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莫高窟

莫高窟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莫高窟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莫高窟问题。

分享

浏览

6935

作文

31

余秋雨《莫高窟》

全文共 4264 字

+ 加入清单

(一)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二)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三)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都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海港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账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四)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莫高窟又叫千佛洞,它的上面有无数个洞穴,分上下五层排列,建在三十多米高的岩石壁上。(这一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构造及它所建的位置。“三十多米”“上下五层排列”写出了莫高窟的大。)

来到窟前,向上望去,你会感到整个莫高窟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蜂房,那大大小小的洞穴就是小眼蜂窝,你见了,一定会不由得怀疑那是鬼斧神工之作。(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莫高窟的大及它的形状特点。)

走到一个洞窟前,你会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彩塑,个个像是有精神、有血肉的活体。窟壁和穹顶,还画满了无数个小飞天,千姿百态、凌空飞翔。瞧,那反抱琵琶、载歌载舞的小飞天,神态是那样逼真,让你赞叹不已。(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做到点面结合地描述所观察到的这个洞窟。此外,“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等词用得十分准确。)

我喜欢莫高窟!

展开阅读全文

游览莫高窟作文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河畔,始建于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莫高窟不仅记录了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代教信仰,保存了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一千多年间的艺术流传及演变。敦煌石窟艺术内涵十分丰富,牵涉到宗教历史,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知识。

每个时代,每个洞窟又有这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要理解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融会贯通以后在通过,自己的讲解艺术传达给观众,并不是一件易事。

敦煌研究院每年对讲解员做专业的培训,从敦煌艺术研究院到当今文化等各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莫高窟,是个神圣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心无杂念进每一个窟不要心地不善良。

展开阅读全文

游览莫高窟作文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上下四层的近五百多个石窟曲折相连。在苍茫的戈壁中,形成一道巍巍壮观的奇景,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便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殿堂——莫高窟。今天我就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首先,我们跟随导游来到第220窟——维摩诘的故事。阿弥陀佛经变中间画碧绿的水池,这象征着佛经所说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水池中阿弥陀佛坐在水中的莲花空座上说法,两侧是观世音、大师至菩萨。周围有许多听法菩萨,从壁画上来看,阿弥陀佛双眼炯炯有神,维摩诘坐在那里仿佛是在听那些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就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样子,看起来十分有趣。我们还参观了许多小的洞,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弥勒大佛塑像”和“卧佛”了。弥勒大佛塑像俗称“通往佛国的九层楼”说它九层楼是因为大佛高达35米。佛双腿下垂,作倚作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大佛超常的高度,产生出一种震慑人心的气势和威力。“卧佛”是佛涅槃。长15米的佛静静的躺在佛床上,他头靠在枕头上,右手枕在头下,双目半闭,神态安详,仿佛一个假寐的少女。大佛后,壁画上的人物,表情各不相同,有的嚎啕大哭,万分悲痛,有的则充满快乐喜悦之情;有的充满忧郁,有的则表情淡定。人物的表情、动作不同,对佛的了解境界也就不同了。

我们参观了很多的洞窟,每一个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它们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深刻的影响。让我对祖国的文化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游莫高窟〔300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那里有美轮美奂的壁画,栩栩如生的佛像……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了这里。进入一个个洞窟,窟中的壁画、雕像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那壁画,上面的人物个个神采飞扬,最特别的是反弹琵琶的舞者,她们双手将琵琶抱在背后,边跳舞边弹奏。听导游姐姐说,人类要实现反弹琵琶,双手至少得长2米,可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这么长的手臂。所以反弹琵琶也只能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也展现了古代人丰富的想象力。那佛像,尊尊精美绝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尊睡佛。他有17米长,静静地躺在洞中。借着导游的手电筒发出的微弱光亮,我看到他侧卧在床上,头枕在一只胳膊上,眼睛半睁半闭,表情安详,他的身旁站着许多毕恭毕敬的弟子。听导游说,这个洞窟展现的是佛祖释迦牟尼80岁圆寂时的情景,他那双半睁半闭的眼睛寓意佛祖可以看透芸芸众生所思所想。

