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误区

误区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误区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误区问题。

分享

浏览

6300

作文

70

误区之三:站位不准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

一是主次失衡。指文题要求表达内容较复杂时,由于作者对题意理解不周,未从整体着眼分清主次,致使作文主次失衡,不合题意。如以《父辈》为题作文,有的考生在审题中有闪失,作文中只写了父亲,“辈”这个主体就明显不足了。“父辈”是个群体性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就不应只写其中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应着眼于“我”父亲一辈的人们,把父亲一代人的某些共性或普遍性的事物写出来。

二是角度失准。审题时,对题意把握失准,着眼点、思考点有误,人称使用不当,或角度弄错。明明是正面写的题目,文章却站在反面来写,或者反之。如文题《发生在家中的一件趣事》,有位考生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趣味”不足。作文题目限制发生的趣事“在家中”,所以文章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眼光去叙事,而该文以旁观者的口气来叙事,显然采用的角度失当了。又如《美在课余》,这显然是一道正面命题,可有的考生却从反面来构思,写一些女同学在课余时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的情景。再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是一道中性命题,可有的考生从反面角度,把它当作“挫折”来写,结果当然只能得低分。

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灯》。“灯”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F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年世界抗癌日主题:消除癌症误区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2014年国际抗癌联盟推出的世界抗癌日主题为“消除癌症误区(Debunk the myths!)”,倡议消除人们对于癌症的一些成见、误解,比如忌讳谈论癌症,认为面对癌症我们束手无策,癌症得不到有效治疗等。通过消除人们对癌症的错误认知,逐步实现对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推进癌症防控事业的发展。

据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介绍,世界抗癌联盟(UICC)在全世界42个国家所做的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的观点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西方国家,只有13%的人认为此观点是正确的。

人们对肿瘤存在众多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避免谈论癌症。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不愿意谈及癌症这个话题,尤其是当这个话题涉及到自身的时候,三缄其口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其实,科学、健康的谈论、了解癌症的相关知识,无论对于癌症患者自身、家庭,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更有效地改善癌症防控现状都十分有益。

其次,大部分民众认为癌症没有明显症状,难以早期发现。其实,许多肿瘤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号”,知悉和掌握这些预警症状,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有明显的益处。以哈医大四院生物治疗中心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为例,早期发现的乳腺癌(0期、Ⅰ期)90%以上可以治愈,而中晚期效果就稍差,治愈率降至70%和50%左右。所以,早期发现肿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许多患者和家属,面对癌症时显得束手无策。目前,最有效降低肿瘤发病率的办法是病因预防,即一级预防。通过主动积极的预防和干预,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40%的肿瘤可以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恶性肿瘤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可以治疗。

误区四则是,癌症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肿瘤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以往认为“不治之症”的肿瘤,通过合理有效的规范诊治,尤其是目前最前沿的CLS生物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患者可治愈,即使是不能治愈的患者,其生存质量也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仍然存在那些由于医疗和经济条件所限,一些原本可以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的肿瘤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因此,覆盖全民健康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加大并关注对肿瘤防治工作的投入显得至关重要。

郝希山院士强调,中国人口占到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占到全球的新增的20%以上。肿瘤问题,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肿瘤防治工作也不仅仅是一项医疗卫生工作,而是一项全社会的任务。只有通过消除民众对癌症的误区,唤起公众的关注意识,积极科学的面对肿瘤,集合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癌症负担问题,肿瘤防控现状才能实现较大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备考8大误区

全文共 209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高考作文备考,有8大误区特别值得注意:

其一是重视阅读和生活积累而缺少实际演练,系统化,规范化的演练。一些学生甚至一些老师认为读多了就会写。是的,读的多了,自然有感悟有积累,但这两者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各自要求迥异。必须多给学生阅读报刊杂志,阅读新闻媒体的时间,但也要在练上狠下工夫,得法、科学地练,应该列好详细计划,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训练到位,应该每周最少有一节课来专门用来训练写作,因为能力是通过训练提高的。

在实际演练上特别需要强化作文规则意识,尤其是完整的审题意识。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又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让考生尽显才华,个性张扬。何处限定,何处开放,是每个考生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要具备完整审题的意识。话题作文四部分构成,要认真读懂材料,读懂提示语,读懂话题本身,看清要求。要一一的解读,以解读话题为中心,但切不可漏掉其中任何一部分。2004年高考,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五份卷强调不能写成诗歌,如果学生没有看清要求而受惯势思维影响而匆忙下笔采用诗歌这种文体就属于审题失误之列。

