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

诗经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诗经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诗经问题。

分享

浏览

3739

作文

83

诗经中的名篇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诗经词曲文集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稼轩长短句》、《通志堂集》、《侧帽集》、《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元丰类稿》、《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范文正公文集》、《文宪集》、《文山诗集》、《指南录》、《白氏长庆集》、《樊川文集》、《李义山诗集》、《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名称由来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约成书于 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 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 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 汉武帝以《 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 五经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创作背景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周代的祖居之地 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 生民》、《公刘》、《 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历史评价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淫诗。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蒹葭文言续写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晶莹露珠凝成白霜。我所思慕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逆著弯曲的流水追寻她,路途险阻又漫长,顺著水流而下去追寻她,彷佛她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未乾的露珠在晨曦中晶晶闪亮。我所思慕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边,逆著弯曲的流水追寻她,路途险阻又难以登临,顺著水流而下去追寻她,彷佛她就在水中高地上。

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未乾透的露珠还沾在叶片上。我所思慕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岸,逆著弯曲的流水追寻她,路途险阻又多曲折,顺著水流而下去追寻她,彷佛她就在水中沙洲上。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书笔记800字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读书笔记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采薇的改写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柄剑。

一柄闻名天下的好剑。一柄大将军的佩剑。

那位将军英明神武。

而他,又要出征了。也,带上了我。

我听不清那位锦衣玉袍的人说了什么话,只见他手上举着一团金黄,煞是耀眼。

而我听见,我看见,我感受到,将军深深的握着我,单膝跪地,跪拜行礼。然后,一句话从他口中说出。

我听见了。

他说,臣,遵旨。

这时我知道,他,又要出征了。

我看见了,那时,宫外翠绿的杨柳随风摇曳,吹起纤细的枝条。

哦,已经春天了。这一仗,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荒凉的土地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吼着,叫着,打着,拼着,一个个人接着倒下,直到,远处只剩下残尸骸骨。

我的身上沾染了太多的鲜血和污秽,灵魂仿佛被困住了,连剑刃,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锋利,那么决绝了。

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都损伤惨重。大军所过之处,只剩下遍地的死尸。

将军把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心痛了,这,真的是他的初衷么?

只有奋勇杀敌,早日剿灭国贼,才能改变这一切。他对自己说,紧握着我。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血液,他的脉搏,他的心跳,他的振奋。

我不禁暗自叹息。

这场仗终于打到了头,我军大获全胜,士气振奋。而敌军溃败,已不成气候了。

是时候,能回去了。

将军坐在马上,我,挂在他的腰际。一步一步向王都走去。

我终于知道,这世上最珍贵的人,他名叫圣上。

而我们,就要进宫去觐见圣上。

我依旧不知云云他们所说的话,直到将军的脸上有了一丝悲痛。我终于明白了一点。

打仗,不好。

将军带着我踏出殿门,屋外细碎的雪花飘舞,而那春天的杨柳已积了一层雪了。那雪落在我身上竟有些冷。

已是冬季了。

这仗,还真是打得够长。在不知不觉的抗阵杀敌中,一季一季已从手中的兵器里划去。我不禁默默的叹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展开阅读全文

夜读诗经散文

全文共 1351 字

+ 加入清单

冬日的晚,雪落得安安静静,仿佛怕惊扰了梦中的人们。掩上窗,便是另一个世界了,屋内灯光淡雅柔和,让人生出安宁的感觉,我便因了这久违的安宁披衣而坐,没来由地就想看看《诗经》,并非附庸风雅,因清涨潮《幽梦影》有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的是《郑风.子衿》篇。

