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血战钢锯岭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血战钢锯岭问题。

分享

浏览

5682

作文

27

2024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是可以媲美《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片,但是《血战钢锯岭》却不是战争片,不是讲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也不是讲美国人一向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它是梅尔·吉普森作为一个虔诚的上帝的子民拍摄的一部同样虔诚的教徒的传记,为天下苍生布道。特别是影片最后一幕,在悬崖边被缓缓放下的担架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手握《圣经》,如插翅飞翔的圣徒一般,这种宗教的意味更加的明显。虽然这种最后的升华与煽情,在笔者眼中,未免降低了影片本身的艺术性,但是对于一部商业大片来讲,这种升华对于观众情感的沉浸却是必要的,而对于教徒来讲,这也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作为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我们的民众对于影片这种布道的意味未必能够心领神会,但是无论是有否宗教信仰,面对一个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的这样一个故事,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动万分,因为即使我们不了解主人的信仰,但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是我们内心都憧憬与渴望的。

2

不少看过片的人,都觉得影片的前半部分铺垫有些多,战争其实是在下半场才开始的。但是正是因为前面对于主人公道斯非常态的原生态家庭的描述,以及他在如此恶劣的家庭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并勇敢地追求爱情,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后他在饱受争议的军营与绞肉机般的钢铁岭战役中,为何能够保持强大的神经与毅力,以一人之力在一次战役上拯救了75人的生命。影片中对于军营非人的训练与长官的呵斥,让人想起《全金属外壳》:面对同伙的敌视与殴打,一位受训总是拖后腿的士兵因此精神失常杀人后自杀。而《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军事法庭的法律制裁,以及爱人对于他的软语相告,在精神与肉体上备受折磨的他,始终没有为自己的信仰后退半步,并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不拿枪,通过军医的身份走上战场报效国家的梦想。而他上战场的初衷则是:这个世界破碎了,我想来缝合它。

3

影片后半段钢锯岭上的炼狱般的战争场面,可能对于更多的战争片与军事片迷来讲非常过瘾,银幕上血肉横飞,人的生命在子弹与枪炮中轻如鸿毛,各种受伤部位的特写,各种战士死亡的镜头,让人目不忍睹。战争画面越残酷,越展示导演对于战争的厌恶与人性崩塌的反感。而道斯为首的军医,却是战争中的天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救护、运送伤员。据史实记载,道斯甚至在离敌人只有2.5米的地方中去抢救战士,这样的勇气,即使是手握钢枪的战士也难以做到,更何况是手无寸铁的道斯。一场战役结束,100多人的连队,轻伤而归的只有三十多人,而剩下的人里,有75人被道斯一个人救回,他甚至还救回了几个敌军伤员。里面有一个细节,救生员在战场上救护军人时,要对他们的受伤的程度进行评判,受伤过于严重的,就弃之不顾。而道斯拒绝了这种论断,他对于任何还没有死去的战士不抛弃,不放弃。哪怕是在战役已经结束,道斯完全可以与战友们一起离开战场时,他却毅然孤身一人冲进生死未赴的战场,冒着敌人扫荡的危险,去寻找可能还活着的战士,在精疲力尽、手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之际,他依旧冲自己说“再救一个”,再一次冲进战场。绝不杀生的道斯,在杀人的战场上,阻止着死神前行的脚步,他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实践了自己的信仰,更赢得了原本不理解他的队友们的崇敬。

道斯手持《圣经》为战友祈祷

4

影片很明显是用道斯的行为来证明神祉的存在,并且也讲述了信仰与文明的冲突,比如,日本军人失败后的切腹自杀,也是东方的某种信仰之一。而笔者更愿理解为,该片用人性中存在的伟大与崇高来证明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以及对人类和平的呼唤。虽然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庸碌和卑微,虽然我们的几千年历史中,总是在周而复始的战争与和平中挣扎,但是在每个黑暗的时刻,始终会有神圣时刻和神圣一般的人能够激发起我们内心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用理想的火种照亮人们的内心,缝合我们破碎的心灵,让我们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撼动人心,就在于立人。而人能立起,就在于他身上的价值观,作为残酷的战争片更是如此。此前的《西线无战事》、《现代启示录》、《拯球大兵瑞恩》等影片无一不展示这一点。而相比之下,中国当下的战争片,作为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却往往是苍白无力的,除了《集结号》这部电影以外,近年来的战争大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我的战争》为例,虽然同样是取材于老舍的小说《团圆》,但是此前的《英雄儿女》的家国情令人潸然泪下,人物纯粹,热情,坚韧,忠诚,时时挑动着我们的激情,里面嘹亮的歌曲,更是振奋人心,传唱久远;而《我的战争》只有战争的紧张、残酷,人物那些情感浮于表面,作为个人的描述也几乎找不到其内心的精神的支撑,难以打动人心。也许是我们远离信仰太久远了,我们已经不知道纯粹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那天看完《血战钢锯岭》以后,影厅里传来如雷的掌声。走出影厅,我旁边的闺蜜说了一句:真的希望人类不要再有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讲,我们能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不要再让战争发生,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永远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伟大吗?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口碑横扫全球且有望强势问鼎奥斯卡的二战史诗巨制《血战钢锯岭》即将于12月8日在内地磅礴上映。近日,在官方发布的一组“无惧”海报中,“超凡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携手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于末日硝烟中,面无惧色,凌厉前行。

加菲赤手空拳,勇闯地狱之战气壮山河,不摧信念震天撼地,将伴随这场惨绝人寰的美日终极对决,点燃大众的观影激情。日前,影片在北京举行超前品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导演吴京、管虎等应邀出席,对影片不胜赞美,更有媒体称该片不愧为“近几年最好看的战争片”。

作为梅尔·吉布森暌违十年强势回归之作,《血战钢锯岭》甫一宣布国内定档便备受期待。这部北美R级影片删减镜头不足30秒,更是令万千影迷摩拳擦掌。29日在北京举行的650人超前品鉴现场座无虚席,大量震撼、真实的战争片段威慑力十足,令观众仿佛亲临战场。看到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英勇救援战友的道斯,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

梅导用真实的镜头拍出战争残酷的本质,还原文字无法形容的地狱战场,对道斯伟大故事的铺陈扣人心弦,磅礴又温暖。“战争戏实在是太精彩,不忍移开视线”、“让人看到真正的勇气和英雄,故事很美妙”、“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么震撼的片子了”。媒体对影片称赞不绝,纷纷表示这是梅导再一次超越自我的经典战争之作。业内大佬纷纷力挺,导演吴京更是坦言观影过程中几度含泪,梅尔·吉布森将战争场面还原得“无可挑剔”。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点映高口碑获赞 圈内大佬力挺“年度最佳”

作为梅尔·吉布森暌违十年强势回归之作,《血战钢锯岭》甫一宣布国内定档便备受期待。这部北美R级影片删减镜头不足30秒,更是令万千影迷摩拳擦掌。29日在北京举行的650人超前品鉴现场座无虚席,大量震撼、真实的战争片段威慑力十足,令观众仿佛亲临战场。看到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英勇救援战友的道斯,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梅导用真实的镜头拍出战争残酷的本质,还原文字无法形容的地狱战场,对道斯伟大故事的铺陈扣人心弦,磅礴又温暖。“战争戏实在是太精彩,不忍移开视线”、“让人看到真正的勇气和英雄,故事很美妙”、“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么震撼的片子了”。媒体对影片称赞不绝,纷纷表示这是梅导再一次超越自我的经典战争之作。业内大佬纷纷力挺,导演吴京更是坦言观影过程中几度含泪,梅尔·吉布森将战争场面还原得“无可挑剔”。