其二是只重视演练而缺少阅读缺少生活积累。一味地练习写作也是收效甚微的,多写笔未必下生花。作文需要灵感和感情,需要生活积累,需要材料,所以要多阅读,关注生活,特别是身边的事与物,新近发生的大小有价值的事情。故应该每周最少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用来阅读,摘抄整理写作材料,在写作上反思。

其三是重视写作实践而轻视写作理论。一些老师一味地布置作文题,挤占其他科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写,只是给学生一篇篇地批改。这是极为错误的,老师必须在写作理论上善于总结,要给学生讲解系统的有关高考作文写作的理论知识,比如向学生详细解读高考作文考点,比如认真总结明示性话题作文该如何写,暗示性话题作文应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故建议最少每周用一节课循序渐进系统地讲解作文理论,最好是结合学生的作文来讲解。

其四是重视作文的质量而不重视作文的速度。平时有学生写作文老是迟交,老是喜欢拿回家去完成。结果往往很多学生这样写出的作文还大受老师的表扬。其实这是一个误导。每次月考,每年的高考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时间写完作文。高考语文科两个半小时,但用在作文上最多60多分钟。所以应该训练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最好每周安排一节课规定在45分钟之内完成,从而达到训练的效度。

其五是重视规范而又不敢创新。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考生循规蹈矩,而且也需要考生活起来,要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往往不是冒险,不是不保险,而恰恰是最保险的做法。试想一下谁愿意看到太古板而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文章。2004年各地推出的高考优秀作文没有一篇不是创新之作。其实我们在创新理解上有误区,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遵守规则下的大胆而富有意义的创新。创新和重视规范两者间应该是统一的。老师要设法让学生在写作时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更要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敢于形式上创新,也敢于内容上创新。

其六是喜欢猜题、压题,相信所谓的信息。猜题压题实际上就是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高考命题要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一份高考试题的出台,不知有多少专家,通过多少论证。作文题目设计哪里会没有防止猜题,押题方面的考虑?所以,要完全猜到、押到,想蒙混过关,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给你沾点边而已。

其七是重视作文的语言而忽视思维训练。200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有个突出现象:片面追求词藻文句的花哨而实质内容贫乏空洞,一些表述或比喻看似生动活泼,实则毫无道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们在作文备考中,在平时的学生作文评改中过分看中学生的语言,过多地强调重视语言训练,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的强化和锻炼。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把思维这一瓶颈问题突破才是最明智的方法,才是让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方法。如果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没有确实提高,那么一切都等于零。所以必须在作文备考中持之以恒地结合具体的例子强化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严密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具体方法有引导学生多写议论性散文;让学生学会同题多做(一个题目多种构思);训练学生养成列提纲的良好习惯,重视思路训练;设计一些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性的题目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冒险写新异文体的文章(如采用、日记、书信、调查报告、新闻等形式)等。

其八是重视科学层面的备考而忽视培育健康的应试心理。很多学生知道该如何写好应试作文,有着过硬的写作功底,但应试心理素质差,遇到大型考试就慌张害怕,或者相反过分自信狂妄自大,从而没办法发挥出真正的水平或超常发挥。所以切不可忽视或轻视培育学生健康的应试心理。具体方法有保持作文题目一定的难度,适时增压让学生遭遇挫折,而又适时减压让学生获得自信,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调式心理的技巧等。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创新的误区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创新也成了各种场合领导的口头禅。作文也如此,书市里,各种创新作文充满了书架,一派蓬勃景象。江泽民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确,创新很重要,文艺更需要创新,学生作文也是如此。然而一些学生的作文常常走进误区,弄巧成拙。

一、剑走偏锋,强词夺理。

观点的新颖是无可厚非的。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很多思维方法。其中影响学生最大的恐怕是所谓“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于是不少学生将其奉若神明,随意歪曲,让人啼笑皆非。例如高考作文“诚信”命题,有些学生就善于反弹琵琶,来个《且慢讲诚信》。文章写到:“诚信”害死人,俗话说,兵不厌诈,诸侯争霸时宋襄公讲诚信,结果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列举今天讲诚信吃亏的例子,试图证明“诚信”未必真需要。虽然语言简练典雅,但让人感到有些强词夺理。