《子衿》是一首女子的恋歌,歌者热恋着一个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穿,焦急得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短短十七个字却给我字短情长之感,那女子因思念之人久候不至而发出的似对情人的诘问,让一个勇敢追逐平等自由爱情的大胆热烈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此女让我肃然起敬。她的爱情不遵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亦不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教条,她的爱情是自由的甚至是平等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来和我想见,俗语云“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子衿》里的女主人公具有明显的新时代女性的思想意识,她不甘于被动。她不是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归来的王宝钏,她等的人没有来,她会发出“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感慨,而王宝钏不知薛平贵归与不归,因何不归,她只是铁了心地要等,而最终等来的结果是做了西凉驸马的她的丈夫,她也在与西凉公主共侍一夫十八天后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苦等苦熬十八个春秋换来了什么,一个贞节牌坊,一个皇后名号,可是这些对于长眠地下的她又有何意义。我初始也同世人般同情王宝钏,唾弃薛平贵,可是后来我想通了,王宝钏的悲剧命运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由她自己一手酿成的。她的不幸怨不得旁人,别人给或不给,她都应该努力过得幸福,她应该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应该奢求别人的给与。

如王宝钏般为情所困最终被情所伤抑郁而亡的古代女子不胜枚举,但我读《诗经》,发现古代女子不尽如此。无论是《卫风.氓》中遭负心汉遗弃的痴情女子,还是《郑风.子衿》中处于热恋期的女子,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自我。同样是喜欢,《卫风.氓》中女子在被曾海誓山盟的男子抛弃后,果断地发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具有警示后代女性的极富哲理的振聋发聩的感叹。《郑风.子衿》里女主人公也两次发出“纵我…”“子宁…”的诘问来表达她内心关于爱情中理应方平等的思想,《诗经》中如她们般的女子可敬可佩。

每读《诗经》,我总会对这些上古时期的女子肃然起敬,她们的血管里已然流淌着自由和平等及独立的血液,因此让我对后世即封建社会那些被禁锢在君权、父权、夫权的桎梏下的女子总是怀有复杂情感。一方面是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却有类似鲁迅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曾拨动了多少恋爱中男男女女的心弦,还化出一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后来更是成为千古余韵。

诗歌不分家,《子衿》读罢,我又看了古风视频,唯美得让人不舍移眼。窗外,雪依然落得纷纷扬扬,而屋内的我睡得很香很香,还做了梦,梦里自己回到了那上古时代,化成了《子衿》里的女主人公,一个人神思急切在城楼下忧愁而甜蜜地踱来踱去,踱来踱去……--2013/02/27

展开阅读全文

品读诗经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吟诗,写诗,颂诗,唱诗。

宣纸泛着淡黄,浓浓的墨汁一滴一滴的溅在上面,又慢慢蕴染开来。刚劲的笔锋潇洒一挥,轻重缓急的踏着纸,书写乾坤。一名名衣着典雅的淑女,长长的青衣裙,勾勒出女子曼妙的身姿,有的手握琵琶,有的轻抚扬琴,有的口吹短笛,紧接着,优美的词句化作一个个灵巧的音符,组成一支乐曲。

初遇《诗经》,是在青山绿水环绕的一座古寺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旋律似乎有些不同呢?不同于洪亮的歌喉,琴键敲打的欢快。更不同电子的奇妙。它只是缓缓地,渐渐地,似一口清泉沁入干燥的喉,似一只水鸟轻挑湖面的一层层涟漪。没有叹为观止的震惊,却在不经意间撩动了心弦。心好像平静如水,甘甜似饴。

我在小河中划着舟,误入了藕花深处,被素雅的美丽迷了双眼,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拨开那层薄薄的水雾,渴望看得更真切些。

我看到了《诗》的句。“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枝条随风吹,大雪纷纷漫天飞舞。出征的士兵归途了,带着满身的疲惫,满心的忧愁。他的思念如蜿蜒的溪流之长,如一望无底的潭水之深。这漫天飞的,不只有雪,仿佛也有悲。这诗意似的图画,与悠悠的情丝,融为一体。诗中饱含的情,令人身心陶醉。

轻轻揭开《诗》的面纱,我探到了,在水雾的后面,那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娇美动人,欣然绽放。果然,它是美的。可我不知足,把舟划得更近些。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男子的心之所向,便要追求。似乎眼前就有女子吹短笛,男子轻抚琴的意境了,只感觉悠扬的琴声回荡于耳畔,轻快的笛音与鸟儿飞扬。君与女的爱是纯真的,他们没有放弃追逐内心美好的向望,拥有着静美的心,灵动而又宝贵。

我寻到了《诗》,是内心之纯净,甘露之甜蜜,诗意之美好,情怀至真粹。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的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我们会去《诗经》里寻找美?

