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观后感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观后感问题。

分享

浏览

12817

作文

34232

宇宙与人观后感

全文共 1889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哥伦布,他当时为了给生活带来发展,相信地球圆说,便要环航地球,探索出一条丝绸之路。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既要探索我们的宇宙。

《宇宙与人》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由《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诞生是在宇宙运动了N年之后,宇宙的运动造就了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然后再经过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体的生存与灭亡,例如恐龙时代,人类就慢慢地诞生了。人类的诞生一步步地在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的意志发展,并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措施避免恐龙时代的悲剧。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触摸宇宙,弄清宇宙到底是什么模样。但是始终受到科学技术以及思想的制约。直到今天,人们的思想的高度解放以及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才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使我们能够静静的坐在屏幕前,仔细欣赏这个宇宙的形成,地球的演化,以及我们人类的发展。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最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物质"大作坊",它的最值得骄傲的产品就是人类。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坚决排斥附加和主观臆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既然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那么就涉及到怎样来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此时就显示出强有力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上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世界才会被我们充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正唯物主义的学的指导下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

世界是发展的,是变化的。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辨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世界是客体,人类是主体。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长期与自然斗争的活动。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这些对自然的正确的意识并且掌握了正确认识自然的方法。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只要正确的运用这些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一定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我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因。

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我们应该好好的看看俞孔坚的《回到土地》一书,主张生态环保和节约的设计理念,呼吁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大地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却不能容许我们向她疯狂的索取,自然索取的同时必然在对自然进行着破坏,这样最后必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焦点访谈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引言: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已家喻户晓,而享誉天下的中国品牌则凤毛麟角。为更好推广经验、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近日,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组织“中国品牌”大型报道,集中大篇幅报道伊利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树立“中国品牌”的做法和经验,为广大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参照样本。

“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像伊利那样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创新驱动,内外兼修,全面兼顾,才能够夯实基础,树立形象,既赢得今天的市场,又获得发展的潜力!”4月8日和4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连续两次聚焦伊利集团,以伊利为例研讨了将中国品牌做大作强的经验。

“我们和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创新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反向再回流到中国的市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介绍了伊利的“反式创新”经验:运用全球资源、全球智慧,开展创新体系建设,打造赢得全球信赖的“中国品牌”。

树立中国品牌是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伊利通过“内功”与“外功”共同发力,已经成为行业的巨头、消费者心目中高质守信的标杆。

“品牌,实际上就是顾客对于一个企业和它的产品建立了信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说。在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年度中国商品销售结果统计显示,2014年,伊利集团在全国乳制品综合市场、奶粉市场、冷饮市场、液态奶市场以及儿童奶市场5个市场占有率第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消费市场格局的变化,更代表的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度。

伊利集团目前已经是全球乳业10强中唯一的亚洲乳企,被国外权威机构称为“引领中国市场成为全球乳业的中流砥柱”。如今,伊利的全球战略被称为“全球织网”,构建了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全球市场体系三大体系,在世界乳业三大传统板块欧洲、美洲、大洋洲都进行了战略布局,核心是用全球最优质的资源服务市场。

《焦点访谈》节目同时强调,虽然进入国际视野的中国品牌日益增多,但当今绝大多数全球品牌仍为西方企业所拥有,我国品牌上数量还不够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在乳业等领域,有一些中国品牌如伊利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而在更多的领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伊利”这样的中国品牌。

在节目中,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刘卓慧特别强调创新对中国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她说:“近百年来品牌打造的历史,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深刻体会也是这样,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自己去创新,这样我们的品牌像拳头一样,才能打得响。”在创新战略驱动下,截至2014年底,伊利集团授权专利数量总计1682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74项,发明专利364项,发明专利的授权率继续稳居国内乳品行业首位。

在接受《焦点访谈》节目采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品牌建设是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要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央的这一系列指示就充分说明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对我们品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他特别强调了品牌的“内功”:“品牌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伊利经验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伊利致力于打造最完善的管理监控体系、国际最严格的检验标准、所有产品的全程追溯、透明化的监督平台,生产出一杯又一杯代表着安全、健康的“中国制造”牛奶。

“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形象的名片。”归根到底,品牌过得硬、叫得响、有底气还是来自于质量和信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经济要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这个过程既是对市场活力和潜力的激发,也是品牌孕育成长的巨大机遇。伊利目前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全球乳业10强。希望在众创时代能够有更多与经济发展成就相匹配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用实力和口碑赢得市场的尊重。

全球织网、创新驱动、质量领先……伊利在创建中国品牌的道路上“内外兼修”,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乳业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全球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认可。此前,人民日报在头版介绍了伊利集团打造中国品牌的做法,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中央媒体先后报道了伊利集团通过国际化发展,树立中国品牌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大阅兵观后感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9月3日,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贺祖国抗战胜利70周年。