其实,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看待事物都需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这种执着一说,看似新颖,如果立场不正确,恐怕要弄巧成拙的。

二、忽视积累,鄙视模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容易,写好文章的确是不容易。短短的一篇文章能反映出作者知识和人格。有位外国资深编辑曾说过:任何一篇作品到他手上,他都能一下子看出作者心中是否充满对人生、对世界的爱。可见,文章难也不难,关键看你的知识和情感积累。有了知识和情感积累后,要多读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结构精巧,表现力强。但一些学生刻意创新,忽视积累,语言晦涩,让读者如堕云里雾里。这种抛弃了知识和情感积累的创新是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可的。

三、胡编乱造,贻笑大方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甚至乱用术语,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例如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我想这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难以得到认可的。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主人公都是“露司”“乔”或者干脆是英文,然后开始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可能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不是更能打动读者?

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谈到创新,有的同学还试图在文体上创新,有的杂糅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莫名其妙。其实,高考作文的改革,实行话题作文的第一年对文体的要求是“不限文体”,第二年就改为“文体自选”。只改了两字,意义不同寻常。文体自选,要求学生能自选一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文体。这种方法能促进个性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学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掌握文体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写出文体的“个性”。这本身就是创新。

作文创新不可少,但惟有写真情,表真意,关注社会,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创见,真正实现作文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审题误区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题目中已经列出了三种基本的态度,“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也就是说,考生只要从这三种态度中选择一种来论述就可以了,但是,仍然有许多考生在审题时出现了偏差。有的大谈尺度,有的则讲高度,有的讲适者生存,有的讲一步之遥,有的讲不做生活的盲人,有的说虚实结合,有的则说合理位置,有的说勿失自我才是真,有的则讲距离产生美,有的讲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历史淘汰,有的则大谈要有一颗纯正的本心,有的说世界如此多娇,有的讲别将影子住进心房,等等。 2015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就明确要求“阐述你的观点”,尽管没有说要写“论述类文章”,但文体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写成论述文,或者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今年则直接提出“论述类文章”。但是,在实际的高考作文中,仍然有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写成了记叙文或夹叙夹议、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理性不足的散文。今年对文体的要求比去年明显高了很多。这一方面是一种导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要加强文体意识,促使学生学会书写纯正的议论文。 学生审题错误还在于对文题的理解出错。文题中“这个新世界”,是指虚拟世界,有很多学生则忽略了“这个”,把文题理解为拥抱新世界,或远离新世界。还有的学生把“虚拟”理解为“虚幻”、“虚假”、“虚构”,因而在文中引用了文学作品的例子;也有的学生则把“虚拟”等同于网络,因而大谈如何对待网络。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要走出三个误区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评判带有很大的弹性,所以作文阅卷每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考作文阅卷老师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判作文,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中考作文就是要考查学生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是否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否在为文造情?如何理解作文的“真”?曾有阅卷老师批评学生写“挑战脆弱”、“追求坚韧”等话题作文时,有占一半以上的学生写了“父母病亡”的现象,但如果对这类作文都以歧视的眼光来看,那不是对真有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公平吗?所以作文的“真”决不能与生活的“真”划等号。一位专家说,艺术所要求的真实性不是严格的生活真实性,无论作品的内容如何虚构,只要符合鉴赏者的审美视界,使他们感到可信,得到他们的认同,就有艺术的真实性。”作文的“真”应立足于“真的情感”、“真的体验”、“真的事理”,最终应归于“言语表达的真实”。因为只有“言语表达的真实”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有的作文虽“真”犹“假”,虽然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的事情,但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读来味同嚼蜡,让评判者感觉“假”;反之,有的作文写的事虽然不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读来让人感到身临其境,产生共同的审美感,这就使评判者感觉“真”。作为阅卷老师在评判时,切不可简单从“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来评判作文的真假,而应该从文章中获得的感受来评判是否“情感真挚、体验真切、事理正确”,这样就可以评判作文是否真实。