这个世界以“美”为主题的书数不胜数,为什么《诗经》能够流传百世?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是不屑于回答的,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答案就摆在眼前:《诗经》对于“美”的认知最为深刻,除此之外,还语言优美直率。

就拿《关雎》这篇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勾起了多少少男少女青涩的回忆。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农耕时代,虽然没有像诗中的君子一样弹琴击鼓以取悦女子,但我们仍能想象出诗中的画面,仍能感受到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

而这就是《诗经》的奇妙之处。这世界上任何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都是因为它多多少少触碰到了人心。

所以一切都反过来。一件事物,一个观点,一部作品,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触动人心,而是因为它触动了人心,所以才变得深刻。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美”这个观念上来。许多人对于美的定义十分偏激。在我看来,《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绝不是能用“心灵美”所概括的。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因为在我们读《诗经》的时候,多少都会带着一些自己的观点。例如,一个正在热恋期的人拿起《诗经》,他会感叹里面的感情之美。但如果将这本书给予那些单身主义者,他们也许并不认同此种的观点。这世界上有个成语叫做“身临其境”,其实只是我们把感情带入了里面。

因此,读《诗经》就像是在读我们自己。寻找《诗经》中的美,就好像是在寻找自己的内心。一次次的感情冲刷就是我们所寻找到的最美丽的“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我已经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美”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之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世间万物皆有美。花草有它们自己艳丽芬芳的美,动物有它们自己生机活力的美,而诗文则是有淡雅高洁的美。《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影响着代代文人雅士,正是美的源泉。

翻开《诗经》,品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从字里行间便深深感受到美的气息。无论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将出嫁的女子比作美丽的桃花,娇滴滴、红艳艳的桃花,象征了女子的美好、善良;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寻求的美好女子。诗人们并没有描写女子面若桃花或长得沉鱼落雁,只是写“夭夭”、“伊人”,表述一个德行高尚、贤惠的女子,就将一个美好的形象留在读者脑海中,难以忘怀。同时,《诗经》的用词及手法也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将美人比作花,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如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层出不穷。文字,体现了《诗经》之美。

如果诗词光有文,而没有情、没有意,便称不上是诗了。《诗经》每首诗都富有情意,都耐人寻味。《关雎》中,君子对淑女追求,想方设法的向女子表白,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多么美好的情感啊!少男少女间,纯粹而真挚的爱情啊!《式微》中,简短的语言,却表达出劳动人民的艰辛,因为工作量巨大,天黑了,还不能回家与亲人们团聚,饱饱地吃顿饭。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氓》一诗中,可怜的妇人年老珠黄,被丈夫抛弃,含泪诉说着心中的悲与悽,表达出内心中的悲愁,让人深感同情。《诗经》之美,更是情美。

漫步《诗经》,其中之美,数不胜数,它犹如一座文学的源泉,滋养着我们,美化着我们。它的美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原来,《诗经》之美,就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有诗三百,悠悠入画。三百风雅,传诵万载。

诗经》,又名《诗三百》。第一次和她邂逅是在长满荇菜的水塘边。雎鸠和鸣,荇菜参差。她身着罗裳对我莞尔一笑,似有万千风情。那时,我只觉得诗境美好得像一幅悠悠的画,殊不知,诗有三百,每首都悠悠入画。

我展开这源远流长的画卷,览尽这画中人之悲喜。城邑之外,卫君为二妹送行。燕子舒展羽翼,欲前又却,上下翩飞徘徊不忍离去。她梨花带雨一步一泪,楚楚可怜直戳卫君心中柔软,所有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都翻涌而出。燕儿哀鸣,远方渺茫,至亲分离,不知再见何时。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终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他泪湿衣衫,遥望宫车辘辘远去,久久复述着二妹的嘱托:“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的色彩黯淡了整幅画卷,可亦有《桃夭》的那一大片粉红明亮了一方天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阳春三月,桃花正盛,漫山遍野净是粉红。出嫁的女子乘轿姗姗而来,桃花灼灼映出她明眸皓齿。新郎怒马鲜衣,意气风发,撷一朵桃花别于女子髻前。两人相视而浅笑,刹那桃花雨下,岁月静好。

