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范仲淹

范仲淹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范仲淹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范仲淹问题。

分享

浏览

4098

作文

26

古代名人故事:范仲淹与豆瓣汤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

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

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

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范大人身先士卒,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边防巩固,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大人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大人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

西夏国主来延安作客时,全城张灯结彩,范大人亲自出城迎接。

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大人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大块头的青菜,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大人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当即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子。

国主看了蚕豆,想吃蚕豆,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说。范大人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大人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可以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大人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

范大人镇守延安多年,边境太平无事,西夏向大宋俯首称臣。后来,范仲淹因年事高,回苏州安度晚年,又将雪里蕻的菜种带了回来。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念起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五年中间,竟然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边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他勤奋学习废寝忘食,《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六经》之旨,便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换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居住在现在的江苏吴县。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的求学经历十分坎坷。别别人在赏灯品酒中能够找到他们的欢乐,而他,只有在阅读四书五经之中,才能找到他的欢乐。范仲淹平时凌晨舞一通剑,糊糊涂涂的睡到半夜,吃几口饭,便开始研读一些经文和一些古人所留下的诗篇。对于读书,范仲淹是那么地如饥似渴,除了读书,范仲淹没有任何特别感兴趣的爱好。

范仲淹每天清晨都要煮好一盆粥,待粥冷凝后,便用刀割成几块,早晚各取两块,就就着咸菜下肚。夜深人静,窗外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而他,还点着一支蜡烛,他努力地使自己清醒一点,可阵阵睡意向他袭来……

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那个朋友见范仲淹过得实在不好,就派人端来了一些好菜。可是,几天后朋友又去看他,之见那菜丝毫未动,都已经发霉了。朋友十分生气,就说:“君子不吃小人之食,难道你在贬低我吗?”范仲淹忙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如果我吃惯了这些好菜,就吃不惯这些粗茶淡饭了。”

在苏州的天平山上,还有一个范仲淹的雕像呢!每每看见他的雕像,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范仲淹是一个逆境成才的典范。他的爱读书和不虚荣,终于让他成为了北宋的大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火烧咸鱼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搭船到京里赶考,一路上赏识山水,蛮有味道。这日,在船上看到一条大鱼,浮在水面上不动,随口赞了声:“好鱼!”艄公听相公称赞,就把那条鱼捉上来,烧给范仲淹吃了。范仲淹吃着吃着,以为这鱼得来太轻易,有点希奇,问船上人:“鱼为啥不逃?”船上人说:“被麦钩钩住了。”“啥个叫麦钩?”“麦钩是一种竹片做成的钩子。用麦团涂在钩子上,鱼吃了麦团,竹片就弹开来,撑在鱼嘴里,鱼就逃不脱了。”

范仲淹一听,本来吃的是人家钩来的鱼,我怎么可以贪小利?他想给钱,哪里去找主人?想来想去,想起自家出门时,带来一条咸鱼,此刻还挂在船舱外头,就问船上人:“这一带的麦钩,都是一个人放的吧?”船上人说:“这一带的麦钩全是一个人放的。”范仲淹关照拣一只没有鱼的麦钩,把咸鱼的嘴剥开,让竹片在鱼嘴里弹开来。这么一来,咸鱼鱼就上了麦钩。

过了几天,苏州青门外有个鱼市场,这日围了很多的人,听一个老渔翁拎了一条咸鱼在讲这件稀奇事:“净水河里钩着一条咸鱼。”大家晓得这个老头子从来不说鬼话。一个说:“希奇,咸鱼出在海里,怎么跑到江河里来了?”大家正七张八嘴,突然一个老妇人头发乱,眼睛定起,鼻涕眼泪一把,嘴里吐起白沫来了,大家吓得倒退一步。有的人就说:“上身啦,上身啦!”那老妇人突然启齿了:“我啊,不是别人,是咸鱼王,昨日上了麦钩,显显威灵,各位替我造一只古刹,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有个讨了老婆一直没养儿子的人,向老头子买一条咸鱼,用芦苇搭起一个棚棚,把这条咸鱼供起来,算是一只咸鱼庙了。那晓得烧香的人来得多,香火一旺,有了银钱,就为咸鱼王了造正式的古刹,又塑起一尊人头鱼身的泥像。每年逢到这一日,另有迎神出会。不少人在这上头花了银钱,有的人许了小愿不灵,还许大愿,弄得败尽家业。