傍晚,我离开了莫高窟,心里为祖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自豪,也为国宝流落他乡而感到失落。

展开阅读全文

游览莫高窟的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我随妈妈去甘肃旅游。印象最深的是敦煌莫高窟

来到敦煌莫高窟门口。导游阿姨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耳机,她的讲解通过耳机传送给我们,每个洞窟只允许1000人参观,但是今天人特别的多,导游阿姨说为了保护石窟我们先在外面对着图片讲解一下,到了洞窟的时候快速观看。

我们参观了9个窟,先去看了45窟,里面有释迦摩尼佛,左边是弟子阿难,右边是天王,他们在聚精会神的听佛祖讲经说法。佛祖穿的裤子上有很多花纹,真漂亮,阿难穿着袈裟,颜色非常美,天王穿着盔甲,下面踩着一个小鬼,这是盛唐的时候的作品,离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看起来色彩还非常好看。

我们还看了17窟藏经洞,洞里本来有很多经书,现在大部分都在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在我们国家只有4000本,被买走了80000多本。

我们还看了158窟,里面是释迦摩尼的涅盘卧佛像,佛祖是80岁涅盘的,他的灵魂到了西天极乐世界,旁边有他100多个弟子守护着他。100多个弟子造型都不一样,样子栩栩如生。

我看到了古人他们想象的极乐世界,学到了古人建造佛像的方法,看到了精美的壁画,收获非常大。

展开阅读全文

游莫高窟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那里有美轮美奂的壁画,栩栩如生的佛像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了这里。进入一个个洞窟,窟中的壁画、雕像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那壁画,上面的人物个个神采飞扬,最特别的是反弹琵琶的舞者,她们双手将琵琶抱在背后,边跳舞边弹奏。听导游姐姐说,人类要实现反弹琵琶,双手至少得长2米,可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这么长的手臂。所以反弹琵琶也只能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也展现了古代人丰富的想象力。那佛像,尊尊精美绝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尊睡佛。他有17米长,静静地躺在洞中。借着导游的手电筒发出的微弱光亮,我看到他侧卧在床上,头枕在一只胳膊上,眼睛半睁半闭,表情安详,他的身旁站着许多毕恭毕敬的弟子。听导游说,这个洞窟展现的是佛祖释迦牟尼80岁圆寂时的情景,他那双半睁半闭的眼睛寓意佛祖可以看透芸芸众生所思所想。

傍晚,我离开了莫高窟,心里为祖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自豪,也为国宝流落他乡而感到失落。

[游莫高窟的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的神话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莫高窟在我心中是不变的神话,大漠,敦煌,神一样的地城,让我仰而生畏,不可触及。

茫茫大漠,当三危山闪耀出摄人心魄的金光,当乐樽和尚在月牙泉的映照下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我的心,便已被束缚于此,在千里之外的北国,遥望。似乎,我看到了,看到了窟内盘旋不息的色彩与信仰;似乎,我听到了,听到了鸣沙山千年不断的回响。大漠,敦煌,莫高,神一样的地方,永远遍地金黄,那是满地生命的明亮!

莫高窟是活着的,它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它见证着历史,记录着历史,聆听着历史。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倾听者,听着历史的低吟浅唱。莫高窟是绝美的,但它永远不是艺术品,因为肤浅的艺术品永远不及莫高窟的深度。莫高,意味着文化,意味着美。还意味着永久的信仰莫高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人类。是人类文明的精粹,是人类灵魂的凝结。它是永恒,是神的力量。

不是妖艳,不是凄凉,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因为,它积淀了一千多年的风沙,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朝代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存亡,莫高窟中,有辛酸,有甜美,有苦涩,有愤恨这些味道,这些情感,交织着,铺洒着,飞扬着,洋洋洒洒地筑成了一个莫高窟,一个永久的神话。

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莫高窟,是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莫高窟,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大漠深处,河西走廊的尽头。

我的敦煌,我的莫高。

丝绸之路上一个小小的驿站,

中华文化中一首壮美的史诗。

莫高窟,是我精神的至高点;

