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轼

苏轼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苏轼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苏轼问题。

分享

浏览

4599

作文

182

作文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东坡先生:

您好!

记得背得您的第一首词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时只觉得“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那样的有意境。后来,我又偶然发现,您的作品中总是出现“月”字。如今,我终于通过《苏东坡传》较深入的了解了您,这可真得感谢林语堂先生。

第一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广”一字来形容您:涉足的领域之广,见识的世面之广,精通的博学之广,体验的经历之广。

第二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壮”一字来形容您:体魄之壮,胆量之壮,气魄之壮,度量之壮。

而第三遍,目前最深入研读地一遍,我才发现,您的一生根本不能以我的概括能力而总结为区区一个字来形容——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何为“别人的苟且”?就是普通人眼中能将自己的生活毁于一旦的事情发生后,命运主宰了普通人,使其被迫毫无意义地活着。何又为“普通人”?就是逆来顺受、杞人忧天、不堪一击的广大群体。而您不是:痛失爱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朝廷排挤,几度遭受迫害;亲人难见,知己朋友相隔万里.....在这些足以能让普通人苟且偷生的活着的理由面前,在这些完全能让普通人被命运主宰的厄运面前,您选择了“潇洒”。

何为潇洒?它并不是花天酒地、烂醉如泥得不省人事,也不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伪装无视。它应该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应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计后果的不屈;它应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桀骜不驯;它应该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赤诚......

我并不认为“潇洒”二字的形容是牵强的,但最终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他究竟包含了什么。我想也许只能引用李白的一些诗句,才能较为清晰的阐释。李白和您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家喻户晓的名人,不仅是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大,更是都以豁达乐观著称。但仔细想想,似乎您与李白的“豁达乐观”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放荡不羁,“散发弄扁舟”、不畏权贵,因此被贬。在他的诗歌中,深层挖掘出的感情总是豪迈乐观的。但让我不解的是,李白“举杯销愁”用得都是“金樽玉盘”,品得都是“清酒珍羞”,在如此奢侈的环境中,“豪迈”似乎变得更加“爽快”,豪言也是酒后狂语。回头一想,仿佛脑海里浮现出了与李白的“豪放”截然不同的您。即使被朝廷排挤、被当权派厌恶的您,也依然“雄姿英发”,在黄州与普通百姓同乐中渐渐有的豁达性格更是难能可贵!

我喜欢您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静谧,美好。那是普通人所发现不了的美好,是您的慧眼发现了它,或更准确地说,是您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了它。您在本应愁苦万分、茶饭不思的时刻,寄情于山水,摆脱了千言万语难进的愁苦。这也是一篇课本选文,不知是编书者的有意为之,还是出于课本单元内容的需要,紧挨着《记承天寺夜游》的一遍课文就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表面上的绿意盎然、清幽恬静,最终还是掩饰不住深处的孤凄悲凉。同样是被贬、不得志的文人,同样是寄情山水的愁苦之人,可面对更加优美的景色柳宗元却并未得到真生的精神解脱,短暂的快乐后,便又回到了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中。原因何在?原来,面对同样的事物和遭遇,您与柳宗元由于心态的不同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也就是说,您又一次“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我并未对柳先生的“活法”持反对态度。)

您活在一个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全部转展露的时代,但也正是这个时代成就了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在韩愈先生的观点中,人才的发现是被动的,君王的昏庸,代表着人才的埋没。然后您这匹千里马,跳出了吃人的槽枥,在属于自己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在当权派面前,您被认为成一匹疯马,但您却带着“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贞操继续驰骋,不顾一路的泥泞、沼泽,或是早早布下的重重陷阱:在杭州人面前,您是一匹愿意付出、尽心尽责的好马,停留在杭州休憩的短暂时刻转瞬即逝,带走的只是耳边一阵“为民造福”的美赞,留下的却是西子般的潋滟晴光......