“无惧”版海报曝光 英雄道斯初心不改

最新曝光的黑白系“无惧”版海报中,安德鲁·加菲尔德戎装出征,纵使千疮百孔,仍旧目光凌厉,唯有“再救一个”初心不改。由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等实力巨星饰演的战友,也在他不摧信念的感召下,奋力前行。加菲如现实中的道斯一样,没有孔武有力的硬汉外貌,却有钢铁般的喋血柔情,只有他的一脸阳光才能战胜沙场上所有的野蛮杀戮。加菲细腻又动情的演绎,完美复现这段悲壮又伟大的真实故事。影片中,除了呈现战火纷飞中的催泪战友情,加菲还将携手泰莉莎·帕尔墨上演一段炙热的烽火爱恋,更将与老戏骨雨果·维文同台飙戏,呈现一段隐忍、克制的父子情。观众将随之重走道斯的人生轨迹,感受信念与勇气铸就的奇迹。

《血战钢锯岭》将二战美日双方伤亡超过16万人的冲绳岛战役搬上大银幕。影片根据拒绝持枪、杀戮的美军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这位受尽耻笑、霸凌的“异类”,始终坚守信念,最终孤身勇救75名战友的催泪故事。为了还原真实的战争血海,梅尔·吉布森做了大量调研和考证,设计最为贴近二战原貌的镜头和场景。这位首次执导热兵器大战的战争片老手,再度展现其疯狂、野蛮的暴力美学,血腥战场尸横遍野,爆炸、火烧全部真人上阵,并将特效使用降到最低,“坚持每个镜头都来真的”。

据悉,《血战钢锯岭》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影片将于12月8日内地公映,观众可在这场热血沸腾却又感动澎湃的虐战中,感知道斯的英勇伟大,重新反思战争的本质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去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有意思的是,我原以为这是部很low的片子,但是!看完之后简直燃爆,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其实每当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剧,真的好想对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浆袋掉了,估计主人公还会诈尸起来说:“不,是群演的血浆袋”

而看完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后由衷的感慨:讲究!这就是专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以为所有的效果都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实拍啊!!!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也不怪梅导如此真实的大阵仗还原,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说是人间炼狱一点不为过。

传奇的战场总有传奇的人物出现。

加菲饰演的二等兵道斯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却作为一位医疗兵,在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的地方,赤手空拳救下75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而这也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的信仰力量。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战争,因为真实,富有力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史诗巨作《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平时很少看战争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刚上映的燃片《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军医,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在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影片中反复在强调倔强的道斯不肯碰枪不肯杀人却执意要进入战斗的前线救人,中途被误解、被殴打、被控告但非常执着于信仰的他,在老兵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跟随着队伍去了战争前线。

战争的残忍、血腥、还有尽可能还原战争现场氛围和恐惧紧张的心理活动程度让我好几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荧幕,但同时又一次一次的被战争年代里的精神与信仰所震撼。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不易的,当你觉得容易时,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着那份不易”,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这是由多少战斗与牺牲换来的安逸,我简直无法想象,也开始渐渐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总是非常渴望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再去天安门门前再看一眼毛主席,这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钢锯岭最后一战前,所有的士兵都坚决等着道斯做完祷告后再上战场一样,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样,一开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动,被他在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还想着“我还可以再救一个人,再救一个”,然后冲到日军的扫荡圈里,不知不觉一个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动和鼓舞。

信仰似乎已经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脑海里,如今的拇指时代下 ,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溺在媒介提供的浅层阅读,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而渐渐地减少了社会行动力的积极性。小编从不否认科学的力量,但是它仅仅只是改善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有着独立思考的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奇葩说》中有一集,针对人工智能和VR技术,黄执中就这样说过“真正的末日,并不是核弹炸完的一片荒芜。真正的末日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戴上机器,麻木的躺在椅子上,不肯醒来。”而《美丽新世界》中也告诉过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当然,历史是可以缅怀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取教训和珍惜当下。科技,让这个时代不断地进步,而信仰,让这个时代发生奇迹。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也不要忘了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史诗巨作《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703 字

+ 加入清单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中,最匪夷所思的“不可能”是故事的主角戴斯蒙德·道斯,这位二战时的美军医务兵因为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拒绝触碰任何兵器。报名参军却不想开枪杀人,这精分程度,堪比不会游泳的路飞立志要做海贼王。不过海贼王只是动画,道斯二等兵的故事可是历史事实。一开始,上司对这位一副认真脸的逗逼也是啼笑皆非,软硬兼施逼迫他退伍回家。没想到道斯虽然对待生命菩萨心肠,对于报国这事儿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怎么劝都没用。而且道斯显然把杀人上的技能点都完美分配到其他方面,不管是专业水平还是身体素质都可圈可点,上司最后觉得 ,就让道斯当一个纯辅助性英雄似乎也还马马虎虎。就把他派到了到战况惨烈的冲绳前线。

等到了战场他的战友才发现,道斯上战场虽然没带枪,可似乎是带了各种超强外挂。在地狱难度的战场,道斯用自己天神下凡般的表现在枪林弹雨中挽救了75位受伤战友的生命,治疗闪躲隐蔽各种技能都是6的不行,抗日神剧的既视感扑面而来。吓得判官我立刻查资料求证,发现真实历史中道斯大神还更加开挂,据他的长官回忆他起码救了百来号人,但道神谦称只救了50人。真是太实诚了,只听说过给战功注水,没见过抽水的。最后两边取了个平均值,75人。远离枪械,珍爱生命的道神把自己的一切成就都归于上帝,不仅圣经不离身,战前必祷告,就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也不忘祈祷上帝“再多救一个”。

可以说,道神的故事融合了残酷的战争历史和虔诚到近乎偏执的宗教信仰,这完全是正对导演梅尔吉布森的下怀。从《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到《启示》,吉布森导演的每部电影,主角都是环抱无比坚定信仰挑战一切不可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殉教徒。但是在2006年,吉布森因为一次酒后失态,几乎被好莱坞宣判了死刑,当时他因为酒驾被警察拦下后,竟对警察口出恶言,发表了一系列反犹太人的种族言论,仿佛希特勒附体。犹太人群体在美国电影界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吉布森如此口无遮拦胆大犯上,还触及“种族歧视”这条美国社会的底线,自然没有好果子吃,一夜之间从身兼导演演员的一线大牌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尽管这十年间有不少业内好友挺身而出替吉布森求情,甚至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借自己走出毒品阴影的故事,恳求大家再给一个机会。吉布森自己也不得不下身段,导演是不用想了,英雄主角也没份儿,这几年他有限的几次银屏亮相几乎全是大反派。

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性感偶像吉布森如今已是一脸大胡子,扮演马克思到挺合适。而他也终于等到了一个重新做人,不对,重新做导演的机会。这回他能触底反弹,上演反杀吗?

“失意者联盟”出击

因为吉布森在美国电影圈里无人问津的尴尬地位,这部描写美军士兵的电影居然绝大多数的演员都来自国外,而且每人都在演艺生涯的低谷徘徊:成长于英国的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最近真是流年不利,原本担任新一代《超凡蜘蛛侠》,还和女主角艾玛斯通戏里戏外打的火热,正是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忽然索尼漫威宣布蜘蛛侠换人重启,加菲尔德秒速下岗。而另一边随着石头姐事业风风火火,两人间聚少离多,最终黯然分手。事业感情通通受挫,加菲尔德这颗影坛新星似乎还没怎么发光就过气了。

而他身边战友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扮演连长的萨姆·沃辛顿可是历史票房冠军《阿凡达》的主演,可惜,阿凡达火了3D,火了IMAX,却偏偏捧不红主演。这几年沃辛顿出演电影的票房加到一起还不到阿凡达的零头。对比同样出演卡神大片并走上巨星之路的小李子,施瓦辛格等,沃辛顿如今就和个路人甲差不多。

身为电影里唯一美国演员的文斯·沃恩曾经是位喜剧大咖,但是这位身高两米的搞笑能手心里却有一个演技派的梦,但几次出演正剧甚至悲剧不仅效果不咋的,还破坏了之前喜剧天王的口碑,年近五旬的他,现在却在演员之路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前。