莫高窟,是我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说,莫高是一杯浓酒,

那么我愿举杯,用生命举杯;

如果说,莫高是一轮明月,

那么我愿仰望,以一生仰望。

莫高。

挚爱。

神话。

展开阅读全文

你好莫高窟高二作文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我常想,是什么让区区几个洞穴便能让无数朝圣者顶礼膜拜,是什么让艺术家只撷取一点灵感便做出惊人大作,是什么让莫高窟如此迷了书生,惊了活佛,震了中国。

直到我亲眼看见,那三危山映照下的莫高窟。

红日燃尽了彩霞,光的流溢和色的笼罩,让莫高窟浮涌上了金沙。我徐徐走近。色彩并不浓重,甚而有些灰暗,想必这是北魏之风。交织的线条如同战士的铠甲,粗壮的笔触犹如交错的剑戟。乱世的家破人亡,战争的残酷无情,英雄的落魄沉浮,全然凝聚于其中,让它仿佛成了逝去贤士的一支悲歌。接着,仿佛如羽调商声轻入急管繁弦,画面变得强烈而奔放,这必是到了璀璨夺目的唐代。千百种色调,上万种描绘,都无不体现唐的灿烂繁华;窈窕的舞女,宫廷的盛宴,都无不彰显着唐的巅峰造极。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深沉,化作散粉剑气七分目光;历史的鼎盛,万物的活力,成为不褪色的灿烂绽放。再向前,色彩变得柔和起来,大概是宋的样貌。这里,由炽热走向温柔,由狂烈变得沉着,但它并不平静。精细的笔锋荣成色彩的漩涡,温煦的描绘奔涌成绚烂的画面。苏轼在高歌“老夫聊发少年狂”,辛弃疾在拍遍栏杆,“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词人的满腔热血和慷慨之音,于这里终汇成一汪清泉。

我竟一时哽咽,只走过几个洞穴,却仿佛跨越了无数朝代,色彩化作兴亡在脑海中奔腾,线条化作时代在心中激荡。只是,胸中郁积了几千年的兴衰史,不觉有些难以压抑的慨叹。

滕王阁坍塌,阿房宫焚毁,历史名迹都已殒灭无踪迹,但莫高窟至今仍是它当年的样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它具有穿越古今的普世意义。前代艺术家的遗留给予后代艺术家的灵感,时空交织,情怀相撞,呈现出宗教无可替代的夺目花火。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洞察历史,参悟人性;它又是一种感召,将人性神化,又赋予神以人的性格;它更是一次聚会,将文化纵深,将传统颠覆,将历史汇成长卷。无数的人们蒙着黄沙,踏着荆棘,无谓的走在莫高窟的朝圣路上。张大千举着油灯,一幅幅的汲取线条,画作终震动中国。这里的狂欢和无情,这里的热烈与冷酷,这里的浓重和单调,都充斥着历史,想来,大概宗教也是美育。

你好,莫高窟。与你的邂逅,让我又一次邂逅了千百年深厚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读后感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我学了一篇《莫高窟》的文章,里面的内容让我非常感兴趣,《莫高窟》里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还有那宏伟瑰丽的壁画,作者把它们描绘的活灵活现。藏经洞里的各种经卷多达六万多件呢,这些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敦煌莫高窟不愧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为我们呈现了长长的历史画卷。它仿佛一位博学家的老者,向世人讲述着我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丝绸之路——莫高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驼铃阵阵,羌笛悠悠,来自西域的中原的商旅们,跨越漫漫沙漠,险阻的山脉,将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和东方的丝绸交易在一个叫做敦煌的地方。”这样繁华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而今天,千年以后的我行驶在茫茫的戈壁滩,去聆听当年的故事。虽然还没有到莫高窟,但我的思绪早已飘到千年前。

行驶不久,我就到了莫高窟,我拿着两个月前预定的门票随着人流进入景区。因为莫高窟目前是由国务院直接管辖的,为了保护文物不被人为破坏,每天的游客控制在六千人以内,所以我今天还是比较幸运的。