一路且停且走,却从未放慢潇洒的脚步,在泼文洒墨间,诠释了世间的坦然。您的脚步几乎遍布全国,南至海南岛,东至杭州,无处不留下您惊人的诗篇,和突出的治理功绩。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是您留给后人的潇洒:既有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悲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又有豪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又是多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您的伟大在于不刻意的流露,只是在天地间尽情地恣意地彰显自己的性格,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您的不朽在于不忘初心,坚持本我,“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当千年后的我们为您的坎坷唏嘘感叹、几欲流泪是,脑海里却依稀浮现出您带着微笑、傲视一切样子,口中吟诵:

人生到处知合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您的一生仿佛被时空无限的拉长、拓宽,一直延续到现今。既是肉体已然不在,但灵魂和精神却珍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潇洒!

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您的忠粉——姑苏王姝哲

201x.5.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百家讲坛之苏轼观后感

全文共 4013 字

+ 加入清单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侍妾朝云则是苏轼的知己,有个故事说,有一天苏轼抚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感慨到:“知我者,朝云也。”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最新】

2015观《百家讲坛》有感

2015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天地人之道》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苏轼一共有四子,长子苏迈(王弗),苏迨、苏过(王润之),苏遁(朝云所生,早亡)。小儿子出生后他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是戏言也是期望儿女平安。在经历了生死历劫后,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从容厚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文风虽异于东坡,但四人皆因得东坡垂青而并进文坛,开创新篇,故而称为“苏门四学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不但文章写的好,书法也是大家,宋朝的书法有“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现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敖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有好几期都是讲的《寒食帖》。

苏轼晚年被一贬在贬,60多岁的苏轼一路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岛。在环境异常艰苦的海南岛,苏轼的身体越来也不好,后来朝廷把苏轼又调回大陆,但苏轼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最终死在江苏常州。苏轼在病重时告诉儿子: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勿哭以惮化。弥留之际友人在他耳边喊到,

维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轼: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济明(好友):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需着力!

苏轼:着力即差!

说完这句话,苏轼就死去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病逝,终年66岁,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一生中的文学创作

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然而,人们不断地赞颂苏轼,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在医学和养生方面,他的《苏、沈良方》至今流传,他善气功、善炼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饥饿疗法”倡导者--东坡的饮食三要领: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饱、食不求精,倭国人称之为“东坡三养”。苏东坡极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等等,至今还流传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间。

附录苏轼其他脍炙人口的诗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的审美人生

全文共 2957 字

+ 加入清单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 “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 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读书之于仕宦,就像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 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 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相对于柳永式的为歌妓写作,姜夔式的为生计写作,苏轼的审美人生的生命观念,更多的是为兴趣写作,为审美写作。这一点,对于苏轼的诗文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轼的艺术创作的种种特质。譬如苏轼的艺术创造,是更为随意的,更为注重主体感受的,更为天马行空不拘 一格的,更为不顾及法则之类的约束而偏重于创作刹那的美感的,是“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创造性的快感,与黄庭坚的法则式的写作,苏轼的创作更为重视的是灵感,是“奋袂如风,须臾而成的灵光一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东坡论述书法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两字极好,也可以视为苏轼艺术创造之概括;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苏轼曾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颇有意味。所谓“诗欲其好”,指的是众人之好,法则之好,“则不能好矣”,则是自我之好,审美之好。因此,以审美人生处来审视苏轼,则苏轼诗文艺术的种种怪怪奇奇的现象,都可以大致寻觅到源头。东坡作词,之所以能不理会所谓词体的当行本色,出新意诗人雅词于词体别是一家的法度之中,寄士大夫精英文化于豪放风格之外,都与苏轼的这种审美人生观念有着渊源关系。“以诗为词”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是使我在创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当然,苏轼的达心适意,是在对于文学艺术基本法则的深谙娴熟之后的自由,是总体法则之中的逾矩,是逾矩中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感悟苏轼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去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美丽点评】文字典雅,直接引用诗句。 采用古代散文常用句式,音韵和谐,有节奏感。“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命途多舛的苏轼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展开阅读全文

6.苏轼炼字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展开阅读全文

〔6〕苏轼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1037~1101),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湛的造诣。他是中国杰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清新刚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貌.词风豪放雄浑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同时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书法早年学徐浩、柳公权,中年又学颜真卿、杨凝式,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精于行书及楷书。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平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风之影响至今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致苏轼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滔滔不绝,宛若浩潮宇宙中永恒的生命.当它流淌过你的躯体,《东坡志林》的闲情与豪放又给它添上了肆意豪壮的一笔.这又淡又浓的一笔,隐去了太多的颠沛流离,只剩下乐观永恒的倩影.