这些饱受挫折的演员们,和一个蹉跎十年的导演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们组成的这个“失意者联盟”。可以说剧组的每个成员都憋了一股劲儿要证明自己,就像影片主角道斯挑战传统对于战争,对于士兵的定义一样,他们也似乎拼劲全力,挑战这些年来的种种失意与不顺,只为让世界看到那个最优秀的自己,只为和道斯一起向观众证明,坚强的信念才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强武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的意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Hacksaw Ridge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军医道斯拒绝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最后在冲绳岛战役一人救出七十五人生命获得最高国会荣誉,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导演老吉通过信仰与它敌面的现实冲突塑造了一非典型英雄人物。厌倦了伊利亚德荷马史诗中生来伟岸的战士后,战争片将重点逐渐放到刻画小人物甚至看似弱势群体上的史诗般斗争。电影有着久违的工整宏大战场的格局,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还有不令人生厌的美式主旋律。这个不带一发子弹看似天真愚蠢的理想主义者在首战部队撤退后,独自一人在成堆的尸体中寻找幸存的战友,双手被他用来运送受伤战友下悬崖的粗绳磨得鲜血淋漓,指甲里全是污垢,他弯着腰背着卫生包穿梭在冒着硝烟的高低战壕,口中念叨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吧。这时你除了只能蹦出英雄一词后哑口无言。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我突然觉得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想到影评中回忆录受访的日本兵说总看到那个作死的卫生兵在前线救人,想打他时枪弹却总是卡壳。可能当真正信仰者出现时,上帝真的站在他这边。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的意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说血战钢锯岭的宣发做的很差吗?如果不是捋这个月的片单,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片子。作为梅尔吉布森导演,安猪加菲尔德主演的电影,卖点还是有的,但是周围人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片子。

不知道是因为梅尔吉布森离开主流太远了还是咋滴,电影的前半段爱情故事就闻到浓浓的土气味儿,俩人的发展太俗气,护士和军人,梅尔吉布森应该看两眼太阳的后裔。这段爱情故事里的安猪一直在傻笑,我都怀疑他的演技是怎么在好莱坞混下去的了,明明蜘蛛侠里和石头间的爱情让人觉得很可爱很甜蜜呀,这里也是个甜姐儿,就完全没有和艾玛一起的甜蜜感。

军营里的故事,很多人说就是学习全金属外壳,又是被队友各种看不上,各种欺负,然后谁都能猜到欺负他最狠的肯定会被他救……

上了军事法庭,还上演了一直不想让儿子参军的老爹的最后营救,话说老爹是雨果维文主演的,是整部电影里唯一感觉演技在线的。

电影的后半部是很多人的燃点,战争场面真的拍的太真实了,坐在后边儿的冯小刚导演不知道有没有把这场战争和集结号里的对比一下。看电影时候还着实被安猪的梦和坑洞里的日本人吓了两跳,据说战争场面被剪了一些特别血腥的镜头,不知道是啥样,不过梅尔吉布森连耶稣受难记都能拍出来,还有啥不敢的。

当安猪将一个又一个伤员送下钢锯岭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是艺术夸张,但是最后,人物原型出来了,再救一个就是他当时自己不断念叨的话,总共救下75名伤员的事实,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坚决不拿武器的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救走这么多伤员,多么不可思议,不知道他的故事有没有写到美国小朋友的课本里,这就是我国的董存瑞黄继光呀!而且电影里还有段炸碉堡的描写,就让人想起抗美援朝了……其实钢锯岭在冲绳,美国是为了报珍珠港的仇然后去占领冲绳,这难道不算侵略吗?额,历史不讨论了。

同期上映的两部关于战争的片子,在美国,钢锯岭明显比起比利林恩的口碑高很多。如果说比利林恩赤裸裸的揭开了美国人的战争伤痛,钢锯岭就是典型的美国征兵宣传片,绝对更合美国人的口味,但是我不知道以后两部电影都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只能说我还是更喜欢比利林恩吧。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的意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3536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的好莱坞大片里,战争题材的重磅作品并不多见,似乎大家把重头戏都放到种族歧视和同性题材去了,焦点不再是恐怖主义或者战争场面的重现。倒回2014年,学院派有典型的老导演操刀作品《美国狙击手》,同年还有全明星阵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颁奖季里只能看到《间谍之桥》这样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迈克尔·贝的《危机13小时》与英国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国人和英国人,对于当今战争题材的不同偏好与视角。

战争场面的纵深感

今年梅尔·吉布森的回归,似乎预示着传统题材的电影,又有人回来扛大旗了。实打实的把战争场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余。《血战钢锯岭》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镜头,用于对正面战场的刻画。电影开篇,慢镜头加上平行移动,像画卷一样为我们展开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冲绳战场上,人间炼狱一般的场景。炮火交加,子弹飞驰,肆意的爆裂,与死亡赛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残缺的尸体。影片的定调和立意,从导演的第一组镜头里,就被明确的树立了,战争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间地狱,充满了杀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个生命似乎都在劫难逃。

如果说在我们的脑海中,如画卷一般的战地镜头,还停留在《现代启示录》的开篇,那场远景的热带雨林中的连环爆炸,这部《血战钢锯岭》则用了更加近景的镜头,展现了冲绳战场钢锯岭高地上,无数军舰高射炮齐发后,密集导弹坠地的威力,方寸之间,遍地绽放着爆裂的黑雾和四溅的火花。这个固定镜头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观众与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们,目睹同样壮烈的战场画面,仿佛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绪一片空白,预想着自己爬上高地,在战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来,就要看上天的眷顾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摄战争场面,在现如今的电影中,并不多见了,这一次的场景还原,仿佛又勾勒起了我们儿时看战争大片的记忆,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除了单独的大全景战场画面的表现,影片中,对于战场上气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尔·吉布森不仅仅单纯的用爆炸和鲜血去表现惨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题,渗透到镜头的氛围当中。电影开篇长幅画卷一样展开的杀戮场景,堪称地狱的投射。这组画面作为倒叙的开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这段地狱杀场的镜头,变得更加冗长繁复,之后还有更多尸横遍野的悲惨画面,为观众勾勒出战场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狱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声的最后一组镜头里,男主角手握圣经,奄奄一息的躺在担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飘荡,成为了云雾之间,那个仿佛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枪林弹雨里穿梭,总计营救了75名伤员,竟然没有受到任何的致命伤,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你说他没有神的庇佑,现实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更多的仪式感镜头,还有男主角从战场回来后,站在户外淋浴下,冲洗满是鲜血的身体,仰视的镜头角度,让观众充满了观看英雄洗礼的庄重感。

西方人的信仰与暴力,常常被拿来当做戏剧冲突的重点。而在战争时期,人们已经无力再谈及信仰了,价值观将立刻转化为保卫国家,守护亲人,以及自我防卫,让自己、战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无论用什么的手段。欺骗、谋杀,都成为了间谍和行刺等特殊时期的伟大任务,但实质上人们还是进行着人骗人、人杀人的粗暴举动。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在上帝的眼里,这些都是一样的劣行。在《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秉承训诫,无论在世间经历什么,都不曾妥协、不违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样也没有离开信仰这个话题。在坦克小队迎来新成员时,老兵炮弹填装手第一句问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种基督教。而新兵诺曼则是典型的还游离在信仰与现实间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干脆外号就叫做“圣经”,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队长“战爸”,最后也不再掩饰自己深知每一句祷告在圣经里的出处。他不是没有信仰,也不放弃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隐藏起来,伪装坚强。作为队长,他从不参与士兵之间的信仰争论,在战场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当炮弹打来时,祈祷并没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应和你的战友。影片给我们看了一系列真实的个案,面对战争时,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托,有人则可以隐藏自己的信仰,因为在战场上,不需要柔软的个人,要想活下来,你只能把自己变成战争机器,也就是杀人机器。

而在《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Doss一直坚持做一位战地急救人员,而不是持枪杀人的士兵。救人和杀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难得的是他有机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个看似无法坚持的时代和环境下,他用行动为自己创造出一条,在战场上同样双手占满鲜血,但是却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辉道路。于是Doss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战场上,唯一的暖流和众人回家的希望。当士兵们看清战场上的现实,无数人的生命都只是铺路石,无数个倒下,又会有无数个跟上,直到攻占高地成功,剩下最后一人为止,他们微弱的生命,都只会掩埋在焦土之下,无人问津。

