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记忆

记忆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记忆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记忆问题。

分享

浏览

2295

作文

7575

永远忘不掉的记忆作文500字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纯真的时光,在这时间的流里,随风逝去。从入学到现在,呆在学校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从现在才懂得珍惜,那份友谊。

我还记得,在我的心灵里,除了父母便是老师;在我的世界里,最了不起的便是老师;在我的梦里,也想当一位慈祥的老师……

班上的吵闹声、聊天声、讨论声渐渐的都化成了欢迎老师、鼓励自己的掌声,老师每次的到来,都是我们内心的期待,现在的分别成了今生最大的遗憾。

校园内的小鸟在喳喳的叫,是在为我们送别吗;树上的花朵在凋零,是在为我们离去而感到伤心吗;东方红学子琅琅地读书声,是在为我们未来加油鼓励吗。

善良的同学们,慈祥的老师们,在今后可能就分别了。我在想: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分别的痛苦,可如今的分离却像利刀刺在我的心上。

一张张照片,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一句句赠言,留下了一丝丝的祝福;一个个笑脸,留下了一个个不可分别的友谊。

学校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学校是充满纯真的地方,学校是充满悲伤的地方。

童年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谊,播种着我们的梦想。

那些留在岁月中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全文共 11347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从北宋到20世纪,文学中的开封城市叙述存在两个传统,即国家性的帝都叙述传统和地方性的市井叙述传统。两种传统和开封的城市地位相联系。一般情况下,城市兴盛时突显其地方性传统,而城市衰落时则重视其国家性想象,凸显帝都叙述传统。

笔者一直有一个看法,即文学中的城市,不仅仅是作家经验中的,相当程度上是被某种想象意义所赋予的。那么,一座城市为什么被赋予意义,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又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通常,这种意义与人们对这座城市的集体性认知甚至是集体性的想象性认知有关。前者表现为一种共同的城市知识,而后者则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中并不存在事物的诉求。不同的意义,通过对城市的不同叙述表现出来。

文学中的开封,肯定不完全来自于经验叙述。因为自宋以后一直到明清,开封作为帝都的故事一直在话本、戏剧和小说中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宋以后文学故事中的开封,一直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城市。即使是赵宋时期文学对于开封的记述,许多也都带有追忆帝都的性质。事实上,自宋以后的文学出现开封故事之后,就表现为两个传统:一者是经验性的,多以地方性风俗讲述为主;一者以帝都的追念甚至是想象为主,表达对于帝都的集体性城市想象。对于后者来说,越到后来,越是呈现出理念性的诉求。

我们对于开封的城市知识,比较集中于帝都的概念上。按照史学家的看法,开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帝宁(杼)居原,自原迁于老丘。”《春秋地名考》中说:“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陈留城北。”也就是说,“老丘”已经是国都了,在今河南开封城市东边不远的近郊范围内。开封原来称为“启封”。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刘启继位,为避讳更名为“开封”。从公元前364年到公元1233年,开封曾经先后作为七个封建王朝的都城。隋时炀帝修筑汴河,得水利之利。唐玄宗时,李白、杜甫和高适在开封结伴游吹台,留下《梁园吟》《古大梁行》等名篇。杜甫有诗《遣怀》:“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记述的就是三人登吹台的情景。韩愈也写过不少关于开封的散文,如《汴州东西水门记》《汴州嘉禾嘉瓜疏》等。前者记述了当时建筑汴州水门的故事,后者描述的是汴州周围的农业等。唐朝灭亡以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中有四个曾经在开封建都,开封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兴盛,自宋达到顶峰。但作为七朝古都,其实开封自北宋以后就趋于没落,而且基本上没有复兴。

文学中的开封城市形象始于宋朝。王国维在论述金院本时指出:“开封是宋之东都……故多演送汴京故事。”他认为,院本中人名、地名如“郓王、蔡奴,汴京之人也,金明池、陈桥,汴京之地也”。自宋以后,戏剧、小说等对开封的描写,也成为了一个持久不断的传统,形成了关于开封城市叙述的一个谱系,学者孙荪等人称之为“东京故事”。“东京故事”在各个历史时期主题是不一样的。在宋元话本里,开封从都城转变为一般性的城市,创作主题主要是以伤逝和怀旧为主。从明清时候起,关于开封的城市叙述出现了对东京的“虚化”描写。其实还有一类,就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世情风俗的写实性作品,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对于开封城市不同的叙述方式,呈现出帝都叙述的国家文本和市井描写的地方性文本的区别。

首先,是宋元话本中对于开封的地方性风俗叙述。宋朝东京,无疑是开封城市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东京成为北宋的都城时人口在百万左右,到“北宋后期,东京城市的人口已有150万左右”,并且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津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城市地位的发展,开封城里大小店铺星罗棋布。公元980年,东京重要的街道景阳门大街出现了侵街现象。逐渐地,御街两边的御廊也允许“世人买卖于其间”。还有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更是活脱脱的市井形态。话本开始大量生产就是在这一个时期。一般来说,说书人说话的底本叫话本,宋代话本的基础是口头文学,而流传下来的多是在南宋时期产生的说话底本,加上元代少数话本。现存的宋元话本大多数编印于明代,或多或少经过了明代人的修订。根据程毅中、胡士莹、谭正璧等诸先生的考订,综合来说,现存的宋元话本大约有50篇左右。话本的出现是白话文学第一次跻身文坛,开创了元明清三代戏剧、小说创作繁荣的先河。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宋元话本对于开封地域性的描述主要表现在人物、事件和空间等几个方面。有意思的是,人物与事件多发生于城市世俗性的市井,而非宫室或贵胄禁地。《简帖和尚》描写了皇甫殿直与妻子分离又和好的故事。由于受到奸人的蒙骗,皇甫殿直认为妻子有外遇,将妻子抛弃,可是不久之后开始怀念妻子。“当年是正月初一日。皇甫殿直自从休了浑家,在家中无好况。……自思量道:‘每年正月初一日,夫妻两人双双地上本州岛大相国寺里烧香。我今年却独自一个,不知我浑家那里去?’簌地两行泪下,闷闷不已。”及至出去烧香,见了已经别嫁的旧日妻子,“两个四目相视,只是不敢言语”。等到发现奸人的诡计之后,二者又破镜重圆。《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开头描写宋四公为打抱不平,盗取开封商人张富的财物,然后自己和两个徒弟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最后小说以宋四公运用计策,把商人张富和负责捕盗的官员送进监狱作为结尾。文本开头和结尾虽然告诫人们不要贪财和吝啬,而话本中间却一再炫耀盗人技艺的高超。劝诫式的主题与话本故事情节叙述形成扭结,造成了复杂的文本思想内容。《张生彩鸾灯传》讲述的故事前半部分发生在北宋的汴京,后半部分则发生于南宋临安。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宋徽宗年间,贵官公子张生“因元宵到乾明寺着灯,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进而引发一段姻缘。宋元话本中还有一类,是国都迁往临安以后,表现亡国之痛、思念古都的作品。如《金鳗记》话本以宋徽宗年间计姓妇人由于误食作为“金明池掌”的金鳗而产下女儿庆奴开始,讲述了这一家人在靖康之变后流离杭州,最终家破人亡的情景。《燕山逢故人郑意娘传》更是直接描写靖康之变后,东京人四散流落,一个名为杨思温的流落到燕山,但他眼中的人和事都带着故都东京的色彩。如话本对于元宵节这样描写:“今日说一个宫人,从来只在东京看元宵,谁知时移事变,流寓在燕山看元宵……每年燕山市井,如东京制造,到己酉岁方成次第。” 宋元话本中的开封叙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别是特定的作为都城的开封城市空间。由于宋元话本现存版本大多在南宋时加工而成,带有北宋移民对东京汴梁繁华追忆的性质,其记述中多出现的开封标志性的建筑,包括金明池、樊楼和相国寺等,都相当详尽。虽然宋元话本也出现了皇家建筑,但却具有了一种世俗化的色彩,发生的也往往是市井故事。比如,以金明池为发生场所的《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至诚张主管》等,记述的就是市井的爱情故事。《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空间设置主要发生在樊楼和金明池,讲述的是樊楼老板范大郎的兄弟范二郎,在金明池边邂逅一位美女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至诚张主管》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是界身子里、端门、金明池、万胜门、天庆观。《金鳗记》故事也发生在金明池。此外,最主要的城市空间是大相国寺。虽然相国寺是皇家寺庙,但在宋元话本中,相国寺主要是游人观瞻、烧香礼佛的去所,还有生意人穿梭其中,讲述的也主要是商人的故事。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的赵正、王秀等闲汉和生意人就于此出入。可以看出,宋元话本里的空间叙述多来自写作者的经验,与汴梁的社会形态相关,具有相当的写实性。

