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轼

苏轼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苏轼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苏轼问题。

分享

浏览

4437

作文

182

以张怀民的口气给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敬礼!

左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走近苏轼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之房梁挂钱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会发现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虽然面对不同的高考试题,各地的考生却一同把目光投向历史上那些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经典人物”“经典素材”——李白、苏轼、项羽、屈原、司马迁、王昭君、杜甫、李清照……

【经典素材】

1.《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考场热用】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四川考生《那阵风吹过》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蓑烟雨任平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

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透东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拂袖间的沉思,茶是青的,水是清的。耳边萦绕的,是那早已远去的歌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悠远,又这般迫近,仿佛绽雪的梅辧,淡淡的,却又浓得化不开。淡和浓,都只为那飘忽的暗香。若有似无,所以淡;挥之不去,所以浓。然而,淡和浓又都湮没于虚无——寒梅如雪,凝雪如梅。天地之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沧桑,却无痕。

于是明白,何谓“大象无形”,何谓“大音希声”。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轼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摘自《赤壁赋》

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欺”师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更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写给苏轼的一封信500字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苏轼

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你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你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你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我相,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学生: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的三段爱情故事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东坡的诗词创作丰富,其情感生活也很丰富,下面是苏轼的三段爱情故事介绍,欢迎参考!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词方面的造诣很高,提起宋词就绝对要提苏轼。在苏轼之前,宋词的风格多为柔媚婉约的,但是苏轼的出现,将宋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的扩大,留下了许多的不朽诗篇。有才华的文人总是不缺乏爱慕者,苏轼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分别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也是苏轼终身难忘的一个女人。王弗和苏轼生活了十一个年头,在她死后,苏轼仍旧常常回忆起她,他甚至在王弗墓穴所在的山头种植了上万颗松树。松树万古长青,正如苏轼对王弗的爱一样,亘古不变,生生世世的陪伴着王弗。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词《江城子》就是为王弗所做,至今仍被人们奉做悼亡词的代表之作,而那时距离王弗去世已经有了十年。

生活不能总是一成不变,人都要朝前看。苏轼在王弗去世后,娶了比自己小11岁的王闰之,而王闰之的另一层身份是王弗的堂妹。之后王闰之陪伴着苏轼度过了十一年,陪伴苏轼去往黄州惠州儋州,这其中的辛苦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苏轼的第三个女人名叫王朝云,是被苏轼从侍妾扶正的,苏轼曾经为王朝云写了很多首词;王朝云也陪伴苏轼度过了他最倒霉的那段时间,足以看出她对苏轼的深情厚谊。又是一个十一年后,王朝云也离苏轼而去;自此,苏轼再也没有续弦。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们代代相传的那些诗词,不过是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灵魂的脚印,在那里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我心中的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苏轼,我脑中第一时间出现的就是杭州的苏堤。

杭州的景色秀丽,想必苏堤也是充满了优美的的气息。再和苏轼的文章《浣溪沙》联系起来,一位心系百姓,文风优雅,风度翩翩的才人展现在我的眼前。来到山东诸城,苏轼的《密州出猎》又映入我的脑海。这种情绪又和在杭州苏堤上有所不同,是一种坚定的报国之心,虽然报国无门,可是苏轼却毫无自暴自弃之心。我不禁又对苏轼对于朝政的忠诚之心肃然起敬。每当我看到苏轼那拥有超水准的字画书法时,我对苏轼的文采有崇敬万分。这是一位为人正直,文采超绝的伟人,抱着对苏轼的崇敬之心,我去参观了杭州,看到了西湖一刹那,更能体会苏轼当时醉赏西湖所写下的《饮湖上初晴上雨》时的心情,同时,苏轼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于已获成就无数的他任然为人亲和,这是我最欣赏苏轼的其中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我心中的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长江边,英姿勃发、豪情满怀、手执羽扇,诵出了这首传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我眼里,苏轼永远是一个豪迈、骁勇的人,他一生坎坷,历经风雨却不忘初衷,直至暮年仍心怀壮志,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仍唱出”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手执着雕鹰,一手执着弓箭,读到此,仿佛看到一个庞大的身躯站在原野上,皓月当空,他拿着一支弓箭,将弓拉得如满月一般圆,直指天穹,发出”西北望,射天狼“的誓言。在他的《赤壁赋》中,他提出了万物变化和守恒的观念并坚信造物者之宝藏人人享有。可见苏轼为人是多么豪放,每每读到他的诗,我便不禁对之肃然起敬。