画中人亦有画中情,我徜徉其间,品尽这三百风雅。

是“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行役之苦或“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安居之乐。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山盟海誓或“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心照不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深情赞美父母的呕心沥血。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即使爱妻先逝长眠,也生死厮守,不离不弃我在这三百风雅中流连忘返,仿佛身临其境。我可以听到古人的歌哭之声,可以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炽热的心跳。从“采采芣苢”走到“蒹葭苍苍”,从“青青子衿”来“雨雪霏霏”,我览尽这千年沧海桑田。“南有乔木”,我有《诗经》。

浩浩汤汤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遗留下这样一册画卷。历经千年风霜仍光芒璀璨,埋藏数载还沉吟至今,一字一句都扣人心弦。可当高楼大厦层层崛起,当衣食住行日新月异时;当我们远离战争,生活无虞,一部手机就可以同五洲四海通讯时;当物质名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人情冷暖支配我们的心灵时,当一切都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时,还有没有人会记的那年荇菜水塘边,窈窕淑女婉转地一唱牵动了几度春秋几代人心呢?

时代在进步,这是我们的成功;经典要流传,这是我们的使命。悠悠《诗三百》,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瑰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骄傲的名片!我愿化“燕燕于飞”,把你字字句句捎向人间;我愿做夭夭桃花,绽放你悠悠诗韵长存不朽;我愿为雎鸠关关,将你三百风雅传诵万载。有诗三百,如画悠悠,我吟《诗经》又一秋。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痛彻心扉的悼亡诗。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遥远的一天,一个男子,一位丈夫,双手颤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绿色衣物,失声痛哭,夫妻相处时的生活细节,随着哭声,伴着泪水在眼前重现,蔓延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缝制的衣物还在,可是缝制之人却已香消玉殒,天人永隔。那一声声“绿兮衣兮”的长叹,湿润了古往今来多少多少双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从一而终观念束缚下绝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虽在,妻子却长眠于地下。曾经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兑现呢?知心话儿与谁言?唯有睹物思人罢了。

所以,这里的“绿衣”,不只是妻子缝制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征。它承载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岁月,承载着这对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间。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一咏三叹,回肠荡气,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唤自己心爱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望着这精心缝制的绿衣,上面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满载夫妻间的浓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夫妻间深深爱恋。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里翻面地看,那丝丝缕缕,针针线线都满含深意——每一针都饱含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所谓的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风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缝制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何等的惬意,安然。现在,在萧瑟秋风的侵袭下,我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想起来该换上厚衣服了,于是,翻箱倒柜,来寻找合适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缝制的衣物,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如果贤妻尚在,我的生活怎会这样,叫我如何不思念体贴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爱人永远居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绿兮衣兮”的长叹,我合上了书,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满满的眷恋却久久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閒暇時,喜读的书籍依然是《诗经》。在静心的阅读中,总能收获点滴的欢喜,亦可深刻地感受到《诗经》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荡而产生的那种性灵脉动。

近来也常常这样想:我们人类的生存不寂寞,就是因为大地上还承载着种种植物。《诗经》里提到的植物就有178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简直就是在你的眼前洞开了一个神秘灿烂、魅力无穷、千年不衰的植物世界。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以前听一位敬重的长者说这些话,只是懵懂而已。今天思来,才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感慨,心里有种生气亦缭绕而不能绝。俯下身来,对植物的爱心也就更真实了一些。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

最初读这首《黍离》,真的是因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一名句。对诗中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点染的颓败景象也有点模糊:废墟上只有一片黍苗在生长……好似千百年中,禾黍便是亡国之思的代名词。