今年的阅兵式最大的意义在于纪念反法西斯既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既为了缅怀在战争中死难的同胞和为了和平英勇牺牲的人们,又旨在震慑不肯放弃军国主义和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某些国家和势力,同时也是在警醒国人,国虽大,忘战必危。如今的经济形势,虽然看着世界和平,但是外有欧美的反华实力,内存国家的领导腐败。无论内外,我们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在纪念抗战胜利牺牲的人们的精神的同时,我们还要发挥这样的精神来进一步建设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抗战胜利70周年的检阅式才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珍宝,也是汉语的文字精华。国学名士,是一场考验,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是文化的传播,是知识的训练。

从我国第一个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后,诗歌文化开始在中国建立起来。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足以体现诗歌的历史是悠久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了韵味和文学气质,雅俗共赏。

国学小名士的举办,贯彻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的访谈文化的基本知识。十八大确立的会议目标,就是下一个文化发展的方向。

年龄不一,却拥有着相同的骨气。一同站在知识的舞台上,展现最优秀的自我。设定了不同程序、规定的环节根据自己的实际积累随机应变。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没有非常的聪明,真正的成功在于日常的积累和努力。“积累日常,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学’,也是学的含义。

“借我一元钱吧。”面临着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只有两个:借或者不借。答案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回答的理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理由很简单,它就发生在这个小学生自己的身上。小时候一次玩耍,他和妈妈走丢了。是一位大哥哥帮助他找到了失散的妈妈。对那个大哥哥而言,也许仅仅是举手之劳。但就是这个举手之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他。所以,面对这个问题,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借。”爱,是具有感染力的,可以传递。

中国有些传统文化,我们有了解多少呢?也许是一个,也许是两个、三个……根舞台上的他们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的表现就代表了中国,我们的进步证明着——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正在进步,一步步走向繁荣。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知识,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日我观看了电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了解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创作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革命情怀。

影片展现的是在一九四三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年仅19岁的小分队队长、共产党员曹火星,率领三人深入边区一个小山村霞云岭堂上村,与当地党员干部,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地说服人民群众及回乡的爱国国民党士兵、原村长魏国民,成功协助建立基层民主政权。

与此同时,采集民间音乐,开展文艺创作,利用文艺的形式进行群众革命教育理论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并且通过民主的形式解除了童养媳杏儿与钱六子的包办婚姻,解放了群众的思想,树立了自由的个人婚姻观念。在此期间,曹火星见证了同志丁凯为了争取时间让钱六子通知人民群众及时在鬼子扫荡之前及时转移而英勇就义,老村长为了消灭鬼子与敌人共赴雷区、慷慨赴死,并用血的事实教育感化了被国民党蒙蔽的魏国民,使其最终认同了共产党的主张,并在与鬼子的遭遇战中成为了真正的抗日英雄……,正是这一系列血与火的洗礼,使曹火星深刻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员为保家卫国所做出的伟大牺牲,最终,他终于将崇高的革命理想与个人的音乐才华相结合,创作出了不朽的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这部电影只有短短九十分钟,并没有恢弘壮观的视觉效果及场景,也没有领袖人物的运筹帷幄,但是这种朴实无华、贴近群众的特点正体现了共产党员所保持的那种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牺牲的革命情怀。正是他们这种为了党的伟大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富强,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使我们党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

目前,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年代,远离了战火与硝烟的考验,但是仍然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最根本宗旨,牢记新时期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牢记革命烈士的事迹,将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对当的忠诚以及未完成的事业继承下来,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服务意识,贴近幼儿,服务大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诠释新时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代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辽艺大型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干字碑》采取倒叙的形式讲述故事:大梨树村的乡亲们在除夕之夜深深怀念带领他们创业致富的好书记毛丰美,以乡亲们深情追忆的视角,将毛丰美呕心沥血为大梨树村带来沧桑巨变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

毛丰美是新的历史时期辽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是“三严三实”的典范,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楷模。他将毕生的经历奉献给了大梨树村,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以顽强的毅力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带领村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将原本荒山秃岭的大梨树村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如今的大梨树村山清水美,老百姓生活富裕。

该剧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用新颖别致的舞台美术、多维的艺术空间塑造了一个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演出现场十分感人,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被毛丰美的事迹深深感动,大家热泪盈眶,用掌声回应共鸣。通过先进事迹和多维空间艺术的结合,让观众与“干”字精神产生心灵沟通。

今年3月,中央组织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向毛丰美同志学习。为响应这一号召,辽宁省文化厅组织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组成全省最优秀的创作团队,通过舞台剧的独特形式,艺术地再现毛丰美的先进事迹,赞颂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基层领导干部的坚守和“干”字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本报去年曾发表长篇通讯《百年守望》,深情讲述叶氏家族的故事。通讯中说:“一百多年过去了,海峡中来来回回的船只在变,守塔的人在变,始终不变的,是守塔人的情怀。”

