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肖邦

肖邦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肖邦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肖邦问题。

分享

浏览

1755

作文

13

肖邦的遗愿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

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

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

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

展开阅读全文

肖邦的遗愿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著名大音乐家、波兰人费列德利克肖邦,由于受到波兰反动政府的残酷迫害,先后流亡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时间长达十九年。在这期间,他的许多贵重东西都散失了,唯独将出国时带出来的一个装满家乡泥土的银杯,朝夕不离一直带在身边。1849年,肖邦在巴黎一病不起,生命快到尽头了。临终前,他对从华沙赶来探视的妹妹说: "波兰反动政府是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的。我死后,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在安葬肖邦的那天,送葬的人在他的墓穴里撒上了那把在银杯里珍藏了十九年的泥土,又按他的遗愿解剖了尸体,把肖邦的心脏带回了华沙,存放在圣十字大教堂里。

肖邦的心,是一颗永远向着祖国的心,是一颗比金子还珍贵的心。在这颗心脏里,蕴含着对祖国深情的眷恋,回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

影响肖邦一生的女人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肖邦在巴黎的沙龙中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完全沉浸在乐曲中。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与诗人缪塞刚刚分手。

肖邦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

肖邦在乔治·桑的进攻下和她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爱情不仅使肖邦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乔治·桑仍然是生气勃勃,他们不得不分手了。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9年,这9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也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肖邦最好的爱情时光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1836年冬天,著名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里尼的墓碑。在他的葬礼上,奏响了他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杯从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撒在他的灵柩上,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议论文论据:肖邦的遗愿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下面请看语文迷网为大家提供的肖邦的遗愿论据素材,供大家参考。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爱国的肖邦作文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强烈的瓜分,音乐家肖邦悲愤欲绝,他不希望祖国削灭,希望祖国能够强大起来,因此,肖邦写下了《革命练习曲》。

肖邦看到自己的祖国,不得不离开祖国,那时候肖邦才20岁,在离开祖国的路上,遇到他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原来是他们来为肖邦送行,然后埃斯内尔给肖邦一个银杯,里面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送给肖邦。肖邦此时流下了泪水。郑重的收下了这份礼物。他忘忘自己的祖国,然后坐上马车就走了。

他路途中听说反抗统治的起义失败了,肖邦更加悲愤欲绝,他深情地说:“我爱我的祖国,面对祖国的危亡,我决定用音乐武器,和敌人拼杀,当我听到起义失败的消息,怀着悲愤的心情,我写下了《革命练习曲》。后来,我一直不断地创作,写下了大量的歌词、,曲谱。来表达我对祖国的思念和民族的期望。

肖邦在巴黎住了18年,但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肖邦弥留之际,喃喃地说:“我死后,请姐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埋在祖国的土地上,我要睡在祖国的地下。

从中我体会到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灵魂还在祖国之上,四处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爱国的肖邦作文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他,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就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肖邦

肖邦在音乐方面非常有天赋。他6岁就开始学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当时为数不多的音乐会上登台演出了。据说在一场音乐会上,李斯特为大家演奏时,灯光一下灭了。在漆黑的大厅中,悠扬的琴声使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不知过了多久,演奏结束了。谁知上台谢幕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也就是肖邦。原来,肖邦的模仿能力极强,竟骗过了台下观众的耳朵,大家唏嘘不已,随即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肖邦的作品有很多,像《C小调夜曲》最为著名。忐忑的旋律独一无二,特别的旋律表现了对祖国的期望和对和平的期盼向往,令人不禁回味无穷。他的乐曲被舒曼称为"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当你想避开时,已经来不及了。

肖邦还非常爱国。在他离开波兰的几天,华沙爆发了起义,将沙俄全部赶出了波兰。他惊喜万分,想马上赶回祖国,但在朋友们的劝阻下,他留了下来。在热爱祖国的情感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曲》,倾诉了他想回国的激情和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这首乐曲在肖邦众多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肖邦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依旧不忘祖国。他把对祖国的顾虑全部投入到他的创作之中,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乐曲,鼓舞波兰人民站起来,向沙俄顽强抗争。即使在弥留之际,也仍不忘叫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波兰。他死后,同事们将祖国的泥土覆盖在他身上——死也要闻着祖国的泥土离开人世。可见他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祖国波兰啊!

肖邦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爱国的肖邦作文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肖邦,波兰人民的骄傲。39岁的他离开了人世。但是,他是一位多么杰出的爱国音乐家呀!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文中,作者写出了肖邦的才华和他的爱国之情。而我心中的肖邦是一个爱国和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

二十岁的肖邦远离家乡,去了法国巴黎。那时的他刚刚长大就要离开父母去异国他乡,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远离父母,流亡在巴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自己面对,自己解决。每日的三餐也要自己来做。这不就能足足说明肖邦的自理能力强吗?

再说说肖邦的爱国吧。虽然自己不能亲自上战场,可是他却用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与敌人作斗争。 不仅如此,肖邦还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勉励自己工作,工作,在工作!因为他只有工作,才能作曲。他还用音乐鼓励波兰人民战斗。看,这也能说明肖邦的爱国。

虽然肖邦已经逝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波兰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肖邦的遗愿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议论文作文素材.肖邦的遗愿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我心中的肖邦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肖邦,波兰人民的骄傲。39岁的他离开了人世。但是,他是一位多么杰出的爱国音乐家呀!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文中,作者写出了肖邦的才华和他的爱国之情。而我心中的肖邦是一个爱国和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

二十岁的肖邦远离家乡,去了法国巴黎。那时的他刚刚长大就要离开父母去异国他乡,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远离父母,流亡在巴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自己面对,自己解决。每日的三餐也要自己来做。这不就能足足说明肖邦的自理能力强吗?

再说说肖邦的爱国吧。虽然自己不能亲自上战场,可是他却用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与敌人作斗争。 不仅如此,肖邦还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勉励自己工作,工作,在工作!因为他只有工作,才能作曲。他还用音乐鼓励波兰人民战斗。看,这也能说明肖邦的爱国。

虽然肖邦已经逝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波兰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