三年后,范仲淹从都城回到苏州,看到苏州有个这么闹忙的庙,一打探。本来是自己挂在麦钩上的一条咸鱼,竟在这场所作孽作威,诈骗钱财,决定要把庙烧掉。

老黎民不愿。范仲淹一五一十拿事情讲明显,老黎民又不听,说烧了要作孽的,范仲淹说:“有我!”就叫官兵烧了。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与豆瓣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

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

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范大人身先士卒,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边防巩固,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大人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大人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

西夏国主来延安作客时,全城张灯结彩,范大人亲自出城迎接。

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大人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大块头的青菜,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大人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当即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子。

国主看了蚕豆,想吃蚕豆,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说。范大人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大人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可以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大人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

范大人镇守延安多年,边境太平无事,西夏向大宋俯首称臣。后来,范仲淹因年事高,回苏州安度晚年,又将雪里蕻的菜种带了回来。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念起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实行新政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展开阅读全文

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北宋人。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朱家是个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庙里寄宿读书,那是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化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有时候夜里读书感到疲倦,就用凉水洗脸驱散睡意。他刻苦读书的精神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为官后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常不顾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儿女吃穿仅够自足而已。经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小故事:老鼠洞中的白银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的着名文人范仲淹,他幼年丧父,生活相当贫穷。有一段时间,他在淄州长白山醴泉寺院读书时,每天煮一锅粟米粥,凉了之后划成四块,第二天就着一点盐水泡韭菜,早晚各吃两块。“划粥割齑”的成语也就来源于此。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庙里读书时,忽然看见有一只白老鼠钻进了地穴,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动手将洞穴挖开,发现里面竟有一瓮满满的白银

当时范仲淹正缺钱用,这一瓮白银无疑可以极大地改善他的生活状况,但范仲淹并没有将这一瓮白银据为己有,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仍然将这一瓮白银封存埋在原处。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当年寄住的那个庙里的和尚想修缮寺院,便找这位当年的老房客、如今的朝廷命官“拉赞助”。

但是,范仲淹为官清正,内无余帛,外无盈财,也不会假公济私,慷国家之慨,用公家的钱为自己装门面。

范仲淹后来转念一想,庙中的老鼠洞里不是还有一瓮白银吗?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于是他写了一封书信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按他所指示的地点,果然挖出一坛子白银,解了寺庙的燃眉之急。

哲理点拨:安于贫穷,不贪图外财,是古今先贤的立身之本。

展开阅读全文

在苦难中坚守信念的范仲淹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自己和儿子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等到范仲淹长到十几岁时,才知道这个父亲并非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小仲淹觉得自己堂堂七尺男儿,改了别人的姓是一种屈辱,说什么也要恢复自己原来的"范"姓,因此他跟养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从家出来,住进了山醴泉寺的僧房里,他一直昼夜苦读,坚持不懈。

寺庙里的日子是十分清苦的,而年仅十几岁的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饭量特别大,每次吃饭时,他端起碗来,仅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所以看书时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到放冷了凝结成粥块之后,他就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儿咸菜末儿就行了。

范仲淹在醴泉寺住的这段时期里,读了很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长了不少知道。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自己的学问,三年过后,他不远千里来到当时的"南都"应天府(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威同文为师。起初,他仍然像在醴泉寺时一样,每天早晚还能有稀粥可吃,可是后来连稀粥也供不上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儿东西,算是一天的饭。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些问题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到了严寒的冬夜里,每当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来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必年如一日,每日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取得了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范仲淹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西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早讲了七百四十年。

折叠

[成语故事:断齑画粥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明白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传奇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了,他生在了一户普通人家,他的父亲名叫范墉,原先在五代十国吴越国的国君钱俶手下担任官职,后吴越被宋朝吞并其父归降宋朝,在北宋担任武宁军节度使掌书记,后在住所病卒。从小家里就比较贫困,基本上都是在这种贫困的环境下度过的,直到他进入仕途情况才发生改观。