为了强调所述故事的真实性,宋元话本市井世俗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常常将所讲述的故事设置在特定的时间。由于特定时段大多为节令时日,如元宵节、端阳节、清明节等,因此常常伴随着对于城市市井的风俗习尚描写。比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有《元宵》一节,说“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而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开卷第一篇就是《元宵》。秦观的《念奴娇》写道:“花灯家家罗列,来往绮罗,喧闻箫鼓,达旦何曾歇。”实是一种倾城出游的城市狂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有对汴京元宵节的描述。话本中出现的元宵节,其叙述功能在于为男女人物遇合故事的发生提供契机。《至诚张主管》中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就发生在元宵灯节。《张生彩鸾灯传》开篇题云:“五夜华灯应自好,绮罗丛里竞怀春。”怀春的刘素香出门赏灯时已经将情诗藏在了同心方胜里,遇到如意的郎君张舜美就急忙丢给他,然后发生了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

作为帝都,文学的表现不可能不与之相关。其实,对于开封帝都的叙述传统在宋元杂剧中已经出现。其剧目主要是对于北宋皇帝及元勋、包公、水浒、杨家将等的描述。现存北杂剧剧本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与开封(汴梁、东京、南京)相关的有四十一种。《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包龙图智赚合同文书》《十探子大闹延安府》《赵匡义智娶符金锭》《宋上皇御断金凤钗》等多部剧本都与皇家、官府等帝都形象相关。这个传统也被明清文学特别是小说所继承。不过,明清小说多数所讲述的并非是当时的开封故事,而是仍然习惯讲述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由于时代久远,此中情形当然已经不属于经验性叙述,因此对于开封的讲述往往呈现出一种想象性。学者孙荪将这种叙述方式称为“虚化”。所谓“虚化”,即一方面正面描写开封城市景观,但是不能做到真实和详尽,只是延续已有传统叙述方式而已。另一方面,是对于宋都开封并不进行正面描写,而是作为一种背景隐入小说的背后。事实上,这两种叙述方式都表现出了一种帝都叙述的传统。叙述的过程当然无从写实,只能“虚化”。更有意思的是,帝都叙述,在宋元时期并不明显,而在远离宋都的明清时期,反而成为小说写作的主流。

明清小说将开封作为一般性都城的背景,具有想象性叙述的特点,而且显得非常的程式化。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整理的《三遂平妖传》开篇第一回即对开封作这样的铺排:“话说大宋仁宗皇帝朝间,东京开封府汴州花锦也似城池,城中有三十六里御街,二十八座城门;有三十六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若还有答闲田地,不是栽花蹴气球。”相对于宋元话本中对于开封描写的经验性,这种概括性描写,特别是描述汴京繁华景象,显然是一种套路,带有中国小说的修辞性习惯,或者说加入了后人对于一般帝都的想象因素。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开封府尹包公判案的一系列故事。明代的《包孝肃公百家演义》是一部汇集了包公断案种种传闻的短篇小说总集,故事多发生在开封府所辖的地区里。包公由于身为开封府尹,所以一系列小说故事展开的背景当然要设置在开封。但是,一系列的“包公故事”,侧重表现的是“公案”,而不是市井形态。即使是对于东京世俗人情偶有涉及,也无意详细展开。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小说的核心价值系统,与宋元话本不同,在于包公断案背后的皇权力量与国家制度,比如包公所持皇家授予的三个铡刀等。类似的皇权象征物还有“杨家将故事系列”中佘太君的龙头拐杖等。确切地说,“包公故事”和“杨家将故事”一类小说,并非本地性的“开封故事”,其实是一种国家性的政治叙事。包括当代开封作者亢君的电视剧《包公演义》,也有此种情形。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具有关联性的三部小说进行讨论,即《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这三部小说的成书年代具有先后的延续性,其内容也有先后继承的关系。《宣和遗事》为宋代无名氏所作,《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金瓶梅》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大宋宣和遗事》从讲述历代昏君的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在讲述历代昏君的过程中,又穿插了宋代奸臣以及宋江等人起义的事情。尽管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皇家的生活,但是文本更多地具有一种写实化的倾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经验性写作。

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的《水浒传》在前者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小说开篇叙述了宋朝在开封的建国史,说赵匡胤“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其中许多故事也与开封相关,比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误入白虎节堂,杨志州桥卖刀,宋江樊楼与李师师相会,柴进簪花人禁苑等。但是,整体上说,东京的背景却较为模糊。小说中有两段诗词对开封进行赞颂,分别从“周公建国,毕公皋改作京师”开始细述开封的历史,一直描写到开封府的紫阁楼台,在“霭霭祥云、融融瑞气”等句中结束。程式化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对开封帝都形象的一种想象性叙述。 脱胎于《水浒传》故事情节的《金瓶梅词话》中也多次提到开封。据学者考证,在全书一百回的篇目中,提到开封的有五十八回,占半数还多,但真正对开封进行描写的只有三回,即第十八回写来保上东京干事,第三十回写西门庆派人向太师蔡京进献生辰和第五十五回描写西门庆亲往开封为蔡京庆祝寿诞。其中,第十八回描写的是来保、来旺去开封府打点门路,开脱西门庆的罪行。在这一回目中,并没有对于开封城市生活形态的描写,仅仅有蔡京府上“坐北朝南三间敞厅,绿油栏杆,朱红牌额,石青镇地,金字大书天子御笔钦赐‘学士琴堂’四字”等句。在这里,开封作为实际形态的城市也没有直接出现,其本身只是一个权力中枢的背景。第三十回中西门庆获得了一个上好的前程,而且护送生辰担的来保和吴管家也都获得了一官半职。第五十五回写西门庆亲自去开封为蔡京祝寿,对于开封依然没有做详细的叙述。不过,在本回目中出现了对蔡京府的描绘,但文中所写,特别是“白日间尽皆名士…‘都来庆贺”“无不低头”等句,显然不是人物所见。加之骈文式的铺排,更加表现出程式化的一面,无非来源于人们对于都城相府的常识性想象而已。在以后的回目中,作为皇权象征的开封府再也没有出现。因此可以说,《金瓶梅词话》中出现的开封也是一种概念性的帝都形象。

明清时期,开封再也没有恢复北宋时期的繁华。尽管朱元璋曾经在1368年令“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开封的陪都地位也延续到1378年才被废掉,但对于整个明王朝意义不大。此后,开封也仅仅是周王的藩镇,且由于水患而衰败不堪。明清时期的文学对于开封的描写相对较少,部分涉及开封的描写更呈现出虚化特征,停留在一般帝都皇权的想象层面。小说方面,有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与五色石主人的《快士传》。后者延续了宋元话本对于世俗人情描写的传统,但其描写大多具有想象性的特征。《鼓掌绝尘》“花”集中有十回讲述关于开封的故事,其中涉及风波湖、杏花厅、杨公庙等地名,不仅极为简略,而且大多为虚构。在第十五回“风坡湖龙舟斗会,杏花亭狐怪迷人”中,对于风波湖的介绍只有一句:“说那汴京城外,有一座风坡湖,开阔三十余里,四围俱是乡宦人家建造的庄所。”这基本上是在历代小说话本中风景描绘的常见模式,几乎不具有任何写实意义。