出生于1940年的叶中央21岁正式上塔,辗转守护过浙东海域半洋、花鸟、白节山、鱼腥脑、菜花、七里屿、太平、大排山上的近十座灯塔,用闪烁的光亮温暖了一个个航道。在绵延一个多世纪里,他的祖父叶来荣,父亲叶阿岳,儿子叶静虎,孙子叶超群,都登上岛山点亮光明,刻写灯塔世家的“百年孤独”。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颇具影响力的一个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本次评选投票到2017年1月5日23:59截止。如果您被“宁波守塔人”的事迹感动,请登录央视网“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专题页面,为“宁波守塔人”投上宝贵的一票。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少年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言。毛泽东面对当时黑暗社会,渴望治理国家,大展宏图的政治抱负。对于我们来说,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共产主义者,更是我们青少年崇拜的偶像。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六岁时就干起了农活儿。无论放牛、打柴、种菜、收割样样都行。

而我呢?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从来不帮爸爸妈妈干活,还淘气、顽皮。想到这里,心里十分后悔。读了《少年毛泽东》这本书以后,心里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决定从此以后不再淘气了,好好学习,要勤劳一些,帮爸爸妈妈多干点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向伟人毛泽东那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他是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从黑暗的帝国主义手里把受苦受难的全国人民解放出来,使广大劳动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而我们呢?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下,更应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淬火成钢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剧我看了四五遍,涉足比较深,体会有三点:一、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二、难点变成亮点;三、强强联合,产生1+1大于2的力量。

电视剧说三句话:第一,主题鲜明,主线清晰。该剧反映的不是两个方面军的会师,而是三个方面军的会师;是六次会师,大会师是高潮,集中反映的是高潮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该剧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

第二,导向正确,旗帜鲜明。凸显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展现了全党全军的大团结、大统一,弘扬了长征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信念。这部作品是制作方心血的结晶,是一部不忘初心的精品力作。

第三,贴近历史,实事求是。这段历史是中日民族矛盾、国内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党内外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从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作为次要矛盾的,这部剧抓住了主要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闫妮美容针观后感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美容针》是一部速食快餐电影,名字无奇得都没打算让人记住,并没有任何广告策划宣传,只有万达的其他电影开始之前做了些推广,闫妮主演,讲的是少女心大龄未婚女青年的姐弟恋故事。

当女神走下神坛,青春不在,这是一个恐怖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闫妮在剧中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出了小说的作家,人过40,养着两个死去姐姐的拖油瓶,能做的工作就是超市收银员,靠着打游戏认识了小鲜肉男主,发生了一系列爱情又狗血的事情,现实中这样的“作家”不知道是否存在,可这样的文青却大把。

想做文艺青年,高中文化就够了,在书店里装模作样地捧着书,喝两杯奶泡占三分之二的咖啡,拍几张美图秀秀照片,就可以了。

前天某大V微博回答了一个82年迷茫男青年(暂且称之为男青年吧,总不能把自己的同龄人称为“中年人”,那太操蛋了)的问题:

“35岁的我无一技之长,该怎么办”,问题中该男青年已过而立,每个月挣2000元,换了好几个工作,未婚无房车,不知道未来怎么办,评论里一片骂声,声称“即使在三四线城市,每个月2000元收入都是罪恶不思进取的”。

然而他们大概忘了,许多四线城市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这种让千万父母艳羡的工作,他们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看报纸端茶倒水互相推诿扯皮中,就过了而立、不惑,等待着不知哪一天会出现的大裁员降临到自己头上,抢在那之前,安然退休,越来越厚的脂肪阻挡着外界信息的摄入,唯一与他人的交流大概就是打王者荣耀。

这电影让我想起每年生日都会看的《立春》,同样是大龄未婚文艺女青年,《立春》是敢面对现实的,《美容针》却是给逃避现实的伪文青看的。

《美容针》完全没有像《立春》中描绘出的王彩玲那种挣扎、纠结、妥协、被践踏的绝望,仿佛告诉还没大龄的那些文艺女青年,你真的可以依靠在超市收银、在网络上写写耽美文,就能养活两个高中生,住三室两厅的大房子,还能资助一个非洲儿童,打游戏还能谈恋爱,仿佛你真的下定决心去写小说(或者练习演唱、练习舞蹈、练习绘画、学外语、做瑜伽),就能出小说,就能成功,伪文青们最相信的是“只要我愿意,分分钟可以做成全世界最牛逼”,仿佛你真的可以出一本小说就能从此心无挂碍地去非洲旅行。

就像那些相信一个女孩子怀揣7块钱可以穷游横穿川藏线的人。

就像那些相信旅游攻略里加了18层滤镜的风光照,去了却只看到中国人的观光客。

“人类总是容易在某一个年龄段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无人能及。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你,你觉得自己是一尊尚未被开采的金矿,熠熠发光,只等着懂行的人来赏识。你觉得自己不同于他人,比他们更有见识,更有勇气,更有态度。未来这个世界一定是属于你的。”——暖小团