而Doss成为了那个,当个士兵们被战争、被集体抛弃后,躺在地狱的边缘无人理会时,他选择上去拉你一把,只要你还想坚持活下去,他就会把你送回家的那个存在。你前一秒还在英勇的拼杀,下一秒你可能就需要Doss的救助。而他会对你说:“你要相信我,我会带你回家。”,他还对上帝说:“请再让我再多救一个。”。他就像得到了神的旨意,疯狂的穿梭在敌军占领的高地上,捡回一条又一条残缺的生命。以至于,第二天的冲锋前夕,大家都要等着Doss祷告结束才能出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下一秒的生命,可能就要靠他来挽救了。毕竟大多数人,在这一刻,选择了放下信仰,拿起武器,而只有令人羡慕的Doss,坚持不碰武器,手握圣经。只能说,用信仰做武器的人,不想

影片131分钟的长度,给了导演相当大的空间去控制情节的发展。以至于故事的前半部分,有着充裕的时间交代男主角:Doss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恋爱过程。只有把这些都交代清楚,一个人何以有那么强烈的信仰根基,才能被人们所理解。Doss坚持不碰武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影片从Doss的童年开始,讲述了他与哥哥的兄弟之情,他父亲的酗酒与家暴,以及他在童年时期的一场打斗中,知道了暴力与死亡的关系。在成年之后,又在一次救人的经历中,认识到了生命的重量。

紧接着,他就在医院遇到了自己的挚爱,美丽的护士:Dorothy Schutte。同时,他也找到了自己想做医护人员的志向,并向女友索要相关的知识书籍,在哥哥参军后,自己也决定加入战地医疗队。直到他发现自己被错分部队为止,导演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塑造Doss的童年阴影,单纯的兄弟情,以及同父亲之间的隔膜等等。当Doss一个人在坚持信仰和体制抗争时,家庭永远是他背后的支柱,善解人意的未婚妻,重整旗鼓的父亲,一向柔弱的母亲,但每个人都是站在他那一方的,一家子虔诚的教徒,让Doss最终得以坚持了自己的信仰。

当Doss进入了军营,影片又呈现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语言去讲述军旅生活,教官与战友,排挤与欺凌。老牌导演:梅尔.吉布森,可以用几个场景,就刻画出严厉的教官排场,痛苦的军事训练,以及新兵宿舍里的明争暗斗等等。影片从几个角度,显示出Doss优秀的体能和聪明的头脑,他对于武器与众不同的态度更是很快就被展现了出来。从他拒绝碰枪开始,剧情就转入了紧张压抑的阶段,饱经虐待也没有选择退出的Doss最终获得了大家的尊重。而那一本夹有未婚妻相片的袖珍圣经,也成为了他的象征,一直陪伴他走到最后。

这部《血战钢锯岭》在信仰的主题下,兼顾了战争片的全部要素,完成的超级漂亮,战地大小场景一个都不少,大场面和小空间的追逐戏并重,人物性格与情感戏表现十足,期间还不乏对于敌军,也就是日本人的刻画。吊死的士兵,无助的逃兵,切腹的将军等等,满足了大家对日本人在战场上的各种想象。虽然Doss在枪林弹雨中,主角光环加身,无论是跪地祈祷、逃入敌人堡垒,还是脚踢手榴弹,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这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令人感动,影片的尾声字幕,是Doss晚年,以及当年被他救助的老兵访谈,这样的故事真的太适合梅尔.吉布森来拍摄。

今年几位老导演:奥利佛·斯通的《斯诺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都是正常水平发挥,作品完成度都很高,而梅尔.吉布森的这部新片《血战钢锯岭》,令人感觉更加的饱满,血脉喷张,又十足的煽情,让人又找回了十年前,观看老派美国大片的感受。而下一个值得期待的战争题材电影,可能要等到2017年7月,克里斯托弗·诺兰即将为我们带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了,相信那又会是另一番,对于战争片的新尝试。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梅尔·吉布森新作《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262 字

+ 加入清单

残酷,激烈而又优雅,自《勇敢的心》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之后,《血战钢锯岭》堪称是20年来最好的梅尔·吉布森作品。《血战钢锯岭》很可能是近年来最无情和血腥的电影,甚至比《拯救大兵瑞恩》或《兄弟连》还要令人感到不适——许多场景都足以让观众如坐针毡。梅尔·吉布森对暴力的热爱几乎是病态的——但通过聚焦于战争对人物心理造成破坏,《血战钢锯岭》很好地平衡了这种潜在的不道德感。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高度赞扬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的同时,将这位现实生活中的和平主义者的故事描绘得扣人心弦和满怀敬意。

而这其中的功劳,多半要归功于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但需要指出的是,前半部分中新兵训练营的部分场景显得有点不切实际(比如在军事法庭军事诉讼中,主角的父亲突然乱入),同时对戴斯蒙的形象刻画有些过于高大,从而丧失了一定可信度。一般来说,描写正面战场的战争电影都会尽可能少地引入浪漫元素(《珍珠港》就是典型反例),但德斯蒙与妻子多萝西·舒特之间的关系虽然保有一定篇幅,但在处理上谨慎而克制。泰莉莎·帕尔墨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还原角色,设法使其脱离纸片人的形象。

配角方面,雨果·维文一如既往地奉献了其职业生涯中最好的表演之一。但真正令人惊喜的反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角色:自2012年的《诸神之怒》以来,萨姆·沃辛顿已经很少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而葛洛佛队长这一角色几乎算得上是他最好的表现。但整部电影中,最出人意料的演员当属文斯·沃恩。霍威尔中士这一角色对本片的重要性直逼R·李·埃尔米在《全金属外壳》的上校,而将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喜剧片的文斯·沃恩并没有让人失望。继萎糜不振的《真探》第二季之后,我们很高兴看到他重新找回了他在90年代末期的表演热情——毕竟作为一名出道即在道格·里曼、塔西姆·辛、格斯·范·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中担纲主角的演员来说,他的确是有一定潜力的——何必跟凯文·詹姆斯抢饭吃呢。

有趣的是,虽然《真探》第二季让人大跌眼镜,但几位主演反倒是在大银幕上有着不错表现:瑞秋·麦克亚当斯当了《奇异博士》的人肉背景,科林·法瑞尔在《神奇动物在哪里》找到了长期饭票——终于可以甩掉票房毒药的头衔了。唯一翻不了身的就是泰勒·克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很难见到转机的苗头。

支撑整部《血战钢锯岭》的两大支柱是动作和摄影。和表演类似,在这两方面,《血战钢锯岭》也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对于担纲本片摄影和剪辑的操刀手们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由于电影的重点在于戴斯蒙·多斯和他在钢锯岭的英勇义举,观众们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他参加的唯一战斗。事实上,戴斯蒙·多斯还参加了太平洋战场的关岛战役和莱特湾海战,并最终获得了荣誉勋章。片尾的历史图片和采访剪辑为整个故事和戴斯蒙本人增加了现实主义的力度。

硬派而又勇气非凡,疯狂而又感人至深。简言之,《血战钢锯岭》是一次对信念和坚守信念的人的伟大致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2283 字

+ 加入清单

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 让电影重新离开了大量的绿背景CGI技术。扎扎实实的拍到每一个爆炸,每一条血管被割掉后的喷张。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最真实的展现二战的人间炼狱。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慢慢铺展的剧情,让很多有人回想起了电影战争片的黄金时代。那种久违的古典烈酒的滋味!又重新回归了!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叫德斯蒙特多斯的士兵拒绝拿武器上战场,只救人的虔诚基督教教徒。 那么真实的德斯蒙特多斯,和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德斯蒙特多斯有多少出入呢。在搜集网上和观看过关于多斯的纪录片后,给大家罗列了重要的一些部分。

