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

诗经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诗经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诗经问题。

分享

浏览

3739

作文

83

诗经关雎改写作文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落日余晖,雎鸠互鸣,在河州之上有一位公子在翘首相望,白衣飘飘间尽显儒雅风采,而不断皱起的眉头却又尽显愁态。

在目之所及之处有一位美丽的女子,雎鸠美妙的合鸣之声让公子心中春心涤荡,我那美丽的姑娘啊。荷塘里的荇菜懒懒地在水里摇荡,公子将它采下,心里却想着那美丽的姑娘,极度的相思却又追求不到长夜是何种煎熬,辗转反侧得睡不着,想起她采摘荇菜是的可爱模样,公子心想她必定是一个勤劳而又让人怜惜的姑娘。

多想认识她,多想知道他家住何方,我美丽的姑娘,你可知道我这份难以言说的衷肠,多想再次遇到你,我亲爱的姑娘如果我拥有你我一定用尽全力来对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诗经读后感

全文共 1628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诗歌305篇。谈到它,我们都不会陌生。首先想到的会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纯情诗句。它广为流传,并非没有原因的,因为它讲了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漂亮好的女孩,谁不想追求呢?但是这句话,真正解读起来呢,又有什么样的不同体会呢?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近到它的“关关”叫声,在那思慕男子的女子听来,也是在呼唤自己的爱人。古代传说雎鸠雌雄形影不离。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雎鸠被说成是贞鸟,是爱情忠贞的象征。但是!其实据考证,雎鸠不是斑鸠,而是鱼鹰,《关雎》并非雌雄和鸣,而是以鱼鹰在河州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

这就是解读之后的诗经。可能与你臆想当中的情景不一样,但是这确实事实。人们总是趋向于完美,把东西都往好了方面想,也从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灵魂营养,我感觉这就足够了,不用非得在乎讲的事实,你自己认定的事实、对你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由于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诗歌太多,我也不可能一一解读。我总结了一下他们的特点,发现诗经中以女性为主角的诗有两多,弃妇诗多,思妇诗多。弃妇诗又多以悲情见多。我读这样的诗,总是感觉读不下去,读着读着心里就来气。一个女人,被男人抛弃了,那个男人固然不对,固然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但是你被抛弃了,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还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丝毫没有振作的迹象。看到这里,心里真是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就是一个男人吗?没了他至于这样要死要活的吗?如果那个男的回过头来看你那样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本来想和好的心,瞬间又会蹦碎的。也许我现在是以现代的眼光去思考的,环境不一样,心态自然也就不一样。但是这样一个形象,描写在书里,会对多少中国女性产生影响呢?不过幸好我发现,现在这种影响越来越小了,现在的女人们,似乎都看得开,分了就分了白,也不差那么一个。反而觉得男人越来越变得跟诗经中描述的怨妇似的,动不动就为情跳楼自杀,甚至前几天看网上一男的为了求女友不要分手,竟然当众下跪!可耻啊!我真想上去甩他两个耳光,告诉他像个男人!没想到几千年的怨妇形象竟然出现在了当今的我们男人身上,悲哀。

相比之下思妇诗就好很多。有人说思念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白色的花,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像天暗下来独自点亮的一盏灯火,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忧伤而美。我深有感触。在诗经中有这样几首是写的很好,比如《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一个女子在思念他远役的丈夫,思念使她无心劳作,在路边采苍耳,很长时间也采不满一小筐,到最后,她索性将筐放下,在大路边张望,惦记着远方的他。我看完之后,心理非常纠结,感到了一丝温暖,却很快又被悲凉所代替。哎,相爱的人们啊,为什么不能在一起,非要将他们分开拿思念折磨他们。是啊,想一个人的时候,真的是无心做别的东西,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体会。这种思念,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两个人见面的那一刻,幸福感是多么的强烈!说道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了异地恋,这个深重的话题,哎,还是不要说了,当局者迷啊。还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诗《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我不得不说,诗经其实是一部女人内心解读秘笈,恋爱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虽然那几千年过去,但是女人们那柔软的内心却是没有变化的。从诗中我们解读出的委婉含蓄的意思,其实就是她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限于矜持,所以男生要主动解读。!!怎么说到这里了呢,好像有点跑题了,但是这是我读诗经切身感受到的,也会是我的一份财产吧。分享一下,就不收钱了。