展开阅读全文

一路向南观后感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指出该片的一些问题:

1.剧情没有重点,没有由始至终贯穿的一条线,唯一可以称之为线索的毒贩事件出现的太晚,结束的匆匆,给人一种浮在表面上的感觉。其他的剧情部分基本是平行的,没有起伏。

2.人物塑造的不够立体,有标签化之嫌疑,而且男主(图游游)人设有一点令人不解,比如说明明是个高冷的学霸却禁不住别人一句劝就去了酒吧,去酒吧又禁不住别人一句劝喝了酒,看起来很没有原则的样子。而且除此以外就没啥特点了,可能稍微有点萌?另外一个男主就是屌丝,反正除此以外找不到别的形容,可能是因为片长的原因,人物非常平面化的。

3.配乐混乱,好几次出戏,除了片尾曲非常好听,并且明显跟前面的配乐不在一个风格和格调上以外,配乐乱七八糟的给负分。

4.最要命的是逻辑有些地方有错误,比如毒品那一段,混着水喝海洛因我不确切知道是怎么样,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就算要不了命他们也会就此上瘾毁掉下半生,编剧可能没考虑到后面的问题?

再指出该片的一些优点:

1.总体来说每个演员的演技还是基本可以看得(不过我很怀疑是因为本来人物就没什么深度不需要太用力)但是如果仔细了解一下,还是可以知道本片的双男主在剧中的性格和现实中的性格还是差距比较大的(顺手推荐冯建宇,他到目前为止在一年的时间里饰演过四个角色,每一个都带个人完全不同的感觉)。非常出乎我意料的张晓林和那个贩毒的小弟演的很到位?或者说让人不出戏?

2.笑点的确还是有的,虽然并不是非常高级的笑点,非常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并没有非常恶俗的死命卖肉或者死命卖屎尿屁,这个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且偶尔还有那么两句算得上还有道理的话,比如说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好都在看你笑话。

3.片尾曲非常好听,出乎我意料的好听,声线性感,已经在单曲循环了。

总的来说缺点比优点多,对电影有高要求的人不适合观看,但是就着泡面可以姑且一看。对于一个全新的影视公司(k+)和一群刚刚开始演艺道路的演员,总体还是不功不过,给3星。

展开阅读全文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制片的电影《迁徙》。在这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鸟类迁移的艰难,竟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影片里的风景拍得美极了:有湛蓝、广阔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湖水;洁白如玉的雪山;还有那优雅的仙鹤展翅翩翩起舞,看那姿态似行云如水,轻盈、舒展;再看那高贵的天鹅头颅相抵,与水中的倒影、交辉相映;最后再看那成群结对的海鸥一起飞行,气势磅礴。

在《迁徙的鸟》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在亚马逊丛林里有很多只鸟被可恶的人类抓住了,不过其中有一只机灵的鹦鹉偷偷的用嘴打开笼子,逃脱可恶的人类的手掌心的场景,有趣极了!

[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我看了电视上播出的“2017年度最美孝心少年”节目,深受感动。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十一个名字犹如十一朵花,绽放在我的心间。

当我们还乳臭未干,偶尔躺在妈妈怀抱里撒娇的时候,他们却早早地承受了厄运的考验,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当我们无忧无虑地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他们却背着木柴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当我们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时,他们却做着许多与年龄不符的事情:做饭、耕地、送票、卖烧烤,甚至在关键时刻把自己的骨髓献出来救母亲……

让我最感动的是家住重庆的十四岁女孩吴林香。她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继父留下一个5岁的弟弟出外打工,妈妈患了肺癌,外婆和外公身体又不好,照顾一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吴林香那小小的肩膀上。她的妈妈经常因病痛苦万分,她总是微笑着安慰妈妈,从来不让妈妈看到她哭时的样子。()但病魔还是夺走了她母亲的生命。尽管命运如此坎坷,她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她说:“我以后要当一名医生,救许多像妈妈一样的病人。”这就她努力实现的梦想。

看完这个节目,我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想:他们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孝心。相比之下,我自愧弗如。父母养育了我,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不仅要感恩,还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今后我一定会好好地学习,关心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也成为一个最美孝心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

全文共 5521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故宫文物观后感(一)

刘泽华

一部2016年1月份出的纪录片,却到了2016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电影版,三集纪录片+电影一气呵成,不亦乐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纪录片式电影,应该属《可可西里》了,保护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员根据真实事件外加一些记录镜头拍摄而成,多少还有一点"演"的成分,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确是实实在在的纪录片。

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因为过于真实,虽然主题明确,但一般没有剧情,或者剧情比较琐碎,在电影院这种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搬到大荧幕上。由于这个片子在B站反映强烈,也在国内得到了不少的美誉,导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辑了一下(包括新的镜头和叙事,不是3级纪录片简单的拼接),搬上了大荧幕。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纪录片适合在电影院上映。

1、历史感。

大部分纪录片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来介绍主题的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再用被摄者的角度对主题加以强调、表达,增加纪录片的感性维度或理性维度,让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了解。但这些主题大部分或是现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来感)、温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们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点独特的地方,他的主题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宫"两个字,看完给人还有"我在故宫被人修"的感觉。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师傅,还有故宫的"文物".

