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范仲淹

范仲淹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范仲淹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范仲淹问题。

分享

浏览

4102

作文

26

在苦难中坚守信念的范仲淹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自己和儿子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等到范仲淹长到十几岁时,才知道这个父亲并非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小仲淹觉得自己堂堂七尺男儿,改了别人的姓是一种屈辱,说什么也要恢复自己原来的"范"姓,因此他跟养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从家出来,住进了山醴泉寺的僧房里,他一直昼夜苦读,坚持不懈。

寺庙里的日子是十分清苦的,而年仅十几岁的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饭量特别大,每次吃饭时,他端起碗来,仅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所以看书时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到放冷了凝结成粥块之后,他就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儿咸菜末儿就行了。

范仲淹在醴泉寺住的这段时期里,读了很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长了不少知道。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自己的学问,三年过后,他不远千里来到当时的"南都"应天府(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威同文为师。起初,他仍然像在醴泉寺时一样,每天早晚还能有稀粥可吃,可是后来连稀粥也供不上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儿东西,算是一天的饭。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些问题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到了严寒的冬夜里,每当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来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必年如一日,每日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取得了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范仲淹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以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五年中间,竟然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边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他勤奋学习废寝忘食,《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六经》之旨,便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换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居住在现在的江苏吴县。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的求学经历十分坎坷。别别人在赏灯品酒中能够找到他们的欢乐,而他,只有在阅读四书五经之中,才能找到他的欢乐。范仲淹平时凌晨舞一通剑,糊糊涂涂的睡到半夜,吃几口饭,便开始研读一些经文和一些古人所留下的诗篇。对于读书,范仲淹是那么地如饥似渴,除了读书,范仲淹没有任何特别感兴趣的爱好。

范仲淹每天清晨都要煮好一盆粥,待粥冷凝后,便用刀割成几块,早晚各取两块,就就着咸菜下肚。夜深人静,窗外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而他,还点着一支蜡烛,他努力地使自己清醒一点,可阵阵睡意向他袭来……

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那个朋友见范仲淹过得实在不好,就派人端来了一些好菜。可是,几天后朋友又去看他,之见那菜丝毫未动,都已经发霉了。朋友十分生气,就说:“君子不吃小人之食,难道你在贬低我吗?”范仲淹忙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如果我吃惯了这些好菜,就吃不惯这些粗茶淡饭了。”

在苏州的天平山上,还有一个范仲淹的雕像呢!每每看见他的雕像,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范仲淹是一个逆境成才的典范。他的爱读书和不虚荣,终于让他成为了北宋的大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42 字

+ 加入清单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载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齐者,整治也。”古人认为,家与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善治其家者,才会善于从政,善治其国。“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治家之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训,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的《家训百字铭》则是家训中的突出代表。《家训百字铭》全文为: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末学最近研习佛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持家经历,再来看这段百字家训,不禁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现与众同修共同分享心得体悟。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将孝道作为衡量学佛人修行深浅的度量,在经典中一再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孝子经》、《大方便报恩经》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轨,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云:“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便是现在,珍惜字纸也是环保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五毂”即“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没有“五谷”,我们的色身就无法得到供养,我们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所以我们应该报“五毂恩”。“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何谓“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实际上,“八德”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载曰:“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禄者也。”家庭是一个小社会,能够操持好家务,继承好家业,打理好家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训百字铭》不失为一套助力于我们为人处世、操持家业的成熟理论。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火烧咸鱼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搭船到京里赶考,一路上赏识山水,蛮有味道。这日,在船上看到一条大鱼,浮在水面上不动,随口赞了声:“好鱼!”艄公听相公称赞,就把那条鱼捉上来,烧给范仲淹吃了。范仲淹吃着吃着,以为这鱼得来太轻易,有点希奇,问船上人:“鱼为啥不逃?”船上人说:“被麦钩钩住了。”“啥个叫麦钩?”“麦钩是一种竹片做成的钩子。用麦团涂在钩子上,鱼吃了麦团,竹片就弹开来,撑在鱼嘴里,鱼就逃不脱了。”

范仲淹一听,本来吃的是人家钩来的鱼,我怎么可以贪小利?他想给钱,哪里去找主人?想来想去,想起自家出门时,带来一条咸鱼,此刻还挂在船舱外头,就问船上人:“这一带的麦钩,都是一个人放的吧?”船上人说:“这一带的麦钩全是一个人放的。”范仲淹关照拣一只没有鱼的麦钩,把咸鱼的嘴剥开,让竹片在鱼嘴里弹开来。这么一来,咸鱼鱼就上了麦钩。

