神倡议书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全体员工: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的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林县在建国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第一部曲”。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红旗渠的过去和现在,更深深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甘愿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红旗渠精神的伟大。要好好总结这次实践活动,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红旗渠精神,将红旗渠精神与我们时代、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并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共同为红旗渠的美好明天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我合同段位于山岭重丘区太行山脉腹地,地形高低起伏、沟壑纵横;路线全长2.19km,主要工程为东石柱隧道,该隧道属分离式隧道。隧址区地层为中分化石英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总工期只有600天,可谓工期紧、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部全体员工克服种种困难,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工程进度的方法,投入各种大型机械十多台,并对施工队提出奖惩制度,即提前完成工程任务则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则给予惩罚,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劳动积极性。现在前期工程已开工,广大员工夜以继日的挑灯夜战,今天我们重温红旗渠精神,不但要学习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红旗渠精神与现代化的科技力量结合起来,使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用红旗渠精神激励我们去工作、去生产经营,用自己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林长高速建设中来,争取早日通车为林州人民献上一份厚礼,为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难忘岁月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展开阅读全文

难忘岁月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看罢国庆献礼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不能不让我们回想起那难忘的岁月,不能不让我们再去品味那难忘岁月留下的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牺牲精神,值得90年代的我们去怀恋和追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30午前林县人民正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掘进工具的情况下,硬足用双手在太行山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挖进去刻出来的“人造天河”。林县人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付出的代价是何等的巨大呀?

该剧从井上、井下两个村抢水打架、联姻告吹切人,紧紧围绕“水”,鲜明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县委书记阎运德心系人民苦乐。他冒着生与死的风险,带领着林县人民干起了前无古人的大业。他的身上没有半点腐朽的官气,质朴、真诚、亲切,深深扎在普通劳动人民中间,为他们鼓气、排忧解难。未死先立碑、红旗下宣誓表达他为民造福的决心,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二旺深切感受到缺水造成的贫穷和痛苦,他从一场受屈辱的婚姻觉醒并奋起,带头卷起铺盖上坝,在工程进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部表现出坚强信念和聪明才智,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农民形象。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厂中国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生存环境的愿望,表现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刻苦耐劳的惊人毅力和降龙伏虎的魄力。

水力学院毕业生刘广泰为了和林县人民一起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干涸的土地,他忍受着母亲病逝、新婚妻子遭车祸身亡的巨大悲痛,仍夜以继H、不辞劳苦,一心扑在工程上,最后不幸因塌方,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水与红旗渠,凝聚着多么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水,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水,联系着剧中几对青年男女纯真的情感,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感召下,用辛勤的汗水,用青春和爱情浇灌出千秋伟业,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首血与肉的颂歌,是生命的赞歌。这歌,既悲壮,又豪迈。

展开阅读全文

难忘岁月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书记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名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与当年林县的干部相比,现在干部的工作环境好了,文化也高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当年组织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那样,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红旗渠的修建,是当年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典范。当年的林县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这里,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先进典型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心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展开阅读全文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结束后,我的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人物的话语……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对……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有人,有思想,有办法,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挖;没有住宿,住山洞……就是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坚强,红旗渠工程才能克服这些“拦路虎”。杨贵的勇气,还在于他的敢作敢当,为了给工人们吃上粮食,向检查组坦白了私自动用国库粮食的事,并且一人承担责任。多么令人感动的精神,并不是林县人的杨贵可以为这条红旗渠献出一切啊!