《诗经》博大精深,我读懂的,也许只是表面内容,其实他还有更加深厚的内涵在里面。就像人们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诗经》也是这样。它带给人们的不是死的刻板的东西,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我们不同的人,从中获取的也不同,但是只要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创作背景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周代的祖居之地 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 生民》、《公刘》、《 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的六义

全文共 4413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 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的六义,欢迎阅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 大雅”和“ 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 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12]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 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

一、比,就是 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14]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14]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14]

《邶风· 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14]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14]

再如《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 卷耳》、《 黍离》、《 蒹葭》、《 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14]

三、赋。

《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14]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14]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14]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中出自名句的词语

全文共 4606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关于诗经中出自名句词语的内容,欢迎阅读!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到处都是。(《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相助。(《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白驹空谷】比喻贤人在野而不出仕。后亦比喻贤人出仕而谷空。(《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俾昼作夜】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必恭必敬(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不稼不穑】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不愧屋漏】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不稂不莠】既不象稂,也不象莠,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不日不月】①没有期限;②不选择时日。(《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惩前毖后】惩处以前的过错,戒慎今后再犯。(《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绰绰有裕】形容非常宽裕,用不完。(《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大发雷霆】①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②大发脾气,高声训斥。(《小雅·采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德音莫违】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独行踽踽】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诗经·国风·卫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风雨漂摇(风雨飘摇)】形容动荡不安,形势很不稳定。(《诗经·国风·豳风》:“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风雨凄凄】凄风苦雨,倍觉凄凉。(《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诗经·国风·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诗经·颂·闵予小子》:“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

【高山仰止】崇敬仰慕。(《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翰飞戾天】飞到高空,比喻仕宦的飞黄腾达。(《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鹤鸣九皋】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胡天胡帝】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如同天神,后表示极其崇高尊贵;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诗经·国风·墉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是良辰。(《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进退维谷】前进和后退均已穷尽而无所适从。形容处境艰难,无退身之步。(《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诗经·大雅·荡》:“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赳赳武夫】雄赳赳的武人,亦比喻勇武果敢的人。(《诗经·国风·周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孔武有力】非常威武有力。(《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明哲保身】原义是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有贬义。(《诗经·大雅·荡之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泣涕如雨】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诗经·国风·邶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求之不得】①怎样寻求都求不到,形容要求很迫切或机会很难得;②亦指愿望终得实现。(《诗经·国风·周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七月流火】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七月流火”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乔迁之喜】祝贺升迁或搬家。(《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巧言如簧】谓花言巧语,悦耳动听,有如笙中之簧。(《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螓首蛾眉】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亦借指美女。(《诗经·国风·卫风》:“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诗经·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人言可畏】流言蜚语会伤害人,因此是可怕的。(《诗经·国风·郑风》:“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日居月诸】日月。居、诸,语气助词。后用以指岁月流逝。(《邶风·日月》)。即日和月。居、诸皆助词,用为成语,指岁月流逝。

【日升月恒】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渐渐盈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后常用为祝颂之词。(《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生不逢辰】时运不济,此生碰不到好时机。亦作“生不逢时”。(《诗经·小雅·小旻之什》:“我生不辰,逢此鞠凶。”)

【寿比南山】祝人长寿的习用语,意为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淑人君子】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硕大无朋】大得没有可与之相比的,巨大无比。(《诗经·国风·唐风》:“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素丝羔羊】称誉正直廉洁的官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逃之夭夭】逃跑的谐称。(《诗经·国风·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涕泗滂沱】流眼泪鼻涕像下大雨一样,形容哭得很伤心。(《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天高地厚】①感恩戴德之词;②犹言高低轻重。(《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天作之合】上天成全的婚姻,用来祝颂婚姻美满。(《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诗经·大雅·生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投畀豺虎】将坏人投饲豺虎,表示深恶痛绝。(《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投桃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诗经·大雅·荡之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万寿无疆】永远生存,祝寿的话。(《诗经·国风·豳风》:“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先把房屋门窗修好,比喻提前做好准备或预防。(《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呜呼哀哉】①表示悲痛之辞;②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结,有时含有诙谐或讽刺意;③借指人的死亡;④借指事物的完蛋。(《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和气味,比喻人没有名声。(《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无所适从】不知依从谁才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诗经·颂·商颂》:“寝成孔安,无所适从。”)