只见那日天上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地上又刮起了一阵狂风,树叶也在不停的掉落;地上的动物也在不停的走动,彷佛要告诉人们将有事情要发生,那刮起的狂风夹着许多细细的颗粒,让人们的眼睛好似都看不清周围是一些什么样的物体了,霎是一番景象,令周围的村民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都觉得今日的天相与往日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也感到上天彷佛是在给人间示意;这个示意他们也始终猜不透;然而,下面发生的事情或许能让他们觉得事情是有眉目的。

只见范家的许多人都在忙里忙外的,有些好奇的村民都在他家的附近观望者,其中有人说范家的范夫人今天好像要生了,那些村民说那今天的怪异天象与他家是不是有所关联呢?有些村民说这也说不准,然后他们看见有人出来将一盆泛着红色的血水倾倒在石凹的附近,之后他们都在静静的等待消息,过了大概半个时辰,屋内传来了孩子的啼哭声,那些村民都到范家去给他们祝贺,他们说恭喜范先生喜得贵子,范父说谢谢你们的祝贺,我希望大家到时候都能来喝我儿子的满月酒,众人一一谢过后都相继离开了范家,因为他们今日也算是有所收获,他们隐隐约约觉得范家的这个孩子与众不同,虽然看上去与其他的孩子并无什么不同,但是他们都觉得这个孩子身上有一种祥瑞之气,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

翌日,范家都沉浸在喜悦中,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家族的命运将寄托在他的身上,因此,范仲淹是有家人对他的期许和自己坚毅的意志与孜孜不倦的学习才使得他能够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然而上天似乎总是不经意间使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幕又一幕的不断演绎着,在孩子刚刚快要满月的时候,上面催促他赶快回去处理处理公务,于是他依依不舍的与家人离别,并嘱咐道一定要好好的抚养他并教导他成人成才,这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谢氏直点点头说快去吧,家里有我和其他人了,你快去处理公务吧,路上可别耽误了。范父说道;夫人请放心等我有时间我会回来看望你和文儿的(范仲淹字希文)。说完,他便与衙门里的差役一同上路了,范母看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不免觉得空缺了什么,因为她知道此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想到此,便不觉得有几滴眼泪已经从她的脸颊旁轻轻的滑落,心里的滋味又有几人知道,看到他们已经远去身影也随着距离在不断的消失在那远处的景色里,在画面里留下的只有她孤零零的背影,让人不禁然间觉得人世间有那么多德悲欢离合在一幕接着一幕的上演。

但是这种事情从来都是自古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谢夫人独自一个人坐在屋内发呆,此刻他的内心在思考些什么,但是他又立即回过神来,他认识到家里现在她是唯一的顶梁柱;她盯着还在熟睡中的孩子,走到摇篮旁轻轻的摇着,她看着在篮子里的孩子心里又觉得平复了许多,因为她觉得孩子是上天给她的最好的礼物,这个礼物使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够有精神上的慰藉,使他感到自己不再孤独,在送走了自己的丈夫后,在这个下午和晚上她想来许多,想了今天的事也想了以后的事,但是,今天的时间也所剩无几,因此,她也就逐渐的将这些事情选择性忘记,这样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

天色已经逐渐昏暗下去,月亮也逐渐从半山腰慢慢的往上升起,直到升到天上;月亮开始睁开他那双硕大的眼睛注视着下方的世间凡人,天上的繁星也在不断的闪烁着他们耀眼的光芒。母子俩人都已经在这月色中逐渐进入那甜甜的梦乡,在梦里彷佛梦到了自己的儿子登蔡齐榜脸上似乎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而此时的范仲淹正在恬静的梦中熟睡着,他的小眼睛彷佛也在时不时的转动着,脸上的表情是比较丰富的,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流淌着,时间也像那历史长河一样只会不断往前进,天色已经朦朦亮,谢夫人从床上起来喊道:“有没有人”?过了大约两个时辰,突然从门外来了一个陌生人,谢夫人大说道:你是谁?从哪儿来的?那个人说道:我是从范老爷那儿来的,他有事托付于我;那个人说道:夫人可是有事吗?我可以帮忙,谢夫人说到:好的,家里的米已经不够吃了,这让我觉得很难熬。(陌生人)夫人放心,交给我去办吧,忘了告诉你我是老爷派来的,老爷知道家里的米已不够吃,知道你们这几日都是在喝稀粥,心里感到很难过,于是派我带来了一些米面,我还有事,这些东西我都已经帮你们放好了,我走了,谢夫人说不送,路上小心,别忘了告诉老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个孩子已经满月了,村里的人们大都感到自己会身在武宁军任上的父亲派人回去协助夫人办好这次酒席,这关系到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地方的人们是一件大事;酒席已经正式开始,由范家人主持。村里和附近的人们也陆陆续续的赶来参加这次酒席。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的故事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字希文,别名朱说,绰号龙图老子、小范老子、范履霜,谥号文正。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去世于公元1052年,在徐州出生也在徐州去世,但是他实际上是苏州吴县人,祖籍又在邠州。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为政清廉,为将坚毅,是一位不世良臣。范仲淹虽然曾经数次被奸臣诬陷,最后惨遭贬谪,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正义,力主改革,不向恶势力低头。范仲淹的刚正不阿,为官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典范。