你出生在如此人杰地灵的眉山,一举成名,天下皆知.对历史的理解和大胆的推断使欧阳先生感觉后生可畏,让你的文章独步天下.

你初入仕途,口无遮拦,《凌虚台记》见证了你的开朗豁达.《陈公弼传》承载了你对往日的悔悟.你少年扬名,在陈太守的秉公教育下,沉着冷静,不骄傲自厌,这是何等的境界.朝庭的排挤使你无奈,朋党的斗争使你厌恶.于是,你上书请求远离朝庭,做个百姓的父母官.就这样,你来到了“山色蒙雨亦奇”的杭州.“水光潋滟”的波光荡走了你的心中的不适,“淡妆浓抹”亦使你流留忘返.望着平静似水的明月,你不禁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情宛如欲想的那样,安石变法,奸佞当道.你饱受乌台诗案的情感波折,又深深体会到浓浓的兄弟之情.你释放出狱后,被贬黄州,大叹人生无常,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你不仅忍受着这巨大的落差,竟然在农事中表现出潇洒的风采,薄洒的内涵.“东坡”二字成了你永恒的代名词和人类文化永恒的话题.你苦中作乐,面对着大江,思绪流过千山万水,不受时代的束缚.你三咏赤壁,是宏伟的叹息,壮阔的悲哀,飞越历史的天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多情的感伤?是怨天尤人的悲观,还是自由洒脱的乐观?一切的一切,你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你东山再起,成就了又一个仕途颠峰.不管是帝王之师,还是起草诏书,你都淡然面对,毫无骄傲之意.可是好景不久,经过一波三折,你竟然被贬南荒,但你却依然说道:“此心安处是吾家”.琼州的三年里,你已完成了对《易经》的批注,死而无憾,这无疑又是你晚年浓重的一笔.哲宗崩逝,天下大赦,你这位随遇而安的智者又回到中原,可是你却渐渐闭上双眼,文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回顾你的一生,经历了宦海风波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仕途.你,苏东坡,超脱了一切杂念,酝酿在你身上的文学亦如巨星,彪炳史册,成了中华千古文坛的耀眼星辉.在品读你的诗词时,我看到你这个豪放不羁的文学全才.从你超然乐观的回眸中我得知,你已经找到了属于你的漫漫归路.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走进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的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他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死于公元1101年。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性格豪放直爽。它的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江城子R26;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那一年,王弗已故十年,苏轼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那天苏轼所流下的泪,为他们的爱情有了见证。风扫着妻曾住过的房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苏轼从梦中惊醒,那一双水冷的双手,拭去眼角的泪水。也许,只有爱妻王弗在世的十年,才是苏轼人生中的最亮丽的时刻……

再一次品味苏轼,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便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R26;赤壁怀古》,它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又仿佛身临诗之境:那苏轼宽阔的胸襟,因为当时的他正贬在黄州做刺史,但他却坎坷中还是始终不忘振兴国家,发扬国家光大,诗中,苏轼把他自己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肝胆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畅,壮怀难酬。

这两首格调不同的词,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苏轼:一个婉转多情,一个大气磅礴,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个被逆境逼得“早生白发”的苏轼。一代才子,湮没于历史的红尘却留下千古辞章,让后人读之绵尽,仰之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2.苏轼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修改对联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苏轼修改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实他就是豪杰。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曾经稚嫩的脸上刻满时间的历练,只有那凌厉的眼神不曾改变,只是那跃于纸上的豪气化为一手的力量,为天下苍生造福,成为他唯一的信念。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耳目一新,令天下为之一振。苏轼,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的爱戴,仕途的辉煌,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豪杰。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于是,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苏轼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再亮的光环也被“乌台诗案”吞噬,他被一贬再贬,经不起这般折腾,也经不起落差的打击,苏轼怕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当出言不逊遇上巧言令色,当苏轼遇到小人,苏轼被抛弃了,如离群的鸿雁,他甚至感到了死亡的威胁。惊恐不安,心如死水,荡不起一点涟漪,于是,郁闷中的苏轼折射给世人的是灰黑的模糊的影。