【小心翼翼】本是虔诚,庄严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诗经·大雅·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邂逅相遇】无意中相遇。(《诗经·国风·郑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新婚燕尔】极言新婚欢乐。(《诗经·国风·邶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信誓旦旦】谓誓言诚恳可信。(《诗经·国风·卫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兄弟阋墙】意指兄弟在家里争吵,在遇到外来欺侮时就一致对外;后比喻内部相争。(《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言笑晏晏】说说笑笑,和柔温顺。(《诗经·国风·卫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经·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窈窕淑女】美好的女子。(《诗经·国风·周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夜未央】夜未尽,谓夜深还未到天明。(《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衣冠楚楚】服装整齐漂亮。(《诗经·国风·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诗经·国风·王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允文允武】谓文事与武功兼备。(《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优哉游哉】形容从容自得,悠闲无事。(《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忧心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诗经·国风·召南》:“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忧心如焚】心里忧愁得像火烧,形容十分焦急。(《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悠悠我思】(《诗经·国风·邶风》:“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有女怀春】谓少女爱慕异性。(《诗经·国风·召南》:“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遇人不淑】谓女子所嫁的丈夫不好。(《诗经·国风·王风》:“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载沉载浮】谓在水中上下沉浮。(《诗经·小雅·彤弓》:“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诗经·国风·周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战战兢兢】①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②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展开阅读全文

夜读诗经散文

全文共 1351 字

+ 加入清单

冬日的晚,雪落得安安静静,仿佛怕惊扰了梦中的人们。掩上窗,便是另一个世界了,屋内灯光淡雅柔和,让人生出安宁的感觉,我便因了这久违的安宁披衣而坐,没来由地就想看看《诗经》,并非附庸风雅,因清涨潮《幽梦影》有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的是《郑风.子衿》篇。

《子衿》是一首女子的恋歌,歌者热恋着一个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穿,焦急得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短短十七个字却给我字短情长之感,那女子因思念之人久候不至而发出的似对情人的诘问,让一个勇敢追逐平等自由爱情的大胆热烈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此女让我肃然起敬。她的爱情不遵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亦不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教条,她的爱情是自由的甚至是平等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来和我想见,俗语云“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子衿》里的女主人公具有明显的新时代女性的思想意识,她不甘于被动。她不是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归来的王宝钏,她等的人没有来,她会发出“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感慨,而王宝钏不知薛平贵归与不归,因何不归,她只是铁了心地要等,而最终等来的结果是做了西凉驸马的她的丈夫,她也在与西凉公主共侍一夫十八天后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苦等苦熬十八个春秋换来了什么,一个贞节牌坊,一个皇后名号,可是这些对于长眠地下的她又有何意义。我初始也同世人般同情王宝钏,唾弃薛平贵,可是后来我想通了,王宝钏的悲剧命运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由她自己一手酿成的。她的不幸怨不得旁人,别人给或不给,她都应该努力过得幸福,她应该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应该奢求别人的给与。

如王宝钏般为情所困最终被情所伤抑郁而亡的古代女子不胜枚举,但我读《诗经》,发现古代女子不尽如此。无论是《卫风.氓》中遭负心汉遗弃的痴情女子,还是《郑风.子衿》中处于热恋期的女子,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自我。同样是喜欢,《卫风.氓》中女子在被曾海誓山盟的男子抛弃后,果断地发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具有警示后代女性的极富哲理的振聋发聩的感叹。《郑风.子衿》里女主人公也两次发出“纵我…”“子宁…”的诘问来表达她内心关于爱情中理应方平等的思想,《诗经》中如她们般的女子可敬可佩。