内容健康立意深刻

不知什么原因,在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中,只提体裁要求,字数要求,几乎不提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巴金曾经对文学的功能作了这样的概括: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美好。学生写作的目的也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过去我们传统意义上“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在作文评判中给了作文“定性”的标准,这对考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束缚。近几年来大家感觉到,中考作文命题者几乎都在试图不在政治的范围内寻找命题因素,而转向在情感心灵、生活态度、过程方法上来寻找作文的话题,这既是让考生有与自己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东西可写,也是在避免学生因不谙政治可能带来的失误。其实,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文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的考查怎么能不要“内容健康、立意深刻”呢?所以,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要对学生作文进行“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评判,看作文内容反映的东西是否是时代的主流,是否带有暴力、恐怖、色情的倾向,作文的立意是否扬善惩恶,是否颓废堕落。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在中考作文的评判上要有道德的审美性,要知善从善,要用文明进步的标尺来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文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以作文字体优美、卷面整洁来认定作文的“美”,作文字写得优美、卷面整洁固然值得鼓励,在评判时也应根据评分标准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毕竟此项只占3、5分,最根本的还是写作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以华丽词藻为美。当前,学生“背”作文的现象很严重,极个别学校还“创造”了“万能作文法”(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谁能为“万能作文法”送终》),我们不反对作文的语言华美,但如果用背来的东西堆砌而成,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阅卷老师要细品学生作文中写得很“亮”的东西,思考其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度,是否是作者的原生态语言,不能被“美色”所迷惑;三是以样式艳奇为美。有好多学生“东施效颦”,动不动在作文前头来个“题记”,有的甚至在文章结束时还要加上一个“后记”。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否真有必要在开头和结尾都添个“题记”和“后记”呢?作文的样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作文如果仅是外在包装华丽,而内容空泛,那决不是优秀的作文。所以,中考作文的评判,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我以为作文之美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思想之美。阅卷老师在判阅作文时,能否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思想能否让读者产生美感、受到震撼;二是思维之美,作文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言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合理、连贯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充满美感的;三是语言之美。语言美在于能否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即俗话说的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如挤牙膏一般挤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文体常见误区◆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一、意识较弱,特征不明

一些考生的文体意识较弱,写作不注意突出文体特征,如:写记叙文,缺少矛盾冲突,叙述事情没有跌宕起伏;写议论文,材料不典型,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写散文,内容空泛,单纯追求框架式的排比。

二、似是而非,文体模糊

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越来越少,倒是叙议不分、文体不明或分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文章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叙与议不能有机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本想写议论性文章,却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不惜大段记叙,让人搞不清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三、花样翻新,文体怪异

近几年,少数高考阅卷老师激情大于理智,一见到那些标新立异的文体,就被表层的华彩闪花了眼,顾不得深究细抠,便拍案叫绝、激情赋分,这在客观上诱导着部分考生不去老老实实地写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而一味地在形式上煞费苦心,追求文体的怪异,招标书、会议记录、诊断报告等形式纷纷出笼,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把文体当作“敲门砖”,真知灼见反而不能充分表现。这样的文章,何异于买椟还珠?

展开阅读全文

◆素材运用常见误区◆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一、简单演绎,淡而无味

适当地对素材“剪辑扩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呆板为生动,使文章血肉丰富,引人入胜。但有些考生总是简单地将“情景扩写”误解为“材料扩写”,只是对文题材料简单地拉长,或者天马行空,胡拼乱凑,文章犹如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毫无说服力。

二、滥用经典,味如鸡肋

很多课本素材都堪称经典素材,因为它的广为人知及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成为广大考生的首选,比如李白、屈原、陶渊明、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比尔·盖茨……但这些经典素材如果不加修饰地滥用,就会成为阅卷老师避之唯恐不及的“陈词滥调”,其效果也如同食之无味的“鸡肋”。

三、娱乐泛化,恶搞成风

如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就像副食商店成堆的方便面充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不少考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懒惰的惯性,不愿意去读经典名著,不愿意去接受引发思考的问题,写文章人为地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穿越”过滥,试图以“猎奇”、“娱乐”的元素吸引读者眼球,就会陷入“泛娱乐化”的误区,让阅卷老师反感。

四、一材多用,牵强附会

不少考生受到某些报刊文章“一材多用”的误导,于是,他们提前准备所谓的“经典素材”,像“万金油”一样用到多个题目中去,结果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这样的“万金油式”的素材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哭笑不得。

五、情趣幼稚,气量狭小

有些考生的记叙文编的像小学生的文章,缺少必要的底蕴。过于低幼化的素材必定会让整篇文章带上低幼化的色彩,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还有些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儿频频出现。一个高中生,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气量狭小。