木器组的屈峰在片中说的很好:"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的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 ,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最早就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中国古代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个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当中。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乾隆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修复前后对比。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修好的钟表在橱窗中展览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他说:"钟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是会动的,我辛辛苦苦修复了这么久,到最后还是只能安静的摆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时刻,但是面对镜头前王津师傅的自豪和无奈,强烈的共鸣还是有些让人眼眶湿润。

电影版删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让你去感受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为故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平常去游玩的时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着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过着另一种生活,只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来老师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没有爆炸。那些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东西,你不但不会错过,甚至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错过,因为他们太重要了,以至于总会被你发现。

感谢导演萧寒,为我带来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和电影。

特别感谢纪录片中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和书画修复组的杨泽华老师,短短的纪录片,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

杨雪

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发光

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观后感《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进,想走近。

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中国皇室的审美真是奢华。即便对中国文化没有一点常识,也依然能从精细的技艺中,读出其耗时之长与价值不菲。

这面屏风是康熙六十大寿时,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孙子送的祝寿礼物。正面用明黄色绸作底,绸上绣满了不同形式、总数过万的"寿"字。

生机

第一集中的王津老师,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自己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此时此刻从他身边川流而过的游客们,又如何才能想到:正是这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精瘦的长者让他们眼中无比瑰丽、趣味盎然的国宝钟表得以复原,犹如再生。让树木掩映下的大门打开,让河水湍流、船只航行,让每只小鸡都挥动翅膀,让天鹅扭动身姿:那才是它本应有的鲜活的生命,那才是王师傅修复它的精髓和意义。

最感染、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他们的高超技艺,而是修复师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严肃而沉闷,却意外地幽默平和。向上的热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份职业饱含着旺盛生命力。他们在延续,在传承,让人安心,让人放心。

相知

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相知。他们不仅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品格意志。用自己的修养与眼光去看待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理解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不知不觉注入自己的痕迹。品格不同、审美不同、心境不同,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修复结果。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正是这场奇遇,才注定了这些文物拥有生命。修复师握着灵性的文物,他们与文物的缔造者们对话、与文物本身对话。时不时体悟着文物的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

因为有了人,每一片砖瓦、千年瑰宝、紫禁城也才有了生命。只有人的制作、人的欣赏、人的赞叹、人的传承,才让他们拥有了灵魂和生命。纯粹的物件永远是死的,人的情感永远是活的。

附上屈峰的原话: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感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还有大量修复人员工作的细节捕捉。比如,令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漆器组的人员修复乾隆御稿箱。

你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清理完之后的样子。普通的雕漆,有十二层黄,二十五层的红。而御稿箱漆层厚度有一百二十层左右,表面一层红色,中间一层黄,下面一层绿,底漆为黄漆。雕漆的工艺也相当复杂,整体是皇家用的云龙纹,工艺水平和制式都是顶尖的。虽然文物修复过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是其背后的艰辛无人能懂。几乎所有的漆器和制作修复人员,都要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生漆: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变成褐色;数小时,形成漆皮。生漆需要经过炼制后,加颜料才会更适用于文物的着色。

这真叫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在藏馆里叹为观止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联想到:若没有这群朴实无华的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补和维护,藏品又怎能闪耀出瑰丽的光芒呢?

在此感谢他们灵巧的双手,还有和手一样澄清透明的心灵。

温度

纪录片记录着这群有意思的人,还有他们手中的代代传承。如今早已见不到的师徒制,依然存在于故宫这门久远的手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来到这里,有了自己的师傅。这是传承的温度。正因为有他们,才能有修复的新生。文物从过去走来,又拥有无尽的未来。超越了时间的禁锢,文物修复恰好活在此时此刻。

纪录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经延续了千年的技法,朴素而有效。在高科技盛行的当下看着这些传统的方式,感觉特别有意思。制浆糊,晾树漆,用猪血等等,这也是传承的温度。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需要这样的传承,更需要从中获得新生。

作者:杨雪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

作者: 罗崇杰Loh

今天一大早起来,我就被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种草了。

下午叫了顺风车,去看这部电影。看完,坐上回程的顺风车,司机是个小姑娘问我,hey,你刚才在看什么电影?

我说,一部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那有什么好看的?