进入景区后首先观看了一部关于莫高窟历史的记录片。从中我了解到有一个叫做乐樽的和尚经过这里,忽然看到天空佛光万道,以为是佛在召唤他,便在这山顶的悬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里面雕了一尊弥勒佛像。从此以后,后人纷纷开始效仿乐樽和尚在这里开洞造窟,历经一千年。

观完影片后我来到了最为壮观的九层楼。刚来到九层楼,就被它雄伟的气势所震撼。进入洞窟,眼前一片昏暗,当手电筒的光束照进来时,一尊硕大的佛像毅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大佛身披袈裟,慈眉善目,天庭饱满。身高26米,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室内佛像。

经过千百年的侵蚀,佛像的五官、四肢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依然受到后人的敬仰。依后人推测该佛像以女性化的形象展现更多的是表达当年武则天的形象。

环绕四周,每一面墙壁都有着精美的壁画,据说在莫高窟有着4万多米的壁画,在这个洞窟中壁画展现了众佛讲法的场面,无数的飞天在空中环绕,她们美丽妖娆,能歌善舞,有的从天而降,婀娜多姿;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轻歌曼舞,那灵动的手臂如同幽幽水底的细长绵软的水草。我抬头仰望这些壁画深感千年前艺术之精湛。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壁画的色彩有些斑驳,但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画匠们的点睛之笔。

随后我又来到了第一百五十八窟和藏经洞。随着落日西下,我离开了莫高窟,在远处眺望,我仿佛看见了千年的岁月更替,听到了轻轻的诵经声,时时萦绕在耳边。

莫高窟就这样一直存在于这片遥远的大西北,茫茫砂砾中无数的智慧在闪烁。而我期盼着若干年后带着别样的心情重游此地。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游记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游览了莫高窟,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游历,让我收获非浅!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分上下五层排列,共有上千个洞穴。每个洞穴都有一些彩塑和精美的笔画。彩塑为敦煌的艺术主体,有慈祥的菩萨像,有严肃的佛像,有威武的天王像,还有强壮的力士像、活泼的弟子像……等等。这些彩塑神态各异,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我看到一尊卧佛长达16米,佛像面部丰满,表情安详,虽然睡着了,脸上还露出一丝笑容,真是太奇特了。

莫高窟的壁画描绘了中国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经历了那么多年风沙的侵蚀,壁画的颜色还是非常鲜艳,这也让人感到非常惊讶。壁画描绘最多的是飞天。唐代的飞天人物体态丰满,长长的衣带自然下垂,在云朵飞花的映衬下,徐风阵阵,令人非常神往!莫高窟第三窟描绘了唐僧取经的故事,这幅壁画比小说《西游记》的成书还早300多年。

莫高窟是集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让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绵延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游记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敦煌是我国大西北的一颗明珠,她是张骞走过的“丝绸之路”中极其重要的一站。她有鸣沙山、玉门关、莫高窟等景点。我和父母在暑假曾到过那里,一览那里的风光,其中我对莫高窟的印象最为深刻。

莫高窟坐落在断崖绝壁上,放眼望去,五百多个洞窟蜂窝似地散布着。这些洞窟有大有小,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如果你不经意地走了进去,洞窟内的景象会让你眼花缭乱。

洞窟内藏有无数精妙绝伦的宏伟壁画。这些壁画有些是讲述佛教故事的,有些是描绘自然风光的。每个石窟中都有数十甚至上百幅不同意思的壁画,它们联系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佛祖的故事是这样的: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印度的小王子,但他看到世间的种种不平等时,便有出家的想法。但由于他是贵族出身,所以他的家人都极力反对。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偷偷牵了一匹马,骑着它向出城的大门走去,不料马蹄声惊动了卫兵。释迦牟尼来到城墙边,正愁无法通过,后方又有卫兵追来。紧急关头,那匹马突然腾空而起,高高跃过了围墙,随着一阵渐渐远去的马蹄声,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除了壁画,莫高窟还保留下来了2000多尊彩塑。这些彩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158号洞窟里的卧佛,它侧卧着身体,双目微闭,笑容祥和。这座惟妙惟肖的佛像让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