对于开封市井形态描写较为丰富的是河南人李绿园的《歧路灯》。学界对《歧路灯》这部小说的认识存在着巨大争议。以蓝翎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歧路灯》将《金瓶梅》等小说中的说教色彩发挥到了极致,使人情小说的发展走向了歧路,是中国小说的大倒退。但同时,小说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极大推崇。张国光的长篇论文《我国古代的(教育诗)与社会风俗画》就称赞“《歧路灯》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幅风俗画”。其实,两种情形都是小说文本所具有的。只不过,明确的写作动机与实际的写作、阅读效果发生了悖离,而这可能正是小说的复杂之处。对于后者来说,小说对于开封城市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市井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比如小说中对于赌和戏的描写,集中表现了浪子、债主、戏子、赌徒、嫖客、妓女等人声色犬马的生活情形。在对戏剧演出描写的过程中,涉及了戏班的组建、经营,演出的种类、剧目、程式、道具、服装等各个方面。其实,戏场之兴盛,欢场之繁荣,都是清代开封的市井现象。特别是小说中谭绍闻以书香子弟,先入读书正途,后在浮浪子弟盛希侨、夏鼎等的引诱之下堕落,虽经多次劝阻,却反复进赌局和妓院。因此,小说中的戏场、赌场与欢场也反复出现,使得城市蝇营狗苟、藏污纳垢之处穷形尽相,成为主要描写的部分。同时,小说对开封地方方言的运用也增加了小说本身的市井特性。董作宾甚至在《李绿园传略》中称:“李绿园为吾豫惟一之方言文学家。”小说第五十四回,王氏对王中说道:“王中,你各人走了就罢,一朝天子一朝臣,还说那前话做什么。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何况你大爷已死。你遭遭说话,都带刺儿,你叫大相公如何容你?”其中的“遭遭”“带刺儿”等语,都属于开封附近的方言。小说还有对于开封地方建筑、道路等的描写,还有街市。对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撰文细考开封地名的古今之变,如小说主人公谭绍闻所住为“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再如朱仙镇水陆码头、大相国寺的庙会和香火、铁塔、鱼市口等。可以说,《歧路灯》起于理学动机,但没有止于“理学之城”的一般性描述,而主要是关于清朝开封的地方性风俗文本。

进入现代以后,开封逐渐淡出了文学表现的视野。其原因一是开封持续性的衰败,二是创作思潮的变迁。现当代河南文学遵循的是“五四”新文化路径,秉承的是鲁迅之后的“国民性”传统。就此而言,在现代阶段,在仅有的以河南为题的文学作品中,为人瞩目的是作为老中国象征的乡土题材,如姚雪垠、尚钺笔下的信阳,师陀小说里的小城镇等。在地域上,南阳、洛阳山区常常被写进以河南为题的作品。南阳作家群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就是这种创作潮流的使然。而开封本籍的作家,却常常与这种文学主流相左。他们不太关心乡土,而是对于帝都时代的开封怀有兴趣。因为无法作为河南乡土文学的代表,开封方面作家的写作,常常进入不了河南文学的核心地带。即使在河南省内,也常常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地位。表现开封城市的文学,在省内处于一种非主流的边缘化状态。

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的文章。文中,作者尼古拉斯面对坑坑洼洼的街道、破败的民居大发感慨:“今天的开封肮脏贫穷,连个省会也不是,地位无足轻重,所以连机场都没有。”这篇文章曾引发了开封人的一片愤慨与感伤。作为废都的败象当然是一种事实。然而,越是衰败,人们对于开封的帝都想象越是明显。我们看到,就本地而言,帝都的意义仍然为人热衷,并被发扬光大,而且成为唯一的城市记忆与叙述方式。冯玉祥主政河南后,曾将龙亭更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9年初在龙亭安放了孙中山的铜像。这种习惯性的空间行为,表明了新的政治秩序对传统政治空间的继承。即使是1949年以后,开封城市的核心空间也依然集中在龙亭一带,并没有太大变化。基于这种意识,对于开封城市的改造,依然延续着帝都的空间结构,不断营构所谓的“王气”,重复着想象性的帝都意义。情形常常是,一方面忽视城市腹地空间旧有的明清民居,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民居建筑被毁坏;另一方面,则热衷于在龙亭一带的旧有皇家核心空间不断经营,制造许多假古董。象征皇权意识的龙亭地区不断延展,而市井老城区则不断被蚕食。 中心性的帝都意识仍然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共同体。在关于解放军攻克开封的故事中,龙亭被认为是旧王朝的“王气”所在,攻克龙亭当然也就成为开封解放的标志,并衍发了盛极一时的开封“革命故事”。文化史著作《汴梁旧事:老开封》,记述了当时的《麓水报》将攻克龙亭称为攻克“金銮殿”。还有一些作家,热衷于发表四大名著皆源于开封这样一类考据。这与论证“上海是近代中国的钥匙”的说法一样,都是一种国家意义的论证。

此时,作为省内地域文学的开封叙述,也与主流的省内文学不同。即使是现当代题材的文学创作,立足于开封讲述国家大叙事依然是一个强大传统,尽管这些作品数量很少。当代较为知名的小说《攻克汴京》《血洒东京》和《八旗丽人》,作者追溯的大多是作为现代国家意义的开封城市历史,进而形成宏大的关于现代国家解放的元叙事。帝都的城市史与革命的城市史形成互文关系。亢君、魏世祥合著的小说《攻克汴京》出版于“文革”刚刚结束的1979年,讲述的是1948年解放军攻入开封的故事。小说当然很难避免“文革”色彩,人物皆呈“高大全”式,但重要的是,小说不时从国家意义上阐发解放开封的重要性。小说第三章《对棋》中解放军师长说:“就拿开封的情况来说……它现在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解放开封这一仗打好了,它就像一颗灿烂的信号,向全世界宣布:现阶段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不但能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而且可以攻下敌人任何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就能使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在开封人民的心中生根开花,并扩大到全国……到那时,全国解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当开封解放,解放军入城的时候,一个被俘军官说:“共产党拿下的不只是一座开封古城,而是无价之宝。那就是——民心。”小说最后以入城的猛虎连登上巍峨雄伟的古龙亭作结束,更是夸张地强化了对于开封解放这一具体行为所赋予的国家叙事功能。尽管开封只是一个省会城市,但作为皇权象征的古龙亭,还是被赋予了延续了几千年的皇权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们对于开封稳固的城市知识。当然,解放军的进入,也表征着一个红色城市合法性的诞生。这是“帝都”意义的一个延伸。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小说《血洒东京》,以辛亥革命中的烈士张钟端为原型,讲叙辛亥革命前后河南革命党人的活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开篇,以张钟端的活动作为主要的叙述线索,事件方面则包括了河南贡院闹考、河南武备学堂抗暴、孙中山日本东京会盟、创办革命刊物《河南》、武昌起义以及开封军民起义等。小说中的开封起义显然被赋予了过强的国家意义。小说中张文治曾引述袁世凯的话说:“无论哪里造反,惟独河南人不能造反。”这可能是作者的想法,无非是从反面说出来罢了。而革命党人显然也把开封起义作为阻挡袁世凯军南下的屏障,因为“河南地处中原,是南北交通中枢”。张钟端回到开封发动起义,尽管没有成功,却如文中章节题目所言,“报春晓唤醒国民,秦拢军兴师东征”,并与南京城孙文的就职相联系,成为一种主流性的国家叙事。

20世纪90年代,乔英豪发表小说《八旗丽人》,讲述从晚清到1928年开封“满城”里八旗子弟的故事。所谓“满城”,就是开封城中“满族八旗子弟的聚居地——里城”。开封的“里城”是康熙五十七年河南巡抚杨宗义奏请康熙帝为驻防的八旗兵营建的。“里城”在开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其中的旗人在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享有独立的特权,也形成了某种生活方式。《八旗丽人》具有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典型化的写作模式,以晚清到1928年开封城守尉金善清一家三代人的经历,连缀起八旗子弟从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到在中共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并且,在小说最后一个回目,还为觉醒的八旗子弟的未来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一般而言,乔英豪也长于国家大叙事,如中篇小说《韩复榘之死》《慈禧太后在开封》等长篇小说。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这部小说定义为“严肃文学的思考,通俗文学的可读性,历史的风情画”的融合,这一说法饶有意味。作者的本意在于追求城市代表的国家宏大历史,以八旗子弟的腐朽、革命党人的软弱映衬共产党人的活动。但既然要表现旗人的腐朽,必然要涉及旗人生活。在对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描述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关于开封地方性的风俗,这就开始了另一种城市的叙述方式。首先,开封的“里城”本身就是一种城市特色。而通过“里城”中人物的活动,穿插描述了娱乐、饮食、相亲、人际交往、风光、习尚等,同时还包括了对于长白山满洲人特殊生活方式的呈现,具有了某种地方日常性文本的意味。当然,以当时的创作思想,作者还是将其作为对开封城市进行宏大革命叙述的附属部分。尽管如此,却接触到了关注市井日常生活的写作传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王少华为代表,文学的开封叙述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不再重复开封城市的帝都想象,也不再追求城市现代叙述的宏大历史,而是在日常风土人情的描述中探求城市的市井底色。因而,文学中的开封叙述形成了一种新的品格,而且可以看做一个自觉的行为。通常,我们称之为“汴味小说”。对于“汴味小说”,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就像“京味小说”一样,只能寻找能代表“汴味儿”的某些特征,如突出大叙事的思维、没落的废都地位、封闭的乡土氛围与雅俗相融的城市性格等。