1.关于“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or) “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多斯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 所以多斯成了第一人。之后在越战时期,曾有两位士兵也效仿,分别是托马斯贝内特和约瑟夫G小拉普安特。可惜的是他们在越战时期就牺牲了。

2.关于多斯童年阴影 多斯的童年确实有阴影,他的父亲酗酒,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大萧条,整个家庭弥漫着恐怖。终于有一天多斯的爸爸和多斯的小舅舅(多斯母亲的弟弟)都喝大发了。于是多斯的爸爸拿枪差点杀了多斯的小舅舅,而这时多斯的母亲上前去阻止了(并不是多斯上前阻止的),之后多斯的母亲报了警,多斯这时候才回到家看到了后阶段发生的事情,他的爸爸被警察铐走。于是多斯决定从此不碰武器。 而电影把这幕变得戏剧化,多斯的父亲拿枪想要干他母亲...多斯上前阻止。

3.关于多斯和他老婆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她母亲的感染。而在多斯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罗西。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一位士兵看上一个护士,护士爱上了血气方刚的士兵。 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多斯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 而多斯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多斯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也就是说多斯是结完婚办理婚礼收完了红包以后才去服兵役的。电影中多斯因为不愿携带武器而不能参加婚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而在现实中,他在去战场前确实有2周的探亲假,但貌似被拒绝了。最后只给了3天。

4.关于钢锯岭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里面更详细的展示了日本人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岛挖的盘丝洞。在钢锯岭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所以美国人刚上岛的时候,对这些悬崖峭壁很是头疼。 于是多斯和另外两位士兵一起用货网做了一个简易的攀岩的道具。而这个道具在电影中多斯到战场时候已经有了,而且还相当的完整,但现实中,这个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简陋。

5.关于战友 现实中和电影区别不大,战友在初期非常排斥多斯这种不拿武器的做法。觉得他装腔作势,装上帝,你谁呀你?!所以大家都嘲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拿鞋子物品砸他。至于电影里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也是为了戏剧需要。在军营里被打成这样,是要受到严重的军规处罚的。

6.关于周六不工作祷告 多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周六真的是不工作呀,虔诚的祷告呀。起初在军营的时候就是这样。后来上战场实在没办法,只能周六也“上班”。但是上班前,他也必须祷告。这就有了电影里上战场前士兵都在等他的祷告。

7.关于法庭审判 电影中他父亲来救场。现实中当然没有了。只是多斯的父亲确实有在外场联系了教会的战争委员会,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在拒绝2周探亲假后,重新给了多斯3天的探亲假。

8.关于救援日本兵? 电影中有一段是多斯在地洞了救了一位日本兵。 这一段是在纪录片里多斯的战友的描述。当然了,这位战友因为政治正确,他的用词非常小心,说得很含糊。一会说的是日本士兵威胁了多斯,一会说只是看见了某个日本兵有美国式包扎。而且多斯因为大爱嘛。等等等等。但是至于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至今还是一个小秘密。

9.关于多斯脚踢手榴弹 这个是真的,只是不是日本兵投降扔手榴弹。而是在一个夜晚,他们经过了日本兵的一个巢穴,被突然扔过来的手榴弹吓蒙了,说时迟那时快,多斯一脚踢开。最后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多斯的腿。之后多斯坐在原地等了5小时担架才过来,但是抬没两步,多斯发现有战友比他伤势更严重,决定把担架让给战友,自己走下去,而这时他被日本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10.关于多斯的后来 电影后面真实镜头,是电影的一个升华。看完电影大家全体起立鼓掌。真正的反战核心就是得到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 现实中,多斯荣获荣誉勋章,收到总统接见等等。但之后多斯的生活并不容易。他负伤太重,被认定为90%残疾。接受了将近5年半的治疗。1976年以后,完全失聪。1988年接收人工耳蜗手术才恢复听觉。

因为战争多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妻子变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去考取了护士职称,全职工作,增加家里收入。多斯兑换了政府给的保险,买了一个四亩地的小房子。他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平时在小房子的草坪里种植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是最后为了全面维持生计,那块草坪拿来耕作用了。之后多斯健康允许,开始尝试做一些兼职,比如维修工,家具工等等。

1991年,多斯的妻子多萝西患上了乳腺癌,并死于一场车祸,而那次车祸正是多斯载着多萝西去医院的路上。

1993年,多斯再婚,赢取了第二任妻子,叫佛朗西斯。

2006年,多斯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由奥斯卡最佳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口碑享誉全球的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已于12月8日内地震撼上映,以一场猛烈的世纪之战与动人的不摧信念,点燃大众的观影热情。

由奥斯卡最佳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口碑享誉全球的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已于12月8日内地震撼上映,以一场猛烈的世纪之战与动人的不摧信念,点燃大众的观影热情。上映首日,影片便问鼎单日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一度飙升至8.8,屠榜国内口碑,更以刷屏之势,获得众多影迷竞相推荐。这部比肩《拯救大兵瑞恩》、有望跻身影史前30的伟大作品,近日入选美国电影学会(AFI)公布的年度十佳电影,无疑为其在内地的票房表现如虎添翼。日前,百名院线经理和电影人更是联名力荐,纷纷表示“已经被征服”,“绝对值得看”,再度掀起一波口碑狂潮。

满分电影不容错过 百名电影人被征服

“梅尔·吉布森回来了!”诸位院线经理人对梅导及其新作交口称赞。西安奥斯卡金地国际影城的经理,就因其“饱满的人文情感穿插交错,与这场离人类历史最近的血雨腥风”而泪目。“前半段剧情铺垫,后面震撼人心,情感处理得细腻动人,战争场面更是点燃人的肾上激素”,武汉金逸影城经理也难掩激动之情。影片所呈现的粗糙、厚重的质感,长篇幅、高密度的战争场面,以及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爆炸与厮杀的冲击力,都扎实、给力,“挑不出毛病”。深圳西乡中影星美国际影城经理,则评价其“硬派而又勇气非凡,疯狂而又感人至深。”

除了感人的信念原力,以及暴力加持的战争场面,影片还给人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重庆大地院线经理说道“看完只觉得战争的可怕、信仰的可贵,没有主观的刻画谁对谁错,只希望世界和平,没有仇恨,没有杀戮”。哈尔滨盈日影城经理则感慨,“在残酷的战争中,在日军地狱般的绞杀中,我惊讶地看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以至于泪水打湿了眼眶……归根结底,我们心中要有所笃信,最起码在某个时刻让我们心海宁静”。

片方试水主动“分级” 获院线经理人力挺

百名院线经理人在社交媒体推荐影片的同时,也对其限制级的血腥镜头进行观影提醒,此举亦是响应电影片方主动发起的“分级”模式。《血战钢锯岭》在北美被定为R级(17岁以下须由监护者陪同观看);台湾公映也被评定为“辅十五级”(未满15岁不得观赏)。此番国内上映,删减不足30秒,大量暴力镜头得以保留。为区分观赏,起到良好指导看片的作用,片方在没有官方分级标准的情况下,自发地以鲜明的红色标识提醒观众,“战争几近真实,12岁以下儿童观影需要家长陪同”。院线经理人的呼吁与支持,也有望推广国内电影“分级”制,催生新的市场规则。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2816 字

+ 加入清单

圣经故事中,上帝耶和华对人类颁下律令后,先知摩西带领犹太民族逃出埃及,远离法老王的奴役,并在漫长的开化过程中,教授人们遵守十诫,建立起古老的文明,成为响彻神话经卷的回声。

在山峦连绵的弗吉尼亚州,象征道德规训的十诫守则装裱在德斯蒙德一家墙上,和富有宗教意味的图画一道,构成了直观的忏悔空间。在主人公成长的幼年时期,山谷纵横的地势成为释放孩童自然天性的最佳场所。进入思想成熟阶段,先后目睹母亲和哥哥身处险境时,颤栗不安的灵魂如圣钟在头顶敲响,孕育出对冲动、占有及一系列控制欲的深刻自省。正是成长背景中闪现的宗教意识,与对世人的悲悯态度,在战乱年代给予他不同于众人的审视身份。