每读《诗经》,我总会对这些上古时期的女子肃然起敬,她们的血管里已然流淌着自由和平等及独立的血液,因此让我对后世即封建社会那些被禁锢在君权、父权、夫权的桎梏下的女子总是怀有复杂情感。一方面是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却有类似鲁迅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曾拨动了多少恋爱中男男女女的心弦,还化出一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后来更是成为千古余韵。

诗歌不分家,《子衿》读罢,我又看了古风视频,唯美得让人不舍移眼。窗外,雪依然落得纷纷扬扬,而屋内的我睡得很香很香,还做了梦,梦里自己回到了那上古时代,化成了《子衿》里的女主人公,一个人神思急切在城楼下忧愁而甜蜜地踱来踱去,踱来踱去……--2013/02/27

展开阅读全文

与《诗经》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枕头里长出红色的枝条,枝条上开出绿色的花。花香很像迷迭香,一只穿着背带裤的松鼠对每一朵花说一个秘密,然后花朵就会慢慢合拢,等那只松鼠小心翼翼的对每一朵花都说一个秘密后它就会满足的睡去。————题记

那些清晨的朝霞,闪光的日记本,深红的蔷薇花,男孩子的短发,清爽的绿茶以及夕阳如画。一起清唱的歌谣,被遗忘在另一个时代,蒙尘落灰很多年,后来发现开出了一朵花,根深蒂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诗经·邶风·燕燕》

又迎来一个秋季。在这个季节里,依然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依然能听到风吹落树叶沙沙的声音。只是天空多了几对南飞的燕子,参差舒展翅膀。就像庄姜出嫁时,大红缎子映出她秀丽的脸庞,铺上了十里红妆,只为送新娘。可却要远离家乡,去往远方,悲戚的眼神里还有些许迷茫。这个季节,她即将和南飞的燕子一样,痛心悲伤。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好像突然明白什么,竟吟起“式微,式微!胡不归?”有一种角色叫做炮灰,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夕阳下,从田间走回家,坐在田埂上,把泥土从脚踝上轻轻褪下露出光洁的肌肤,只听远处传来一声唤,喊我回家食饭,一天的疲惫也就消散了。王朝已经没落,浣女依旧吟唱着《后庭花》。当初理想的帝业如画,到最后却沦落到已看不见笑靥如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站在城楼上,望到远方。青青的衣襟,悠悠的心境。当初的约定是否已忘记,难道你要就此断音?要经历多少的离别,才能拥有不会心疼的免疫力。满树的桃花映不出你清晰的脸庞,那青青的衣襟已不再随风飘扬。在某一年炎夏,我见过盛开的你和他。你们二八年华,容颜无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春天的采薇刚刚冒芽,说好了要回家,时间过了大半却还不能实现。离家乡,驻边防,护王朝兴旺。夏天的采薇已经采了又采,战火依然没有消退。思念的滋味,一点一点蔓延,无法入睡。秋天的采薇逐渐枯萎,战乱不断的十月,满天硝烟。听说家乡那边的月桂已经开花,可惜那十里的清香却飘不到我的方向。当初随军出征,杨柳依依数十里。如今寒风萧瑟,白雪漫天。昨夜有战火,过我边疆,城中泪眼无光,白路茫茫。苍天,我愿诚心祈祷,让我回到少年从前。打家劫舍,经历一个美人关,再来一场桃花劫。如果命运胆敢横生枝节,我就挥舞长剑,将它斩灭。

我在夕阳西下间,坐在窗前,翻开那一页又一页的画面,时而是女子清甜的笑脸,时而又是妇人思君的离篇,那一段一行的悲戚,那一字一句的留恋,都化为天空中最灿烂的光点。人生的花朵,开得妖艳,像一首华美的诗篇,《诗三百》的歌谣,唱着生老病死的哀怜,落叶归根的喜悦。聚散离合的几年,我们用温度将它们留在身边。