过了几天,苏州青门外有个鱼市场,这日围了很多的人,听一个老渔翁拎了一条咸鱼在讲这件稀奇事:“净水河里钩着一条咸鱼。”大家晓得这个老头子从来不说鬼话。一个说:“希奇,咸鱼出在海里,怎么跑到江河里来了?”大家正七张八嘴,突然一个老妇人头发乱,眼睛定起,鼻涕眼泪一把,嘴里吐起白沫来了,大家吓得倒退一步。有的人就说:“上身啦,上身啦!”那老妇人突然启齿了:“我啊,不是别人,是咸鱼王,昨日上了麦钩,显显威灵,各位替我造一只古刹,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有个讨了老婆一直没养儿子的人,向老头子买一条咸鱼,用芦苇搭起一个棚棚,把这条咸鱼供起来,算是一只咸鱼庙了。那晓得烧香的人来得多,香火一旺,有了银钱,就为咸鱼王了造正式的古刹,又塑起一尊人头鱼身的泥像。每年逢到这一日,另有迎神出会。不少人在这上头花了银钱,有的人许了小愿不灵,还许大愿,弄得败尽家业。

三年后,范仲淹从都城回到苏州,看到苏州有个这么闹忙的庙,一打探。本来是自己挂在麦钩上的一条咸鱼,竟在这场所作孽作威,诈骗钱财,决定要把庙烧掉。

老黎民不愿。范仲淹一五一十拿事情讲明显,老黎民又不听,说烧了要作孽的,范仲淹说:“有我!”就叫官兵烧了。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与豆瓣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

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

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范大人身先士卒,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边防巩固,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大人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大人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

西夏国主来延安作客时,全城张灯结彩,范大人亲自出城迎接。

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大人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大块头的青菜,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大人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当即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子。

国主看了蚕豆,想吃蚕豆,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说。范大人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大人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可以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大人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

范大人镇守延安多年,边境太平无事,西夏向大宋俯首称臣。后来,范仲淹因年事高,回苏州安度晚年,又将雪里蕻的菜种带了回来。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念起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实行新政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展开阅读全文

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北宋人。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朱家是个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庙里寄宿读书,那是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化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有时候夜里读书感到疲倦,就用凉水洗脸驱散睡意。他刻苦读书的精神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为官后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常不顾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儿女吃穿仅够自足而已。经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小故事:老鼠洞中的白银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的着名文人范仲淹,他幼年丧父,生活相当贫穷。有一段时间,他在淄州长白山醴泉寺院读书时,每天煮一锅粟米粥,凉了之后划成四块,第二天就着一点盐水泡韭菜,早晚各吃两块。“划粥割齑”的成语也就来源于此。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庙里读书时,忽然看见有一只白老鼠钻进了地穴,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动手将洞穴挖开,发现里面竟有一瓮满满的白银

当时范仲淹正缺钱用,这一瓮白银无疑可以极大地改善他的生活状况,但范仲淹并没有将这一瓮白银据为己有,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仍然将这一瓮白银封存埋在原处。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当年寄住的那个庙里的和尚想修缮寺院,便找这位当年的老房客、如今的朝廷命官“拉赞助”。

但是,范仲淹为官清正,内无余帛,外无盈财,也不会假公济私,慷国家之慨,用公家的钱为自己装门面。

范仲淹后来转念一想,庙中的老鼠洞里不是还有一瓮白银吗?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于是他写了一封书信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按他所指示的地点,果然挖出一坛子白银,解了寺庙的燃眉之急。

哲理点拨:安于贫穷,不贪图外财,是古今先贤的立身之本。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的千古佳句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范仲淹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西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早讲了七百四十年。

折叠

[成语故事:断齑画粥

展开阅读全文

范仲淹的故事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字希文,别名朱说,绰号龙图老子、小范老子、范履霜,谥号文正。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去世于公元1052年,在徐州出生也在徐州去世,但是他实际上是苏州吴县人,祖籍又在邠州。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为政清廉,为将坚毅,是一位不世良臣。范仲淹虽然曾经数次被奸臣诬陷,最后惨遭贬谪,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正义,力主改革,不向恶势力低头。范仲淹的刚正不阿,为官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典范。

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国家出现问题,君主需要他的时候,用他为官二十八载的经历,与其他几位贤臣一起,制定改革方针。这一次改革,也就是北宋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因此遭贬,但是改革期间为宋朝带来的益处却是不容置疑的。

范仲淹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军事家。北宋时期,以李元昊为首的党项族,建国称制,反叛宋朝。当时在外地为官的范仲淹临危受命,调任边关,带领将士抵御西夏的入侵。范仲淹此前虽然一直是文臣,但是多年的刻苦学习,也让他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同时让他拥有卓越的军事眼光。到了边关之后,理论结合实际,范仲淹迅速成长。