在其名垂影史的前作《勇敢的心》中,梅尔·吉布森不仅是在述说一场权力交锋的战役,更是以古典浪漫化的呈现方式,还原对原始信仰的忠贞捍卫。在苏格兰人揭竿起义的背后,一张张不自由毋宁死的面具,成为宗教与世俗相碰撞的经典诠释。十年光阴飞逝,在名利场几经浮沉一路下滑后,这个痴迷英雄情结的硬汉再次接手宗教+战争的题材,以他所熟悉的方式杀回了好莱坞。当看到缓慢的主旋律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座位上的人很难不眼含热泪。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打动观众的并非煽情的口号,而是一段饱含精神力量的真实经历。

提到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电影,很多人大概第一时间会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赌上整个连队的性命去安慰一个绝望的母亲,人性的难题摆在天平上,陷入自相荒谬的境地。但对战争悲剧瞬间的捕捉与高度的人性刻画,依然使其巧妙躲开了价值观的夹击,无形渲染出坚不可摧的美利坚文化。从此片到《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两次世界大战为好莱坞的制片人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与成熟的运作体系结合后,成为对外政治宣传的工具,时刻提醒人们回忆起硝烟弥漫带来的洗礼。

“A true story”在《血战钢锯岭》片头,当这行醒目的字打出时,它又预示着什么?一种期待,还是一种体验?创意稀缺的年代,基于原型制作的电影一抓一大把,要做到出类拔萃并非易事。直至片尾插入的采访片段,让人们得以近距离瞥见导演的身影,品读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目的。

作为一部同使人血脉贲张的战争片,它的另类并非简单的“真实”二字所能概括,更在于其间珍贵的情感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战争中人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激发出自身对历史进度的理解。

这个隐藏在镜像背后的问号便是:一个内心虔诚的基督徒,他眼中的地狱景象会是什么样?他的心境会在这场战斗中发生怎样的扭转?

战争片一向以战场厮杀为重头戏,在杀戮氛围的营造上,本片丝毫不遗余力:以团团白雾为视觉掩体,融合紧凑大胆的视觉设计,将双方角力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反复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产生深陷迷宫般进退维艰的不适感。群鼠啃噬的尸体、血肉模糊的身躯,这些随机组合的画面更大幅度加重了大脑皮层的生理反应。火海与浓烟的交互映衬下,汩汩流淌的鲜血托着声嘶力竭的吼叫,犹如一首为牺牲者鸣奏的悲怆挽歌,尺度震慑人心。

在侧重刻画双方兵戎相见的同时,罕见的是,影片花了近一半的篇幅讲述主人公踏上战场前的经历:与恋人的依依惜别,在军营饱受欺侮,等待军事审判的身心煎熬……这一冒险的举动看似喧宾夺主,却设置得理性而巧妙。正是在众人的非议、轻蔑乃至仇视中,道斯经受住了由内至外的苦修和拷问,仿佛复活前夕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置之死地而后生。对生命的原则性尊重,也令他后来坚守信仰的动机变得极具说服力。

面对德斯蒙德这样一个起初不受欢迎的“局外者”,容易让人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翻译厄本,因一时暴露的怯懦将队友致于死地,只因他是一个正常人,缺少直面死亡的勇气,也无法战胜自己与来俱来的弱点。医疗兵出身的道斯,虽同样扛不了枪,却已在参军前做好了充分的内心动员。如果有人怀疑说,依赖宗教的力量等同于消极避世,那么身为虔诚信徒所展示出的,便是一个信仰基督、心怀感恩的人,怎会容许别人为了保家卫国在前线浴血奋战时,自己却在后方熟视无睹呢?

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蜘蛛侠,到被嘲笑成玉米杆,却让人心生敬畏的医疗兵,安德鲁·加菲尔德逐渐撇开昔日稚嫩的影子,绽放出让人信服的成熟演技。他那双清湛如水的眼眸,时而流动着年少的青涩与怅惘,时而迸射出钢刀般的坚毅光芒,这股力量足以冲破任何封锁,穿透信仰干涸的时代里兀自耸立的屏障。

雨果维文饰演的父亲,作为一战中的幸存老兵,终日沉浸在与战友阴阳相隔的悲恸中。战后留下的创痛折磨,被他通过酗酒、家暴等方式宣泄出来。正如本人所说,他们那一代参军的人是忠于法律,追随国家荣誉感的号召。悲哀的是,父辈们外表坚固的精神支柱,一旦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会转眼轰然倒塌。与之相对,看似虚无、没有根基的信仰,却在战争中成为人们最有力的武器。

军事法庭上,德斯蒙德为自己辩护时说的一番话让人尤为动容:

“这个国家正在分裂和瓦解,我只是想尽己所能把它重新拼凑起来,这样做难道有错吗?”

人们从无助中寻求希望,通过各式各样的高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实现成功防卫。但最终使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的,远非那些外在的依附,而是回归内心的定位与找寻。现实往往唆使我们放弃主张,投向多数人的阵营,好比战士们对步枪、手榴弹和“多杀一个人”燃起的热情。而德斯蒙德却始终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从黑暗中刨出光亮。当表层的人道救援观念遭受挫伤和动摇,他埋头聆听神的指引,用纯粹下意识的行动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与升华。信仰就是这样,它看不见,摸不着,更无法描述,但你知道它就在你皮肤底下看不见的地方稳健跳动着,像一团火,炽热不休。

高潮部分一反类型片常规的轰炸套路,手无寸铁的主人公穿梭在枪林弹雨间,不断向上天发出祈求:“让我再多救一个。”那一刻,深受触动的人们才从中意识到,一个人在战争中所要超越的不仅是生死,更是狭隘的世俗眼光;要赢得的不仅是战争,更是对心灵危机的拯救。第二次攻占钢锯岭前,队长让道斯用他的圣经为众人做祷告,信仰得以成为比肩所有火力装备的制胜保障。

如果说华莱士是率领苏格兰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中世纪摩西,那么让整支军队看见光明与希望的德斯蒙德,无疑是二战时鼓舞众人的沙场摩西。太多人争着想去打赢这场无人取胜的战争,他却在尸横遍野的壕沟中匍匐前进,拉起峭壁之上奇迹的生命线。影片末尾,遗失在战场上的《圣经》和日本人切腹的仪式性画面交互剪辑,武士道精神与西方信仰的交汇,化作钢锯岭上天堂与地狱的分界线,也为其血肉丰盈的肌理注入了更多深远意味。

当躺在担架上的道斯将那本《圣经》护在胸口,被绳子送回地面时,柔和的光晕与微伸的手臂再度组成一幅构图完美的宗教画。吉布森用慢慢滑过的仰角,细致描摹出沐浴圣光的布道者形象。至于主角本人,除了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外,正是那些从动摇到坚定,从脆弱到顽强,平淡中的挣扎与奉献,留给后世无比崇高的精神遗产。

感谢道斯,感谢战场上这些与黑暗同行的荷光者,让我们看到一场以杀人为出发点的战争竟能以这般充满希望的方式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

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

展开阅读全文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2277 字

+ 加入清单

走出电影院,心绪还是难平,无数个问题在强烈的敲打着自己,我的信仰是什么?战争原来是如此残酷的,日本鬼子不是我们鬼剧里面的那么弱智啊?和平是那样的珍贵,爱情是多么的美好,生命在战争机器面前只是一刹那。这样的电影,带给自己的绝非只是震憾、惨烈,它更多的是改变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认识,让自己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深深的思考,我的思想我的灵魂该怎样走?如何去树立自己的信仰?树立怎样的信仰?它如一股清流,浸润着全身。