曾经那清脆悦耳的民歌,早已被我们遗忘在忘川河畔,长成一朵妖冶的曼珠沙华。我不介意像白发宫女一样,说来说去的,全是玄宗年间的那些事。朝起夕落,阴晴雨雪,四季更迭,悲欢离合,嬉笑怒骂,生老病死,奋不顾身。最后呢,万事如意吧。

展开阅读全文

最美不过诗经作文900字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美清水出芙蓉,那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长歌。水天一色,在苍苍蒹葭中,我们看见了忽隐忽现高洁美丽而又可亲可爱的“伊人”;山野林地,坎坎伐檀声里,我们看见一群伛偻的脊背上迸发出的“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的悲怆;鼓角齐鸣,猎猎风中,我们听见了出征将士“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血誓。寻声于庙堂神社前的重章叠句,踯躅于深宫飞檐下的回环往复。无论粗犷,还是细腻;无论仰天长啸,还是浅酌低吟,听来的都是那样质朴、真切、灵动、纯粹、清透。芬芳得如四月的花海,辉煌得如九月的大地。这,便是诗经

有一种美永远挺拔,那是矗立在在民族血脉上的参天大树。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在悠长的岁月里,我们不知姓氏的先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初涉爱河的青年,被丈夫抛弃的怨妇,盛大宴会的典礼,宫廷宗庙的祭祀,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他们汇集在这里,成就了一幅浩荡恢宏的历史画卷。

历史的风吹过关中走廊,吹过中原沃野,吹散了人间的浮华,吹散了尘世的喧嚣,却吹不走那遗世独立的风、雅、颂,赋、比、兴。三千多年潮涨潮落,不变的还是那蓬勃着生命活力的丰富深沉,豪放缠绵,端庄典雅,音韵缭绕,单纯真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千古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如此真切地属于一个人,又如此博大地属于每一个人。

这不胜枚举难以言传的美啊。思无邪之美、爱情之美、美人之美、歌唱之美、意境之美、现实之美和浪漫之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所有关于美的词汇,在诗经你最动人的容颜前也显得苍白。

我们欣赏靓女,就会想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飘飞的芦苇丛中,水气氤氲里,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影影绰绰,美妙无比。

我们赞美俊男,就该是“孔武有力,邦之司直”,高大英武有力的君子,为我们国家保障公平主持正义,谁见了能忘怀?

来吧,让我们循着先民的天籁之音,穿越历史的时空,大胆唱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灼灼其华的赞美。

来吧,让我们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寻觅,去追踪,去唱响我们心中永远的歌。

哦,最美不过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与礼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读了诗经和礼记我感受到了诗经很经典,所以流传到了现在。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学习知识就不懂得为人处事。啊!原来诗歌这么有魅力而又高尚。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感受到了古人的浪漫……我一直不太喜欢背古诗,因为根本就体会不到诗意和优美,所以我要先体会诗意再感受它的优美,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背古诗,这样我才能叩开诗歌之门,感受诗歌的美好,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品诗经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作品。是所有的民间和王室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无可匹敌。

《风》是记载了民间的风土之音,总有深深的民意在其中。《雅》像有一种美妙的音乐在我的耳边轻轻拂过,仿佛置身在那时的周朝一样。《颂》是一种有德行的礼仪的声音,十分严重庄重。

《风》共一百六十篇,数量最多,其次就是《雅》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最少的,共四十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风》,因为它深表民情,百姓生活的好与坏,一目了然。

《风》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卫风·木瓜》。此诗写的是男女互赠礼物,表现出感情在礼尚往来中不断加深的过程。表达了情谊交流重于礼物赠答的淳朴爱情观。在全诗中“琼琚、琼瑶、琼玖”与“木瓜、木桃、木李”变化莫测,可在最后一句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来结尾,却别有一番意趣。全诗语言优美,声律和谐,也是我喜欢的一个方面。也因此,我对诗经的喜爱,又近了一步。

《风》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秦风·无衣》,它写出了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我爱《诗经》,爱其中斑斓多彩的历史,爱其中灿若繁星的故事,更爱它的声律和文采,充实了我的文思,为我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品读诗经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吟诗,写诗,颂诗,唱诗。