六、思想偏激,消极颓废

在选取材料时,我们还要注意有无积极意义,有无社会价值,能否给人一些启发、教育、帮助、警醒等。从高考阅卷实践来看,有些考生在写作时思想偏激,不满社会不满学校,笔下尽是批评之语。实际上,我们并不反对提意见,但任何意见都有个度,跨过了底线,文章的思想性就要打折扣了,甚至会将文章拉入“低等”的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要走出三个误区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以作文字体优美、卷面整洁来认定作文的“美”,作文字写得优美、卷面整洁固然值得鼓励,在评判时也应根据评分标准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毕竟此项只占3、5分,最根本的还是写作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以华丽词藻为美。当前,学生“背”作文的现象很严重,极个别学校还“创造”了“万能作文法”(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谁能为“万能作文法”送终》),我们不反对作文的语言华美,但如果用背来的东西堆砌而成,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阅卷老师要细品学生作文中写得很“亮”的东西,思考其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度,是否是作者的原生态语言,不能被“美色”所迷惑;三是以样式艳奇为美。有好多学生“东施效颦”,动不动在作文前头来个“题记”,有的甚至在文章结束时还要加上一个“后记”。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否真有必要在开头和结尾都添个“题记”和“后记”呢?作文的样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作文如果仅是外在包装华丽,而内容空泛,那决不是优秀的作文。所以,中考作文的评判,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我以为作文之美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思想之美。阅卷老师在判阅作文时,能否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思想能否让读者产生美感、受到震撼;二是思维之美,作文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言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合理、连贯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充满美感的;三是语言之美。语言美在于能否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即俗话说的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如挤牙膏一般挤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误区一:用中文思维串联英文词汇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一些同学在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英语作文的情况下,会先按照题目写一个中文稿出来,然后再借助电子辞典翻译出一篇所谓的英语作文。还有一些同学习惯性地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作文。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作文。在这样的作文里,我们常常读到以下这类用中文的语法和英语单词拼凑出来的句子:“When I was a child, 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的表达:When I was a child , 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 “The supermarket’s in front of is a guesthouse。”(正确的表达:There is a guesthouse in front of the supermarket。)。

◆解决之道:强化语法

要想流利的掌握一门外语,你需要能够使用该语言思考,而不用在头脑里来回翻译。而将中文式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语法知识。很多同学的词汇量很丰富,但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却不明白。而这些恰恰是语法知识能告诉我们的。哪些词要用在句中,哪些词应该用在句尾,语法里都有相应的规定。一旦用错了位置就会写成英国人看不懂的英语作文。另外,对于词汇所存在的不同的形态也应该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误区二:过分“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大局”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同学在写英语作文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优美的文笔”上面。因此,他们不停地用电子辞典搜集华丽的词藻,并运用难度颇高的句式,以期能让自己的作文“技高一筹”。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会弄巧成拙。太生僻的单词同学们运用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而且使用太复杂的句型也常常会出错。还有一些同学为了使句式错落有致而将句子随意断开,或者是在句中插入一些短语,如果运用不当会有哗众取宠之嫌,反而会使作文质量下降。

◆解决之道:用平常心表达平常事

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逻辑、词汇和语法等多种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但并不苛求学生去做标新立异的创作。因此同学们无需力求完美地到电子辞典里去找生僻的词汇,也不需要写得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将学过的词从记忆深处调动出来,复习语法课上学到的知识。

同时,考生应注意用一些能反映自己观点的词,从而增加文章的韵味。很多情况下,用这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东西内容虽简单但不乏生活气息,语言虽稚嫩,却准确易懂。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讲评进入误区,奖少责多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质量高低,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哪怕是很不像样的,在其潜意识里也总是极珍视的,并渴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好评,而教师由于自己的特殊地位、学识水平、文学修养、生活经验远高于学生,所以总是高高在上地评价学生,片面地认为学生水平低,对学生作文很少表扬,尤其是对差生的作文,批判得一文不值,甚至挖苦讽刺,这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二、采取对策

以上便是部分阻碍学生作文进步的内外因素,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和体会到的,针对上述现象,我建议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尝试采取以下对策,以试消除学生作文时的内外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作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的语文教案