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对我来说很好看。有些话像匠心、用力活着这样的词,在我口中语言又止。我和她说,就是整个电影就在放故宫里负责修缮的各个部门工作、感悟还有生活。

她说,那看点是什么?

真实。

我想给你展现其中一个镜头:

这是在故宫负责钟表修缮的王津师傅,日常工作就是修钟。

最近新进来一钟,人要求是还原其原来的机理。他说,钟这种文物和其他字画雕塑不一样,你要还原成本来的样子,还得让它动。

修了几十年的钟,每一口钟都像是他的宝贝,他认真专注。

有一次,故宫文物外出展览时,一位老先生硬是拉着他,要问他故宫有没有像他手上宝贝一样大的?他开心的摇摇头,说没有,高手在民间。

事后,回顾,王津说,找我验证的人多了,这些藏宝的人儿,就想表达出他们自己有故宫没有的东西。想想故宫的确是藏宝的顶尖水平,可是外面的东西肯定比故宫多呀。

终于,贯穿影片的那口钟修好了,是一口西洋钟,上面还有热带雨林一样的画面。

这口钟放在博物馆展览时,王师傅隔着玻璃对着自己的作品说,一个人工作也就几十年,没有多少人有幸碰到那么几件大事,能参与进去,这样想想多好。

毕竟我不是写影评的,其中的一个故事讲完了。我想聊聊我的感受(全是鸡汤)。

插句题外话:

昨天晚上和一朋友聊天,聊完我发现,在来地心引力工场的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编辑和原创的文章近 25 篇,相当于两三天一篇的节奏啊,想看文章请关注地心引力工场"ID:dxylgc")狂写文章的工作,给我带来聊天唠嗑居然能够源源不断讲话的资本,关键还挺有逻辑,顿时有点小嘚瑟。

我发现刻意联系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方法。

我每次工作到深夜,都会去翻翻我的朋友圈,发现很多朋友:红衣、V先生、菜菜、慧敏、千聊薛院长、蔬菜、卓娅(不胜枚举)等等也是大半夜发着朋友圈,聊着自己专注行业的思考,尤其是最近让我感动的西西,每次看他的朋友圈,你除了喊一声牛逼之外,更是感慨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精力。

我也有很多在传统行业工作的朋友,在我选择工作的时候,告诉我,崇杰,你要学会隐忍,不要像个小孩子一样,不要想着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站在你的角度出发。

我和他说,我不是这样的,我喜欢新媒体行业,沉浸的是自己的爱好,而不是工作。换一个维度就是,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顺带幸运的是还有个老板愿意为我的爱好买单。

写不下去了,希望有机会我能和你好好介绍我自己。

(完)

展开阅读全文

《惊天危机》观后感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影迷的老朋友,罗兰·艾默里奇的大多数电影在我们心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独立日》直接开启美国总统亲自上阵打怪兽的模式,《后天》、《2012》则用毁天灭地的方式教会观众什么叫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或许《史前一万年》太过艰深晦涩了点,但是没关系,因为他又带着《惊天危机》回来了,重新告诉观众,告诉中国的导演们,什么才叫做好莱坞大片的经典格式!

作为斯皮尔伯格与迈克尔·贝的中间值,罗兰·艾默里奇导演向来最擅长的就是古典又扎实的剧情片叙事,与紧凑、充满想象力的动作、特效场面的结合。不同于斯皮尔伯格的思辨和沉重,艾默里奇向来都是深入浅出,从最平凡、最平淡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亲情,比如勇气;也不同于迈克尔·贝的狂汗滥炸,艾默里奇的动作特效场面往往都用再刀刃上,或许不会有《变形金刚》那么猛烈,但是绝对不会泛滥、无节制,而且往往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一照面就直摄人心。

《惊天危机》最大的噱头在于攻陷白宫,其余段落则象是许多经典好莱坞动作片的集合,比如大反派有《勇闯夺命岛》的胸襟,黑人总统的骁勇则来自《空军一号》,至于男主角钱宁·塔图姆与女儿之间的温情,则象是艾默里奇导演的自我致敬,复制《后天》、《2012》。尽管有许多似曾相识,但是艾默里奇导演还是强于许多其他的二流导演,他能把一锅家常的配料,烹制成一锅道地而且有滋有味的佳肴。这大概也是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至今无敌手的经典格式!