宣纸泛着淡黄,浓浓的墨汁一滴一滴的溅在上面,又慢慢蕴染开来。刚劲的笔锋潇洒一挥,轻重缓急的踏着纸,书写乾坤。一名名衣着典雅的淑女,长长的青衣裙,勾勒出女子曼妙的身姿,有的手握琵琶,有的轻抚扬琴,有的口吹短笛,紧接着,优美的词句化作一个个灵巧的音符,组成一支乐曲。

初遇《诗经》,是在青山绿水环绕的一座古寺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旋律似乎有些不同呢?不同于洪亮的歌喉,琴键敲打的欢快。更不同电子的奇妙。它只是缓缓地,渐渐地,似一口清泉沁入干燥的喉,似一只水鸟轻挑湖面的一层层涟漪。没有叹为观止的震惊,却在不经意间撩动了心弦。心好像平静如水,甘甜似饴。

我在小河中划着舟,误入了藕花深处,被素雅的美丽迷了双眼,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拨开那层薄薄的水雾,渴望看得更真切些。

我看到了《诗》的句。“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枝条随风吹,大雪纷纷漫天飞舞。出征的士兵归途了,带着满身的疲惫,满心的忧愁。他的思念如蜿蜒的溪流之长,如一望无底的潭水之深。这漫天飞的,不只有雪,仿佛也有悲。这诗意似的图画,与悠悠的情丝,融为一体。诗中饱含的情,令人身心陶醉。

轻轻揭开《诗》的面纱,我探到了,在水雾的后面,那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娇美动人,欣然绽放。果然,它是美的。可我不知足,把舟划得更近些。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男子的心之所向,便要追求。似乎眼前就有女子吹短笛,男子轻抚琴的意境了,只感觉悠扬的琴声回荡于耳畔,轻快的笛音与鸟儿飞扬。君与女的爱是纯真的,他们没有放弃追逐内心美好的向望,拥有着静美的心,灵动而又宝贵。

我寻到了《诗》,是内心之纯净,甘露之甜蜜,诗意之美好,情怀至真粹。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的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我们会去《诗经》里寻找美?

这个世界以“美”为主题的书数不胜数,为什么《诗经》能够流传百世?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是不屑于回答的,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答案就摆在眼前:《诗经》对于“美”的认知最为深刻,除此之外,还语言优美直率。

就拿《关雎》这篇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勾起了多少少男少女青涩的回忆。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农耕时代,虽然没有像诗中的君子一样弹琴击鼓以取悦女子,但我们仍能想象出诗中的画面,仍能感受到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

而这就是《诗经》的奇妙之处。这世界上任何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都是因为它多多少少触碰到了人心。

所以一切都反过来。一件事物,一个观点,一部作品,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触动人心,而是因为它触动了人心,所以才变得深刻。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美”这个观念上来。许多人对于美的定义十分偏激。在我看来,《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绝不是能用“心灵美”所概括的。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因为在我们读《诗经》的时候,多少都会带着一些自己的观点。例如,一个正在热恋期的人拿起《诗经》,他会感叹里面的感情之美。但如果将这本书给予那些单身主义者,他们也许并不认同此种的观点。这世界上有个成语叫做“身临其境”,其实只是我们把感情带入了里面。

因此,读《诗经》就像是在读我们自己。寻找《诗经》中的美,就好像是在寻找自己的内心。一次次的感情冲刷就是我们所寻找到的最美丽的“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我已经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美”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中的彩虹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彩虹是五彩斑斓的,让人感到明媚的。其实提到《诗经》,我脑子也会浮现出一片色彩缤纷的画面交织在一起。

最上方的,是暖色系。红色的是诗中主人公的一片赤心,对于心上人那一份热烈又美好的爱,它代表面对爱情的勇敢并去追赶的决心。橙色是夕阳西下时分,在门前,在树下,在河边与那一个个翘首以盼的身影相伴的颜色,在橙色的映衬下,那些背景多了几分庄重感,因为那承载着他们浓浓的思念。这橙色不似红的张扬,更多的带点温和,陪伴那一个个思念家人的身影。