莫高窟中还有一个不大的洞窟,但却是整个莫高窟最宝贵的所在,那就是藏经洞。这个洞里原来藏有许多经文和帛画,数量多达万件。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许多文物都被看守洞窟的王道士低价卖给了外国分子,导致大量宝贵的文物流失海外,如今这个洞里已经空空如也了。

莫高窟是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欣赏这宏伟的艺术杰作时,我在心里向那些创造出那些奇迹的工匠们道一声:谢谢!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那些漆黑的洞窟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精益求精地创作,才做出了那些当时不起眼、不值一提的,而今却是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他们当之无愧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划出了浓重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神奇的莫高窟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在遥远的敦煌,有上千年历史的佛教文化遗址——莫高窟

暑假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莫高窟,我脑海中想象的莫高窟是只有几个石窟的,但是我想错了,爸爸说莫高窟有一千年多年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共有735个石窟,很壮观。

到了莫高窟,感觉这里很神秘,游人如织,我们随着游人参观石窟,其中一个石窟里睡着一个很大的佛像,长达14。8米,也称卧佛,神情栩栩如生,好像经过多年修炼得到了不灭的灵魂,在她的身旁站着72位弟子,各式各样的表情,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愁容满面。

爸爸说,以前他来的时候可以看30个石窟呢,可现在只能看六个石窟。爸爸说原来这里还有一个藏经洞,藏有5万多件宝贝,可惜被外国抢走了4万多件,留在中国的很少。

进入标号为“十四”的石窟,我被那尊高达26米的弥勒佛像深深的吸引住了,仰着脸往上看,佛像高高在上,面容神采奕奕,很壮观,石窟的四周壁上画着许多精彩的壁画,有飞天的仙女,有打坐的佛像,这一个个小佛像,让石窟变得很生动。

我感觉莫高窟真的很神奇,她是一个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她见证了历史,记录了历史,莫高窟是我这次旅行中最难忘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敦煌莫高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我探索着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不得不心生敬意!

汽车行驶在戈壁上,载着一行满怀好奇心的旅客,驶向三危山。不久,眼前便出现一段南北向的断壁,石窟如蜂巢般密布,窟前一条泉水河汩汩流过,河边种着一排红柳,白杨——这是中国最辉煌的宗教圣地。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意义非凡的丝绸之路。望着423窟内一片隋朝所刻的《莫高窟记》,王道士发现的17窟藏经阁,北凉三窟里残缺不全的佛像与壁画……它们仿佛把我拉回到千百年前,我好像看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人马,听到了北魏、武则天时期不间断地石窟开凿声……它是中古社会历史的记录者,我对莫高窟的历史意义心生敬意。

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洞穴狭窄,黑咕隆咚的洞窟里仅有导游手中的一束光亮射入,使壁画上的人群和洞窟中央的雕塑似乎都动了起来,他们是一群群身穿袈裟前来朝拜的教徒;他们是一位又一位日日夜夜不曾停息的画工、雕塑者……

在290和428窟,我欣赏到了飞天壁画。那是一群窈窕的女子,她们或弹琵琶,或吹横笛,或击腰鼓,她们有的结伴飞舞,谈笑风生;有的反弹古琴,边弹边唱;有的双手合十,礼拜供奉;有的手托花盘、花瓶,散花施香;有的腰缠锦带,姿态婀娜……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对莫高窟信奉者的匠心心生敬意。

莫高窟多少岁了?从公元336年到如今,已经1600多年之久!

莫高窟外的河边有一座圆寂塔,外敷白色,沙漠的夕阳洒在它身上,更显端庄、凄凉。塔身旁有碑,是那位道士王圆箓。在博物馆里,我看见他的介绍与照片:小小的个子,普通不过的长相,几经转折,莫高窟成了他的家。但小小的人物,也是莫高窟第一位保护者。但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王道士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及时发现莫高窟惊人的蕴藏,我联想起了洞窟内残缺的佛像与不全的壁画。那是中国最大的遗憾啊!