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国家出现问题,君主需要他的时候,用他为官二十八载的经历,与其他几位贤臣一起,制定改革方针。这一次改革,也就是北宋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因此遭贬,但是改革期间为宋朝带来的益处却是不容置疑的。

范仲淹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军事家。北宋时期,以李元昊为首的党项族,建国称制,反叛宋朝。当时在外地为官的范仲淹临危受命,调任边关,带领将士抵御西夏的入侵。范仲淹此前虽然一直是文臣,但是多年的刻苦学习,也让他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同时让他拥有卓越的军事眼光。到了边关之后,理论结合实际,范仲淹迅速成长。

当时与范仲淹一起的还有韩琦与尹洙。在他们三人之前,宋将范雍已经带来了以此失败。面对当前的情形,三人却持不同看法。范仲淹认为应该以守为主,缔结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后再图谋反击。但是韩琦却认为应该集结各方兵力,对西夏进行一次大反击。

韩琦的想法得到宋仁宗和尹洙的赞同,宋朝的兵力开始集结。范仲淹却看到了繁华之下的衰败,当时宋朝军队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的军事体制改革,否则很难成事。果然韩琦的大反击,最后遭遇了滑铁卢。

相对于韩琦的激进,范仲淹却静下心来,开始改革军事体制。在他改革之后,军方面貌焕然一新,构建出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让西夏无可奈何。随着西夏对宋战争的失利,以及西夏内部的矛盾越深,宋朝最终获得了胜利。

范仲淹是著名的教育家。范仲淹极其重视教育,每到一个地方,首先都要探查当地的教育情况。甚至在他后来服丧期间,亲自到学馆教学,提携学子,为宋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都曾受范仲淹指点等恩德,而这些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

范仲淹还是一位让后世人敬佩的文学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诗词散文,被选入教学资料,供后人学习。《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渔家傲》中肃穆的边关景色,都被范仲淹表达的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范仲淹的父亲原本为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可惜的是范墉在范仲淹长到两岁的时候去世。此后范仲淹的生母谢氏,因为贫穷无所依,最后带着范仲淹改嫁给山东富户朱文瀚,范仲淹因此改名朱说。所以说,范仲淹有两个父亲,一位养父,一位生父。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读书的故事[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你一生的人生准则,是“先苦后甜”的高度概括,。你从幼年时就发奋读书,青年时立志于天下,壮年时实行改革,暮年时仍旧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佳作无数,却志在天下,心怀苍生,下至牙牙学语的幼童,上至苍颜白发垂暮的老人,无不知晓他的诗作,堪称宋代诗词坛中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巨星。

范仲淹我崇敬你,崇敬你在朝堂上对皇上直言不讳的建议,崇敬你不顾朝堂上的暗潮汹涌执意支持改革,崇敬你是一个为百姓着想,为国家更加富强的一个清官,你的所作所为都被流传至今,使一代代子子孙孙仰慕你,向你学习。

我品读你的诗作,你的经历,我更品读你。品读你雁归而人不得归的思乡情怀,见塞外人烟稀少,处处战火的凄凉之感,看到孤城紧闭,千山耸云的凄凉之感,每逢夜晚伴羌笛杨柳之声入睡的思乡之情,于是你提笔做下一首《渔家傲》流传千古。