这个冷冷的冬夜,心却异常的火热,走出电影院已是七点,华灯初上,腹内空空,但我竟然毫无坐车的欲望,走回家去吧,趁着这颗未静的心,趁着这般火热。自己总是认为,把一切看淡便是信仰,苦攻术业便是追求,从来没有真正去重视信仰,更没有好好的在心目中重视它的存在,没有让它成为自己思想的导师,行动的指南,没有认识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可贵。不可否认,一部好的电影真的可以给人无限力量,它如一盏明灯,忽然照到你的面前,让你眼前一亮,它又如灵魂导师,一个巴掌让你瞬间醒悟,一部好的电影真不是简单的娱乐,它更是一场教育一次启迪。国家改革开放,同样是将自己置于竞争世界中,取长补短,互进互促,人生接触的人多了,其经历其思想其观念自然多元广博,学习是丰富自己的唯一窗口。

电影前一段描述了多斯的家庭生活及如何追女孩谈恋爱,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决定参军,上演恋人因为战争而又不得不暂时分手的伤感画面,这些场景中让人感觉到没有战争的生活,人们是如此美好,如此安居乐业,一片和谐社会的后面却是前方军人的浴血奋战,却是无数个军人用自己生命换来的安宁。在中段中,主要描述了多斯在军队中因信仰而绝不摸枪、绝不杀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画面一进入到军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机器的“轰隆”声与训练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的真实性,一张张军人的面孔,都让人感觉到气氛的严肃,新兵训练的残酷。教官霸道的问话,气势凌人的作风,让人感觉到军队不仅仅熔炼人的意志,还有绝对服从的思想,绝对忍耐的个性,在那个连空气似乎都凝固的气氛中,个体服从的意识凝固成了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而这样的一台机器在捍卫自己国家安宁的同时,却又何尝不是在毁坏另外一个家园,在无数个家庭烛光中团圆,情侣月光下温柔时刻,或许军人就在那刹那已灰飞烟灭,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你争我夺,他到底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国家、国家,可是人类是先有社会才后有国家,生存、生存,偌大的一个地球,足以养活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因为强大的国家概念而把星球支离破碎,相互守着自己的地盘互相提防着,一种恐怖的动态平衡在支撑着这个世界,只要这个世界还有国家概念,将来就一定会有战争。

无论是西方的信仰还是东方的思想,都只是强调了个体的忏悔,个体的善良,把拯救这个世界的重任交给了上帝,真希望有那样一天,人们树立星球一家的思想,破除国家的概念,能者多劳、智者多虑,世界人们互帮互助,那样才能真正远离战争,远离个体的痛苦,远离那个为了大多数牺牲极少数的战争机器。

要上战场了,多斯这个看上去文弱的军人却异常的勇敢,战争场面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惨烈,猛烈的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呼啸而过的子弹随时都可以结束一个人的命,生命在战场上如此的不堪一击,枪林弹雨中那些个训练时强壮的身体,此刻显得那么的脆弱,“呯”应声倒地,“轰”血肉模糊,一具具尸体,一个个耷拉着的脑袋,一双双睁开的再也不动的眼睛,都在猛烈诠释着战争的残酷,战争的无情。多斯穿梭在其中,“来,压住这里,没事的,相信我”,“多斯,救我,救我.....”一个个鲜活强壮的身躯就这样被瞬间摧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瞬间可能失去,多斯成了战场上勇敢的医疗兵, 部队撤下山去了,多斯醒来后,看着惨不忍睹的战场,一个人展开了救援,一个一个拖至或背至山边,再一个一个用绳子放下去,累至精疲力尽时,一个信念依旧在支撑着他,“再救一个”,“上帝啊,让我再救一个”,冒着敌人清扫战场的危险,机智而又勇敢的从战场上救回一个个伤员.....

这样的战争场面,如此真实的展现在眼前,毫无做作又毫无夸张,既没渲染自己的伟大,亦没矮化敌人的无知,圣经带给多斯的影响,信仰带给多斯的力量,以及日本人冲锋时高喊“为天皇效命”时的无畏冲锋,日本指挥官战败毅然切腹时那样坚定的眼神,都让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甚至于找到了为何日军能铁蹄铮铮蹂戮我中华的原因,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尊重对手才能嬴得对方,我们那些个脑残的编剧们天天戏弄着老百姓,把日本小鬼子描述成弱智的毫无战斗力的民族,这样的教育除了麻痹一个人的思想,增添仇恨,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将来我们的军人上战场了,满脑子都是敌人的无能,如何去打败敌人?真希望脑残们多看看这样的电影,多一点民族的责任心,少一点功利市场的心机,正确的引导人们。

我真的应该树立自己的信仰了,树立怎样的信仰呢?回首过去所走过的路程,一张张面孔,一次次挫折,一段段人生不断在脑海里浮现,我想起了2011年西藏之行时,那些沿途百姓一步一叩向前走的场景,想起了大昭寺周围那个将额头叩到坚硬的水泥地上而起了茧的12岁小孩,想起了2013年在欧洲教堂里的肃穆,有序排队一个个虔诚忏悔的场景,我该忏悔什么呢?过去的积累与沉淀,心中留下了很多的营养,却也同样渗杂着杂质,把心灵清空,还原人性本真,找回那个真正快乐纯净的自己,那该多好。

悠扬的琴声传来,这个暖暖的周末让人舒畅,这一方飘着书墨香的空间让人如此痴恋,浓雾笼罩着大地,但心中的明灯已然开启,这个生机盎然的阳台,这样温馨舒适的画面,不就是自己毕生的追求吗?!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最精彩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最精彩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挟雷霆万钧之势登陆近日中国银幕,引得群情激昂,一片振奋,据说有望成为今年年底进口片中的一支有力的“强心剂”。

该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以“二战”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为蓝本,真实而震撼地还原了美军在日本冲绳岛战役中所遭遇的一场最残酷、惨烈的战斗,塑造了一个传奇而另类的战斗英雄。剧情相当燃血: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应征入伍的虔诚的基督徒德斯蒙德·多斯拒绝当手持武器杀人的战士,而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医疗兵身份从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单凭一己之力救出75名伤亡士兵的传奇故事。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宏、细节逼真,充斥着具有强烈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血腥、暴力镜头:除了对于战场上形态各异的伤亡方式、断臂残肢不断加以纤毫毕露的近距离特写,成功提高了战争片的恐怖等级之外,该片对于战斗中的火团的威力、破坏力、杀伤力的精心设计与着力表现亦确实赋予了战争片新的景观,产生了视觉效果上新的冲击力,令观众大呼“刺激”“过瘾”。因此,本片在北美上映后口碑和票房爆棚,被誉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但与此同时,一种将其视为“反战片”的论调也甚嚣尘上。

“反战”之说何来呢?恐怕直接来源于观众对影片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这一形象及其行为的理解。德斯蒙德在影片中独特而鲜明的形象标识是“反暴力”,他最重要的原则与信条就是生命高于一切,因此绝不拿起武器杀人。这也是他有别于一般战争片英雄主角的地方。他的“反暴力”态度坚决、意志坚定。即便遭遇被集体孤立、被他人误解、被军队审讯、监禁,他的这一原则始终不为松动。

然而,“反暴力”是否等同于或必然导向“反战”?影片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并不清晰、一致的回答,这也成为人物行为逻辑的矛盾之处:德斯蒙德一方面表现出坚决的“反暴力”姿态,要作一名不拿武器上战场的医疗兵;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积极参战的热忱——为此,他不顾父亲的劝阻,不惜果断离开心爱的未婚妻,不怕来自军队的各种打击、排挤,甚至军事审判,坚决踏上并非无可选择的危险之地,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参战的自觉性。而驱使他如此义无反顾地参战的动机,来源于他对战争的认识。影片中,德斯蒙德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参战的责任和义务。“太平洋战争”作为一个有力的提示,揭示出德斯蒙德参战的契机以及他关于战争(至少是他所参与的这场战争)的信念: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这场战争中,(因日军偷袭珍珠港而介入“二战”的)美军代表着正义之师,每个热血之士应该为美国而战、为正义而战、为荣誉而战,这也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这场战争的合理性、正当性。正因此,当军队因他匪夷所思的参军意愿无法同军队规则相容而对他劝退时,他深以不能上战场为国效力为耻。可见,把参战同爱国划上等号,是德斯蒙德坚信不疑的潜在认知,代表着某种程度上将战争合理化的倾向。这种战争观的陈腐、落后、危险,不言自明。历史证明,它恰恰是煽动战争的思想催化剂,也是当权者、政治家常常用来鼓动战争的阴谋伎俩;对其危险的恶果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否则,难保历史悲剧不会重新上演。