当然,或许这些年被《钢铁侠》、《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等等漫画改编电影吊足了胃口的中国观众,对于打了老半天,连一栋小小的白宫都没能摧毁的《惊天危机》有点小视。没错,对比《后天》和《2012》,甚至是《哥斯拉》、《独立日》来说,艾默里奇这一次可以说是非常仁慈的,整部影片甚至没能“强拆”掉任何一栋大型建筑物,伤亡指数也控制得很好,绝大部分是点杀,最强悍的也不过是炸掉了载有副总统的一架空军一号而已。不过就是在这么小的格局当中,导演还是展现了他超强的调度能力,所有细节一丝不苟,剧情节奏恰到好处,娓娓道来,每一个人物、每一处转折,甚至是每一个细节都有照应,丝毫不乱。比如鲁莽的特工错过了女儿参加仪仗队表演挥舞大旗的好戏,影片最后,就让少女挥舞着总统府的大旗,在全国人民注视下,上演了一场最为精彩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所谓好莱坞电影,就是把一个精彩、有噱头的故事,用最能抓住观众情绪的方式讲述完成。假如只是依赖于视觉奇观,毫无节制、铺天盖地的爆炸、打斗,那纯粹只是想要把观众撑坏的节奏。艾默里奇导演用《惊天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全片节奏井然有序,动作场面非常俭省,而且都出现在观众情绪最为波动,最需要刺激的时间段,大多数的时间,他只是静静地铺排,用剧情还有细节提醒着观众,你应该思考一些什么,应该从一部动作电影中,学会一些什么,比如对家人更多一些关爱,比如更有勇气一点,比如反对核武器,等等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大亨游戏的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这片子绝对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毫无尿点的作品

艾尔帕西诺,霍霍,看看他精到老辣的表演,有他在我的屁股就很难挪动了,那一如既往的沙哑嗓音迸发出极有魅惑力的音节,那直指人心的演说般的交心只为了最后拿出那份地产销售单,让人心悦诚服的在支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唯一遗憾的是,这个角色没有太多的亮点,一个聪明不那么惹人厌的经纪

杰克莱蒙,可谓是其中最出彩,人物性格最饱满的角色,年长且业绩不佳,还有一个病中待养的闺女,生活不易。无可奈何的受着年纪轻轻的后辈上司的刁难,背后铤而走险,这刻画的当真入木三分。相信他心中有坚守的一面,但是职业让他不得不低三下四,满嘴跑火车更是家常便饭,不幸的是闭门羹或是谢客行更多些。他做了大单趾高气扬万夫莫当的豪情,一下子在失口之后让人抓了鞭子转为小心赔笑脸,苦苦哀求,两相照应冲突遽然,看得人心有戚戚然。

凯文史派西,这张脸演一个白痴主管,是不是有点不太配,这是多有智慧隐忍的一张脸!!题外话了。他把一个冷酷无情,睚眦必报的小人角色演的真是丝丝入扣,一开始就不愿对帮助过自己入职的前辈杰克莱曼,哪怕是多么低声下气,好言相说,抑或是激愤不已,悲苦交加,从不动心,知道听到利益交换了,才好不避讳的谈起了交易。毫无领导才能缺喜欢到处big mouth,黄了别人的交易。当然,艾尔帕西诺的交易,本身就带有欺诈性,这是后话。不顾同事之宜,落井下石,大义灭亲秉公执法肯定是说不上,即便他的作法在法律上没错,人情味的缺失让人看着十足的卑鄙,无尽的市侩。

片子本身选材在地产经纪,这趟浑水中,残酷的收益机制,编织的各种谎言,为了赚取佣金不择手段,同事之间相互攻讦,算计。资本主义市场中的金钱至上赤裸裸的展露出来,啥时候我们也能来一部如此辛辣直击的电影

那个社会,一个人可以与你坐而论道,也可以让你迷惑3个工作日到底是多久,一个人可以扮演慈父,也可以是入室盗窃的大盗,一个人因为毫无底气让人骂的狗血淋头,也可以小人得志幸灾乐祸,一个人可以拉帮结派出卖公司利益,却把风险转嫁到别人头上,一个人可以大放厥词秀优越感,更可以直言不讳家庭和道德神马的,都是狗屁

这就是本片让我们看到的扭曲的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过去我总是认为长的漂亮就是美,可是看过《开学第一课》后我不在这么认为了,美是要发自心灵的,外表的美丽只是一个精雕的花瓶,只是用来观赏的,而内心的才是有意义的。

美,在我身边。每天清晨,当我们迎着第一缕风,感受着第一缕阳光,听着第一声鸟啼上学时,我们会看到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体会到了奉献之美;当我们经过公园,看到老人与猫狗共欢,我们感受到和谐之美;当我们听说南方暴雪成灾,许多人们都无法回家团圆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纷纷自发地捐款、捐衣物、食品,当车子连夜赶到灾区,我们看到了灾民们带着幸福微笑的脸,此刻,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心之美;当“嫦娥一号”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飞天梦,飞往月球,并传回第一张我们自己的月球表面照片时,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告诉我们:这是梦想之美!当我们在残奥会上看到残疾人运动员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时,我们也悟到了进取之美。

美,一直在我身边。祖国的锦绣河山,有着气魄之美;广袤无垠的大海,有着雄浑之美;星月苍穹,有着梦幻之美;有着自然之美……当我们身处于如此美景之中,远离世俗喧嚣,心底也会油然而生一种淡然之美……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观察,如果你信心品味,会发现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美,那就是自信之美。美,就在我身边;美,无处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美女与野兽观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学会关爱他人