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衣任平生。”

如果苏轼仅是仕途顺畅,那么,随着朝代颠覆,他仅成为历史政客。如果苏轼被贬后就一直郁闷,那世间只多了一只蜉蝣。可是,苏轼却以其豁达成就了永远的楷模。这时的苏轼应该想通了一个问题: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于是,便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苏轼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勉,将三州江土改姓苏。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也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实乃“文学之大幸”!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心如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平凡的伟大。

苏轼一生,心境三变,人生三转。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放眼望去,论我最喜爱的文人墨客,非苏轼无人能及。

论才气,苏轼在北宋算得上一流,与苏轼第一次正式见面,当属小学时品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好似通向北宋的旋转门,门轻轻一推,才情兼备,月下闲叙的苏轼好似水波中的幻想浮现在我面前。再一推门,好似重回三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景象又再现眼前,那时的周瑜何其雄姿英发!……慢慢的,我从苏轼的《念奴娇》中醒来,由此可见,苏轼善文,更善感,当时,苏轼有豪情壮志,也不泛有儿女情长,《江城子》中苏轼洒泪挥毫,写下痛思志妻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看“小轩窗,正梳妆。”竟是描写亡妻梳妆之举,孑身一人的痛楚与哀愁,只怕都容在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中了。这时那你还能想象出是他写出了“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吗?

但仔细一想,我所倾慕的,不仅是他独有的才气,更是他的性格与人格。

苏轼在晚年多次被贬,经常举家迁往更偏远的地方。苏轼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却不幸陷入了党争。王安石变法苏轼并不支持,于是上书宋神宗,一心等待一纸诏书禁止不利于人民的改革措施,却不想,诏书是下达了,自己又被罢黜,于是只好携家眷至杭州任职。他本一心尽职尽责,却不想又被党争,御史牵连,因为他对许多小人敢于讽刺,于是被有些与他有嫌隙的小人歪曲事实,这便是“乌台诗案”。

他被押解示众,贬至海南岛,却依旧乐观豁达,春风明月,他一生横跨多半个中国,足迹早已不止万里,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无论离京城有多远,他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他尽着自己的职责。却也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他为了能让一家老小吃饱,自己开了片土地,在东坡,为了能吃上肉,他又买了许多当时在宋朝不为人所稀罕的猪肉,又研制出了“东坡肉”。这也是令我欣赏的人生态度,他既没有似陶渊明明月隐山林,也没有似屈原自沉江底,这些做法是令我钦佩的,但苏轼却不然,他一生生活在逆境却全然不放予心上,他随遇而安,却也关心朝政,他悠闲自得,却也不低声下气,甘做幽人。

苏轼,有着“明月松间照”的安然自若,也有不攀高枝“谁见幽人独往事”的气节,这便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与苏轼相遇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熙宁十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在他到任不足三个月的一天,澶州的黄河大堤决口,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梳理,城就要被冲垮了。因为洪水,城中的命中都着急忙慌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身上背着一个包袱便往城门口赶,待我赶到城楼上时,城下人声鼎沸,大家争着要往外走,要出城避水。苏轼站立在城头,我快步走到他旁边站好,只见他个子高大,身姿挺拔,他的颅骨很高,眼睛在浓密的眉下显得很有神,他清了清嗓子,本来十分混乱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苏轼的声音略带着严肃:“大家都冷静下来,不要出城,大家想一想出城后能比在城中安全多少?如果这么多人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对不会冲了城。”城中百姓听后安静了几秒钟后都纷纷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我站在城楼上看着,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下定决心全力守城。苏轼转过身,看着我和其他官役说道:“河水就要冲进城里,时间紧迫了。”我向前跨了一步,作揖说道:“我们必将全力守城。”苏东坡望向我们,面露赞赏地点了点头,看起来十分欣慰。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在此危机关头,苏东坡临危不乱,在城上搭起帐篷指挥抗洪,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来报洪水的最新消息,我们坐在帐篷中议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人人脸上尽是严肃的神情,每个人在苏东坡的指导下都拼尽自己的全力,绞尽脑汁想对策。苏东坡本人也是尽职尽责,每天与我们商讨完后,自己又在帐篷中独自沉思,好几天晚上我路过他的帐篷,里面还能透出细微的亮光。