临走前,我有幸来到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墓前,墓碑上刻着五个字“敦煌守护神”,在这个充满神佛的地方,被称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个。我还记得第一位壁画修复师李云鹤1956年来到莫高窟,从此三代人扎根在了这片荒漠上,一起为神佛“治病”,如今耄耋之年的李爷爷仍然爬脚手架,拿修复刀,而往往一座雕像的修复需要数年之久。他们为了守护这片神圣的地方,不惜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在帮助壁画对抗时间,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始终保护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我对护卫莫高窟的坚守者心生敬意。

晚霞照亮了戈壁滩,我的心也被照亮,莫高窟让我心生敬意,但它正在一点点的老去,我愿守护它,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神圣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敦煌莫高窟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我搭上旅游穿梭巴士,准备参观敦煌莫高窟——这经受了千年的岁月的洗礼的中国文化的瑰宝。

车缓缓地行走在茫茫戈壁滩中一条蜿蜒的公路上。车中十分吵杂,但窗外却丝毫没有感染到热闹的气氛,保持着它神秘的寂静。时间还早,初阳洒下的橙黄色的微光,笼罩着大地。黄土无边无垠,只有上面偶尔略过的几簇沙棘,为这单调的黄色带来点绿意。

到达目的地时,天已经几乎全亮了。穿过两排绿树,又跨过一个广场,终于一窥莫高窟的全貌。莫高窟好似一个极高的淡黄色屏障,左右两边被绿意浓浓的树遮挡着,让人看不到它究竟伸展了多远,更看不到它后面的故事。人们只能抬头看着蔚蓝的天,丝丝的云慢悠悠地飘向远方。

莫高窟中间架着一个阁楼式建筑。虽每层都架在石壁上,却格外整齐。我将视线转移到它旁边的石壁,却也是格外的整齐——一个个洞窟的入口,都呈正方形,凹凸有致。上面整整齐齐地架着楼梯,旁边竖直地环着淡木色的围栏。经历岁月的洗礼,它早已面目全非,只能被后人武装起来,如一个身负重伤却仍要披甲戴盔伤号。

是啊!如今的莫高窟虚弱不堪,像一个重症病人,等待着它的死期;又像那即将埋没于地平线的太阳,极力燃烧着自己,好让中国将近两千年的敦煌文化,让后人知晓。

叹着气,踏入第一个窟中,感受到第一缕清凉的空气,一切都静了。我环绕四周,循着导游手电筒的光观赏部分壁画和雕像。很多壁画的颜色已变得极淡,甚至隐于黄土。那一个个的女子,已看不清相貌,只能依稀看到她们婀娜的身姿。透过那浅浅的颜色,有时还能看到佛慈祥的微笑,若有若无,好似又即将消逝。还能看到大块的壁画脱落下后留下的伤痕。单调的土黄色特别刺眼,让我总感觉是滴着鲜血的伤口。脑子里也只能责骂原来负责人的看管不周。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慢慢地走着,踏入了藏经洞,踏入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的历史,也走近了那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王圆箓。

1900年,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及洞内经、文书、文物四万多件;1907年,王圆箓把洞内24箱写本和五箱其他艺术品卖给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价值200两白银;1908年,王圆箓把洞内一万多件最为精华的敦煌文书卖给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价值600两白银;1914年,王圆箓把洞内570段珍贵文献再次卖给斯坦因,价值500两白银……一时间,多少价值极高的经书流失海外。藏经洞,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却不曾给当时卑微的我们留下些什么!

我默默地站在藏经洞前,透过小门,怒视着这不到十平方米的空荡荡的小空间。我仿佛看到了一批批运送经书的外国人,把一箱一箱放到马车上,带着中国智慧的结晶,在茫茫戈壁中扬长而去。不知王圆箓是否看到,那一个个如血残阳。痛心!愤怒!无奈!只能在心里愤愤地、一字一顿地诅咒着王圆箓,避开这让人痛心的地方。