这么一位豪放、充满斗志的人,现实生活中却是饱经风霜、坎坷挫折的,在他而立之年,他最亲爱的妻子离世,他的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见他当时内心是多么痛苦,然而,正当他悲痛欲绝之时,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向他袭来,乌台诗案,在保守派与改革派中保持中立的他,不仅触怒了改革派的王安石,而且还遭到了保守派的排挤和诽谤,他的诗词被诬告为”讥讽文字“”愚弄朝廷“,因此冒犯龙颜而一再被贬,最远的甚至是海角天涯的琼州,即便如此,苏轼仍用他钢劲有力的毛笔和豁达豪迈的情怀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他没有因政治失意而沉迷失落,而是恢复心态甘愿做一个像陶渊明一样的闲人雅士,夜游长江,闲话桑麻。面对朝廷的屡次贬黜,他既不埋怨朝廷,也不自暴自弃,而是以一副平常心态面对坎坷周折的人生,这是怎样一个豁达而积极向上的文人。

苏轼风雨一生、豁达一生、多情一生、美丽一生。他的名篇诗词扮演了一个古代诗文风格中与众不同的角色,他的诗词不像李白那样崇尚自由,也不像杜甫那样为民而悲,也不像李清照那样凄凉悲苦,更不像陆游那样悲愤痴狂。他的诗文充满豪放的风格,具有无限的英雄气概,因此,我心中的苏轼永远是一个千古一人的完美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我与苏轼相遇的那一刻想象作文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你,词中不朽的传奇;你,坚韧不拔的勇士;你,命运坎坷的英雄。你,我心目偶像。我与你的相遇,便是在这宋词之中。 我了解你,你不是没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向上,你不是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万丈,你也不是没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再无人向青‘’的爱国情怀,你甚至还被宋神宗称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可你还是被一贬再贬,你远贬海南时,别人都在抱怨身活之苦,而你却依旧乐观的面对生活。可我明白,再坚强乐观的人,面对一连串的磨难时,也会感到痛苦,你也不例外。

尽管你表面上十分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可又有几人知道你内心的空虚与痛苦?要不然你也不会那月黑风高的夜晚喝得酩酊大醉,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可你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最终耐不寂寞,只有“起舞弄青影"了。

我知道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心切。你的愿望是浴血沙场、保卫祖国,可你到死也没有实现。后人为你感到惋惜,但我不觉得。如果你的愿望实现了,就不会给子孙后代们留下那么多精神的宝藏。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你的成功。牺牲一个政治天才却换来宋词巅峰的存在,也换来我与你在词中的相遇,我觉得值!

你,苏轼,东坡兄,在我接触词的那一天,便与你相遇,词便是你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我为你点赞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的《水调歌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最有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细细品味这句话,总能被其中的豁达所感动,也总能被如此豁达的你所感动——苏轼。

小时候我是恨你的,因为每学到你的诗词总要求背诵;现在的我却恨那时的自己,恨自己怎么没有早点悟到你的人生境界!

翻阅宋词的时候,看到了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喜欢这种潇洒的风格,便饶有兴趣地从头开始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闭目想了想那画面:诗人昂着头背着左手,右手捻着胡须,心无旁骛地吟着诗,踱步前行┉┉不觉间我对你生出几分仰慕。

《临江仙》里,你豪饮醉归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你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豁达的情怀,我彻底被你折服!而词末你所言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何尝不是我所向往的生活?

对你深入地了解些后,更发现了你乐观下的悲伤,潇洒后的深情——

十年了,与妻子阴阳相隔,你对她却依然“不思量,自难忘”。虽然我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你那深入骨髓的爱,但仅从寥寥数言中,便可体会到那“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惆怅,那“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痛彻心扉。

苏轼啊,在你的诗词里,总能找寻到一份超然的宁静,一种宁静后的淡泊。

我想化用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苏轼,无肉令人瘦,无苏轼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我想在江海寄余生时,捧一卷你的诗词,听海风打浪,默默为你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这苍茫中,一位高大的人物向我走来,他就是北宋诗人苏轼