你一生为百姓克勤克勉,在朝堂上做士大夫时敢于向皇上谏言进行改革,被奸人所害以至于被贬谪到巴陵郡,你却不计较个人私利,秉承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处理公务与政事。你从未向他人抱怨过你的苦闷,一生甘愿为北宋做牛做马,你一生从来都是忧国忧民,从来都未曾想过享乐,你是一个“先苦后甜”的典型例子。你无论在何时都在担忧国君,担忧百姓。无时无刻都在奉献自己的力量,只为他们能过的更好,国家能够更加富强,正应了你在《岳阳楼记》中所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自唐宋始已,盛以“谥文正”为尊之风。然古今纵横鲜有获此殊荣者,若惟其首,当范文正是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句,道尽一生。范仲淹应是千载难逢的文武全才,早年征战沙场,御外族、固国边,如此不知几多年,西北边疆牢固难破;然收剑闭账,却道出千万思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离家万里转眼秋意萧条,何处解愁?然国之忧患当头,又何能弃国从家?范仲淹便是如此,国家哪里需要,他就往哪里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回朝为相,范公并不停息。他淡泊、劳苦,忠心辅佐,忧其百姓,常亲身体察,深入民中,以致不惜得罪高官大臣。唉,惜杯得人重,他被一贬再贬,远离朝中。然江湖之中百姓苦衷易于探明,文正便悉心治理,哪怕是荒僻鲜有人知的村镇,每自范公至,不出两年,民心稳定,灾祸鲜生,民甚快哉。

这便是范仲淹,无论身处何方,都忧国忧民,尽职尽责。

“昨夜应看蜀志……如何回蔽?”

近听闻范公与欧阳修是老友,此文写的是两人夜里挑灯闲谈。乍一看,词是大白话,读来似范公向欧阳修发牢骚,不禁一笑。听说只有真朋友才会互吐心烦,而如此融洽事,其友谊是如何诚挚而不可分!然则今天下,人之朋友是愈来愈多了,但能真正谈上心的,却少之又少了。或有日便再无知心?

真诚的友谊,往往推出一些光辉;两位划时代的人,终碎出传透古今的星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最早出自孟子,范文正则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一承诺。而这,便是文正,为后代千万人立正士碑,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超然物外。

谢谢您,范仲淹,好想再看你征战沙场的雄风、夜忧百姓的叹息、与友闲聊的真诚。

您好,范仲淹,永远的,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宋词的词坛是一个美丽的花园,那么范仲淹就是其中最绚烂的花朵;如果说宋词的词坛是一场饕餮盛宴,那么范仲淹就是其中最美味的佳肴;如果说宋词的词坛是一条好汉的银河,那么范仲淹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恒星。他不是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愁宗李煜,也不是那“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情长柳永,更不是那“无可奈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别恨晏殊,他就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文正范仲淹。

有人说他是一位忠臣,因为他碧血丹心、满腔正义;有人说他是一位文学家,因为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人说他是一位少年天才,因为他断齑划粥、和衣而眠;可在我眼中,他却是一个运筹帷幄、纵横疆场的大军事家范仲淹。

宝元元年,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另立西夏,从此安定了几十年的西北边境烽火不断,震动了京师,也改变了范仲淹的命运。当宋仁宗知道边境的状况时,便派范仲淹去攻打西夏。在其他大臣眼里,攻打西夏及其不容易,但范仲淹在亲身视察后发现,宋军军备废弛,久不经战,早已疏敝不堪。在“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能随机应变,难以取胜。于是他亲自指挥战士,打起精神,时刻准备着。分好职位、责任,然后又修筑堡垒,使它成为攻打敌人的防御线,等敌人来袭时,范仲淹还冲在最前面,奋勇杀敌,身先士卒!