修建红旗渠需要全民参与。9岁的小吱吱跟随姑姑到工地为民工端水,为了红旗渠的早日修好,为了让工地的工人吃上饭,她独自走上上去挖野菜,结果不幸摔下悬崖。她短短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洗上脸,抹上她的胭脂。“漳河水,你什么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啊?姑姑,叔叔,你们修得快一点啊!你们没有吃的,我帮你们去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找得到……”耳边每每响起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

正是这些人,他们互相激励,用血肉之躯汇成了红旗渠,他们自力更生,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河,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开大山,他们用锤子,一锤一锤凿出隧道,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一切,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这些英雄,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我们今天要肩负历史的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气魄,在太行山间开辟出一条人工天河。这种“红旗渠精神”既让人感动,也值得学习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要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当年的林县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这里,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学习结合起来,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心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游红旗渠的作文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个河南人,是从小吃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听着青年洞的故事懂事的。我深深的爱着我的故乡。

这个寒假,我真的来到红旗渠了。在那次旅行中的我与记忆,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我兴奋至极。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让人望而生畏的绝壁。

走了许久,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显然经过了岁月的冲涮,蕴含有古老沧桑之美。我们林县人便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得。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可谓美轮美奂的洞景,让我陶醉其中。

里面很潮湿,很阴冷。让人感到苍苍凉凉的美,清爽而至的美。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途中,我时不时抬头向上看,在狭窄中有一条蓝蓝的缝隙,那便是天。啊!书中常说一线天,今日才领略其壮观,这是在书本中体会不到的。

上到半山腰,看到一处石碑用逮体字刻着山魂二字,有种莫名得雄伟涌上心头,占据我的心灵......

上到顶峰,望着下面一条条冰道与绿绿的田野,让人发抖。顿时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占据我的心灵,我感到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惟妙惟肖。

接着来到虎口崖、龙头山......这是河南工人打造的世界奇迹。在路上不断看到稻草席,这就是以前工人们睡觉的草席。是他们的出生入死才有了我们今天大饱眼福的机会。我顿时对他们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便吃不到水,我心内由衷的感谢他们。

最后下山。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坐索道,这种感觉与等车没什么两样。坐上索道,心里很紧张,总怕掉下去,很快便习惯了。

又重新回到山脚,望着背后的崇山峻岭,不禁有些舍不得,我轻轻的说:再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游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里,我们全家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林州的灵魂——红旗渠,红旗渠于1969年建成,它是集全林州人(原林县)之力,历经10年所建成的一条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边走边游览这如诗如画般奇特风景与这如雄狮般巍峨山石。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创业洞”,洞全长63米,高5米,宽6。3米,潺潺的河水从洞里缓缓流出,在巍巍太行山中尤显水之珍贵。

而后我们到了惊险神奇的“一线天”,所谓一线天,就是两座大山之间只有一条很窄的缝,大人只能侧身一点点移动,我踏进两山之间的石阶,望向天空,只见一条线宽的长长的蓝缝,衬托的太行山更加巍巍挺拔。

过“一线天”,我们来到了红旗渠著名的景点“青年洞”,青年洞全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内全是钟乳石,衬上灯光更是美轮美奂,洞外江主席题词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更是让青年洞有了灵魂,青年洞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景点。

游了一天的红旗渠,我感触颇深,单看一个个山洞的尺寸数字,或许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不足为奇,但在1969年科技并不发达,林州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漳入林,终结了林州人民“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噩梦,作为林州土生土长的儿女的我,是幸运的,也是自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渠精神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谈论红旗渠,但总是听的我一片模糊。

随着时间的走动,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八岁那年与爸爸一起读了《坚守精神高地,当好精神传人》这篇文章,脑海里渐渐清楚我们就是红旗渠的传人,就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林州的今天是几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笃定和坚守,今天的林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拿出了修红旗渠的态度,把任何一件事都当作是修红旗渠,正是修红旗渠这件事不停的重演,才成就了林州发展、林州自信和林州今天。

她的精神,永不过时……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老祖辈们在巍巍太行悬崖绝壁上苦战10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学校,走廊、楼梯,还有好些地方都张贴着有关红旗渠的手抄报,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三楼,处处都展示着红旗渠的各种风采,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的故事,无一不让我震撼,令我感动。红旗渠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地标。不仅是我们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每次来到渠岸边,看一条蓝飘带缠绕太行,总有种“重整林县河山”的召唤。作为一名红旗渠的传人,从小受着红旗渠精神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它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去发扬、去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学以致用,让红旗渠精神时刻支撑、指导、指引着我,让自己更加积极努力,拼搏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