2017年3月19日,我观看了电影《美女野兽》。在看电影之前我心里想:我一个男孩怎么看女孩的电影。但是看完后让我改变了主意。电影中的故事来源于法国,说的是一个英俊但是脾气暴躁的王子被一个女巫婆施了咒语变成了面目可怕的野兽,只有王子学会如何爱人,一切才能变回原貌。后来美女贝儿为救父亲而答应被野兽囚禁,在一群城堡仆役的穿针引线下,贝儿与野兽从针锋相对到相知相守。故事的最后,当玫瑰花的最后一片花瓣凋零时,贝儿对野兽说“我爱你”,野兽变回了王子。

看了这个电影,有三个地方让我感触很深。第一就是不能以貌取人。故事中的王子就是因为以貌取人而被诅咒变成了野兽。在实际生活中,我也见到了很多以貌取人的事情。见得最多的就是经常有一些销售员,比如说卖房子的,见到一些穿着很朴素的人,就认为人家买不起房子,除了不热情给人介绍,还嘲笑人家,最终谈丢了生意,还留下了不好的口碑。第二个就是不能学加斯顿的行为。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加斯顿想把贝儿据为己有,因为贝儿的父亲不同意就想把贝儿的父亲送到疯人院,然后聚集村子里的人点火炬去杀野兽。最后他就是因为得意而掉下悬崖死去。第三个是要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心。主人公贝儿不仅外表美丽,心灵也美。她为了救父亲而答应被野兽囚禁在城堡内,体现了她的孝心和勇敢。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令王子懂得了如何爱人,解救了自己也解救了城堡。

虽然这是个童话故事,但这三点感触让我知道,从小就应该学会如何爱人,就像爱父母、爱同学一样,这样才能心胸宽广,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傲慢和自私的性格只会害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央视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暑假的结束,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开学日子,在九月一日的这一天,我们不仅重新返回校园,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之旅,在当天的晚上,我们也再一次看到全国中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作为一档大型公益节目,一直以来都给我们带来许多极具正能量,爱国爱党的价值理念优秀节目。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准备开学的同时,也为党的第一百岁生日而感到非常高兴,毕竟我们如今能过在这么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学习成长,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

《开学第一课》自从2008年开播至今,已经度过十几个年头了,几乎每一年,全国都有几百万的中小学生守在等待开学第一课的播出。作为一档备受国民期待的节目,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依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不仅给我们带来许多好看的节目,更是结合建党百年,给我们带来极富观看效果的视觉盛宴,在欣赏美妙的节目同时,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在祖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曲折艰难的险境,但正是有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他们微薄的身躯,给我们带来如今这个繁荣富强的和谐社会。

身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以振兴祖国为自身荣耀,以恢复祖国的历史崇高地位而努力读书。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努力向各位先辈看齐,以他们的事迹作为自己的榜样,以他们的精神作为崇高的追求目标,让自己能够不断上进,积极健康的成长起来,在未来祖国需要我的时候,能够及时贡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已经结束了,但我在看完以后,却有非常深刻的感悟,不仅感动于各位先辈们的无私付出,更是庆幸自己生长在这个美丽的新中国,正是有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我们才能健康的快乐成长,正是有敬爱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出我们如今这个和谐美好的新中国。

我一定要立下宏伟志向,铸就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不仅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也要在今后长大成人,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时,能够在我们敬爱的新中国发展的路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让自己像《开学第一课》的各位先辈一般,为祖国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开学第一课》播放的日子,在家人的陪同下,晚上八点我跟往年样准时收看了这档节目。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带给我的触动很大,不同于往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而这主题也让我明白什么叫做“美”。

世人的美大多都很肤浅,他们认为个人长得好看便是美。其实这是不对的,个人的美,应该是心灵上、道德上的美。只有这种美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变得美好起来。

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无数的医疗人员逆流而行,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地方,为世人筑起最为坚实的城墙。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他们不美吗?正是因为他们身上舍己为人的美德,疫情才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刹住了势头。

对于个母亲来说,孩子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宝物,甚至为了自己的孩子,母亲甚至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而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对于我们的爱护,又何尝不美呢?看着母亲整理自家杂事,为自己的事情牵肠挂肚的时候,这样子的母爱,难道它不美吗?

同理还有父爱,当位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为个家庭的生存而努力工作的时候,父爱的责任依然让这个普普通通的男人美得“不可方物”。

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当我们努力学习,最后取得了自己的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也是最美的存在。所谓的美,它是种精神上的美德,绝对不是肤浅的外表上的美。

正是因为有了美的存在,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到来;正是因为有了美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能安稳下来;正是因为有了美的存在,所以我么每个人才能这么幸福的生活着。所以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我们把美传播出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