其实,王少华早年的写作就有着大叙事的痕迹。他先有长篇纪实文学《惊天大刺杀》,还有与他人合作的小说《儒皇徽宗》等,其作品耸人的名称就表明了一种大叙事的企图。他的《百年祥符》《宣和画院》《汴京镖局》《皇家老店》《旱天雷》等篇,收入《百年祥符》作品集。话剧《宣和画院》的编剧兼导演李利宏曾评价他的作品,说其中有着“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那平实得近乎开封日常白话的叙述,那浓郁的市井风俗的描绘,那丰厚的历史人文的现代钩沉,那地道的仗义、爽狭、莽真的大梁人格的塑造”。王少华的创作来自于生活于开封的市井经验。比如,王少华近期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寺门》,就与他每天去寺门吃早饭这一雷打不动的习惯有关。小说充溢着汤铺、老街和开封俚语等市井形态。王少华“汴味小说”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手艺人。比如《旱天雷》里开封地区的盘鼓技艺以及一群打鼓的艺人,《皇家老店》里开封“皇家”的包子铺“一春楼”,《百年祥符》里一群表演开封地方戏种“祥符调”的戏剧演员等。《百年祥符》描写祥符调的种种沉浮,包括组班、拍戏、接活到戏剧演出等,又在他们的如戏般人生的过程中穿插了对于他们人性现实状况的描写。《宣和画院》以老书法艺人李子信、萧桂云的遭际,表达现代社会中商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压迫,以及老艺人们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守护。李利宏曾将《宣和画院》的主题概括为:“新时代社会变迁中古城开封的文化坚守;新时期经济大潮中废都围城的精神救赎和新时局大宋遗风中世俗市井的灵魂守望。”《汴京镖局》以一群浪迹坊间的“混家”为题,进入了城市的边缘地带,但又带有更深层的本地特征。这一群人涵盖了三教九流。他们和传统文化中的墨、侠精神相通,但打抱不平却很难说得上真的是行侠仗义。这里,作者没有将他们作为墨侠精神的化身,而是另一种东西——面子什么时候都比性命重要。

在王少华的作品中,空间设置大多具有日常性和世俗性质。《百年祥符》中场景以徐府街为主,包括了山陕甘会馆与设置于此的剧团排练厅等。当然,徐府街建于明初,也曾经有着王侯的历史,但其后一直是市井商业的中心。小说里的“老喷壶”说徐府街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奉敕修建的府第,所以叫徐府街”,然后又加上一句“喷的准不准不知,这也是俺爹听俺爷喷的”。这里,对于开封历史的叙述不再溯源到宋朝,也没有延续所谓的“东京故事”,并且“老喷壶”最后一句“准不准不知”,还表明了城市历史的“野闻”性质。

小说《皇家老店》更有解构的意味。从题目看起来,小说带有帝都书写的色彩,但是这里的“皇家”并非与帝王之家有关,而是因为店主人姓皇。原本,皇家祖上留下来的老字号包子铺是“一春楼”,只不过“一春楼”被“皇家”包子铺的一个外姓徒弟刘少亭掌控,所以皇姓一家只好另开包子铺“皇家老店”。《宣和画院》的作品名称使人想起宋徽宗,故事却与帝都的历史无关。李子信的宣和画院虽开在御街上,但是作品却无意细述御街与帝都有关的历史。而且,在李子信和好友萧桂云的对话中,“御街”似乎反是一个不祥之地:“御街那地儿,邪气儿,五百来米长的地段,卖服装的,开饭店的,卖日杂百货的,开珠宝首饰行的,没一家生意中,都不死不活在苟延残喘。”不知作者要解构的是曾经作为帝都的开封,还是当下的城市。很明显,王少华的创作尽量不去触及开封的帝都历史、相关的空间和地名,或者是浮夸的时代主题。即使偶尔涉及,也显示出一种解构意识。

当然,开封曾经作为北宋时期的国都,这是人们特别是本地人无法绕开的集体记忆,帝都叙述或者还会时时出现。关于文学开封的国家性和地方性两种叙述传统,或许仍将相互伴随。但毕竟,王少华等人对于开封市井、世俗化生活的写作,承续了开封城市叙述的地方性传统。应该说,“汴味小说”的创作,是对当下开封城市的经验性把握,也保留了一点点可贵的地方性传统。如果在激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开封连一点点市井文化也都消失了,再要找寻城市,就如同帝都叙事一样,都只能是概念性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风干的记忆,定格的岁月

全文共 1626 字

+ 加入清单

一片树页落下/那些夏天的葱郁和春天的萌动/都老练地变成树干/虬劲地在大街两旁/写出许多象形的回忆录……

——《风干记忆

喜欢小四的书,意料之中,又提到了他高中校园里的香樟树。那些高大而又繁盛的香樟,那些影影绰绰的绿荫,拼接成了小四记忆中的画面。永无止境的忧伤。

伴随着光影的昼夜交替,夏天已经逝去,光的潮水冲走了它,又给我们送到秋的倩影。我是个不喜欢秋天的孩子,落叶归根的悲怆,干枯的花朵在道路的林荫间飞扬。拍拍头上的落叶,我只得把围巾系的紧紧地,不会留下一丝空间的寒冷。这凄凄惨惨的街道,凄凄的秋晨,凄凄的叶,凄凄的风,凄凄的草。一切是那样的荒凉。

时光的隔阂让你我失去了原本的童真,童年的回忆,已经淡淡的模糊,只是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还有一片小小的池塘,却是我长大了的回忆了。不曾想过有这样的下场,刚上初中的这个年头,我改变了很多很多——昔日里,每到过年的时候,总是爱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一起去玩耍,放炮。一玩儿,就很晚回家了。08年的冬天,是个寒冷的冬天,我只好以这个理由来安慰我自己,长大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就不对了。这个借口,让我远离了儿时的童真,自由烂漫的年代,已经逝我而去了。就像那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的到来,敲响了我人生新的里程碑。我有些迷茫了。

躺在黄昏里,迎着深秋的寒风,无尽的喧嚣过后,只有无数的灰尘,空气中弥漫着芜杂的败叶,我又能干些什么呢?我只得睥睨的看一眼那残花败叶,只有无衷的麻木。身旁的春草还在斗争与秋斗争吧。它们想过死亡吗?想过草草停止自己的生命之歌吗?落叶呢?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无情的命运是仲裁者,没有问题,人活着,只为了解决问题,生又何所欲,死又何所求。

曾经喜欢泰国歌手Tata的《Cinderella》无数的忧伤在阴霾的天空中显示出狰狞的面孔。灰姑娘的一生,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也许,正像那黄昏下的微微细雨的林阴,所有的花都落了,风,吹呀吹。

曾经喜欢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喜欢那朴素的文字背后的忧愁。我闭上了眼睛,在如今的漂浮的尘世中,又有多少的作品,可以跟她来媲美?华丽的文章的背后,又有多少的空虚与做作,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历史的干枯,在摆脱了那些束缚着思想的时代,那些含蓄的文字,似乎已经诀别了。我看着课本冰冷的课下注释写到:林海音,原名林含英。(1918-2001)。一声长长的感叹后,谁又能知道有多少的无奈?反回来,当我再次读到小四的书时,一种更加落寞的惆怅,在我的脑海里荡漾着。不是因为他的写作水平,不是因为他的故事情节。我只能说,那些华丽的外套解剖后,只剩下一个空空的驱壳。时常的,冒出几句让人看不懂的句子。我笑了,我问别人:“这是什么意思?”呵,那人只会说:这叫做80年代后期的哲学。这些你都读不懂么?