这就是我心中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军事家——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愁肠之痛谁明了?为君天下先忧,而后平民之乐。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词总那么忧伤,一个政客,双肩重担,起伏不定,这种愁是难免的。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何尝不是一种胸襟?范老夫子,你究竟有多少忧愁未了,有多大的报复要施展?读懂你,好难。

从《御街行》中,我隐隐约约看到你对酒叹息的影子,你究竟在为谁而作?是远在他乡的亲人还是离别已久的朋友。你的仇,在静夜中悄然无息的漫开,伤感之中掺杂着凄苦。你曾经在岳阳楼前观胜状,亲临边疆战沙场。你有你的报负,你有你的理想,可你为何总带着思愁?嗯,你是政客,本该风云政坛,可你心里放不下太多。范老夫子,我似乎在一点一点读懂你的牵挂,你的多愁善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都说你范公是思家而作,我却不以为然。范仲淹,你是君王下的子臣,你是政界名流,你爱国,也恋家。当思家之极与爱国之痛一起迸发,才激起了“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伤吧!也许是你承载了太多,国事、家音,都化作一培泥土,压在你的心里。但你是伟大的。你坚守的勇气、爱国的情怀都在闪耀着赤子之心。

范希文,你很爱酒吧,为什么每次抒情总少不了酒。也许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想要抽刀断水,却发现自己的忧愁根本放不下。可是,你又何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报世情怀。嗯,你是对的,你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灰天划破一道口。你的忧愁是一把利剑,刀光剑影,照亮了人生的旅途,反省了纸醉金迷的浪子。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啊,你的忧愁究竟是行进路上的佐料,还是在政界立足的主调?读懂你,好难;与你对话,更难!我只能在那些文献中查找你,了解你,却无法接近你。

但,我与你的思想对话,也就是与你对话,是吧?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谓耳闻能详。可是你真的了解这句话背后的诗人范仲淹吗?你真的能体会到他的忧国忧民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位诗人的一生。

范仲淹三岁丧父,跟着母亲改嫁,之后在醴泉寺苦读。据说在这段时间,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等第二天早上凉透了。冻成块时,就切成四块,早晚各两块,配上各种捣碎了的腌菜来吃。这就是“划粥断齑”的由来,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年少时的艰苦,却也反衬出他刻苦与努力。

长大之后,范仲淹就跑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在这里努力读书,立下了大志向。一次皇帝本人经过书院,同学们全部都跑出去看,唯有范仲淹还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继续看书。同学们问他为啥,他说:“以后见他的机会,多的是!”别说,这还真没吹牛,他26岁就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范仲淹从基层干起,啥都干过,样样尽职尽责。后来还应邀回应天府书院当老师。此时他以身作则,治学严谨,让书院风气焕然一新。从此他名声越来越大,被举荐到中央做官,开始了职场生涯。

范仲淹刚到京城,看到皇帝仁宗还年幼,刘太后把持朝政。可等仁宗长大了,刘太后也丝毫没有交权的意思。这可让大臣们很不爽,又不敢说。这时老范突然上书怒怼,虽然意向很好。结果却很严重,这是激怒了皇太后,老范被贬出京城。人们赞扬他“此行极光”。

要说范仲淹大公无私的性格绝对是好的,不过也容易得罪人。于是以后的日子就不断被贬,又不断被召回。虽然职场不顺,在老范从来都保持着忧国忧民之心。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就能体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老范之后就这样当一个正直的大臣,没什么变化。不过金子总能发光,机会来了。

话说宋朝可谓“战斗力弱的报表”,这不,西夏、辽国全都把宋朝一顿暴打。皇帝想来想去,找到了范仲淹。就这样,范仲淹来到边塞。他整顿军务提拔人才,很快让边塞面貌焕然一新,实力顿时“levelup”,名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千古名词《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描写了边塞将士的苦劳,更体现了北宋艰难的军事形势。终于,老范立了大功,被召回京城,这一次回京,他决定干一票大的。

因为北宋当时实际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范仲淹看到此情此景,决定实施庆历新政。改革主要就是整顿官员队伍,“考核、打卡、末位淘汰”样样不能少。可这也得罪了一大帮人,他们天天打小报告。结果可想而知,庆历新政失败,新法被废,参与者被相继贬出京城。

至此,范仲淹决定安心做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没过多久便去世了,享年64岁。

总结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寒窗苦,出人头地的,这样的人不少;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人不少;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这样的人不少;不顾个人,厉行变法的,这样的人不少;……但是把以上所有优点集于一身的人,恐怕并不多,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个,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污点的人。

呼应一下开头那句话,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被贬湖南时,重修了岳阳楼,请老范写篇文章,就这样,人家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了《岳阳楼记》,而本文开头那句话,就是范仲淹人生最好的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