全文共 3365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几个词,我虽没有作过统计,但我想把“创新”这个词放进去,估计没人反对。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想在大的其它方面引经据典或者人云亦云谈创新,在此只想就自己的老本行对作文方面的创新说点自己的看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是这样提出建议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对学生讲要创新,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认为创造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告诫学生不要创新。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因为模仿中包含着创新的因素。电视上报道有农民学着造飞机的,居然能飞上天,谁又能说这模仿不是一种创新行为?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写作活动也是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对创新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三、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本来,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是用文言写的,本来形式很陈旧,因为当年写的只有作者一人,才显示出了作者的创新才能。我在前不久的期中考试阅卷过程中,从一千名学生的作文里面发现一位同学的作文采用语文高考题型的形式,我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加之内容、语言都很出色,我顿时拍案叫绝,给了最高分。而其它学生的所谓创新形式就显得黯然失色了。所以,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的同学一味要写新的文体,由于笔力不够,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十有八九要失败。如果老师教学生形成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更加误人子弟。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投机取巧所能奏效,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比如要做到材料创新,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没有切身体验,写作材料要么来自书本,要么来自别人,能给人以新鲜感吗?再比如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可采用“三番来者”法。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三次立意,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这样写成的作文才耐人寻味,刻骨铭心。

四、 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其实,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小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例介绍“一题多做”法:

圆像什么

(一)、你对圆不会陌生吧?在数学课上,在日常生活中,圆几乎无处不在地伴着你,它真可说是你的朋友了。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等,要写得生动有趣。

(二)、你说圆像什么?是像空虚,还是像充实?是像一无所有,还是丰满充盈?是成功者的花环,还是失败者的陷阱?是表结束的句号,还是表开始的零?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相信你能以圆作为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由圆很容易想到“圆滑”一词。圆滑的人,为人处世只顾对各方面讨好,对工作敷衍塞责。你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种人,也一定讨厌这种人,请展开想象,构思情节,写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刻画一圆滑者的形象。

(四)、人们在大森林里或茫茫雪原上探索前进的道路,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走了很多路,却发现又回到出发地,只不过绕了个大圆圈。对这种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悟出点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以上是通过对同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此外,写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写作文难,写创新作文更难;老师教作文难,教创新作文难乎其难哉!

展开阅读全文

避免四个误区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杂烩与四不像。有的考生误以为文体自选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在文体上已存在问题,认识模糊,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

二、盲目创新。有的学生看到往年一些比较另类的作文得了高分,便认为追求新颖是取得高分的一个捷径,大肆进行“创新”,殊不知,每年都有很多所谓的创新作文得了低分,同学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

三、诗歌。陕西省一考生209 字的诗歌得满分,便有不少同学纷纷效仿,其实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从字数要求上看,209个字达不到800字这一要求。

四、语言华丽、思想空洞。不少中学生欢模仿名人的文化散文,但自己缺乏文化底蕴,文史知识漏洞百出,既没有文化又不像散文,只是堆砌华丽的词藻和排比句,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反而丢了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科负责人曾说,淡化文体指阅卷和考试要开放、灵活,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要求,符合规范。文体自选是给予学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写书信,格式必须对,否则要扣分。

展开阅读全文

半命题作文拟题技巧与误区

全文共 2658 字

+ 加入清单

命题作文就是限定题目一部分的内容,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它的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都能够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因而近年来逐渐受到中考命题老师的垂青。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半命题作文拟题技巧误区,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从半命题的类型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的命题形式:

1、前空式:如《 是一把双刃剑》、《____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 也美丽》;

2、后空式:如《这也是一种 》(2009年福建中考作文题);

3、中空式:如《生活因 而精彩》、《站在 门口》(2009年湖北中考作文题);

4、前后空:如《 一样的 》。

拟题,是半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如何拟题,拟什么样的题,是半命题作文审题的重要内容,因为在拟题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思路了。所以,半命题作文拟题的非常重要!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应当解决的四个问题:

一、把握已知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貌似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拟题必要的信息,特别是已知的一半命题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因此,拟题时要善于抓住题中所给出的关键字词,认真分析并充分把握已知命题另一半所隐含的信息,沿着已知信息的思路,完成拟题这一关。

例如《 一样的 》:属于半开放性作文,既加大了考生自由回旋的空间,又有利于限制考生的事前构思,很有创新。文题中的已知信息“一样的”是关键,很显然这是一个常用来表示比喻的词语,这说明“一样的”前后应该是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那么,“一样的”前面应该是喻体,后面应该是本体。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拟定一个完整的作文题,例如《音乐一样的建筑》《梦一样的初三》《大海一样的胸怀》等。