我又能哀求些什么呢?除了故作娇姿,除了让90年代的孩子崇拜后,仿佛就像返回到了白话文之前一样,又开始再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嗬。”

这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我哪怕再回到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去为了生存而生存,也不想被今天这个文坛所渲染。我追求的,是最质朴的文字,最真实的情感,最动人的故事。

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再看郭小四的书,现实?唯物?质朴?也许,永远不会用一个词来概括。

这就是今天的文字罢了。

我怀念那个叫英子的女孩,我佩服那个叫林海因的女士,佩那些人在中年却依然能写出童年幼稚的作家。我喜欢原本小说的语言清美丽,优美,就像英子一样单纯,明净。质朴的文字而精致的文字,不急不缓,像紫藤萝瀑布一样,缓缓的流过心头。为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界间,增添了几分单纯的唯美。

那也已经是风干的记忆,已经是定格岁月。那些时光一去不复返,在沉浮着污浊与杂质的钢筋水泥的空气中,她们的存在,似乎已经被绝大的灰尘,尘封了吧。

也许,有一天,你会看到:

一个暖暖的下午,一个永远没有被淹没的人,坐在藤木椅上,慢慢的品味着下午茶,桌前放着一本《城南旧事》。

也许,那个人,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红色记忆”的小学500字征文

全文共 2213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人都不会被忘记,任何事都不会被遗忘!”

硝烟早已散尽,伤痛不能忘却,珍惜和平吧!六十五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坚持了7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计15年,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赢来了抗战的胜利?1945年5月9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从程序上讲这才是正式的投降?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日本将中国视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向中国投降?按照国际惯例,签字的次日,即9月3日,是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当时的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战争、硝烟,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无尽的伤痛,是家破人亡,是流离失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九一八!!!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行为,令多少人们丧失生命,多少人无家可归,背井离乡!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就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这首歌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让人心酸不已。同时,这首歌也愤怒地控诉了蒋介石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了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多年前,一叶小舟在风雨飘摇的南湖上扬帆起航,此时的华夏大地,正是满目疮痍,破碎的河山遍布着断壁残垣与坟白骨,多少人的期盼和梦想,多少人的血汗和泪水,终于在死亡线上看到了曙光。您,如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指引着万千热血战士,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如不灭的灯塔,在漫漫长夜,照亮战士前行方向;您是力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战士披荆斩棘,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都是人民大众组成的,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统一的军装,没有好的装备。炎黄子孙都是好样的,“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我们的军队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精神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风所指,所向披靡。”他们凭借自己坚韧的性格,换来了胜利,换来了自由,换来民族的解放。

谁说炎黄子孙是东亚病夫!炎黄子孙都是好样的!

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话,响彻天空,穿越时空,一个世纪的屈辱随着这声巨响,销声匿迹。华夏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从此不再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那些所谓的东亚病夫的称号已不复存在,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光阴似箭,日历撕了一张又一张,60多年了,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谁说中国人没志气,左权一腔热血洒太行、戴安澜马革裹尸抗敌枭、吉鸿昌变卖家产为抗日、马本斋回民支队的司令员、杨靖宇侵略军最害怕的抗联司令、赵一曼:着名的巾帼英雄、卫立煌:指挥忻口战役的抗日将领、谢晋元:八百壮士的指挥官、张自忠:尽忠报国的一代名将、赵登禹:血战南苑的北方大汉……他们都是好样的!!!

60多年的光辉,弹指一挥间,在前进的路上,美好的未来向人们招手。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高山流水,而是人民在前进的高歌!

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歌声飘扬。啊!我的祖国!中国共产党!我伟大的祖国母亲!你的儿子衷心祝愿你:

愿您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愿您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红色记忆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窗外下着雨,我在家里仔细阅读着《光辉的八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一书。一边读着,我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热血沸腾。心中充满对党无限的感激和信念。是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20世纪初,古老的华夏大地一片凄风苦雨,列强欺凌,主权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中华民族的危难,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悲歌,前仆后继。1921年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无数艰难曲折的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把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独立和尊严的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百年富强梦想终于逐渐成真。建国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历经坎坷,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度里,艰辛地开拓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道路。当人类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已经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进入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工业化并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平稳过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开创了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建党发展壮大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到今天,国内外还依然存在着少数敌对分子,企图颠覆党的领导。党领导全国人民同他们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任何邪恶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展望未来,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作为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我们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从现在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准备有一天报效祖国报效党。

展开阅读全文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作文800字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将我甜美的记忆,凝成待放的朵,每当金色的阳光洒落,它们便在我的心头轻轻绽放,清香四溢,唤醒我沉睡的回忆,充溢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永远是蓝的,家乡的云永远是白的,家乡的青石小路永远是铺满阳光的,而路上的我永远牵着奶奶的衣摆,唱着童年的歌谣……

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金黄的阳光在金黄的花瓣上流淌,映衬着碧绿的茎叶,广阔的田间尽是这盛开的油菜花。有风吹过,花枝摇颤,花粉飘散,整个乡间都逸散着浓浓的花香。我尤其喜欢从这些高高的菜花间走过,让我淹没于花的海洋。花粉零落在我的发梢,我的肩头;涂抹了我的脸颊,我的鼻翼;粘在我的睫毛上;附在我的耳畔边。

这浩瀚的花海由那一枝枝菜花汇成,而这一枝枝菜花都包含若干星星点点的小花,我常常傻傻地站在一枝油菜花前细数上面的小花,找到最多的一枝偷偷摘下,藏在口袋里。每走几步便停下来摸一摸,生怕它像故事书所说的小精灵,生出翅膀,悄悄飞走了。

当夕阳疲倦地倚在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上时,奶奶便在田埂上叫唤我的乳名,我一边应着,一边偷偷地再摘下一朵菜花,然后再跑去奶奶身边。奶奶知道我玩累了,总会蹲下身子,让我爬上她不算挺直的后背,然后背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从口袋里掏出心爱的菜花,挑一朵最好看的,小心地戴在奶奶花白的发丝间,奶奶停下脚步,腾出一只手,轻轻触一下那朵花,然后转过身,捏一捏我的脸颊:“哎哟,小乖乖!”我会甜甜地笑着,一如这蜜汁般的阳光,它落在我和奶奶的身上,甜美了我们回家的路。

而如今,每当我在城市的路边看到一两株野生的油菜花,便好像忽有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头。故乡那成片的菜花在我的记忆深处开放,沁人的清香混合着童年的纯真,包裹着奶奶的慈爱,从遥远的故乡袭来,温暖我的生命,慰藉我的灵魂。

故乡的花,开在记忆深处,宁静而安详,美丽而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记忆中的那个人的作文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记忆的深处,总有一个身影在徘徊,那个人就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潘老师。

刚刚进入初三,走进教室时,我怔住了。因为看到的不是那个古朴的老人,初一、初二的班主任——何老师,而是一个眼睛明亮,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

那时我最大的疑惑是“是不是走错教室了”,但当我重新看了看教室牌子和教室内的同学们时,才确定没有走错教室。于是我惊讶的走进教室,慢慢地走到教室后面和熟人一起站着。

我在教室后面看着那肥胖的中年人,她正在默默地看着电脑,等同学们全部到齐。

当她注视电脑的时候,我似乎有一种感觉,她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看到她,头发是淡黄色的,微微有些卷曲,她的眼睛明亮无比,她的表情充满意味,容易让人进入深远的意境。

同学们都到齐后,她将我们的座位表投在投影屏上,我努力地在寻找自己的名字,然后发现我坐在教室角落里,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所以很是不解。

当排好座位之后,老师说话了。她姓潘,是代替了之前的班主任。她说话的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们听着她的介绍,她原来是我们学校的特级教师,所以来给我们教课是我们的荣幸。

潘老师悉心的教导着我们,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使我们的语文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她教的两个班都排在年级前三,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好教师。

自从潘老师带了我们班后,全班同学的成绩一路上升,班级也比以前安静了,良好的秩序将每周的流动红旗收入麾下。

在我心里,潘老师既严厉又温柔。初中毕业后,她积极地帮我找学校,使我心存感激。她对我的呵护无微不至,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潘老师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深地烙印,挥之不去。

[有关记忆中的那个人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精品高考作文时间使记忆开出花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草长莺飞的季节,淙淙流水傍势而下,抚摸过我的脚丫,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时间使记忆开出。回头看看她,阳光把温柔慈祥倾斜在她折有皱纹的脸上,银色的白发在光下闪闪发亮。我飞奔过去,溅起一片浪花。她却微笑着摆手,离去。醒来,梦中的记忆和幻觉,让我禁不住泪如雨下。