一个早晨,苏东坡召集全城百姓说道:“洪水的情势迫在眉睫,需要大家的力量一起抗洪。”虽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众人的士气却十分高昂,大家异口同声地喊道:“愿与知州一起抗洪!”“好!好!”苏东坡举着手,大声地说道:“我苏东坡在此立誓,与徐州共存亡。”于是他亲临抗洪第一线,亲自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簸箕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一直到城门口。这发洪期间,苏东坡经常在城中巡视,几次路过家门,他没有丝毫犹豫地匆匆走过。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长堤筑成,才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与苏轼的这次相遇中,他临危不乱,心系百姓,每次抗洪都身先士卒,搭起帐篷与大家同甘共苦,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他才被人爱戴,让我十分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蝶恋花苏轼扩写800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那几瓣瓣,曾像女人家腮边的胭脂一般嫣红,如今却像浸过水似的,无力地垂在枝头,就待春风一吹,幽幽坠地泥地。看着看着,不禁对春尽的那一幕,感到惋惜。

“啾”,我被这声鸟叫激地回过神来,目光就追随着那只燕子看了去,它似乎很爱说话,尽管这附近没有什么能陪它交谈的鸟儿,它还是自顾自地叽喳着。自己也有满肚子话想说的我,倒不嫌它烦,这冷清的街道,反而因为有了这一两声才灵动起来。“啾”,我也学着叫了一声,那只燕子却没有一丝看我的迹象,扑着翅膀,从杏树上飞走了。现在只留下我,与这杏树做伴咯,可惜它不会说话,那刚冒出脑袋的青杏也给不了我什么兴趣。燕子飞得匆匆,就像时间总是很快逝去,眼下这美丽春光,也会在不久后消散。可我只要想起明年的春、将来更多的春,伤春的心思就明朗了不少,艳丽的春天不止这一年。也许我也是一样,总会有盼到云开日出的一天,只是需要时间。

大片的绿色闯进我的眼帘,不同于青涩的杏子,更显生机,更有活力。那是一片爬山虎,贴在洁白的墙上,风拂过时,它便朝我微微颔首。墙边一湾流水,并不深,却有着翡翠的色泽,隐约倒映出柳树的身影。能在街巷中见到杨柳与绿水这等美景,足够幸运了。我莫名羡慕起刚才那只燕子,能见到团团柳絮被风一次次撕下,像蒲公英一般弥漫在空中;能见证水流与清风的交谈与共舞;能在爬山虎的陪伴下,经历全盛的春天。

不知不觉,街巷的人多了,他们大多行色匆匆,仿佛忙得停不下脚步。只是有几个路过我时,投来奇异的目光。大概是惊奇世上竟有如此清闲的人吧。我抬手摸摸柳树苍老的枝干,这群为生计奔波的人,连生机勃勃的春意都无暇留意啊。至于他们怎么看待我,我倒不在乎,几时老百姓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春光就好了。是吧,老垂柳。

正喃喃自语着,墙内传出银铃般的笑声,霎时间,我的呼吸都放轻了。多么美妙的笑声,那一定是个花儿般年纪的女子,让人不由地猜测院子里的情景,是什么事引发着无邪、愉悦的笑?噢,一定是在荡秋千,我听到了风的呼声。听多了民间疾苦的耳朵,此刻化成了干涸的土地,急需要这种愉悦笑声的滋润。可是,我静了,那一头也不再笑了。等了许久也没听到她再出声,想必是回屋休息了吧?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求而不得的愣头青,而那位姑娘则是随着春风远去的无情流水。

转身,又看到一颗青杏,杏子青涩,也是满满的希望。突然有一种冲动,要与它分享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要同它谈谈在别处不敢轻易出口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给远在黄州的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大文豪苏轼

你好!