藏经洞的对面是一座石碑。仔细辨别上面的字,猛然发现这竟是王圆箓的功德碑!这历史的罪人,本已无脸面对自己的祖先,竟还有脸为自己刻功德碑!它就在树立藏经洞对面,好似是有人有意为之,让人咒骂,讽刺王道士,时刻不忘他的愚蠢与他犯下的滔天大罪。我讽刺地一笑,细细读起碑的内容,不想却读到了另一个王道士。

那是1892年的一天,漂泊不定的王圆箓来到了莫高窟。已近不惑之年的他,看到莫高窟无人看管,一片残破,于是这位王道士留于此地,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修整残缺。

1900年他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发现了价值连城的宝物。从1900年到1907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希望有关领导予以重视,却始终无人过问,直至有一天莫高窟失火了。

他急需钱财修理,于是将文物卖出,用这些钱财来清理洞窟,并修建了第三层楼,架起木桥,还让人刻了他这座功德碑。他非常自豪,宣布着他功劳,好让人记住他。

阅读至此,还在诅咒的我沉默了——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人们印象中的。这真的全怪他吗?

人们对历史的愤慨无从发泄,也只能将怨恨愤怒的洪流将功德碑淹没。这个功德碑,必然被人砸过砍过,像他一样接受无数人的咒骂,但即使被人砍得四分五裂,也只能无声地接受着制裁,等待着有人能帮他平冤。

这个功德碑只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最卑微渺小的产物,王道士只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渺小卑微的人。这是因为它和他,都处在那个当时最卑微渺小的国家,都处在那个国家最卑微渺小的时代!

步出莫高窟已是黄昏,残阳如血,远远望去,在茫茫沙漠间,王道士佝偻的背影正缓缓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敦煌莫高窟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余秋雨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话是不错的。来到莫高窟,你虽然能体会到历史的沧桑,但更能感受到一股勃勃的生命力。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有关莫高窟的文章,那精美的插图和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我想看那飞天起舞的画面,想看那闻名世界的藏经洞,想看那神态安详的卧佛……我曾三番五次地央求爸妈带我去莫高窟玩,但他们总是说:“不,去莫高窟不是去玩儿的,你还小,看不懂。”终于,在我即将步入中学的这个暑假,在我自认为长大的年纪,我来到了莫高窟。

我不信佛,但每每听闻家乡护城河畔定慧寺的钟声,看到大西北黄沙中舞动的经幡,我的心总会不由地一颤,而在莫高窟更是如此。走进一个个昏暗的洞窟,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欢腾、热烈。你看,那慈眉善目的菩萨,千奇百怪的神兽,衣袂飘飘的飞天,神采飞扬的天王,每幅壁画都有一种让人炫目的忻悦,神仙下凡与民同乐,禽鸟翩翩起舞,繁花卷成图案。人人的眉眼之中都酿着笑意,衣衫似清泉般流泻的自然、舒缓,整幅画像一首急促而欢欣的古典音乐,让人忘却了在佛祖面前应有的肃穆,不自觉地融入这音乐中去。你仔细听,就仿佛真的能听见那一个个飞腾着的音符,飞速的在你心尖上流逝着,使你的心跳加快,沉醉着,不由地融入这壁画中的极乐世界。

但当你回过神来,环顾四周,望向中间那尊沉默着的佛像,心便一下子静了下来,刚刚仙境般的世界一下子像空气般从手中逃去了,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与刚才的热烈截然相反,我很自然地浸没在这洞窟的漆黑之中,心如止水,在这种静寂中很容易让人沉思。我想到了王道士,想到了斯坦因,这两个人注定要和莫高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们偷偷地将数以千计的书画文卷运到欧洲,完成了一次次不可告人的交易。虽然如今莫高窟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曾经的这场浩劫是不可弥补的,它将给莫高窟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

我的心不由得一痛,但我突然想到了一群人。他们中有在塔尔寺中磕长头的僧人,有日日烧香拜佛的信徒,甚至来莫高窟参观的外国友人,我相信,看过莫高窟后,在他们心中一定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莫高窟的壁画一直在画下去,从一千年前到一千年后永远不会停歇,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佛教就像通往极乐世界的一扇门,而莫高窟就是那把钥匙,一经钥匙开启,人们心中的那方天堂,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带着人的想象力和生命力。我想文物的盗窃只能给莫高窟留下伤疤,却不能夺走他的生命,文物迟早会化为标本,但精神可以化为永恒。