当时与范仲淹一起的还有韩琦与尹洙。在他们三人之前,宋将范雍已经带来了以此失败。面对当前的情形,三人却持不同看法。范仲淹认为应该以守为主,缔结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后再图谋反击。但是韩琦却认为应该集结各方兵力,对西夏进行一次大反击。

韩琦的想法得到宋仁宗和尹洙的赞同,宋朝的兵力开始集结。范仲淹却看到了繁华之下的衰败,当时宋朝军队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的军事体制改革,否则很难成事。果然韩琦的大反击,最后遭遇了滑铁卢。

相对于韩琦的激进,范仲淹却静下心来,开始改革军事体制。在他改革之后,军方面貌焕然一新,构建出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让西夏无可奈何。随着西夏对宋战争的失利,以及西夏内部的矛盾越深,宋朝最终获得了胜利。

范仲淹是著名的教育家。范仲淹极其重视教育,每到一个地方,首先都要探查当地的教育情况。甚至在他后来服丧期间,亲自到学馆教学,提携学子,为宋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都曾受范仲淹指点等恩德,而这些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

范仲淹还是一位让后世人敬佩的文学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诗词散文,被选入教学资料,供后人学习。《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渔家傲》中肃穆的边关景色,都被范仲淹表达的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范仲淹的父亲原本为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可惜的是范墉在范仲淹长到两岁的时候去世。此后范仲淹的生母谢氏,因为贫穷无所依,最后带着范仲淹改嫁给山东富户朱文瀚,范仲淹因此改名朱说。所以说,范仲淹有两个父亲,一位养父,一位生父。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读书的故事[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你一生的人生准则,是“先苦后甜”的高度概括,。你从幼年时就发奋读书,青年时立志于天下,壮年时实行改革,暮年时仍旧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佳作无数,却志在天下,心怀苍生,下至牙牙学语的幼童,上至苍颜白发垂暮的老人,无不知晓他的诗作,堪称宋代诗词坛中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巨星。

范仲淹我崇敬你,崇敬你在朝堂上对皇上直言不讳的建议,崇敬你不顾朝堂上的暗潮汹涌执意支持改革,崇敬你是一个为百姓着想,为国家更加富强的一个清官,你的所作所为都被流传至今,使一代代子子孙孙仰慕你,向你学习。

我品读你的诗作,你的经历,我更品读你。品读你雁归而人不得归的思乡情怀,见塞外人烟稀少,处处战火的凄凉之感,看到孤城紧闭,千山耸云的凄凉之感,每逢夜晚伴羌笛杨柳之声入睡的思乡之情,于是你提笔做下一首《渔家傲》流传千古。

你一生为百姓克勤克勉,在朝堂上做士大夫时敢于向皇上谏言进行改革,被奸人所害以至于被贬谪到巴陵郡,你却不计较个人私利,秉承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处理公务与政事。你从未向他人抱怨过你的苦闷,一生甘愿为北宋做牛做马,你一生从来都是忧国忧民,从来都未曾想过享乐,你是一个“先苦后甜”的典型例子。你无论在何时都在担忧国君,担忧百姓。无时无刻都在奉献自己的力量,只为他们能过的更好,国家能够更加富强,正应了你在《岳阳楼记》中所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宋词的词坛是一个美丽的花园,那么范仲淹就是其中最绚烂的花朵;如果说宋词的词坛是一场饕餮盛宴,那么范仲淹就是其中最美味的佳肴;如果说宋词的词坛是一条好汉的银河,那么范仲淹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恒星。他不是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愁宗李煜,也不是那“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情长柳永,更不是那“无可奈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别恨晏殊,他就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文正范仲淹。

有人说他是一位忠臣,因为他碧血丹心、满腔正义;有人说他是一位文学家,因为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人说他是一位少年天才,因为他断齑划粥、和衣而眠;可在我眼中,他却是一个运筹帷幄、纵横疆场的大军事家范仲淹。

宝元元年,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另立西夏,从此安定了几十年的西北边境烽火不断,震动了京师,也改变了范仲淹的命运。当宋仁宗知道边境的状况时,便派范仲淹去攻打西夏。在其他大臣眼里,攻打西夏及其不容易,但范仲淹在亲身视察后发现,宋军军备废弛,久不经战,早已疏敝不堪。在“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能随机应变,难以取胜。于是他亲自指挥战士,打起精神,时刻准备着。分好职位、责任,然后又修筑堡垒,使它成为攻打敌人的防御线,等敌人来袭时,范仲淹还冲在最前面,奋勇杀敌,身先士卒!