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我看到了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看到那不为人知的惋惜。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中了解到他那颗凄惨的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有一颗开朗的心。哪怕是一贬再贬,心中依然豁达乐观。在苏轼困顿时,和妻子的相激相慰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柱,而妻子的离世,让他坠入低谷,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句句情意缠绵,凄凉哀婉,字字感人肺腑,如见血泪,自然而又深刻。

他豪迈骄狂,却又不流于俗艳,“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更见送别情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心中只有故乡。多层面的苏轼展现在我眼前,洒脱,平淡,豪迈,婉约,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诗画面宏大,气势恢宏,韵调铿锵,感情奔放。典故的运用如同口出,直抒胸臆,细细品味,有浩瀚之感,浅显易懂。

奔放,与李白同舟,却比李白多了一些婉约;洒脱,与杜甫共济,却又不少细腻,这就是苏轼所做的独到之处。我眼中的苏轼,形如洪波,气若山河,诗意未老。他就像一棵明星,永远在我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的一封信评语

全文共 1722 字

+ 加入清单

子瞻先生:

时光荏苒,你可安好?

九百七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推演了八字,为他取名为“轼”,他的用意是“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名二子说》),终究一语成谶,不禁使人感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婴儿日后将会推动历史的轮轴,在汗青上留下烫金的一笔。那就是你,名扬千古的苏轼苏东坡。

大概是四川人善于争论,你也练得一副好口才,思维清晰、才思妙语令人赞叹。在父母的影响和引导下,你刻苦、努力,十岁便能写奇诗,与师长谈古论今。你支持古文运动,做文章全不卖弄辞藻,追求朴素自然的文风,也深得考官欧阳修的赞赏。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世之笔,一举高中。

仕途起步方要起步,令堂病逝,返家守孝二十七个月。

三年之后,出任“凤翔判官”。游山玩水向来是文人情趣,判官之职并不繁忙,你便得空出去游览山河。你自是秉持效忠国家的心,判官一职虽不足以让你大展宏图,你也认真为民。你会为救济黎明,向龙王施展雄辩之才,为百姓祈雨。波折之后,暴雨降落,看到百姓田地里的庄稼重新挺立,你乐在其中,正所谓“与民同乐”。

任职史馆时,你年仅二十六的妻子病逝,次年父亲又相继病逝。丧期过后,你娶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王闰之续弦。一切自然进行着,误以为陪伴你十一年的王弗就此从你心中淡去了。然而,十年之后,年将四十的你,选凄婉迷离的音乐、用情深入骨的文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是啊,生命中重要的人,不需要大张旗鼓证明自己的感情,别人也无需知道。深埋心底,不念不想却也不会遗忘。

你不惧权势、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人民着想反对王安石变法,从此卷入了政治漩涡。朝中勾结党羽,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斗争,却屡屡让乱局外的你陷于不利之地。你终究厌弃趋炎附势,绝不奴颜媚骨。即使仕途失意、路途坎坷,你也不甘性格的棱角被世俗名利、朝堂风云磨平,你要做个真人。这个世界,从你所生活的,到如今,圆滑早已是中国人的标签,官场中也少有人能如你这般清心为民。

为了坚持真正的自我,你毅然踏上风雨飘摇的坎坷道路。

但朝廷人马来到你面前时,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终究让少不经事的你大为惶恐。但也为你添了一份“人气”,你与大家一样,都是凡人,是我们能够触及到的、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又因此而显得更伟大。

往昔有意无意的文字,在别有用心的人眼里,都成为了罪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没有前路的坎坷,或许你无法练得超然的心境,或许世人也难铭记你的名字。

谪居黄州,你能乐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却也得你心。借此三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感慨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区别于重情感、重微小细节的柔婉宋词,你继承了唐诗站在高处看整个宇宙那般大气磅礴的特点,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风格

贬谪惠州,你又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换做常人,若被贬到广东这样的偏僻的蛮夷之地,必定日夜忧愁,郁郁不安。而你却坦然得如同事不关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你却想:贵妃都盼望着让别人千里送来的甘美的荔枝,如今天天能够吃到,一直都做个岭南人也是幸福的。此等超然物外的心境,非历经坎坷者,不能持有。

最后,你被贬去了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荒凉贫穷到“北船不到米如珠”(《纵笔三首》),你不得不“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和陶连雨独饮》小引)。执笔挥毫的文豪被迫挽起袖管,面朝黄土背朝天,亲自下地、自食其力。吃不起米不要紧,又写《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如此心胸,难有匹敌者。