但是,拟题时形成的比喻一定要恰当,不能拟写出前后比喻构成不恰当的标题;同时也要十分注意拟题的感情色彩,不能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率性罔为拟出如《地狱一样的初中生活》《幽灵一样的班主任》等不当标题,可想而知内容一定缺少正能量。

二、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老师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特定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

例如《这也是一种 》:它是2009年福建省中考作文题。表面上看起来平易质朴,但细加思量我们又发现,其实简洁明了的题面中暗含着“玄机”。“玄机”就在这个“也”字上!“也”是副词,但它又经常出现在包含两个简单句的复合句中,起连接和关联两分句的作用;“也”字句有时可独立存在,其前分句可不出现在语言上而隐含着。这也就意味着,“也是”所做出的价值判断都应该有一个“参照”存在,落实在具体的行文中这个“参照”可明可暗,可显可隐。这两者之间可以是对等、并列、强调的关系,也可以是转折、让步、假设的关系,学生在写作中只要能体现“也”字多种功能中的一种就算是审明题意了。

如“这也是一种美丽”。说到美丽,大家一般都会认为什么是美,但是有一些美的东西很容易被人所忽视,甚至是一般人所认为不美的,那么,在过渡和层层铺垫的基础上,考生就要传达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其实也是一种美。此外,像“这也是一种爱”“这也是一种幸福”等等,都切合题意。

三、切中题旨文意

既是半命式文题,必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将其捕捉到手,接着透视,切中底蕴,而进入深层构思。

例如《站在 门口》:这是2009年湖北省中考作文题。拟题时,我们要认真研究原题的语法结构、语意指向,从中获得拟题的暗示。这道题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站”,一个是“门口”。“站”这一个字,它既可指过程,也可指结果(一种状态)。这样就暗示我们行文必须挖掘,要体现的是“站”的主体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思考逐渐深入的过程。这样一来,“站”不是梦游式漫无目的的“乏味”的“傻站”了,而是有意思更有意味的“站”了。“在……门口”或许预示着几多彷徨,几多挣扎,几多思考,预示着心灵的波澜,精神的向往,人生的愿景。

另外一定注意的是,“门口”不等同于“路口”,“门口”一般与“家”相联系,有家的温馨,家的归属感;同时,“门”也有具体与抽象之分,写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门”很有讲究,比如《站在李白门口》就远不如《站在十八岁门口》那么意蕴深远。

四、力求新颖

拟题,在确保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力求新颖。这主要讲究拟题的深加工,要学会多角度思考,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活阅历进行必要的甄别、筛选,最终确定自己最拿手、最新颖、也最值得去写的“那一个”,切忌单向思维、“从一而终”。

例如《我的心因 而高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拟写的标题不是“我的心因善良而高贵”,就是“我的心因理想而高贵”,面对类似的标题,我们不能说它们不符合题意,但是也确实落入了俗套,显得不够新颖,极易“撞车”。

从半命题本身来看,“我的心因 而高贵”既可以是顺向立意,也可以有逆向立意。如果是顺向立意,那么就要考虑与“高贵”密切相关的一些要素,即什么可以使心变得高贵,这其中就包含了善良、理想、仁爱、尊严等等。因此,要想使立意新颖不落俗套,不如采用逆向思维,采取铺垫、转折等手段,使一些原本与“高贵”毫不相干的条件最终与“高贵”挂上钩,这样前后就可以造成一种“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达到新巧的目的。如“我的心因冷酷而高贵”,就可以写“我”面对亲人或朋友违法乱纪时的“冷酷”甚至六亲不认,而使心趋于高贵。

半命题作文拟题时的误区:

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拟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的机率也相当高。如写《面对 》,有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写《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成功》等等,似乎要面对的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是挫折就是逆境,从而导致类似的作文“批量生产”。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

以《感悟 》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感悟大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另起炉灶,脱离文题。

半命题作文首要的任务是要将命题补充完整,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其实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但有同学在补充命题时忽视了已知一半的信息,没有认真思考分析,结果导致所补充的内容与已知的信息不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小学作文的写作误区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一、人为拔高

小学的单元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整面的格子让孩子写作文,孩子们一看见这么多的格子心里就已经吓坏了,哪里还能有什么兴趣?有一次,还出现了这样的看图作文题:画的是一个苗圃,一群孩子在那里观察植物,旁边插着一块木牌“梦想在这里起飞”。下面就全都是方格子了。二年级的孩子图画也看不清楚,意思也不理解,怎么能写好这样的文章呢,我们老师都觉得比毕业试卷的作文题还难,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二、远离生活