此时,一抹明亮的黄色映入眼帘,那是夜中星辰的颜色。它照耀着黑夜中远在异乡的游子,经战沙场的士兵,是家人对他们的思念与爱在照亮他们前行。向右一瞥即是一片绿色,与黄色相比并不起眼。它是门前一片广阔的原野,战乱年代,战火纷飞,在这乱世之中,那些美好聚在一起,成了一片宁静祥和的原野,令人放松。

远处是青色的湖面,似有一位身材纤细、面容姣好的女子在水中,不时回头看一眼,然后立马笑笑,再转身回去,玩弄乌黑的长发。那一抹笑容,是个清新干净的女孩子,也是男孩子清涩的爱恋。抬眼是湛蓝的天空,纯的没有杂质的蓝。那是白头偕老的爱情,那是与子同袍的友情,那是壬于兴师的爱国情,这些纯洁的感情勾勒出无数美好。

最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紫色。它很有层次感。先给人一种优雅、古朴的感觉——《诗经》韵律感强,句式整齐,有气势,用词谨慎,可以看出古人的精研细磨。再给人一种厚重与深沉,因为它其中包含中国诗歌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古人的深刻体悟。

诗经也是此般的多彩,因为它凝结的是古人智慧与文化,所以必定充满层次与变化,说其间含着一抹彩虹也不为过。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诗经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居五经之首的《诗三百》,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也最纯真的表达。茫茫原野上,人们在为爱情、友谊、战争等大声放歌,那是一副怎样的美好画面!依我说,《诗三百》是青涩的,也是青色的。

诗经》的语句是青色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缠绵相思的青;“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是尊重仰慕的青……青,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寄托了人们简单美好的愿望。

《诗经》这个广袤舞台的“幕布”也是青色的。兴是常见的手法,作者们往往挑选身边常见的事物来起兴,而不布置是否是巧合,这些事往往是青色的:“参差荇菜”、“采采卷耳”、“葛之覃兮”……青色遍布各处,它藏在歌者的箩筐中,藏在淑女的纤指间,藏在君子的衣饰上。再放眼望去,天空、草地、山川……哪里不是青色的?

青色是一种奇妙的色彩,它不起眼又无处不在,同时能赋予人们不同的情感、渲染诗中不同的基调。

最后,也是最突出的,《诗经》的情感是青色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使一种复杂却不繁琐、单纯却不单调、伶俐却不圆滑、清澈却不张扬的颜色。而这种颜色,正符合《诗经》文艺的特点,符合古代人民率真的特质……

青色,将《诗三百》的“思无邪”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三百》是青涩的,也是青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痛彻心扉的悼亡诗。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遥远的一天,一个男子,一位丈夫,双手颤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绿色衣物,失声痛哭,夫妻相处时的生活细节,随着哭声,伴着泪水在眼前重现,蔓延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缝制的衣物还在,可是缝制之人却已香消玉殒,天人永隔。那一声声“绿兮衣兮”的长叹,湿润了古往今来多少多少双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从一而终观念束缚下绝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虽在,妻子却长眠于地下。曾经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兑现呢?知心话儿与谁言?唯有睹物思人罢了。

所以,这里的“绿衣”,不只是妻子缝制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征。它承载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岁月,承载着这对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间。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一咏三叹,回肠荡气,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唤自己心爱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望着这精心缝制的绿衣,上面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满载夫妻间的浓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夫妻间深深爱恋。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里翻面地看,那丝丝缕缕,针针线线都满含深意——每一针都饱含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所谓的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风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缝制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何等的惬意,安然。现在,在萧瑟秋风的侵袭下,我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想起来该换上厚衣服了,于是,翻箱倒柜,来寻找合适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缝制的衣物,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如果贤妻尚在,我的生活怎会这样,叫我如何不思念体贴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爱人永远居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绿兮衣兮”的长叹,我合上了书,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满满的眷恋却久久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1807 字

+ 加入清单

倾听来自三千年前的远古呼唤,如同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诗经也一直存活于心。 ——题记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总结来说,《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它们身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这两句话多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诗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阅读路上,等待被唤醒。而《诗经》就叩响了我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