其实,黍,在自然里,就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后来研读至今,发觉那黍的成长过程,很有意味,由“稷苗”长成“稷穗”和“稷实”,从中犹可见相随的诗绪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步步深化。而每章结束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形式完全雷同,却是一次次反复吟唱加深着一种心灵的沉郁。一黍一摇,一生一知。因而才明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原是问得这样撼天动地。

遂明了李白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其实也是一样的心思。大凡清醒之人,都不会作茧自缚,对与自己不能思想同步的人,更不会去应和苛求。浩雀当鸣,以求同音,“黍离之悲”,亡国之痛中,觅的必是个知己。而那千年会有同叹的,必是同负着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

黍有《王风》之歌,始有千年不朽。

此时,春天的生气在升腾着,春天就要來了。两千年后的我迎着春光,在心里描绘着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离离茂盛的黍苗,郁茂生长,没有沧桑。因为她的生命如果归原,就是大地之上与我们比邻而居的植物,循着自身的叶脉,找到地下的潜流和天上的太阳……

离离千年黍。倘若黍有灵,便是和人同生共灭了。因那黍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丰硕的一瞬,也有岁月里含金的靓丽,还有我们心中时常向往的那一片葱郁。正是在这样的植物面前,生命又温柔地找回了最初的心境与生存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它们身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这两句话多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痛彻心扉的悼亡诗。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遥远的一天,一个男子,一位丈夫,双手颤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绿色衣物,失声痛哭,夫妻相处时的生活细节,随着哭声,伴着泪水在眼前重现,蔓延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缝制的衣物还在,可是缝制之人却已香消玉殒,天人永隔。那一声声“绿兮衣兮”的长叹,湿润了古往今来多少多少双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从一而终观念束缚下绝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虽在,妻子却长眠于地下。曾经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兑现呢?知心话儿与谁言?唯有睹物思人罢了。

所以,这里的“绿衣”,不只是妻子缝制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征。它承载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岁月,承载着这对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间。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一咏三叹,回肠荡气,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唤自己心爱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望着这精心缝制的绿衣,上面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满载夫妻间的浓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夫妻间深深爱恋。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里翻面地看,那丝丝缕缕,针针线线都满含深意——每一针都饱含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所谓的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风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缝制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何等的惬意,安然。现在,在萧瑟秋风的侵袭下,我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想起来该换上厚衣服了,于是,翻箱倒柜,来寻找合适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缝制的衣物,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如果贤妻尚在,我的生活怎会这样,叫我如何不思念体贴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爱人永远居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绿兮衣兮”的长叹,我合上了书,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满满的眷恋却久久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一首《蒹葭》而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追梦者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还有一腔的热情,想要成名成才,想要名垂千古,我们还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正是未来之所在,人生最美好的上坡路呢。即使天天为了成绩斤斤计较,即使对着作业唉声叹气,我们还是有理想的。问问大家,你们将来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会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大家都还年轻强壮。大家还会追逐梦想。

但是现在是这样,将来,我们还会坚持吗?还会有即使“道阻且跻”也不会放弃追梦的人吗?我想到了现在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最终成功的弯弯,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的那个人。我不敢说只要坚持我们就可以成功,我只能说,只有坚持最初的那个梦想,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并做出一定成绩,从而感到满足与快乐,我觉得就是成功了,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事业状态。那么,坚持就是走向成功的不二道路。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让人听了很心酸的歌词,有多少人正在做自己想做的,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而放弃努力,放弃成为《蒹葭》的主角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即使道阻且右,且长,且跻,还是不断地为了心中的伊人上下求索,坚持在那片青青的芦苇荡里。

我不愿意在很多年以后,会带着深深的共鸣唱起上面的歌词。也许唱着唱着,我就会流下泪来吧,人这一辈子,就走这一次,为什么当时不去奋斗一下呢。努力了最终失败,我还是会心满意足。那么现在是怎样,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到现在,最后还是不够快乐的结局吗。我真的不要这个样子。

我对自己说:

那么,就请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诗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阅读路上,等待被唤醒。而《诗经》就叩响了我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