这位离开的老人,是我的奶奶,在离开我的一年后的今天,我心中的思念,同与她在一起的记忆一样,像泉眼出涌的泉水一样连续不断。记忆是风,挥之不去,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冬天的早晨寒冷,尽管阳光射进院子,却依旧融化不了铁桶内的寒冰。我在堂屋的板凳上,乖乖地等着奶奶把我“放进手心”。六岁的孩童,对于奶奶的信任和依赖,山重海深。我的奶奶,穿着深灰色的大棉袄,慈爱地抚摸过我的脑袋。她的手大而厚,被时间打下了艰辛生活的烙印,一道道,却是她的自豪与骄傲,高考作文《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时间使记忆开出花》。奶奶说到做到,用红线套住我的耳洞,从此把我放进了她的手心。我快乐时,她知道;我难过时,她亦明了。一根红线,牵住的,是我一生对她的想念和眷恋。

记忆那么多,怎么能被一颗心容纳?时间不紧不慢地走,记忆却在生根、发芽。童年逝去,伴着奶奶年龄的毫不客气地增势。我对她说,您一定会活过一百岁。奶奶哈哈地笑,幸福而满足。说这话的时候,我一拳一拳地捶她的肩、她的腰。我在成长,而她在老去。她的头发之中,白色的发丝压抑着苟残的黑发。我很想将它们拔下,似乎那样,时间就会停下。

当沉重的学业限制了我去探望她的次数的时候,我浑然不知这会使我后悔我的选择。我记得奶奶身体健康,虽然他一生都在劳累和艰辛中度过,然而我的奶奶,是要成为百岁老人的啊!

人类不是时间的主人,时光暂停一秒,我的大脑随着她的离开,一片空白。随后而来的,是无数的记忆。

我的奶奶做刨冰给我解热;我的奶奶说我是她最疼爱的孩子;我的奶奶最爱吃桂圆;我对奶奶说女孩子要自立自强;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我一生之中唯一的阿奶,离开了,只剩下记忆。

泪水被擦拭之后,时间履行它的职责,风干心中的痛苦。然而,记忆顽强地生长,即使被时间碾过,却一定要生根发芽。

一刹那,记忆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承载着我的思念。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让它开出了花。

展开阅读全文

月夜下的记忆写事作文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好似模糊的怅惆,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年树,永不老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泛起阵阵涟漪。依依又依依,回忆往昔如潮至,岁月如缤纷的彩蝶,飞入心中,点起阵阵波澜。

父兮生我,母兮养我。令我魂牵梦萦的她,是我的第二个父母。

夜,这么宁静;风,这般轻柔。天空清澈如一片海,月是轻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下来,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霜。沐浴在如此纤尘不染的月光下。我想起了巴金描绘过的月:前面逐渐亮起来,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面前,水面上层是月光,成为光闪闪的一片。

我漫步在故乡的田野上,一个人安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虫鸣,蛙叫,小桥流水,月光静静地洒在我身上,晚风吹过我的耳畔,一切都那么简单、和谐,我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月光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她舞步轻盈从天而落,使人们思绪万千。生命虚虚实实、真真幻幻恰如天上的月一般阴晴圆缺。

我翘首仰望天空,月是那样皎洁,散着清幽的光。独自漫步在故乡的青石板路上,月光下,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月光曲》,凄美悠深,令人陶醉,月上中空,皎洁温柔,柔和的月托出一片祥和,月光落在树枝上,落下斑驳的黑影。

永不老去的承诺,最终无奈被机械打破。我会依然记住你,虽然故乡的月夜与我远离。甚至我再也找不到它,但我内心深处的月夜从未消失,像我童年的梦,存在我心中……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当光阴把你带向远方,我会依旧拥抱回忆,难忘故乡。

[月夜下的记忆写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童年的记忆500字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开头:光阴逝如飞,转眼间,我已告别了绚丽多彩的童年,但童年伙伴的灿烂笑容我仍记忆犹新。

小夕是我童年时代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们整天形影不离,算得上是好哥们儿。是他改变了我的生活,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小时候,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玩玩闹闹,枯燥乏味的童年生活已使我感到厌倦,但自从认识了小夕之后,我对生活的观点大大改变了。他带我去外面玩,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各种有趣的东西,似乎是受到他的感染,内向的我变得开朗了许多,是他让我知道生活丰富多彩,只要多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妙。

有一次,我同小夕去捉鱼,在一条小沟旁,他脱衣解帽,抡起裤腿,一话不说,便在沟里寻找目标,我在一旁望风,不一会儿,便捉到一筐鱼,我劝他离开,但他好像还没满足,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脚趾头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鲜红的血不停地往外流出来,我看见他这样,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却咬紧牙根,挤出一丝痛苦的微笑,告诉我他没事,便踉踉跄跄爬起来,艰难的走回家去了,我难以想象,当时他是怎样忍住疼痛的,仅仅一个微笑,就把一切痛苦都掩埋了。的确,人活在这世上,难免会有波折、困难,如果能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那么就会使痛苦减半,使人生更有价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消磨了岁月,但它带不走我们这份浓厚的友谊,它将成为我记忆中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记忆作文550字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你却进入我的眼帘,使我对你刮目相看。你开朗、你勇敢、你诚实、你乐观。尤其是你的笑脸,是那么的灿烂!

不错,当初也许是我的视线太偏,一开始我们就在一班,而且她还在我的身边,我并没有注意到她。可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天真无邪,她开朗乐观,她单纯质朴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她。只有一个字好!

记得那一天,我因考试很糟而内心特别烦恼。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她约我到一个清静优美的地方。

我开始很不乐意,怕流言蜚语,可后来因为被她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便去了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绿树成荫,树下有块干净的大石板。随后我们便坐下,她与我分担着我的烦恼。

我们谈的很起劲。忽然她对我说:你笑一个。当时我确实笑不出来,可是听着她这么一说我还是笑了。随后她便又是一句:看,这不就解决了。就这么简单。然后,她也朝我微微一笑。那笑容很灿烂,像绽放的芙蓉,又像刺眼的玫瑰。她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线,像微微颤动的花边。

是的,人活着,悲伤中度过一天也是过,开心中度过一天也是过。为何不快快乐乐的度过您的每一天呢?就这么简单的答案却缠绕了我很久很久。

她像柳枝,风一吹就绿起来。

她像湖水,手一挥就漾起来。

她像花蕾,光一照就艳起来。

她就是这么一个女生。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难忘的记忆之学溜冰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五岁的时侯,到波海公园看到别人溜冰滑得又快又好.我羡慕极了。每次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溜的那么快,姿势优美,还能转几个圈,花样百变,我每次都目瞪口呆了。

回家之后,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希望妈妈能答应我的要求,第二天,妈妈果然给我买了一双蓝色的溜冰鞋。我迫不及待的把溜冰鞋穿上开始慢慢的学。我缓慢的向墙角边移动,先迈出左脚再迈出右脚,心里总是有些怕摔跤,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学溜冰,哪有不摔跤的,没关系,慢慢练,一会儿就会适应的。”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小心翼翼的站好,妈妈告诉我要先站稳,然后再迈开双脚向前走,我用心记着妈妈的话。滑了半天,才滑出了微不足道的三四米,虽然这三四米微不足道,但这对我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最远的距离了。我自豪的说:“其实溜冰也没什么难的嘛!”说完,我就迈出了一大步,“啊——”我不小心摔了一个“一字马”。

经过一个下午的奋斗,我终于学会了溜冰。在溜冰的时候,也不知道摔了多少个“四脚朝天”和“一字马”,可是那次难忘的溜冰,给了我抹不去的记忆------坚持就是胜利。

[作文:难忘的记忆之学溜冰

展开阅读全文

回首那段记忆作文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我跨进这个陌生的校门后,我每天都会想起以前的同学,那时的我很沉默,连自己都无法相信那就是我自己。

来到了这个学校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前的那个校园中,我总是给人一种很活跃的印象,而在这个学校连课下也很少说话,那段时间的我真的很寂寞、很无聊,在课下我除了学习之外还是学习。我和同位之间也仅说过两句话,开学时候的坐位是三个人一排,我坐在中间,里面是一个女生,她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是“忙”个不停;外面的是个男生,他很内向,学习又很认真,所以我不敢去打搅他。以后的每天中我也就向他那样不停的学习着,自然也就不觉的寂寞了。