这就是我心中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军事家——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愁肠之痛谁明了?为君天下先忧,而后平民之乐。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词总那么忧伤,一个政客,双肩重担,起伏不定,这种愁是难免的。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何尝不是一种胸襟?范老夫子,你究竟有多少忧愁未了,有多大的报复要施展?读懂你,好难。

从《御街行》中,我隐隐约约看到你对酒叹息的影子,你究竟在为谁而作?是远在他乡的亲人还是离别已久的朋友。你的仇,在静夜中悄然无息的漫开,伤感之中掺杂着凄苦。你曾经在岳阳楼前观胜状,亲临边疆战沙场。你有你的报负,你有你的理想,可你为何总带着思愁?嗯,你是政客,本该风云政坛,可你心里放不下太多。范老夫子,我似乎在一点一点读懂你的牵挂,你的多愁善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都说你范公是思家而作,我却不以为然。范仲淹,你是君王下的子臣,你是政界名流,你爱国,也恋家。当思家之极与爱国之痛一起迸发,才激起了“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伤吧!也许是你承载了太多,国事、家音,都化作一培泥土,压在你的心里。但你是伟大的。你坚守的勇气、爱国的情怀都在闪耀着赤子之心。

范希文,你很爱酒吧,为什么每次抒情总少不了酒。也许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想要抽刀断水,却发现自己的忧愁根本放不下。可是,你又何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报世情怀。嗯,你是对的,你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灰天划破一道口。你的忧愁是一把利剑,刀光剑影,照亮了人生的旅途,反省了纸醉金迷的浪子。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啊,你的忧愁究竟是行进路上的佐料,还是在政界立足的主调?读懂你,好难;与你对话,更难!我只能在那些文献中查找你,了解你,却无法接近你。

但,我与你的思想对话,也就是与你对话,是吧?

展开阅读全文

写范仲淹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谓耳闻能详。可是你真的了解这句话背后的诗人范仲淹吗?你真的能体会到他的忧国忧民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位诗人的一生。

范仲淹三岁丧父,跟着母亲改嫁,之后在醴泉寺苦读。据说在这段时间,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等第二天早上凉透了。冻成块时,就切成四块,早晚各两块,配上各种捣碎了的腌菜来吃。这就是“划粥断齑”的由来,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年少时的艰苦,却也反衬出他刻苦与努力。

长大之后,范仲淹就跑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在这里努力读书,立下了大志向。一次皇帝本人经过书院,同学们全部都跑出去看,唯有范仲淹还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继续看书。同学们问他为啥,他说:“以后见他的机会,多的是!”别说,这还真没吹牛,他26岁就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范仲淹从基层干起,啥都干过,样样尽职尽责。后来还应邀回应天府书院当老师。此时他以身作则,治学严谨,让书院风气焕然一新。从此他名声越来越大,被举荐到中央做官,开始了职场生涯。

范仲淹刚到京城,看到皇帝仁宗还年幼,刘太后把持朝政。可等仁宗长大了,刘太后也丝毫没有交权的意思。这可让大臣们很不爽,又不敢说。这时老范突然上书怒怼,虽然意向很好。结果却很严重,这是激怒了皇太后,老范被贬出京城。人们赞扬他“此行极光”。

要说范仲淹大公无私的性格绝对是好的,不过也容易得罪人。于是以后的日子就不断被贬,又不断被召回。虽然职场不顺,在老范从来都保持着忧国忧民之心。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就能体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老范之后就这样当一个正直的大臣,没什么变化。不过金子总能发光,机会来了。

话说宋朝可谓“战斗力弱的报表”,这不,西夏、辽国全都把宋朝一顿暴打。皇帝想来想去,找到了范仲淹。就这样,范仲淹来到边塞。他整顿军务提拔人才,很快让边塞面貌焕然一新,实力顿时“levelup”,名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千古名词《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描写了边塞将士的苦劳,更体现了北宋艰难的军事形势。终于,老范立了大功,被召回京城,这一次回京,他决定干一票大的。

因为北宋当时实际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范仲淹看到此情此景,决定实施庆历新政。改革主要就是整顿官员队伍,“考核、打卡、末位淘汰”样样不能少。可这也得罪了一大帮人,他们天天打小报告。结果可想而知,庆历新政失败,新法被废,参与者被相继贬出京城。

至此,范仲淹决定安心做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没过多久便去世了,享年64岁。

总结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寒窗苦,出人头地的,这样的人不少;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人不少;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这样的人不少;不顾个人,厉行变法的,这样的人不少;……但是把以上所有优点集于一身的人,恐怕并不多,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个,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污点的人。

呼应一下开头那句话,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被贬湖南时,重修了岳阳楼,请老范写篇文章,就这样,人家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了《岳阳楼记》,而本文开头那句话,就是范仲淹人生最好的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