就影片中的主人公而论,尽管他坚守了自己不拿武器杀人的信条,但他并没有、事实上也难以用这样的方式(仅凭个人的信念的感染力)扭转或阻止其他人(比如他从战场上救下来的那些伤兵)的行为选择以及崇尚暴力的战争观;事实上,恰恰相反,德斯蒙德孤身从火力密集的战场上奇迹般地救下75名战友的英勇事迹和英雄壮举,在客观上产生了对美军将士极大的激励、鼓舞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对战争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中的表现是,在钢锯岭首攻惨败之后原本士气消沉的美军,在德斯蒙德传奇事迹的鼓舞之下,迅速重振军威,组织了二次强攻钢锯岭的战斗,并在德斯蒙德的战前祈祷和再度上战场之后勇往直前的行为的带动下,赢得了胜利。所以这个形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其反对杀戮的自觉的人道主义力量(亦即他“反战”的依据),也有某种程度上、不容忽视的、潜在的战争煽动力量。这恐怕是一味在影片中对主人公作英雄化、神圣化的“加魅”的创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事实上,不仅主人公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反战”态度,而且从影片一味地颂扬其精神信念、价值立场之崇高的态度可以判断出,影片创作者对于主人公行为中所潜藏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也缺乏足够的洞见,也就是说,影片(创作者)同样没有表现出清晰、深刻的“反战”立场或自觉、深入的反思战争的倾向。

把《血战钢锯岭》当作一部反战片的观众,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被影片不加节制地对主人公英雄化、神圣化的“障眼法”所遮蔽、迷惑,从而“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地指鹿为马了吧!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

电影重新离开了大量的绿背景CGI技术。扎扎实实的拍到每一个爆炸,每一条血管被割掉后的喷张。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最真实的展现二战的人间炼狱。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慢慢铺展的剧情,让很多有人回想起了电影战争片的黄金时代。那种久违的古典烈酒的滋味!又重新回归了!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叫德斯蒙特多斯的士兵拒绝拿武器上战场,只救人的虔诚基督教教徒。

那么真实的德斯蒙特多斯,和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德斯蒙特多斯有多少出入呢。在搜集网上和观看过关于多斯的纪录片后,给大家罗列了重要的一些部分。

1.关于“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or)

“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多斯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所以多斯成了第一人。之后在越战时期,曾有两位士兵也效仿,分别是托马斯贝内特和约瑟夫G小拉普安特。可惜的是他们在越战时期就牺牲了。

2.关于多斯童年阴影

多斯的童年确实有阴影,他的父亲酗酒,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大萧条,整个家庭弥漫着恐怖。终于有一天多斯的爸爸和多斯的小舅舅(多斯母亲的弟弟)都喝大发了。于是多斯的爸爸拿枪差点杀了多斯的小舅舅,而这时多斯的母亲上前去阻止了(并不是多斯上前阻止的),之后多斯的母亲报了警,多斯这时候才回到家看到了后阶段发生的事情,他的爸爸被警察铐走。于是多斯决定从此不碰武器。

而电影把这幕变得戏剧化,多斯的父亲拿枪想要干他母亲...多斯上前阻止。

3.关于多斯和他老婆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她母亲的感染。而在多斯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罗西。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一位士兵看上一个护士,护士爱上了血气方刚的士兵。

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多斯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

而多斯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多斯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也就是说多斯是结完婚办理婚礼收完了红包以后才去服兵役的。电影中多斯因为不愿携带武器而不能参加婚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而在现实中,他在去战场前确实有2周的探亲假,但貌似被拒绝了。最后只给了3天。

4.关于钢锯岭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里面更详细的展示了日本人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岛挖的盘丝洞。在钢锯岭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所以美国人刚上岛的时候,对这些悬崖峭壁很是头疼。

于是多斯和另外两位士兵一起用货网做了一个简易的攀岩的道具。而这个道具在电影中多斯到战场时候已经有了,而且还相当的完整,但现实中,这个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简陋。

5.关于战友

现实中和电影区别不大,战友在初期非常排斥多斯这种不拿武器的做法。觉得他装腔作势,装上帝,你谁呀你?!所以大家都嘲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拿鞋子物品砸他。至于电影里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也是为了戏剧需要。在军营里被打成这样,是要受到严重的军规处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全片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场景就是:

德斯蒙德所在的部队在前往钢锯岭的路上,一行人载歌载笑,暴露狂“好莱坞”还在和战友插科打诨开玩笑。

就在这时,迎面驶来一辆坦克开道,紧接着后面跟随几辆卡车,或是载满层层叠叠的死去战士的尸体,或是载着失去胳膊、头上包裹着纱布,军装沾满已经凝固了的鲜血的伤病员。他们的缄默和木讷的神情和作为接替部队的新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斯蒙德的战友们见此情形后,还未从刚刚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的笑容凝固在了脸上。德斯蒙德第一个脱下钢盔向刚从前线上下来的战友致敬,随后其他战士也脱盔敬礼。

因为他们知道,明天的自己,很可能也会是这副模样--残臂断肢或是马革裹尸。

不得不说,《血战钢锯岭》具有我看过的最长的对战争场面“毫无保留”的刻画,将一副血淋淋的战争图景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上次让我看得心揪的战争镜头还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片头士兵在海岸登陆的那个场景。记得有个士兵刚爬上海滩,就被飞过来的弹片直接打断了整个右臂,他下意识的用左手捡起自己的残肢,然后木讷的在原地徘徊了一圈,不知道该继续前进还是往回走。

然而,这次老梅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长来表现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真实的战争,真的是太让我触动。

听过一句话,“那些喜欢战争的,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

最后,还是感谢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吧。

愿世界和平。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他只身一人,曾无数次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曾无数次体力不支而倒地,又曾无数次依靠那不破灭的毅力顽强地站了起来,只是为了多救一个人。

他就是二战中只身一人救了75人之多的美国军医——戴斯蒙德。道斯。而今天,我观看了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血战钢锯岭》,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谁也没有想到,影片中那由救生绳组成的简易滑降装置,会拴紧75人的生命。

最令我震憾的地方是道斯竟是在零武器,赤手空拳的情况情况下,在炮火满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钢锯岭救下了那75人的。

他说:“我是一名军医,是为了在战场上多挽救一条生命,而不是杀人,那怕下一秒我会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我也决不会用枪去对准那些妄图想杀我的敌人。”

他说这话时十分镇定,就像这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一样,但我深知它并不普通:允许别人轻易夺走他的生命,也决不允许自己去夺走别人的生命,也决不妄图去夺走别人的生命!

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对一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是的,我小声地对自己说到。回想起我们现在,相比道斯,我真是自愧不如。

最近这几个月的新闻几乎都被一个主题所承包——学生跳楼事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年轻生命消失的原因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人大多数为中学生,步入初中,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本是灿烂的笑容,由于家长和老师的无限期盼,变成愁眉苦脸,终于在顶不住压力时暴发了,但他们却选择了一种最愚蠢的方法——自行寻死。但他们哪里知道,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他们历经磨难后,面前便是一条光明大道。

可惜,年轻的血液还没有沸腾,就变成得冰冷,这样值得吗?不尊重自已的生命也就罢了,但你想过没有?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当他们一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会拥有大好的未来,却因为一时糊涂就一命呜呼。那流的不是泪,而是血。那伤的不仅是你们的身,而是父母的心啊!

是啊!宠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付出了一辈子的掌上明珠就这么没了,谁不心痛啊!你们知道吗?你们这么做也是不尊重他们的生命!难道你们忍心吗?如果不忍心就请你好好地活下去吧!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会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明亮、蔚蓝,才会让我们的未来充满美好而走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