我们的大课间是20分钟,你就坐在我的前面,正好我们前一天数学检测,你的身子歪转着,突然问了一句:“你考多少?”我愣了一下,头有意的向前伸了一下,103分在我的心底留下了印象,我说:“比你少5分。”你冲我笑了一下,什么也没有说。从那以后我自己更努力的学习,在英语考试中,我超过了你,然而你并没有气馁,总是一副很镇定的样子。我的脾气很暴,所以暗自里我一直以你为榜样,不断的向你学习,在这个班里我认识的第一个人也就是你,每当课下我很喜欢找你说话,不过一星期我那活跃的势头又上来了。

你很喜欢韩国组合SuperJounior,那次我已记不清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我说:“我们相互写一些歌曲看我们都听过没有。”你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写的歌你只有一两首听过,你还说我Out了。经我回家一查,全是SuperJounior的歌。我不是太喜欢这个组合,所以经常与你作对,我总是说里面的人长的都不帅,你最擅长的就是揪我,现在的我看见你手一动我就会叫,我对你的行动太敏感了,最害怕你原因的也就是在这,有时你一生气也就不理我了。

现在已经初二了,时间真的过的很快,这次又是因为英语考的不错,又被班主任调在了你的前面,还真有缘,你依然那样沉稳。

朋友,谢谢你的帮助与鼓励,记忆中的那些星星点点的事我永远会记在心中。

[回首那段记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3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一阵清风吹过,落下了几片枯叶,这是黄皮树的叶子,望着挂在枝头青涩的黄皮果,我似乎又回到了那年的夏天,忆起我那位同学来。

那年夏天,也正是黄皮树结果的季节,那年的黄皮树上亦是挂满青涩的黄皮果,随风飘摇着,甚是好看。

曾记得,那时我有个同学,她很喜欢吃酸的东西,越酸越好,越酸她越吃得乐。那是仲夏的一天傍晚,放了学,我俩一块回家。早我家旁有间小店,小店屋边有棵高大的黄皮树。每次走过这儿,她总会不由自主驻足仰望这棵高大的黄皮树。还露出一副嘴谗的模样,小说看得口水直想流。我说,你就望梅止渴吧!可她这回真按捺不住了,把书包顺手扔给我,自各儿跃式一跳伸长手往树上使劲一拽,还果真让她弄下一串青涩的黄皮果,她如或至宝,乐的喜乎忘外。了乎乎地吃者,还不时问我要不。我一看直冒唾液,我说我怕酸。尔后她三下五除二地将一串黄皮果干掉了,看她那谗猫样,摆明在说她还没吃够嘛!

这又让我想起,有次她来我家找我一起上学。妈妈得知她喜欢吃酸,拿了好些油柑给她,也要给我,我忙说不要,我让妈妈全给李伟,我要一两颗便够了。家里离校并不远,5分钟绰绰有余。到了校里,我一颗都还未啃完呢,因为太酸了!可你瞧李伟,她全吃完了!她看我那难受样说,还吃不下的话,就将手里剩下的那颗也让她吃了吧。我当然是乐意的很,正愁着太酸没法吃呢!这下……

远处飞来一羽毛球,打乱了我对她的追忆。如今再站在这棵黄皮树下,同是仲夏,树上同是挂着串串青涩的黄皮果,可我和她,却早已分隔两地,她已去了别处求学了。

是隔已久,而这棵黄皮树依旧还屹立在风中,挂着树上的黄皮果还是那样的飘扬。每路过这棵黄皮树前,我便怀念起她来,我追忆着她,思绪穿越时空去追忆我和她的那段似水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记忆中的春天味道_作文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一声春雷的打响,鹭鸶的身影在空中划过,虫豸的踪迹在土壤中穿梭,那春天味道也在天空中弥漫。

春雨轻轻地打在玻璃上面,它好像正在用那温柔的双手轻拍着窗户。“叮铃铃铃”随着放学的铃声打响,我们活跃的走出校门,每个同学都在等待着父母的到来,我也期盼着爸爸能早点来接我。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笑容满面的扑向家长的怀抱。只有我一个人在门口等待时,我生气极了,想:“等爸爸来了我一定会批评他的。”

真是说曹操到曹操就到啊!爸爸急急忙忙地骑车奔来,也没带雨披,爸爸被淋得狼狈不堪,眼镜上的雨珠在不停地流动,裤子和鞋里都可以挤出一大盆水来,刚想埋怨,可到嘴边的话却突然堵住了。

爸爸说:“宝贝,快过来吧!”我蒙着头,快速的跑了过去,这时,爸爸从身下拿出了一件衬衫,衬衫一点也没有湿。爸爸说:“自己记性不好了,忘记带雨披了,想回去拿,但又怕我等着急,就把身上唯一的一件衬衫,压在身子下面,到时候好为我挡雨。”我小心的接过衬衫,把它披在头上,坐在爸爸的车子上面,还时不时的帮父亲挡雨,那衬衫透露着一种清香,是父爱的清香,雨中也弥漫着甜甜的味道,是父亲对我无私的关爱,我们父女俩的身影在雨中渐渐的模糊了、渺小了、看不见了……

父亲的衬衫为我挡了风雨,他湿漉漉的,有我的心酸,雨滴的甜美,和父亲对我那无私的爱。啊,衬衫是那根引线,父亲是那爱意的起源,他给我带来了源源不尽的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

记忆中的桂花香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秋天了,这是桂花树告诉我的。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那金灿灿的小花芳香四溢。啊!多么熟悉!思绪又飞到了那时……外婆家的庭院。

外婆家庭院里,东、西两头的角落屹立着两棵桂花树,分别是金桂和银桂。虽然我已经记不起哪棵是金桂、哪棵是银桂。但我清楚地记得它们都很高,树干也很粗,院子面积不太大,两棵树茂密的枝叶差不多把整个院子覆盖,使得院子像一个偌大的遮阳避雨的凉亭。站在桂花树下,向上看,阳光偷偷从树叶与树之间的缝隙漏下来,好像也是来到这人间仙境里品味桂花香的。

儿时的我是由外婆带大的,儿时的我也像桂花一样纯洁,天真烂漫。我总喜欢坐在外婆腿上,听她讲故事,唱童谣,桂花树下,总有我们的欢声笑语。笑声震动了桂花,惹得它们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随即又飘落在地。这时外婆会调侃我,小女孩可不能是个大嗓门呐,连桂花姑娘都被你吓到了。我也喜欢把桂花插在外婆头上,把外婆打扮成妖娆的“老姑娘”。外婆却笑道:我个老婆子可被你打扮成老妖精了!

桂花开放的日子,我远远地闻见桂花的清香,此时我总会大声对小伙伴们说:“闻见了吗?桂花香,这是我外婆家的桂花树开的花。”外婆也知道我喜欢桂花,每天都要将一束束桂花装进瓶子里,放在每一个房间里,整个屋子瞬间充满了爱的味道。从那以后,每逢桂花盛开的时节,外婆家的房间里总会出现一簇桂花,散发芬芳等待着我的到来……

这一幕幕的场景镌刻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悠悠的清香也永久萦绕的我的鼻翼。

如今家门前也种了桂花树,可那恬静怡人自得的快乐去哪里寻找呢?