想到这儿,我的心似乎已经坦然。莫高窟,永恒、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五年级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也被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我觉得莫高窟是最美的。

莫高窟之美美在壁画。壁画的内容十分广泛,这里我主要介绍各阶层的各种行为活动。比如帝王出行,我们可以看见一位穿着黄色龙袍的皇帝,坐在轿子上,神情威严,旁边是一群百姓在跪拜,除了这些,莫高窟壁画还绘有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这些优美的图画,看着这些富有极高艺术造诣的壁画,我不禁被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莫高窟之美美在佛像。第328窟的释迦牟尼佛像慈眉善目,他坐在莲台上袈裟摆经过1600年的洗礼,仍是错落有致,轻盈而又飘荡,连褶皱纹理都清晰可见。站在他身边的大弟子伽叶,双眉紧锁,表情严肃,显得老成恃重;而小徒弟阿难则面部圆润,一只眼睛眯着,似乎已经走神。我不禁赞叹古人智慧超群,手艺精湛。这些塑像是用木头做构架,用草木灰和泥土打底,经几层粉刷,最后上颜料,就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保存至今。

莫高窟之美美在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音而美丽的菩萨。唐代的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古代的艺术家们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漫天飞舞。

莫高窟之美美在文物。在藏经洞里发现了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各样的人民智慧的结晶——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的书法作品。有人做过推测: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灿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都使我印象深刻。

啊!我爱你,大美莫高窟。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五年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前几天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敦煌莫高窟之旅。

首先我们去的是大佛殿,那里开了一个地下通道,世界第三大佛弥勒佛就在那里,它有35米高,安详的端坐在那里,左手手心朝外的平放在左腿上,右手举了起来,与头平齐,掌心对着人们。讲解员说,等现在佛死了以后,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就会来接班,到那时,人们就不用劳动了,树上长衣服,用不尽的金银财宝,还会长生不老。有些人问:“那是什么时候?”讲解员笑着说:“四十多亿年以后”,人们听了哄堂大笑。

后来我们又去了宋代建造的石窟,正面的一个大佛是释迦摩尼佛。旁边各立着一个小佛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只见墙壁四周都是各种各样姿态的小佛。但是因为时间已久墙壁上的小佛经过氧化已经变了黑色,我看到讲解员用灯一照是深棕色的。只有一面墙壁上的小佛还保留了原来的颜色,皮肤是肉粉色的。因为这面墙不是正面朝光的,我们又参观了四五个石窟,还有两个石窟因为人太多讲解员就带着我们来到了展览馆。讲解员告诉我们,原来有一个王道士,他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可是很遗憾王道士没有什么文化,这些经书让他卖给了世界各地的人。我们看了后都很生气,觉得王道士没有保护好国宝,将国宝卖给他人。

经过一天的参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听到了许多故事,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莫高窟五年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莫高窟大家应该是久闻大名了,可对莫高窟的来历不知大家有何了解?原来莫高窟是由公元366年乐尊和尚来到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忽然看到太阳金光四射,照射在石壁上,好像有上千樽佛同时出现。

乐尊和尚便开始在石壁上建造洞窟,在里面修行。后来开洞窟的人逐渐增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现在的莫高窟。

在参观莫高窟的过程中,听着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感触很多。看到的壁画很多被风化,有很多被曾经的外国冒险家买走。其中斯坦因就在1907年时,从王道士手中以很少的价钱买走了莫高窟非常多的文物。根据考证,现在只有四分之一的文物保存在中国了。

再来说说壁画吧!如果要说我最喜欢的就要数佛祖涅槃的这幅了。因为壁画上画着佛祖涅槃后,世间变的非常美好。树上长的不是树叶,而是绣着美丽花纹的衣裳和可口的食物,人世间也没有了战争,变成了极乐世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坐在回程的车上我就睡着了,那些美丽的壁画一幅幅走进了我的梦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