你——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你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可谓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曾几何时,我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心潮涌动,总想为你鼓掌。

你曾经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诠释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你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是呀,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你曾经有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缺憾美。是的,世事往往有缺憾,而恰恰正是这些缺憾,才成就了无数的“美”。我追求这个“缺”的意境,我感谢“缺憾”。因为缺憾,我们才会去追求。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完成了80回就逝世了,他给世人留下了 “缺憾”——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为了给这个“缺”画上完美的句号,人们开始探索追求,哪怕是高鹗续写了后40回,人们也常拿它与原作比较,然后不断地否定它的存在,最后就是无休止地想象,力求得出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因为断臂,才让人们苦思冥想,努力为它的完美而设想千百种复原手臂的方案。我想:《红楼梦》不是因为缺了一个结局,维纳斯不是缺了手臂,人们会不懈地追求吗?

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在所难免的,团聚的时光是令人留恋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分离的“缺憾”,人们会觉得相聚的可贵吗?你看,在白雪皑皑的塞外,“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离别之苦,让岑参更加珍惜与友人的相聚时光;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阳关道边,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让王维倍加留恋与故人痛饮的日子……人生正因为有了这如许多的离别“缺憾”,“聚”才让人珍惜啊。

感谢缺憾吧!是它使我们知道所有的“圆”是来之不易的,是它使我们不懈地追求,是它启迪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也正是因为有了缺憾,人生才会显得完美。

你曾经对岁月流逝有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态度。你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你的旷达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是呀,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虽人老,但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多做些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你用人生哲理、缺憾美和乐观态度鼓舞着生活中的我及每一个人。因此,我要将掌声送给你,我为你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的一封信600字以上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东坡先生:

您好!

每当我吟诵您的诗句,便想起了您那一生的遭遇,同时也敬佩您的精神。

我知道在您很小的时候,便随着您的老父亲苏洵先生读书,承受好的家教,使得您年未及冠便“学通经史,属文目数千言,”而到了成年,您首次出山赴京,参加科考应中第二名。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但你却不知北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后不久,您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京,后来又遇“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但您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您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经告诉了我您那时的心情,我也体会到了您的气概和精神,着实让我敬佩。虽然此后您又回官场,但您却不容“新党”主动自求外调,到达杭州,同时留下了在您眼中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惜您又被朝廷召回,但却又被贬至惠阳,不过您心胸开阔,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把这当成赏景之地,写下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千古名句。

您一声被贬多次,却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这是为什么?您就一点也不怕挫折困难吗?难道因为您已经明白,“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您已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因为您认为“人似秋鸿来有,事如春梦了无痕”?您是否能回答我,东坡先生?

您一生多情,却妻子早亡,幼儿不幸夭折,您究竟伤不伤心呢?我想你是伤心的,不然怎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叹,怎么会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言语,怎么会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感情,东坡先生,请您回答我!告诉我您的答案!

赵长宇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我是您的铁杆粉丝,我想给您写,表达一下我的崇敬之情。

我听说您年少的时候,也曾骄傲自满。但是有一次,一个人来问您几个字怎么读,您也不知道,就把“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改成了“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这件事让您明白了学无止境、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从此以后,您学习更加用功。

当我在西湖游玩时,我就会想到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在《三国演义》里读到周瑜时,我就会想到您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我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人时,我就会想到您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念起身在远方的弟弟时,我就会想到您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安慰自己。

我为您的成功而开心,为您的失败而难过。

此致

敬礼!

您的忠实粉丝:__

展开阅读全文

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苏轼先生:

您好!

我是__县的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借此机会,向您表述我的心声。

每当我漫溯于历史的长河中,你就会从那远古走来,与我一路同行,采撷那朵朵知识的浪花。你号称东坡先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你与你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世称三苏。你那梦笔如花的才情,你那铁骨铮铮的节操,你那风流儒雅的气度,让我钦佩,让我眷恋,我为你倾心。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述说着你的理想和豪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记述着你的开阔和洒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呈现了你真挚的情感和无限的相思。在我眼中,你是灵动的、宁静的;多情的、乐观的;朴拙的、豁达的;别致的、独特的。

我倾心于你的宁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你青衫磊落,游戏与山水之间,摒弃官场是你的选择。我倾心于你的乐观。“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面对黑暗而虚伪的世界,你激浊扬清,乐观向上。我倾心与你的朴拙。“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是无人可及的。我倾心与你的似水柔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字里行间融入你,多少爱与牵挂,唯有用那无尽的孤独追忆。

你厌恶官场,不追求个人的地位和名利,你虽平穷

八年级二班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