你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原本一腔衷心热血,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你不曾后悔,那是你所坚持的涅而不缁。

岁月长河中,你的作品流失不少。倘若知晓多一句、多一篇,也能更好地了解你、研究你的生平、学习你的思想。

你素来有必回。但,这是一篇不会有回复的信。

只道是独自呢喃,在怀你、念你时能思量一些、感悟一些。

时光荏苒,愿君安好。

俗世一凡人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

你好! 要我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你,太难了!诗人词士画匠不,他们都太狭隘 了。你的才华中早已凝聚了这些琐碎,你的目光也早已穿越了世间凡尘,是一个 豪侠。对,豪侠。让我这么称呼你。

唐后五代以来,世人文风都浮靡艰涩,都把自己的观点小心翼翼地藏 着,畏首畏尾。而你不,所以在1057年那个秋天进士考试一开始,你便写了“尧、 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 子长者之道也”这样大气的话语。这时候的你,是狂的,但你有资本去狂,而且 狂得令人服气。更有甚者,是拍案叫绝。“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 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你便以一个仁者的姿态屹立于历史舞台之 上,你是一种高度。而当你喊着“为增计着,力能诛羽而诛之,不能则去之,岂 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如果惊人的见解,你如何豪放直爽地摆放出来殊不知,高处 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痛吗 你是豪侠,并不理会这些,你心怀苍生,看不惯就喊出来,绝不作假 意之辞。你太义无返顾,自然开罪于新党又不容于旧党,最后只得从京师到杭州 到密州到徐州,四处漂泊。政治上一再失意,生活上一再流浪,你曾感叹南面为 君不如隐居之乐,夹杂着无尽的低落之绪。你也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 州儋州”。流露出缕缕无奈之意。但你博览群书,《诗经》,《尚书》里的故事、 妙语手拈来,始终站在众人之上的境界看待这世界,从衰败的家境里你能在亭 中喜雨,能凌虚看景,最后更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你明白“凡物皆有可观,苟有 可观,皆有可乐。”“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也只有你,以 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生活,难怪在“服车马之劳”“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的时 候,面对“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却能“貌加丰,发反黑”了。

你曾赞叹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 夺三军之帅”。而我,只能以此拙笔,对你的豪气,你的智慧由衷地欣赏。

豪侠!心中永远指引我去攀登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我是您的铁杆粉丝,我想给您写,表达一下我的崇敬之情。

我听说您年少的时候,也曾骄傲自满。但是有一次,一个人来问您几个字怎么读,您也不知道,就把“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改成了“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这件事让您明白了学无止境、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从此以后,您学习更加用功。

当我在西湖游玩时,我就会想到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在《三国演义》里读到周瑜时,我就会想到您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我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人时,我就会想到您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念起身在远方的弟弟时,我就会想到您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安慰自己。

我为您的成功而开心,为您的失败而难过。

此致

敬礼!

您的忠实粉丝:__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

您好! 读过您的《水调歌头》后,我真是感触颇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您的一番感叹, 一番疑问,一番担心,体现出的却是一番您对国家,对朝廷,对人民的担心和忧 虑。况且八月十五思,也应该思亲人,而您思念的却还有这一方水土上养育着的 人,即使他们与你无亲无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又“欲”,又“恐”,又“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矛盾的心理,您到底在 想些什么呢我猜,是“心系天下百姓”,却只管得了“一方人”吧!你爱那所谓的“人 间”,却更想去“天上”,只是“又恐琼楼玉宇。”是啊!高处不胜寒,只能“起舞弄清 影”,最后也被迫感叹“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是您心中怎样的情怀 从幽怨转向释怀,从狭小转向广大。

您不管您现在的困难,尽管在“妻亡”“弟别”的情况下,您心中想的却 还有百姓,那么,可见您的心有多大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不就是您吗您的 肚里不仅容得下家人,更能容得下天下百姓,怪不得连皇帝都说您有宰辅之相呢。

您的旷达值得我们学习,您经历了千难万险却不改“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你总是在磨难面前保持着一颗真诚的拳拳赤 子之心! 您的胸襟值得我们效仿,而您的精神却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

此致敬礼!

__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