我们小时候,课本里每个单元都有个习作例文,学了习作例文以后就要写单元作文了。但是记忆中,每次作文我都是把习作例文改头换面了一番,就自鸣得意地上交了。他写的是鸡,我就写鸭,他写的是猫,我就写狗,其他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不懂得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从生活中发现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有没有从这种远离生活的状态中走出来呢?据我所知,似乎还是老样子,课本中、练习中许多写话的题目都和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比如: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你想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说些什么?题目显然不是只要求孩子们说出,“你好,欢迎你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这样的话,但是,他们能说出更多其他的话来吗?

三、目的不明

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许多孩子甚至老师都在问的问题。是啊,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人教论坛中有人专门发帖讨论这个问题,响应的人不少,但是好像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来。就我个人分析,学语文就是为了享受阅读的兴趣,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道德分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学作文主要就是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但是仅仅只有表达的能力而已吗?如果没有记忆能力,没有思考能力,没有分析能力,没有观察能力,能写出好文章来吗?所以我认为作文其实不仅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甚至是整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仅仅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作文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误区一:概念混杂,内容重复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还是看到09年7月25号的这道题目:

Nowadays sending children to boarding school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What is the reason? Do you think it is a positive development?

某考生采取了传统的四段式对称写作结构,主体段1和主体段2的第一二点完全重合,这时候考官会觉得该考生只会用新瓶装旧酒,即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内容,素材贫乏,得分自然不会高。

展开阅读全文

小升初英语学习的三个误区作文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听、说、读、写、译,是我们学习英语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不可偏废。前面发了一些关于口语和音标的帖子,有家长建议我写一些关于写作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口语要说的地道,而我们的写作往往停留在中式英语的误区中,而且很难发现。

“为什么我的词汇量如此丰富却仍然写不出能让阅卷老师满意的作文?”相信不少同学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词汇量的多寡往往并不是一篇英语作文质量好或者坏的关键。许多同学即便很努力地去准备作文,但最终分数仍然不理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某种写作的误区。今天,张译云老师就要为大家列举比较常见的三种英语写作误区,希望能帮小勇士们“对号入座”,并施以针对性的改进。

误区一:用中文思维串联英文词汇

一些同学在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英语作文的情况下,会先按照题目写一个中文稿出来,然后再借助电子辞典翻译出一篇所谓的英语作文。还有一些同学习惯性地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作文。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作文。在这样的作文里,我们常常读到以下这类用中文的语法和英语单词拼凑出来的句子:

“When Iwas a child,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表达:When Iwas achild,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

解决之道:强化语法

要想流利的掌握一门外语,你需要能够使用该语言思考。而将中文式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语法知识。很多同学的词汇量很丰富,但是对于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却并不明白。而这些恰恰是语法知识所能告诉我们的。哪些词要用在句中,哪些词应该用在句尾,语法里都有相应的规定。一旦用错了位置就会写成英国人看不懂的英语作文。另外,对于词汇所存在的不同的形态也应该注意。

误区二:过分“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大局”

不少同学在写英语作文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优美的文笔”上面。因此,他们不停地用电子辞典搜集华丽的词藻,并运用难度颇高的句式,以期能让自己的作文“技高一筹”。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会弄巧成拙。太生僻的单词同学们运用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而且使用太复杂的句型也常常会出错。

解决之道:用平常心表达平常事

要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逻辑、词汇和语法等多种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但并不苛求学生去做标新立异的创作。因此同学们无需力求完美地到电子辞典里去找生僻的词汇,也不需要写得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将学过的词从记忆深处调动出来,复习语法课上学到的知识。用这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东西内容虽简单但不乏生活气息,语言虽稚嫩,但却准确易懂。

误区三:文章冗长细枝末节过多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担心就是文章的长度不够,再加上对于“可适当增减细节,不可字对字的翻译”的误解,于是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加入了很多离题较远的细枝末节。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更像是一篇“大杂烩”,从中找不到任何主题。还有一些作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不强,逻辑思维混乱,读起来让人摸不到头脑。

解决之道:理清思路,言之有物

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够题目要求的作文字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题目本身没有理解透彻。建议同学们不要急于下笔,而是先考虑清楚自己要说几点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