展开阅读全文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更替,日升月落,时间不停地向前走,儿时光阴多么美好,有太多难忘的回忆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我从小起床总是有我专属的“闹钟”,那就是奶奶的缝纫机,当清晨的初阳将它们的光辉洒满整个屋子时,那“轧轧轧”的声音便恰到好处的漫进了我的梦乡,温柔地唤醒我开始新的一天。

我年幼时最喜欢陪奶奶缝衣服了,看着那台油漆斑驳的老古董,在奶奶双脚有节奏的运动中,巨大的圆圈带动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快速的飞转着,发出铿锵有力的“轧轧轧”的声音,太奇妙了。懵懂的我尽管不知道这其中的机械原理,不过,我还是喜欢听缝纫机发出的声音,这“轧轧轧”的音乐见证了我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记忆中那缝纫机总是比我起得早,无论我多早醒来,那台缝纫机都已经开始工作了,全神贯注的奶奶坐在缝纫机前,戴着老花镜,伏在案上,那灵巧如蝶的双手挪动着,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柔的洒到奶奶肩上,爬上奶奶的银发,一切时间仿佛定格,多么温暖而幸福的一幕啊。

在以前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那台缝纫机是花了家里大半年积蓄买来的,自此奶奶操持着家里的一个“得力助手”,全家人的衣服与被单一年四季都靠它来修补,它一直工作了几十年都没“退休”。小时候,不管冬天的温度再低,寒风再刺骨。坐在奶奶的热炕上,总是安心的;穿着的棉衣棉裤,也是最温暖的;“轧轧轧”的缝纫机声,也是最动听的。

现在生活好了,衣服也买的越来越多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似乎也不适用了,缝纫机自然也就被请进了阁楼。看着那落了灰的缝纫机,好像也看见奶奶那落了灰的心,偶尔心灵上的慰藉,似乎也只能来源于零碎的针线活了。

冬天又到了,厚实的羽绒服穿在身上似乎总是没有奶奶做的棉衣棉裤温暖。双眼渐渐模糊,耳畔又重新回荡起“轧轧轧”的缝纫机声了。

展开阅读全文

历经沧桑_杜撰出深刻记忆的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900字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波动流年的琴弦,弹起一阕岁月的韵律,唱起一抹光年的记忆

——题记

经年旅途中,篆刻下深刻的记忆,唯美风景撰写出淡淡忧伤,凄美不失回味,悲伤不失欣赏。走过的路程,年华逝水无痕般隐于烟波中,含着历经的风霜雨露,挥手告别一季又一季的光年。

笔尖落下,用沧海桑田的情感写尽生命的残缺,用悲欢离合的心情写出岁月的纠纷,用似水流年的情愫描绘曾经的风景。

独自阅赏一道道风景,用笔记记载下优美的情景,用眼睛阅读开深刻的画面,深深藏在内心深处,做最后的封存。

抬头仰望,多少悠然的远去,留下了长叹凝望的沉吟,忘味的回顾,一颗承载往事的心,随时过变迁,世事如云烟,消散在清风洗礼下,渐渐消散,不知在何处静止。

翻阅泛旧的记忆,画面犹如潮水直冲心田,在内心翻江倒海,冲击着每一寸细胞,深深受着猛烈的冲击。嘴角轻轻勾起,带着一丝沉着的苦涩,眼眸里的忧愁,犹如走失的孩童,无助的不知何去何从,只能在拥挤的人潮撕心呐喊与哭泣。

回首过往,转身踏进过往的流年,落叶纷飞,凄凉了整片处境。杂草恒生,失去生命的体征,满是荒凉,落叶静静凝躺在岁月洗礼间,由而勾起内心不明的忧愁,轻轻叹息,原来自己已踏进未来的旅途中。

这一场旅途,洗礼了嫩稚的脸孔,褪去了天真的笑脸,告别了放荡不羁的年华,成长在无息中悄临,在静止中走进每个人的世界,在不知觉中引领他走向未来的光辉。

旅途磕磕碰碰,曲折让人疲惫,而这一场旅途,注定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我们无法抱怨,不能放弃,只能随着时间的流动一往直前。

不管相遇或是分离,在时光岁月的摧洗下,不再哭泣不再伤悲,内心由而变的平静,用淡漠不失落寞的眼神观察着点点滴滴,这不是习惯,而是一种素养,以对尘世的漠然。

深夜的律曲,带随多少心情在空气中自我伤悲,把对现实的无助,凌淋尽致的体现,掏心掏肺的哭诉对未来的彷徨与恐惧,诉说着尘世带给自己的伤痛与无助。

却而无从选择,痛过伤过哭过站起身,继续前进,放开历经沧桑所留下的记忆,舍掉别离带给自己的伤痛,无视流年所印烙的疤痕,抛弃岁月带给自己伤愁。

随时光流逝,随岁月的洗礼, 我们紧跟脚步,放开曾经,去杜撰出更多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类优秀作文800字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春节团圆,在我眼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直到去外省求学、工作,才对春节团圆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2001年,我在江西上大学,第一次经历了春运。在挤满旅客的绿皮火车厢里,我坐在靠走道的座位上,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有的旅客用蛇皮袋装着行李,几乎快把蛇皮袋撑破;没买到相邻座位的小情侣四处央求他人换座;四五个结伴回家的好友拿出酒、花生,在小桌板上摆起了“宴席”。

一位抱小孩的大姐走到我身边,轻声对我说:“同志,能不能让我坐在你边上休息一下?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实在抱不动了。”我立马把座位让给了大姐。在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亲在上海工作,她留在老家,这次要在上海转车,去北方的婆家过年。“回一趟家这么累,为啥还要回去?”我不禁问。“春节咋能不回家呢?回家就算是再苦再累,也是甜的。”大姐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啊,春节回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路程即使艰辛坎坷,也阻挡不了人们回家团圆的心。

2016年,我到贵州遵义参加扶贫工作。春节前夕,扶贫工作队集中休假返沪,我购买了回上海的机票,只需2个半小时就可以回到相距1600多公里远的上海。刚到机场,我就被一位中年男人叫住了,他身后还跟着老人和七八岁的小男孩。“你好,同志,你是要回上海吗?我母亲和侄儿要去上海,可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不知道进安检以后怎么走,能不能请你帮个忙带他们进去?”我同意了他的请求。

候机的时候,老太太告诉我,自己和孙子是去上海过年。我很诧异:“别人都是年轻人回老家过年,你们怎么反过来呢?”“我儿子在上海工作十多年了,这几年自己做了一点小生意,春节的时候订单多,忙得走不开,索性我带着孙子去上海过年。”老人笑着回答。

老人还告诉我,多亏交通发达,以前去上海要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放假的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有时儿子都不回家过年,现在有了飞机,春节团圆就更方便了。是啊,国家的发展,让人们的出行方式从绿皮火车升级到了高铁、飞机,也改变了人们过春节的形式。

2020年的春节,我的一个朋友,因为防疫工作的需要,不仅没有回家过年,还放弃了春节假期,坚守在生产防疫物资的一线岗位上。在拜年的电话里,他对我说:“等抗疫胜利了,还是得回家看看,不回家过年,心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是啊,不回家过年,缺的是团圆。

中国人的春节,是跨越艰难险阻后的团圆,是感受国家日新月异变化的窗口,是守护万家灯火背后的奉献,一样的相思,不一样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记忆犹如一台相机,记录着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时间则像一位目光挑剔的摄影师,不断洗去无关紧要的内容。那最后留下的必是定格在记忆中最美好、难忘的画面

中秋佳节与父母回老家团圆,吃完晚饭外婆与我一起在山村的小路上散步。

好久没回故乡了,外婆对我现在的情况一一询问着,脸上时不时露出慈祥的微笑。时值金秋,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远处的小山层林尽染、红黄相映,如画家的山水画一般令人心情愉悦。天空开阔,南飞的大雁排出人字型飞向远方,近处农民种的庄稼全都成熟了,成熟的果实沉沉的挂在枝头,等待着人们的采摘。

漫步于乡间小道,青枫化红,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好像红色的海洋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那水天相接的一角。走着走着,外婆和我来到了一棵高大茁壮的柿树下,秋风阵阵,通红的熟柿正在枝头下微微摇摆,发出诱人的香味,我轻轻的嗯了一口唾沫,外婆转过身来笑道:“想吃吗?给你摘一个吧?”

“不用不用,柿树这么高,太危险了,你千万不要去摘。”

“没关系。”

外婆轻轻的拍拍我的肩膀,转身向那个柿树走去,接着,便出现了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幕,一位羸弱的老人,衣着朴素,在一棵高大的柿树上。她两脚蹬着枝杆,左手紧紧的抓住树枝,右手十分努力的向一个最大、最红的柿子伸出。她眼神坚定的盯着那个柿子,身体严重倾斜,但她却没有放弃,直到成功。

我怔了一怔,不仅鼻子一酸,心中似有万股暖流奔过。外婆小心翼翼地抱着几个柿子走了过来,她高兴得像个孩子将手中柿子全部给了我,拍拍身上的泥土轻松地说:“回家吧。”

那年秋风阵阵,慈祥的老人与高大的柿树以及她们身后的缕缕炊烟、万家灯火共同构成了那幅令我终生难忘的画面。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珍宝,而那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那份温情、那份爱护值得我永生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